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特殊儿童;全纳教育;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8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其发展已从经济领域迅速延伸到政治、文化、科技、信息、教育和安全等领域,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必定要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在因素而非教育系统的自身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决定着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进度和目标。教育目的在反映社会的一般要求和国家的政治目的以外,科技创新和发展也愈来愈影响到各类教育。
21世纪,全球化态势日渐清晰,快速发展成为超越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态势,并演进为席卷全世界文教和思想领域的态势。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受到全球化最直接和最深入的冲击,教育全球化已经变成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共有特点。
一、全球化助推全纳教育发展前行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纳教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切关注,许多国家认可其教育理念,形成一股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并使其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非常流行的教育词汇。全球化是推进全纳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在科技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政治、文化、经济还是其他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因此,从全球化的视角来指导和审视全纳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纳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既是对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的保证,又是对受教育者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的保证。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寻求和探索能真正实现对每一个儿童公平教育的一条道路,这其中也包括对特殊儿童教育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然而,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公平仍然是特殊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实现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特别是将全纳教育思想贯彻到教育中去,是特教工作者乃至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随班就读——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
随班就读,是我国体现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也可以说,随班就读是中国式的全纳教育。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随班就读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经济快捷的方式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临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特殊儿重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其实早就存在。一些地方的小学,在上世纪中期就接收了本地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小学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正常教育。但在1988年教育部才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特殊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随班就读经费需求少,效果显著,使特殊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教育,有效地提升了特殊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教育融合和共同提高。
为了能够使随班就读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相关职能部门特为此制定了一些适用的法律法规,为各地教育部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维护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三、目前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落后,师资难以保障
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补充与辅助系统,它兼有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双重特点。它既是在普通学校中采用普通教材教法开展的教育活动,又是具有特殊教育特色、需要运用一些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有需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随班就读需要教师身兼两种身份,并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熟练运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套教法,做到四心,即爱心、细心、耐心和关心。但是,在现实中很少有教师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因为,现今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没有特殊教育的背景,不懂得如何教育特殊儿童,只是一味的对他们降低要求,而不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许多随班就读的孩子感到压抑,挫伤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普通学校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无法给予特殊关注
由于目前多数学校班级人数众多,如小学每个教学班人数经常超过40人,中学每个教学班人数经常超过50人。学生人数与任课教师人数比例失衡问题严重。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常常会顾此失彼,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更不能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指导。看似公平的课堂,实际并不公平,我们倡导的教育机会均等并没有真正实现。
3 管理系统不健全,随班就读学生处境尴尬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原因,大多存在自卑、交往障碍、学习障碍和自理能力差等一些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指导。然而,在随班就读学校中,由于特教人员和一般教师特教知识的缺乏,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只能是出了问题才去寻找专业人士帮助,可见相对应的管理系统不健全,使随班就读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处境尴尬。
4 督导评估工作滞后,不利于教师开展工作
对随班就读工作缺少必要的、科学的督导和评估也是造成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随班就读工作不单单是随班就读学校自身的事情,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特殊教育系统共同的责任。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有益补充形式,理应得到特殊教育专业人士的定期监督与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但事实上这些都难以做到。
5 同伴间相处困难,家长观念陈旧
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正常儿童孤立、欺负特殊儿童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使得特殊儿童更加自卑,不合群。同时,有些正常儿童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对班级中的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排斥和歧视,而有些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家长本身就是残疾人,又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帮助,致使这些孩子更加无助。
四、对策与建议
1 转变观念,提倡全纳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全纳教育理念给了我们正确的实践依据。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不平等来源于社会对差异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指引我们勇于变革。
2 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重视,建立专家支持团队
针对我国现今的随班就读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全纳教育思想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使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记入学校整体考核工作之中,确保随班就读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和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的特殊教育专家团队,定期深入一线,对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专业化。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雅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加强随班就读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是顺利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有力保证。师范院校应加开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普及性地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随班就读学校应对有需要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允许上岗。
4 多方共育,培养特殊儿童
学校、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普通学生,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帮助正常儿童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培养他们勇于拼搏和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压力和自卑及树立自立、自强和自信的乐观精神。
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现代科学教育 艺术高职 语文特色教材建设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我们必须强化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探析与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结构组合和序列编排,构建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高职语文教材体系。
一、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属性的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质。高职语文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公共基础课,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在传授民族语言艺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相对于艺术高职的特殊专业要求,传统意义的高职语文教材就显得缺乏必要的对应性。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潜心投入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的建设,以期构建起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体系。
二、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着力点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艺术高职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是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核心。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大语文的理念应该贯穿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始终。鉴于文学与艺术存在的人文教育和美育功能方面的共性,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要站在语文的角度,渗透和偏重艺术内容,不可为艺术而艺术。在编纂结构设计上,以模块组合为框架,以多纲多本为特征,围绕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构建阅读欣赏、实用文体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着重培养艺术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应用性文体的写作能力和社会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单元设计上兼顾艺术高职的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比如在阅读欣赏方面,每个单元都设置“精读篇目”和“艺术拓展阅读”及“艺术类作品导读”内容,以大语文的形式体现语文教材的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内涵
近些年以来,作为特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教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一部分的政府以及国家已经将医教结合纳入到了特殊教育的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并且积极的进行了实验以及试点的开展。另外,一些地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者以及学校也开始不断的进行特殊职业教育的开展和转变,并且不断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探索有的在地方甚至教育部的项目支持下进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校自发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希望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对于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校困难日益凸显,对象也在改变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聋哑学校的规模也在逐步的萎缩,而培智学校则呈现出了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结构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障碍的类型更加的多样化、障碍的程度也更加的严重,具体疾病则主要包括:脑瘫、生长发育迟缓、自闭症、中度甚至中度的智力障碍等;另外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的增多。当前,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教育的对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甚至是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特殊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改变。
(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当中,其法律规定针对特殊的儿童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ST(语言心理学)、PT(物理治疗)、OT(智能治疗)以及进行心理上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内容,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早期疗育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在我们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内容甚至是其他相关的服务形式以及开始逐步的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从而尽可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更好的为那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交教学上的支撑以及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相关服务主要由医院进行负责,而特殊教育方面则更多的让相关教育机构来进行,由于他们分别属于教育以及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之间本身又是相互分离而且封闭的。
二、医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对于我国教育部对待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试验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改革相关的实践以及标书的内容,文章目前认为医教结合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一)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
(二)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作者:曾荣 吴飞灵 颜建辉 宋新志 单位: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马珍珍,陈车珍,蔡蓓瑛等.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现状师资建设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1],他们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这给特殊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特教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各类特教机构的教师。在倡导关注特教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分析特教师资的现状。
1.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师资力量的保障
特教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特殊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特教教师。
在特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要缩小残疾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与社会其他群体处于同一起跑线,需要教师悉心教育和鼓励。因此,特教师资是我国特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分析。
为解决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国坚持数量、质量、结构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改、分、调、聘”的方法,促进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4]。但现阶段特教师资仍处于紧缺状态[5]。我国近年特教师资数量还是很有限,在2005年至2010年这六年间,专任教师的平均人数只有约3.57万,而特教学校学生的平均数约为40.3万,这3万多的教师承担着40多万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特教学校学生和专任教师的平均比值为11.29:1,这一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达到的2∶1―3∶1的水平。
这表明,虽然特教专任教师师资人数在增加,但是由于增加得很缓慢,跟不上特殊需要学生数量的变化,特教师资数量还是比较缺乏。
2.2特殊教育师资学历水平和职称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特教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具备中学教师职称的教师不多。
2010年,我国特教教师以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为主,分别为44.08%和44.42%,专科生的比例略高于本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需要。
从职称来看,我国拥有高级职称的特教专任教师仅为6.63%,而大部分是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他们分别占2010年特教专任教师人数的51.50%和31.33%,甚至还有7.18%的专任教师未评职称。而美国2000年有59%的特教教师拥有硕士学位[7]。
按照《教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特教专任教师必须达到本科或专科以上的学历,但是在我国的特殊学校有20.48%的专任教师学历在高中阶段或高中以下。由此可见,一部分专业课的教师的学历、职称达不到《教师法》规定的中等学校教师的任职标准。
2.3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现状分析。
从时间特性上看,我国特教师资培养主要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从内容上来说,职前培养的内容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教师资格,为获取教师职业认证、进入教师队伍做准备;职后培训是在职教师为了提高学历、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教学要求、参加课程改革培训等,参加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从培养体系上看,我国特教师资培养基本建立起了以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特教师范院校为主,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班和各种特教师资培训为辅的师资培养体系[9]。
2.3.1我国特教师资职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特教师资培养的主力,因此,这里着重介绍高等师范院校特教师资培养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开始转向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特教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的特教教学能力又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突出了培养的“专业化”。这顺应了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二,从课程设置来看,随着培养目标逐渐向基层转变,课程结构有所调整。但是,在我国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特教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如数学、语文和英语等)开设得较少。
第三,从培养模式上讲,有分类的方式和不分类的方式。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不分类的方式,这种培养方式顺应了“融合教育”、“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等特教发展的理念,但也导致培养出的教师大多数只拥有一般文化课的基础知识,而针对身心缺陷的康复教育技术和劳动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缺乏。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变换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互动等方面力不从心[10]。
2.3.2我国特教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国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人数由2005年的16313上升到2010年的22056[11],增加了35%左右,从事特教的人员有了参加培训的意识,但我国特教教师的职后培训仍然存在着培训工作不够规范[12]、职后教育模式采用不当、教师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3.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挪威特教教师资格要求在完成4年本科师范学业后,再专修一年特殊教育。英国采用“学科专业课程+特教专业课程”的模式培养特教师资。日本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特教教师也是由“学科专业课程+特教专业课程”的模式培养[13]。
在我国,顾定倩提出了“4+2”培养模式,对非特教师范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特教培训,使其具有硕士学位,具有特校任职的更高资格[14]。钟经华提出了“培养复合型的特教硕士”的创新模式,主张在本科4年学科课程(非特教)学习的基础上,主修2年盲、聋教育等方向的专业课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特教硕士[15]。
对于特教师资的培养,我们不能囿于一种培养模式,而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积极地探索特教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3.2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
3.2.1普教教师培养中加入特殊教育课程
在普通教育教师培养中,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特教相关的必修课程,条件不充分的可以开设选修课程。普通师范教育毕业的学生如果要到特校教授相关专业课,必须拥有特教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分。
3.2.2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加入学科教育课程
我国培养出来的特教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想要从事特教的教师,首先,在校期间必须修得特教课程方面的学分,其次,必须选择一门学科专业(如数学、语文等),并且在毕业时获得该学科规定的学分。如果他们要去特校任教,那么必须拥有特教课程成绩以外的一门及以上的学科成绩。
3.3在职教师的“校本”合作。
对于已经任职的教师来说,让他们再修相关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借鉴普通教育的教师培训方法――“校本”合作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特教师资培养中,具体表现为:(1)拥有普教背景的教师给特教教师“补习”学科课程相关知识;(2)拥有特教背景的教师给普教教师“补习”特教相关知识。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这样既可以节省社会教育资源,又可以结合特殊学校本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4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目前,除上海市在实行特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外,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是要保证特教教师的质量,保障他们的权利,必须制定与之相关的制度。
4.结语
特教师资是特教事业发展的保障,从对特教师资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质还是量上来说,我国的特教师资都是欠缺的,因此,应该通过各方努力,探索特教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新方法,从而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经济日报,2007-05-28:10.
[2]赵树铎.三类残疾儿童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0.
[3]赵树铎.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J].中国特殊教育,1998.
[4]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
[5]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
[6][11]尹海洁,庞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
[7]蒋云尔.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05.
[8]谌启标.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入门指导计划[J].中国特殊教育,2005.
[9][13][15]钟经华.培养具有复合应用型硕士学位的特殊教育师资[J].中国特殊教育,2004.
[10]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有爱心,让儿童在这种被关爱的环境之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近年来,特殊教育备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1.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1.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的背景范文6
1.时代背景下两者结合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成效却不容乐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发展上面临瓶颈甚至即将失传。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此艰难?这与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到底就是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当今时代下,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风气日渐浮躁,金钱、权利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然困难重重。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展,只能走“不一样的道路”——与特殊教育结合。首先,特教人群即残疾人与正常人区别明显,他们先要生存下去,由于身体的缺陷大多数的工作对他们并不适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因为更有耐心他们能比正常人做的还好,另一方面残疾人需要立足社会,渴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也能保障基本生活,有益身心健康。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调查结果都表明,两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2.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为什么要结合?这并不是形式主义,两者各自的特性使其能够互补,真正趋利避害,使两个本属于弱势的群体达到1+1>2的效果,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两者最终实现共赢。
站在资源整合的角度看,两者结合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既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又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站在慈善、公益的角度看,两者的结合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形成慈善效应,从而扩大其市场需求,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号召社会关注特殊人群,使其健康成长。
3.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自身特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特殊人群,以课题调研过的冀派内画为例,只需要双眼健康、可拿画笔即可,将特殊教育与内画工艺相结合有成功的先例:衡水市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了两年制免费的内画培训课程,目前有三批次的学生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并且能够独自进行创作,毕业后能够从事该行业的所占比例近80%。可见,二者结合技术上是可行的。
3.2 组织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两者各有侧重,如果相结合则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借助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资源,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具有组织上的可行性。目前已有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以冀派内画为例,目前画师近千人,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可以为特殊教育人群提供培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而特殊教育学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和技能培训互补,两者也正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3.3 社会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殊教育深受国家重视,在政策、资金上多有扶持,为两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特殊人群的生存现状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两者的结合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于两者协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
4.1 招生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要先传承,后发展。在招生方面,可以选择与残联共同成立培训基地、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的形式,面向全社会招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条件的特殊教育人群,这两种形式可以借助政府、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4.2 教学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特殊人群的教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残疾人认知能力、身体条件的教学流程,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由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家担任,因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应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进行小班教学并面授,使特殊人群能够尽快适应。
4.3 就业方向和成果转化。特殊人群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就是就业,学成之后可以选择进入文化产业,对口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输送人才或者自主创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工作等,都可以自力更生,实现自身价值,其创造的实际成果,也可以通过残联、相关文化机构对外出售,与相关单位达成协议,批量定做出售,或者进行公益拍卖,实现成果转化。最理想的是成立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从招生、教学到生产、物流、销售等系统地进行该事业的发展。
5.结束语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冀派内画的发展模式,借鉴其经验,以小见大,创新地提出了上文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双赢发展模式,课题组也由衷地希望通过该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能够真的由弱变强,实现协同发展,使该模式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