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课程群;多元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

一、多元课程体系概述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着力于课程改革多年,打破传统的、单一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了以“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三大类课程为内容的多元课程体系,根据每种课程特点以及前后关联性,将相关的理论课、实践课、实训课划分到一个课程群组中,并合理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内。

二、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的过程

(一)整合课程,划分课程群组

1.专业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如下:

(1)网页设计与制作岗位。

(2)移动设备应用与游戏开发岗位。

(3)软件产品营销岗位。

(4)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岗位。

2.课程与课程群的划分

(1)静态网站制作课程群。此课程群包含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制作》《Dreamweaver》;包含一门实训课程:《静态网站综合实训》。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共同支撑实训课程所用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实训课程用来支撑“网页设计与制作岗位”的工作需求。

(2)动态网站课程群。此课程群包含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基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包含一门实训课程:《动态网站综合实训》。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共同支撑实训课程所用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实训课程用来支撑“网页设计与制作岗位”的工作需求。

(3)Android系统游戏开发课程群。此课程群包含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Java语言基础》《Android操作系统基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包含两门实训课程:《Android应用开发综合实训》和《Android游戏开发综合实训》。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共同支撑两门实训课程所用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实训课程用来支撑“移动设备应用与游戏开发岗位”的工作需求。

(二)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

利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设置企业工作情境,模仿企业工作流程,接触企业工作案例,一次课即为一个单元,由一个大项目支撑,但一个大项目可以由若干小项目支撑,淡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2.教学方法

在以情境式教学模式为前提的基础上,采用单元项目式教学方法,每节课设置若干小项目,用来支援一个大项目,几个大项目用来支撑整门课的一个或几个综合项目。上课过程中,模拟企业工作场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分配总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再引出几个分解的小任务,为学生演示或者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完成总任务,并进行随堂考核。

3.学习方法

课堂上,指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尝试操作,完成后阐述理念、构思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良性竞争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合理整合课程,更好地体现课程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支撑起就业岗位

理论―实践―实训三类课紧密相连、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没理论指导实践没依据,学生不理解,只是记步骤,学生学习不深刻;只学理论不去实践,等于纸上谈兵,达不到就业单位要求。因此,每一类课程都不能独立支撑一种就业岗位,只有理论联系实践,实训强化训练,共同支撑一种就业岗位。

(二)轻理论、重实践,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更好地接轨

课程群组的划分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占三分之一,实践实训课程占三分之二,可见实践实训的比例很大。其中,所谓的理论课程也不是纯理论课,都是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的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毕业即就业,与企业更好地接轨,符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

(三)促进教师互相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多元课程体系的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一个课程群组的教师互相学习、集体备课,制订学科任务,将相关的几门学科任务联系起来就是企业的典型工作流程。要求每个教师不只掌握自己教的学科,也要了解课程群组中的其他学科,有必要时与同组教师交换学科上课,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的知识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借助信息时代网络的迅速普及,这种最初非常神秘的高科技产品已逐步成为深入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计算机操作员和维修员也已基本达到饱和,很多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实中急需的能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程序员、计算机网络搭建技术的工程师等专项人员却很匮乏,这与我们的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停顿在普通教学模式,而不着眼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上不无关系。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IT业开发出来的各种电子产品深入到我们生活种,成为我们生活的伙伴,这些电子产品的软件都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来编制程序,而人才市场上能够达到要求的人很少。程序编制往往是分工协作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这样,我们在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时候,就可以分门别类的进行侧重专项的培养,而不是过去那种只触及各项皮毛的万金油。

2.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须。生活中我们依靠互联网来了解世界、购物,娱乐、交流、金融结算等等。工作中我们同样离不开办公用的OA网路。现在各企事业单位都在搭建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开设树立自己形象的网页。这些办公自动化平台,除了配套的硬件设施外,主要是基于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量身订做开发的软件平台,而各单位的OA维护人员多是那种不能深入掌握软件开发的万金油,在遇到软件故障,或者需要简单修改程序的时候,只能求助于开发软件的商家了。这些工作在保修期内倒是容易解决,一旦过了保修期之后,出了问题这样的网络管理人员根本没法解决,这样只能任由那些网络软件开发的公司宰割了。所以,各企事业单位也都希望能有自己的既懂得硬件配置,又能熟练掌握程序设计软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企事业单位在开发自己的OA的时候,拥有这样的人员,在配合网络开发商家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加强交流,这样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在企业生产中,同样会用到各种用于监控的MIS活着DAS系统,这些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来维护。而现实情况就是企事业单位中现有的维护人员多数达不到实际需要的要求,甚至连小的软件问题都不能解决。

二、解决的途径

首先,采取案例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采用案例式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经典案例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相应的知识。每个模块应根据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拓展能力目标设计几个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最好是来自现实生活或相关企业,通过案例的介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案例也应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查点,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协助教学。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借助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手段的协同作用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密度,而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活动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提高计算机素养。虽然各种软件用途各不相同,但是在操作方法上或者某些功能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法上要以一两种较为流行的软件为主,把各种相关软件的共性做为切入点,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会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学习新软件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把计算机真正作为一种工具,熟练利用计算机来为实际工作服务,来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从单纯地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转变为得心应手的掌握计算机,从被动的操作者上升到主动的操控者。这就需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或软件,更要教会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掌握其中的规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与职业鉴定证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据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要求,对计算机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增强其从业、择业、转业、创业的本领,参与人才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职业技能鉴定的依据是国家标准,国家对各行业都制定了职业标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社会形成对人才的统一认识,便于学生完善充实知识和技能结构。

三、结束语

教学要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的教学,更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积极进行改革,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工具为今后的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4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4—01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即“围绕学习过程、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结合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使用现代信息与教育理论,对与教学过程相关的资源加以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在我国教学体制改革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对传统方式加以革新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教育技术进行讨论,就成为了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教育技术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1 .作为教学工具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方式,即教师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听取理论知识并在课后加以练习,以此完成教师的“传”与学生的“受”。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但是设计强度明显不足。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授课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不再受到来自黑板和讲台的限制,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和工具,让自己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探究性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率。另外,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上课地点、实践与进度,使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够具备同等的价值,最终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综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向转变。

2.作为教学资源

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知识地位也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此影响,知识的总量与内容更新频率迅速上升,已经开始呈现出“信息爆炸”的趋势,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因此由以往“掌握多少知识”转为“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多少知识”。

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知识,开始摒弃以往那种片面强调知识记忆的做法,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对于教学资源总量的要求就开始大幅提升。受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知识的载体与传播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都开始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的文字教材相比,现代化的教辅资料不仅更加直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某些层次的课程学习。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都被划分成为选修、必修、素质教育三个层次,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是包括教学软件、课件在内的多种不同学习资源,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完全可以满足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3 .作为教学环境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环境的改变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多方证明,虚拟仿真实验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网络实训室等都是这种改变的现实表现。由于此种影响的范围和类型较多,在本次研究中仅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分析和讨论的对象。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虚拟以往的教学实验系统,包括对实现信息资源、对象、设备、仪器和环境的虚拟,例如,通过对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虚拟,使学校不必真正构建相关网络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环境,并且这种环境跟实际操作并不存在任何区别;通过对计算机的虚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避免了重复安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熟悉新程序、掌握新知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样真实、更加直观的学习效果,而且由此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还以提升他们的沉浸感和学习兴趣,进而获得与实际操作相同的经验,并节约因实际操作而带来的不必要时间浪费。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具备更高的共享性和先进性,教学项目可以方便的进行转换和扩充,使那些经费紧张的学校同样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最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总的来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不同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的展示给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融合,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二、结语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现代化转变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还对教学内容、制度、手段与教材形式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在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全面掌握和理解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内涵,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与思想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积极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易浩.关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4):125—125.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即是一种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人才教育模式,其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利益。(1)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特别是通过与社会人士的交流,既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对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2)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所学专业的了解;(3)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4)提高学生就业机会;(5)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受教育机会与经济来源;(6)给学生带来考察自身能力的机会,并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前了解未来职业的各类信息;(7)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责任感,将其由稚嫩推向成熟。

1 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根据行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计算机培训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迅速呈现白热化趋势。然而,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知识结构的掌握,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显示,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紧缺情况[2]。当前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包括动画设计人才、平面设计人才以及网页设计人才等。这些职业不仅用人需求量大,且条件基本相同,门槛相对其它职业要求较低。为此,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普遍情况,应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构建弹性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学制

基于工学结合是把学习与工作结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因而理论学习课时的缩短是在所难免的,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与实际情况构建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譬如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主要教授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第二年主要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第三年进入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强化训练与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实习结束后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合格后即可成为该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采用该种培养模式时应实行学分替换,即把第五学期课程替换为用人单位课程,从而确保学生院校成绩不受实习工作所影响。

1.3 设立工学结合系统化的岗位课程

高职院校在设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岗位课程时,应在进行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后方可作出判断,确保课程设置在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设计偏向实践性与应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3]。同时,在传统岗位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后的岗位课程体系应以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为中心,对原本的主干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在保证新课程设置不会出现重复内容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动手课程,并从原先的理论教学中粹取出内容,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将多余的课时用于进行实验与实训教学,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参与至少一周时间的实训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2 将行动导向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

2.1 注重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是上机实践[4],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训练学生在上机操作、编辑、程序调试及程度测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在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如此一来,对于主攻设计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复习设计思路,而对于主攻编程的学生则可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与严谨的编程态度。通过该种教学方式,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实现了专业技能的加强,又避免了上机实践课程的重复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建立以实践为主的考核模式

工学结合高职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考核模式应突显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以设计作品代替部分笔试,特别是一些对操作技能要求极高的课程,如平面设计、Flas设计等,这类课程完全可以抛弃笔试部分,改为上机实践考试。譬如在考核中向学生提供主题与相应素材,要求其根据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作能力进行设计,而后教师再从色彩、整体结构与主题切合等方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作出评分。运用该种考核模式,一方面可通过刺激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其培养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双重保证。

[参考文献]

[1]伍德雁,陈胜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1(30):48-49.

[2]王然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电子制作.2012(10):68.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范文6

关键词:技校生 数据库 模式

随着各地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训教学在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加强。如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中,激发技校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技校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成就感和富有探索精神,并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已成为技工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的课程内容分析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网状和层次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阶段,现在正向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发展。在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包含了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经历了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和关系模型的演变。从SQL Server 2000到SQL Server 2005,新版本的数据库系统不仅具有更高的性能、处理能力,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在旧版本中从未出现过的特性,而这些新特性都是与现代数据库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为此,笔者所在学院选用的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的课程内容是基于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微软公司在SQL Server2000基础上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目前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它在关系型数据库、关系数据的XML集成、图形管理、复制、数据转换服务以及联机帮助等方面的功能均得到了更大的增强;在Internet方面,数据安全性更高,而且使用更方便,是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开发的首选工具;同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解决方案,在企业级支持、商业智能应用、管理开发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增强,是集数据管理与商务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新一代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因此学院选用此课程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材远远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弊端,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技术。

二、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实训课程的教学原则

职校学生生源素质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报读计算机专业是为了每天可以上机聊天、玩游戏。不少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导致在学习数据库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学院在开展计算机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明确实训原则。首先,实训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今后的岗位能力要求,以真实项目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既独立又耦合的功能模块,使学生在完成各模块的功能过程中,达到训练编程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其次,实训教学要符合职校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将教师的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与学生的技能训练设计在同一教学单元和教学地点完成,真正做到“教、学、练”于一体。最后,教师要针对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分配,力争达到实训教学内容能充分满足职校学生今后企业就业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