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1
前言:
随着青春期教育在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普及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青春期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缺陷障碍,但在生理发展上与常人有着相同需求,会面临着更多问题。特殊教育意在改善特殊儿童异常的情绪波动和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缺陷补偿的教育任务。这不仅减轻了特殊儿童家庭、学校、社会的负担,更有利于帮助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的度过青春期。
一、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生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是为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不仅对普通学生有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教育也能够体现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青春期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样存在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一)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改善不适当的行为
青春期是人身体急剧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续婴儿期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般来讲十二三岁就进入了这一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男女性生理都出现各自的第二性征,同时心理也会产生变化。特殊儿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不同方面存在着缺陷。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的工作也带来严重的后果。增进学生对自己的了解,还可以消除对性的好奇感学会保护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规范化、大众化,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填补教育的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十分注重青春期教育的。《礼记・礼运》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造成影响,而特殊儿童的家长更多注重的是孩子医学治疗带来的效益,往往缺失教育,对于青春期的教育更是不加重视、家长们都持着“无师自通论”,而这些做法更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对自己原本正常的生理变化产生恐惧、焦虑带来心理问题,对特殊儿童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适当地进行健康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家庭青春期教育不容缺失;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程度不同、年龄差距较大,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包括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提高外因带来的不良影响
特殊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和抵御侵害能力较弱,易受诱骗、易模仿电视、电影中对未成年人的不良R头、黄色期报,暴力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感染艾滋病事件的屡次发生,这些有害因素都侵害着儿童的健康发展,教会特殊儿童防御的措施,可以提高儿童的觉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特殊儿童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发展。
特殊人士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只有抓住青春期这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青春期教育,才能提高他们性文明的程度。同时,由于特殊儿童的性无知及自控能力差等特点,会造成他们容易受到性的侵犯或发生性罪错事件,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保证社会的稳定。
二、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现今,即使青春期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也已开始改革,但是想要在特殊儿童中实施青春期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法律的保护、师资的培训等各方面的阻碍。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
我国教育深受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古代时期就有“三纲五常” “男女有别” “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我国的性教育起步较晚,对性教育的态度上还存在着偏激,青春期教育还是比较闭塞,当今仍然存在一些陈旧的“封闭保险论” “不能唤醒论”等观点,我们想要对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对特殊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特殊儿童”青春期要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和心理问题,在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上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帮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健康愉快度过这一时期。
(二)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忽略
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不够,使特殊儿童不能正确看待异性,克服青春期带来的困扰,影响健全人格的建立。
首先,学校课程设置对青春期教育的忽略。特殊教育领域课程虽然已经开始改革,但在智力障碍青春期教育中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十分匮乏,迄今为止,并没有符合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相应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结合现有资源,让特殊儿童了解自我,正确地对待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问题,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从而消除他们的不安与恐惧,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特殊儿童性心理、性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品质,树立法治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重。
其次,家庭教育中青春期教育的不重视。据调查表明,90以上家长的性知识匮乏,许多家长存在观念问题,认为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性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性知识不仅可以让家长面对孩子的性问题得心应手,还有利于改善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进而对孩子实施影响,针对家长对青春期教育忽视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热线、家校交流多种方式来传授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我国的青春期教育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更是严重缺乏,阻碍青春期教育的发展,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有着特定的职业,教师是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在现实中,往往达不到专业素质的严格要求,师资缺乏更为严重。
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策略
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特殊儿童青春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为本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儿童消退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对特殊儿童一些青春期不良行为的改变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儿童处理各种不良行为,养成昕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人格。
正强化是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利用正强化物提高行为出现频率的一种处理方式。用正强化来矫正特殊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就是要选取特殊儿童最喜爱、最想得到的刺激作为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运用惩罚的方法矫正特殊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就是通过撤消正强化物或施加惩罚,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发生,惩罚物并不是责骂或是暴力,可以选择儿童不喜欢或是厌恶的东西来作为惩罚物,当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撤销奖励的正强化物。
消退法是指逐渐减少或中止正强化,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直至消失,或是说停止使用惩罚使原来良好的行为有所增加。在日常生活训练中,配合行为矫正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使其消退该行为。
(二)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宣泄儿童情绪困扰
特殊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的迅速发展,内分泌的变化,常常会引起不安、情绪激动、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出现早恋,但由于自控能力低、理解能力差,对性的觉醒与萌动,情感的需要与体验,往往表F出来的行为比较张扬、直接、外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特殊儿童的微妙变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如:群体授课、个别辅导、成立讨论小组、教师设立“心理信箱”提供良好的沟通桥梁,适时适度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注重家校教育的结合,共同开展特殊儿童青春期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除学校施加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协助,在家中家长要多关心、多与特殊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形成家校同一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青春期教育的特点,家长适时适当地为孩子介绍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既可以为日后孩子接受青春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又能为正接受青春期教育的儿童巩固对相关性知识的掌握,共同携手帮助特殊儿童快乐的度过青春期。
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是新课改下的重要研究课题,只要走进特殊儿童的心灵深处,不断探索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多方力量协助特殊儿童青春期的教育,本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理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信心,特殊儿童的青春期教育工作一定会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郑清松 《福利院弱智生青春期教育初探》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长论坛 中国 湖北 武汉.
[2] 王雁,王姣艳 《培智学校教师青春期性教育培训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005年11月第17卷第6期.
[3] 王雁,张艺华《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第24卷第12期.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功能;运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58-02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家长找不到社会支持组织,在许多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还不能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有些地区即使建立了特殊儿童家长资源中心,但能够直接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不多。特殊儿童家长面对特殊儿童出现的教育及康复困难,得不到相应的专业帮助。因此,作为特殊儿童家庭支持的一种重要形式——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建立,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及康复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状况
1.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含义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指由特殊儿童家长组建或有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的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社会支持。家长团体的建立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改善家长与特殊儿童的亲子关系,还可以缓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及心理上的帮助。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有多种形式。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主要有残疾人联合会协办的家长协会、社区康复站、家长资源中心、特殊学校的家长会以及各地民间的家长小组、家长联谊会、家长俱乐部、亲子学校、家长学校、父母工作坊等形式。这些机构通过康复知识讲座、组织特殊儿童主题活动及政策引导、康复咨询、转介服务、心理疏导等,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团体还定期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家长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孩子的教育和康复。
2.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
根据《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我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41.7万,每年约新增0~6岁残疾儿童19.9万[1]。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绝大多数留在家中,由家庭教养,特殊儿童家庭由此承担了比正常儿童家庭更多的责任。为了保障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许多机构团体和个人也纷纷向特殊儿童家庭伸出援助之手,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如重庆智障儿童亲友会、广州扬爱家长俱乐部、长沙红豆特殊儿童家长联谊会、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等。但我国特殊儿童及家庭的需求与所应提供的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各地特殊儿童家庭获得社会支持的力度极不平衡。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较大。如2006年,江门市残联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资源中心”,无锡市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资源中心”,这些组织聚集、整合了社会各界资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交流互助平台。但是,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受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影响,诸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在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社会支持十分有限。黄晶晶、刘艳虹的调查表明,家长对在社区中创办家长学校表现出较高热情。但调查显示,91.9%的家庭表示所在社区从未开展过关于特殊儿童家长的培训。这充分说明,目前在传达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知识及方法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供求失衡[1]。
二、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功能
1.保持家校协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是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的细胞。一个温馨、和谐、美好和幸福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繁荣与进步的保证,而且也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家庭对于个体(尤其是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方能收到教育实效,也是保证教育成功的条件。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很多中小学都相继建立起家长会、家长小组、家长俱乐部等各种形式的家长团体和组织。特殊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家长面临的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远远超出普通家庭,因此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建立对特殊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本身的特点不仅增加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困难,而且会带给家长更多的经济、情感及心理上的压力,所以特殊儿童家庭需要更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父母需要更多地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需要更多地合作,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最大的收益。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是特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工作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培训家长及与家长沟通的责任,进而促进家长的成长。
3.有利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合法权利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可以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通过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获得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如孩子入学、就医、择业、获得社会服务及法律保障和维护权益等方面。美国于1948年成立了脑瘫联合会(United Cerebral Palsy Asso-ciation),1950年成立了全美智力落后公民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tarded Citizens,现称The ARC)。这些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颁布和修订,不仅保护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而且也使得家长们的权利得到立法的确认[2]。我国特殊儿童及家庭目前从社会及政府获得的援助和支持非常有限,相关服务除了残联给予特殊儿童家庭有限的物质帮助,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民间特教机构等为家庭提供的一些专业技术服务外,更多时候特殊儿童家庭不得不单独承受这份不幸和责任,家长往往孤军奋战、势单力薄、信息闭塞、无奈无助,伴着孩子走得十分艰难。因此,特殊教育工作应调动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家长以更全面的支持。
4.为家长提供情感倾述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通过家长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及相互帮助,可以使家长们相互理解。在共同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彼此之间交流经验,提供对特殊儿童教育及康复的各类信息,使家长们增加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特殊儿童养育的信心。在团体交流中,家长们通过诉说对特殊儿童培育的艰辛,可以引起家长们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起到宣泄压抑消极情绪及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Solomon 等人的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家长从组织中获取信息,对组织内其他成员有所帮助以及从交流中学会如何与专业人员相处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控制感,降低他们的无助感;在组织中相互分享经验、获得认同、建立友谊使他们更有归属感;特殊儿童家长间的交流也会使他们变得自信,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孩子相处[3]。
另外,家长团体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使教师及相关专家参与进来,可以使家长、教师、研究人员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理解,既能促进特殊学校或机构的教学,又能做好家庭教育,也可以促进对建立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模式和体系的进一步研究。
三、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运作
1.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筹建
家长团体成员的主体应该由各类特殊儿童家长组成,但组建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完全依靠家长仍有许多困难。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活动的开展需要很多条件,如活动场所、活动的开展和运作等都需要政府及相应的社会团体及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在家长团体筹建过程中,可以积极协调特殊儿童家庭、特殊教育机构、残联和民政等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等,形成一个自然支持与专业支持有效结合的支持系统。从目前已经建立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来看,也主要由政府、社会团体及相关特殊教育机构或热心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士来组建。如“江门市特殊儿童家长资源中心”,就是由江门市残联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组织成立的,而广东“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则由英国布恩?史德福博士和他的夫人玛莲女士创办的。当然,也有一些由特殊教育研究机构或与特殊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筹建的,如“绥化市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由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与绥化市聋儿康复中心共同组织筹建的。
2.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工作形式
在家长团体的运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尝试采用亲子讲座、系列讲座、家长交流会、家长读书会、家长成长课程、亲子活动、到宅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特殊儿童家庭服务。
(1)开办培训班
利用晚上、周末或节假日,举办中短期学习班,由工作组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家长所需知识进行介绍、讲解,回答和解决家长的问题,系统地向家长介绍有关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向家长不定期印发康复知识、宣传资料,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家长开展亲子交流活动,如果有需要,老师们还可以帮助家长们制订一个家庭康复训练方案。
(2)举办座谈会
国外许多儿童教育机构都组织了家长小组,每组五六个人,有一个教师联系指导。家长小组定期开会,观看孩子的录像,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由家长、专家、教育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等参加,交流孩子学习和训练的进展程度,了解彼此关心的情况以及在合作方面的期望等,使家长在宽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开展亲子教育
应考虑家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教养观念及亲子沟通技巧和情绪调控方法等,以有效地增进父母教育的效能感,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同时,组织家长参加儿童的训练活动,或在一些特别的时间参加儿童的生日晚会、运动会、游园踏青等,以促进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联系。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可以针对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如定期或分类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心理辅导等,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舒缓特殊儿童家长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巧妙应对心理压力,建立良好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孩子的康复和生活。
(5)成立家长读书会
成立家长读书会的主要目的是以图书为媒介来构建家长与特殊儿童沟通的平台。一方面,各种书籍、刊物、手册等资料可以向家长传达相关知识、经验或信息;另一方面,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家长的教育责任和意识,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增进家长的教育信心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4]。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刘艳虹. 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R]. 中 国特殊教育,2006(4):4-9.
[2]李继刚. 特殊儿童家长与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关系及其启示 [J]. 外国教育研究,2009,11(36):36-39.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问题;举措;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6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指的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而随着我国幼儿出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庭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儿童开始寻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改善当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存在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的针对特殊儿童的弱项而放弃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特殊幼儿教育过程要兼顾常规教学还要考虑特殊的康复需求,同时也要像面对普通儿童一样进行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要鼓励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自身个性。
其次是个别化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教育任务指标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就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尊重,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与足够的教育指导,辅助其完成学前特殊教育。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期间,必须区别于普通的学前儿童教育,采取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其既得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直观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综合考虑来保障直观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导特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特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采取组织兴趣活动、设置特色教育环境和提供教育玩具等方式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趣味性。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缺乏家长支持
对于家庭而言,特殊儿童的存在使其既痛心又难以接受,从主观上既想恢复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又因负面情绪不愿意让其过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在长大后也更难以融入社会。
3 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3.培养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四、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对我国平等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任何一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儿童,因此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投入必须逐渐增大,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康复与接触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压力更大。无论是从社会关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伶俐.特殊儿童的发现与培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4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特殊性
一、引言
学习音乐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听觉能力、时间与空间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调节情绪,因此,音乐教育应该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悲伤,有温馨的团聚也有凄凉的孤独,任何时刻只要音乐环绕在你的身旁,就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其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定义一般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前者指的是在生理或心理中有一定缺陷的儿童,存在语言、行动、智力等方面的障碍。而后者不仅包含了前者,还蕴含了智力超常、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儿童。在没有明确指出的情况下,我们就从狭义方面来理解特殊儿童。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只要没有出现听力障碍,在出生四个多月后就开始对声音敏感,可能还会出现某些反馈信息,如手舞足蹈。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对音乐的理解上并无差异,只是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可能在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中会产生障碍。由于存在某些障碍或缺陷的儿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上不能照搬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方法。良好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爱的同时,还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世界观。为了达到用音乐带走特殊儿童的烦恼、享受生活的目标,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其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在特殊儿童中涵盖了听觉、视觉、语言、智力、肢体和健康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应针对缺陷不同的儿童,制定不同的音乐教育路线。由此可见,与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相比,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拥有自身的特色,主要包括灵活性强,不确定因素多,随机性强,对音乐教师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时间中均能体现。
(1)不稳定性
特殊儿童一般会在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情绪阴晴不定,造成学习的态度、兴趣的变化,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音乐教师不仅无法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从教学内容上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这就是教学内容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
(2)随机性强
正常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首歌可能最快的二十分钟就已学会,并深情并茂的表演出来,但这个时间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许就是个奢望,他们可能再多花费五倍的时间也不一定学得会。此外,具有不同障碍或缺陷的特殊儿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
(3)灵活多变
在特殊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打乱课堂的正常教学的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如学生情绪低落、身体疼痛。此时,教育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应发生相应的改变。
(4)多样化
从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来看,特殊儿童在音乐的学习存在上能力不同、精神状态不同、身体障碍不同、需求不同等因素,教学评价制度应随之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5)独特性
面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任务十分艰巨,面对的突况也相对比较多,比较复杂。因此,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除了具有音乐教育的能力之外,还应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盲文教学和手语教学的能力,扩张音乐理疗知识面。
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存在不同障碍的儿童表现的教育效益不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学习态度,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每天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最终让特殊儿童的课堂效益最大化。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遭到社会或家人的冷落和歧视,不能拥有一个愉快、难忘的童年记忆。音乐的抽象性有助于教师们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课堂效益,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的引导特殊儿童建立正常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通过音乐来传授听觉艺术、审美艺术的媒介,它能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提高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创造和鉴赏能力,教会我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并创造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追求。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全、健康的个性,教会他们感恩、感知,引导学生享受生活、期待生活。通过音乐的桥梁,特殊儿童可以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的景色和事物,感受到来自世界各界的情感和关爱,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爱心。反之,特殊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丰富自己的情感,亦可以憧憬生活。
(2)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儿童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不敢与外界沟通、交流,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严重缺乏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很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可以使人放松、释放自我,拥有一个愉快的心境。不管是在音乐课堂中,还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有助于引导特殊儿童与人或自然和平地交流、沟通,甚至有时还能提高特殊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方面上改善或解决特殊儿童的交际能力问题。
(3)辅助治疗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教师富有足够的耐心,学生的意志足够坚定,总能验证“是金子就会发光”。著名的指挥家舟舟是一个智商只有三十的重度弱智儿童,但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他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弱智天才指挥家。享有名气的钢琴家托尼德布罗伊在出生时就被发现是一位天生的盲人,拥有音乐天赋的他在母亲的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爵士钢琴家,也使音乐成为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例子都展示了音乐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生活、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心智的启发,是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重要作用的最好体现,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帮助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总之,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机制能有效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找到自信、融入社会,为自己谱写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丽杉, 金海玉.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8):208-208.
[2] 李秀云. 浅谈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 音乐时空, 2015(13):125-126.
[3] 马号.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特殊性[J]. 音乐时空, 2011(12):78-78.
[4] 万丽萍, 刘小川. 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培养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5):30-32.
[5] 王榕澜.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析[J]. 考试周刊, 2013(59):176-177.
[6] 荀丽玲.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8).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6
摘要:为探索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市6所特殊学校共计60名教师、助教和义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索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是特殊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的儿童占社团总人数一半以上;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和活动时间;体育社团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学校实施,提高了特殊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对他们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场地设施、辅助器械、经费及指导仍旧面临缺乏和不完善的问题,助教和志愿者还有很大缺口。
关键词:体育社团;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29
前言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既包含有身体残疾或感官缺陷的儿童,或有学习、行为问题的儿童,也包含高智商和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特殊儿童可分为听障、视障、智力障碍、精神病、肢体伤残、特殊学习障碍、言语障碍、器官残障/长期病患、注意力不足/多动症、自闭症等十余种,每种表现的特征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些儿童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与组织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仅仅依靠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特殊学校除了核心的课程改革之外,还构建了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导,以康复训练课程为支撑的特殊教育模式。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能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和社会适应性起到一定的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番禺区培智学校、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天河区启慧学校、海珠区启能学校共6所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参与的对象是年龄介乎于7-14岁的儿童;6所学校各10名在职教师,共计60人为研究对象。60名教师的学历状况为:硕士研究生14人,占比23.3%;大学本科25人,占比41.7%;大专21人,占比35.0%。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在6所特殊学校共计60名教职工中发放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帮助特殊儿童康复和尽早适应社会,特殊学校都会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开设许多社团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越秀区启智学校来说,目前开设了13个社团俱乐部,参加该校社团共220名特殊儿童,教职员(包括助教)88人,具体见表1。其中体育社团有6个,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117人,占总人数的53.2%。具体情况见表2。
上述数据显示,参加体育社团的人数超过了各社团总人数的一半,其中,篮球和轮滑这两个项目在学校里面最受欢迎,占参加体育社团总人数的48.7%。由于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室外,活动范围大,加上这些儿童的特殊性,活动时需要配备的老师、助教和志愿者较多。目前启智学校体育社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5,仍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同时,在体育社团活动时,也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来进行指导。
目前,广州市特殊学校根据学校招生的特点和现有的硬件软件设施,选择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社团内容,受到儿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具体内容见表2。
2.2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2.2.1学生在体育社团与常规课堂的比较情况
通过对特殊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73.3%的老师认为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比常规体育课堂表现的更为积极活跃,这说明体育社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发现,相对于盲校和聋校,罹患自闭症、智障、肢体残疾或脑瘫比较严重的儿童即使在社团活动现场,也无法跟上社团活动正常的节奏,大量活动内容需要教辅人员一对一的协助才能完成。
2.2.2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组织情况
调查得出,有63.3%的教师认为可以较好和有效地组织和完成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但仍有36.7%的教师认为活动难以进行或完成的有困难。特殊儿童动作发育大多比同龄的健全孩子滞后,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活跃,但在理解、行动的能力都偏低,主要表现在动作笨拙、精细程度低、协调性差。因此,特殊儿童的体育教育需要特别设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及场地进行,同时,教师需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全面、深入理解特殊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行为干预和儿童康复训练技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活动的开展。
2.2.3影响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
在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活动时间。这说明儿童自身的状况、活动的内容、教学组织方法与环境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社团的整体质量。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只有让儿童在体育社团活动课中充分的感受到快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团活动,对他们的康复和尽早适应社会提供帮助,才是体育社团的最终目的。
2.2.4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设施与辅助器械满意度调查
场地设施与辅助器械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需要。通过对特殊学校的60位教师调查可知:有38.3%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场地设施配置不能或很不能满足特殊儿童体育活动的需要;有56.7%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设施条件基本满足或满足需要。由此可见,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械的配备水平与特殊学校的现实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
2.2.5体育社团对特殊儿童的康复作用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有88.3%的教师认为体育社团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是有帮助的,体育社团在学校的开展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社团体育活动,能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人之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6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
早在2006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使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经费达到本地同教育阶段生均预算经费的l0倍,随班就读学生人均预算经费达到本地同阶段普通学生的2倍。”同时鼓励学校要发动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捐资助学,积极争取海内外友好组织和热心人士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通过调查显示,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政府拨款,二是由学生交纳会费,三是寻求企业赞助。尽管各级政府在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时,对特殊教育学校予以了倾斜,但特殊学校还是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而体育社团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种类较多,参与儿童占社团总人数一半以上,63.3%的教师认为可以较好和有效地组织完成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面临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有部分特殊儿童需要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和引导,学校目前还缺乏大量的志愿者和义工。
3.1.2特殊儿童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大都积极活跃;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和活动时间。
3.1.3体育社团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械不够完善,尤其是户外运动场地不够宽敞,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学校面临着场地设施少、辅助器械陈旧、活动经费缺乏和缺乏指导等问题。
3.1.4特殊儿童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为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建议
3.2.1国家政策应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倾斜力度,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师培训方面经费的投入。
3.2.2学校应持续增加体育经费投人,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材,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都了解、支持和关心特殊体育教育事业,拓宽特殊教育学校经费的筹措渠道,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让特殊儿童在安全、专业、设施齐备的体育环境中进行运动。
3.2.3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场地安排和教学方法应个性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精心的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提前预想一下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可能的突发状况,并想好应对措施,尽量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在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3.2.4随着我国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尝试融合教育的模式。融合教育是保障特殊儿童自身平等权利,提高自我素质、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实施融合教育的实现也是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春阳.我国四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现状与培养模式探讨[J].第二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7:494-499.
[2]何敏学,全海英.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缺陷补偿功能[J].体育学刊,2010.05:15-17.
[3]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5-26.
[4]陈颖.高中社团中学生的生存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4:.89-92.
[5]李洪娟.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25-28.
[6](美)休厄德(Hewark,W.L.)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