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1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2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意义 问题 完善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有利于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

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核算实现了数据集中、信息集中与管理集中,各级机构处室的财务核算数据和经济信息都是直接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收集,省去了报表汇总和报送等诸多中间环节。这样一来使得在中间环节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督促了各级机构处室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计的控制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的控制。

2、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资金会集中到一个中心的账户中去,这样就便于统一调配和调控事业单位各机构处室的资金分配。优势就在于当某机构处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时候,事业单位就可以很方便的把单位内部闲置的资金转移到需要资金的机构处室,这样做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化解了缺少资金机构处室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

3、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统一转到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中去,这样就改变了原来会计人员由各机构处室自主管理的体制,使会计人员与各机构处室之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了各机构处室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有利于消除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后顾之忧。

4、有利于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接受各下属机构处室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各机构处室的预算指标,对于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完全有权予以拒绝。所以该制度确保了所有开支均在事业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了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的约束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严格符合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预算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一核算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初始极端,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会计的企业内部监督制约。会计集中核算这一制度的初衷在于强化会计的内部监督制约,然而,核算工作人员只能参照会计账面来履行监督职能,无法参与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监督力度较弱,甚至只是一种表面化的监督,不能真正实现会计核算的初始目的。

第二,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事业单位的经营资金直接由其上级机构拨付,资金的去向和运营都必须及时地向上级单位报告。而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资金由核算中心统一试用,相关的上级部门无法及时得到资金运用的相关信息,使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资金掌控有了一定难度。

第三,会计集中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但资金、实物、合同等仍由原单位保管,出现了账实治理分离的现象。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办公,无法及时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不利于各项财产的治理。一旦单位领导和报账员的治理意识薄弱,或因工作疏忽而未向核算中心提供真实情况,核算中心将无法知晓各单位的资产存在情况,致使核算中心的账务记录与单位实物不符。这种财产物资治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单位财产物资治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假如不加以解决,既违反了集中核算的初衷而造成资产的流失,又将成为新的腐败之源。

第四,完善的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一系列问题。集中核算的核算人员与相关处室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都不再由处室予以发放。这一方面保证了核算人员的中立客观的核算态度,另一方面却也使核算人员缺乏行使职能的动力。这一激励机制的缺失,核算人员与被核算处室处于相对立的位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双方关系不和谐,被核算处室不提供相应的核算数据信息,另一种就是被核算处室与核算人员站在同一条战线,沆瀣一气,仍然不能达到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

第五,认识层面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在新事物的初始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总会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和误解并且初期的管理也十分困难,因此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各方面的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单位的整体利益不顾。就事业单位领导层认识而言,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有些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中心缺乏了解,把会计监督与财务核算对立起来,造成认识上的错位,不理解和配合核算中心的工作;就会计人员而言,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中,也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放松财务监管,只要票据到位,能够及时处理业务,做完凭证,记完账,按时向统管单位提供了会计报表,工作就算告一段落,至于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如何,资产负债情况如何,经营情况如何,都漠不关心,难以对各被统管单位提出财务角度上的建议和意见,不能为统管单位经营管理、规避风险出谋划策。

2、出现问题的原因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3

账簿,作为存放经济业务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

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会计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环境下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电算化环境下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人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间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环境下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在电算化环境下,“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人“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问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之问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环境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核算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4账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手工会计

        1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

        1.1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 经济 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 企业 经济效益。

        1.2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1.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     

        1.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都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1.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1.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2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  

        2.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2.3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5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一、 会计核算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通常由会计进行企业经济计算、经济预测,并根据适当的经济活动信息,制定科学的经费预算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利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以盈利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单位,在成立之初,就会遭遇社会各界的打压之中,时时刻刻处于生存、盈利与倒闭、亏损的轮回之中,企业只有一个良好的会计核算机制,才能够确保企业盈利,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企业只有不断革新、不断创造,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从而才能够生存。作为一个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它最主要的目标即是生存、盈利、创新,并不断循环。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日常经济管理过程中,会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经济业务的经济计算、统筹、预算,另一方面,还要求会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经济环节的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充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维护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利益。

在会计的日常工作过程中,会计部门要加强对账目的审核、统算,及时处理日常生产活动中的经济活动,充分做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经济业务数据的记录、计算、处理工作,详细填写企业经济活动的报表,并及时作出反馈工作,确保上层部门能够第一时间知道企业的经济动态。另外,在相关部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要完全遵守会计原则,科学使用会计计算的方法,加强对日常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控制,并做好会计经济业务的及时反馈工作,为企业提供最佳准确、真实、可靠的经济业务动态,充分实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内容

1、 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资产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不包括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会计部门在投资性房地产日常工作过程中,主要工作对象是投资房地产的总资产核算。包括对投资房地产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等,并对这些资产进行有效的资产分类。同时针对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做出科学的投资预算,以提高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利益。

2、 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日常计量

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日常计量包括对房地产项目的初始计量和后期计量。初始计量即是指对投资性房地产总资产的最初态计量,通常由房地产买入资金和房地产归属地组成;而后期计量通常包括对房地产的装修、维护、管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计量。对房地产的日常计量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计量法则进行,以确保计量的科学、有效性,提高计量的价值。

三、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常常发生房地产处置核算问题。根据房地产相关规定要求:在某个投资性房地产遭到处置时,投资方要及时终止确认这个投资性房地产。

2、不同类别的投资性房地产有不同的会计核算,但由于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有效的分类,这给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3、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通常不会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中产生的清理费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而是在总的房地产处置收入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扣除,然而,由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多而杂,且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会给会计核算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效率。

四、有效解决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的办法

1、针对房地产项目处置核算问题,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监管工作,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监督,对于已处置的房地产项目,要及时进行投资房地产项目的终止确认,保证投资性房地产的及时性。

2、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分类问题,要求会计部门要做好对房地产项目的分类工作,根据房地产项目的类别不同,可分为处置、转让、损毁等多种类型。

3、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清理费用核算混乱这一现象,要求会计部门要加强对清理费用的统计工作,可以设置简单的投资性房地产清理账户,进而加强对清理项目的核算。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问题、新状况不断涌出,为有效提高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效率,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房地产会计部门要不断学习新的会计核算方法,积极探讨新问题,创新新方法,不断提高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业务能力,进而促进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陕西省鸿业房地产开发公司)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初始环节范文6

【论文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内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中注意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初始化工作,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最大地发挥软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