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内容范文1
一、体大虑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园林美术》一书开宗明义,将园林美术定义为面向园林人才的“应用美术”,它的主要价值是应用美术原理、技法、审美等展现出园林之美,是园林专业人才具备的基础技能。全书包含三大模块、七小章节,基本涵盖了园林美术设计的全部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讲解深入翔实,非常注重“园林学”与“美术学”的平衡性,可谓“体大而虑周”;整体教学内容组织也较为合理,按照先易后难、从浅到深、由平面到空间的逻辑铺陈,具体由“美术概述”“绘画基础”“素描”“色彩”“表现技法”“配置和造景”“美术字和图案”构成。首先,作者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阐述了园林美术设计内涵,并以“绘画基础知识”展开本质探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全书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园林”相关主题,而是通过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分析了“美术之美”。例如在“绘画”部分,简介了中国传统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版画等之间的差异,强调每一种绘画艺术形式都有对应的文化渊源,由此形成的艺术联系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如中国传统画追求“虚实相生、师法自然”以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独特的美术理念映射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则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意境为追求,而西方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由此而形成的美术理念作用于园林载体之上,则反馈为“中规中矩、冷峻庄严”的质感——本书进一步利用绘画基础知识,强调在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列举了“形体构造”“形体比例”“景观透视”“空间构图”“明暗变化”等知识点,并为读者配上丰富多样的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其次,作者利用素描、色彩两种美术训练方式阐释了园林美术设计途径。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手段不断增加,但手绘仍然是园林美术设计的主流手段。换言之,素描可视为“纯色手绘”,色彩可视为“多色手绘”,这两种美术训练方法对园林美术设计作用各有侧重。其中,素描训练侧重于明暗、形态,学生在掌握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等技能之后,能够提升对园林美术设计的布局掌控力,也可以作为积累素材的途径;而色彩侧重于远近、层次,基于色彩逼真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还原园林空间的真实形态,增强园林美术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再次,作者利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阐释园林美术设计效果图的实现机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园林美术设计项目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为“表现技法”“构成要素”和“细节装饰”。其中,“表现技法”包括传统手绘和电脑绘图两种。手绘的优势在于自由度大,能够很好地将园林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表达出来,且综合水彩、水分、钢笔、彩铅、马克笔等工具,可以提供多种设计风格,但缺陷是效率较低。以“水彩画”为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历“轮廓勾线填大色块填小色块填装饰色细节处理”一系列过程,且无法很好地保障比例、明暗、层次等效果。电脑绘图是园林美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书中为读者推荐了3Dmax、Photoshop、CAD、Painter等常用软件,利用电脑绘图可以便捷建模、场景渲染,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设计成本,但不足之处是“艺术失真”,电脑绘图作品容易陷入“恐怖谷理论”陷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官体验,且容易削弱园林美术设计的人文意境;本书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简洁,指出中西方园林案例中主要构成要素为“植物+造景”,在实现机制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细节装饰”以美术字、图案为例。
二、形式新颖、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主次分明
为了突破“纯美术”教学内容桎梏,本书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每个章节中提供多个教学栏目,以此规避纯粹“美术学”和纯粹“园林学”的分割,构建“园林美术”这一独立学科体系。同时,每个章节中以“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课堂训练、本章小结、拓展训练与考核目标4个栏目为辅,以此做到主次分明,帮助读者合理运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通过详读不难发现,各个章节内的栏目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相关性,非常契合高校教育模式特征,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协同。例如,第一章“美术概述”中,作者在“基础知识”讲述之前,先把本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标注出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调美术及“四大分类”的概念,在能力培养上注重中外美术史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课堂训练”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作品图片来判断背景文化、美术种类,在“拓展训练”中要求写出艺术体验,这种“所学知识”与“所考内容”高度一致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平衡。此外,“基础知识”作为本书各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为细致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用“图文衔接”的方法。全书容纳了海量图片,几乎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附上图片展示,如第一章中讲解“特种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时,用“玉如意”“传统皮影”“布老虎”等作品说明,可以更好地对“特种”的内涵进行界定,它意味着“特种文化、特种地域、特种工艺”。
三、知行合一、园林美术设计理论实践密切关联
特殊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素质;专业化发展
在当前特殊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强化校本培训力度,不断丰富校本培训内容,让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前培训、职中培训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俗话说“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之希望”,教育对于民族与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国家、学校、公众需要强化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大力提升,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职业修养都需要加以强化,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全面了解特殊教育教师实际的工作困惑,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真正提升自我,从而能够更加用心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提高特殊教育的综合水平和质量。
一、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俗话说:“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之希望。”国家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让更多特殊群体接受公平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社会的综合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当前特殊教育的教育环境、教学力量较薄弱,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导致特殊教育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能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让特殊学生也能拥有自己的理想、生活。除此之外,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让特殊教育教师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思想层面不断完善、优化自我,逐渐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专家型教师,从而能够更加努力、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社会认同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氛围和环境,让更多特殊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教师专业水平、专业意识有待强化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劳动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康复教育能力、手语能力等。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较匮乏,专业水平、专业意识有待强化,在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更是缺乏教学激情,只关注是否可以高效传递教学内容,却忽视了教育效果,根本无法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展。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多元化、灵活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需要在后期学习中持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目标定位有待完善
在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仍旧存在目标定位有待完善的情况,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只关注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无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知识和技能,强化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但是调查发现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存在重心偏颇的情况,只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技能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习惯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待全部特殊学生,没有了解特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只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融入真实案例、生活素材,这样不仅无法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发展与成长,也会降低特殊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三)特殊教师师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特殊教师师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个别学校只是形式化地设定一些师资培训课程、内容,缺乏完整、科学的培训规划、方案,导致教师在培训活动中无法真正获得提升与成长。当前特殊教师师资培训通常都是形式化地讲解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并没有联系教师真实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定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展示特殊教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师资培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无法在培训中提升综合素质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师师资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教师师资培训体系。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加快专业建设,强化政府主导
要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快专业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特殊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提升自我。政府需要积极转变特殊教育发展理念,要设立相应的措施与政策,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特殊教育事业。政府要加大资金、物力、人力的投入,设立专门的资金援助工作计划,提升特殊教育的综合质量,让特殊教育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与数量,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制度、健全规章,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相应的支撑,以此明确特殊教育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保证其合法权益,着重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政府相关人员要和特殊教育从业者多互动与交流,从中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真实的工作困惑与生活困惑,要让教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荣誉感,从而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自我成长与提升中,成为服务特殊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制度建设
教师属于特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主体,所以必须持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此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只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没有融入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教育模式等内容展开评价,导致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教师缺乏职业危机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只是被动参与特殊教育活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一定要重视对于教师的引导、管理,激发他们工作的创造性、自主性、积极性,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让教师从中有所收获与发展。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基于特殊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较合理,但是却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管理与安全管理,着力为其营造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从行为与心理方面融入特殊教育环境中,激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具备较强的工作成就感与使命感,能够真心热爱特殊教育事业。除此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聘用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工作经历、任职资格展开严格审查,以此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
(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
要想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虽然这些教师在上岗前已经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与教学参与。由此,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做好职前培训工作,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能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与工作适应能力。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和专业师范学院展开互动、合作,设立专业的培训教育机构,对教师强化职前培训、教育。学校需要持续优化教师的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完整性、针对性、全面性,让教师从培训活动中真正掌握技能与知识。学校需要分专业、分层次、分年龄设定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还要对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展开专门的培训,再让这些教师为其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既能提升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节省更多培训经费,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持续完善、优化相关的培训制度,构建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对培训的质量展开更全面的评估,对于培训过程、培训内容、培训效率、培训结果展开管理与监督,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强化他们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视,取得理想的师资培训效果。
(四)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考评体系
要想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要持续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结合教师的真实情况,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设立考评制度,并且要把优绩优酬、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作为教师的考评标准,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爱岗敬业,自主、积极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对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教育评价、教育实践能力都要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要全面了解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信念,明确师德的考评方向,让教师明确政治方向,展现教师为人师表、献身特殊教育的精神,能够积极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成为有责任心、有奉献、有爱心的优秀教师。在具体设立特殊教育教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要借助调查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教师的意见,合理设定特殊教育教师考评制度的内容、形式,保证考评结果的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断完善考评制度的内容,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优化和改进。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展示相关考评体系的功能与优势,发挥考评体系的导向作用,让特殊教育教师围绕考评结果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
(五)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就一定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为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特殊教育面对的学生都存在一些身心缺陷,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把教育工作看成“良心活”。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相较于普通教师,面临着更繁重的工作内容,并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久而久之很容易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只有做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疏导、调整工作,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教育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要意识到对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让社会人士能够意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艰辛,以此让特殊教育教师得到更多关心、理解、支持,积极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时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工作状态,聘请教育专家、名师开展心理讲座活动,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营造温馨的心理氛围,帮助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我,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宽容他人、欣赏学生,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趣味性、实践性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感知生活的美好,从而能够更加努力、积极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全面化成长、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做好职前培训、职中培训工作,并且要把好入门关,全面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日常特殊教育工作中还要多和教师互动、交流,了解教师真实的困惑与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特殊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进而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勇.专业化视野下的特殊教师教育——关于特殊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2]余琨,李贞,王晓源.随班就读初中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以特教学校教师成为资源教师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
[3]张宏飞.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7(2).
特殊教育内容范文3
一、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必须考虑特殊教育师范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殊教育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各部门和机构通力合作,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教育职能的整合,一方面要使特殊教育师范生对生命本体有更加深刻和透彻的认识,掌握一些必需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还应激发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引导他们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达到帮助特殊教育师范生确立正确生命观的目标过程。
二、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内容
(一)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意识教育
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意识教育,是开展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解读生命进而尊重、珍惜生命,促进其身与心的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意识。笔者曾对N学院的300名特殊教育师范生开展“生命教育”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85份)。调查中,认为“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体”的占总人数的84.2%,选择“生命仅是精神的”占总人数的12.0%,选择“生命仅是物质的”占总人数的3.8%。少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生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调查“学校、家庭教育中死亡教育的实施”问题时,仅有5.6%的特殊教育师范生会“经常讨论”,81.4%的学生选择“偶尔提及”。因为只有认识到死亡的趋势才能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从而使特殊教育师范生能珍惜和享受生命。在“压力”调查中,有11.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64.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为普通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较差、很差”的学生占23.5%。这说明大部分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在学习、生活中承受一定压力,生活状态欠佳。教育者要从内心深处唤醒特殊教育师范生的生命意识。在问及“是否接触到具体有关生命、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教育”,1.8%的特殊教育师范生选择了“有接触,且开设课程较多”,64.9%的学生表示“偶尔有接触”,其余33.3%的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这从侧面体现出当前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其实践应大大加强。
(二)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态度教育
生命态度是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命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意愿。生命态度教育,实质就是要让特殊教育师范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和生活。调查显示,有23.2%的特殊教育师范生表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抱有乐观的心态”,有76.8%的学生是典型的消极生命态度。因此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态度教育。问卷调查中,认为“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师范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比例占64.6%。这表明应该让特殊教育师范生意识到生命态度教育的重要性。调查“特殊教育师范生是否乐于为残疾人提供帮助”,结果显示“乐于提供帮助”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占86.3%。同时,92.3%的特殊教育师范生认为“同老师和同学的相识应当好好珍惜”。因而应强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责任意识,只有具有积极的生命态度,才会自觉履行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
(三)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是要引导特殊教育师范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挖掘其潜能,创造并升华生命价值;是要教育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问卷调查显示,26.0%的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实用化”,31.9%的特殊教育师范生选择“功利化”,35.8%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仅有6.3%的学生认为是“崇尚真美”。在“准教师是否对生命有正确的理解,从而能传达积极生活态度”的调查中,选择“是”的仅占15.8%,选择“否”的占4.2%,选择“不清楚”的学生占80.0%。调查“伤害他人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89.8%的学生认为是“对生命的漠视引起的”,10.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找到发泄的方式”。因而,生命价值教育要求特殊教育师范生摒弃错误的、功利化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四)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
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是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把生命教育看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全人教育,使生命质量得到最大的提升,包括职业、生活等方面。当问及“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是否值得”时,86.0%的特殊教育师范生表示“值得”。同时,调查中,85.6%的特殊教育师范生认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残疾人事业的贡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84.2%的特殊教育师范生认为“大学三年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特教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服务于残疾人事业”。这些调查表明特殊教育师范生对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期待程度非常高,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可以通过生命力提升教育、幸福感教育、自我实现教育等来实现。调查问卷设置了开放性题目“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有什么看法或建议”,12.6%的学生做了有效回答,有关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强调了“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幸福感的提升”“生命教育的终身发展”等方面。
三、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模式构建
(一)特殊教育师范生特色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
1.生命教育通识课程。
这种形式的生命教育能够系统化、完整化地对特殊教育师范生进行生命教育,直接而有效。通过努力创建“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课程群”,构建完整统一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师范生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生活健康与生殖健康》《生活中的急救知识》《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婚姻伦理》等。这些课程针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身心特点而设置,涉及人际交往、情感、就业、身心健康、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的实现、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
2.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这种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按照某个与生命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这些问题可能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能是长期困扰某一年龄段学生的热点问题。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于2006年起,与四位教授合作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全校公选课。笔者认为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与访谈中,大多数特殊教育师范生都表示“学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3.实施课程改革,整合原有课程突出生命教育的内容。
这种做法,能使特殊教育师范生在接受常规教育的同时,接受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两课”教育之中,以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与特殊教育师范生沟通交流,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列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科学化的心理教育和人生指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将生命教育内容摄入文学艺术教育之中,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用美的情操陶冶他们,使特殊教育师范生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将生命教育的思想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特殊教育师范生从本专业的角度理解生命。专业课程是特殊教育师范生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其连续不断地接受生命教育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特殊教育师范生良好生命教育环境的营造
1.校园文化。
营造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推动生命教育发展:(1)以“现代大学生阅读论坛”为平台,开展“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必读书目”活动。(2)开展各式专题教育活动,在学校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气氛,如:安全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等活动。(3)从“生命”“生命关怀”为主题开展社团活动。此外,可以组织成立“生命教育社团”。
2.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
特殊教育师范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命意识等方面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另外,特殊教育师范生要想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必须有一个有序、稳定、健康、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这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生命教育的保障体系,发挥合力作用,能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为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提供环境保障,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动力体系的加强
1.学校管理。
学校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做到:(1)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我国目前生命教育的实施动力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2)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如:浙江传媒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家专门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3)经费保障。学校没有足够的力量自我解决生命教育的经费,经费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专款专用。
2.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在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应具备“生命教育”的“学科”知识。这样一种内容宽广的“学科”,要求教师具备非常广博的“学科”知识。(2)应具有“生命教育”的理念:特殊教育师范生是有生命的人;培养健康的生命意识至关重要;培养全人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3)应掌握互动的教学方式,尊重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主体性。
3.特殊教育师范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殊教育师范生要合理构建自己的生命家园:(1)要加强自我教育。特殊教育师范生应主动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2)要具有良好的理性和非理性能力。(3)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特殊教育师范生“准教师”角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
特殊教育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以及针对“特殊儿童”的家教工作是职前的实践演习,是检验并丰富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宝贵机会。特殊教育师范生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教师,特殊教育师范生对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能否在未来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在“实践演习”中,指导特殊教育师范生从生命的角度看待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从事特教教师行业不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自觉地追求教育幸福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特殊教育师范生更热爱特教教师行业,更认同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定位,并自觉树立科学人道主义的情怀。同时,见习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以及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应纠正特殊教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悉心观察和及时启发。
(五)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特殊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范畴;资源建设;信息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65-05
一 引言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木桶”中的短板。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和谐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从“隔离教育一一体化教育一融合教育一全纳教育”无不闪耀着追求教育公平的人类理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可见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9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1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4.5万人。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改善信息环境、消除信息鸿沟,使他们充分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这显然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教育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二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反思
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教育资源”这一术语因受不同文化与教育思想影响,有不同的称谓,在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学习资源”,如在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解读中使用“学习资源”一词;而在我国“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教育资源”,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使用“教育资源”一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教育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趋势。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相比,对承载特殊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辅助技术有更高、更具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本文所指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
1.存在问题
通过流量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无障碍测试等手段,对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阻隔
在资源利用方面,利用“WebDig网站流量分析决策系统”,对特殊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省略.cn)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7月1日访问者省份来源数据统计:在大陆内地,前三位分别是北京22.42%、江苏9.30%、广东5.43%,前三位共计占37.15%;而后三位分别是0.04%、海南0.12%、新疆0.16%,后三位共计占0.32%,西部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巨大阻隔。
(2)资源失衡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日,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已很多,但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资源失衡主要表现在领域失衡、地域失衡、学科失衡、发展失衡等方面。
(3)资源失范
笔者在2010年11月对115名江苏省特校教师进行《江苏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孙祯祥利用“网站易访问性测试软件Bobby”对我国65所大学和371所中、小学网站的主页或入口进行了无障碍网络环境测试,通过比率分别仅为9.23%与0.18%。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失范程度令人担忧。
2.反思
“知行观”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可以表述为认识和实践。
从“知”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并不平等。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的国度里,许多地方抱着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重要,特殊教育发展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认识,特殊教育的弱化导致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边缘化。
从“行”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观照现有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工程意识。我国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来源于企业、国内外基金会的人道主义资助项目或少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资源建设大多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不乏带有功利或感彩的资源建设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
三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坚守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起点是特殊儿童能基于优质无障碍资源的学习,过程是资源能消解、补偿特殊儿童的学习障碍,终点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绩效。所以,探索、依据、根植于坚实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理论基础尤为重要。
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之一,这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中清晰可见。历史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几十年间推出了五个不断演化定义,其中对我国当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较大的是“AECT 94定义”与其解读《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和“AECT05定义”与其解读《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AECT 94定义”为:教育(教学)技术是为了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技术研究范畴是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AECT 05定义”为: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技术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合乎道德的实践。“AECT 05定义”对教育技术两大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ical)”表明了“资源”对技术运用的适用、绩效有更高的要求,是对以往定义的超越。但“AECT 05定义”使用“创建、使用和管理”三个范畴取代“AECT 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引起了中外学者不同观点的讨论。桑新民教授认为:“AECT 05定义”的
不足之处是范畴分类层次有些混乱,而且过于抽象,距现实太远,不便操作。
一个术语定义与范畴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对某些现象作出解释,而另一种定义与范畴在其他一系列情况下或许更有用。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化取向对教育技术学定义与范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泛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内涵形成了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超越国外经验的全新认识。其中桑新民教授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如图1所示)研究,力图将美国同行的研究再向纵深推进一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
图1中,设计范畴是资源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开发与实施是资源建设的基本舞台;评价与管理则对资源建设起反馈调节作用。该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媒体的学习”,逻辑终点是“高绩效的学习”,这与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此范畴模型中,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
四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以“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指导,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避免资源建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下面从该模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入手,依据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学习障碍与认知规律的特殊性,侧重于在实践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1.设计
在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中,“设计”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特殊教育资源设计应从关注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特征、学习需求与学习环境的无障碍入手。
(1)依据信息无障碍理念设计资源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有无障碍需求的主要是听障儿童与视障儿童,听障学生对获取文本、图形等视觉信息没有困难,但如果语音信息没有转化为文本或手语,听障儿童就无法感知信息了;视障儿童因缺乏辅助工具,难以理解看不到、看不清或有干扰的图片与文本信息,导航系统混乱也对视障儿童使用资源造成障碍。因此,《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一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信息无障碍的诉求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以及者,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获取和应用之间产生的矛盾引起的。2008年4月信息产业部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D/T 1761―2008)标准来规范领域发展。
(2)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支持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因特殊儿童在认知与交往中存在障碍,许多家长为方便特殊儿童学习与生活,为他们配备了移动电话、媒体播放器、掌上电脑或其他通讯设备等,这些设备具有较强的信息浏览和网络通信的视窗功能,正是引导他们进行移动学习的好时机。
特殊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能按需、随时、随地的利用资源,减少了教学与生活辅助人员的帮助,提高了学习质量,改善了生活品质。例如,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且因为长期“以目代耳”,视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利用移动学习资源丰富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来刺激听障儿童的视觉器官,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辅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视障儿童利用移动学习资源的语音重现、图文屏幕放大等特殊功能补偿视觉障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语音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的缺点。
2.开发
特殊教育资源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为保证资源开发的质量、水平与效率,“多学科联合开发”与“二次开发”两个策略值得重视。
(1)多学科合作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文理交融。但国内常从单一学科领域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致使其在共享、迁移、延伸方面出现障碍。
特殊教育资源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需要进行开发,资源开发中需要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基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神经认知等跨学科联合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在国内外已初露端倪。例如:利用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RP(事件相关电位)、眼动仪等现代化的行为实验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语言、视觉认知规律进行揭示,以此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开发的依据,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开发从理想的应然开发向科学的实然开发的理性转变。
(2)二次优化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比,在体系与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现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出现多种版本共存态势。这些资源除教材配套资源外,其他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大多实行市场化调节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学校教育主要有盲、聋、智障三类,但细分到各类受教育的人数较少,资源开发单位面对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
把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相同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通过“引进一整合一加工”优化成为适合特殊教育需要的无障碍资源,可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在资源二次开发中,要争取高校介入,高校与中小学特教学校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高校汇聚了较多的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㈣,可保证二次开发质量。
3.实施
实施是特殊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产品”的实践舞台,是利用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资源实施必须围绕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多层次育能培训进行。
(1)基于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
特殊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作用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补偿缺陷、设疑思辩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缺陷与学习障碍,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正处在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阶段,还缺乏学习自控力。在缺乏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放手让特殊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是低效甚至无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比较中,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据此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九个不同阶段,特校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驱动资源,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基于资源开展多层次育能培训
对特殊教育从业者与特殊儿童进行育能培训具有重要价
值,通过资源的有效实施,可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特殊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的对象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
对行政管理人员建议以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资源建设的内涵、实践领域、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对特校教师的培训,应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源应用能力培训,增加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使其真正地提高知识与技能,发挥资源应有的效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以学习中缺陷补偿、康复设备使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途径等资源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家长的培训,主要以特殊教育知识、辅助技能、家校沟通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增加家长对特殊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干预、督导能力。
4.管理
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资源实施的自我调控,以实现教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为师生与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完成特殊教育目标。
(1)以项目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专用设施,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或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辅助专用设施。
以项目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成功经验,通过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江苏省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建设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江苏省通过“四专项目”(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来管理、推进项目建设。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项目建设。全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实现了高位均衡发展,为江苏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的深度应用
理论和实践表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特殊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与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容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网络资源的便捷性能满足特殊儿童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通过组织“国家区域本地”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与“本地区域国家”自下而上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规范的资源汇聚功能,促进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5.评价
特殊教育资源评价是对资源在教学实施中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对资源在教学中作用的测量、分析与评定。特殊教育资源评价的重点内容是规范性评价与适切性评价。
(1)通过标准规范评价资源的无障碍性
特殊教育资源的评价除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评价外,还要重点对资源的无障碍性进行评价。无障碍评价重点从资源的浏览机制、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输入输出机制、整体结构设计四个方面来评价。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评价的国际标准规范主要有:互联网协会的WCAG1.0(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1.0),它是由互联网协会的网页无障碍组织制定并的,主要是在考虑各类残疾人群访问网页内容时的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它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具体的网页内容无障碍要求;美国政府的Seefion508《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Seefion508)开创了全球信息无障碍立法工作的先河,它是一部联邦法律,规定了所有由联邦政府发展、取得、维持或使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都必须能保证对残疾人的无障碍,现已成为国际性的网页内容无障碍的参照规范。
(2)通过学习成就测验评价资源的适切性
由于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小,被试异质性高,许多学者提倡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价中采用个体被试教育评价。“成就测验”因侧重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能直接评估受测者对某些学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测验内容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等特点,在特殊教育评价中受到推崇。比较常用的个人学习成就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个人成就测验―Ⅱ(Wechsler Individual Achievement Test―Ⅱ,WIAT―Ⅱ),它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基本技能、阅读理解、数学计算、数学推理七个方面进行测验。通过量表测验可评价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
五 结束语
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学习障碍、认知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为宗旨,以特殊教育技术与育能科技为手段。本文以系统观研究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从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通过资源建设中的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与内容创新,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优质无障碍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将对特殊教育产生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对特殊儿童学习目标的充实与达成,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变革产生推动作用;二是通过资源有效实施来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康复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特殊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师;转变观念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经在该领域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要求学校教育康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动能力。传统观念认为,难道要让我们穿着白大褂来为他们治疗吗,这是医生的事情,应该送去医院,我们只负责教授知识。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类人―特殊儿童,他们不仅渴求教育的侵润,也需要医疗的康复。其实,这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和职责,我们要转变观念,勇敢接过社会抛给了我们的绣球。
2008年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率仅达到27%,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绝大多数从普通中小学校转任,更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与否,反映了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医生、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的欠缺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胡菡老师提出了“评估疗法”,并对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脑瘫的概念沟通、脑瘫的动作特点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从培养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复则培养的学生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相关科室等从事教育康复实践工作。
二、从课程内容上看。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特教核心课程以教育和心理为主;教育康复则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的康复为主。
三、从手段上讲。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特教以教育教学为主,而教育康复则以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个别化康复手段为主。
四、从对象上来看。
特教以学龄儿童为主,而教育康复以学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只能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同时,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无法实现、难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改革。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从而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特殊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入学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师提供教育服务,医生的作用逐渐淡化,教育与康复随之分离。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导与实施的“医教结合”,则将特殊教育服务的时间提前,康复医疗服务的时间延伸,从而使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就为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红云.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5
特殊教育内容范文6
基于融合教育的背景,通过改革师范教育与加强在职教育,建立开放、多元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培养高质量的、能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复合型的特殊教育教师,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普通学校教师教育特殊儿童的能力。
重大主题与改革要点
一是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根据特殊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师资需求变化快等特点,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安排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制度的建设,以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系统化、制度化。
二是建立国家及地方特殊教育教师信息资源库。统筹管理特殊教育教师信息,及时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与培训需求。
三是建立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相衔接、资格准入与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并在职称评定、师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鼓励更优秀的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政策举措与行动要点
到2012年――
建立特殊教育学本科双学历制度和特殊教育学教育硕士制度,培养大量既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又具有教育特殊儿童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对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
在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建立特殊教育学本科双学历制度,鼓励已经获得医学、中文、数学等本科学历的学生到特殊教育学系学习两年的特殊教育课程,获得本科双学历。在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建立特殊教育学双主修制度,鼓励高校中已经具有医学、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攻读特殊教育学教育硕士学位。
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高标准、多种类、多层级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调整需持有特殊教育资格证书的对象。持有国家统一印制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并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学前特殊教育幼儿班,以及在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专职教师都需持有特殊教育资格证书。
提高资格准入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起点学历,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的起点学历至少应为大学本科;提高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毕业者特殊教育理论知识水平,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申请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者,应该学习特殊教育课程20学分以上,其中10学分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共同课程,10学分为所教特殊教育对象的相关课程;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技能要求;所有教师都需要参加考核。
完善资格种类。应该根据教师服务的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所处的教育阶段、任教的学科等方面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种类。
建立多层级并定期更新的激励制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应该分级和定期更新,教师要想取得继续任教的资格或者高一级的资格,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获得规定的学位或取得足够的学分。
建立临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对临时教师的资格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取得临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者才可以在特教学校的某个时期任教某门学科。
开展多层次的在职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普通学校教师教育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建设专业化水平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根据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师教育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特殊儿童的能力;根据课程建设与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感知觉训练、行为矫正等的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的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队伍。
提高普通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观念和能力。所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在职教师都应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
到2020年――
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特殊教育水平。把培养师范教育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师范大学面向全体师范教育学生开设特殊教育学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要求中增加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内容,提高普通教育教师认识和教育特殊儿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