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1

关键词:网络安全 检测 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广播电台中有了十分广泛的普及应用,与此同时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就相关的网络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其意义十分重大,为确保电台中的网络安全,据此下文之中将主要就结合目前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相应的网络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的结构模型,同时针对其中的核心技术予以了设计探讨,并对于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缺陷,进一步阐明了确保电台网络安全具体的改进、完善构想。

1 网络安全检测技术

在网络安全检测技术之中重点包含了实时安全监控与安全扫描技术。实时性的安全监控技术主要是借助于硬件或者是软件系统,对于网络的数据流采取及时的检查,同时还需要将数据流和数据库当中的存储数据采取对比分析,对于出现的各类病毒攻击行为,要能够及时的依据用户所设定的指令予以及时的应对处理。相关的指令内容通常可设置为切断网络连接、亦或是告知防火墙系统对于访问程序予以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入侵的数据内容能够被及时的过滤除去。安全扫描技术能够对于局域网络、操作系统、Web站点以及防火墙系统之中的缺陷隐患采取扫描处理,从而及时的将问题漏洞上报给主机系统予以修复处理,最大程度的降低系统所承受的安全风险性。

网络安全检测技术正是基于自适应的安全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当中每一项接入的网络的部分,都无法完全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并且自适应性的安全管理模式通常具备有两项特点,第一个特点为:动态性与自适应性,此两方面的内容能够借助于对网络安全扫描软件的升级处理,以及病毒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来实现;第二个特点为:更为广泛的应用层次,能够普遍的应用在网络层、应用层以及主机操作系统之中,从而促使每一个层次的网络安全隐患,都能够得到更加及时的检测。

网络安全检测系统的目的及时发现系统当中所存在的隐患漏洞,因此目前重点是采用在安全限定范围内的供给方式,来对网络系统采取模拟性供给,从而寻找出系统所存在的隐患问题与漏洞,以及相关的缺陷不足。整体网络安全检测系统的结构图形如下图1所示。

2 安全扫描系统

2.1 系统配置模块

这一模块是整体系统的主要操控者,可采用GUI亦或是HTML文档结合浏览器两类方式,来对于整体系统架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配置模块部分重点是针对系统当中不同模块的运行标准予以安排。

首先明确信息获取的具体范围。即获取某一子网掩码的信息或者是某一台具体主机的信息,如果需获取某一子网信息,则应当对这一子网掩码的具体IP地址予以明确的位置标注,如:202.117.176.1――202.117.176.253,从而便能够针对子网的202.117.176.0采取安全检测,将所获取到的各项信息内容予以详细的记录;如若所获取某一台特定主机的信息内容,便能够设置出相应主机的IP地基,例如202.117.176.154。其次要明确漏洞检查模块的目标对象,即确切掌握网络系统的服务漏洞或是操作系统漏洞。在应对网络服务漏洞之时,可以明确针对Telnet的服务漏洞予以检测,以及相关的Http、FTP等相关漏洞;在应对操作系统的漏洞之时,可针对文件的权限设置明确检查相应的漏洞问题,以及系统设置与口令设置等相关操作系统的漏洞。最终,要能够依据各类所配置的信息要素,产生出具体的系统配置文件,确保所有模块内容的初始化设置和后期运行,均要依据此文件予以配置。

2.2 信息收集模块

(1)构建目标网络的拓扑结构图。拓扑结构图能够直观的体现出目标网络之中,各个网络元素间的相关性。如:路由器、子网与网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个不同的路由器之间的相关性,乃至于子网内部同主机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明确的掌握了各个不同网络设备间的相关性,才能够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了解到各个设备间的连接状况。对于差异性较大的网络拓扑结构而言,每一个网络拓扑结构便存在有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即为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了网络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各类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便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方法。(2)明确目标主机和操作系统的类型与版本。在网络环境当中,通常会同时存在有各种型号差异明显的计算机设备,类型不同的计算机其自身所搭载的操作系统往往也不尽相同,加之操作系统的版本多样性,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各式各样的。诸如:UNIX与WINDOWS NT操作系统,目前已经公开的系统漏洞多达上千个之多,因此在应对这些种类繁多的操作系统及其漏洞时,难免会存在疏漏情况,因此明确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类型与版本是十分必要的。(3)确定目标主机开启的网络服务。在网络环境中每一个计算机主机系统均能够给予用户,提供以各类远程网络服务,诸如FTP、Http等相关服务内容。然而每一项服务内容均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可能,因此为了加强安全系数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明确主机所开启的服务内容。在此过程当中应当针对目标主机的特定端口采取扫描措施,重点是采用和目标主机各端口构建起TCP协议,来检测相应的端口是否存在有服务开通。进而针对所开通的服务程序予以安全检测。

2.3 扫描调度模块

这一模块内容可依据上一模块当中所获取到的信息,以及相关的系统配置模块所产生出的配置文件,采用模拟攻击方式,针对网络环境亦或是主机系统予以扫描,而后将扫描所得到的结果内容反馈至下一系统之中。

(1)网络扫描是指针对网络服务及传输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各类隐患问题及时的排查出来。并依据相应的漏洞特征状况,创设出各类检测工具与数据包,例如可采用ActiveX破坏控件,来针对HTTPD当中的隐患问题予以检测;创设出虚构的IP地址数据包来针对IP SPOOFING隐患问题予以检测等。(2)防火墙扫描,目前的防火墙配置较为复杂,在扫描检测的过程中首先需注意对防火墙配置规则的检测,其次要针对防火墙在应对各类网络攻击之时的防范能力予以检测。(3)操作系统扫描,此部分的扫描内容可分为本地与分布式两类,即为本地操作系统与远程主机系统的漏洞扫描,具体的检测目标应当为口令文件的权限设置、根目录的权限设置;以及系统攻击者是否在系统中设置以Sniffer程序,亦或是其他的木马脚本等程序。

3 安全分析系统

3.1 安全分析模块

最初的安全扫描程序仅是单一的将扫描测试结果逐一列举出来,简要、直观的提供给测试人员而针对具体的信息内容并未做出任何的处理措施,因此在对于网络状况的整体性评估方面缺乏全面性的评价。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辅助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予以明确的评估,安全分析模块至关重要。安全分析模块能够通过对扫描调度模块,所收集到的初始信息予以加工处理,重点是针对检测过程当中所检查出的隐患问题予以分类统计,即某一类漏洞问题是从属于操作系统、网络服务程序或者是网络传输等相关方面的漏洞,在处理完成之后将所得到的记过内容进一步发送至数据库控制与报警系统中。

3.2 数据库控制模块

这一模块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漏洞信息库和报警系统的信息交互。即:将扫描得到的漏洞信息汇总至报警系统当中;亦或是将新型的漏洞问题进行记录处理,并及时的上报至数据库当中。

3.3 漏洞信息数据库

漏洞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存储漏洞扫描、危害状况以及相关的补救内容等信息。

3.4 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重点是依据数据库的检索模块,以及相关的安全隐患问题分析,来形成具体的安全评估报告,报告的形式可选用直方图、饼状图以及HTML三种。

(1)直方图:可主要用于对安全漏洞的直观展示。(2)饼状图:可主要用于对不同程度漏洞的百分比展示。(3)HTML文件:可主要用于给予远端用户报告漏洞信息,以及操作系统的安全程度,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 安全监控系统

4.1 监测网络的流量

首先,为了满足于对全网络流量的监控要求,则必然要将监控系统安排于网络系统的各个交换节点之上。这主要是由于所有出入网络系统的数据内容,均需经过此交换结点。另外,还要使交换结点之上的设备网卡格式,设置于混音格式,以促使进出于网络当中的数据包均能够被交换节点的设备获取。其次,要做到对网络的实时性流量监测,就必须要掌握不同网络访问的流量改变规律,同时采用特征性文件的方式将其保存于系统之中。

4.2 监控网络的连接情况

因为在TCP/IP端的协议涉及,最初未能够考虑较多的安全因素,这也便是造成当前大量恶意网络攻击是由TCP/IP端的薄弱环节采取攻击行为。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防范工作,通常较为实用的方法便是采用防火墙充当,具体的防范原理如图2所示。实际的连接情况为防火墙在接收到了SYN的命令请求之后,便会向客户机发送SYN/ACK数据,并在回馈接收到了客户机方面的ACK之后,才能够向服务器发送建立连接的请求。此种方式能够确保内部服务器免受外界网络攻击。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电台工作中首先正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状况,以及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予以了详细的阐述,重点分析了网络安全技术当中的检测技术内容。并在对于这一技术的细致分析基础上,结合以相关扫描、分析与监控技术,设计出了一个整体性的网络安全检测以及监控系统结构模型,同时针对这当中的核心技术予以了系统化的构建。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促使相关的网络安全检测,以及相关监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够更加的趋向于完善性,确保电台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冀东.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11).

[2] 孙凌洁,钟于胜,沈焱萍等.网络漏洞安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广东农业科学,2014(1).

[3] 曹立铭,赵逢禹.私有云平台上的虚拟机进程安全检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5).

[4] 蔡翔.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与监控技术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

[5] 许佳森,杨传斌.基于WinSock DLL 的网络安全检测方法研究[J].微机发展,2015(1).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2

【关键词】 网络运行 安全 入侵检测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主动防御网络攻击安全技术成为保护网络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入侵检测技术虽然利用传统手段访问者进行检查,但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网络系统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与防火墙合用还可弥补防火墙的缺陷,可共同抵御外网攻击,保护网络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入侵检测技术基本概念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针对非法或者未授权情况下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并对计算机网络或者网络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并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中的违法安全策略行为或者被攻击迹象进行全面检查[1]。如果在一个计算机系统或者网络系统中安装了入侵检测系统(IDS),便可对系统中某些特定范围实现实时监控,当系统受到外网攻击时可迅速检测并作出响应。具体的入侵检测/响应流程如图1。

二、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应用策略

2.1 采集入侵信息策略

数据是入侵检测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规情况下检测数据源主要涵盖:系统、网络日志、文件以及目录中保密事项、执行程序中的限制操作行为、入侵物理形式信息等等。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进程中,入侵检测技术若需要采集所有相关信息,则需要在每个网段中部署一个以上的IDS,并根据对应的网络结构特征运用多样连接形式的数据采集方式;同时,可在交换机内部或者防火墙的数据流入口或者出口处设置入侵检测系统,这样便可以有效采集相应的关键核心数据。

若需要采集网络系统中不同类别的关键信息,一方面需要根据检测对象合理扩大检测的范围、设置截取网络数据包;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网络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分析。而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而言,产生入侵行为相对较少,只需要建一个数据群进行集中处理即可,重点应加强对入侵行为的针对性分析能力。

2.2 分析、检测入侵信息策略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保护中,入侵检测系统可对各类系统漏洞、网络协议等进行全面分析,且在安全策略、原则基础上利用自身的异常检测、滥用检测模型进行分析过程模拟,科学辨识异常或者明显的攻击行为,最终构建一个分析结果形成报警信息发送至管理控制中心。对于TCP/IP 协议网络则运用探测引擎技术,利用旁路侦听方式对流经网络的所有数据包实现动态监测,并根据用户设置的相关安全策略进行分析检测,可有效辨识各类网络安全事件,并将相关定位、报警信息发送至管理控制中心。

2.3 响应入侵信息策略

对于入侵报警信息,入侵检测系统将采取积极的响应措施,主要操作包含:告警网络引擎、告知管理控制平台、给安全管理人员发生邮件、向控制中心通报实时对话情况,详细记录现场事件日志,并根据安全策略设置合理调整网络配置,并终止不良入侵行为,对于部分特定用户的相关程序仍然给予执行[2]。同时,在防御外网攻击中还可以结合防火墙的优势,构建一个协调模型以及网络完全防御体系。当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时,防火墙的过滤机制可对流经的数据包进行对比,对非授信数据包采取过滤处理,而对于绕过防火墙的数据包则可以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及时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并迅速作出响应,从而实现有效防御各类网络攻击行为。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防范属于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行为,其涉及多个层次的多项防御策略、技术,虽然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主要功能在于发现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的安全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保护中,入侵检测技术仍然需要联合其他安全技术,相互配合、协作,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安全事件动态监测与响应能力,从而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3

1 引言

网络监听,在网络安全中通常发生在以太网中对其他主机的监听,一直以来,都缺乏很好的检测方法。这是由于产生网络监听行为的主机在工作时只是被动地收集数据包,不会主动发出任何信息的原因。目前有如下解决方法:向怀疑有网络监听行为的网络发送大量垃圾数据包,根据各个主机回应的情况进行判断,正常的系统回应的时间应该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处于混杂模式的系统由于对大量的垃圾信息照单全收,所以很有可能回应时间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许多的网络监听软件都会尝试进行地址反向解析,因为这些检测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其检测结果准确率有待提高。在实际中也很难实现。

作为一种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网络监听在协助网络管理员检测网络传输数据,排除网络故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网络监听也给以太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许多的网络入侵往往都是伴随着以太网内网络监听行为,从而造成口令失窃,敏感数据被截获等连锁性安全事故。在网络上,监听效果最好的地方是在网关、路由器、防火墙一类的设备处,通常由网络管理员来操作。

2 网络监听原理

以太网可以把相邻的计算机、终端、大容量存储器的设备、控制器、显示器以及为连接其他网络而使用的网络连接器等相互连接起来,具有设备共享、信息共享、高速数据通讯等特点。以太网这种工作方式,一个形象的比喻:学校很多的学生集中在一间大教室里,教室就像是一个共享的信道,里面的每个人好像是一台主机。教师所说的话是信息包,在教室中到处传播。当我们对其中某同学说话时,所有的人都能听到。正常情况下只有名字相符的那个人才会作出反应,并进行回应。但其他人了解谈话的内容,也可对所有谈话内容作出反应。因此,网络监听用来监视网络的状态、数据流动情况以及网络上传输的信息等。当信息以明文的形式在网络上传输时,使用监听技术进行攻击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将网络接口设置成监听模式,便可以源源不断地将网上传输的信息截获。

3 网络监听的特点

(1)手段灵活。网络监听可以在网上的任何位置实施,可以是网上的一台主机、路由器,也可以是调制解调器。

(2)隐蔽性强。进行网络监听的主机只是被动地接收网上传输的信息,没有任何主动的行为,既不修改网上传输的数据包,也不往链路上插入任何数据,很难被网络管理员觉察到。

4 网络监听的检测

(1)对于怀疑运行监听程序的机器,向局域网内的主机发送非广播方式的ARP包(错误的物理地址),如果局域网内的某个主机响应了这个ARP请求,我们就可以判断该机器处于杂乱模式。而正常的机器不处于杂乱模式,对于错误的物理地址不会得到响应。

(2)网络和主机响应时间测试。向网上发大量不存在的物理地址的包,处于混杂模式下的机器则缺乏此类底层的过滤,由于监听程序要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包会占用很多的CPU资源,骤然增加的网络通讯流量会对该机器造成较明显的影响,这将导致性能下降。通过比较前后该机器性能加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监听。

(3)使用反监听工具如antisniffer等进行检测。

5 网络监听的防范

首先是网络分段,网络分段即采用网络分段技术建立安全的拓扑结构,将一个大的网络分成若干个小网络,如将一个部门、一个办公室等可以相互信任的主机放在一个物理网段上,网段之间再通过网桥、交换机或路由器相连,实现相互隔离。这样只有相互信任的主机才在同一网段,才可进行直接的通信。这是控制网络风暴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防范网络监听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网段外的主机无法直接对网段内的主机进行监听,从而减少网段内主机被基于广播原理监听的可能性,即使某个网段被监听了,网络中其他网段还是安全的,因为数据包只能在该子网的网段内被截获,网络中的剩余部分则被保护了。

其次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的优越性在于,即使攻击者获得了数据,如果不能破译,这些数据对他们也是没有用的。一般而言,人们真正关心的是那些秘密数据的安全传输,使其不被监听和偷换。如果这些信息以明文的形式传输,就很容易被截获而且阅读出来。因此,对秘密数据进行加密传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再次是加强身份验证,采用一定的安全措施,使主机之间的信任和主机身份识别需要IP地址和MAC地址,而不是单纯依靠IP地址或MAC地址。这样监听者主机就无法利用ARP欺骗技术来冒充被监听的主机。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4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智能算法

1 网络入侵方式

网络入侵手段的分类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分类方法。网络被入侵的方式主要有:口令攻击、特洛伊木马、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端口扫描、使用伪装IP 攻击、利用后门进行攻击等。其中美国的IDG Info World 测试中心的安全测试小组开发了测试基准平台IWSS16,IWSS16 将主要的网络入侵分为了四类:

1.1 信息收集与获取。攻击者采用大量的试探性方法,如:Ping、账户扫描、端口扫描、漏洞扫描、网络嗅探等方法,探测系统提供的服务、存在的漏洞、可用的权限,利用公开协议和工具,收集和获取网络系统中各个主机系统的有用信息,并捕获系统漏洞,为进行下一步攻击奠定基础。

1.2 访问权限获取。通过缓冲区溢出破坏程序的堆栈、FTP 攻击、口令试探和破译工具对口令进行破解等多种手段,可以获取系统访问的特权,从而对系统进行破坏。

1.3 服务拒绝。服务拒绝是通过大量连续的网络访问使系统无法承受而造成崩溃,不能实现相应的服务功能。这种攻击危险性大,较难捕获。尤其是现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出现,更是防不胜防。

1.4 检测逃避。攻击者往往通过插入、逃遁、慢速攻击、破坏日志系统等手段逃避系统的检测,隐藏身份,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系统的攻击,而且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2 入侵检测定义与分类

2.1 入侵检测的定义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 技术是安全审核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其它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来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有: 入侵——非法用户的违规行为;滥用——合法用户的违规行为。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入侵检测的原理如图1 所示。

应用入侵检测技术,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 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填入知识库内,以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

2.2 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入侵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入侵检测技术进行分类:

2.2.1 按照检测数据来源。有以下三类: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主机和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以上3 种入侵检测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可互相作为补充,一个完备的入侵检测系统一定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两种方式兼备的分布式系统。

2.2.2 按照检测技术。分为异常检测技术和误用检测技术。异常检测技术又可称为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技术,它假定了所有的入侵行为都有异常特性。误用检测技术,又称为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技术,它通过攻击模式、攻击签名的形式表达入侵行为。

2.2.3 按照工作方式。可以分为离线检测和在线检测。离线检测:在事后分析审计事件,从中检查入侵活动,是一种非实时工作的系统。在线检测:实时联机的检测系统,它包含对实时网络数据包分析,对实时主机审计分析。

2.2.4 按照系统网络架构。分为集中式检测技术、分布式检测技术和分层式检测技术。将分析结果传到邻近的上层,高一层的检测系统只分析下一层的分析结果。分层式检测系统通过分析分层式数据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可升级性。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黑客攻击手段的多样化,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已经开始在各种不同网络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分析概括了入侵的方式,入侵检测技术的定义、工作原理与分类、入侵检测技术的方法。并且,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的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可以预见,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将对网络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而入侵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主要是智能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研究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入侵检测系统将成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艳华,马志强,藏露.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与研究. 信息技术,2009,6:41-44.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5

【关键词】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具体运用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受到它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和危害。网络安全是基于对网络系统的软、硬件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和保护。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网络攻击的种类增多,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已经无法抵御这些种类与日俱增的恶意入侵和攻击,逐渐不能适应网络安全防护更高的要求。入侵检测技术是作为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一项补充,它扩充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能力,提升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成为网络安全防护中第二道坚实的防线。以下将就入侵检测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等做出系统的归纳,和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具体运用进行阐述。

1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1.1入侵检测的简介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进行入侵式的检测先进技术,它肩负着网络安全中第二道防线的任务,起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作用。入侵检测是通过对安全日志、行为、审计和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以及系统的关键信息的收集并作出分析,以此检测出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受攻击的对象的一个工作过程。它实施保护工作的过程具体可分为:监视、分析网络用户和网络系统活动;网络安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查评估;认定反映已知进攻活动并作出警示警告;网络系统异常行为的统计和分析4个步骤。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同时兼备实时监控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错误操作的任务,把对网络系统的危害阻截在发生之前,并对网络入侵作出响应,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被动静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出的一种积极动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2工作原理

入侵检测系统相当于一部典型的窥探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在不用跨接多个物理网段也不用转发流量的前提下,通过收集网络上静态的、被动的相关数据报文,提取出所收集的数据报文的流量统计特征的相关数据与入侵检测系统内置的入侵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匹配和分析,如果出现匹配耦合度高的数据报文流量,那个它就被认定是入侵攻击,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就会根据计算机系统所设定的阀值和相应的配置激发报警并对认定的入侵攻击进行一定的反击。

2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中的具体运用

入侵检测技术包括了聚类算法、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布技术等几个方面。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重点是这几种检测技术合理的运用,具体如下。

2.1聚类算法的运用

入侵检测技术当中的聚类算法在网络安全的运用具有可以在脱离指导的情况下开展网络异常检测工作。可以将没有标记的数据的工作相似的数据归到同一类中,并对网络安全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异常的数据迅速高效地识别出来。运用到网络安全,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可靠程度,使网络安全的级别更上一个级别。在实际情况中,网络中通常存在着种类比较多的数据,当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相似数据,这些数据如同定时炸弹般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拦截处理,就会破坏网络安全系统,而聚类算法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网络安全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2.2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

数据挖掘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互联网中的传输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从而找出数据中的错误、不规范、异常等的情况,并适当地处理这些非正常的情况。数据挖掘技术在运行速度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把它运用到网络安全工作中,这种优势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出来,它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算法和序列挖掘算法来提取网络的行为模式,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网络中非正常的、不规范的运行程序;并且运用分类算法进行归类和预测用户网络行为或特权程序系统的调用,此外还把聚类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比较和计算出每次记录之间的矢量距自动分辨和归类出用户的登录记录、连接记录,最后,对各分类出来的数据给予相应的处理。

2.3智能分布技术的运用

智能分布技术是基于网络扩展性、智能性、无关性等相关特性而言的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的技术。该技术的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能够把网络特别是较庞大复杂的网络环境划分成几个区域来进行检测,把多个检测点设定在每一个区域中,在整个网络安全系统设定一个管理点,对各区域的检测点进行检测再集中管理,从而分析检测出入侵的程序和异常的数据等。这样不但能提高网络安全系数,还可以确保对入侵程序快速准确地定位,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网络安全系统的运行效率。

3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种类也越来越多,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对网络安全的作用效果逐渐降低甚至失效,入侵检测技术的出现,挽救了这个局面,通过把聚类算法、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分布技术等入侵检测技术相互配合运用到网络安全中,为网络安全提供了第二道防线的保护,对入侵网络的攻击进行快速有效的拦截和反击,很大程度降低了入侵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大大提高了网络安全的系数。是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正昊.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措施[J].科技风,2014(19).

[2]隋新,刘莹.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科技通报,2014(11).

[3]孙志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4(19).

[4]周小燕.网络入侵安全检查实践操作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完全;安全隐患;安全检测;监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个人与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数据存放于网络之中,尤其伴随着近两年“云服务”的普及,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在网络中,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加之黑客以及不法之徒在受利益的驱使下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等,使得我们的数据及信息受到了很多安全方面的威胁。因此,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与监控不仅能够保证我们生活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对我们的财产隐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

计算机安全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对保证其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不受侵害,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安全就是保证我们的数据及隐私不受窃取或者篡改。

计算机网络中的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危害性、突发性以及扩散性。总体而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

(1)计算机网络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网络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一问题首先体现在网络本身处于一个无政府、无主管的状态;其次,如今使用较多的系统都存在着漏洞;最后,TCP/IP协议中的隐患较大。这些网络本身不可避免的问题都会对计算机的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2)因为外界威胁因素而导致的问题,具体有自然威胁与人为威胁两种,其中人为威胁是我们需要处理的重点,包括黑客攻击、病毒入侵以及非法访问等。

(3)用户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的问题。由于安全意识的单薄,很容易出现其重要性文件不加密、密码泄露等问题,这就给黑客提供了有机可趁的机会。另外,由于防范意识不强,使得系统漏洞修复不及时甚至根本不理会也会给计算机网络带来很大的威胁。

(4)缺乏评估和监控手段。安全评估是确保计算机安全的基础。但是,我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护大多数从更事前的预防以及事后的弥补出发,对于事发过程中的评估以及监控做的很不到位,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与监控技术的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与监控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网络安全自动检测系统以及网络入侵监控预警系统

(一)网络安全的扫描技术

网络安全的扫描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发现Web服务器中有关TCP/IP端口分配、开放服务以及Web服务软件的版本等漏洞。此技术是具有主动、非破坏性以及有效性。具体的使用上,它使用脚本对系统模拟攻击,然后对结果做出分析。一般来说,这种技术与防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之间应互相配合使用,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系统漏洞,以起到防范黑客入侵的功效。

网络安全的扫描技术在实现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发现目标;其次,收集关于目标的信,;最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判断,而判断的主要目标是系统的漏洞所在。在这三个阶段中,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实施中包括:端口扫描(Port Scan)、漏洞扫描(Vulnerability Scan)、操作系统探测(Operating System Identification)、如何探测访问控制规则(Firewalking)以及PING扫射(Ping Sweep)等。

(二)自动检测系统

网络安全的自动检测系统是针对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VPN,)防火墙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对系统安全进行更加主动、有效的检测系统。这种系统的一般来说是依据NSS、Strobe、SATAN、ISS等网络安全检测工具来实现的。

其中安全测试的对象可以分为配置文件测试、文件内客以及保护机制测试、错误修正测试、差别测试以及对于指定系统的测试。目前,在安全测试中,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对于特殊的漏洞的检测尤为高效。

扫描器是实现网络安全的自动检测系统的关键,这种程序能够对远程或者本地主机的安全性弱点进行扫描,而不是直接对网络的漏洞进行攻击。扫描器具有3个功能,即:发现目标;找出目标主机或网络正运行的服务;对具有漏洞的服务进行测试。其最基本原理是在用户试图对特殊服务进行连接的时候对连接所产生的消息进行检测。

在网络安全的自动检测系统运行中,首先要做的是对攻击方法进行收集与分先,在这个过程里,为了确保网络安全自动检测系统的时效性,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攻击方法插件(Plug-in)所构成的攻击方法库。它其实是用于对攻击方法进行描述与实现的动态链接库。

在方法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实现扫描调度程序和扫描控制程序。这种程序能够接受用户命令,然后配置需要扫描的目标网络以及主机,并分析处理这种扫描结果,图1比较直观的反映了网络安全自动检测系统工作的整体流程。而扫描调度根则是依据扫来自描控制程序的扫描要求以及动态调用方法库中的方法对目标进行扫描,然后把扫描结果反馈到扫描控制程序中。下图是网络安全自动测试系统的总体架构图。

(三)网络入侵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