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1
【关键词】金融机构 财务费用 管理问题 优化方案
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主要在于财务费用的管理,怎样更好地对财务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掌握其中财务平衡的关键是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影响,金融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以及费用管理,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主要包含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市场变化下的各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积极寻找出更加适合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提升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竞争力。
一、财务费用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是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一种经营服务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风险与收益共同存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经济在表面上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但其实质还存在很多波动,其中的风险更是不可抗拒。作为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财务费用管理的有效改善与创新,不仅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的规避,同时还能为金融机构进行成本的合理规划,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势,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费用上的损失,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当然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同时,财务费用管理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与优化的方面,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财务费用管理进行更好的改善,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促进金融机构的成熟。
二、财务费用管理现状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不足
很多金融机构的财物费用管理问题都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管理意识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意识也是影响金融机构发展以及财务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意识不仅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推动。对于管理意识而言,不仅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改善,同时还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协调,以防出现严重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财务瘫痪,或是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认识上不够高,管理理念不够强,不能全面的掌握财务信息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与完善,更新财务费用整体管理理念,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强大。
(二)财务费用规划不合理
在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财务超支原属正常现象,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业务包含对于财务的运筹,但如果不能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财务超支现象会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运行中,财务严重超支,已经属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通病。其中造成财物严重超值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含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资金的筹集、金融机构的经营运行、各种税负以及各项费用等支出,还包含各种金融业务运行费用。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1]。特别是各种金融业务宣传的花费等已经严重超出了金融费用的承受能力,加之各种员工的薪资酬劳,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难以筹划。各种支出费用原因堆积在一起,引发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运行出现经济危机。
(三)务费用信息不准确
在金融机构的财务运行过程中,因为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比较多,因此在很多时候存在手续代办或是业务代办的现象。其次,因为金融机构部门比较多,并且在类型上无法统一,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合同工的形式进行业务的办理。但是因为在管理制度上以及各种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经常出现资金储集过于随便,甚至出现严重的违规操作行为,导致财务信息不清晰,不合理[2]。并且在金融机构财务运行中,基本都是根据已完成的金融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经常会引起金融机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方面的核算不真实,或者账务的分期摊销等方面出现推迟,很多方面集中起来最近融机构的发展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在账务处理上不够真实,还会导致金融机构财务成本受到威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机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改善与优化。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成熟
很多金融机构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对于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足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上,因为很多规定缺少一定的依据,与市场发展不协调,经常背离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导致财务费用管理不够完善,还会出现管理过于随意的现象发生;其次是在管理人员上能力与素质不高,对于财务费用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缺少一定专业的培训,在专业素质上比较差,不能很好的进行财务管理;最后是在管理工具以及管理系统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财务费用中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够恰当,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优化改善措施
(一)提高管理意识与管理制度
在变化多样的经济发展中,需要针对金融机构本身财务费用管理的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意识上与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与提升,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在创新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参考优秀的财务费用管理案例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提升,强调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制定适当的管理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在原有的管理活动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种财务运行活动,将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实现[3]。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上的优化,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各种职责。完善预算编制上的规定以及各种标准,清晰明了的掌握各种财务费用中的专项费用管理以及额外费用的控制,明确经济责任,推动财务费用管理的优化。对于各种财务费用的使用项目以及流程进行管理,明确财务项目规范上的规定,优化各种财务项目的处理方式,将其中的各种活动、财务事项等使用的费用进行具体详细的审批,对其中的权限进行详细的控制,即使进行账务的上报以及登记,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每一项财务管理内容,保证财务费用管理的完善。规划详细的财务费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严谨的制度考核,保证在优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全方面的进行财务费用管理创新,提升在金融项目上的保证,更好的促进财务费用管理上的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财务控制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运行中,财务费用的管理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其中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更是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基础要求下,需要更好的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对财务运行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金融活动正常开展以及顺利运行。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在自我优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自身的需要更好地完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金融机构熟悉的掌握自身财务费用管理的各种财务事项,其次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管理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岗位,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借鉴一些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积极实施财务费用的综合性管理。其中主要包含对计划以及各种财务资产等管理活动的集中,将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统一调配,利用这样的方式逐渐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经济运行全面监督审查,同时根据实际的经济业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协调。当然在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在岗位上你及各种植物上的相互分离,因为在岗位上的不同导致在经济费用管理上存在不同的职责,需要更好的,更加清晰的规划岗位职责,及时掌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责上的各种财务权利,在不断行使管理权利的基础上,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以及责任。这样的管理方式在财务费用管理内部的关键岗位上,以及各种控制上更是非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金融岗位以及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内部的设置,需要建立相应的审查中心,以及监督核算部门,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趋势,相互之间彼此制约与促进,形成一种平稳的发展局面。只有不断的优化内部运行以及财务控制,才能逐渐实现对财务费用的管理,更好地激发出财务费用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成熟。
(三)提升成本核算加强支出控制
金融机构属于新兴的金融发展方式,在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中,包函多个金融部门,其中的金融业务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金融机构在收支成本核算上,以及各种费用支出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不仅严重阻碍到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对于金融管理更是影响非常大,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费用严重超值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科学的规避。为了更好的调解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上的严重超支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个个财展芾聿棵叛细竦陌凑詹莆窆娑ǖ氖导时ㄕ司咛辶鞒探行实时报账。其中主要包含财务管理的审核人员根据财务人员编制的具体财务预算为主要依据,进行使用费用的报账,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费用支出以及各种额外开销进行详细的审查,一定要保证其中各项费用的使用在相关制度规定范围之内,只有确认各项金融经济业务符合实际的金融经济制度规定,才能给予批准,进行使用款项的发放。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各种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会计核算人员制定详细的会计核算准则,保证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处理期间,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财务事项得到批准之后,需要财务人员详细记录到会计科目中,在进行会计科目的记录期间,还要求财务的监督核算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保证各种费用的使用以及支出等有据可循,及时进行核算监督,建立完善的费用支出以及使用标准供工作人员参考,更好地实现支出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上文中提到在很多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信息不真实或是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财务费用管理的运行,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经济决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提升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以及会计信息核对,能够真正的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制定。需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做到坚持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需求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与登记,同时在登记之初,需要详细认真的进行各种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数据的核算,清晰地掌握其中的财务使用情况以及发生时间等,在保证准确无误之后进行及时登记,登记期间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此之后,还需要将其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以及各种金额等资料进行完整保存,保证在日后进行信息数据核算期间,能够有真实的数据依据,能够更好的确保数据的真实无误。相关的会计监督人员还需要对各种费用支出,涉及的各种利息以及佣金等进行定期的排查,方便在以后的审计或是结算期间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提高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
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提高。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进行专业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机构正常运行,才能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大对相关法律宣传力度,积极普及相关财务管理准则以及各种管理费用要求,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法律的认识,积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专业训练,在加强专业只能训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财务费用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经济的评估与预测能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水平的创新,拓宽在人才招聘上的渠道,尽力建造一个集会计、银行、证券、保险、管理等于一体的多样化管理团队,尽量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是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重要的产物,同时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费用管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具有核心促进作用,需要针对具体的金融机构发展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峰.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策略[J].企业经济,2010,05:142-144.
[2]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J].财务与会计,2010,08:40-80.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2
【关键词】金融机构 财务费用管理 问题 对策
财务费用是金融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如何加以有效管理,彰显其财务杠杆效用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但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今天,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金融机构发展的财务费用管理模式,促进其在经济大潮中更好的立足。
一、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意义
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后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看似复苏且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但其波动幅度依旧较大,其风险也不可避免。而财务费用管理作为控制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降低其费用成本,使其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而且还利于其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抵御金融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实现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当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对其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强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势在必行,亟不可待。
二、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管理意识是引发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其不仅影响着财管制度的完善性,也制约着财管水平的提高,由此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财务费用问题,致使金融机构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管理意识的缺失又是由相关人员对财务费用管理认知不足导致的,因此督促财管相关人员更新理念,强化管理意识十分迫切。
(二)财务费用超支现象严重
超支现象是生产经营单位财务费用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也不例外,因其财务费用管理涉及筹资、经营管理、税费、准备金、营业外等多项费用支出,因此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宣传金融业务费用、代办储蓄费用等超范围支出加大了其经营成本;再如因缺乏统一标准、多渠道的工资来源,像不同名目的奖金、实物、补贴等,致使薪资科目的列支难以控制等,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财务费用支出失控。
(三)财务费用信息核算失真
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信息失真常见于明不符实的代办手续费,当下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费用支出五花八门,而且部分金融机构选择聘用合同工,因制度欠缺和能力有限,致使随意处理储蓄余额,甚至将超支或违规的费用归到代办费用名下,加之人为操作因素,导致费用信息严重失真,如有的金融机构为完成规定指标将本应进行分期摊销的债券发行、固定资产租赁等费用全部纳入递延资产科目中,由此造成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核算不实。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较低
造成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涉及下述几点:一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内控制度,因规定笼统不全面,不周密,脱离实际等,致使财务费用管理活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如缺乏职业素养,财务知识了解较少,核算水准较差等,是影响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经营成本核算方式不当等,这些都制约着金融机构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控制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中,金融机构的领导阶层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从成功案例中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督促内部全员提高对财务费用管理的认知,强化管理意识,并将财务费用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自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以将其融入于各项经营活动中。在管理制度中,应明确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明确预算编制原则和标准,划分专项费用和额外费用范围及其要求;明确财务费用管理流程和规范以及成本的处理方法,细化每项费用的审批、权限、报账、划拨、核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等,以此为财务费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规范管理行为,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二)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
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是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市场发展要求和自身需要,科学设置岗位,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实行综合管理,即将计划、财务、资产负债等管理活动集为一体,以此全面审视经营运作,更好的协调工作,但同时还应严格落实分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基本原则,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以及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特别是财务费用管理关键岗位,并根据金融机构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财务费用审批中心、监督部门等,以此在内部形成部门间科学制衡的局面,从而巩固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严格控制支出,重视成本核算
为有效避免金融机构财务费用超支问题,财务费用管理应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循费用报账流程,即费用审批人员应以编制的财务预算为依据,明确其是属于日常开支和额外开支,以及其额度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确认符合要求后予以如实划拨款项,此时不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将其准确、详细的列支到规定科目中,还需要监督人员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费用支出用得其所,并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估,以此为建立费用标准提供参考。同时针对财务费用信息失真情况,则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准则和内部要求,在登记会计信息前,应认真审查相关凭证,核实其数额、用途、时间等,确认无误后予以及时、如实的记录,事后还应仔细核实所记录的信息的科目归属、金额、计算结果等是否正确,并保存好凭证等资料。此外,监督人员还应定期对各项利息、手续费用、佣金、各种贷款和筹资等支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四)提高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水平
财务费用管理人员与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尽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并保证其地位相对独立。因此可以通过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会计准则、财务费用管理的重要性等内容,督促管理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强化管理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并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培养其市场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等,提高其计算机技术水平,并扩大人才引入渠道,打造集会计、法律、银行、证券、房地产、外汇、保险、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团队,从而使每项费用支出更合理,更有效,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提高管理水平,除了打造高层次的管理队伍外,还应充分利用标准、弹性、边际、指标等成本控制方法以及全面预算、综合管理等模式辅助财务费用管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统一的财务费用报账、核算、分析等系统,以实现网上审批、报账、记账等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财务风险,也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和纠正。
四、结束语
总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事关其自身健康发展与国计民生,因此金融机构应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成本核算监督,从而有效解决其在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3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多步式来列报利润表。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同时还规定将不同性质的收入和费用类别进行对比,分为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的信息。
多步式利润表正是比照以上三个步骤来进行项目的排列,并对前两个步骤分别以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来进行小结,这样安排可以方便报表使用者迅速获取信息。但从具体核算内容和报表要素定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会发现利润表的结构尚有不合理之处。本文以一般工业企业为例,拟对利润表的部分项目进行解读来分析其结构的合理性。
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以下简称讲解)中将“营业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将“营业成本”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成本总额”,将“营业税金及附加”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各项税费”,将“销售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营费用”,将“管理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各项管理费”,将“财务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收入有不同的分类。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重要性,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发生的费用,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历生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原材料的成本等,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分别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直接配比。广义的费用还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耗费,根据费用的经济用途,可以分为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经营管理费用、因销售商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因筹集运营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等,这些费用分别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中进行核算。而在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也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上述项目的具体核算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说明它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其核算内容都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并且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发生。
(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营业收入”反映的报表要素是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反映的报表要素是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这里,基本准则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配比。但从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到抽象的会计定义,基本准则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这反映由报表要素与其衍生的具体报表项目及其核算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即:所有的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其报表要素的分类和核算应当遵循“日常活动”的性质。
二、“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外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将“营业外支出”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如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通过“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目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例如,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通过“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这类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或者是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从企业整体来考虑,由于同样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因此,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两者的有一个共同点,即其核算对象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表明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常发生。
(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营业外收入”反映的是利得,“营业外支出”反映的是损失。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将利得和损失单独作为一个要素分类出来,只是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将利得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将损失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两者都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部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前者虽然不是经营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却会影响本期净收益的数字,因此计入利润表。
将两者定义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相比较,发现他们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其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是“日常活动”。可见,日常活动是区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关键之处。区别之二在于收入和费用反映总流入和总流出,而利得和损失反映一定的净流入和净流出。由会计核算具体的内容到会计定义的高度概括,基本准则将“日常活动”作为区分“营业”与“非营业”的关键,表明这一特征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区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非营业成本的根本所在。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解析
讲解中将“资产减值损失”解释为“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投资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资产应当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甚至不能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就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的损失,以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对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商誉等若干资产所发生的资产减值,通过“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但也适当引入了其他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一些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除了通过传统的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获利的能力,投资就是其中一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收益的会计处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等行为产生的收益,通过“投资收益”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二)从会计要素角度分析由于生产条件、市场供需、技术进步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资产的价值发生下跌,从而企业要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为拓宽收益的渠道,企业会辅助投资以增加获利,从而取得投资收益。而活跃市场上交易频繁,价格时常波动,企业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也要承受其价格的涨跌损益。这些经营活动都属于企业的非主要经营活动或是偶发事项,并不是企业时常进行的不间断的经营活动,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难以预计,一般属于不再生性的。所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三个项目对应的是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在日常活动以外产生的经济利益,与收入和费用无关。
四、“营业利润”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利润”简单解释为“反映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
利润表诸多项目名称中的“营业”二字是同一含义,是对不间断的经常性的经营活动的强调,则“营业利润”解释中的“营业”二字也不例外。因此,营业利润可被报表使用者看作是日常活动中实现的经营利润,核算的内容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但作为一个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其他项目在利润表上的关系却是: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1)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
等式(1)表明营业利润中包含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经过前文的解读和分析,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属于利得和损失的范畴,是企业在偶发事项中产生或是由企业非经常性经营活动导致的、在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可再生损益。由此而计算出的营业利润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还包括部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其内容和含义势必与以上假定相悖。等式(2)表明利润总额反映的是企业在税前所实现的所有利润,既包括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也包括非日常活动中实现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有利得和损失。而营业利润反映的既非纯粹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也非所有活动实现的全部利润。并且其包含的报表要素和组成项目与利润总额在性质上无异,在核算范围上交叉重叠,那么,两者就属于重复性的指标。这使得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上的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其原有的意义也变得模糊不清。
五、改进建议
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中的不合理定位使其在利润表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会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降低利润表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削弱利润表的可信度。因此,应对此不合理之处予以改进。
改进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保持利润表结构,改变个别项目的名称,如营业利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保持现有利润表结构的情况下避免称谓上的误解,但更名后的“营业利润”在核算内容与范围上仍然与利润总额有交叉,难以摆脱重复之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所以,这一方法不可行。二是保持现有项目的名称,调整利润表的结构。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三个项目从第一步骤中剔除出来,放到利润总额中,即第二步骤的计算中。如下:
第一步骤计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4
关键词:水务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供水定价成本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66-03
据统计,在我国水务事业单位中,以提供供水、灌溉、旅游、发电等准公共物品为主的占74%,但提供国家财政经费定项或定额补偿的仅占其中的20.5%,没有财政拨款的达79.5%[1]。因水费和电费的价格低廉且收取率低,致使这些单位应该从市场取得的主要收入也不到位。据最新普查资料,水务事业单位收取的供水水价仅占其实际成本的4%,而水费和电费的实际收取率还不足40%[2]。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一方面,水务事业单位极少涉及盈亏核算,这是由于它是国家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其财务管理工作更侧重于资金的收支结余;另一方面,水务事业单位有关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费用的计量和分配也较为困难,其成本核算工作就比一般企业的成本核算复杂。因此,到目前为止,水务事业单位的水利项目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3]。
一、建立水利项目成本核算制度
(一)归集水利项目成本的原则[4]
1.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为了改变现行水务事业单位中水利项目财务管理中的收入、支出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管理层全面掌握水利项目的盈亏情况。
2.项目责任制原则。水利项目经理对水利项目全面负责,包括水利项目部与水务事业单位财务部衔接费用的确认、分摊等基础资料。这里涉及单个水利项目成本核算与现行成本核算办法的关系确定问题。
C=Ci,其中,Ci为单个水利项目成本,C为现行成本核算办法成本费用综合。
3.受益者承担原则。只要采用水利项目成本集中归集会计制度,受益者就成为归集水利项目成本的依据,对于管理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及设计人员,只要是矩阵制的水利项目负责制单位,其费用全都归入水利项目成本。以受益者为依据归集,为水利项目发生的如租赁、购置等特定费用也应归入水利项目成本。对于无法归入水利项目成本的费用,如管理人员、后勤辅助人员所发生的有些费用,应该归入水利项目综合。与水利项目的管理无直接关系的费用,归集到水利项目成本综合项中,以此表明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成本,通过多年的积累后,计算出其平均水平,作为业务开拓时测算水利项目贡献水平的依据。
(二)确定水利项目成本内容
1.直接成本。按照受益原则归集现行费用项目,能够不经过分配一次性就能列入水利项目成本的,包括人工费、差旅费、福利费、招待费、办公费、交通费、修理费、折旧费、业务资料费、文印整理费、外事费、设备部件购置费、材料及物耗、营业税金及附加、劳务费、组装及调试费、加工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开支项等。
2.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中的费用,如果需要在水利项目间进行分配,就构成水利项目间接成本,归集水利项目管理费用时,比照水利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水利项目管理费用分为可直接归集的直接水利项目管理费用和需要在水利项目间分配后归集的间接水利项目管理费用。
(三)水利项目费用的分配办法
1.间接人工费分配办法适用于水利项目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的人工费分,例如,某专业i某人E对某水利项目j的共识占用率为:
KEij=,其中,XE=Xij,其中,n为项目个数。个人人工费XE分配入j项目。
项目总的人工费,F=FEij,其中,m为专业个数,q为某专业的员工人数。
2.均摊费用的计算办法。假设某项费用本期发生额为FK,将它在本期的N个水利项目中进行均摊,则每一水利项目应分摊的费用Fik。
Fik=
(四)水利项目成本核算程序
1.对发生的所有支出项目进行审核和控制,确定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并将符合开支范围的支出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记入相应的账户中。
2.按照水利项目归集直接费用,并将其直接记入水利项目的成本计算单中,如果属于多个水利项目共同耗费的支出,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先进行分配,再将其分别记入各水利项目的成本计算单中。最终,直接费用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
3.间接费用按照科研室进行归集。
4.期间费用按费用项目进行归集,期末期间费用全部作为当期支出处理。
(五)水利项目成本核算制度的应用
在资产负责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水利项目成本核算后的结果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对三表进行汇总,主要依据水利项目进行归集,在签订合同时,将归集的结果用来衡量水利项目的成本,作为报价的依据。
1.一般情形,若要确保一定的利润,R=CD+CI+CM+CP+P[5]。其中,R为水利项目投标报价,CD为直接成本,CI为间接成本,CM为水利项目管理费用,CP为期间费用,P为水利项目利润。
2.若需保本经营,R=CD+CI+CM+CP。
二、案例分析――刘川工程管理局供水定价成本核算
甘肃省刘川工程管理局是典型的以提供准公共物品为主的水务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本地区的水利工程供水,就是将自然水通过蓄、引、提等多个水利工程措施,向该地区各类用水户提供生活、生产和其他用水。现是以前部分的理论为依据,对该水利工程项目2009―2012年的供水成本和单位水价进行核算。将供水总成本核算分为“供水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四个核算项目。可知,供水总成本=供水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6]。
(一)供水生产成本核算
供水生产成本直接归集以下支出项目,即供水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工资+直接材料费用+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
直接人工工资,是指该水务事业单位直接从事供水项目生产的人员工资、奖金、补贴和津贴。
直接材料费用,包括水管单位原购水费、燃料动力费等。燃料动力费,指供水生产过程中实际耗用的燃料动力费用等。
其他直接支出,指直接从事供水生产的职工福利费、供水生产过程中的水文水工观测费、临时设施等支出。
制造费用,指供水生产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机物料消耗、维修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水资源费、运输费、设计制图费、办公费、差旅费、监测费、保险费、劳动保护费、试验检验费、季节性修理费、期间停工损失,以及其他制造费用[7]。
表1 供水生产成本简易核算表 单位:万元
图1 供水生产成本比较(单位:万元)
(二)供水期间费用核算
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供水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指在对用户供水中过程中发生的水费计收手续费、宣传费及其他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指为组织和管理供水生产而分配给管理机构的经费、行业管理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审计费、诉讼费、咨询费、绿化费等。
财务费用,指为供水生产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在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金融机构手续费、汇兑净损失以及为筹资而发生的其他费用。
表2 供水期间费用核算表 单位:万元
图2 供水期间费用比较(单位:万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川工程管理费用在供水期间费用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二者占比很少。因此,该水务事业单位要控制期间费用,降低供水总成本。中心工作是要控制管理费用。
(三)供水定价成本核算
由于刘川工程的业务范围只有农业供水问题,没有工业、发电、城镇等其他供水项目,农业供水保证率是100%,工业、发电、城镇等供水保证率都为零,因此,单位供水成本仅是单环节单位供水成本,而不涉及多环节单位供水成本[8]。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单位供水成本=供水总成本÷供水量,其中,供水总成本=供水生产成本+供水期间费用。
表3 供水定价成本
图3 供水成本比较(单位:万元)
图4 供水单位成本
可见,刘川工程的供水生产成本在供水总成本中占比很大,供水期间费用占比很少,因此,若要控制供水生产总成本,就必须大力加强供水生产成本的管理,同时,节约管理费用。
参考文献:
[1] 李海莲.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财经界,2008,(1).
[2] 周昌红.构建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J].江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 赵瑞平,赵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营管理,2007,(7).
[4] 许王显.城市水务市场管理与改革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
[5] 李兰英.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6] 谢婷婷.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7] 王雅茹,张洁.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财务管理,2008,(4).
[8] 董小平.建立水利财务评价体系[J].中国水利,2007,(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st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water projects in
the water public institutions
WU Yong-xia 1,FENG Xin 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ansu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Lanzhou 730070,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China)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5
一、引言
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旅游行业,其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财务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着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而落后的会计制度,成为旅游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符合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理念的会计核算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及现状
(一)旅游行业会计制度特点
旅游行业会计核算内容与其他行业有很大区别,具有业务多元化的特点,会计制度涉及的核算范围广,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主要的成本、费用有经营成本、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其中财务费用与管理费用可以作为当期费用核算,直接扣减当期营运收入;旅游会计制度的主要对象是服务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其经营成本具有独有的特点。
(二)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现状及发展
会计制度是企业经营运动的核心,当前,旅游行业会计核算应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的规定,强化企业经济核算准确度,健全财产收发手续,保护企业资产安全,通过全方位的核算监督管理,以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多的经济效益,保证管理者及时掌握正确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
二、我国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
旅游业经营项目众多,核算的范围广泛,包括酒店、旅游公司等多种结构,并且需要与游客的各种费用相关联。另外,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不能与现代化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并且每个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不同,致使会计核算制度混乱,增加了旅游行会计制度规范化的难度。
(二)日常核算不规范、成本费用计量难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了地方经济问题及就业问题,而这些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以个体、中小企业为主,其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操作不规范,会计核算的水平十分有限。
旅游行业业务开展过程会收取大量现金,而现金收付很难被控制,致使旅游行业内的成本费用、收入核算真实性、可靠性不能被有效保证,多记收入、费用不实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会计成本费用计量存在一定难度。
(三)缺少旅游行业专业化会计人员
尽管许多高校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仍然不够,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但这些课程并不能覆盖全部会计内容,知识面狭窄、内容设置不全面,造成会计知识难以专业化,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并没有旅游行业的专业会计培训,内部财务人员没有专业的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核算能力不扎实,造成会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知识覆盖面狭窄,缺少专业的旅游业会计人员。
(四)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人们对于信息要求越来越高,电子信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这也对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当前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仍然以传统方式进行财务制度管理,不能与信息化时代需求相适应。
三、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完善措施
(一)完善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体系及核算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旅游会计标准及会计制度,完善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体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为游客提供物资文化享受,明确旅游行业会计核算方向,分别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根据行业特点建立独立核算主体,在旅游行业日渐国际化的今天,培养新业务核算职能,以满足新业务需求。
(二)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规范旅游行业会计制度,促进旅游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准确计量,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减少成本计量过程的难度。当前,中小旅游企业现状很难改变,要求政府发挥旅游业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合理规范日常核算工作,改革现有会计制度,建立与行业相适应的会计核算科目,如旅游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在报表中设置环境资产账户等。
(三)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会计人才
规范旅游行业会计制度,提高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严格要求,丰富旅游企业管理者科学投资管理经验,吸收大量人才到旅游行业会计工作中,使会计制度的发展受到最广泛支撑。
(四)提高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
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使会计制度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财务管理软件,丰富旅游行业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信息一体化。在信息化时代,旅游行业会计制度需要融合信息化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带动旅游行业会计度转型,实现旅游业会计制度向现代化会计核算方向发展。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范文6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分析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若单纯以会计报表上的财务费用数额作为价格部门成本监审中的财务费用,则是非常简单的。但问题在于成本监审中所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与会计中的财务费用往往不相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者的核算口径不一致。根据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定价成本是指全国或一定范围内经营者生产经营同种商品或者提供同种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由此看出,成本监审中的定价成本是一种社会平均成本,而不是个别成本。而会计核算的主体一般都是单个主体,其成本也往往都是个别成本,由此造成了会计成本与定价成本核算口径的不一致。加之现行成本监审办法中对财务费用一般只是作了概念性的界定,对其究竟该如何具体确认和计量,大多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核算办法和标准,从而给成本监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目前面临的难点与困境
归纳当前成本监审工作中财务费用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难点与困境,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于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筹集资金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应如何进行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
二是对于上述费用化了的借款利息该如何计入定价成本,是一次性计入,还是分期计入,假如是分期计入,又该如何进行分摊;
三是对于有兼营行为的企业,其财务费用应如何在各经营项目之间进行分摊,分摊的标准与尺度该如何确定;
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向金融企业借款外,还会向关联企业、投资者以及其他个人等筹集资金,面对复杂多样的筹资渠道所发生的各种借款利息该如何确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以上种种难点,从事成本监审工作的同志一般都是凭借各自的理解和工作经验来解决,方法多种多样,结果不一,有时甚至相差较大。为避免和减少因财务费用核算方法不一而造成的定价成本差异,更好地服务价格决策,笔者借鉴《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以下几种解决途径。
(一)期间控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笔者认为,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按资金使用期间予以资本化,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而不得直接费用化计入定价成本。只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利息才允许计入定价成本。举例如下:
案例1,某公司为购建一条A产品生产线,2012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期限3年,年利率6.15%,建设期1年。则本例中资本化利息就应为1000×6.15%×1=61.5(万元),费用化利息为1000×6.15%×2=123(万元)。
(二)均衡控制
为保持定价成本的长期均衡性,防止不同年份间因借款规模忽高忽低而造成财务费用奇高奇低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对于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筹集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化了的借款利息应分期计入定价成本。这一期限可以按企业的经营许可年限,也可按该项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等进行分摊,不能一概而论。原因在于,假如企业的经营许可年限远远大于该购建资产的使用年限,一旦按经营许可年限来分摊,就会造成该项资产已报废或处置,而借款费用仍未分摊完的现象。反之亦然。显然,我们在成本监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上例,假如该公司的经营许可年限为50年,A产品生产线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则笔者建议其费用化利息按10年平均分摊。当然,假如该公司A产品的年生产量不均衡,也可按该生产线总设计生产能力来进行合理分摊。
(三)项目控制
即对于有兼营行为的企业,要根据相关性原则将其财务费用在各经营项目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相应计入各项目的定价成本。接上例,假如该公司在经营A产品的同时又兼营B产品,2013年1月1日该公司又向银行借款100万元用于B产品生产经营,当年发生借款利息6万元,则该公司当年财务费用总额为123/2+6=67.50(万元),但计入B产品成本的财务费用只应有6万元,而不是67.50万元。
当然,假如企业为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对借款资金未明确区分用途,则财务费用可按企业各经营项目贡献度的大小进行分摊。这里所说的贡献度是指各经营项目为企业所取得的利润的大小,而不是指营业收入的大小。其原因主要在于营业收入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其贡献度。即假如各经营项目的获利水平大体相当,但由于价格悬殊过大,而使得各自的营业收入与其所取得的利润极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以营业收入来判定各自贡献度的大小显然不尽合理。
(四)利率控制
即主要是指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取得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据实计入定价成本。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取得的借款,其利息支出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可据实计入定价成本,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举例如下:
案例2,某企业2013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500万元,1年期,利率6%,同年7月1日又向其他无关联的非金融企业借款200万元,1年期,利率8%。则该企业当年可计入定价成本的财务费用应为36万元,另外2万元因借款利率超过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而应予以核减。
(五)本金控制
为防止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发生虚假财务费用,笔者建议将企业从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确定一个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计入定价成本。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税法上规定的标准,即企业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为:金融企业5:1,其他企业2:1。举例如下:
案例3,某企业2013年12月31日归还关联企业1年期借款本金1200万元、利息90万元。已知关联企业对该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投资额为480万元,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6%。则该企业当年可计入定价成本的财务费用为480×2×6%=57.60万元,而不是90万元。
(六)对象控制
这里所指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投资者而言的。即倘若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则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中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利息的部分,不属于企业的合理支出,不应计入定价成本。举例如下:
案例4,2013年1月1日,某公司向银行借款2800万元,期限1年,利率6%;同时该公司接受李某投资,约定李某分别于3月1日和7月1日各投入400万元;李某实际仅于10月1日投入600万元。则该公司当年可以计入定价成本的财务费用=2800×6%×2/12+(2800-400)×6%×4/12+(2800-800)×6%×3/12+(2800-200)×6%×3/12=145(万元)。与该企业当年财务费用实际发生额2800×6%=168(万元)相差23万元,应予以核减。
以上是笔者对成本监审中财务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所作的一般性建议。至于与财务费用相关的资金时间价值、通货膨胀预期补偿、期限风险等内容不再一一细述。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