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解决对策

一、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或个人所得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所得税范围很大,一般说来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又比公司所得税的范围大,涵盖公司所得税的范围,还包括流通渠道的收入所得、劳务派遣的收入所得、资产转让的收入所得、分红分息、租金、捐赠等。

(二)所得税会计的定义

所得税会计与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是确定纳税方纳税所得的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的方法。由于我国国情的不同,不能以国际上对于会计的概念来定义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范畴,这其中有固有的历史差距和时代变迁造成的区别。

(三)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本身是一种费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显示的收益分配的费用。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的所得税,是企业一种收益的分配,只不过是分配给了政府。这种分配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所必须产生的费用,属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种成本不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本身又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差别。永久性是指企业的所得税只在当前发生,不会在未来出现。也就是说,企业的所得税必须在发生收入的时间节点内缴纳发生收入所得的费用,而不能延后分期纳税。暂时性是指企业纳税前的收入和纳税后的余额在未来回转发生,也就是说企业在当前所缴纳的税款,会在未来某一时间转回,使纳税后的收入变成暂时性费用,不具有永久性的意义。

(四)所得税会计的特点

所得税会计是核算的方法,而核算的方法又有许多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核算方法有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递延法。对于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来说,使用的都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它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纳税基础,再按照两者在应付税款的时间和抵扣税款的时间上的差额,确认递延后的资产所得税和负债所得税。递延的事情发生在纳税时或纳税后,造成未来可能会少纳税或多纳税的不同结果。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现状

我国最早的所得税出现于1983年,当时它只不过是一个小税种,占据企业税收的比重也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走进中国税收的舞台。但是,既使是所得税在税收中比重逐渐增加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所得税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研究的缓慢,使我国的所得税并不被许多企业所重视,所得税会计核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陈旧

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还是依据不健全的税法,通过减去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得出纳税后的利润。这种传统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所得税的问题,其实是将企业应纳税作为会计所得税,很显然,这种核算的方法是简单而片面的。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法律与制度的统一。但实际问题却是,法律和制度之间存在因果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性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核算出现错误和遗漏。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和企业纳税后的利润的标准并不统一,必然造成纳税后的利润不准确。很多影响纳税前后的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产生的结果也是差距很大。如果扔按照当前的税法和制度来执行,势必会越来越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矛盾的激发,引起企业和纳税部门的多方不满,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工作开展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推广。

(二)对所得税会计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很多企业看来,所得税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附属工种,却不知所得税会计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纳税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源。

(三)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严重缺乏熟练掌握所得税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所得税会计核算开展缓慢或成效不明显的决定性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标准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所得税会计的规定也不明确,缺乏独立的标准。比如,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损失、活动推广费用、招待费、差旅费、因为偷税漏税所缴纳的罚款等,都应纳入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范畴之内。因为这些费用从表面上说是会计负责的范畴,实际上属于税法规定的范畴。这就使税收和会计的两种不同的财务体系没能够各自独立起来,税法和会计之间互相纠缠,互相影响,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成一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来说,在业务上没有绝对的区分和界定,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核算结果不正确

目前很多企业常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这是一种使用互相结合进行关联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用对不同时间节点内确认的所得税金额的差异进行调整,因为时间节点差异而得到的纳税金额在转回时,按照计算所得的应当转回的所得税税率进行费用转回。然而,这种核算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第一,如果税务部门规定的征收企业税款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开启了新的纳税项目进行纳税,按照当前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递延的方式进行核算的话,是不会对企业纳税账户的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的。因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的税款余额也就不能反映出企业未来几年内缴纳税款的情况与变化。第二,企业要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就要用到转回时的原有的所得税税率,而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很难保证与原有的所得税税率保持一致,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的工作量和核算的难度。第三,我国目前广大企业采用的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国的广大企业还在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原始规定彻底脱节,不利于企业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开展,也不利于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缩短差距,加强交流和学习,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所得税会计的长足进步。

(三)政策理论不相符

我国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然而这种方法与现行我国的会计政策还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递延方式在资产债务表因为某些原因变更之后,还是否可以满足现行会计政策的要求,还是否符合现行会计政策中关于会计方法的定义范畴。实际上,很多企业所用来核算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仅仅是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费用和余额,属于一种对企业未来应缴所得税款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一种预判。可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却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规定为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作为现行会计政策改变的评判,这样的规定,与会计政策极大不相符,也与会计变更理论差距很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作为明确的政策指导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推广和开展,还会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加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和工作量,严重制约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四、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相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因此,建立健全我国所得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是满足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迫切需要。这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要分四个步骤走。第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严谨、规范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色性出发,而不是以国际的税法作为唯一的参考和规范,要做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在相关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要严格强制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和规定,把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企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和责任来抓,企业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第二,在针对我国国情所制定的有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所得税法律法规中,要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多少,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基,税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后的税基该怎么确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要在法律规定的税基顶定义下,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以税基作为参考和基准来确定企业的成本、纳税项目与企业核算所得税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第三,要加大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执法力度,不能让国家制定的所得税法律沦为空谈。要在法律中严肃指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违法违规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应当指明对违法企业的制裁规定和惩罚力度,敲山震虎,警钟长鸣,起到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维护法律的至高权力。第四,要深刻贯彻落实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应在全社会开展普法宣传,让所得税法律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同时,要求企业开展所得税法律的学习和教育,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导致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并没有出台一套可以让所有企业值得参考和遵循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范。企业所使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都是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有的企业使用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有的企业使用应付税款法,有的企业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有很多企业考虑到前文提到的政策理论不相符的问题,采用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代替或放弃递延法,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递延法之间的变化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以,无论企业如何改进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都势必要受到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必要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出台一套行业标准。在这套标准中,无论会计政策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于标准方法的范围之外,都要在标准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风险控制之内执行。这样一来,不管会计政策怎样变化,企业只要依照标准方法,进行有效的变化,都能够把政策变化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和负担,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推动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动力,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三)协调矛盾,理顺关系

我国目前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上。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把企业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之外。而现行的会计制度,企业是可以将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之中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却又很难说企业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因此,现阶段,要想让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能够正常开展,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要协调这种矛盾,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交流和沟通,把这些影响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制定一个能够满足多方利益和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法律效力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施和发展,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俊梅,郭凌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影响研究———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J].财会研究,2015(7):41-43.

[2]付光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六步法案例解析[J].商业会计,2015(21):35-36.

[3]刘晓彤.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58-159.

[4]魏伶倩.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78-79.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2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意义 问题 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企业总部所设区域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各所属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报账员传递单据,对各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这一核算方式便于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捍卫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强化会计的监督核算职能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避免了以前在公司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直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取消原来的会计编制和职能,把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到新成立的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脱离了原来单位隶属关系,保证了会计人员业务执行的客观性,有效的杜绝了不合理的支出及企业财务收支中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避免了企业账户资金不统一、沉淀多及专项资金普遍存在挪用或截留现象,使企业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一的账户上,有利于及时准确的反应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了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调度。保证了企业收支的每笔资金都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网络内运行,在会计人员的监督下核算,对企业全面合理有效的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避免了因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或会计人员一味依附领导而造成的假账现象发生,企业会计人员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选拔、培训、考核,通过公开考选来确定,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而且会计核算中心机构的会计人员,实行网络化管理,柜台式服务,审核、稽核、记账三位一体。在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方针下,按照统一、规范、高效的核算程序,采用会计电算化无纸办公管理手段,处理所有会计事务,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统一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工作存在盲点

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下,一方面,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脱离了各具体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了解每项业务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的每一个核算人员得负责企业多个单位的账务,也无法同时掌握每一个单位的业务细节情况。比如,公司某个下属单位计划买什么,具体花了多少钱,在其未去中心报账前,会计人员并不知道。因此中心会计人员对于各单位资金使用,很多时候只能做到事后监督。

2、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操作难

会计集中核算打破了以前独门独户单独核算的模式,限制了原有单位的不当权利,同时需要认识上的改变和实务操作上的更新。但有些单位对会计集中核算形式有一些误解和抵触,没有看到它的优点,片面夸大了它的不足和缺点,忽略了现实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会计集中核算制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现行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而实行集中核算后,各企业只设报账员,大部分会计核算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会计法》还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全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全面责任”。这条规定已经明确了各企业的责任主体是本单位负责人。以上两条很明显,由会计中心统管会计人员及会计核算也有不符合现行的《会计法》的求的方面。

三、完善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1、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工作

会计核算中心必须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对每一笔支出款项都严格执行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在保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杜绝小金库的存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及总公司内部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保证企业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2、加大宣传、端正思想,正确认识会计集中核算制

会计集中核算是新事物也是企业会计改革必然趋势,针对一些公司领导的认识误区,建议有关部门应广泛宣传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使有关人士加深其正确认识,从而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支持开展这项工作,以促使我们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更快更好的实施。

3、进一步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现行的《会计法》中没有涉及到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因为是在现行的《会计法》执行之后才有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及一些执行细节,在《会计法》中予以规定和说明,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以便企业在执行会计集中核算时有法可依,规范会计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集中核算虽然还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是其作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方法,即是对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控制的最有效的一种机制,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帮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达到控制和改善企业资本流动,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3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虽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工作体系,但两者间却存在着许多的关联之处,这也是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之处,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对待,只有通过合理的运用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应用方式、管理内容以及工作性质等方面。在应用方式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相对灵活性更强,在应用方式方法上也相对较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条件以及相应项目特点的不同而改变应用的方式,而会计核算的应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应用方式上相对更加固定,也不允许随意改变。在管理内容上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以预算为基础对企业所有活动的调控,在组织配置方面更加重视,而会计核算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注重于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后进行核算。在工作性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为,预算管理是属于企业自身工作的内容,而会计核算要履行一定的法律责任,要受到法律规定的严格限制,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也有着许多关联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工作目标一致,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完成预期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两者的方法形成有共同点,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都是通过对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量化,并通过计算、采集、整合等方式进行操作。最后,两者的都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不同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都要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为工作的基础。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但也有着许多关联,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将两者结合运用,在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合法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预算管理中,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难以有效推进。在企业的预算管理当中,战略预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本身具有着较为粗略的特性,而战略预算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充分的细化与量化作为基础,在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部门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以及对预算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常常会只注重战略预算,而忽略了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这样的重视失衡,不仅难以实现战略预算的目标,也将导致企业财务预算质量与效率的下降,使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先进的预算管理方式运用不足,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些企业在预算管理方式方法上缺乏合理的创新与升级,缺乏先进的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运用,在预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沿用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不但在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上难以得到提高,同时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预算管理的原始数据方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数据大多是由各个职能部门及项目相关人员提供的,而这些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对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数据基本是按照资金收支事项进行申报,在口径上很难统一,这很有可能导致预算结果出现偏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容易出现遗漏、重叠、交叉等问题,增加预算执行的难度。

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缺乏刚性。预算编制程序相对简单,在反映市场变化情况上缺乏一定的及时性,因此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在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也十分不足,管理缺乏刚性。企业对于预算方式与规定也常常会进行更改,这也给实现刚性预算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执行力度的不足很容易造成企业预算管理与实际脱节,并造成不必要的额外成本费用,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长期发展规划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会计核算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在服务企业效益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所属体系的不同,会计核算与预算编制在口径上、展现的形式上不一致,使得预算编制数据、预算执行反馈数据、会计核算实际核算数据、业绩考核数据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无法对应。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在灵活性上的差异。会计核算在在应用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的国家法律规定,在应对预算管理的变化时,会出现灵活性不足的情况。此外,对于一些集团管理模式的大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还要与集团的统一核算体系要求相适应,这也使会计核算受到更多的限制,在大型集团企业中会计科目与预算项目并非一一对应,交叉重叠现象十分普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实际收入和成本确认原则入账,预算编制通常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按预计的支付数作为申报口径,因此也存在时点差异。

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方案

以会计核算为主导,预算以核算口径进行编制。这一方案主要是以会计核算的口径作为预算编制的口径标准,利用会计核算的结果来对预算考核进行评价,对预算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表进行修编,原则上一个预算事项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一个考核部门也可以对应多个预算科目,但一个预算事项只能对应一个考核部门,不能出现多对多的情况。所以在预算编制前,应当将预算考核部门和预算事项重新进行梳理。实现预算考核数据、会计核算数据、预算数据三者合一。这一方案简化了预算的后续工作,减轻了总体工作量,统一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数据的口径,加强了企业成本管控的细化和深化。

以预算为主导,会计核算已预算口径为标准。这一方案中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是以预算为中心,会计核算按照预算口径标准来进行,在统一预算与核算口径以及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但相对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会计核算灵活性较差的限制决定了以预算为主导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会计核算违背“权责发生制”“真实性”“合规性”等会计原则,使会计核算失真,增加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

预算与核算自成体系,完全独立。这一方案主要是将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结果分开来单独进行展示,两者的口径也处于不同体系中而没有相关性。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以及数据最终展现形式的不同,将其中一方进行人工的调整,以另一方的口径以及格式进行填列。这一方案在应用中减少了对双方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改变,避免了系统的关联性改造情况。但同时这一方案也存在较大的缺点,一方面大量增加了实际操作中的后续工作量,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通过手工进行的调整,在数据的对应方面有很大的难度,常常会出现数据找不到对应项目的情况,造成项目的缺失;此外,这种预算与核算的结合方式相对较为落后,不利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

建立系统关联,使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这一方案主要是通过在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系统中建立起科目间的关联,利用系统端口进行两者间的连接,在核算系统中的相关子系统中设置“预算科目”的必选项,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中的每一笔支付与报销单都能与预算科目一一对应,而会计核算业务由于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也无需为满足预算管理需要而承担违规的风险,并且大大减少了手工进行数据调整的工作量,在充分保障会计核算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使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有效性。这一方案虽然仍不够完善,但在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运用中已经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新形势;会计核算管理

一、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作用

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企业发展注重科技应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会计核算主要是指以货币为关键的计量要素,可对真实资金的变化进行体现,不仅是指对会计工作中已完成事项的后续核算也是对会计活动中系列性内容的整合,也是会计工作中报账、记账等工作的总称。经济全球化发展对我国与世界接轨能力的提高,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企业若想发展必须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会计目标对社会生产数据及资料进行反映,为企业发展及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当前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多项活动协调力度均出现强化,工作出现更为详细的分工,再生产步骤区域社会化,在此前提下企业发展必须确保会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对社会生产资料及数据的针对经济运行状况作出预测,指导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前提下,企业单位面临一定经济风险出现利益与风险共存的局面,因此应有效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控能力。通过开展有效管控工作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确保资金运转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在确保市场经济顺利发展前提下为企业获得更高利润。

随着国民经济的科技化、信息化发展,企业从以往以实物资本管理为中心逐步向无形资产为中心方向转移,逐渐形成了资源、市场及科技三位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通过研究市场变化对企业内部资金合理运用方案的制定,帮助企业内部管理从社会发展与自己实际情况中找到平衡制约点,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主体模糊

主体不清晰问题多出现在中小型企业或私营企业中,因私人企业多属于家族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内部产权问题及个人财产界限先对模糊,部分企业负责人不仅担任老板角色还监管财务、出纳工作,自身在企业工作时间活动随意,在支付货款或工资发放时无需走企业资金,未将个人账户与企业账户进行区分,导致私人账户与公司账户间存在混淆,费用开支及存货管理较紊乱,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管理混乱

多数小型企业组织设置不具合理性,针对企业是否应该设置会计部门存在一定争议,认为会计的工作主要为记账不具有重要意义,可自己担任该项工作,因此未设置专属会计管理部门,导致职权划分不清晰,分工不合理现象经常发生。

在员工任命方面上述企业多选择亲戚朋友来担当会计管理工作,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暂时聘请外在人员进行账目记录。通过对目前小型企业会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形式不乐观,因该工作不被企业看好导致缺失了部分优秀会计工作人员,是企业无法顺利就开展会计管理的现实性问题。

建立会计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是提高企业会计管理质量的重要前提,但部分企业因内部牵制、定额管理、稽核、财产清查、计量验收、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相关基础性会计制度均存在不完善情况,在制定或执行会计管理制度中力不从心,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对单位自身利益产生影响。

3.电算化模式不合理应用

电算化是当前大多中小型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中应用的模式,因该模式存在特定固定,部分单位若在管理中因管控内容不具合理性或档案管理不当均会导致管理制度轮乱,出现工作者职责模糊等情况,不能有效对相关资料进行保留。加上少数企业存在电算化任务未经明确,其电算化会计档案库房管理不合格等情况,导致在会计管理制度实施及管理人员工作中落实难度度,工作积极性低,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资料被破坏等错误认知。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电算化软件不断升级更新,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兼容情况,因此只有有效解决上述为题对电算化软件进行合理管控才能发挥会计资料管理的价值,否则将会导致企业会计档案处于危险状态。

三、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改进措施

1.法律法规规范化

为确保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改善,应着力于建设集实用性、操作性、严谨性、科学性为一体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确保具有规范化法律法规支持。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在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时明确相关法规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差错。严格以法律规定为会计工作开展的准绳,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对监管不严等问题进行解决。企业方面可定期组织法制讲座或学习班对企业管理负责人法纪意识进行提高,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轻度违纪可批评教育,严重者交由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判决。树立良好会计核算管理氛围,对违法违纪等会计管理行为进行遏制。

2.外部监督检查力度加大

为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依法开展,要求工商、税务等有关监督部门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等制度定期开展审核及检查活动,在此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禁止,对某些企业存在的不当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查处,引导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更改,若超期未改均按照规定进行相应惩处。外部监督工作开展力度的加强也是确保企业长久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因此监督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重要。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为确保企业可承受所要迎接的风险对风险进行规避,应针对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实现风险预防为主要目标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进行重点稽核。借助计算机稽核程度针对企业开展现场稽核工作,通过对账簿细化分类及审核分析,有效提高稽核工作效率。稽核工作开展应对其自身评价机制进行规范,对稽核内容重点、稽核程度及频率等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知情情况的核实及控制环节监督,对稽核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稽核过程中应确保稽核人员及被稽核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及形成或容易形成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共同探讨出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改进的可行性措施。稽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规定的重点内容进行实施,全程做好记录工作,为日后稽核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4.成本核算制度的健全

成本核算制度的内容核心是以成本核算为对象,以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为主要内容,制度健全重点在于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程序等相关制度,也是企业实际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中需遵守的制度,应用价值较高。企业应通过对本公司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及内容进行明确,通过对核算制度的应用展开会计核算工作及相关报告的撰写。不仅可对企业往后工作的开展进行财务预测,把握企业活动的规律性还可有效执行相关法律制度,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5.财务人才招收

企业单位想要更好的发展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也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是针对财务管理中对现金的管理、财产审核、审批制度等设置,与单位的发展进步具有密切关联。就当前中小型企业发展状态来看,均缺乏专业型人才,因此导致上述制度的制定及完善均处于表面阶段,无法深入实施,因此企业方面应根据自身人员需求招收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型人才,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

6.强化教育

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会随着外界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应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及素养,企业方面应根据自我人才需求,定制有针对性开展强化继续教育,通过培训、考核、实践、监督等督促会计核算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相关制度进行深度认知。只有考核成绩优异者才能继续担任该项工作,提高工作竞争力,确保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准确有效开展,为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湘悦. 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分析[J]. 时代金融,2016,26:157+160.

[2]白云. 浅议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7:132-133.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5

关键词:企业会计法律体系核算模式国际化

一、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及格局分析

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会计法规建设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纵向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主要是指会计法。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由《会计法》授权、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规范。横向分析来看,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二是会计监督方面的法规;三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的法规;四是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

二、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账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如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账”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三、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二)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三)广泛推行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应以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备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

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必将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滥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来蓄意调节利润,从而造成不同会计期间的损益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既是具有代表性的、潜在危机的表现所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好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和作为人的经理之间的关系,包括董事会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监督约束经理人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则必然难以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四)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台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时应注重其内容的前瞻性

信息化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网络财务或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必将对现行的一系列会计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致使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及时出台。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增加其内容的前瞻性。当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一方面,能迅速适应配套需要的敏捷制造方式,即以“零库存”为特征的适时生产与管理系统———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于各地的不同市场将联成一个整体,在一个超越了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的交易循环体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公允价格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后,这一切都使得会计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属性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可能,进而为提高会计信息同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提供了条件,使得现行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属性受到了挑战。

(五)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加强是确保会计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反映与计量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经济能否发展、经济增长的预期能否实现,会计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只是一个方面。而确保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并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的效能,需有两个条件:一是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在运行机制上确保结果不偏离基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加强外部监督,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上下功夫。

(六)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税法与财务制度的相互关系

1.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相互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制度应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保持一致性,即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应继续保持原有的结合会计科目的使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的做法,而不是将会计核算制度变成简单的会计科目汇总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

2.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关系。会计核算制度为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是纳税的主要依据。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减少调整事项,以便于企业纳税。但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目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将会导致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国际惯例。

3.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制度是政府为强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与企业所在的国家的所有制相关。随着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粒度的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相应的国家财务制度内容。也将作较大的调整,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所包括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将由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电视广播讲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3]具体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汤云为等.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许永斌.我国电算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的理论基础,会计研究.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6

关键词:企业会计 核算会计 监督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63-01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越来越规范,管理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许多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砘极加强会计监督制度的规范,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的问题。本文正是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监督工作。

一、 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计核算制度缺失。许多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忽视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很少,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也是散落在其他的规定之中,缺乏独立性。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必须建立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实现规范化的运行。有的企业要么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要么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致使会计核算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一些监督制度的建设也形同虚设,许多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其次是会计监督缺乏力度。会计监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实际中,会计监督会对整个会计活动产生规范的作用。会计监督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单位的所有资金活动进行监督,以此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功能,现阶段会计监督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制度设计上;二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存在问题,重视事后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前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是会计基础薄弱。企业由于自身的限制,导致员工素质和执业技能有待提高,许多会计人员在会计意识比较薄弱,职业道德比较低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缺乏正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个别企业会计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制约,在原始凭证的处理上随意性很强,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原始凭证的事项与实际交易不符、原始凭证存在造假行为等。二是建账过程存在造假行为,出现虚报利润或是不合法入账的行为,许多会计账簿都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和收支情况,人为操作的嫌疑比较大。

第四是会计监督的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特别是会计的电算化水平低,许多企业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监督手段上,效率低而且出错率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许多企业在此方面的建设十分薄弱。

第五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低,缺乏完善的培训和进修体系。许多会计人员素质差,业务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现阶段会计核算的要求。其次是职业道德水平差,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会计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会计监督工作缺乏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 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的管制制度,以制度规范整个会计监督过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法律规定以及最新的会计管理理念,设计一套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体系。

其次,加强会计基础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这样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活动,对会计凭证和一些账簿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的程序。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核算和对账工作要规范有序。会计基础建设能够有效提升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建立全面完善的会计监督手段和方式,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会计工作也面临和信息化接轨、和国际接轨的问题,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加强自身核算手段和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最后,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唯亲是用”的观念,并且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应加强对会计人员任用回避制度的实施。同时培训和进修也是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和培养其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