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1

【关键词】金融机构 财务费用 管理问题 优化方案

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主要在于财务费用的管理,怎样更好地对财务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掌握其中财务平衡的关键是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影响,金融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以及费用管理,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主要包含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市场变化下的各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积极寻找出更加适合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提升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竞争力。

一、财务费用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是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一种经营服务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风险与收益共同存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经济在表面上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但其实质还存在很多波动,其中的风险更是不可抗拒。作为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财务费用管理的有效改善与创新,不仅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的规避,同时还能为金融机构进行成本的合理规划,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势,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费用上的损失,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当然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同时,财务费用管理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与优化的方面,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财务费用管理进行更好的改善,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促进金融机构的成熟。

二、财务费用管理现状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不足

很多金融机构的财物费用管理问题都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管理意识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意识也是影响金融机构发展以及财务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意识不仅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推动。对于管理意识而言,不仅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改善,同时还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协调,以防出现严重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财务瘫痪,或是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认识上不够高,管理理念不够强,不能全面的掌握财务信息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与完善,更新财务费用整体管理理念,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强大。

(二)财务费用规划不合理

在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财务超支原属正常现象,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业务包含对于财务的运筹,但如果不能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财务超支现象会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运行中,财务严重超支,已经属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通病。其中造成财物严重超值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含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资金的筹集、金融机构的经营运行、各种税负以及各项费用等支出,还包含各种金融业务运行费用。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1]。特别是各种金融业务宣传的花费等已经严重超出了金融费用的承受能力,加之各种员工的薪资酬劳,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难以筹划。各种支出费用原因堆积在一起,引发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运行出现经济危机。

(三)务费用信息不准确

在金融机构的财务运行过程中,因为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比较多,因此在很多时候存在手续代办或是业务代办的现象。其次,因为金融机构部门比较多,并且在类型上无法统一,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合同工的形式进行业务的办理。但是因为在管理制度上以及各种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经常出现资金储集过于随便,甚至出现严重的违规操作行为,导致财务信息不清晰,不合理[2]。并且在金融机构财务运行中,基本都是根据已完成的金融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经常会引起金融机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方面的核算不真实,或者账务的分期摊销等方面出现推迟,很多方面集中起来最近融机构的发展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在账务处理上不够真实,还会导致金融机构财务成本受到威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机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改善与优化。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成熟

很多金融机构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对于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足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上,因为很多规定缺少一定的依据,与市场发展不协调,经常背离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导致财务费用管理不够完善,还会出现管理过于随意的现象发生;其次是在管理人员上能力与素质不高,对于财务费用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缺少一定专业的培训,在专业素质上比较差,不能很好的进行财务管理;最后是在管理工具以及管理系统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财务费用中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够恰当,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优化改善措施

(一)提高管理意识与管理制度

在变化多样的经济发展中,需要针对金融机构本身财务费用管理的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意识上与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与提升,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在创新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参考优秀的财务费用管理案例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提升,强调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制定适当的管理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在原有的管理活动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种财务运行活动,将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实现[3]。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上的优化,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各种职责。完善预算编制上的规定以及各种标准,清晰明了的掌握各种财务费用中的专项费用管理以及额外费用的控制,明确经济责任,推动财务费用管理的优化。对于各种财务费用的使用项目以及流程进行管理,明确财务项目规范上的规定,优化各种财务项目的处理方式,将其中的各种活动、财务事项等使用的费用进行具体详细的审批,对其中的权限进行详细的控制,即使进行账务的上报以及登记,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每一项财务管理内容,保证财务费用管理的完善。规划详细的财务费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严谨的制度考核,保证在优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全方面的进行财务费用管理创新,提升在金融项目上的保证,更好的促进财务费用管理上的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财务控制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运行中,财务费用的管理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其中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更是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基础要求下,需要更好的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对财务运行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金融活动正常开展以及顺利运行。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在自我优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自身的需要更好地完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金融机构熟悉的掌握自身财务费用管理的各种财务事项,其次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管理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岗位,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借鉴一些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积极实施财务费用的综合性管理。其中主要包含对计划以及各种财务资产等管理活动的集中,将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统一调配,利用这样的方式逐渐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经济运行全面监督审查,同时根据实际的经济业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协调。当然在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在岗位上你及各种植物上的相互分离,因为在岗位上的不同导致在经济费用管理上存在不同的职责,需要更好的,更加清晰的规划岗位职责,及时掌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责上的各种财务权利,在不断行使管理权利的基础上,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以及责任。这样的管理方式在财务费用管理内部的关键岗位上,以及各种控制上更是非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金融岗位以及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内部的设置,需要建立相应的审查中心,以及监督核算部门,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趋势,相互之间彼此制约与促进,形成一种平稳的发展局面。只有不断的优化内部运行以及财务控制,才能逐渐实现对财务费用的管理,更好地激发出财务费用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成熟。

(三)提升成本核算加强支出控制

金融机构属于新兴的金融发展方式,在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中,包函多个金融部门,其中的金融业务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金融机构在收支成本核算上,以及各种费用支出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不仅严重阻碍到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对于金融管理更是影响非常大,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费用严重超值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科学的规避。为了更好的调解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上的严重超支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个个财展芾聿棵叛细竦陌凑詹莆窆娑ǖ氖导时ㄕ司咛辶鞒探行实时报账。其中主要包含财务管理的审核人员根据财务人员编制的具体财务预算为主要依据,进行使用费用的报账,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费用支出以及各种额外开销进行详细的审查,一定要保证其中各项费用的使用在相关制度规定范围之内,只有确认各项金融经济业务符合实际的金融经济制度规定,才能给予批准,进行使用款项的发放。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各种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会计核算人员制定详细的会计核算准则,保证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处理期间,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财务事项得到批准之后,需要财务人员详细记录到会计科目中,在进行会计科目的记录期间,还要求财务的监督核算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保证各种费用的使用以及支出等有据可循,及时进行核算监督,建立完善的费用支出以及使用标准供工作人员参考,更好地实现支出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上文中提到在很多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信息不真实或是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财务费用管理的运行,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经济决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提升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以及会计信息核对,能够真正的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制定。需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做到坚持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需求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与登记,同时在登记之初,需要详细认真的进行各种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数据的核算,清晰地掌握其中的财务使用情况以及发生时间等,在保证准确无误之后进行及时登记,登记期间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此之后,还需要将其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以及各种金额等资料进行完整保存,保证在日后进行信息数据核算期间,能够有真实的数据依据,能够更好的确保数据的真实无误。相关的会计监督人员还需要对各种费用支出,涉及的各种利息以及佣金等进行定期的排查,方便在以后的审计或是结算期间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提高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

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提高。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进行专业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机构正常运行,才能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大对相关法律宣传力度,积极普及相关财务管理准则以及各种管理费用要求,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法律的认识,积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专业训练,在加强专业只能训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财务费用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经济的评估与预测能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水平的创新,拓宽在人才招聘上的渠道,尽力建造一个集会计、银行、证券、保险、管理等于一体的多样化管理团队,尽量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是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重要的产物,同时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费用管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具有核心促进作用,需要针对具体的金融机构发展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峰.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策略[J].企业经济,2010,05:142-144.

[2]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J].财务与会计,2010,08:40-80.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2

关键词:期间费用 私营企业 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下期间费用的内容

加强期间费用控制有利于减小企业当期利润受期间费用的影响,降低企业产品成本,以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新会计准则中对期间费用的规定如下:销售费用科目主要是核算企业商品和材料销售过程中,或者劳务提供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运费、维修费、装卸费、销售人员薪酬等,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等经营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述发生的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等科目。

管理费用科目主要是核算企业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包括业务招待费、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劳动保护费、研发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生产和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述发生的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税费”、“研发支出”、“累计折旧”等科目。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企业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以及相关金融手续费、现金折扣等与资金相关的费用。会计准则在借款费用中规定因借款发生的利息、汇兑差额、折价或溢价摊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二、我国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中的问题

期间费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私营企业往往忽视了期间费用管理,其在期间费用管理上观念、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低效。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在期间费用方面规定的不尽完善也导致私营企业利用期间费用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信息披露失真。具体而言,私营企业在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私企在管理费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费用核算不准确

由于对产品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划分不够清晰、科目设计不够规范等原因,私企在管理费用方面核算不精确,往往不能反应企业真实水平,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企业为减少产品生产成本,而将本应划归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部分私营企业库存、半成品、在建工程管理不善,导致发生大量资产损失。而这部分资产损失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而被忽略,从而导致间接增加的管理费用没有体现到企业财务报表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管理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也不尽合理。例如,排污费用、技术开发费、诉讼费、检验费用等其受益对象已日益明显,将其划归管理费用来核算已不再合适。再如,将带有公益性质的绿化费用划入管理费用则难以反应产品真实成本,且使得管理费用的内容过于庞杂;由于会计准则中没有对私营企业管理层次进行具体规定和限制,为私企通过调整企业管理层次来调控管理费用和营业利润提供了空间。

2、管理费用控制不合理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对各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具体操作规定不够明确,导致私企管理费用控制不当。具体而言,大多私营企业往往由企业内部相关机构或财务人员对财产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这导致很多私企利用准备金或某些长期资产来调整其利润,加之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私企管理费用控制不合理。

(二)私企在销售费用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费用核算不合理

私营企业为避免超出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预算,存在动机将部分销售费用或其他管理费用任意转出或转入,从而导致销售费用与其他费用项目信息失真。如当企业管理费用超支时,大多私企习惯采用变通的手段将超支部分转为销售费用,从而造成利润不实。

2、销售费用报销和审批不规范

一方面,部分私企销售费用报销程序繁琐,每一笔销售费用不论金额大小均需要填写很多单据,并经过多个部门主管审批。这不仅增加了报销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无法变通的繁琐的报销程序也降低了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私企对于销售费用的审批也不够规范,这主要表现为三点:其一,各部门主管对销售费用审核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其二,由于各部门审批领导无法做到对每个销售环节、销售活动进行具体跟踪,从而难以对企业每笔销售费用的合理性作出正确判断。其三,大多私企对于销售费用审核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和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三)私企在财务费用中存在的问题

1、科目设置不合理

财务费用反应的是与企业筹资活动的利息支出,而冲减财务费用的收入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收益,如存款利息、委托贷款利息。这两者对应的是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活动,而将两者放到“财务费用”同一科目下加以核算是不合理的。

2、资金使用率不高

由于私营企业对资金使用缺乏科学分析,导致筹融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盲目。大多私企要么资金闲置,要么资金使用不当,这都使得私营企业往往存在资金成本高,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这可能会给企业来带沉重的财务负担,同时不利于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可持续经营。

三、加强私企期间费用控制的对策

加强期间费用管理是私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鉴于私企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私企自身和企业会计准则两方面提出了以下加强私企期间费用控制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私营企业自身期间费用控制水平

我国私企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成本,而忽视了期间费用控制。这导致近年来我国私企出现了期间费用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期间费用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此,期间费用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第一,私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控制管理费用。一方面企业应当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严格控制管理人员数量,避免人浮于事,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管理层的职业培训,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谈判能力,以减少企业管理费用。此外,企业还应当对管理费用支出进行预算,设置明确硬性指标和统一的范围标准,确保管理人员严格自律,遵守公司规范要求。

第二,私营企业应当采用合适的销售手段,完善企业内部销售报销和审批机制,以降低企业销售和管理费用。一方面,企业可以不断开发多样化销售渠道,并朝着专业化发展。其中,针对企业内部行政协调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的部分业务,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由市场来完成,从而减少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私企还应当简化销售费用报销程序,加强对每笔销售费用的监督,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审批效率。此外,私营企业还可以引入客户订货服务系统,以便及时跟踪市场,加强对企业的存货管理。

第三,私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严重控制财务费用。针对私营企业资金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现金流量控制,来控制企业的货币资金存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减少企业临时贷款来减少相应的利息支出,节约财务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需要,在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和自身资金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最佳项目进行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此外,企业还应当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避免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

(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以加强期间费用控制

如前所述,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某些问题部分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因而进一步理解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期间费用的内涵,完善部分准则规定,有利于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准则应当进一步明确财务费用的相关内容。鉴于财务费用核算的是与企业筹资相关的活动,应当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筹资成本。因而,笔者建议将财务费用中与生产经营或管理活动直接相关的部分划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另外可新设“财务收入”损益类科目,以解决“财务费用”科目下支出和收入反应不同经济活动的矛盾。

另一方面,准则应当进一步明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避免私营企业利用准则规定中的不明晰之处随意对这三大费用进行调整,导致企业信息失真。原因在于,这三类期间费用虽然都能在税前扣除,但其性质和背后反应的企业经营状况完全不同。其中,管理费用反应的应当是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应当相对稳定。销售费用是与企业当期的销售数量直接相关,反应的是企业当期的销售状况和销售能力。财务费用则与企业当期产品销售数量无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当期财务资金管理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尹力娟.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费用问题探析[J].企业导报.2010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医院会计;会计改革

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医院特点,参考国外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的。这次改革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它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医院会计同国际惯例接轨、迈向医院会计现代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现行制度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大类的划分方法,会计要素更明确,平衡关系更加清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经济活动,也使中外医院会计的交流更具有实用性。

第二,明确了医院收支性质,建立了“大收入,大支出”概念。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医院的所有收入均是事业性收入,相应的支出均为事业性支出。

第三,明确了医院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范围。医院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分别核算。

第四,取消了奖励基金与事业发展基金的提取,规定了成本的列支范围,直接增减事业基金,使医院的资金使用更具有灵活性。第五,药品核算与管理更加科学。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化了药品出入库核算手续,将药品折扣直接打入药品进销差价,当药品售出时,折扣才算收入,避免了药品收入的虚假性。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及中国加入wto,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愈来愈显现出不足及局限性。笔者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第一,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对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应考虑增设“财务费用”以及相关间接性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的费用以及借款利息费用等。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最终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笔者建议,增设反映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相关间接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用于归集属于医药成本但不能直接进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的各种间接性费用,月末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分摊;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第二,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避免医院资产的虚增。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修购基金”作为提取折旧的一种变通方法,提取时只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再加工材料等,不冲减固定基金,直至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完毕之前,账面上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始终保持原始价值不变。笔者认为这种对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的账务处理不合理,提取修购基金时未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会引起医院资产和净资产虚增。故建议设立“累计折旧”会计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医院实际总资产及净资产,便于报表使用人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期末“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仍为原始价值,“累计折旧”账户余额为已提折旧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下方,两者相抵后的余额应为固定资产净值。此方法的优点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金额、“固定资产净值”项目金额与“固定资产原价”项目金额相比较,可以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作出相关决策,也可避免医院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

第三,进一步完善资本性支出会计处理程序。医院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房屋和设备、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均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不对医院的当期效益发生影响。即购置或接受固定资产时,一方面要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另一方面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笔者认为,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部分中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而这些支出在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不能完全列支时,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只能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即发生资本性支出时,借记“固定资产”和相应的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其一是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因采用这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会使考核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其二是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实力不明。其三是会导致支出的虚增,使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医院会计可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记入“累计折旧”科目。

第四,应改进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坏账是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医院的坏账损失主要发生在出院病人欠费这一环节,与“应收医疗款”相关,提取坏账准备时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括在内。笔者认为,应按应收款项账龄长短,依据不同比率计提坏账准备,对于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参考文献: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4

【关键词】弃置费用 账务处理

一、预计负债

1、预计负债的概念

负债类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企业应通过该科目核算各项经确定的预计负债,包括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以及固定资产和矿区权益弃置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本科目借方记减,贷方记增,期末贷方存在余额,反映企业已预计但尚未清偿的债务。

2、预计负债的确定

预计负债属企业或有事项,企业对被确认为负债的各个或有事项,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以便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别开来。将或有事项确认为预计负债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该或有事项应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承担的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的或有事项,在履行时应很可能(发生概率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有事项的金额应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对相应的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则不能将其确认为负债。

3、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预计负债主要核算三类经济事项:企业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确认的由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确认的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根据固定资产准则或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确认的由弃置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预计弃置费用)。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预计弃置费用)。企业实际清偿预计负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 等科目。此外,企业根据确凿证据需要对已确认的预计负债进行调整的,调整增加的预计负债,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调整减少的预计负债,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4、预计负债的计量和披露

确认为负债的或有事项的金额应体现稳健性原则,总体上来说应是清偿该负债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最佳估计数可分两种情形来确定:一是所需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的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二是如果所需支出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则应区别下列两种情况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最佳估计数应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时,最佳估计数按各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企业对被确认为负债的各个或有事项,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以便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别开来。与此同时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预计负债形成的原因及金额作相应披露,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获得充分、详细的有关或有事项信息。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与其他费用或支出项目合并反映,不需在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预计负债是企业经营和会计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一种现时准备,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财务报表对利润做出真实反映,有着重要作用。

二、预计弃置费用

1、预计弃置费用概念及相关规定

弃置费用也叫弃置成本或资产弃置义务(ARO,asset retirement obligation),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资产预计弃置费用会计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企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特定行业(如石油、冶金、核电等)的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按照现值确定并核算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2、预计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1)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时的记账方法。企业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必须先确定未来弃置义务的金额,并折算为当前现值(对于弃置义务金额终值和现值的确定,后文有详细叙述),将现值与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起合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随固定资产一起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分录略,与正常折旧并无区别)。

例:某核电厂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为100000元,通过技术手段确定10年后的弃置费用为10794.60元。按8%的利率,计算现值PV(I/Y=10.8%,PMT=0,FV=-10794.60)=5000

借:固定资产105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预计负债-弃置费用5000

(2)计算各期应计利息

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每年需提取利息费用(到终期时利息费用累计值加初始值即为弃置费用),继续上例,各年末需计提利息费用为预计负债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利率。

第一年末利息费用为5000×8%=5400,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400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 400

第二年末,弃置费用科目累计数为5000+400=5400,应提利息费用为5400×8%=432

借:财务费用-利息 432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432

依此类推,一直到第10年末。

(3)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

借:预计负债-弃置费用10794.60

贷:银行存款10794.60

3、预计弃置费用的经济实质

理解预计弃置费用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不困难,整个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只有在最终弃置义务发生时,才对企业现金流产生影响。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原理类似,在弃置义务发生时,产生巨额的现金支出,而固定资产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却是平均分担在各期,这势必会造成终期利润被低估而其余各期利润被高估的现象。核算预计弃置费用的整个会计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手段,将终期发生的弃置义务,平均分配到固定资产使用各期的过程。

根据企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叙述,在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取得日,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关于这点,理论界存在争议。刘群(2008)认为,弃置费用支付时点在固定资产寿命的缘结点,企业只有及时足额支付弃置费用,才能顺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必须正确反映弃置费用支付储备的形成过程,从财务角度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融资的过程。弃置费用的现值在初始点一次性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并没有实物资产与之对应,实质上是一种虚拟资产。应将这部分固定资产初始价值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根据每年实际计提的折旧额进行摊销,同时确认相应的“预计负债”。何宗宁(2009)认为,弃置费用是由未来事项形成,并只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不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故不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且弃置费用符合损失的定义(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故应通过“资本公积”科目核算,按现值计算确定入账金额,按实际利率法摊销(“资本公积”科目可核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这两种意见都是在对弃置费用经济实质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先理清固定资产成本的定义,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企业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企业在取得时就背负着履行弃置费用的义务,换言之,不履行该义务,将不能获取该固定资产,可见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成本的重要组成,认为弃置费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计入损失,是割裂的看待问题,没有看见弃置费用与固定资产的内在联系(弃置费用与固定资产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费用并无本质区别,在固定资产取得时就已经在实质上发生,只是其现金结算于报废日而不是取得日,这也解释了为何将该费用确认为一项负债)。将弃置费用直接计入损失,不参与计提折旧,当该费用数额巨大时也会造成各季利润的不准确。认为弃置费用是一种虚拟资产的观点也是一种割裂看待问题的观点。期初确认的弃置费用与最终发生额,在经济实质上是等价的,其差额只是货币的时间成本,既然在初始点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即是终期发生的现金流,该费用当然不是一项虚拟资产,只是预先确认的一笔负债――固定资产取得日即已发生,于报废日清偿。

综上所述,预计弃置费用是一项为取得固定资产所必要支出的成本,伴随固定资产的取得发生,于报废日清偿,由于其数额巨大,在初始点入账时需考虑货币的时间成本,且需分摊至固定资产使用的各个会计期间(其分摊过程为伴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过程以及计算财务利息的过程)。

4、预计弃置费用的计量

预计弃置费用的计量问题分为终值的确认和根据终值计算现值两点。弃置费用终值的确认更大程度上是技术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不同行业,不同设备的技术不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其弃置义务的计量需要复杂、严谨、专业的技术判断,并不是单纯通过会计手段可以解决的。根据已确认的终值计算现值,是会计理论界关于预计弃置费用讨论的一个热点,主流意见有两点,通过实际利率计算和通过投资回报率核算。在我看来,这一分歧是预计弃置费用研究的重点,不仅是会计处理上的不同。虽然实际的经济内涵是一致的,无论采取何种比率计算弃置费用的现值,其各会计年度分担金额之和都是相同的,都是弃置费用终值的金额,但不同点在于,基于不同的比率,弃置费用在各年的分布不同,这种分布的不同,关系着企业的财务状况。计算比率越小,入账的现值越大,各期分担财务费用之间的差距越小;而计算比率越大,入账的现值就越小,财务费用的分担从初期到终期呈明显的阶梯状递增(弃置义务巨大时甚至会产生初期分担和终期分担差额巨大的现象)。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比率,应视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和固定资产弃置成本的具体数额而定。但是在理论层面上,采取实际利率更符合前述弃置费用的经济实质。预计弃置费用是包含于固定资产成本中的,只是其支付发生于固定资产报废日,可以视为一项预提资金,而不是用于投资的,其货币的时间价值自然应当以实际利率计算而不是投资回报率。只是基于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采取适于企业实际情况的计算方式,我认为是可取且必要的。

5、预计弃置费用的披露

如前所述,预期弃置费用作为预计负债的子科目,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以便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别开来。与此同时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形成的原因及金额作相应披露,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获得充分、详细的有关或有事项信息。其各期利息费用应与其他费用或支出项目合并反映,不需在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参考文献】

[1] 何宗宁: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之处理[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2).

[2] 曾艳芳:预计弃置费用的原理及核算[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0).

[3] 秦嘉龙:谈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11).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5

以往的医院运作执行“以药养医”的模式,这样就致使医院的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制约新的经济事项准确的实施,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市场经济的价格变化不相符;经管方案模糊,致使医院的账目混乱,经管情况不明确等等;计提坏账不科学;以往的医院会计制度有很大局限性,这样与新型经济体制就会不相符。

二、新医改完善了原医院会计制度

(一)新医改使得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折旧得到完善

第一点,新医改会计制度中重申了固定资源的特有属性,对其认证标准进行了明确,对固定资产的持有者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其包含商品生产制造者、提供劳务者、经营管理者、出租管理人员等。第二,点,新医改制度的实行,使得医院会计项目得到优化,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第三点,新医改中对于固定基金部分进行了取缔,这样规范了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二)新医改使得医院会计制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摊得到了完善

旧制度下对于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不是很完善,对于财务费用管理项目这方面比较缺失,这样管理费用分摊使用上就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相关规定中对于管理费用的统计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得和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一起来核算,要根据人员比例来实行详细的分摊,然而财务管理之中分摊的不合理性频繁出现。这样就会给医院收支造成一定亏损,对于财务管理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有很大的影响。此种现象要想实现分配平均的管理费用比较难,并很难与医院进行合并管理,不容易纳入全年或年终的收支结余之中,这样分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账面信息上体现的仅仅是总体结余。

(三)新医改会促进医院会计制度无形资产核算的改善

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有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确定无形资产管理核算项目上,对无形资产实施定期统计与核算,如此可实现将医院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资金变化清楚的反应出来,同时其自身资产情况也会体现出来。新医改下要求固定资产核算制度要实施必要的改革,为了很好的实施改革,要求确定累计摊销会计管理项目,如此无形资产中的摊销额的计算就会比较容易,这样可准确、详细的将医院无形资产体现在账面上,进而使得成本费用核算更加的精准。

(四)新医改下受会计制度的影响医疗成本核算发生了变化

在医改之后,医院会计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制度成本核算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一点,在会计科目中设置的成本类科目,将直接影响到成本核算;第二点,成本与费用的划分标准更加清晰,如此一来会计入账的时候,支出类科目就可以不计,这样实现了公益性原则;第三点,促进成本范围划分的更加的精细,并明确了计算方法、分配标准等,有了一致的标准,有效预防了医院在实施成本核算的时候出现随意现象。

三、增进医院会计制度的方案

(一)将计提坏账准备时间实施有效的缩短

以往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要求坏账准备定在年终结算中,此种结算方式会使得医院产生建议风险;所以,在新医改政策影响下,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计提坏账要引起重视,可采取将坏账准备的计算时间缩短的方法,使结算次数增加等方面努力。

(二)将其利用的范围有效的扩大

对于以往的医院会计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与新型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偏差,而新的会计制度之中,使得会计制度的使用范围得以扩大。对于一些民私营、慈善、外资,拥有盈利性质的医院,对其会计制度要明确,同时要做好对应的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三)将科目体系实施完善

如果不能把新的经济事项精确、及时的反映出来,医院的实际运营就会脱离市场经济的价格变化规律,在新医改的影响下,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先进的会计制度借助网络来实现。新的医院会计会将会计科目进行增加,比方说对市场反应项目,短期投资等,通过网络平台,将科目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把以往经济事项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出来的问题有效的解决。

(四)将经管系统实施有效的完善

在新医改影响下,医院对于医院会计制度政策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比方说银行汇票、资金支出、短期投资方面政策的提出,经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医院管理制度得到完善,这样可弥补管理上的不足。

四、总结

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范文6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根据,并在借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规范和加强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实践证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促进医院经济发展,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时至今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改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设想。

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改进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要提取修购基金。修购基金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或从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所取得的变价净收入转入,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的专用基金。由此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固定资产在其整个寿命期间始终以单一的账面原值反映,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相违背;同时,成本核算缺少折旧费用,有悖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照此编出的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难以把握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实有价值。二是修购基金中,既有折旧基金的性质又有修购基金性质。修购基金实际就是《企业会计制度》中折旧的概念,医院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转移的价值就形成了修购基金。这就导致了折旧部分与固定资产价值不挂钩,因为它按固定资产原值提取后,一方面直接列支,另一方面增加修购基金,但不减少固定资产原值。

如果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而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又满足不了这些支出,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又没有明确的列支方法,医院会计只有从支出中直接列支资本性支出。首先,从理论上讲,购置固定资产只是医院的流动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不引起净资产的增加,而上述会计分录中,固定基金有可能由其他基金转化而来,是净资产的一种虚增,不能真实反映所有者权益。其次,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不利于考核单位的经济效益及单位负责人的业绩。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因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会使考核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实力不明。再次,支出的加大是支出的一种虚增,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时,一项上百万的资本性支出可能导致医院全年的收支结余全部抵销,这样有悖于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影响医院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医院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医院要实行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要涉及“折旧”概念。因此,要将折旧基金从修购基金中分离出来,也就是将现行的“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分为“折旧基金”和“修购基金”。“折旧基金”作为总账科目,“修购基金”仍作为“专用基金”的明细科目。将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提取的部分作为“折旧基金”,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和转让收入仍在“专用基金的修购基金”中核算。这样,有利于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应在医院建立基本折旧制度,使用“折旧基金”科目。

二、关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和基数的修改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可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除医保病人以外,因重大事故、突发事件、抢救无主病人以及病人“逃费”等原因而导致的欠费,已远远超过了5%。况且,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大中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由于存在地域上、规模上、服务范围上等差异,相同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反映不出各医院的真实情况。

因此,笔者建议比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由各医院结合自身的情况,通过分析论证,自行确定计提比例。按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基数是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之和。而实际上,由于目前医院大都实行预收住院病人医疗款制度,因此,在计算坏账准备基数时,应将“预收医疗款”科目余额作为“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减项,即病人欠费“应收医疗款”科目余额+“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预收医疗款”科目余额。同时,由于医院没有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所以除病人欠费以外形成的应收款项,都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如预付设备购置费、房屋维修垫支等。一旦发生坏账,全部计入当期支出,将严重影响当期损益及期末结余,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因此,“其他应收款”也应计提坏账准备,将其余额计入坏账准备的计提基数中,即坏账准备的计提基数=病人欠费+“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

三、对管理费用分摊的修改

目前,医院遵循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在管理费用期末分摊的会计处理上一般都简单地使用“人员比例法”,不符合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的原则。例如,大部分医院药剂科人员与医药业务人员在人数上相对较少,而药品收入却占医药收入的很大比例,照这样的分配标准,一方面药品收支结余数额过大;另一方面医疗收支结余又过小,甚至发生亏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医院很难精确测算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成本,不利于期间费用的控制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但是“管理费用”包括的项目十分繁杂,医院管理者很难通过财务报表清楚地知道借款利息的实际发生额。再者,医院为了发展和壮大,适度对外筹资是可行的,但不是负债越多越好,一定要随时监控财务费用的多少,防范财务风险。如果医院的医疗业务运转得不好,导致流动资金不足,流动负债过高,每月需支付的利息费用很大,就说明医院的融资结构不合理,不能使医院实现低成本扩张,达不到“借鸡下蛋”的目的,医院就需要及时调整融资策略,放缓扩张步伐;如果财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很小,医院资产负债率较低,医院为了快速发展可以进行融资,适度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