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1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角色转变;税收风险;应对方法

一、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的角色转变

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AMC在国务院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1999年至2000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收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次性下降近10 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其中现金回收1805.6亿元。到2009年,10年的存续时间已经到期,资产管理公司必须进行业务改革,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变,按照财政部的思路,AMC商业化转型将分几步走,首先是政策性不良资产与商业性不良资产的清分,然后是财务重组.股改.上市。按照财政部的思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已经完成股改,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从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政策性公司进入到市场的大潮中,按照商业化的模式进行独立经营。

二、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税收挑战

1、资产管理公司以往的税收模式

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时,国有四大管理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处置相应银行的不良资产而设立,所以其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执行的文件为: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信达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0号。主要内容为:

(1)对资产公司接受相关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借款方以货物、不动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和票据等抵充贷款本息的,免征资产公司销售转让该货物、不动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票据以及利用该货物、不动产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应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

(2)对资产公司接受相关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3)对资产公司接受相关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借款方以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抵充贷款本息的,免征承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应缴纳的契税。

(4)对资产公司成立时设立的资金账簿免征印花税。对资产公司收购、承接和处置不良资产,免征购销合同和产权转移书据应缴纳的印花税。对涉及资产公司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持有人变更的事项,免征印花税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转让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2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5)对各公司回收的房地产在未处置前的闲置期间,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资产公司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免征土地增值税。

(6)资产公司所属的投资咨询类公司,为本公司承接、收购、处置不良资产而提供资产、项目评估和审计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税收上出资政策性资产享受免税的优惠,同时,由于在处置资产时,一般均为亏损,所以一般也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2、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模式转换

在资产管理公司存续10年中,其核心业务逐渐从处理对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即政策性业务转换到收购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对各个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模式进行商业化操作收购,到现在,资产管理公司对成立初的政策性资产处理基本进行完毕,对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一直在探讨中,同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2010年开始,逐渐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到现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也在逐渐进行中,同时,四大管理公司在股改后的几年内酝酿上市,在这种条件下,资产管理公司从政策性资产运作到商业化资产运作过程中税收问题就会逐渐凸显出来,即从以前的免税模式下进入到全面按照中国现行税法缴纳相关税费。

3、资产管理公司在现阶段面临的税收风险分析

现阶段,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缺乏税收法律和税收法规的相关知识,对税收法规和税收相关法律不了解,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公司内部人员对税法知识模糊,纳税意识淡薄:由于长时间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导致公司的员工对税收的政策法规知识不了解、不关注,使得公司员工对依法纳税的观念比较淡薄,从而在意识形态中形成少缴税、不交税的风险。

(2)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没有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由于没有很好的纳税意识,从而导致公司在日常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中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税收法律法规的影响,增加了公司在日常业务中无意识的偷漏税风险。

(3)在日常会计处理工作中缺乏对税务事项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控制:长期以来,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一直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使得公司在制定财务制度及相关文件中,缺乏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从而导致在财务处理上没有考虑或者不全面考虑相关的纳税事项,从而导致偷税、漏税的风险。

(4)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不能很好的符合税法规定:在日常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过程中,由于对税收法律的法规不明白、不知晓,从而导致在税收申报和税款缴纳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遵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少交税款、不交税款、延迟缴纳税款的问题,从而可能引起企业支付相应的税收罚款及滞纳金的风险。

(5)公司在日常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不能很好的符合税法规定:按照税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相关要求,公司应该对日常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税务档案以及税务资料进行合理的准备和报备,但是由于公司的内在原因,不能对以上资料很好的管理,从而引起相应的税收风险。

(6)在公司的日常控制中,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税务控制,导致出现税务风险后不能很快的发现、识别,从而导致相应的税收风险。

三、资产管理公司在商业模式下的税收风险应对

鉴于资产管理公司在现阶段存在着以上诸多税收风险因素,所以资产管理公司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很好的应对、规避相应的税收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

1、在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风险应对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资产管理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该组织应该具有以下机构:

(1)、在资产管理总部设立专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隶属于财务部,负责全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并对财务部总经理负责。在全国的分公司中设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并对该分公司的财务部负责。

(2)、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具有以下职责及功能: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对日常工作进行管理,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指导和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组织税务培训,并向本企业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承担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账簿凭证和其他涉税资料的准备和保管工作;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资产公司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和实际经营情况,重点识别下列税务风险因素: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

3、资产公司的税务风险控制活动

资产管理公司根据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对税务风险建立合理的控制机制,全面的建立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在内部结构和企业经营状况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应该转变税务控制机制,必要时可以请外部专家及税务机关的帮助,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日常和重大业务的流程,从源头控制税务风险。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企业应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税务风险建立监控机制,评估其累计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资产管理公司的税务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确保与外部如中介机构及税务部门的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将税务申报纳入企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立税收申报日历,确保在税收申报期内纳税申报各项税收,如果没有及时申报,申报系统应该及时提醒。

5、内部监督

企业应该定期对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和完善,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监管,从而达到将税务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控的层面上来。

四、资产管理公司对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

企业有了很好的风险防控系统,但是没有很好的风险防控的方法工具也会产生重大的问题,常用的风险防控的主要工具有:

1、风险承担策略:主要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不重大或者未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风险承担。

2、风险规避策略:主要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识别出来的重大风险作出回避、停止和退出的策略,避免成为风险的所有人。

3、风险转移策略:主要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将风险通过合同或者服务保证书或者风险证券化的方式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转移给别人,从而来规避企业的风险。

4、风险对冲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引入多个风险因素或者多个风险,使得这些风险能够相互对冲。例如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2

一、引言

管理层收购(即MBO, Management Buy-outs)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借贷融资收购该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该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达到重组该公司、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决定使公司或公司的子公司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就会发生管理层收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解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实施。1999年6月,我国著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四通公司采用管理层收购方式完成了多年来困扰企业发展的产权改造问题。之后,粤美的、深圳方大、武昌鱼等一系列管理层收购悄然兴起。由于担心大规模实行MBO可能会导致过大的风险,2003年4月,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说,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做决定。2003年12月,国务院转发了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转让都要进入产权交易所。2004年1月9日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次从程序上规范了国有产权转让的全部过程。其后,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如TCL、安徽水利、海螺集团、武汉有机的MBO动向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为此,在学术界对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多。Kieschnik(1989)对MBO多种理论解释做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指出关于MBO(LBO)的理论解释存在交易成本、税收、收购防御、自由现金流量、控制、管理者报酬缺陷、剥夺债权人、财务杠杆非充分利用、风险套利等九个假说。Wright等人(2001)区分了四种类型的MBO :效率型收购、再生型收购、企业家收购和失败型收购。在国内,方华(2002)通过对宇通客车和粤美的两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认为MBO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需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防止在此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的流失。李康、杨雄等人(2003)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MBO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影响,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分红冲动。在二元股权结构下,管理层股东利益与分红呈单调递增关系,分红越高,管理层股东利益越大。巴曙松(2003)提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MBO 的诸多环节存在五种特定的风险因素,分别为行政风险、定价风险、融资与分红风险、运作风险和收购主体的合法性。李曜(2004)在对粤美的管理层收购进行分析后得出,中国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后带来的新的激励机制是一种产权清晰后的股权激励机制。

二、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强化:管理层收购的功能分析

(一)管理层收购降低企业的委托成本,激励经理人努力解决企业中的“”问题

1.实施MBO后,通过加强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则可以有效解决成本问题。法玛和詹森指出,企业的成本问题会出现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并且缺乏有效经理人激励机制的企业中。一方面,MBO是股权集中的过程,也是管理者增大持股比例的过程。股权集中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加强,大股东比小股东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在加强对公司的监督方面做出贡献,有利于内部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特别是机构股东的介入,会使监督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实施MBO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管理者拥有企业股权,企业业绩和管理者报酬直接挂钩,可促使他们致力于创新,挖掘企业潜力,进行具有长期效益的改革。MBO使企业的管理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从而激发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潜能。另外,管理层常常通过中介融资机构提供的财务杠杆进行MBO,用较少的自有资金和大量的外部资金来实现对公司的收购,这种融资结构增加了公司的还债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层设法减少成本。

2.实施MBO能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如过分的在职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报喜不报忧、对重大的经营活动不做出应有的解释等。实施MBO后,(1)管理层通过收购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变为张维迎定义的管理者与资本家合一的企业家,原先绝对分离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部分甚至全部结合。管理者在两权分离时的最优选择成为两权结合的非最优选择,消除了两权分离时的股东与管理层目标的差异,从根本上解决了股东――管理层这类的委托――问题。(2)MBO使两权分离情况下的外部约束转化成为内部约束与相互约束,管理层成员在长期合作中形成各自在团队中的声誉,为使声誉不因短期利益遭受破坏,成员之间的偷懒也会减少。(3)MBO使管理层将自身积累的财富与在行业的声誉全部押在公司的经营成败上,上市公司经营失败意味着管理层“人财两空”,既损失财富,也使多年声誉毁于一旦,这时,管理层会强化自我约束意识。(4)由于MBO使国有股东不再是控股股东,这就淡化了企业的国有色彩,管理层也就难以指望通过平级调动而离开经营失败的企业。在此种情况下,管理层经营失败的成本比原来大得多,这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二)管理层收购促成企业控制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统一

收益分配的内涵从定性分析看是企业参与收益分配主体按照一定的分配依据,在企业收益分配参与者之间合理分配企业收益的过程,它体现为一定的经济关系。企业收益分配在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收益分配的支持。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要借助企业收益分配这一媒介,使企业收益在各参与者中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

2.企业的持续经营与企业收益分配也是“难舍难分”。每一次资金循环产生收益后都有相当多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的合理处理对企业资金的不断循环和实现持续经营至关重要。利益关系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再筹资;而且能影响到企业资产存量规模。

3.企业的合理分配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而企业良好财务形象的树立又是企业获取资金、扩大生产、增进效益的重要保证。作为分配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本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解决往往决定了整个企业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有效。其道理就在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一方面,人力资产天然归属于个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即贬值或荡然无存。人力资本产权的这种私有性决定了无法对其实行统一规则,以实行彻底的监督。因此,仅仅依靠监督不能完全解决人力资本的努力问题,而剩余索取权安排则可以用来解决自我监督问题。

传统薪酬激励机制结构单一,虽然总体收入不低,但着重于短期激励,只评价和奖励过去一年的经营行为,缺乏长期激励手段的配合,因而容易导致经营者进行短期行为。此时,经营者的价值没有得到彻底的承认和体现,甚至在我国的一部分国有企业中,仍由国家掌握着对国有企业经理的工资总额和等级标准,经理人员消极怠工、贪污受贿等行为时有发生,也使企业优质资产发生流失。随着经理股票、股票期权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年薪制短期激励问题,但由于企业的收益是既定的,经理人员的所得必然是所有者利益的损失,所以股票期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股东的利益。MBO后,经营者取得的是物质资本的产权而不是一般的报酬,产权的激励作用高于一般报酬的激励作用,而且可使成为所有者的经营者自动减少非生产性消费,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合一,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能达到完全匹配,解决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分离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分配的矛盾问题,经营者实现了在行使企业控制权的同时完全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另外,从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和风险性来看,其所有者也应当像物质资本的所有者那样享有剩余索取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实施MBO理所当然。

(三)MBO促进激励机制由薪酬激励变为控制权和股权激励

国有企业实施MBO能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机制。1.MBO提供了一种自愿的风险共享机制,它提供一种信号:甘愿进行收购的管理层的风险偏好。通过收购,管理层可获得相应的剩余收益权,因而他们不会放弃任何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因为放弃这些项目,将使他们投入的资本承受巨大的机会成本。2.管理层发现公司市场价值被低估时,才进行收购。提高公司市场价值可以增加他们个人的财富,因而他们更愿意着眼于长期的资本收益,而非短期的收入。同时,成为股东的管理层拥有控股权,能够摆脱外部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指手划脚与对短期利益的追逐,有利于上市公司长期利益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3.MBO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激励机制。收购完成后,管理层将获得剩余收益权的一部分,因此,激励机制将内化到管理层的效用函数中。管理层显然愿意降低对自身的激励成本,以增加剩余收益。企业实施MBO,公司内部控制权会由分散走向集中,激励机制由薪酬激励变为控制权和股权激励,经理层由人变为股东,有利于通过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合一来激励和监督内部人,从而最终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3

关键词: 短期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sted company short-term asse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inventory, accounts receivable, accounts prepaid, short-term investments, the monetary fund of a detailed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 make a list of the key,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part of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finding the causes of your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ason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ountermeasure solutions w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listed company short-term asset management.

Keywords: short-term assets; Receivables; Advance payment.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上市公司及短期资产的概述

1、上市公司的内涵

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证券交易所审查批准后,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般特点,如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和经营权。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和投票参与公司决策等。

2、短期资产的内涵

短期资产是企业一种很重要的资产形式,它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也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重要体现。一般来讲,短期资产主要由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短期投资、货币资金等组成。

二、上市公司短期资产存在的问题

1、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仅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存货储量不合理,资金占用过大根据分析提供的资料,一般情况下企业存货资金平均占用为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也可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存货管理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部分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物转移,双方不签定代销合同,代销或赊销商品不如实计入库存,形成实物数大于账面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保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

2、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为了抢占市场,盲目赊销。一些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之初,为了尽快地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度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扩大其市场份额,于是产生了较高的账面利润。

(2)企业间相互拖欠。有些企业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或是由于注册资本偏小,或是由于经营不善,自身积累不够,造成企业经营流动资金短缺,因此,在企业间常常是先货后款,相互拖欠,有的企业故意拖欠货款,社会普遍缺乏诚信,也形成了部分应收账款。

3、预付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付账款”会计科目使用混乱

“预付账款”的核算范围有明确规定,它只能反映按购货合同规定,在取得合同规定的货物之前预先支付给供货方的定金或部分货款。不属于“预付账款”的经济事项不应在其中核算。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购置机器设备、 厂房的预付款或预付在建工程款等误记入“预付账款” 。第二,职工借支而预付的材料款误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第三,将企业预付工程款和预付的土地使用权款误记入“在建工程”。

(2)“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影响损益和税收。企业按购货合同预付货款后,由于有的供货单位不开发票,有的供货单位可能倒闭或撤消,有的未倒闭但时间达两年以上不可能开发票,财务人员不对这笔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致使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影响当期损益。

(3)报表纰漏不准,资产负债表中的预付账款项目填列不正确。会计期末,财务人员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往往容易将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合并计算。

4、短期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运作的风险较高。有些单位在证券市场买卖有价证或委托投资机构理财,风险较大,还有一些单位在高息诱惑下,在一些银行非银行金融机高息存款,到期存款不能收回,造成损失。

(2)内部人员私自挪用问题。财务部负责人将公司投资资金存款户中一部分资金划入自己个人资金帐户,进行各种股票买卖和认购新股,将几十万获利全部纳入了个人腰包,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5、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放在基本存款帐户以外的存款较多,存在大量的资金沉淀,资金的使用没有达到高效运作,合理配置的目的,资金的利用效率仍有待于提高。

(2)对大额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控制不严,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尤其是少数单位以其现存部分闲置资金,盲目的对外投资,对外借款等,投资一些风险高,收益低,回收期长的项目,破坏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使企业背上了新的包袱。

三、上市公司短期资产管理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1、对存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存货内控制度的作用目前,部分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尚不够重视,造成存货库存量过多、占用资金过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2)加强存量信息追踪分析,严格存货控制管理中小企业经常出现管理人员对存货库存量信息掌握不及时或过于“自信”,而导致对企业存货需求的预测比实际需求量要大得多;还有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上体现出太多人情化,促使他们进行采购并储存顾客需要的所有的存货。

(3)增强自律观念,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在抓好自身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加强与各级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职能部门在政策、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2、对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企业而言,应收账款管理的总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理论关于财务目标的表述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主流观点。所以我们认为应收账款管理的总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财务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款期。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款期越短,说明周转速度越快。加快周转意味着企业只用较少的应收账款就能够实现较多的销售额,或用同样数额的应收账款能实现更多的销售额,这就增强了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企业在实现其应收账款管理的具体目标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其总目标。

3、对预付账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预付账款管理责任制度。财务部门工程管理人员负责预付账款中的设备管理工作,材料核算人员负责预付账款中的材料借款管理工作,供应部门负责预付账款的清查催收工作。

(2)建立预付账款的控制制度。发生预付款项时必须签订合同,合同经各有关部门会签后,上交一份财务部备查。

(3)建立预付账款台账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应与客户协商,要求客户建立预付账款台账,详细反映各客户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余额、发生时间、对方负责人、经办人、目前对方的经营状况、预付账款的清理情况、清收负责人和经办人等信息。

(4)建立健全预付账款清理责任制度。按照供货合同或提供劳务合同的协议, 指定专人做好结算和催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按期定额回收 防止可能的意外和损失发生。供应部门经办人要按购货合同规定的时间组织交货,验收入库,并在7日内报销。如超过报销期限,每天按预付金额的千分之三收取经办人资金占用费。

(5)建立财务人员培训制度。财务人员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熟练系统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预付账款的运用,不做错账。

(6)建立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制度。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采购与预付款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采购与预付款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7)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标准制度,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

4、对短期投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投资前应做好市场调查,应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把关核对企业回收与付出的资金是否与银行账户中的资金数额一一对应,未达帐项是否真实。这样,既可以控制企业的多头开户,又可以防止企业利用未达帐项来调节利润。,

(2)清理会计人员队伍,加强内部人员管理。企业领导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端正经营意识,不应徇私枉法,贪污公款,严格结算秩序,坚决制止企业除每月工资外的大额现金提款,配合其他稽查部门将大额提款的走向弄明白,帮助企业做好货币资金的管理,坚决制止企业私设“小金库”和随便乱用库存现金。

5、对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完善经营结构,减少基本存款以外的账户,从而达到高效运作

(2)加强对大额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控制,尤其严控少数单位以其现存部分闲置资金,防止盲目的对外投资,对外借款等,投资一些风险低,收益高,回收期短的项目,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立. 浅谈应收帐款的管理[J] .中国科技财富.2010(14)

[2]马化征. 浅析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

[3]陈赛娟. 企业存货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 (02)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4

关 键 词:资产出售;盈余管理;债务契约假设;盈余平滑假设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113-07

一、引言

资产出售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子公司、经营部门或其他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有偿让渡给第三方,并以此获取现金或其他有价证券的行为。资产出售既是公司重组过程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提高经营集中度的有效方式,还是企业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不仅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相当普遍。

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均发现了资产出售的财富效应,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基于资产出售经济动因的解释;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否定了财富效应,认为资产出售包含了盈余管理因素,向市场传递了关于公司财务的消极信息,从而导致市场的负面反应。国内关于资产出售市场反应的研究,并未为财富效应的存在找到强有力的证据,甚至发现资产出售会给股东财富带来大幅度的损失,其很可能含有盈余管理动因。另一方面,由资产出售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虽然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并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其特殊性质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上述分析均表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其潜在可能是存在的,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是否会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其动因何在?由于资产出售既包含经济动因,也可能包含了盈余管理动因,因而上述问题并不能简单作答。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一方面对于资产出售的相关研究,还局限于对资产出售财富效应的检验,对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动机因素鲜有涉及;另一方面,大量的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行为有所涉及,均指出了资产出售与盈余管理的潜在关联性,但是并没有对资产出售可能包含的经济因素加以甄别,而且也无专门针对资产出售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本文即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行为中包含的经济因素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盈余管理因素进行研究,并对盈余管理的收益平滑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进行了检验。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已有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是假设的提出和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在考虑经济动因的基础上的稳健性测试;第六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资产出售的研究,发端于对资产出售财富效应的检验,而围绕资产出售的财富效应,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基于不同资产出售动因的解释,在这些解释之中,可以将影响公司资产出售的因素分为两类: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

在影响资产出售行为的经济因素方面,Hite, Owers 和Rogers首先提出“有效配置假说”,他们认为通过资产出售将资产配置到更佳的用途从而提高了效率,而出售方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因此增加了股东财富;John和Ofek提出了“经营集中度假说”:企业之所以出售资产,是出于纠正多元化错误的考虑。[1]管理层有动机将净现金流为负的资产或部门出售,以提高企业的集中度,从而引起市场的积极反应;Lang, Paulsen和Stulz提出资产出售的“融资假说”。[2]他们指出,对杠杆率太高或经营绩效较差的企业而言,债务和权益融资都存在较高的成本,而资产出售则是一种相对便宜的融资来源,且可以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因此成功的资产出售会引起市场的积极反应。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资产出售的财富效应提出了质疑,Alexander, Benson and Kampmeyer (1984)的研究认为,公司正式宣布资产出售时,股票市场的反应平平,股东只能享受到微弱的非正常收益。而Denning and Shastri(1990)则发现资产出售会产生负的非正常收益。对此,Myers and Singh(1993)基于信号理论指出,资产出售所导致的市场反应与其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有关,为上述实证结果的差异给出了有力的解释。由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节资产出售的时间和规模,对本期所要确认的收益进行调节,因此,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将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视为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将会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财务的信息,导致市场的消极反应。

在学术领域,盈余管理是一个产生仅仅20余年的相对年轻的话题,而基于资产出售的盈余管理研究相对则更晚,但是以资产出售、债务及可赎回优先股的提前赎回(early debt retirement)为代表的真实交易(Undertaking transactions)①方式的盈余管理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Bartov最先对资产出售中可能包含的盈余管理动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公司经理可以通过选择资产出售的时间(推迟或提前资产出售收入的确认时间)和规模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利润平滑假设”(earning smoothing hypothesis)和“债务契约假设”(debt covenants hypothesis) 也在其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3]Black,Sellers and Manly在Bartov的研究框架下,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4]与美国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的会计制度不同,上述三国的会计制度允许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采用现值法,因此,Bartov的结论,尤其是“债务契约假设”并未得到支持。Poitras,Wilkins and Kwan则以新加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盈余管理行为的非对称性,将样本分为盈利组与亏损组,结果发现,对亏损组上市公司而言,其通过资产出售平滑利润的动机更为强烈,[5]同时,由于新加坡与美国会计制度上的差异以及新加坡上市公司的低资产负债率,“债务契约假设”并未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

在国内,陈信元、叶鹏飞、陈冬华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的研究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有通过资产出售提高公司利润,以达到配股或增发条件的行为。[6]罗良忠、朱荣林、范永进对沪市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描述性研究发现,沪市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存在高比例的关联交易与显著的年末效应,而这些都是这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力证据。[7]廖理、许艳在对以会计政策变更与利用线下项目的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中认为,法人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的资源转移进行盈余管理是十分容易的,通过供销价格差异、资产置换与资产剥离等方式粉饰财务报表也相当普遍。[8]上述研究均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行为所包含的盈余管理动因,但是上述研究并不是特别针对资产出售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仅仅指出了资产出售与盈余管理所存在的潜在关联性,不仅没有对资产出售包含的盈余管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更未对资产出售中包含的经济动因加以甄别。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1. 研究假设

Jiambalvo(1996)认为公司控制人与投资者之间非完美合同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盈余管理产生的七大动机,包括避税动因、管理报酬契约动因、外部融资需求动因等。Poitras,Wilkins and Kwan(2002)认为在上述7个资产出售的动因之中,至少有两个是适合资产出售的,即:外部融资需求动因与成本动因,本文将在上述文献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债务契约假设(Debt Covenants Hypothesis)

虽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充分发挥债务的杠杆作用,但是,在非完美资本市场条件下,高资产负债率会导致较高的债务违约风险,使得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风险评价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尤其是债务融资成本,同时,债务契约中对相关的财务数据,如资产负债率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是相当重要的。资产出售区别于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等盈余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产出售会产生实际的现金流,因此,企业在通过资产出售提高会计盈余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资产出售收入缓解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财务风险,或是用资产出售收入抵偿到期债务,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证明:即使企业不是溢价出售资产,只是按照账面价值出售,并用出售收入偿还到期债务也可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令企业现有债务价值为D,权益价值为E,被出售资产账面价值为a,按照账面价值出售,并用其抵偿债务,会有: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正相关。

(2)盈余平滑假设(Earning Smoothing Hypothesis)

盈余平滑假设意味着企业希望将其盈余水平控制在某一水平,并减少其波动性。企业之所以进行盈余平滑管理是因为稳定的收益水平可以向投资者发出关于公司未来盈利情况的信号,也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因为企业控制人希望将盈余水平控制在投资者所期望的水平或是因为企业控制人相信投资者将为收益稳定的企业支付更高的价格,总之,稳定的盈余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张俊民、牛建军的研究发现,我国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出于避免政府机构干涉,降低政治成本的目的,有以平滑利润为目标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资产出售规模与公司营业利润变化程度正相关。

Burgstahler and Dichev提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激励动因是不对称的:相对于绩效较好的公司而言,绩效较差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冲动,而且其动因也更复杂。Poitras,Wilkins and Kwan的研究也证实,绩效较差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平滑利润的动机更为强烈,而绩效较好,尤其是盈利能力增加的公司并不会选择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达到调低利润的目的。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资产出售规模与公司营业利润变化程度存在非对称关系,营业利润下降的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与营业利润下降幅度正相关,而营业利润未下降的上市公司其相关性不显著。

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平滑管理,还有制度上的原因:由于我国证券法规规定,连续两年亏损列入ST板块,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宽限期内不能扭亏将中止上市。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的帽子,一方面会受到监管机构、媒体、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其筹资困难度也将加大,资金成本上升,而连续的亏损则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的丧失。因此,对我国的亏损上市公司而言,其扭亏动机是相当强烈的。由于目前,我国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IPO,配股与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这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相当的空间。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大于零作为上市公司的亏损标准,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资产出售收入与上市公司前一会计年度是否亏损有关,若前一会计年度亏损,则其利用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会更为强烈,资产出售规模更大。

2. 研究设计

如果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行为不包含盈余管理动因,那么,一年之中,各月资产出售项数差异应该不大。罗良忠等在对沪市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描述性统计曾表明,[7]从1998-2002年,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存在显著的年末效应,即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在年末大量进行资产出售的行为特征,他们认为,这是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迹象。鉴于此,我们将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均匀分布的非参数检验,以图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初步证据。

同时我们还将对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和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进行非参数检验,以对上市公司资产出售中的盈余管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为此,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1)

其中,ASSINi表示公司i的资产出售规模,它是资产出售收入与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的净资产之比。absβoroei是样本公司营业利润率的改变量的绝对值,它等于资产出售发生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与前一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之差的绝对值,即:absβoroei=|oeoei,t-oroei,t-1|。之所以不选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改变量是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受到盈余管理影响的程度较大,并不能反映公司在盈利能力上的变化,而主营业务收益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反映相对要狭窄一些,相比之下,营业利润一般属于公司持续经营下的结果,其对业绩度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信息观来看,更能准确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是对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测度变量。

Levi是公司i在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的资产负债率。SIZEi表示公司i的规模,是其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ROEi是一个二元变量,如果公司在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发生亏损,即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则取值为1,反之为零。

为了验证假设3,我们将对模型(1)按照βoroe的正负性进行分组回归分析,其回归模型基于对模型(1)的修正,即删除回归变量absβoroei的绝对值符号。

对资产出售的研究是关于经济动因与盈余管理动因的混合假设,如果不对资产出售中可能包含的经济因素加以控制,其关于盈余管理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在稳健性测试中,我们将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表征影响资产出售的经济因素及公司治理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模型如下:

其中,Hi是表示公司经营集中度的Herfindal指数,它等于公司i主营业务各经营单元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的平方和,Hi∈(0,1],公司i经营多元化程度越高,Hi就越小。资产出售的“经营集中度假说”认为,纠正多元化错误,提高企业的经营集中度是企业进行资产出售的重要动因,因此,预期Hi与资产出售规模负相关。

yearIPOi表示公司上市年限。

esalei是一个二元变量,如果资产出售产生正的收益,取值为1,否则为0。

Relti是二元变量,如果公司的资产出售事项为关联交易,则取值为1,否则为零。

contri表示公司控制性股东的持股比例。

STji,j=2,3,4,5是表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性质,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控股的为基础类,如果股东类别为民营控股,则ST2i为1,外资控股,则ST3i取1,集体控股,则ST4i取1,社会团体和职工会持股,则ST5i取1。

四、实证分析结果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选取了2003-2004有资产出售行为的沪市、深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金融类公司具有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现金流特征,其应计利润与其他上市公司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剔出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在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中,剔出了强制性资产出售,包括由诉讼引发的强制性资产出售,以及城市规划变更所导致的向国土主管部门有偿转让土地等,同时,还剔出了4家财务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由此,样本共计282家上市公司,533项资产出售,其中,沪市197家上市公司,370项资产出售,深市85家上市公司,163项资产出售。

资产出售数据来源于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CSMAR)上市公司年报重大事项一栏,不足内容,如资产出售规模,是否关联交易等数据,我们通过金融界(省略)提供的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公告或董事会公告进行了补充。公司的财务数据与治理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色诺芬公司开发的色诺芬数据库。

2. 描述性统计

表1资产出售的时间分布

注: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并未公布资产出售详细时间,因此我们并未加以统计。

表1是对资产出售时间和规模的一个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见,12月份的资产出售共计102项,显著高于前11个月各月的资产出售事项,其Kolmogorov-Smirnov均匀分布检验,Z值为1.797,相伴概率为0.003,在1%的水平上拒绝其分布为均匀分布的假设。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年末效应特征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上市公司在年末大量进行资产出售,很可能是在其发现本年度营业利润有限的情况下,为增加本年度利润所做的最后一搏,其资产出售行为包含盈余管理动机的可能性很大。

表2是对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类型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固定资产出售与权益性资产出售所占比例最大,而债券和债权所占比例较小,均未超过5%。Poit所占比例最大,而债券和债权所占比例较小,均未超过5%。Poitras,Wilkins and Kwan(2002)认为,不同类型资产的出售参与盈余管理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某些类型的资产,如流动性较高的投资性资产更适于盈余管理,因为在出售时机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且,相对于固定资产,出售方与买方关于资产真实质量的信息非对称程度也较低。因此,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与投资性资产的构成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图1资产出售时间分布的柱状图

表2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类型及比例

表3是对主要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到,资产出售规模最大值大于1,表明有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规模超过了其净资产的账面价值。βoroe均值、中值均为负,表明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在资产出售年度相对于前一会计年度显著下降。

表3回归分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后续各表一致。

表 4出售资产和未出售资产上市公司财务与治理主要变量的

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表4是对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和未出售资产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主要变量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从中可以发现,进行资产出售和未进行资产出售的企业规模并没有显著差别(其Z值为-0.197),但是它们在上市时间、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的改变量、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反映多元化程度的Herfendal指数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别:在上市年限上,出售组的上市年限要长于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而其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于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同时,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的持股比例虽然平均达到了39.65%(表3),但仍然显著低于未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其多元化Herfendal指数低于未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即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其多元化程度在统计上要高于没有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上述结果初步表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出售确实包含着一定的经济动因,如纠正多元化错误,但也包含着由于其营业利润的变化和高杠杆率(Lev)而导致的盈余管理因素,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3. 回归分析结果

表 5基于模型1的全样本及按βoroe符号的分组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5是对模型1全样本和按βoroe符号分组回归的结果。纵观三组的回归结果,Lev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与预期相同,表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与其杠杆率正相关,债务契约假设(假设1)得到验证,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有通过资产出售降低资产负债率与债务违约风险的动机。

在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中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资产出售规模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改变量的绝对值正相关,这与假设2一致。但是,对比分组回归结果,βoroe>0一组,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地异于零,而在βoroe

在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中,SRO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与上一会计年度是否亏损有关,上一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其资产出售规模显著大于上一年度未亏损的上市公司,即上市公司会通过资产出售,增加收益,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假设4得到了验证。但是,分组回归结果说明,对于上一会计年度亏损而本年度营业利润进一步下降,企业扭亏压力显著增加的上市公司而言,这一动机显然更为强烈。

五、稳健性测试

稳健性测试的结果显示:在加入标志资产出售经济动因和公司治理特征的控制性变量后,Lev,SIZE,SROE,absβoroe及βoroe的回归系数仍然和表5的回归结果具有一致性,即这些标志盈余管理因素的变量对资产出售规模仍然具有显著影响。而在新加入的变量中,esale的系数在全样本组和βoroe0一组,YearIPO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大于零,结合表4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可以认为上市公司资产出售与上市年限具有正相关关系,我们认为这与上市公司上市后经营绩效下降有关。

在标志控制性股东所有权性质的变量中,ST2与ST5的回归系数均是显著的。其中,标志民营控股的变量ST2的回归系数在全样本组和βoroe

表6的结果同时也显示,标志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经济动因的变量多元化指数并不显著,其对资产出售规模并无影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以提高经营集中度,纠正多元化错误这一动机是微弱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资产出售规模也没有显著影响。

表 6稳健性测试回归结果

六、结论

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方式进行的盈余管理,不仅影响了会计报告质量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且还会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

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具有显著的年末效应,大量上市公司选择在年末进行资产出售,这是其资产出售包含盈余管理动因的重要迹象。

2. 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与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率、经营的多元化程度、上市年限、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上具有显著区别,表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确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动因,但也包括了盈余管理因素。

3.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债务契约假设和盈余平滑假设均是成立的。前者意味着,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降低资产负债率,即资产负债率与资产出售规模正相关。而后者意味着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平滑利润,但是,与“盈余管理非对称性假说”一致,我们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调节利润的行为具有非对称性。对营业利润下降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利用资产出售增加收益,调高利润的动机强烈,反之,对营业利润上升的上市公司而言,并不会选择通过资产出售来平滑利润。

4. 在控制影响资产出售的经济因素与公司治理因素后,盈余管理因素对资产出售规模仍然具有显著影响,但是,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程度对资产出售规模并无显著影响,而控股股东性质对资产出售规模具有一定影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控股股东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注释:

① Barbov(1993)将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三类,一是会计方法(Accounting methods),二是估计方法(Estimates methods),其次是进行真实交易(Undertaking transactions),而资产出售正属于第三类。

――――――――

参考文献:

[1]John, K and E.Ofek.Asset Sales and Increase in Focu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105-126.

[2]Lang, L., A.Poulsen and R.Stulz. Asset Sales,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Agency Costs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37,3-37.

[3]Bartov,E.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J].Accounting Review,1993,68,840-855.

[4]Black,E.,K.Sellers and T.Manly.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Asset Sale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untries Allowing Noncurrent Asset Revalu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1998,25,1287-1231.

[5]Geoffrey Poitras, Trevor Wilkins and Yoke Shang Kwan.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 2002,29(7)&(8),903-934.

[6]陈信元,叶鹏飞,陈冬华.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J].经济研究,2003,5,13-22.

[7]罗良忠、朱荣林、范永进.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3,(12).

[8]廖理,许艳.不同盈余管理手段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8, 24-31.

[9]刘凤委,汪辉,孙铮.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基础上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6,96-106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5

一、江西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分析框架

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获得6家上市公司2007、2008年年报和2009年半年报,提取其中的无形资产和研发投入信息,计算有关比率,展示这6家公司的无形资产状况,为揭示问题并进行对策思考提供依据。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6家公司的无形资产状况:一是无形资产的“含金量”。通过表1中的指标1和指标2计算分析;二是无形资产研发策略。通过表1中的指标3、4、5、6计算分析;三是无形资源情况。通过公司的研发投入、科研成果和品牌建设等的非货币信息来分析。有关指标名称及计算方法见表1。

表1 指标名称及计算方法

二、无形资产现状及问题揭示

1.无形资产现状。

有关指标计算结果表明,6家公司的无形资产存在着如下现象:

(1)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低,且该比率在各公司之间相差悬殊。有关指标值见表2。

以2008年为例,江西省的另外19家上市公司(ST公司除外)中,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均值为8.45%,排名前三位的是洪城水业(600461)31.86%、仁和药业(000650)25.97%、江西长运(600561)25.27%。6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该年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均值为6.38%。2008年和2009年,该比重的最大值(江中药业)为最小值(洪都航空)60倍以上。

表2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

(2)无形资产项目中,土地使用权普遍占比极高,在各公司无形资产占比中均位居第一。6家公司三年中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比重均值分别为76%、84.81%、85.14%。多数公司这一比例在80%以上,最大值达99.91%。

(3)无形资产项目单一,6家公司均有土地使用权和软件项目,软件项目又以财务软件居多,真正能体现“含金量”的技术、商标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项目很少。

(4)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6家上市公司中,有的研发投入信息无法准确获得,能够计算得到的该比重,其值大多低于2%。

(5)无形资产及研发投入等的货币性信息未充分披露。各公司的非货币性无形资产信息中,体现了其拥有或控制的、大量的无形资源,与已披露的、极少量的货币性无形资产形成巨大反差。

2.无形资产深层问题揭示。

(1)现有无形资产“含金量”低。现状描述中的前三项是无形资产“含金量”低的直接证据:无形资产规模偏小;无形资产构成中技术含量低,不能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6家公司的资产结构没有摆脱传统经济的特征。

(2)无形资产管理不到位。无形资产现状的综合分析表明,各公司在认识无形资产的超额获利性和充分披露的潜在效益性,以及提高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先进性等方面管理疏松。此外,缺乏高端科研创新不足的风险意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受外部关键技术封锁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制约,普遍面临着低端锁定困局。此种严峻形势下,除江中药业在董事会报告中阐述面临“高端科研创新不足的风险”,其余5家公司未有提及。

(3)研发投入缺乏长远战略。6家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低,这其中可能有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但从6家公司三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来看,并不表明这两项指标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幅度明显,而6家公司三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和无形资产增长率,却明显表明各公司并无加大研发投入的举措,无形资产也无增长趋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选择压缩研发支出,而不是维持或者加大投入,寻找新的突破点,这是一种短期行为。此外,在董事会报告的“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各公司在未来科技投入、无形资产研发等方面,均不同程度使用模糊词语和套话,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进一步发展”等,无具体、明晰的长期发展计划。

(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成为“税惠证书”。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高新技术企业享有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于公司是最直接、最大的好处。根据前面种种分析,难以排除这是某些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主要动因。

三、无形资产管理革新对策

1.准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盘清无形资产家底。

对拥有的无形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所表现的市场价值进行客观公允的判断,是“知己”所需,它左右着公司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准确评估无形资产须注意三点:一是评估机构的甄别选择,考虑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水平和质量;二是尽可能提供全面完整的被评估对象的相关信息资料;三是明确企业拥有和控制被评估无形资产的目的和意图,并与评估机构充分沟通。

2.完善无形资产管理,提高无形资产使用效益。

(1)结合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拓展无形资产外延。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无形资产受制于会计准则,其外延较窄。高新技术企业应以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为出发点,在服务于经营管理的对内报告会计中,从经济学角度来界定无形资产,拓展其外延。无形资产构成可扩展为体现人力资源的人才资产(如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等)、体现智力资源的知识产权资产(如专有技术、认证标志使用权等)、体现市场竞争力的市场资产(如企业品牌、顾客满意度等)、体现内在发展能力的企业结构资产(如经营管理方法等)。

(2)采用合理科学的计量方法。无形资产范围的扩大,对历史成本计价和精确性计量提出了挑战,应辩证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会计的可计量性――计量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可选择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收益现值等不同计量属性;可采取精确性计量和模糊性计量、货币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的方式。

(3)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通过人力资源结构表、智力资源结构表、客户满意情况表、研发成果报告表等,提高无形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只有这样,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引导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企业,从而活跃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

(4)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从无形资产结构比例、运营能力、创利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构建无形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对无形资产管理起到导向性作用。

3.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制定研发战略,重点培育特色无形资产。

创新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创新来源于企业长久持续的研发投入。各公司应建立和完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研发人员配备、研发机构设置、研发战略计划、研发经费预算和执行、研发成果确认与转化等方法和手段,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运作。各公司还应着力培育和开发体现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个体特色的无形资产,如驰名商标、品牌、独特技术、独有产品(服务)等,以差异化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4.树立无形资产风险估计和防范意识。

无形资产不仅具有高回报性,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性。无形资产的有关风险一般包括持有风险、管理风险、运营风险、创新发展风险等。在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中,各公司要充分估计无形资产有关风险,并准备好具体可行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5.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

企业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ERP系统中,没有专门针对无形资产的模块。各公司应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使得无形资产有关信息达到“全、准、新、快”要求,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无形资产信息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报表披露、财务分析、申报管理、存量查询、对外投资、特许经营等内容。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6

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然后选取136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个特征为视角,对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业;管理层特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早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一)房地产企业绩效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本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现金流量、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

(二)分析验证

Kaiser给出了一个度量标准:在0.5

(三)因子提取

二、实证研究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F)的影响假设

由委托理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部分的薪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为了通过持股的方式多获得收益提升公司的绩效。因此提出了假设:

H1: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总额(A1)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H2: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A2)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管理层规模是指组成管理层成员的数量。合理的管理层规模,不但能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绩效。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3:管理层规模(A3)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这一指标是运用Likert五点正向计分法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分别赋予1至5分,以此表示不同的学历水平,见下表:

提出假设:

H4:管理层的平均学历水平(A4)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正相关。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H5: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A5)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6:公司规模(B1)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出假设:

H7:资产负债率(B2)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五)研究模型的建立

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以企业绩效综合指数F作为因变量,以A1、A2、A3、A4、A5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为B1、B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运用SPSS19.0,选用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多元回归模型为:

(六)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1%的显著水平上,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与管理层薪酬总额、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管理层规模不相关。与管理层平均学历存在相关关系,与管理层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七)多元回归分析

说明:从表4.5看出,回归方程是显著的,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可以看出:

1.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1、H2成立。

2.管理层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3不成立。

3.管理层的平均学历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4成立,而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H6不成立。

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平均年龄、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

三、结论总结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高管人员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管理层规模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平均学历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我国公民受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管理层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也有所提高,管理层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对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呈现显著相关性。

四、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制度

由研究结论可知提高管理层薪酬和监事持股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地管理层激励机制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本文认为可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