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的建议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1

语文在小学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对于一般学校会更高,教师所需要接受的挑战更大。那么对于如何从事语文特殊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展开了初步探索。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

从事特殊教育,面对特殊学生,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给学生以知识和灵魂的启迪。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成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加强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广泛吸收其他相关知识,认真备课,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能够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好相关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下次课堂上出现。

其次,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履行教师道德标准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义务,发扬语文的人文性精神,不得歧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人,采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另外,因为教师所面对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笔者建议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关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因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质,对教学方式也作出了一定要求,采取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游戏较为感兴趣,游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促进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教师可针对此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看图识字法、成语接龙、诗句背诵比赛等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能够展示文字、图片等,能够弥补教师单纯授课直观性不强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弥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感官缺陷,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不一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严格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将多媒体教学与教师口头讲解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工具更好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教师还可采用生活教学法。语文知识内容极为驳杂,而且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每天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物,因其亲身经历所以感受颇多。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时,倘若能够调动相应的生活经验,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拓展,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建议教师可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并加以积累,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针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为了更好履行教师职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促进三方信息的高效流通,为学生构建高效互动、积极友好的成长空间。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是否学习出现了障碍,并对此及时加以调整,给予适当帮助,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困难。如果学生面对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如过于内向不能很好适应群体,教师还需要给予心理学上的帮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重新建立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展保持持续关注,将学生放在一个阶段进行考察,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强化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主体的认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此观念。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2

音乐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发达的国家更是被视作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群众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为了更好的改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特殊性必须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1. 教学内容很广泛,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音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初期,存在形式多样,并不断发展,所以音乐教育的内容很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全面的渗透。因此,对教育工作者的对教学内容选择能力有较高要求。

2. 综合性强。音乐教育需要调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参与。需要将音乐欣赏、表演甚至创作结合起来。

3. 对于多媒体教学要求较高。音乐是一种感官上的艺术,需要受教育者综合运用听觉、视觉等感官去感受,从而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实际感受音乐的机会,使音乐教育的效果更加凸显。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这种形式的应用愈加广泛。

4. 强调趣味性。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怡情悦性正是它的要义,尤其是对于非专业的学习者,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所以,音乐教育不应是单调的照本宣科。

5. 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是通过提高音乐的审美、表现、创造能力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显见的,因为这既是音乐教育基本的一个目标,又是实现音乐教育最终目标的必经的途径,而其他能力的发展应该是贯穿在发展音乐能力的过程之中的,潜移默化的产生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优化建议

针对以上指出的音乐教育的特殊性,现在,尤其是国内的音乐教育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优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因此,本文使者提出以下优化的建议,旨在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改善当前音乐教育。

1. 分析借鉴国外优秀音乐教育经验。在音乐教育的实施中,方法是关键。建议国内音乐教育多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参考在国外流行了已近一个世纪的达尔克罗兹体系,还有奥尔夫体系等等,同时结合国情进行改善发展。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教育是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人获益的,也就是要更多的考虑到不一定致力于成为音乐家的孩子们,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有一定音乐能力的积极地音乐爱好者,使他们能真正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也为他们将来独立的在音乐方面做更多的探索打下较好的基础。

2. 营造更开放的课堂环境。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主观性强,不像政治科学一样以理服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多增加学生与各种类型的音乐实实在在的接触机会,欢迎学生从自己的欣赏经历中提出观点,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音乐。可以采取课堂分组讨论,开展音乐创作、模仿比赛,进行音乐剧表演等实践教学手段。其实是对于幼儿和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丰富多彩的游戏会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培养一生的音乐爱好打下基础。

3. 增加多媒体使用。播放精选的音视频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音乐,接近音乐。比如,介绍美声演唱的时候,可以多次播放著名演唱家精彩的演出视频片段,第一遍让学生观看,自己体会,讨论并提出想法,第二遍教师在歌唱过程中可加入引导,提醒学生关注演唱中的特色,第三遍再让学生自主欣赏,从而有进一步的收获。另外,也可以适当的把近年来开发出的音乐创作软件引入课堂或推荐给学生。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3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复兴的时代,如何在我们东方艺术思想以及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引进并创造出适合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体系。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达到甚至赶超西方的艺术教育水平,是我们这篇文章试图探讨的.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艺术教育当是艺术的教育”,这是一个最普通、最基本的定义。然而不同的人对艺术教育的定义是不同的。理论家从艺术教育的“终极本质”出发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其最终意义在于它的人生价值”;教育学家对艺术教育的“定性”概括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从艺术教育的功能出发定义则认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从注解艺术教育的人文属性角度出发则认为“作为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

至于大学生,我们实际上最缺乏、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渗透心灵的美好艺术作品的滋养与熏陶。笔者认为艺术就是鲜活、生动的艺术自身,它不是“学说”,不是“理论”,也决不是“学道理”“答考卷”所能达到的。现在大多高校把艺术教育置于“学”、“理”、“论”、“说”的重重包围之中,并把这看作是“学科领域”拓展的成果,实际上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这是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盲目“学科化”的误导下,出现的一种病态的“变异”现象。那么,让我们先看一看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除了追求美学目的外,还有道德和精神的目的。人们认为接受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近些年来,艺术教育蓬勃发展,教改课改,红红火火。一方面成绩显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问题与之相伴。究竟“什么是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我国艺术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率不足,艺术课程选择面窄

目前在大学里虽然普遍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但都是作为选修类的课程,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课量不足,学生选择的空间不大;二是缺少相对的稳定性,往往都是临时请人开课,因人设课,或者是以一般的讲座代替上课,这类课程不够正规;第三,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真正适合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有些教员只好用专业课的教材来替代,影响了通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总的来看,选题偏窄,有些内容又可能偏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学分至上思想普遍存在,学生对艺术教育积极性不高。

2.教育方式单一,片面强调理论,忽视实践过程

3.由于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教育的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很大,造成专业艺术教育和业余艺术教育无法融合的现实。

三、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1、“双意识”和“双探索”相结合

“双意识”,一是“全球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广为接受,从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竞争的全局观念,来部署我们的学校教育,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勇于挑战,富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二是“东方寻根意识”,即自觉东方之“我”,从继承和拓展东方固有精神和文化的角度,设计我国教育的未来模式,弘扬东方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整一圆融精神。

“双探索”,一是突破传统教育学校体系框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即以上述的两个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教学理论创新带动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二是突破艺术教育单学科的局限,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整合探索,即以上述两意识为纵深追求,在学科专业不断分化组合的背景下,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使学校管理、科研、教学、服务等方面的交叉整合,由“自发”发展上升到“自觉”发展的新高度。

2、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的文化宝藏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供我们挖掘和吸收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因此,在创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时,应充分挖掘蕴涵着东方的整体观的思想的整体特色,体现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达到真善美在艺术教育中的统一。

3、艺术的交叉教育

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掌握社会人文、自然和技术领域所发生的新动向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从过去的偏重“创造性导向”或“技术导向”转变为建立在通才教育之上的“学科导向艺术教育”。例如:可以结合本校的强项学科进行交叉,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交叉,利用双学位,选修课,假期开设公共课等方式进行学科,专业的交叉等等。

4、完善教师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

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性认可制度直接与教师资格证的颁发挂钩,有利保证了教师培训课程的质量和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水准。同时增大了教师培训体系的透明性。目前,我们没有一套有效和客观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考核(量化标准较少),高校论资排辈的现象依旧严重。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环节中的教师,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程度,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师资培训制度及其管理制度,才能使这项工作稳定健康地发展。

5、教育方法论的改进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如以课题为中心的方法,以工作室为中心的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可以采取小班实验,比较研究,然后进行推广。

6、艺术教育的一体化

艺术教育的一体化既是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未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想目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这三个相互衔接阶段的艺术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发展的,三者之间互不关联,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它已不在适合当代不同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要循序渐进地形成一个有机地整体,而且这个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大学阶段,无疑,这一举措将大大提高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教学质量。

7、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特殊教育 意义 价值

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又通过主体客体化的活动来指导实践。关乎这一过程,将促进人本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谓“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直接体现了上述概念中,关于“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题,目的就在于对特殊教育教学环节中,有关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法乃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探讨。这里指出,本文关于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为:智力残疾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意义探讨

受到智力发展水平滞后性的影响,智障学生今后如何较好地融入社会,则成为了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表现为:可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从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表现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实现智障学生与普通人平等的生存权。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1.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不可否认,存在智障孩子的家庭是不幸的。家庭给予他们的关怀能满足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却成为家庭所难以面对的问题。具体考察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使他们今后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发挥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文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其中有一项关键的要素就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该要素,就需要综合实践课来帮助。通过有关家政服务的训练,如洗衣服、客房服务、插花、面点制作等。就能在不增加学生的理解与操作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2.为学生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奠定基础

关乎平等生存权则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商品化社会的特征逐渐清晰。人口的生存需要,除了拥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外,主要还是通过个体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来实现。因此,智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所获得的技能,便成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的砝码,更是他们今后获得平等生存权的前提。

三、关于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经知道了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意义。这里,就综合实践课的价值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将从:(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着手。

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增进特殊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培养智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形成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殊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又一个功能,就是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1)增进了学生融入社会的勇气;(2)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3)强化了学生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遍增强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这里,本文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综合实践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在设计中还应紧密围绕各科目的综合训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杜高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5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学习动机等。调查发现:家长只是有帮助子女的意识,但在能力上却有心无力;有提供给子女学习物质资源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法提供;在家庭的学习中有提供英语语境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从实施;家长有将子女送入社会教育机构的机会,但是在经济和交通方面有较多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笔者认为学生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态度)、家长(重视程度)的参与和有效性相关,也与目前的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的教学模式可能不适用于本校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真正的实际运用水平,使学生能在以后的长远学习中克服困难。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笔者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探讨如何利用练习卷逐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句子学习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结果,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习者由现有的智力水平发展到潜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设定难度递增的课时目标

三、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语言支架

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4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三份练习卷作为学习支架,从课前感知,到课中操练,及课后运用,难度逐渐递增,最后学生能习得语言。例如,在第四课时中,课时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区分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并能正确使用两种句型来谈论他人的职业。根据课时目标,笔者设计三份练习卷构建语言脚手架。

支架1:课前搭建支架,输入语言,感知语言

学生在第四节课前完成练习卷10,阅读对话练习,在对话情景中感受语言的含义、结构、用法。

卷10练习原文如下:

课前练习:阅读对话,判断句子是否与对话相符,如相符写“T”, 否则写“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课中搭建支架,形成语言,操练语言

通过支架1,学生对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课中,笔者通过练习卷11构建支架2,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解析,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操练两种句型,从而对两种句型的结构(form)、意义(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卷11练习原文如下:

Task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职业单词在横线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听录音,把人名与职业图片连线。(图略)

Task 3. 小调查,四人为一组,询问组员的父母亲的职业,并进行记录。

Task 4. 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题和填空题。(文略)

支架3:课后搭建支架,输出语言,运用语言

学生在课中已经掌握了句型知识,接下来笔者在课后练习卷12构建支架3,通过补全对话的形式强化该知识的运用。

卷12练习原文如下:

课后练习: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把对话补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A: What’s your _______ subject?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舞蹈鉴赏课;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用

舞蹈是以人的身躯和四肢作为表演的工具,通过头部、眼部、颈部、手部、肩部及足部相互协调,构成具有节奏感的动作、神态和造型;它是一种可以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必将提高我国大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1 舞蹈鉴赏课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在对学生进行舞蹈鉴赏课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刻意强调这门课程的作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开设贴近学生心理、现实生活的课程。现代的大学生思想都非常前卫、追逐流行时尚。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选择开设街舞、拉丁舞、交际舞等课程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也感受到快乐。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内容在质量而不再数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舞蹈鉴赏课这门课的精华慢慢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有回味的空间,享受舞蹈为生活带来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了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终归是有限的,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进行舞蹈艺术鉴赏的方法。领会到舞蹈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加强对学生的舞蹈意境的想象训练,在学生进行联想之前,要适时地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反复的体验,体会到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运动中体味舞蹈真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和学生能够进行适时地互动,明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在讲到各种舞蹈的不同点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做,让学生动起来,亲自去体验舞蹈的魅力。学生在进行这些简单舞蹈动作的练习时慢慢地体会了舞蹈的真谛,在塑造自身优美形体的同时,也美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了自我艺术鉴赏能力。

2 舞蹈鉴赏课对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舞蹈鉴赏课是最直接的、最具体的艺术美学教育。罗丹大师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存在,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此外,由于舞蹈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大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在气质、情感、涵养等各方面都会在无形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从而走向高雅、美丽。

(2)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舞蹈本身是人类情感的产物,它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着眼于人类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舞蹈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流露。例如: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曾深深地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这个由21名聋哑演员表演出的舞蹈,塑造出了一个个丰满而又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个舞蹈很高妙地把吉祥如意、大爱的人文内涵传达给了观众。艺术家通过充满激情的表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舞蹈艺术的感染,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精髓就在无声无息中潜移默化给了学生。当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种内在深处的善良、真诚和热情就会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3)舞蹈鉴赏课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文化素养。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可以很精明很有能力,很智慧但不一定会给人一种很有文化素养的感觉。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美术等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学习,不断地积累人文知识才可以达到一定境界。仅仅通过几门课程、几本书来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是不可能的。而舞蹈鉴赏课却可以把这几门学科的精华都整合在一起,通过人类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一部优秀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舞蹈不是简单的人体各个肢体动作的叠加,它是借助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种文化元素,把这些元素糅合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4)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他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也相互渗透。了解西方艺术的现代人都知道达芬奇不但是一位著名的美术艺术家还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丰富的艺术学知识在他进行科学研究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对舞蹈鉴赏课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欣赏舞蹈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进行想象,从而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是舞蹈艺术的欣赏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

(5)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帮助同学们进行定期的舞蹈训练,让大学生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舞蹈是人体动作的美妙艺术,它是需要通过人的肢体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学习、领会的。在学生上完课后,肯定会在下面进行练习,这样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身体会变得更加健硕、心灵也更加开放、乐观。舞蹈鉴赏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地放松学生的身心、舒缓学业上的压力,让学生的精神愉悦,心灵得到了艺术的滋润。

3 结语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将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国外的舞蹈,一睹外国舞蹈的风情,领路外国的文化。通过对异域风情舞蹈的欣赏,一定会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培养了大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对待生活,从而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增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大学生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