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1
谨慎性原则在进行会计的计量、报告,以及确认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体现。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的确认要稳妥、标准及合理,在会计报告中必须提供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全面化的信息。会计实务中,一定要发挥谨慎性原则的最大作用,扬长避短,使得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伴随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会不断增加。为了降低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中的随意性和不必要的损失,企业更应该重视在会计核算中进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一 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常见问题分析
1.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中缺少谨慎性原则应用
在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速折旧法对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很多企业更愿意采用直线法,而没有采取更为合理的加速折旧法。
另外,一些企业在进行资产折旧的时缺乏规范性,很多企业并不是以资产的寿命、价格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动和技术的更新来选择直线法或是加速折旧法,更多的则是以眼前利益,以及会计指标来作为标准,从而缺少了进行长远规划的眼光。这种情况肯定是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不相吻合的,必将影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企业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看,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都应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原则,才能获取企业的长远发展。
2.对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认识不够
对于谨慎性原则的适度使用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在会计核算中,适度强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从而保持平衡一定的度,是企业会计处理和企业盈余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谨慎性原则常常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这阻碍了谨慎性原则的适用,也会削弱企业的利润,同时又与配比原则冲突,低估费用或负债而显示收益或资产。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与其他原则要相互结合,以发挥达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 会计核算过程中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1.加速折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加速折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所在。这是因为加速折旧可以使企业资产更新的脚步更快,从而更加适应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资产的更新周期。加速折旧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使得固定资产的相关购置成本快速转化为费用,从而计入当期的损益。这有利于降低因为技术进步和新设备的价格变动等一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无形损耗,减少企业被动局面的经济损失。加速折旧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严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企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是会计核算谨慎性的一种体现。所谓坏账准备是企业的一种备抵账户,是从企业的应收账款中进行计提的。在进行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中包括有个别认定法、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企业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坏账的计提可以依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定。一旦确定之后,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从坏账准备的科目性质来看,应是属于应收账款科目的一种备抵账户。两种科目进行很好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出应收账款的净额。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应收账款的计提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会计核算。其在会计核算的应用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推广肯定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能否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会计实务中,要充分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欠缺的原因,提升会计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本文主要是对加速折旧和计提坏账准备进行了分析,但在存货的先进先出法中也应该应用谨慎性原则。本文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亚新.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2]任素霞、叶文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2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优势 局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69-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不确定风险也急剧增长。同时作为以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人也更加重视企业对不确定性相关信息的披露。为了加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满足财务报表使用人的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采用谨慎性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和风险或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定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
谨慎性原则的历史可追溯到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那时的谨慎性原则就是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进入19世纪,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受托责任盛行,此时的谨慎性原则是为了抵制高估资产价值和低估负债,而预计一切损失。进入20世纪,尤其是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继而得以重用。就我国而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始于1992年,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1998~2000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运用。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更大发展,更多体现这一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如资产减值的八项准备等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显。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最新会计准则被称为是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且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第18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作为指导思想在基本准则中被强调,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对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决策有效性和正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新准则的要求,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加速折旧法的运用,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收入的确认方法,债务重组及非货币交易损益的确定,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等。
谨慎性原则从诞生至今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的优越性为它的存在提供了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谨慎性原则要求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或收益且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这将会对会计人员的利润操纵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避免企业虚计资产浮夸利润粉饰业绩。在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能督促企业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为信息使用人的决策提供依据。其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国内企业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提供在国际范围内可比的会计信息,而谨慎性原则源于国外且运用至今,仍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谨慎性原则在国内企业会计领域的成功应用势必会提高我国会计界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谨慎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有效地规避风险和损失,在时间上将资产尽快转化为费用,从收益中得到补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谨慎性原则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争议贯穿始终的过程,原因就在于它的产生源于一种不确定性,而迄今为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界定仍旧模糊,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一定的局限性困扰。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与其它会计原则存在一定冲突。比如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主体,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则着眼于不确定的尚未实际发生的损失与费用,二者明显存在矛盾;又如配比原则要求一定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要在同期确认并计量,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和费用而根据收入实现的原则滞后确认收入,且不确认可能的收益等等,比如研发费用。其次,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对不确定性事项判断时体现出的态度决定了该原则运用效果千差万别,导致财务信息体现出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是信息使用人的决策出现偏差。比如资产减值计提前首先要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估计可收回金额以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等,这就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在主观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直接影响企业利润,造成报表使用人得出不同的结论继而做出决策。同时也为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创造了条件,使其有可能人为调节利润使信息失真。还有,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而市场价格又影响着公允价值的确定,所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中市场价格是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价格机制尚不健全,不能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价格,因而对市价的运用会出现迥异的结果,致使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针对谨慎性原则的优势及局限,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使其真正起到“谨慎”的效果,提高信息质量。因此,我们一要尽可能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之间的矛盾,在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为财务信息使用人提供企业的更为真实有效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二要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定期向社会各类商品价格,使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资产的计价有合理依据,为谨慎性原则的贯彻执行创造必要条件。三要加强审计监督,通过无关联的第三方的监管来防止和惩治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责任意识,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这个“度”,既要防止谨慎过度如设置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又要防止谨慎不足如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而未计提减值准备等现象的发生,使谨慎性原则真正得以落实。五要充分披露企业面临的不确定事项,即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信息,使财务信息使用人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谨慎性原则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今天它作为衡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被写入企业会计准则且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会计人员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职业水平,深刻领悟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并将其真正贯彻落实,为财务信息使用人提供尽可能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使谨慎性原则的意义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何卫.论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2006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及其改进.育龙网校,2009
5.忻卓俊.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2009
6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中华会计网校,2006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决策风险也越来越大,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计提八项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物价上涨时对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融资租入资产的价值计量等方面。
二、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很难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也很难认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难度较大,而且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谨慎性原则实际操作中容易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偏差。另外,由于会计准则未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作出具体规定,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比性。
(二)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可比性、配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核算真实可靠,以实际发生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事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要求按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确认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允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与要求各项收入、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的配比原则也互相矛盾。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从而可能失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企业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谨慎性原则没有具体规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的客观标准,而是将专业判断选择权赋予了企业。在运用该原则时,难免带有主观随意的色彩,加之企业外部人员对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致使该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易被滥用,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采用不提减值准备或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无形资产受益期限等手法,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或隐瞒利润逃税漏税的目的。
(四)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如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应调整所得税额,这就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企业因选择谨慎性原则而导致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用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四)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4
1.“待摊费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待摊费用是指已经支出、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它最直接地表现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和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它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因此,“待摊费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2.“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违背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谨慎地进行,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企业“待摊费用”的形成表明,资产已经流出企业,只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实质上它已经是以后各期的确定费用。
3.“待摊费用”的归类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待摊费用”从法律形式看是本企业拥有的一项资产,而从实质上看是本期企业已经支出、应由本期及以后各期分摊的费用,它是一项明确的费用。
4.“待摊费用”的披露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资产负债表中,“待摊费用”作为“流动资产”项目列示,“长期待摊费用”则作为“其他资产”项目列示,因此,企业“待摊费用”(广义的)的发生只是资产内部项目有增有减,并不影响“资产=权益”等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事实上,只要“待摊费用”发生,就表明资产已经流出企业或已实质性减少,只是会计核算人为地不把它全部列入当期损益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把“待摊费用”作为资产进行披露,虚增了资产和权益,必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把“待摊费用”确认为所有者权益。首先,“待摊费用”反映的是一项未来费用,是以后会计期间“本年利润”的减项。其次,“待摊费用”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流出,最终反映企业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净资产所有权的减少。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5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发展到现代会计阶段,其概念应该是一个能够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的目标也发展为“受托责任”目标和“决策有用”目标,这对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提出了挑战。本文针对这些变化,在提出现代会计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简述了现代会计的核算原则和这些原则地实施环境问题。
关键词 现代会计 会计理念 会计原则
一、现代会计目标
现代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经济上的委托和受托关系。为了了解和评估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能为作为资源提供者的所有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情况。这是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
另外,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复杂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源的提供者日益分散,这不仅仅包括现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日益增加,这需要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决策要求。这是会计的 “决策有用”目标。
二、现代会计核算原则
1.现代会计的核心原则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为各种决策者提供经济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这就是现代会计原则的核心原则之一――相关性原则,也是现代会计最重要的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可靠性三方面的特征。
现代会计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是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于决策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方面的特征。
2.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实现制原则揭示的是会计事项确认的时间问题,权责发生制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基础,不能将企业业绩和现金流结合起来。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基础的,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不足,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对会计信息进行修订。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指导编制的,收付实现制更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础原则。
3.历史成本原则和市场价值原则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产价值时刻在发生变化,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严重失实,也就不能体现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弥补历史成本原则的不足,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使用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孰低原则加以弥补。但在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情况下采用该原则,仍不能体现出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也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尽可能真实和相关的信息。
4.谨慎性原则
会计的目标是为各类决策者服务,谨慎性原则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完全的相关和可靠。比如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孰低原则,在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体现出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就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尽可能真实和相关的信息。
所以,现代会计核算时使用谨慎性原则应对其进行补充,应对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进行补充说明,以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三、现代会计原则的实施环境
1.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现代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各种决策服务,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就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所以说,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和完成的主观环境,有利于会计信息供给的引导。
建立一只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金融市场的完善和足够数量的金融产品的以及投资者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财务知识。
2.完善的资本市场
现代会计原则的应用主要是为企业资本上市和筹集资金提供财务信息的,这有赖于成熟的市场环境,尤其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诸如,市场化运作的外汇市场、品种多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完全开放的证券市场等等。
3.配套的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标准就越倾向于原则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原则基础必然会由刚性约定向基本规则转变。转变的过程中,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证券监管的有利实施,否则会导致企业滥用会计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和非相关。
这些要求除了需要市场诚信的建立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相关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来约束和衡量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小玲.谈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商业会计.2009(03).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6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竞争和风险,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等。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要保持应有的谨慎,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负债,应当充分予以估计,在会计报表上进行揭示,以防范信息使用者因为依据不充足而过分乐观,最终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前,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会更加关注企业对不确定交易或事项信息的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就显得愈发重要。若谨慎性原则运用得当,企业可以通过恰当的确认和计量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若运用不当,会增大企业风险,同时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也称之为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的发展历程
1993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引入谨慎性原则的概念。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充实了谨慎性原则,在对一些交易或事项的账务处理中选择了能体现谨慎性要求的会计方法。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大力进行会计改革,在2007年1月1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财政部对38项具体交易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要求,例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存货期末计价、或有事项的处理等,要求企业选择不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1.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a折旧中的体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耗用创造收益,而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耗费或磨损,这些耗费或磨损的计量要通过计提折旧完成,因此,固定资产折旧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固定资产折旧包含折旧政策和折旧计量两大要素。其中,折旧政策指的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采用的方法,折旧计量指的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采用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根据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记入产品成本或管理费用,影响企业的所得税。在企业运营中,有时会选择运用一些高磨损和更新换代快的固定资产,对于这部分资产,其收益会在前期优先收回。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也应该是前期多后期少。为了满足谨慎性要求,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我国个别企业采用加速折旧以推动技术进步。
2.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的体现。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作为企业的存货,应该以历史成本计价。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市场价格下降、陈旧过时或毁损等原因,存货的价值会发生减少,这时如果仍以原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作为存货的账面价值,将会虚增资产,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实际价值,可能引起企业过分自信,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因此,为符合谨慎性要求,要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以客观反映资产的状况。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意识淡薄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要素确认方面给出了严格规定,以保证企业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而在实务中,企业管理层未意识到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不能严格按准则要求进行要素确认和计量。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同时符合以下5个条件才能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5个条件,缺一不可的,而一些企业只依据一两条或者没有严格按照以上五条规定就确认了收入,这就违背了谨慎性要求,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谨慎性与其他原则相冲突
1.与客观性原则冲突。客观性原则一方面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不能虚构交易,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应当如实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信息和经营成果信息,不得虚假反映。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一些交易或事项要确认负债或费用,显然,这与客观性原则是有一些矛盾的。
2.与可比性原则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符合纵向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可比。为符合谨慎性要求,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计提方法,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坏账准备金提取方法,相同企业随着经营管理活动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这就使得不同企业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来源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弱。
3.与及时性原则冲突。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及时收集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并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不得提前,也不得延后。而要使会计信息符合谨慎性要求,有时需要会计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获取更充分的证据以确认可能的负债和费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违背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不当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的过程中既能够避免企业会计中存在的虚盈实亏以及会计信息不准确性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会计业务中却容易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比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候的存货价格问题的选择方法完全是凭会计人员的意愿决定的,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并且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操作繁琐,愿意完全采用繁琐具体操作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因此我国更多的中小企业还是选择较为简便的方式进行操作。
四、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
若不运用谨慎性原则,则无法揭示企业风险,导致信息使用者过度?饭郏蝗艄?分使用谨慎性原则,则很可能违背客观性和可比性等要求,因此,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最重要的是适度运用,在尽可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下,寻找充分的依据对不确定因素加以确认和计量,以反映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或遭受的损失。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依靠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
(二)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真实性要求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要考虑到不能违背真实性。但是,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具体经营范围和经营管理水平不一样,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平衡各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运用顺序。一方面,企业应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减少其与其他信息质量要求的冲突,防止会计处理过于主观、随意,防止会计人员滥用谨慎性原则,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另一方面,企业在财务报告中要对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冲突的部分充分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企业对不确定交易或事项处理的依据,进行比较、判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