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1
主持人小张老师的话:
自从"年报随你问"栏目开通以来,我们已回答了不少投资者关于年报的答疑,也介绍了一些阅读年报的技巧,包括如何分析公司的"表外风险"、如何分析预测公司偿债能力,如何透过年报数据把握公司运行趋势等。本期专栏,我们将为投资者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含义,以及它们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等。
何为"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比较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有:企业在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之间的变更、坏账损失的核算在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之间的变更、外币折算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或其它方法之间的变更等。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做出修订的行为。如对坏账、固定资产耐用年限与净残值、或有损失等会计估计进行的修订。
为何要进行变更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都是为了能够使企业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这种变更也会导致企业在不同年度之间的财务信息出现不可比性,因此,在对企业不同年度的财务信息进行比较时,应当首先把这种因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而导致的差异予以剔除。
如何判断变更的合理性
此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必要性是以企业自身的主观判断为依据的。企业的管理层也可能出于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而变更会计政策。因此,投资者应当对这种可能性有所警惕。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判断:其一,判断公司在年报附注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是否有明确合理的披露。例如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有法律或会计准则的依据;会计估计变更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并且变更后是否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其二,结合公司的背景判断管理层是否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
实例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谨以ST丰华(600615)为例,向投资者展示如何解读年报中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请注意ST丰华在其2005年的年报中披露的以下事项:
子公司北京红狮对杜邦红狮投资2079.73万元(其中:投资成本653.81万元),投资比例为24%,由于2005年被投资单位章程已修改,经营管理层人员变动,致使北京红狮对其已无重大影响,年内会计核算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上述会计政策的变更增加北京红狮利润587.99万元,相应增加公司合并利润470.39万元。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投资单位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表决权资本的,则认为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或无重大影响,应采用成本法核算。而北京红狮对杜邦红狮的投资比例高于20%,且在会计核算年度没有变化,仅以单位章程修改、经营管理层人员变动为由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理由并不充分。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2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利用应注意的事项
会计报表附注是企业会计信息的载体,是分析财务报表的重要工具。单纯的从会计报表中获取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貌。因此,会计报表附注就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与财务信息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 审计报告是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的重要工具,也是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发表的书面意见。审计报告一般分为四种:一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说明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报表信息真实可靠。二是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了企业可能存在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数据。三是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不能信赖。四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企业可能存在未对存货进行监盘、内部控制极度混乱、会计记录缺乏完整性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在阅读了审计报告的基础上,了解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才会体现出价值。
(二)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由于业务性质和经营种类的不尽相同,会计核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按照行业的划分,会计可以被分为工业企业会计、金融证券会计、行政事业会计、小企业会计等。因此,不同的会计主体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会有很大区别,导致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也会有所差异。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利用不同行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之前,应该学习并区分不同行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和要求,确保自己所分析的科目金额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否则,会计信息可能严重失真,导致决策失误。例如,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在核算时多了个生产环节,体现在账务处理上就是多了个成本结转的环节。在分析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相关科目核算方法时就不会出错,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三)公司整体情况 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利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之前,首先应该对公司整体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是分析会计报表附注的基石。只有充分熟悉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销售渠道、经营范围以及生产概况等情况之后,才会在市场环境中对企业进行一个定位,然后根据会计报表附注信息里面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和重大事项说明,结合企业整体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四)附注具体披露事项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具体披露事项包括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和重要事项揭示,应该重点进行关注。
会计报表附注重要项目说明的主要内容应逐项关注:一是应收账款(不包括应收票据),应当注意应收账款的确认标准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二是存货的核算方法,主要关注存货分类、取得、发出、计价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可变现净值确定依据等。三是固定资产计价和折旧的方法,主要关注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和折旧方法以及在建工程转入、出售、置换、抵押和担保等情况。另外,对于投资的核算方法,重点掌握当期发生的投资净损益以及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方法等;对于无形资产的计价和摊销,适当注视无形资产的种类结构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对于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方法,应密切关注长期待摊费用的种类结构及其增减变动情况。
对重要事项揭示的解读,应关注以下问题:一是或有事项的披露,关注或有负债的类型及影响,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和或有负债将获得补偿的可能性。另外,如果或有资产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应注意其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财务影响。二是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关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如果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还应注意采用的是递延法还是债务法。三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都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所披露。调整事项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金额。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和差错,企业应该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更正。而非调整事项不影响财务报表金额,财务报表使用者应仔细关注这些信息,才能准确理解企业状况,以免影响决策。比如,对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以及外汇汇率发生较大变动。
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分析技巧
在阅读财务报表时,为了充分获取财务信息的内容,对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发掘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说来,会计报表附注信息越详细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越强。因此,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解读要有的放矢,把握其利用技巧。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3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即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按变更是否自愿可以分为自发性变更和强制性变更,前者指企业不受外来干预而自愿作出的变更,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调整期初收益,但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后者指根据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被强制作出的变更,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追溯调整法。本文就这两种会计政策变更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真正动机。
一、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
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不受外来干预而自愿作出的变更。在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下,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变更方法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和变更存贷计价方法等。
1.变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是指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提得较多,在使用后期提较少,以使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成本在使用年限中尽快得到补偿。而直线法是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分摊标准来计算折旧费用,各期折旧额相等。变更折旧方法主要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这种变更会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折旧费用降低,利润相应增加。例hntz公司从1995年起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折旧方法变更后,年折旧率综合下降3%,税前利润增加了约966万元。该公司主营业务是制造电冰箱,电冰箱的升级换代较快,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法可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因此折旧方法变更的动机显然不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称:1995年退回2400万元销售收入未在当年入帐,虚增销售利润265万元。以上两项虚增利润之和1231万元,略大于当年利润总额1214万元。也就是说,hntz公司若在1995年不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将退回销售额按会计制度规定入帐的话,公司1995年已经亏损,至1997年已连续三年亏损,按《公司法》规定早该暂停交易。由于该公司属制造业,制造业的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比重较高,折旧费用在营业成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降低折旧率对利润的影响较大。
此外,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属会计估计变更)同样会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相应增加。一般而言,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对提升以后各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持久。例如sngf公司1996年起,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20年改为40年,将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10年改为20年,将运输工具的折旧年限由5年改为10年。由于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判断上述折旧年限的变更是否合理,但原先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变更后的使用年限竟然相差一倍,原来应提取的折旧额相应减少50%,这50%即成为虚增利润,不能不令人吃惊。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该公司会计估计变更使当期利润增加了1067万元,而该公司当期利润总额为10247万元,虚增利润占利润总额的10.4%,该公司1996年年度报告中净资产收益率为10.7%,若剔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变更而增加的利润,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权收益率将下降至10%以下而失去配股资格。显然该公司采用了变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方法,人为提高公司业绩,从而使公司享有配股资格。但由于广大投资者不完全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有可能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最终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2.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根据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当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小于被投资企业全部股份的25%(98年已改为20%)时,适合采用成本法记帐。当等于或超过25%时,适合采用权益法记帐。当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占被投资企业全部股份由原来25%以下变为超过25%时,会计核算方法应由成本法记帐改为权益法记帐,这种变更使同样能使上市公司的利润由此增加。例fhyz公司1996年起,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对7家全资子公司长期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由于长期投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当期增加投资收益19万元,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08%,若不发生上述变更,则该公司1996年净资产收益率为9.99%,变更的数目不大,变更的影响却不小。长期投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对当期利润和以后各期利润产生了积极影响。该公司1997年净资产收益率10.41%,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10.05%,会计方法变更产生的投资收益对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0%以上,从而为公司具备配股资格作出了贡献。该公司对全资子公司长期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本来无懈无击,只是该制度1993年就已开始实施,fhyz公司直到1996年才改按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似乎很难说会计政策变更与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08%只是一种巧合。
由于成本法是以股票投资的实际投入金额作为核算依据,“长期投资-股票投资”科目始终反映股票投资的实际成本,即无论被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净资产是否增减,投资企业均不改变股票投资帐面价值。而采用权益法时“长期投资-股票投资”科目始终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股东权益中所占的份额,即投资额要随着被投资企业股东权益的每一增减变动而作相应的调整。使长期股票投资的帐面价值始终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股东权益中所占有的实际份额,被投资企业获得净收益必然导致股东权益增加。因此,将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当被投资企业赢利时,能增加投资企业当期利润。这种变更使投资企业即使红利分文未得,也可以根据被投资企业当期盈利,按照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股东权益的份额计算投资收益,计人投资企业当期利润总额。而税法则概括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以及红利的多少来征税的。因此,在被股资企业赢利的情况下,将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增加当期利润总额;另一方面可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会计方法变更对当期利润总额有影响,但是对现金流量却无影响。
3.其它会计政策变更方法。其他变更会计政策方法,如变更坏帐处理方法和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同样能使当期的利润有所增加。
①变更坏帐处理方法。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有直接核销法和备抵法两种。直接核销法是在某项应收帐款被确认确实无法收回时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备抵法则是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定期对可能发生的坏帐作出估计,计提坏帐准备,坏帐确实发生时由坏帐准备冲减,不影响当期损益。坏帐核算方法由备抵法改为直接核销法,将虚计应收帐款价值,增加企业的利润。例如stzc公司1996年起不再计提应收帐款坏帐准备,用直接核销法将发生的坏帐计人当期管理费用,该公司没有披露坏帐处理方法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并宣称变更理由是公司经营跨行业较多,各行业提取坏帐准备的比例各不相同,已不能从汇总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应收帐款与坏帐准备的比例关系。众所周知,由于各行业经营性质不同,坏帐风险亦不相同,故各行业提取坏帐准备的比例各不相同本属正常。至于不能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应收帐款与坏帐准备的比例关系并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坏帐风险的判断,所以变更理由不符合逻辑。在应收帐款较高的情况下,不计提坏帐准备,反而使当期利润失去真实性和有用性。但这种变更使得收入与费用不相配比,坏帐损失的确认期间同相应的赊销收入确认期间不相一致,而且由于直接核销法不计提坏帐准备,应收帐款在资产负债表上是按照全帐面价值而不是预期可变现净值列示,因此这种变更能使本期的利润有所增加。
②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上市公司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个别认定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存货发出成本的核算由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有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例如nysy公司1996年年报披露存货发出成本的核算使用加权平均法,1997年年报披露则使用先进先出法,这种变更无疑虚增了变更当期的利润。该公司1997年年报称:1997年年末存货数比1996年下降39.15%,主要转出1997年竣工销售的往年房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据分析1997年年末存货比1996年年末减少了5263万元,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减少4884万元,减幅达47.43%,nysy公司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当期实现扭亏。当物价持续上涨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能减少企业存货发出的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则能减少当期利润;加权平均法则是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折中。因此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将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具有提高期末存货成本,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效果。
二、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是根据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被强制作出的变更。为了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财政部于1999年底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要求a股公司和境外公司一样,必须提取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将计提坏帐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其他应收款。
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是将公司年末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才计提跌价准备。年末当公司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成本时,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对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要求更严,其规定是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时,才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补充规定的出台,是要求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损失准备进行“挤压水份”的合理处理,来与国际会计政策接轨。但是,1999年年报披露结果表明,四项准备的计提,不仅没有像他们原来预料的使公司当年业绩受损,反而成为1999年利润增长的来源。这些增长的利润主要是通过采用追溯调整法来实现的。例abc公司按已确定的坏帐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1999年公司应计提1000万元坏帐准备,而按同样的方法和比例,该公司1998年应计提2000万元坏帐准备。这表明,该公司1998年的应收款项年末余额或帐龄长的应收款项比1999年的要多。换句话说,该公司1999年应收款项或者所有减少,或者帐龄长的应收款项被追回来不少(因为帐龄长的应收款项的坏帐准备相应较多)。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公司的应收款项状况大大好转,既然公司1998年坏帐准备已提了2000万元,而1999年应收款项减少(减少意味着追回)或帐龄下降(意味着帐龄长的被追回),1998年多提的坏帐准备当然应该在1999年作为利润回冲进来。这样公司1999年虽然提了1000万元坏帐准备,但利润却增加了1000万元。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其他三项计提中。由此可知,四项计提政策执行后,上市公司所受损失会通过追溯调整法在往年分摊,并不是全部累计到1999年。而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追溯调整法,故意把损失分摊到往年,到1999年再冲回一部分原先分摊的损失,以此来增加1999年的利润。另外“估计”也并非易事,根据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将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按照帐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提取。存货和投资的可变现值,以及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都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都只是基于某种可能性而作出的估计,含有不确定性。另外,多数公司存货种类多、数量大、逐项认定存货的可变现值并非易事。又如长期股权投资未经严谨评估也难作定论,加之要追溯调整,还要求对过去某个时点上存货或投资的价值作出估计,这似乎难度更大。既然准确估计的难度比较大,且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在估计的过程中,就为人为的调节利润创造了空间。
总之,四项准备的计提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通过追溯调整法来调减以前年度的收益,增加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从而影响到该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一般来说其影响结果会使该指标“走高”。
会计政策变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更恰当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但从以上分析显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结果均导致当期利润增加,且多对利益攸关的敏感财务指标产生微妙的影响。据此可以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操纵利润,使之达到预定目标(避免亏损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以满足政府对配股管制或者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或者以此来粉饰公司的会计报表,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且越接近10%,每股收益低于且越接近零,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增加当期利润的行为就越多。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研究成果表明,操纵会计政策是一种“低级”的利润操纵手段。因为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政策变更必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投资者很容易发现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所以会计政策变更不会使公司的股价上升,董事会也会在计算经理人员与业绩挂钩的报酬时,扣除会计政策变更而增加的利润。这种“低级”的利润操纵手段在国外现在已越来越少见,为什么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巧用会计政策来包装利润”会被列为首选呢?操纵利润的手法虽然很多,但许多“高级”手法不合法。会计政策变更虽然要在会计报表中公开披露,但只要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另一种会计政策;或者根据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强制作出变更时选择有利的变更形式,其行为在法律上是无可指责的。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只是关注会计收益数据的计算是否合法,而对于合法而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却无权从法律上进行干预。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上市公司所处经济环境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区别。证券市场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者还不十分成熟,特别是对于某些财务报告的阅读还不十分全面,比较偏重于一些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指标,如每股净利润、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而对于会计报告的其他部分特别是附注部分不十分关注。所以利润操纵行为有“中国特色”也就不足为奇,这就需要国家、社会监督机构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虚假变更作出积极防范,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用性、可靠性、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傅荣,崔风鸣。[n].股份制企业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蒋义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与动机[n].中国证券报,1999年10月,1767期。
[3]陈朝晖、李若山。四项计提准备为何对利润冲击不大[n].上海证券报,1792期。
[4]李旭。计提四项准备:不必谈虎变色[n].中国证券报,2000年2月,1796期。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4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工作 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与基本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帐。谨慎性原则的提出,一是因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二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负有以自己的收入抵偿自己的耗费并保证企业顺利,稳定发展的责任;三是因为企业面临着一个有风险的市场,企业必须谨慎地处理一切经济业务,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的动荡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1)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2)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3)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一)有些会计处理过于谨慎。如,或有事项准则,由于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会计处理中,总是尽可能高估负债低估可能的资产或利润。因此,对或有资产不予确认,一般也不披露,而对于或有负债虽不确认,但只要可能发生,均在附注中披露,这样的规定显得过于谨慎了,应该要保护适度稳健,也不可过于偏激或过于保守,最好能将其标准化或规范化。
(二)有些项目不需要体现谨慎性原则,如坏帐准备的计提范围,笔者以为面太宽,不应包括应收票据,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其发生坏帐的可能性为零,即使是商业汇票,其坏帐发生的可能性也比应收帐款小的多。
(三)对企业的某些滥用会计估计以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难以规避。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利润稳健了,对后期并不一定稳健。
(四)会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及主观臆断失误。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是影响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内在因素。由于谨慎性原则是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审慎反应,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深入理解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同时要有较开阔的视野把握金融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五)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体现在《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下面举例说明:
1.发出存货计介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未存货价值偏低,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呼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企业必须计提八项准备,分别是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应收帐款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收帐款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一方面可以改善资产质量,避免企业虚列资产,使资产负债表如实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另一方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防止企业虚盈实亏,实现资本保全。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金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收入一般公积项目。
三、进一步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推行谨慎性原则的建议。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方面因此涉及各方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制定若干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时,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二)完善会计规范与政策。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主观操作,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应进行规范。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试点分析,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
(三)改善绩效评价体系。适当增加现金营运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考查评价,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利润“指标的片面认识。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5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问题及归因
第一,学生的原因。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教材的原因。中职会计专业教材沿用的是大学教材的结构体系,讲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缺少技能实践的内容。教材内容脱离中职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不能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第三,教学模式的原因。中职会计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是采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学结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适用于中职会计课堂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高效的教学课堂。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建模的含义及策略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建模。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建模,就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针对具体的会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整合各种要素构建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部分。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完成实际会计问题,主动建构会计理论的意义,并整合到原有的会计认知结构当中,形成新的会计认知结构,以此生成会计技能。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策略。重视会计工作情境的创设,开展情景教学。合理地创设会计工作情境,并在情境中设计融入理论知识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得到直观的感受。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学习者协作交流的过程中而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协作学习,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探讨,在交流中不断地碰撞思维、交换思想,各自对问题产生更全面的理解。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中产生的思维与智慧是被整个小组共享的,因此协作学习是小组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与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生成知识。由此,我构建了中职会计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生成―深化迁移。
(一)自主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打击学习积极性。在会计教学中,合理地创设职业情境,能使学生在岗位体验中学习,实现做中学。
(二)小组学习。课堂上采用小组学习法进行探究学习,对问题进行交流。小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内容时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布置具体的小组学习任务。此外,会计的实践性非常强,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时可以适当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以具体的会计岗位对学习内容进行角色模拟,直观地感受会计凭证的传递以及具体岗位的职责。
(三)展示生成。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请一个或几个小组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其次,教师抓住展示中的知识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会计技能。
(四)深化迁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教师因势利导,提醒学生会计核算要遵循一贯性原则,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方法以操纵利润。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6
一、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方面
新准则由总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披露共五章、十八条组成, 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义方面的变化:新准则在定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对原有术语的名称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一些新定义,主要有:
1.取消了“会计估计”、“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定义,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增加了 “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 的定义。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重估和调整。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2)前期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也就是说新准则不涉及本期发生的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都是针对前期发生的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2.修改了“会计政策”的定义
原准则第三条规定,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所称的会计政策,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宽泛,实质上包含了会计的基本假设、相关原则、核算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甚至还包含某些非会计假设。
(二)账务处理方面的变化:
由于本准则主要是对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三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处理和披露进行规范,因此,准则在这些情况下分别对采用的“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三种会计方法进行定义,并规定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
1.当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选择: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适用范围: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未来适用法,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2.当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时,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3.当企业要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时,应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处理。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表1 会计方法选择情况表
具体方法
适用情况
方法选择原则
追溯调整法
会计政策变更
变更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需计算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
未来适用法
会计政策变更
确定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
会计估计变更
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影响数在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影响数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前期差错更正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
追溯重述法
前期差错更正
发现前期差错
(三)信息披露方面的变化:
新准则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需披露的信息作了较详尽的要求,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1.会计政策变更披露:新准则增加了要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等信息。
2.前期差错更正披露:新准则增加了要披露“前期差错的性质”、“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等信息。
表2 信息披露要求情况表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
(一)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
(一)前期差错的性质。
(二)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
(二)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
(三)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三)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三)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二、三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区别:
1. 追溯调整法:
采用这种方法需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若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计算出的留存收益大于按原会计政策计算出的留存收益,则累积影响数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①追溯调整法的处理步骤:
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其他数据
附注说明
②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的计算
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确定以前各期的税后差异;
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举例1]
如企业2003年1月1日起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由于新准则的颁布,需要改为加权平均法,假设该企业2005年1月1日变更会计政策,05年1月1日的存货账面余额为10万元,这是在后进先出法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如果采用追溯调整法,则假设该企业自2003年起就使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成本,从而计算出累积影响数,并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确定期初留存收益数额以及调整后的存货余额,最后调整相关报表数据。
这样处理后,使得企业即使改变了存货核算方法,通过追溯调整,也使存货核算达到前后一致,使会计信息资料前后可比,满足会计信息可比的质量要求。
2.未来适用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需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也不必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只在变更当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新准则要求,对于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核算。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改变;变更坏账计提比例等。
2.
[举例2]
如企业2003年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由于新准则的颁布,需要改为先进先出法,假设该企业2005年1月1日变更会计政策,05年1月1日的存货账面余额为10万元,这是在后进先出法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如果采用未来适用法,存货余额不变,只是在05年1月1日以后采用先进先出法即可,也不用考虑对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
这种处理简化了会计追溯调整带来的麻烦,工作量大大减少,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适用于实际操作上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情况,如历史资料短缺、毁损等。又由于会计估计受交易事项当时的环境条件所影响,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原会计估计的不准确,为使会计信息满足客观性、相关性等质量特征,在新的环境下采用新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因此,不再进行追溯调整,而在变更后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即可。
3.追溯重述法:
采用这种方法需计算前期差错影响数。
[举例3]
a公司2005年12月31日发现2004年有一项固定资产漏提折旧,数额为10万元,所得税申报中也未包括这项费用。税率33%,盈余公积15%,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计算影响数:2004年折旧费用少10万,所得税多交3.3万,税后净利多计6.7万,盈余多提10 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