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8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房地产估价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房地产估价课程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动产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经济属性日趋突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研究方面的专业,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内进行研究,如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之后,许多高校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里也开始了对房地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房地产是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定着物,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体。对房地产的研究离不开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几乎涵盖土地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此外,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的研究,在高等院校专业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分流方向,大部分分流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部分分流到工程管理专业,当然还有分流到其他一些专业(包括少数自主设置的专业)[1]。总体上来看,对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研究房地产产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估价)的支柱专业,房地产估价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房地产估价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1.2房地产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纵观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房地产估价课程及相关课程。以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表1列出了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
2.1知识体系综合性强
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体系庞杂,房地产估价课程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同时还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特征。这对于在高校生源中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的课程教学对象来说,既要学工程又要学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同的课程而且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广泛的知识内容跨度,使得我们并不能仅仅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停留在掌握这个层次上,而是还要学会综合运用。
2.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践性
房地产估价除了具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的实用性很强,这门课程是住建部组织认证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两个科目的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和“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2]。学生如果能够在校期间将本课程学好,则会有利于未来房地产估价师的考试。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将需要更多的估价专业人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估价的行为有很多,包括房地产交易、抵押、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所以,房地产估价表现出来的实践性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生活与其关联度高;②与社会上存在利益关联的部门众多;③本课程的综合性高、程序复杂[3]。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
将房地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及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价行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估价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及技术学习
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注重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估价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技术及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部分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雄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所必备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经验是房地产估价师在多年从事房地产估价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
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良好的学习条件及充裕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来强化房地产估价实践学习:(1)建立房地产估价模拟实验室,从而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房地产估价的操作规程,并且可以在模拟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房地产价格;(2)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建立联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房地产估价实务中来,让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房地产估价的内涵,清晰把握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掌握其实际操作程序及现实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3.3课程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要针对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或研讨会,使学生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的发展。同时,专题讨论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开设有关如下内容的专题讲座:
(1)房地产估价典型案例分析。选择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估价案例,由老师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房地产估价师为学生作专项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及有关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2)房地产估价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即使房地产估价人员很精通估价理论,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会客观公正。评估出的价格如果不客观公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斌.关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路径
作者简介:王兆林(1979-),男,山东沂南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 400067)张婷(1984-),女,重庆永川人,重庆永川中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二级教师。(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项目编号:1302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38-0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依据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部于199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颁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该学科体系复杂,同时该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也给缺少具体土地管理工作经验及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学习带来了不小难度。因而如何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成为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关教学有效性内涵,理论界对此有两种定义,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1]孙亚玲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2]认真分析上述定义发现,余文森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定在学生身上,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也是合适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课堂教学固然主要应关注学生,但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性学习是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者是有机统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还应包括该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材过于陈旧
我国在2000年前后组织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些著名的老专家,如王万茂、韩桐魁、叶公强等针对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时间甚至比现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龄还要大。尽管这些教材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显然一些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如刘耀林主编的《土地信息系统》中演示的软件Arc/Info、ArcView等软件,早已被更为先进的Arcgis软件所替代。学生对于旧版软件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新版软件Arcgis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2.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且不成体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将“城市规划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亦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这是课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关专业问题有难度,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本来该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该专业绝大所数大四学生尽管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不知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具体内容。
3.专业实践教学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脱离实践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空间数据编辑以及数据库的理论,若不结合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该课程没有设置上机操作部分,使得老师讲授该课程感觉异常费力,学生学习也更加吃力。
4.专业研究性教学不强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土地资源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将该领域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有关课题研究与专业论文撰写,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两者能够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实际上,该专业有些教师由于参与有关科研任务不多,对于教材理解有限,无法举出恰当的例子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理论教学领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无法通过课题实践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因而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会不会教好;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方法影响着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一心谋“第二职业”,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能维持就不错了,哪谈得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完全是我讲你听,等等。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会导致教学失去预期效果。
三、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方案的制订,应依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热点与难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把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划分为同一模块,具体遵照“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递进式分层。具体讲,首先依据各学校的实际,遴选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中可开设的备选课程,并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其次为了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本文参照吴壮金、严志强等人的研究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等六个模块,并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研究方向的差异又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四个系列。[3]
2.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激励专家教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编著新教材,并按照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或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五个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专业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培训和锻炼。[4]
3.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提出一组相关课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制订流程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甚至是共同学习者。因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拓展并检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艺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研究性”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估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体系。[5]详见图3。
4.改良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教学与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此处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软件设施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当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资源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特别是软件资金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择实验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当前一些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以封闭式学习为主,较少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校外实践,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根本搞不清楚。有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考察,如组织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校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6]最后针对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深造的机会,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定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并与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24-25.
[4]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68-69.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设置;导师培养
作者简介:陈思(1989-),女,安徽阜南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而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信息技术”等支撑技术教育,吸引了一批批生源优秀、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但是现有培养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充分发掘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着重调研在校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程设置、导师培养、研究生自身能力培养、就业与职业规划、建议这七个方面设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共计56题。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两部分问卷结果,了解其培养现状与培养需求,以对现有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目标是,能够充分发动学校师资力量和广泛社会资源,培养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项目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从其学科性质来看,该专业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始终秉承“特色+精品”办学理念,强化“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1.生源状况
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男女生比例较稳定,保持在1:2的水平。招生生源中,来自211学校的生源与非211学校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生源为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考生,同时存在部分来自于相关度较高的跨专业考生,如: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GIS、环境工程以及极少数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考生。
2.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目前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要求不低于34学分。学位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四门基础课及两门专业基础课(合计18个学分)。选修课设置学科热点类、前沿类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16学分。
从研究生的学习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以及学分设置比较满意。其中53.25%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数量刚好,但仍有32.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稍少,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和余地较小。55.84%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生们反映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到土地政策法规、房产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行业科研、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览量加大。同学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相当重视。对于目前的英语课时设置,51.95%的学生认为课时刚好,但同时68.83%的学生希望加强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达到真正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程度。
3.导师培养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反映与导师交流甚少。59.74%的学生希望与导师每月汇报交流1~2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并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41.56%的学生最希望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由导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认为出差调研对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最想学到的是业务部门的交流经验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分别占45.45%、31.17%。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的指导与分析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品德修养无一不发挥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师生比不断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大为减少,导师对各个学生的针对性培养缺乏有效认知。
4.科研进展
调查显示,64.94%的学生反映科研项目和论文存在困难,32.47%表示比较困难,难点源于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欠缺学术研究能力,甚至有36.76%的学生表示自身研究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自身的现有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加强专业理论及英语的学习,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为4~8小时。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看文献和写综述,各占28.57%以及23.38%。
大多数研究生都对于毕业是否应该发表文章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但对是否发表在期刊观点各异。
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题项目不断增多,研究生获得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目前,研究生平均每年可以参加1~2项科研项目,且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多数来源于立项课题。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仍有欠缺;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会较少,特别是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学生大多参与的是校、院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虽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专业的深度探讨、交流还缺少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建议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两个模块的问卷结果。这两方面是科研与教学的集中反映。在当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
要实现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重点,并且针对性地完善改进。针对本次调研所显现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优化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三方面下功夫。
1.优化课程体系,扎实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人才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堂体系、全面的课堂知识才能满足行业以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构建结构十分合理,可以继续采用,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如何精简精选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选修课当中可以增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土地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此外,加设一些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和转换师生角色互教互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认为相当受益。在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并阐述、讨论、调研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思维。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倡导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3.组建“导师团队”,全面培养人才
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带的学生也多于以往,使得多数研究生反映的“与导师沟通频率低”、“交流时间少”等问题难以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团队式的导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团队势必能够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最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单个导师由于课题或其他行政事务繁忙,可以与其他导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研究生成长在一个高水平、无障碍的学术团队中,视野开阔,更利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选择;此外,团队建设将促进研究生的多层次教育,研究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多维联系,不同的学术领域、多元的技术层次及多样的科学体验将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此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指导他们选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中间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课程,使他们领会学科的思想,汲取学科的精髓,逐步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构建探讨、启发、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多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着重调研了土地资源管理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生源状况有差异性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和导师培养的合格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只有把好这一关,具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导师培养,树立学术意识,培养科研思维,才能发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输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以及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丽萍,李江风,张丽琴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4-77.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4]王华,李江风,王占歧,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2):24-26.
[5]陈燕施,润身.关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5-26.
[6]邓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4.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重庆;经开区;经济指标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38-1
1 重庆市经济开发区发展基本经济情况
1.1 重庆市经开区发展历程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西部地区经国家批准成立最早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南区9.6km2,北区83.7km2,共计93.3km2。截止2007年底,已累计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兴办外资企业468家,投资总额达到460437万美元(约合3223059万元人民币),合同外资158005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35689万美元。全区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8个。
1.2 重庆经开区近两年的发展状况
重庆经开区发展的最大亮点在于外资企业稳健发展。早在2004年全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实现总收入145.94亿元、工业总产值133.05亿元、工业增加值33.95亿元、税金总额10.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21%、147.33%、106.08% 和157.71%,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为53.58%、63.23%、44.02%和64.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52%。
总体来说,近年来重庆经开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几年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实现总收入726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51.02%;地区生产总值162亿元,增长54.66%;工业总产值522亿元,增长51.44%;税收收入57.56亿元;进出口总额14.61亿美元,其中出口3.2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0.12%和81.82%。
1.3 重庆市国家级开发区与西安、成都国家级开发区比较
西安经开区于1993年开工建设,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65.25km2,其中中心区面积21.74km2,化工区25km2,是西部地区开发区规划面积较大的开发区。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GDP180亿元,投资总额51亿元人民币。
成都经开区于1990年7月成立,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面积66平方公里,现建成区9.94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2005年实现GDP500亿元。据了解,现在西安和成都都提出了争当“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现在的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发展势头相当好。且西安、成都两地开发区在规划建设上着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规划建设国际化都市为标准,坚持与国际接轨,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开发区。
2 重庆经开区与同等级经开区在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方面的主要差距分析
2.1 土地产出整体效益低
从表中可以看出:西安经开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的总收入、净利润、税收分别是重庆经开区的1.4倍、1.4倍、2倍,出口创汇基本与重庆的持平。近两年来,重庆经开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的总收入为8.10亿元,而成都经开区(规划土地面积仅66km2)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的总收入为22.48亿元,是重庆经开区的2.7倍。各方面均低于西安,成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2.2 研究与实验R&D经费投入强度投入不够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GIS; 农村土地整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维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农地整理工程。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GIS凭借着空间分析功能与数据的管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的管理。农村土地整治是区域规划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领导决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地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是摆在土地整治工作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遥感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遥感技术的三维GIS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通过遥感技术加工制作的各种图件是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和科学规划的重要依据,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维GIS可以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掌握农村村落位置布局、道路走向、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使土地整治变得科学化、模拟化,还能对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实现动态监测。
一、三维G IS的构建
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及在不同用户、不同系统、不同地点之间传输地理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称为GIS。使用三维数据描述地理对象,即所有的对象都通过三维立体坐标(X、Y、Z或经纬度与高程)进行表示。三维GIS除了可以直观地再现真实的三维场景外,还可以将规划设计结果置入虚拟的三维真实场景中进行方案比选,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为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
1、真实场景数据准备
DEM是构建三维可视化场景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生产DOM数据的基础。因此生成高精度的DEM,即制作一定区域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组成的数据集,并从数学上描述该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因此,DEM对构建真实三维场景和可视化分析至关重要。DEM生成方法有:基于地形图等高线和高程点内插法,即对地形图进行扫描、纠正、矢量化等高线和高程点及重要地物,构TIN生成DEM;基于卫星影像立体像对及航摄影像数据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生成,即购买卫星影像立体像对或进行测绘航空摄影、像控测量、空三加密、特征线采集,构TIN生成DEM。通过计算机采用一定的算法,能方便地将DEM数据转换为等高线图、透视图、晕渲图等。其精度可以通过所生成TIN的密度控制,再采用线性内插法生成DEM。为保证最后生成的DEM实现缝拼接,生成的TIN要进行DEM接边,如需提高精度,只要减小网格之间的距离,进行多次调整即可。如下图所示:
2、三维GIS的构建
真正的三维空间GIS必须支持真三维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数据库。而有了关键的DEM数据库,结合原有的地形数据库、地名数据库以及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地面模型(DTM),同时加以必要的解说字幕、配音,以及音乐混响效果映衬使其效果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产品的高品位需求。
二、三维G 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1、三维GIS辅助土地整治规划管理
利用获取的DEM等基础地理数据和已获取的三维建筑物模型、道路模型、树木模型、地下输水防渗管道数据及相关的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三维GIS。常规测量方法获取的数据,都是从点、线观测着手,待汇集大量资料以后才能描述一个地区的基本特性,且不具有可视性。模型的建立能帮助土地整治管理和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种整治方案进行可视化设计,并为最终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使规划审批工作变得更为科学、直观、快捷,能迅速作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方案。同时该模型具有以下功能:三维交互式浏览漫游、三维搜索查询、空间量测统计计算、坡度分析、淹没分析、安全分析等。利用三维GIS,可以直观地分析指定地区的地理信息特性,真实地反映地物之间的关系,便于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真正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并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三维比对,以确定最佳方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决策平台。
2、基于三维GIS的工程量预算和成本控制
根据三维GIS,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土地整治的挖填方量,道路、沟渠的地面长度,铺料厚度和材料投入,还可以通过三维GIS的地物模型进行拆迁补偿预算及拆迁工程量预算,同时可以方便地监测工程的施工情况,大大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避免盲目决策,有效地指导了投资的合理分配,为道路设计、施工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利用该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外业测量的工期,减小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测量成本投入,保障了人身安全,而且所获得的数据也是传统外业测量无法比拟的。同时该系统不仅能整体体现出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还能再现道路建设中各个时期的情况。可视化能帮助决策者更为直观地了解道路的整体情况和运行能力,因地制宜地设计各条道路,真正实现村村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合理的预规划。还能进行坡度分析、安全分析等,尽量减少急转弯等不利于驾驶的路段设计。总之,该模型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方式,而且遥感数据可以其他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更新速度优势,适时地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及时地发现哪些道路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的效率及效果。
三、结语
农村土地整治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等,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维GIS平台为土地整治中涉及农田、村庄、道路的规划设计、资金预算等提供了科学的整治方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睿璞,卢新海,马才学.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5).
[2]凌成星,林辉,薛晓坡,等.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与DEM结合的三维地形可视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8,(4).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6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 文章针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能否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这一现实问题,以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变动趋势为研究基础,运用土地警度判定模型分析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程度,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说明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国内棉花用地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是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的原因,而国内棉花进口不是引起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原因;在长期内,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虚拟土地资源进口能够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格局;在短期内,国内棉花用地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有负的显著影响,但是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对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的影响不显著。
[
关键词 ] 棉花贸易;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缓解;棉花用地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资助项目(xjaucxy-yjs-20131038);干旱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XJEDU030113Y10)。
[作者简介]曹冲(1988-),男,安徽临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和区域经济;张雅茜(199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宋玉兰(1979-),女,山西运城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通讯作者:马惠兰(1962-),女,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业经济。
一、引言
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粮食对土地资源的刚性需求等因素,国内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显。然而,在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棉花,其用地面积已由棉花流通体制改革(1999年)时的372.56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435万公顷,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内棉花供给还是不能满足国内及世界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迫切需要,使得国内棉花安全性逐步降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能够保证棉花产业的安全,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新选择,但是虚拟土地资源进口能否缓解国内棉花用地资源紧张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关于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对土地资源的贡献,罗贞礼等指出,在耕地资源缺乏的国家,如果国家或者地区间通过合理的分工和交换,那么进口的粮食和食品是能够补充国内资源的耕地短缺,同时也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1 ]。成丽等提出粮食的净进口对耕地资源的持续发展有正的显著影响,虚拟土地资源进口能够对中国日益紧张的耕地资源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刘红梅等和强文丽等研究表明虚拟土地贸易对中国耕地资源压力的缓解起到了积极的贡献 [3 ] [4 ]。严志强等认为虚拟土地贸易对粮食安全、土地安全、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认为虚拟土地贸易是粮食安全和土地安全得以实现的强有力工具,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得以提高的调节工具 [5 ]。闫丽珍等认为虚拟土地资源战略的实施能够使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6 ]。马博虎等通过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的计算方法,估计了中国的小麦、大豆、玉米和大米等4种主要粮食作物,认为虚拟耕地战略有助于使耕地资源管理得到加强,能够使耕地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如果合理实施虚拟耕地战略,能够使得国内的耕地资源压力得以缓解 [7 ]。关于土地资源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影响,刘红梅等表明了粮食播种面积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量有负的显著影响 [3 ]。针对虚拟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邹君等认为农产品虚拟耕地与耕地资源之间有密切关系,有一定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且还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基尼系数亦保持在0.3-0.4) [8 ]。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对耕地资源短缺国家的研究表明虚拟土地资源进口能够缓解土地资源短缺。然而,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之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目前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同国内棉花用地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
二、国内棉花用地和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状况
(一)“先增后减”趋势的国内棉花用地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的15年间,国内棉花用地面积总体呈缓慢波动增加趋势,由372.56万公顷增加到435万公顷,累计增加62.44万公顷,增加了16.76%,年均增加1.11%。期间棉花用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逐步减少”两个阶段特征:
1. 第一阶段(1999-2007年)。国内棉花用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态势。由1999年的372.56万公顷波动增加到2007年的592.61万公顷,9年间累计增加220.05万公顷,增加了59.06%,其中2007年是这一时期棉花用地面积最高的一年,为592.61万公顷,此阶段棉花用地面积随着时间变动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 26.897T + 358.4906 (R2= 0.831573)①。
2. 第二阶段(2008-2013年)。国内棉花用地面积逐步减少。由2008年的575.41万公顷减少到2013年的435万公顷,6年间累计减少140.41万公顷,减少了24.40%,年均减少5.44%,其中2013年是这一阶段棉花用地面积最少的年份,为435万公顷,此阶段棉花用地面积随着时间变动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752T+569.922(R2=0.758070)②。
(二)“增加—减少—回升”趋势的虚拟土地资源进口
1999年以来,中国棉花贸易中的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由1999年的42.14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273.13万公顷,15年间累计增加230.99万公顷,增加了5.48倍,年均增加14.28%,番了2翻有余,其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随时间的变动线性回归方程为:Y=18.36879T+32.90971 (R2=0.664117)。期间中国棉花贸易中的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呈现“增加—减少—回升”三时期特征。
1. 第一时期(1999-2006年)。棉花贸易中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快速增加。由1999年的42.14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309.13万公顷,8年间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累计增加266.99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33.37万公顷,翻了三翻,其中2006年是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历史最高点,为309.13万公顷。
2. 第二时期(2007-2009年)。棉花贸易中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逐步减少。2007年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为212.96万公顷,2008年减少为177.55万公顷,到2009年进一步减少为140.01万公顷,3年时间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累计减少72.95万公顷。
3. 第三时期(2010-2013年)。棉花贸易中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逐步回升,由2010年的254.05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273.13万公顷,累计增加19.08万公顷,增加了7.51%,其中2012年是这一时期的新高,为304.13万公顷,2013年低于2012年大约10个百分点,为273.13万公顷。
(三)“异步—同步—异步”趋势的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
同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同国内棉花用地之间的变动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存在“异步—同步—异步”三个阶段特征(见图1)。
1. “异步”阶段(1999-2001年)。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逐年减少,由42.14万公顷减少到38.29万公顷;国内棉花用地面积逐年增加,由372.56万公顷增加到480.98万公顷。此阶段出现“异步”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处于初期,在市场机制下的宏观调控对棉花资源合理配置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同步”阶段(2002-2006年)。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资源二者同步增加。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由51.96万公顷波动增加到309.13万公顷,累计增加257.17万公顷,其中2006年是棉花贸易中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最多的一年;国内棉花用地面积由418.42万公顷增加到581.57万公顷,累计增加163.15万公顷。此阶段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这一方面主要归因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步发挥作用,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国内棉花生产服务;同时世界棉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也是刺激棉花需求不断高涨的主要因素,这必然促使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3. “异步”阶段(2007-2013年)。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波动增加,国内棉花用地面积逐步减少。虚拟土地资源 进口由212.96万公顷增加到273.13万公顷,累计增加60.17万公顷,增加了28.26%;国内棉花用地面积由592.61万公顷波动减少到435万公顷,累计减少157.61万公顷,减少了26.60%。此阶段的“异步”趋势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降低了世界市场对原棉产品的需求,再加上国内棉花成本不断上升,棉农会根据产品的比较收益生产收益较高的产品,致使国内棉花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品制造大国,为了满足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在国内棉花价格高居的情况下,国外低价棉花就成为企业选择对象,那么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也相对增加。
三、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程度判定
根据葛向东等提出的土地资源警度判定模型 [9 ],尝试用来测算国内棉花用地的紧张程度,模型如下:
根据(1)式和国内棉花改革体制改革的起始点,国内棉花用地安全度的计算基准年份定为1999年。由表2国内棉花用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国内棉花用地均处于中警以上水平(14年中1年为重警、6年为巨警和7年为中警),其中,2003年国内棉花用地为重警,2002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这6年为巨警级别,其他年份为中警级别。可见,随着国内人均棉花用地面积和后备土地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再加上全球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加剧,国内棉花用地安全问题会频繁突出,将引发更加紧张的局势,这充分说明了国内棉花用地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即紧张状态。
四、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之间的协整关系及误差修正
(一)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减缓对非平稳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可能产生的“伪回归”问题,一般采用ADF检验方法。在ADF检验中,为了保证方程中的是白噪声,在方程的右边加入一些滞后项。于是单位根检验方程如下所示:
模型1:
模型2(模型1+常数项):
模型3(模型2+时间趋势项):
在实际检验时,首先从模型3开始,然后是模型2,最后是模型1,什么时候拒绝零假设,什么时候检验停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零假设为H0:p=1。否则就要继续进行检验。只有通过对模型3、模型2和模型1的检验,才能得到各自相应的临界值。
模型中用于分析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之间关系的变量分别标记为V和D,为了克服时间序列中存在的自相关现象,对原始变量采用自然对数转换,分别记为lnV和lnD。同时,借助Eviews 7.2软件,对变量lnV和lnD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由表3可知:变量lnV和lnD的水平检验结果均存在单位根,具有不稳定性,而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均不存在单位根,具备稳定性,并且变量lnV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零假设,lnD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零假设。
(二)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对变量的数值变换并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利用变量对数值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不是国内棉花用地的Grange原因的F值为1.36165,P值为0.3550,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不显著,故国内棉花用地不是引起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原因;而国内棉花用地紧张不是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Grange原因的F值为8.84863,P值为0.0201,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故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是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的原因。可见,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是有效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的一个原因,而国内棉花用地紧张并不是引起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原因,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互馈关系。
(三)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
协整检验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CRDW检验、DF检验和ADF检验。这里主要运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检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若k个序列y1t 和y2t,y3t,…,ykt都是1阶单整序列,建立回归方程:
模型估计的残差为:
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呈现平稳性,或者它们的一阶差分具有相同的阶数,并且也都具有平稳性,那么变量之间可能具有协整关系。如果变量之间不存在平稳性,或者在显著水平下不存在相同的单整阶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很难确定。因此,根据上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lnV和lnD在5%的显著水平下,单整阶数相同,具有平稳性。可见,二者之间很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协整理论,得出反映二者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方程:lnD=1.22185lnV和lnD=5.650834+0.109173lnV。然而,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认为后者较为正确,主要是因为前者在构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时没有把具有显著影响的常数项包含进去,同时后者也是对前者误差的一种修订,并且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检验形式中也包含了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因此,本文估计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建立的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lnD=5.650834+0.109173lnV(7)
根据公式(7),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二者是否真正存在协整,需要进一步对残差进行检验。
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上述方程的残差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其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断定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面积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上述选择的模型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同国内棉花用地面积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量每增加1%时,将会缓解国内棉花用地需求0.11%。同时也应看到,该方程回归系数的符号和大小与经济理论的期望值相符合。
(四)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之间的误差修正
根据上述协整方程得到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与国内棉花用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但是短期内的均衡关系还不知晓,为此需要建立反映二者关系的短期均衡模型,所以尝试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测算二者是否存在短期均衡,同时也衡量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对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的缓解程度。
根据Grange(1969)提出的涉及变量短期关系的因果检验方法,文中采用Engle和Grange(1987)提出的误差修正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所示:
式中,αD和αV分别是调整系数,lnDt和lnVt分别表示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和国内棉花用地的滞后项。当αD和β1i等于0时,那么lnVt不是引起lnDt的Grange原因;同理,当αV和β2i等于0时,那么lnDt不是引起lnVt的Grange原因。
由表6的误差修正模型可知,根据公式(8)所得出的结果是lnVt-1和lnVt-2在10%的显著水平下对lnDt不显著,但是其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值,却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根据公式(9)所得出的结果是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0.685,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机制,并且根据lnDt-1和lnDt-2对lnVt的参数分别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并且系数为负值,说明了在短期内国内棉花用地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产生负的影响,并且影响较大,这与经济理论的假设和现实经济情况较为符合。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在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的国内棉花用地和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警度判定模型说明国内棉花安全警度级别,运用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来验证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进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国内棉花用地同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存在“异步—同步—异步”关系;(2)国内棉花用地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即紧张状态;(3)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是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的原因,而国内棉花用地紧张不是引起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原因;(4)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同国内棉花用地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5)在短期内,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对缓解国内棉花用地资源紧张不显著,但是国内棉花用地却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产生负的显著影响。
通过以上结论发现,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在长期内可以缓解国内棉花用地紧张,可以保障国内棉花产业安全,但是在短期内如何把握棉花安全,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果能够兼顾国内和国外政策等因素的一致性,适度运用棉花贸易中的虚拟土地资源战略可能会使国内棉花安全得到保障、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参考文献
[1]罗贞礼,龙爱华,等.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冰川冻土,2004,(05):624-631.
[2]成丽,吴迪,等. 粮食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2011,(01):41-43.
[3]严志强,颜章雄,等.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70-74.
[4]刘红梅,王克强,等.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26-33+51.
[5]强文丽,刘爱民,等.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虚拟土地资源量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08):1289-1297.
[6]闫丽珍,成升魁,等.玉米南运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03):342-348.
[7]马博虎,张宝文.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量的估算与贡献分析——基于1978-2008年中国粮食对外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115-119,126.
[8]邹君,刘文洁,等. 中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04):47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