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1
活动时间:11月14日—11月18日还有待商酌
活动对象:**师大在校大学生
主办单位:**师范大学团委
承办单位:**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
一、背景
二、活动主题
Ourworld,ourdream!
三、活动目的
为了庆祝国际大学生节,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开阔视野,同时更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校学风建设,缓解辛苦学习带来的紧张疲劳,使大学学习生活充满乐趣,而全力打造独具学生特色的这次系列活动,通过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自由展现的空间,允许你,我,他在我们大学生自己的节日里尽情地绽放风采,旨在激发同学们表现自我的热情,鼓舞同学们自由洒脱地呈现出自我的实力,反映出新一代大学生的魅力风采,从而达到使同学们在自我展示中自信自强进而承担起ourworld,ourdream中的那份豪迈与自信的目的。
四、活动说明
1、本次活动分为5个板块:1、“托起梦想,激扬青春”系列征文比赛;2、心理咨询活动;3、“国际大学生节”讲座;4、“迎风起舞,筑梦未来”活动;5、“国际大学生节”万人签名活动。
2、人力部安排人员在活动现场进行拍摄工作。
3、综合协调部写好相关报道由宣传部发至校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博客及向校报和秉正网投稿,并存档。
4、各活动具体内容另附详细策划。
五、前期宣传
1、海报一:预祝由~~冠名的Ourworld,Ourdream大学生活动节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海报二:Ourworld,Ourdream大学生活动节系列活动期待您的加入。Justdoit!
2、小海报各宿舍楼
3、广播站宣传着重对大学生活动节的历史渊源和精神的介绍
4、校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博客刊登宣传
六、活动经费预算:
附一活动经费:1060元
附二活动经费:15元
附三活动经费:13元
附五活动经费:30元
总计:1118元
七、注意事项
1、宣传部极力配合,做好校报、广播站、室外的相应宣传工作。
2、校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各部门密切联系、相互协调,在活动确立后,明确分工,做到有条不紊。
3、及时听取老师及同学意见,做足充分准备再开展活动,把活动做到实处,确实起到引导作用。
大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导学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面对学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直面学习、生活、心理、就业上的种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陪伴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引导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要承担大学生学习引导员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辅导,提供必要的学习技巧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求知兴趣与态度,正确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帮助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和步骤,根据难易程度、感兴趣的领域和准备涉猎的领域选择课程;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作为学习引导员,要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转变;尤其是要关注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引导,必要时提供特殊的便利,以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成就动机、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等个性心理特征。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心理适应性差。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大多由家长、老师进行包办式的管理,因而造成他们学习和生活上依赖性大、自主能力差,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适应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较高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动力严重缺乏。
部分大学生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没有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对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读书认识不清,缺乏或没有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原动力。
(三)学习意志不够坚强。
学知识、做学问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贪图安逸、不流汗水、不付出代价,要搞好学习是不可能的。由于意志力较差,许多大学生虽然从理智上想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但在感情和意志上控制不了自己,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自觉学习。
(四)学习情绪波动多变。
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其情绪、情感日益显得丰富、强烈而又多变,加之他们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在学习上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情绪危机。
(五)缺乏学习策略。
大学的学习方式具有广泛性,课堂教学虽然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学生有较多的课余自由支配时间在学校提供的条件下广泛地进行学习,如参加专题讨论,听取各种学术报告、知识讲座,查阅图书馆提供的大量文献资料等。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延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只求掌握书本知识,目的还是应付考试。有的学生每天除了上课,不会安排课余时间,甚至也不知要学什么,缺乏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要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搞好学风建设,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导学角色,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
新生入学时注重目标教育,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确立个人发展目标。要求学生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有效管理好时间,合理分解目标制定一日、一周、一月计划,并定期进行总结。通过目标作为行动指引,落实具体计划,引导每个学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事实证明,学生学习动力强劲,能自觉排除内外因素干扰,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蓝图,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实质性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者,要与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搞好人际环境建设: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受到健康向上的环境熏陶。二是要抓好舆论环境建设:就是要努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使正确的言行得到肯定和支持,错误的言行得到谴责和制止,真正发挥集体舆论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要搞好文化环境建设:通过积极组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体活动,大力培育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拓展、多种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得到缓解,从而使学生精神世界发展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四是搞好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要努力做好学生园区卫生整洁工作,积极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合理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态度积极、生活充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激发勤奋学习的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
辅导员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解除学生学习困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摆脱学习困境,发挥自身潜力,获得学习成功。辅导的方式可分为群体学习心理辅导和个体学习心理辅导。群体学习时,可通过系统传授、专题讲座或座谈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同时也可以邀请优秀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以成功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困生”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除了询问学习情况,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更应注重了解其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个人成长史、身体状况、受教育情况以及其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等,注意分析影响其学习行为的各种因素,以便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理智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困扰。
总之,高校辅导员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学生学习引导员,做好导学工作,自身必须加强多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去探索,努力成为学生教育专家和学生管理专家。
参考文献:
【1】谢惠存.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2),85-86
【2】杨伟才.大学生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5),529-532
大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44 — 02
一、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及共性内容
(一)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学分制包含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等基本制度。其中,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学分制和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没有导师制的学分制是难以有效推行的;而没有学分制的导师制是缺乏内涵的。一方面,学分制的实施给导师制的推行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导师制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推行学分制下的导师制是促进和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统一的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特点,缺少个性,也就是说个体的创新能力不足,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弊病,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凭借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辅导,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特色即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3.体现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一直都是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不问学生思想状况,而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懂学生的学业情况,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被割裂开来,出现脱节现象。而本科生导师制突破了这种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局面,把教书和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既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能踏踏实实地规划大学的学习安排。
4.有利于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尤其在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志向上各不相同。在学生制定大学发展目标、学习计划以及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导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了解相关专业的特点、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志趣、爱好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大学学习和发展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二)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共性内容
在职能分工上,导师的指导内容与辅导员和班主任有所区别,分工有所侧重,指导的工作中心放在专业指导上,同时要辅助指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协助班主任进行生活指导和思想指导。其共性表现在:??
1.专业学习指导
在实行学分制情况下,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加,班级的约束减少,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新生入学后,导师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课程体系,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细分方向和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就业愿望和兴趣爱好在学习中有所侧重点。导师在专业方面的指导是全程式的,指导的时间横跨本科学业的四年,贯穿所有学习过程,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参与导师的科研专业竞赛和专业实践等。
2.职业规划指导?
从入学之初,由导师负责向所指导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毕业后就业方向、行业发展态势,据此要求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极易产生过分放松心态,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而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导师可以通过谈话,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理想,共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入学之初,就能明确今后四年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防止学生入学后产生的松懈和懈怠情绪。
3.生活、情感指导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开始面对独立的生活,部分学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也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过度放纵个人生活,甚至逃课。导师要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系统的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大学生活,防止个别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防止生活上的过度或奢侈消费。
4.理想、价值判断指导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导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学生因学业、家庭、爱情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共性特点在于: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重学生成长、成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学”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的特点在于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使其真正成为有理论、有实践且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学”的出发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学”的首要特点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学的出发点。学生从进校开始,导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大学四年发展规划;每学期学习计划;实训与实习计划;假期社会调查实践计划以及大学生职业规划。从计划的制定到具体地实施,最终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2.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学”的重心
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学”的重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对于本科生来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固然重要,但培养的学生更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导师“导学”的重心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成为被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3.以“双师型教师”为“导学”的骨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大量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在于,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备理论课教师应具有的较高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科研能力及素养;二是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具有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学”的归宿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这是指高校要为整个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依据市场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来调整和修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向。据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导学的归宿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既是“导学”的出发点,也是导学的归宿。这一特点是由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的。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的措施
1.加强宣传,全面更新教育观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导师制,要在全体师生中达成共识。如果没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形不成共识,导师制是难以推行的,即便强行推行了,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是我国普通高校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不少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已走在了前面,从已取得的经验看,教育观念的创新主要包括,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习观等,除了观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的将这些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创新的实践。
2.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导师“导”的质量
仅有观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从已实施导师制的高校看,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是,由于师资水平不够高,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偏少。有的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较高,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知道如何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有的教师能很好的传授专业课,但不会指导学生实训,甚至有的是不愿意代学生实训课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决定着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3.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分制下导师制
学分制下导师制的实施,学生是主体。没有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想象导师制如何有效地推行。实施学分制,学生的自律受到挑战。首先,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个人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律精神,有些大学生能很好地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大量的荒废时间,沉湎于电脑游戏或谈情说爱之中. 其次, 学分制也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面临着挑战。学分制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要学习完成相应的学分便可获得学位,甚至提前毕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学分,一切以学分为中心,选择一些容易得学分的课程或要求不严的老师的课程,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是加强学生自律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导师指导一定要到位,要教人学真,学做真人。
4.努力营造大学生、导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大学生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学业上要不断进步,而且综合素质也要不断提高。要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主动与自己的导师经常联系。
其次,导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为党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真诚感情去教育学生,配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通过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使大学生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们把自己的志向、意志和勇气转向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学习和研究上来。
最后,学校应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期性和实效性着想。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本科生导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为大学生学习指导提供制度保证。要承认导师的劳动付出,可以考虑将其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对于导师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应给予鼓励。只有营造出大学生、导师及学校管理者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导师制才能有效地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周梅妮. 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1).
〔2〕王杰康,丁乔珍. 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
大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4
1.创新人才的特征。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观能动的从事与创新相关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该类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为: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全面的思维;有务实开拓的探索精神,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简言之,创新人才在思维方式,能力素养,人格特征等方面应具备创新的特质。作为当今高校的主要“产品”之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人才质量的优劣,并影响学校竞争力。实践证明,在新的历时期,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重中之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2.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教育思想、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以及文化设施等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相互综合、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现。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感染学生,采用不同于课堂教育的模式,发挥其陶冶个人情操、砥砺品格德行的作用,还可以逐步成为学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校园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促进和示范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可以内化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合适的校园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直接影响高校是否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自由的外部氛围。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构建
“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基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围绕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标,创新引入制度载体、物质载体及活动载体作为模型顶点,通过统一育人思路,将三者紧密联系,组成稳固的三角形的结构,保证立足点的正确性,使校园文化建设稳步运作,使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可能。具体如下:
1.明确“平等引导”的校园文化育人思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首先明确“平等、引导”的育人思路,并将这一思路全面贯彻于“三项载体”的建设中,真正使校园文化载体模型发挥实效。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还要有“给全才以平台,给偏才以机遇,给怪才以空间”的观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渠道与空间,给予每一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可能。在培养思路上,要树立引导、吸引的观念,而不是强迫、灌输。创新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保护他们的探求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
2.完善“导向明确”的校园文化制度载体。一方面,维持学校正常秩序需要安全合理有目的性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在“平等•引导”的育人思路要求下,模型对校园文化制度载体的构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制度文化创新。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要调整教学计划,创新教学内容,适当调减不符合当展的陈旧课程内容,增加创新型的反映新思维新形势的内容。这样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社会发展趋势就能够被及时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发展,并逐步引入案例教学、生活教学、创意教学等新模式,以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发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创造性思维,将“由老师教授”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由老师引导”的互动性学习。第二,优化育人方案,引导创新人才成长。学校要坚持以“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建立育人制度。高校应创造自由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的不同学术观点的意见应该被鼓励和接纳,要支持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设立与其相对应的课程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老师。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一杆到底”的“批处理”培养模式,建立合理平等自由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加大实践学习的比重,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第三,加强非课堂环境管理,健全创新激励制度。作为学生休息娱乐、学习交友重要场所的寝室、班级和社团,较之课堂而言,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信息,促进其思想的交流与分享,因而成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表现自我的重要平台之一。因此,加强对非课堂环境的管理,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帮助学生制定系列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保证学生高效、有序地完成常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寝室、班级间的文化交流,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与他人合作;支持并引导高校社团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升华情感,积极主动地碳素与学习,在校园不同场合中认识社会,思考认识,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立起创新激励机制,然而,这些激励方式的设置可能更多地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而偏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增强激励效果;并且,需要增强学生对奖励的感受性,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校在关注、关心着他们。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有时一句鼓励、一块糖也能使学生拥有前进的动力。
3.建设“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综合考虑学校的建筑设计、物质设施、活动场地等,尤其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了一所高校的传统和人文底蕴。因此,“黄金三角形”模型体系要求高校注重合理得规划布局校园结构,将校园文化环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本校的传统特色体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首先,应注意更新校园科学教研设备,加快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并且秉持“人人平等”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接触。加大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力度,为学校社团发展、学校学生组织交流提供必要硬件。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新媒体等平台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并为其拓展多种渠道和空间。
大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5
关键词:思想品德;作业改革;综合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思想品德作业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范围窄,大部分的作业涉及内容只限于本学科知识范围;作业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强调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冷落了学生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有话要说、有感要发的问题,使他们的困惑得不到解决,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总之,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扼杀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厌学的心理。
那么,能否找出一种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新的作业方式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新课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策略。
二、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策略
1.差异性,让学生在分层作业中找到自信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学生存在着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的差异,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的不同。如果作业一刀切的话,会导致优生不“优”,差生太“差”。因为对优生来说,这些轻而易举的作业根本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学困生,却会望难生畏,久而久之,以“不会”为借口搪塞老师。因此,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完成作业,新课程也提倡“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它指出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新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如我在教学九年级《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针对这一块涉及的所有制形式知识难且抽象的特点,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要求的作业: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做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的简单的“是什么”类型题目,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什么是非公制经济?”让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中等生我安排的是几道富有思考性的“为什么”材料分析题,要求他们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我设计的是一些既要联系知识,又要灵活应用,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如设计了以下题目:中学生小林说,他奶奶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退休职工,他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是乡办服装厂职工,叔叔四年前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被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聘用,而叔叔的未婚妻自己当老板,开了一个玩具厂。请问:小林一家有哪些公有制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告诉我们存在一个什么经济现象?该经济现象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这样的设计就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这就是我们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结果。
2.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作业”中找到乐趣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新课程认为:“思想品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课外实践。”当然,实践性作业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设计,设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与加深学习效果。为此,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指导,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服务于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性作业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任何脱离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作业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围绕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作业可以是为完成教科书中活动区的任务,也可以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达到课程要求而设计。例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难报三春晖》后,我要求学生主动跟父母聊天,每个星期至少做一件让父母精神愉悦的事等,利用周末时间帮妈妈做饭、炒菜、扫地等家务活来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实践性作业,学生有了较强的观察力,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通过实践性作业,学生走出书本,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心中充满了无限快乐!
3.合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作业”中增强情感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群策群力完成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学了《创建新集体》一课后,我布置了“我为班级添一笔――为新班级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班徽”这样的作业,让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班徽,并且告诉大家,我们将从大家的作品中推选出一件“最佳作品”,作为本班的班徽。学生们对这样的作业参与热情很高,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绘制作品,最终大家集思广益,改进、完善作品。一周后,每个小组都为班集体设计了一个富有个性的班徽。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分工、协作、交流与思考,有助于加深生生之间的情感。
4.情境性,让学生在“情境作业”中学会选择
情境性作业,是指在作业设计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让我们选择坚强》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结合以下情境和你的日常表现,对自己的意志品质进行一次自我评价。
(1)情境一:当你正在学习时,有同学叫你打篮球?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自我评价――
(2)情境二:自修课,老师不在时,你的学习情况会怎么样?能做到自觉自主学习吗?
自我评价――
(3)情境三:生活中有许多计划,如学习计划、假期计划、生活计划等等。你的双休日计划落实得如何?
自我评价――
(4)情境四:当你的好朋友邀请你去到网吧上网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自我评价――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设计情境性作业,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选择。
5.时政性,让学生在“时政作业”中关心大事
时事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况且思想品德课综合性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社会热点、评析时政热点等话题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紧密相连,因而成为设计作业的最佳素材。我要求学生看《余姚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关心本地新闻,也要求学生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关心国家大事。课前5分钟设置了“新闻5分钟”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在课间也能经常听见他们在讨论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比如金融危机、“神舟”七号等话题。同时,还可以根据时政设计书面作业,如在教学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这样设计作业:2010年10月3日,厦门大学的余姚籍学生马洋洋同学和同伴在海滩游玩时,同伴掉进海水里,马洋洋听到同伴呼救后,一下跳进海里,用尽力气拉拽起同伴,自己却不幸消失在海水中,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年仅19岁,余姚市政府号召广大师生和青年向舍己救人的英雄――马洋洋同学学习。
(1)英雄的壮举震撼我们的心灵,余姚市政府做出了向英雄学习的决定,这有利于提高市民的什么素质?对我市构建和谐社会有何作用?
(2)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习他的哪些品质?
这样,把课文中的知识点和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又促使学生关心时事!
三、结束语
总之,作业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符合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习,灵活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地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