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1

近日,美国国务院、司法部、商务部、国防部等部门共同颁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下称《战略》),集中阐述了美国政府有关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计划。该文件被白宫官员称为“美国在21世纪的历史性政策文件”,标志着美国互联网政策第一次有了顶层设计,对全球互联网发展形势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战略》全文共25页,整体描绘了美国政府关于网络空间发展、治理与安全的战略蓝图。《战略》阐述了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着力推进的七大政策重点,分别涉及经济、网络安全、司法、军事、网络管理、国际发展、网络自由等领域,这七大政策重点构成了美国“网络外交”的主要内容。此外,《战略》还强调了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始终坚持的三个核心原则:基本自由、隐私、信息的自由流动。根据《战略》,一个开放、安全、通用、可靠的国际网络空间是美国对未来互联网的构想。

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

美国政府此次出台《战略》,意图以美国价值观引领全球互联网发展,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其背后有着全面而长远的战略考虑。

首先,美国积极应对全球互联网信任危机。美国《战略》,实质上是一份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战略,因为仅从目录来看就会发现,全文除了一小部分谈的是网络空间的发展问题,其余大部分谈的都是网络保护、网络治理和网络对抗。

其次,美国极力推崇互联网自由。美国近年来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多份政府文件中,均不断强调网络空间是与太空、海洋并列的第三大全球公地。新出台的《战略》同样将网络空间和其他两个公地视为同等重要,并进一步指出美国要确保在网络空间的战略威慑力,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进入和调动。

再次,美国需要互联网政策的顶层设计。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都曾推出过战略计划,奥巴马上任以来也曾过《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文件,但这些文件仅仅是围绕技术提出了相关政策问题的解决思路。而新出台的《战略》则是美国政府针对全球互联网推出的首份国际战略与政策报告,重要程度远远超越了上述文件,其内容与目标已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

应对美国《战略》

尽管这份战略中没有点名任何国家,但文中仍然“保留”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一贯偏见,多处对中国“暗中”关照。此外,《战略》中使用了“cyberspace”,而非传统的“internet”,表明美国的该项政策不仅限于互联网领域,还可能包括未来的物联网、云计算网络等新兴网络形态,也反应出美国将要在这些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最大程度上谋求自身利益的真实目的。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2

在2014年4月15日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主席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为深刻领会的指示,我对自20世纪80年代起的信息安全和态势感知的发展历程及其得失进行了总结,并前瞻了2030年前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梳理和剖析过程中,加深了我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现摘录其中的一幅页面,敬请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以史为鉴,可明兴替”,基于上图的历程,可以对未来做出预判:

1.从狭义的信息(物理层和传输层)向广义的信息(认知层和决策层)拓展;

2.从狭义的网络(互联网)向广义的网络(数据链网、传感器网、物联网、人际网等)拓展;

3.从人在回路中(反馈和控制)向回路在人中(以人为主对异构网络和异构信息的汇聚和融合)拓展。

是否可以对信息安全和可信的态势感知做这样的归纳:

1.对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病毒攻防,研发了对网络的物理层和传输层行为的态势感知,其态势感知图是对网络这两层的“快照”;

2.对于基于多种网络和手段的网络空间安全监控,需要增加对网络认知层和决策层的行为的态势感知,其态势感知图应是网络四层的综合“写照”;

3.对于广义信息、广义网络、虚拟空间、社会活动的安全监控,需要增强对以人为主的因果剖析,其态势感知图应是对cyberspace的“行为预测和对策建议”。

如果以上分析基本正确的话,则:

1.建议不把cyberspace译成网络空间,因为它的外延和内涵已超出了“网络空间”,如由于已经约定俗成、不宜改动,则在学术研究时,必须强调是加强了广义信息、广义网络和以人为主属性的“网络空间”;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3

1.1SP800-16

NIST于1998年4月出版发行了SP800-16标准,这是对SP500-172的取代和更新,奠定了针对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保密教育培训的总体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有效的框架并据此评估这一培训体系。SP800-16中提出了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模型基于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一前提,主要体现了以下观念。“安全意识”显然是所有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而“安全基础和文化”是那些以任何方式参与到IT系统的员工(包括承包方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安全基础和文化”是“意识培养”和“培训”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它通过提供一套关键性安全术语和概念的通用基准,来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基础。经过“安全基础和文化”后,培训的焦点集中于针对个人“相对于IT系统的角色和职责”来提供知识、技术和能力。在这一层,按照技术需求的不同,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教育和经验”层着眼于开发能够实现复杂的跨学科活动和所需技能的能力及预见力,以促进IT安全专业化的发展,并与安全威胁发展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按照知识的层次来看,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但是传授这些知识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资源有限,组织有责任评估它们的IT安全培训需求范围和培训效果,使培训资源分配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与早期美国推行的基于工作职称的教育培训不同,SP800-16旨在提供基于个人工作职能和角色的培训方案,将原本的“一职称一方案”变成了“一角色一方案”。尤其对于一个人在组织中具有多个角色的情况,SP800-16针对每个员工个人培养方案的不同需求灵活变通,力求满足每个角色的培训需求,提供复合式、全面的培训方案。此外,这种培训方法还对不同组织间职称标准划分不同的情况进行了统一,提高了同种角色、不同组织、不同职称间培训方案制定的一致性;同时,提供了开发课程的工具和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尽可能准确地确定不同角色、不同职责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程开发者提供全面、翔实的学习效果反馈,帮助保密培训课程、资料的开发者进一步优化教学培训过程。

1.2SP800-50

2003年10月NIST推出的SP800-50标准,它在SP800-16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机构资源的安全性,特别强调在IT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中的4个关键步骤:(1)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设计。做机构范围内的需求评估,制定和核准培训策略。为了支持机构已经设立的安全性培训目标,这一策略性的计划文档还需确定所要实现的任务。(2)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材料的开发。集中讨论了可利用的培训资源、范围、内容以及培训材料的开发。(3)项目实施。阐述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有效沟通和实施,提出传送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材料的可选方式(如基于Web、远程教育、视频、网站等)。(4)项目实现之后。就保持项目的通用性和监控其有效性的问题给予指导,描述有效的反馈方式。SP800-50标准讨论了用于管理安全培训项目中的集中式、部分分散式、完全分散式3种比较普遍的模型。(1)集中式。所用责任都集中于核心的权威人士(如IT安全项目经理)。(2)部分分散式。培训方针和策略来自于核心的权威人士,但是实施的职责被分散。(3)完全分散式。只有方针的制订属于核心权威人士,而其他所有的任务均被委派给机构。模型的选用应基于项目的预算、资源分配、组织规模、任务的一致性以及整个组织的地理分布。

2NISTSP800-16的版本演变过程

1998年4月出版的SP800-16第一版首次提出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并设计基于角度和表现的培训模型。该模型按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能将受训人员分为6种角色,即管理人员、采购人员、设计与开发人员、操作人员、检查测评人员以及普通使用人员。模型针对这6种角色设计了3个基本的培训领域(法律和法规、安全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并为此设计了安全培训课程框架,提出了培训有效性的评估方案。2009年3月NIST了SP800-16的第一次修订草案。一是明确信息安全培训职责,即对涉及信息安全培训的机构领导、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高级机构信息安全官、管理人员、培训设计专家、对信息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以及用户等7类人员的职责划分。二是在信息安全培训课程的学习层次上强调知识水平的连贯性。三是对第一版的基于角色的培训提出了一个教学设计模型,即针对政府人员的信息安全需求,依次进行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培训实践和教学评估等五大环节,这使得信息安全的培训可以迭代改进。2013年10月NIST了对SP800-16的第二次修订版本草案,这次修订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培训,因为美国2010年4月启动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NationalInitiativeofCyberSecurityEducation,NICE),该计划旨在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来改善人的网络行为、技能和知识,从而增强美国整体的网络空间安全。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已着手于将网络空间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上来。2013年版的改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应当在网络空间的背景下进行设计;二是在信息安全培训的目标对象中加入了对重要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负有责任的政府工作人员;三是对信息安全培训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细化,即明确提出了评估培训的4个目的。不到半年时间,NIST再次了SP800-16的第三次修订草案,这个版本改动较小,主要是在信息安全培训的组织责任中加入了网络空间培训管理员/首席学习执行官。其职责包括:一是确保培训教材针对具体人员进行设计;二是确保培训教材对目标人员的有效性;三是为信息安全培训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四是对信息安全培训教材进行及时更新;五是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汇报。

3NIST特别出版物版本演变带来的启示

纵览美国历时17年对信息技术安全培训指南的修订过程,其发展特点如下:首先,该指南进行了顶层设计,即提出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设计基于角度和表现的培训模型,对需要接受信息安全培训的目标对象进行角色划分,按照角色需求从法律法规、安全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3个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初步提出了课程的评估框架。此后的3个版本都是在该体系结构下,从角色划分、培训领域和课程评估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充实、完善。其次,该指南具有可扩展性,即该指南的最初版本就设计了连续学习统一体,为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后,如何满足其信息安全的知识结构留下了足够的学习空间。第三,该指南的实时更新性,即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的新技术,对培训目标对象和培训课程进行实时更新。如在美国NICE计划颁发之后,指南很快在培训环节增加了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培训内容。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涉及使用信息系统的广大普通用户的相关信息安全常识的教育重视不够,更确切地说,对公众的信息安全常识教育的计划和实施体系尚未建立。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参照NISTSP800-16和SP800-50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信息安全常识和培训纲要的规范指南,以便完善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的完整体系,推进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工作,为构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基础保证。

4结语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4

中国互联网再遭袭 1月21日15时10分左右,中国所有通用顶级域的根服务器出现异常,导致国内部分互联网用户无法正确解析域名,对全国互联网链接造成系统性影响。很多网站被解析到一个IP地址,而这个地址指向的是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卡里镇的一家公司。经记者多方查证,这家名为DynamicInternetTechnology的公司正是“自由门”翻墙软件的开发者。该公司网站介绍称,其服务对象包括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多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提供被屏蔽网页的访问服务。

此前,国内曾经两次发生过根域名故障,一次是2013年7月6日,上海联通DNS设备发生故障,导致2G、3G的手机用户无法上网。另一次是2013年8月25日,CN根域名服务器全线故障。这次是时隔5个月,国内又再次发生DNS故障。

美掌控互联网绝对霸权 据悉,此次出现登录故障的是顶级域为.COM。顶级域名又跟“根服务器”有非常大的关系,后者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全世界只有13台根服务器,名字分别为“A”至“M”,其中10台设置在美国,另外3台设置于英国、瑞典和日本。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

所以说,美国在互联网上的霸权远大于其现实霸权,世界上没一个国家在网络安全方面对美国是放心的。美国曾在战争的特殊时间里清除过伊拉克、利比亚的国家根域名,使得那两个国家的全部网站从国际互联网上消失。

从理论上说,美国也随时可以从国际互联网中清除.CN根域名,把中国打回“石器时代”。除了舆论战和心理战,美国显然有能力从网络空间对中国的“物理域”构成威胁。我们的能源、电力等网络都很难同国际互联网做完全的物理隔绝,想想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3天供电系统出现混乱,社会上会发生什么?这样的担忧同美国某个议员的私人信箱遭到攻击,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大国“网防”任重道远 中国人电脑的硬盘来自希捷,操作系统来自微软,CPU是英特尔的,很多大型交换机是思科的,我们的网络安全大概不是有“漏洞”,这种安全是否是“成形的”,或许都成问题。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生命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回归

一、生命与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

何为生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解释:“生命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地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由身与心结合而成,身是生理,心为精神;但以心灵为主体。

何为教育?《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通常解释为教化培育,即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解释其尚不了解的现象、问题或行为。

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再以传统的面对面说教,收效甚微,单一的安全教育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生命意识的教育将使师生发展走上一个台阶,并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网络在线学习、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和随时随地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东西,已经进入普通家庭,被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广泛接受并熟悉,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走向有着很大影响。

网络的出现,一下子拓展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空间,造就了新的教育天地。为此,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挖掘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能够彰显个性的空间,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安全意识的提高,符合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探讨生命本质以及生命回归等问题,呼吁学校教育要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生命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生命教育也得到大力提倡。

三、生命教育效果

1.学会珍爱自我,自我认同意识得到增强

2.学会与人共处,关爱他人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得到转变,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感恩父母和老师,明白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同时对动物、植物也懂得了应该去爱护,初步明白了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利用,一改原来单一的面对面说教模式,使多角度、多渠道、多元化地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现实,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未成年人生命教育不再出现真空,家长、老师可以很自然地走近他们,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这提高了学校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生命安全;其次是生命成长;最后是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教育重在形成贯穿各层次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教育系列。

小学阶段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容包括了解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亲近自然、尊重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乐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交通、生活安全的基本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与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摸索出一套利用网络空间资源的正能量,同时又能建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四位一体生命安全教育,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之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下一代互联网;信息传播;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净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與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柴巧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與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2012年6月8日是全球IPv6日,当天国内外的ICP巨头们,如谷歌、Facebook、Youtube、Yahoo、百度等纷纷公开测试运行IPv6协议,来自中国的腾讯公司还推出了支持IPv6协议的SNS网站“朋友网”,并公布了向IPv6进军的计划。IPv6相关研究不仅吸引了无数IT企业的目光,而且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务院近期部署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时间表显示,将于2014年到2015年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IPv6部署和商用,届时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现在时”。目前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已经在教育网中取得了成功,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全面支持IPv6,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时代序幕正在开启。

一、危机與转型:下一代互联网的诞生

“下一代互联网”的英文对译词为“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简称“NGI”),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9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公布的一份名为“NGI Concept Paper”的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认为2l世纪的互联网将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来为商业、教育、文化、娱乐提供诸种的服务,它将是融合视听功能、甚至是触屏功能的新型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上一代互联网技术而言的,实际上未来的互联网都可以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而上述报告中所指的“下一代互联网”也基本实现了。

(一)下一代互联网的界定

当前所指的“下一代互联网”实际上是指基于IPv6协议的互联网技术,而IPv6则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对于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当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和技术人员均认为,相对于第二代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地址更加丰富、业务更加多元、传播更加便捷、信息更加安全。如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的工程师史凡等人认为,下一代互联网是指以IPv6为基础和核心,通过对现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以及网络体系架构的改进,更好地支持未来丰富的融合业务以及信息应用发展的互联网络。延安大学的张根耀教授等人也认为,下一代互联网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网络,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

(二)IPv4的危机與下一代互联网的诞生

下一代互联网的诞生是时代的要求。当前,以IPv4为基础的第二代互联网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危机,其中IP地址即将耗尽(尤其是B类地址),以及路由表的快速膨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已经使用了30多年。由于IPv4大约只支持40亿个网络地址,而新兴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如3G、WiFi、WLAN等,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具有了接入互联网的可能性,这对于IP地址有了更大的需求量,加上路由表的快速膨胀,网络地址分配也越来越紧张。2011年2月3日,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公布,最后所剩的5组IP地址(基于IPv4)已经被分配给全球5大区域的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IP地址正式分配完毕。然而,有限的IP地址的分配也是不公平的,数据显示,北美约有30亿个IP地址,而拥有全球1/4互联网用户的中国,仅拥有9.85%的IPv4地址。近年来我国IPv4地址的年使用数量平均增速为43.7%,远高于19%的全球平均增速。而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的《2012-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预测》,截至到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而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500个亿。IP地址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瓶颈。在这样的形势下,IPv6应运而生。从理论上讲,IPv6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2的128次方个,这不但解决了IP地址资源数量紧缺的问题,同时也为多元化移动终端的接人扫清了数量限制的障碍。

网络层安全性较低、易用性较差、服务质量(Qos)较低等也是以IPv4为基础的第二代互联网的局限之处。IPv6主要在IP层引入重要的加密机制IPSee,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来保证数据在传输层和应用层都得到保护,这就可以有效防止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他人截获或者修改,从而确保下一代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安全。IPSec机制还为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方便,这种认证机制不仅可以确保IP通信的数据信宿方能够确认数据信源方的真实身份,而且还可以帮助用户确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篡改,这就使得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更加可控。此外,下一代互联网还可以针对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用户的参與程度更高。在IPv6支持下,互联网将真正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真正的宽带网。

为了应对IPv4危机,早在2000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启动了“中国高速互联研究实验网络(NSFCNET)”项目,并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地区性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络。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多部委联合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的请示意见”,并正式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工程。2008年底开始,国家组织实施CNcI试商用项目。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会议确定了我国IPv6发展路线时间表,即到2012年年底前,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IPv4與IPv6主流业务互通。下一代互联网的实现将不再是愿景。

二、多元與参與: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具有足够丰富的网络地址资源,能够支持泛媒体融合时代多元化终端的接入,这就使得下一代互联网对媒体的支持更加多样化。而较之于前一代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架构更加先进,网络更加可管、可控,这使得下一代互联网具有参與性更强的特点。因此,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将更加便携、更加多元、更注重服务、且更加人性化。

(一)传播终端接入的多元化與多样化

由于IPv6支持多种扩展的报头形式,这就使报头变得更加灵活,具有良好的路由扩展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类新应用,而海量的地址分配,也为终端接入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允许接入的传播终端形式更加多元,除了现有的终端形式,如台式计算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iPad、手机、PSP等之外,还允许Web3.0时代所开发的日常生活中的器物类终端形式的接入,如汽车、眼镜、镜子、厨具等,这将使得传播终端突破传统媒介产品载体的形态,真正贴近人们的生活。随着传播终端的多元化和日常生活化,媒体将不再是稀缺资源,任何联网的家用电器或设备就是一个媒体形态。而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也将更加迅速便捷,人们只要使用联网的家用电器或设备,就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覆盖。多样化的传播终端也必然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容,新闻资讯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进一步被打破,服务类信息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信息形态。

(二)传播安全性提升

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也将更加安全。随着新的密码技术、隐藏技术和数据过滤机制的确立,以及新的安全访问控制协议的制定,下一代互联网中的网络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能够对网络传播中常见的蠕虫病毒、木马攻击、僵尸程序控制、地址和端口欺骗等威胁,作出较迅速和有效的防范。而IPsec等信息加密技术的采纳,可以有效地对信息传播的整个流程提供必要的监控,从而保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保真性和安全性。加上新引人的身份认证机制,能通过控制用户对网络的访问权限,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三)传播参與度提高

除了支持多样化的终端设备外,下一代互联网还加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因素,传播参與度大大提高。从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来看,互动性的增强是必然趋势,从支持阅读到支持分享再到支持联合,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参與度逐步提高,人们可以更多地参與到互联网的内容创造中。而在下一代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支持下,用户的参與程度还将得到进一步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具有地址空间大、参與性更强等特点,这里面的空间应该比第一代互联网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我们参與。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用户将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用户的上网行为将直接生成意义,而在相关数据管理平台的运作下,用户可以获取适合自己习惯的信息。此外,下一代互联网还支持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且用户还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种网络信息进行整合和利用。因此,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实现了用户的深度参與。

(四)传播服务性增强

服务性信息的增多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从提供阅读服务到提供共享服务再到提供生活化的服务,服务一直是互联网的重要业务内容,然而服务质量不佳也一直是困扰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大难题。下一代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由于网络更加可控、可管,用户的网络使用和浏览行为也能生成意义,在偏好信息处理、个性化引擎等技术的运用之下,互联网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从而避免海量信息的搜索疲劳。此外,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加兼容化、更加专业化和更加细分化,这也将催生专业化的内容管理供应商,届时智能化的数据将以媒介的形式出现,而互联网也将进一步日常生活化,用户将能享用到各种完善的信息服务。

三、挑战與应对: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非传统国家安全一

所谓的非传统文化安全是相对于传统文化安全而言的。胡惠林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为战略工具,以直接或间接地颠覆或改变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文化安全问题;而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则是由于国家内部的文化危机,而形成的直接和间接威胁国家安全的文化安全形态,如网络文化安全、文化生态安全、国家文物安全和著作权安全等。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是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形态,它主要是指由网络内容所构成的文化安全形态。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危机是传统文化安全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但它比传统文化安全的内容更加广泛,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网络舆情危机将对社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影响,其危害性十分显著,必须予以重视。

当前,网络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2011年春夏之季的“”就是运用网络手段影响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因此,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各国必争的战略空间。近年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业已制定了网络空间相关战略,而联合国有关机构也呼吁,各国应加强在网络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的安全挑战。2012年初,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信息空间活动概观》指出,各种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媒体的高速发展,在千年之交催生了全球信息空间,它成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第五大被发达国家用来完成军事任务的空间,鉴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具有跨国破坏性的网络武器被迅速开发和扩散,这使得网络战的重要性急剧提高。俄罗斯的网络战略新规划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网络空间里的非传统文化安全问题。当前,我国网络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已经有了大幅提高,网络已经深入日常生活。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站数量达到268万,中国大陆IPv4地址约为3.31亿个。因此,制定和落实网络战略规划也应该成为我国互联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传播将会更加安全、更加方便、更加自由,然而这也会给某些危害我国文化安全的信息提供可乘之机。在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条件下,信息安全将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国家的文化安全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际上它还将涉及一个国家的文明传承、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由于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将大大减弱,而信息传播将会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在缺少监控和引导的情况下,这也许会增加某些用户的偏执,从而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不良影响。而要限制和减少这些危害,必须从下一代互联网的安全体系设计开始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