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1
(一)实现了我国税制的转型
在我国不断的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时间里,我国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首先在所得税的部分强化了税收的公平性也让每一个企业都在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竞争。其次在这一阶段内我国也建立健全了新型的流转税制度,这一举措从分表明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特色;而且也让中央和地方政府拥有更加稳定财政收入来源,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二)转换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进行税款的缴纳,然后将税后的资金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使用,这也是新型的企业所得税的特色以及使用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传统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已经不再能满足新型的社会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剔除落后的部分,让相关体制与时俱进,也进最大程度去避免将来国家在“分配”方面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体制也得到了转变
对于这一部分,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财政绩效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对于财政绩效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从而有利于政府在接下来的问题上采取良好的分配方式,这也有利于不断优化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让我国政府的职能具有服务型的特点。其次支出结构出现了变化,尤其是政府在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程度不断加大的时候,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也会得到蓬勃的发展,这也保证了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当今的财政税收体制具有局限性
因为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体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国才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大多数在以下几点体现:第一,我国现有的财政分配具有明显的向上集中趋势,这也就会导致分税制度不可能落到实处,难以发挥其作用,也就造成了财政分配的不合理可能会削弱了中央的宏观调控的能力。在我国的税收种类中环境与资源却并没有受到相关人员的注意,这可能降低税收调节社会分配的能力,而且很多重要的非税收收入也没有及时的纳入我国现有的税收管理制度当中来。
(二)当今的预算管理体制具有缺陷性
随着改革工作的发展,对我国原来的预算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虽然我国鼓励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工作,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无法及时的跟上整体的节奏,让很多财政预算没有包含在政府的收支工作中。而且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和管理体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导致很多财政事情无法公开在阳光下,很多财政饭无腐败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控制和解决,因此很多根本性的矛盾没有得到缓和。
(三)当今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
我国的中央财政的集中程度很高,然而这并不能保证中央财政的拨款可以及时的弥补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和的缺陷。而且专项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以及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同时为我国的这主要支付方式。但是这三种支付方式都在支付过程中会出现支付效率低、监管不到位、支付款项不准确以及支付结果难以得到查询等问题。
三、加快体制建设、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完善分级和分权的财政机制
实行这种体制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以考证这种制度是否符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从而将统筹兼顾和协调规范的作用最大化,来保证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长期的处于平衡的状态下。在实际工作中分权、分级就代表根据实际情况来评测各级政府的收入能力以及权力,进而对该政府进行相应责任和义务的划分。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权力,鼓励地方政府在相关区域推行税收的减免政策,保证各级政府的合理划分。
(二)不断完善预算的管理体制
从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状况来说,一定要尽快的将预算执行和编制这两个范畴划分明确的界限,这将会符合我国财政预算方面的整体发展理念,帮助我国建立一个紧密式的预算管理模式,而且绝对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与财政收支有关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有效的对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证等领域进行管理,当预算体系能包含与之相关的所有事宜,很多行业也会从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实行科学合理的两级两类关系转移支付体系
上文我们提到现有的三大转移支付模式,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会造成一定的财政损失,增加管理成本。所以在以后的转移支付活动当中,要确定主要的支付目标,其次进行资金的适当比例,从而保障对资金的合理分配。第一、就需要对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第二、要将普通的转移支付比进行合理调控,保证结构的平衡;第三要注意地方因素对转移支付水平的影响,确保对地方支付数和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2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税收流失直接减少了当期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税收流失的存在,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使得实际税率降低,产生了类似减税的效应,刺激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拓宽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当于部分抵消了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直接影响。梁鹏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即使考虑税收流失的减税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即边际消费倾向c≠1时),通过减税效应扩大税基而增加的税收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影响的综合结果使得财政收入净减少。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当边际消费倾向c=1时,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净影响为0,即无影响,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决心。难道这种无影响的情况真的存在吗?经过研究发现,梁鹏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只考虑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问题,也就相当于仅停留在自然经济的实物均衡上,所以结论有失一般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货币的运动。所以,经济的总体均衡必然是货币的均衡,而不仅是实物的均衡。因此,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必须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而此时计算得到的产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产出,才能用来研究当代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问题。
下面,引入税收流失率e(即税收流失额与应征税收额的比率),并借助IS-LM模型,研究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下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净影响。使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就是利用IS曲线和LM曲线,找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同时满足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和利息率均衡条件(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下的产出,即均衡产出Y*。笔者引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分别推导这两条曲线方程来求解该均衡产出:首先,推导IS曲线方程。IS曲线是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其表达式为:Y=AD=C+I+G+NX式(1)其中,Y代表总产出(或总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AD代表总需求,它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决定。假设消费C为可支配收入Yd的增函数,它表示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消费C也随之增加,其表达式为:C=C0+cYd其中,C0代表自发消费;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0≤c≤1),即可支配收入Yd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C的平均变动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Yd等于收入Y减去税收实际征收额T:Yd=Y-T而税收实际征收额T等于按照税法规定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tY减去税收流失额etY:T=tY-etY=(1-e)tY其中,t代表名义税率,即应征税收额与税基Y的比率(0≤t<1);e代表税收流失率,即税收流失额与应征税收额的比率(0≤e<1)。
再假定,投资I与利率i的关系式为:I=I0-bi其中,I0代表自发投资;b代表利率i每变动一个单位,投资I的平均变动额(b>0)。最后,假定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都是不随利率i和国民收入Y变化的常量,并给定其水平为G0和NX0。
于是,将这些假定条件带入式(1)得到IS曲线方程,如下:Y=C0+c[1-(1-e)t]Y+I0-bi+G0+NX0式(2)接下来,推导LM曲线方程。LM曲线是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其表达式为:M0/P0=kY-hi式(3)其中,M代表名义货币供应量,并给定在M0水平(M0>0);P代表物价水平,并给定在P0水平(P0>0),于是真实货币供应量可表述为M0/P0;参数k和h分别反映真实余额对收入水平与利率的敏感程度,且k>0,h>0。
通过以上分析,推导出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现联立式(2)、式(3)求解均衡产出Y*,得到式(4)其中,A0代表自发支出,A0=C0+I0+C0+NX0,且A0>0。
假定不存在税收流失(即e=0)时的税收收入(即应征税收额)为Te=0,则有式(5)假定存在税收流失(即e>0)时的税收收入(即税收实际征收额)为Te>0,则有式(6)那么由于税收流失而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额为Te>0-Te=0,即式(7)根据参数和给定常数的经济意义,不难看出式(7)恒小于0,即Te>0<Te=0。
于是,可以得到一般性结论:税收流失一定会减少财政收入,根本不存在无影响的情况。这就表明,政府无论从维护税收公平角度出发,还是从增加税收收入角度出发,都应该坚定打击税收流失的决心。
二、打击税收流失的经济条件
尽管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税收流失一定会减少财政收入,但是对于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学术界却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政府打击税收流失会遏制经济增长。原因是税收流失率与均衡产出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即随着税收流失率的降低,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见式(4)。但是,笔者认为学术界的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税收流失率的降低,绝不是自发行为,它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稽查和收缴这部分违规所得。
而政府用以打击税收流失投入的资金,又相当于增加了政府购买,刺激了经济增长,从而抵消了因为打击税收流失造成的均衡收入的损失。因此,政府打击税收流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着两面性。本文试图研究当政府投入的资金量与最终收缴的违规所得满足什么关系时,会使得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不影响经济增长。现假设,政府投入资金ΔG用以打击税收流失,使得税收流失率由e1降为e2(e1>e2),均衡收入由Y1变为Y2,收缴违规所得共计(e1-e2)tY1。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3
(一)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影响着国民经济资金分配关系[1]。投资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涉及领域众多,根据不同标准可由各种分类,例如:投资分配结构、投资时期结构、投资来源结构等等。通常情况下,投资比例变动便会对投资结构产生影响,改变投资结构配置。因此,调节投资结构比例是优化投资结构的主要手段。实际上在经济发展中投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国家想要对投资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就要以投资结构变化规律为准绳,结合发展目标才能达到优化目的。
(二)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现经济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往往根据国家意识制定,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偏好。在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下,资源配置最能体现政府意图。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目的在于弥补市场自然调节缺陷,合理引导资源配置,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促进社会资源最优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确保资源配置合理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二、投资结构与财政税收政策的关系
投资结构的优化包含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中税收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税收政策自然对投资结构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建立在有效实施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二者间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程度越高,二者间的关系联系越紧密。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历史来看,尽管投资结构受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依然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所以财政税收政策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及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财政征税政策的调整对投资结构毫无疑问有着巨大影响力。优化投资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多年完善下,虽然投资结构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我国投资结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投资结构仍存在不合理问题,投资结构升级改革速度缓慢,结构明显不平衡,优化投资结构的财政税收政策势在必行。
三、优化投资结构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一)结合我国投资结构发展情况
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时,我国财政部应成立若干技术项目组和多个技术专家工作组,对当前我国投资结构发展现状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进行试点实验,结合我国市场需求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结构发展状况,合理优化财政税收政策,以保障政策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出财政税收政策对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如果是特殊政策变动,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征求国内企业意见,并在意见接受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馈意见,以确保财政税收政策的正确性,避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调整政策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生搬硬套。
(二)加强对经济结构实地考察
想要保障财政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使其发挥出最大引导作用,在优化和调整时,就应针对调整内容,开展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行实地调研,直接听取报表编制者、监管者、审计师等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保障财务税收政策符合我国国情,这更有利于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以及投资结构合理优化调整,这样的财务税收政策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原则,又保障投资结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经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国财政政策不仅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其相关联法律法规同样存在问题,并不够完善。一些问题在相关财政政策中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在财政税收政策中却没有涉及,甚至存在严重冲突,使二者内容相互矛盾[3]。这十分不利于财务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调整,为了适应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优化。我国应对其相关法律法规做出调整,进一步完善,为财政税收政策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最大化发挥财政税收政策职能,以实现更好的引导投资结构优化。
四、结束语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引言
我国正处在社会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必将是很长的。当前我国最重视的是如何提高生产力、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并要求一切工作都需围绕经济建设而执行。任何国家的任何经济工作,都需要国家财政税收的支持。财政税收渠道不通畅,那么国家经济建设必然会受到堵塞。而财政税收渠道是否畅通,这必然关系到财政税收的工作的完善与否。
二、财政税收的概念及作用
税收,是政府以法律规定为基础,向个体、法人无偿的征收财物的行为。收税的目的旨在于政府为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源头,将取之于民的财物用之于民。
财政收入是财政税收的主要目的,指的是政府以税收作为向社会活动征收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说,政府以印花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等各个税种作为征税根本,向征收对象征收劳务收入、收益、财产所有……
财政税收是对经济收入进行宏观调控,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由于政策和地域条件的种种原因,中国民众很大程度存在着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为取得国民收入上的相对公平,国家必须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让先富起来的为后来者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财政税收是政府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实施财政税收政策,很大一部分用之于民,将税收收入投入到生产中去,用到公共事业中去,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维持国家和谐,以做到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
财政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财政收支总和,外汇收支、物资供需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市场得到一个正常发展的环境,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三、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税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税收政策的调整下,税收工作也必然是要随其变化的。税收一旦出现问题,连带着税收收入也会相继出现问题。以下就对税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阐述。
1.财政税收制度缺陷
我国在税收上存在着很明显的问题,税收种类很多,并且一个企业就需要上缴多个税收项目的税款,而我国在税收政策上缺少一个完善的税收机制。这个问题为我国开展税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困扰着税收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执行。没有统一的税收标准和合理的税收设置,是税收制度的一个严重不足点。在税收制度上,不可靠和税收不合理将影响着应税者对税收的缴纳情况。这也是为什么税收效率很低的其中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税收政策是为应对经济计划而设定的,所以缺乏对经济的协调作用。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收设置上,其中重复收税的问题表现的明显,阻碍了我国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造成税收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存在困难。
2.财政税收预算缺陷
没有建立合理的预算系统是财政预算中最致命的一点,财政没有合理的预算体系,就无法保证财政收入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处在转型时期,我国在财政税收预算工作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财政预算问题的出现原因有三点。其一,缺乏对财政预算方面的重视,其二,对财政缺乏一个整体上预算,其三,出现资金转移现象。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
3.财政税收管理缺陷
偷税漏税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财政税收中始终存在的大问题,并且此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走向多元化。无视法律的存在,在纳税上采取懈怠、拖拉等方式对纳税义务进行无言的反抗。盈利性机构中,各种偷税漏说的手段层出不穷,利用开假票虚票、利用关系、利用“障眼法”在财务信息上做手脚,以逃避纳税责任。这个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不仅需要对纳税者征税,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侦查到问题的所在。为税收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的损失。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偷税漏说抗税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财政管理负责人没有端正工作态度,毫无使命感,促使了企业偷税漏税抗税的现象的出现。
这些问题的造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措施没有实施到需要实施的地方,并且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态度不够重视。财政税收部门旨在完成任务即可,对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则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端正监管工作的态度,加强监管工作的力度,是发挥经济调控作用,防止和杜绝偷税漏税现象的手段之一。
4.地方财政工作不到位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一,不同区域其财力的分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区域地方政府所持的财力不同。并且地方政府在转移支付方式上缺乏完善的机制,在这种情况的干扰下,相关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税收政策的改革策略
1.完善税收制度
要提升财政工作的效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税收制度进行完善。任何问题的出现,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和管理出现了问题。为维护国家经济的根本利益,使财政税收对经济调控起到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税收进行完善。首先,税收政策应根据经济的变化,企业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的同时,更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从大局为长远着眼,忍痛放弃小局和眼前利益。其次,国家应对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将重复纳税的现象消除。最后,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形下调整税收政策,避免企业背负过重的纳税担子而影响它的发展。
2.完善税收预算机制
完善而合理的税收预算机制可以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机制,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是拓宽财政预算的范围,将范围界面延伸拓展到每一个事业单位的经济领域。其次是,为保证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我国应制定一个依附国情而定的长期预算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税收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3.强化税收工作监管力度
在我国,盈利性机构偷税漏税甚至抗税的现象相当严重,并且至今得不到解决。为遏制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的利益,应从税收监管制度开始着手。首先,我国应制定一套与财政税收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其次,在盈利性机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分析其经济信息的合理程度,用敏锐的眼光洞察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扼杀偷税漏说之风。其三,应针对征管和审计这两个工作环节进行较强力度的监管,严肃审查和处理纳税户定位定额户的情况。其四,对财政税收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和挑选,防止工作人员因关系原因对企业放松必要的监督。防止收税工作人员因关系原因,把税款核定为定额征收的情况发生,确保税款一分不少的被征收完全。
只有在四者上着手,才能确保财政税收工作的执行,保证国家的利益,避免国家的损失。
4.建立健全的财政支付体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强,资金的来源得不到保障。为此,为保证资金来源,我国在转移支付的比例上应不间断的对其增加,并建立一个较为稳定健全的资金机构。在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上应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使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防止资金的流逝,确保资金最大程度的落到实处。
财政支付制度的合理和完整,可以保证地区统筹规划的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财政支付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论
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财政税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对公共设施的建设、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的和谐。在税收工作上,我国针对当前的经济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在税收工作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仍踏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而税收工作的实施,关系到我国的收入情况,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发展。为此,国家以国情为出发点,在不损害纳税人的利益下,对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做一个调整改革和完善,让我国的税收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郭淼.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7-9
[2]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6-8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财政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虽然取之于民,但是其收入主要用于社会公共管理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物质保障。财政税收体制是国家和政府通过以税收作为主要财政资金收入来源来完成其职能的相关制度和举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逐渐暴露出了弊端,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局势。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实现社会公平,加速和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可以看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水平,有利于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极大地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二是对财政税收体制惊醒改革与创新,极大的改善了财政税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服务作用,加快了财政税收体制升级和转型的步伐,符合社会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异大的状况,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必然要求。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促进公平合理的征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为社会的其他行为树立行为典范,有助于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民生民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分析
1、财政税收具有局限性
从整体上看,我国财政税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设立的税种并不全面,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合理分配社会收入等方面的税种存在缺漏,大大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影响了财政的预算和支出,因此,在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二是在分配税收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税收分配权利的设置以及税收收入的分割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缺乏自主性,这种分税不均衡的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制约其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2、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
预算管理是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进行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预算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导致预算体制管理改革的进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阻碍了财政税收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落实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的覆盖面较小,对于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的地方政府来说其推行的力度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预算审批和预算监督机制,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管理存在很大程度的不透明,公共资金、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大大降低了财政预算的效度。
3、转移支付体系缺乏规范性
转移支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税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央政府在对财政收入进行集中之后,为了帮助地方解决由于财政资金不足而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将会根据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财政支出的手段来缓解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不平衡。进行财政支出就避免不了资金的转移,然而目前我国财政在资金转移和流动支付过程中存在转移周期长、效率低下、资金转移类型和结构不合理、监督管理不善、腐败现象滋生等诸多问题,使得资金缩水现象严重。此外,在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和体制补贴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相比所占的比例较大,严重影响了财政准仪支付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规范性。
4、地方财政管理不到位
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支出和降低管理成本,采取了精简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措施。然而人员的缺失加剧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不到位,降低了地方财政税收管理的职能,这样不但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解决,还增加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难度。此外,现有的财政税收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普遍偏低,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影响了财政税收在国家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5、国民税务意识薄弱
税务意识薄弱体现在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收税人的服务意识两个方面。纳税人纳税意识薄弱表现为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而收税部门并没有充分了解纳税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不能为纳税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策略
1、合理规划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如前所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财政关系是导致政府间收支不平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合理规划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利与财政收入比例的关系,改变地区财政失衡的不良现状。建立、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改善分税制度,从财政权利和事物权利两个方面重新明确和规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由于地方的财政收入比较紧缺,导致地方财政所承担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中央财政应该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为其分担一部分责任,在控制财政自由、科学规范地方财政税收的各项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之上,要适当放宽地方的财政权利。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地方财政管理的自主性。
2、规范政府财政税收收入来源,改善财政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导致我国财政税收的增长能力和增长空间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政府的支出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职能的增加而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加剧了财政税收在支出和收入上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往往以不合理的税收方式来筹集收入的重要原因,乱收费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合理的规范政府财政税收收入来源。此外,我国政府财政在支持中央国家企业发展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投资或补贴的形式,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大大降低了财政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公共效益,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财政与经济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对于经济健康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对公共财政的使用必须以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为原则和依据,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3、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体系
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体系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另一切入点,政府应该从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结构以及资金转移支付的比例两个方面来完善。具体实施策略是针对目前转移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该适当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并协调增值税分享体制、税收返还制度等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之间的配合,从而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实施财政的转移支付过程中,政府应该密切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地方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特点等,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合理的所转移支付的资金比重,使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做到统筹全局和协调发展。
4、提高政府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在税收体制的实行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财政税收体制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而不断改革,就必须加强政府对财政税收的管理力度,并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提高财政税收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在实行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相结合的优越性,彻底改变重视税收忽略管理的传统局面。其次,积极利用法律、制度等强有力的约束手段来加强财政税收管理力度,从而避免或减少人为等主观因素所造成了不良影响。再次,政府应该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避免地方政府出现负债现象。对于已经出现的地方债务,可以通过分类处理和分流处理的方法积极应对。最后,政府还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纳税人和收税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并从思想层面上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收税人的依法办事能力和为人民提供优质税务服务的意识。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必须持续进行,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国政府应该深刻意识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立足于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坚定不移地从多个层面深化财政税收改革,切实改善我国税务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付师伟 单位:吉林省四平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
参考文献
[1]高光元: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9).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进一步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26).
[3]陈光焱:当代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取向与选择[J].税收征纳,2012(11).
[4]于秀锦: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商务必读,2016(6).
[5]龚煜桐:针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
[6]谢毅哲:基于创新思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7]张思佳: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6
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基于这一点共识,各学派站在各自的研究立场上所得到了不同的税收定义。学说给出的定义如下: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而公共经济学中有一个税收价格的概念,认为税收是个人为支付由政府通过集体筹资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法律上的税概念是指,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者(公民),以自己的给付是用于宪法规定的其享有各项权利为前提,并在此范围内为,依照遵从宪法制定的税法为依据,承担的物质性给付义务。
这三种定义各有侧重,而传统的税收三性就是基于一家学说得出的,不能说不对,但其全面性也不能不说有待商榷。无争议地,税收的内涵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由于它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是一种超经济的分配关系;二是,国家征税的依据的是公共权力,而不是财产所有权;三是,国家课征税款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显然,税收三性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体现了内涵一和二,却没有体现出内涵三。税收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分配关系,所以具有无偿性;因为具有无偿性所以只能依据公共权力征收,必须是强制的,也就必然要求这种强制征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果随意征收必然引发社会公众的不满。税收的无偿性要求税收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同时,税收的强制性与固定性又为税收的无偿性提供了保证。但并不是说强制性与固定性就为无偿性提供了全面的合理因素,毕竟强制性是强调税收的义务性,即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而与义务相伴相生的另一方面就是权利,公民是依法纳税的义务主体,同时也是权利主体,体现在税收的性质上就是有偿性,也就是内涵三,即国家取得了税款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国家强制地从公民手中取得税收收入,在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国家以一种有偿的交换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即国家以其取得的税收收入履行职能,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由此我们发现,传统的税收三性并没有完整地涵盖税收的内涵。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反应的是社会物质财富在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取得的部分是国家凭借公共权力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占有,所以,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方式具有强制性、固定性,这是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另一方面,从税收的目的以及税收最终去向来看,税收是有偿的,这是税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样,强制性体现了公民的义务,有偿性体现了公民的权利,固定性则体现了税收内在对稳定性的要求。因此,从理论上讲,以有偿性代替无偿性更能完整地体现税收的内涵,也更加符合现代税收的形式特征。
二、从现实中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的GDP持续增长,已经由2000年的98000.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这被看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也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2001年来始终保持在15%以上,近两年来甚至突破了20%,比GDP的增长速度还要高十多个百分点。在基数GDP愈加庞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可以想见其增长之迅速。再加上大量预算外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就更高。那么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不是越高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护,同时也容易滋生腐败,然而在我国财政收入增速的攀比之风却愈演愈烈。
在财政收入增长如此迅猛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又是如何变动的呢?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的正常年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只有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的两年特殊时期,国家为维持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才使得财政支出的增速大于财政收入,经济恢复之后,财政支出相对又有所萎缩。在这些支出中减去庞大的行政管理费用等支出后,真正用之于民的部分就更少了。对2007年到2010年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事业、文体与传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的支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发现发现,国家用于这些公共事业的各项支出的绝对数额每年都在增长,但各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保持稳定,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自2007年以来始终保持在14%,科学技术支出保持在4%,社保和就业支出保持在10%11%,医疗卫生保持在5%,这无疑是与我国的财政政策一脉相承的。
那么人民在这种缺乏制度性约束的财政收支体系中受益几何呢?由于以上所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主要公共事业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稳定的,因此就得出其增长速度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一致的结论,也就是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正常年份都是高于用于公共事业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的。因此可以说公民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中享受到的福利,是低于其支付的对价即所缴纳的款收的。
诚然,由于财政收入宽裕,公民享受到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也增长,但不得不说这种体系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权益是有损害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不到提高,政府的服务职能就有待加强,税收的用之于民就有待真正落实,而这正是税收有偿性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能片面地宣传税收的无偿性,这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实现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无疑是背道而驰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税收征纳、监管体制,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还不够强,在这种背景下就更加应该强调税收的有偿性,这同时也是在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这样才能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明确其为纳税人服务的职责,也使纳税人明确其作为国家与社会主人的地位,强化其主人翁意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也有助于整个税收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