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以会计法律、制度、准则等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惯例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标准,充分、全面地考虑企业的经济环境、生产经营特点等客观要素,运用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日常事项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中确定或不确定性事项应采取的处理原则、方法和程序等方面所进行的选择和断定的过程。

一、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要特点

1.合法性。尽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判断性,而且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赋予了会计人员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原则、程序等方面的自由空间,但是这决不是说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以不受约束地随意判断,相反,在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只有在会计法律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提供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才是合法的。例如,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只能采用备抵法,如果企业会计核算时采用了直接转销法,则违反了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只能在企业会计制度允许选用的方法中选择其适用方法,并据以进行有关会计核算。

2.专业性。任何判断都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会因事项所涉及的专业不同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同样作为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会计,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各种实际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处理方法、具体处理原则的选择等方面的判断,只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只能依靠会计专业人员才能进行。

3.信息性。会计人员要做出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必须收集与判断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从而获得充分必要的判断信息,并作为会计职业判断的信息基础。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项会计政策为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准备工作,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有关的财务信息。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要调查、掌握年末与企业存货有关的市场销售价格;计提坏账准备,要调查掌握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偿债能力等。总之,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判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信息性原则,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和职业经验,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进行判断,离开了必要的信息,判断的可靠性就无从谈起。

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具体表现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以说贯穿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会计流程看,从识别会计凭证,判断其真实合法性,完整正确性,并做出正确会计处理,到合理设置、登记会计账簿;再到组织财产清查,核对账目;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具体来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它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每个企业在对同一会计事项处理时可能会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法。例如,所得税核算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等等。作为这些具体会计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之间本无绝对优劣之分,现行会计制度也缺乏对多种会计政策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因此,会计人员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选用具体会计政策时,只能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诸多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政策中,选择适合于本企业情况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以使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估计方面。会计估计是会计人员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保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有些交易或事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精确地计量,因而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做出估计。例如,企业按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时,需要根据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验等具体情况做出估计。可以说,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估计是不可避免的,运用合理的估计是会计核算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当然,合理的会计估计也是建立在具有确凿证据和会计人员积累更多经验的前提下,而不是随意估计,漫天估计。如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长期待摊费用的分摊期间等常见的会计估计,这些项目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的预计和推断,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加以准确、合理地确认和计量。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2

1.普通高校会计核算必须适应财政预算改革的要求。我国普通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与财政预算相适应,随着预算会计的改革而变动。1992年我国高校会计核算的记账方法由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是预算会计改革的结果。当前,我国预算管理逐步推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国库单一账户管理等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对高校会计的核算产生了较大影响。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是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应在整体预算会计改革的框架下进行。2.业务管理需要高校会计核算改革。科研经费、教育经费规模的扩张与专业管理的要求提高并存,使高校会计核算必须适应业务管理的需要,向不同资金业务管理部门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比如学生缴费、各类科研经费对使用的管理规定、银行借款与偿还等等,要求高校会计核算工作逐步走向精细化与规范化的分工协作,具体核算部门设置、岗位分工等都必须适应业务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使核算专门化、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核算向有关部门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使资金的管理科学、使用节约,提高效率与使用效果,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业绩。教师收入提高,使得高校会计核算必须适应税务部门对会计信息需求。总之,随着高校的发展,经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费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管理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新业务不断出现,资金投入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都需要对高校会计核算改革,以适应这种要求。

二、高校会计核算需要改革的方面

高校会计核算因为面临新的管理要求和新的业务问题而必须进行改革。1.会计核算主体与核算制度需要改革。普通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必须适应高校改革与管理的信息需求而改革,使高校会计核算制度适应高校发展与改革的新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会计核算是同一会计主体,但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事业经费依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和反映,基本建设经费依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和反映,使同一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统一性与可比性,不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必须改革目前不能适应高校全部业务的情况,实行复合主体制度,在同一高校会计主体中、在统一的核算制度中,再实行基金主体制度,把高校复杂的会计核算纳入统一核算制度的框架之下。2.核算基础需要改革,适应管理的需要与业务核算的需要。普通高校的事业收入与支出依据收付实现制核算,收入和支出核算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应该归属期间,造成会计年度终了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款项不准确,年度结余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当期的业绩与成果。如普通高校中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等非税收入的核算,只是把财政专户返还给学校的部分作为学校的收入核算,已缴财政专户而未返还部分既不作为本期的应收款项核算,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核算;支出的核算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高校会计核算改革必须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得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均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准确、客观核算普通高校的业绩。3.核算的具体方法需要改革。(1)同一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事业经费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事业经费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入账核算资产的价值,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形成维修与更新资金;经营性基金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经营性基金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也按历史成本入账核算资产的价值,但提取折旧来形成维修与更新资金。这种核算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同是固定资产由于其用途不同,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使得同一指标口径不同,不同口径的指标值再累加,增加了指标的不准确、不真实的情形,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二是不提取折旧的核算方法,不符合固定资产的使用磨损与补偿规律,会造成资金使用的浪费。(2)负债的核算和反映不客观,掩盖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目前普通高校的会计核算中,对负债的核算存在两个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不核算隐性负债,比如对银行借款、应付款项等显性负债能够客观反映,但对一些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应付未付工程款、应计未计贷款利息等隐性债务,不予以确认和计量,因而会计报告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其财务风险,不利于高校控制财务风险;二是高校会计核算设置“借入款”会计科目,核算高校的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会计报表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分析债务风险和控制财务风险,也使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大。4.普通高校会计应该实行集中统一核算。在目前的普通高校会计核算中,很多普通高校都是在学校会计核算主体的前提下将后勤与基本建设再设一个二级核算主体,形成了普通高校的二级核算制。一个学校主体,不同的会计核算主体,导致账务处理的及时性减弱,二级核算主体的业务水平始终不能与学校主体保持一致,产生很多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果。

三、普通高校会计核算改革的建议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 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4

关键词:商誉;会计核算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1.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随着商誉会计核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于商誉研究的逐渐深入, 商誉的会计核算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商誉会计核算的框架结构还不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7)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问题 信息质量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决策必须更为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取优势。而会计核算则是帮助企业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有效工具。但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核算还面临一些问题,只有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会计核算,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总结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对过去给出评价,并在通过对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都想及时地了解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利益分配有关的各种信息。长期以来,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的核算水平一直都没有达到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会计处理也相应与其他企业有所差异,目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不规范之处。

1.会计核算具体方法选择不规范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成本支出情况进行会计核算,但在实际核算中,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素质或者理解程度不同,甚至为达到施工企业的某种目标,会采取一些有利于提高或者降低当期利润的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算。如对于“存货跌价准备”会计科目的使用,部分企业为降低当期利润,可能采取计提“管理费用”的方式来降低整个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达到降低纳税额度等目标。再如,对于周转材料的处理,由于部分材料可能可以同时采取分期摊销法和分次摊销法进行会计处理,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存在一些主观的选择,部分施工企业会采取对自身更有利的方式进行摊销,从而提高其总体收益。

2.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不科学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不仅包括一些确定的已经发生的支出,还包括一些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分析处理的内容,如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成本的摊销,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于分割成本的摊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只是简单的按照某一比例进行会计处理,而不会按照作业成本法等方法进行科学的测算,从而导致了核算结果的不准确。此外,对于核算的内容,部分施工企业存在核算不全面等问题,如对于施工人员的奖金等一些间接费用,施工企业没有按时的进行核算,而是采取项目结束后统一核算的方式进行,而没有按月进行核算。

3.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施工企业会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会计人员的整体与专业素质没有跟上。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在于:会计人员有的不具有相应的执业、从业资格。施工企业中有些财务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甚至不具有相应的资格;有些会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在领导的指挥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新会计准则颁布与实施后,更多专业性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另一方面,目前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培训素质较低,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

4.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有待提升

首先,由于建筑施工多为野外施工,一旦相关项目负责人或者施工单位没有及时的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或者没有将施工进度、施工中出现的与预算方案不一致的问题等情形及时的向财务核算部门进行报告,则可能影响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其次,由于建筑施工多为野外施工,甚至是异地野外施工,这就使得财务人员可能不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能采取一些“想当然”的方式进行,而没有与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从而出现了核算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针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薄弱的现状及以上分析的原因,以下提出几点措施,以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

1.提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鉴于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会计核算是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节约成本开支的重要工作环节。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制度的中心,而会计人员是承担会计核算职责的主要人员,因此会计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重任。针对当前施工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现状,施工企业亟需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会计操作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施工企业会计队伍的素质:一是要对企业在岗会计人员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并重新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岗位需要设置包括会计制度、会计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为施工企业准备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挑选出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培养出既懂会计专业,又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紧对施工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加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不断提高财会队伍素质。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会计核算

首先,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会计核算,通过购买计算机、财务软件等信息化设备,将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将这种财务信息系统与施工企业全局性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将核算的结果有效的进行返回,从而使各部门、子(分)公司能够及时的获取这些信息,并辅助相关决策。其次,要完善信息化系统下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如对于如何进行授权、原始凭证的保存等,从而为保证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

3.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有效执行

我国财政部2003年9月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简称《办法》),并要求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于2004年1月1日执行。新办法的实施对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收入的确认问题是施工企业核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加强对新会计核算办法及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程序,从成本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主要环节逐一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对会计行业及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建造合同》准则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会计准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行业机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将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加强对新会计核算办法及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程序,从成本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主要环节逐一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范文6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财务制度

1.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医院会计核算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是一项既需要相关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还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又对会计核算管理领域、相关医学领域均有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故其所需要的是符合医学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不仅有医学研究单位、会计金融学院所以及普通的专职专科,还有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的在职人员,甚至还有从事这方面专业的实习生,在这样人员构成复杂的医学会计核算行业里,大多数的人员没有足够的有关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应有的会计核算管理理论知识、医学知识,很难真正有效地承担起医学事业相关安全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

1.2会计核算管理理论普及力度不大

在现在的医学行业的发展中,会计核算管理知识的普及很欠缺,这是对于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一个限制,进而导致会计核算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甚至有些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管理阶层也没有意识到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这不仅不利于医学行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在限制医院会计核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医学行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下来,运用会计核算管理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先进出色的医学业必须运用的理念,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医学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与步伐,更好地发展医疗事业,所以,加强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理念的普及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1.3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医院会计核算管理这一理念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却发展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相应的传统管理的辅助管理方法已远远落后了。另外,由于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其他辅助管理的盲目性、不合理陛,同时,医学业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由于每个医学队伍设计其自身的会计核算管理而造成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以及医学会计核算管理的辅助经济管理不完善而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粗劣和性能不达标,所以,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相关辅助管理的合理完善性也是制约医学行业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完善医学会计核算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这样的医学管理才是合理的,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事业的良性发展。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它不但关系到医院的收入、支出的核算,也关系到医院效益的核算,我们必须把以往成本核算就是“算成本分奖金”的观念彻底改变,要把成本核算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不仅仅把它局限于只是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一种具体方法,而必须把它认为是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及需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医院成本核算是全员参与的一项十分复杂的经济管理工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又由于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复杂,科室之间联系密切,综合性较强,因此,需要全院各部门包括人事、医疗、护理、药剂、总务、设备、财务等全院所有部门的分工协作,互相协调,共同配合。

2.医院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2.1组建成本核算领导小组

在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需要建立统一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比如河南漯河市某人民医院,它成立了由副院长任组长,财务科、总务科、药剂科、设备科、医护部、信息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从医院实际出发,依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并针对医院自身的特点,制定成本核算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成本核算管理实施细则》《成本费用归集与分摊标准》《成本测评考核办法》等。由以财务科为主的几名成本核算员负责实施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各职能部门、科室及管理部门要配合、协调,为成本核算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资料,各科室也要设立1名兼职核算员,协助科主任对本科室的收入、支出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及时进行统计、收集整理,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适合于本院实际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以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统一。同时,也使医院的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2.2做好基础工作,确保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在提高职工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专业技术高的成本核算专职队伍,也是搞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比如,首都医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前也是多次召开以“医院成本核算项目”为主题的大小会议十几次。同时也对成本核算小组及职能部门、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了多次的培训。二是在实行成本核算前要摸清医院的家底。通过资产清查,核实各科室资产数额,包括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数额,低值易耗品价值、水、电、气的用量等,进行制表、建账,并统一核算口径,避免数出多门。三是对医院内部服务进行量化,如消毒、洗涤、维修等后勤服务和保障部门,能推向社会的,就推向社会,不能推向社会的,或者计工时,或者计内部服务价格,或者计工作量等,做到量化管理。四是核定各科室人员编制和工资,即定岗定编。合理制定科室收入与成本指标。在此基础上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规定水电气等计量设备的配备必须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原始凭证传递流程;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等。

2.3正确划分医院成本核算级次

医院成本核算可以划分为多个级次,如院级核算、科级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单病种核算等,毫无疑问,成本核算级次划分的越细,核算出来的成本越准确,越有利于成本控制,越有利于成本和利润的考核。但划分的越细付出的核算成本也越大,难以取得管理与成本的最佳效益。因此,应分清主次,核算级次在初级阶段不宜划分的过细,应在划分级次的过程中,从长计议,制定切实可行的级次核算方法。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先实行院、科两级的全成本核算,在取得了成功经验,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医疗项目核算、单病种核算等。因为病种和医疗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类核算必须有良好的基础数据及财务、医学专业知识,它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成本管理手段的发展和成熟,它将成为医院今后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2.4建立科室成本核算报表

比如有的医院建立了以下成本核算报表:一是采购及供应部门报表,包括卫生材料消耗表、其他材料消耗表、低值易耗品消耗表、氧气消耗表、药品消耗表等。二是后勤部门报表,包括维修费报表、水电费消耗表、电话费用表等。三是供应室报表,包括一次性用品消耗表、消毒费用表等。四是住院及门诊收入明细表。五是医务科报表,包括科室业务工作量和质量统计表。各科室成本核算报表由计算机从数据库中根据科室发生的每笔经济活动事项自动生成,并自动传输到医院成本核算中心,从而计算出各科室成本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