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化;物流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8

1 引言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物流业务的各个领域,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备能力之一。

2 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其包含两层含义:(1)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既不是对学科课程在教学层面的改造,也不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而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其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2)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着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而是围绕着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进行,严格地说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3 课程项目化设计

依照行业企业专家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各工作任务所需具备或培养的岗位技能,并参照《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要求,从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

3.1 课程目标

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及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3.2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物流信息识别、物流信息收集和物流信息使用为线索来进行。课程共设计物流信息识别、物流条码技术应用、物流RIFD技术应用、物流EDI技术应用、物流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与电子商务,共七个项目。

4 课程项目教学组织与实施

4.1 教学组织

在每一个项目任务单元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前期阶段,应由教师引导,介绍工作项目及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生获得任务资讯后,对任务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任务目标和要求,分小组讨论,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并按要求实施方案。任务完成后,学生对该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进行经验分享,对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反映的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补充与完善。促进学生由完成任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和技能。

4.2 课程考核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操作能力、任务报告、学习态度等情况。知识掌握由期末综合性理论知识考核(30%)和平时作业(10%)两部分组成。操作能力(40%)对学生项目小组实施工作任务过程和结果的考核,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考核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绩即为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成绩。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任务报告(10%),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

的不足、可持续改进之处和经验总结,并进行经验分享。学习态度(10%),教师以学生平时表现为依据打分,主要考核学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情况(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卞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5,(28).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课堂效率

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一切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出下面三个要点。

一、以学生为本,根据班级整体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学生“学”,认为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错误的行为,这部分学生只是班里的少数人,教师的任务应该通过多元的教学设计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来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首先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出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设计知识体系结构、制作课件、上台讲授等学生,做好任务的指派。在学生上台讲解、分享备课感受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疑问和进行经验总结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参与授课的过程,学生本身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也能明白教师备课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依靠教辅、课本和板书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添加新元素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枯燥简单的文字陈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与相关的影音录像。通过观看电影等资料使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和培养爱国情怀是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使教学课堂增加鲜活和活跃,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具有互动性和轻松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是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设计相关的课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是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会和清晰的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可以举办“重现历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各自想要演示的朝代,手工制作出能够代表该朝代的标志物品或者服饰,选择一个课后时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由学生担任解说员,对他们组所代表的年代的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理解,更详细、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当代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尽量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添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课后活动等,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

现代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实验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互动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所以如何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技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注重课本实验的演示

在物理教科书中,每一个概念、理论的提出,都会以实验的形式加以表述或是证明。因此,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教师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向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观察。通常,物理实验的演示有两种方式,虚拟演示和实地演示。对于虚拟演示,通常是指不能亲自操作的,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模拟或类比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动画模拟。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方式,将物理实验或者物理现象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能实践操作的情况下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实地演示则是教师直接用实验仪器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实时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在实验课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发散思维,并让学生勤动手,自己做实验,加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其中,设计问题向学生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学生因此会引发思考,并尽力想解决方案。

例如,在讲浮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先行提问:“如何将一个砝码放入水盆中而不下沉?”这个问题提出后,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想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没有讲解,所以学生就处于一种想解决问题又没有方法的状态;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了出来,就会认真听讲。在教师讲完影响浮力的因素和浮力的利用之后,可以让学生再来回顾课前教师提出的问题,可想而知学生便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方法,同时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接着这节课,下节物理课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同时选出优秀的方案,让学生与其他学生分享,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互相分享,共同进步。

三、加强实验习题训练

实验课注重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也要紧紧与应试要求接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实力很好地以书面成绩的形式得到印证。所以,在课后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习题训练。每个习题都有它要考查的知识点。教师在选取习题时,应当挑选有实际应用背景或以真实的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从而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在习题训练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解题技能,还要注意习题解答的方法和过程训练,加强学生对物理解题规律的总结,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动手、动脑操作,加强课后习题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项目学习;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一、引言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作为基础启蒙教育来说,应当根据初中生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合理化地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为理想的初中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且丰富多彩的,教育者要着重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经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物理教学与项目学习法之间有着非常多的互通之处,教育者要留心观察,争取找到一种符合学生学习状态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

自从我国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以来,教学方式有了非常明显的创新,从之前的单一化教学转变成了互动式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项目学习法的应用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轻松地学习,在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基础之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求。

(二)符合初中师生的发展需求

在初中阶段物理课程中,项目教学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者对物理精神的准确把握,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的真正价值。除此之外,项目学习法的实践应用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增强,让他们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其他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标准

通过上文介绍可知,物理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较多实践性内容。通过应用项目学习法,物理教育者可以将教材中的现象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地关联到一起,将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知识具象化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出他们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导入

笔者以《电路基本连接》这一课程为例。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完成由教育者布置的各项任务,情景如下:在小明家中的书房里,书桌旁边的墙壁上面安装了一盏壁灯,天花板上安装了一盏吊灯,请问我们该怎样连接这间书房的电路呢?通过这一情景,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验,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学习法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方法,还熟练掌握了串联与并联这两种电路知识,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之上增强初中生交流与协作能力。

(二)项目设计

当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由教育者给出的教学情景以后,等于设定完成了驱动型任务目标,下一个步骤即为开展更进一步的项目设计工作。此处,教育者可以在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向他们提出如下几个思考问题:怎样让两盏灯都亮起来?怎样才能只让一盏灯亮?共有几种接法?怎样控制最为便捷等。在教育者引导之下,学生要动手设计电路图,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串并联的基本理念,同时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在班级中展示。

(三)项目实施

在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以后,教育者可以组织项目正式实施。首先,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设计出电路图,同时将电路图做好分类;其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方式自行找出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小明书房的电路布置设计出来;最后,教育者要让学生根据电路图的连接样板分别尝试一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连接,确保他们熟练地掌握两种电路使用特点与开关有效作用,在做好整个房间的电路线路设计以后,在班级中开展集体交流与互动。

(四)结果评定

结果评定可以分为实验成果交流与活动评价这两个步骤。当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法而成功完成项目作品后,教育者应当在课堂中举办一次小型交流会,让各个项目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过程当中获得项目学习的成果反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不必拘泥于某一种交流形式,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性格特点与兴趣喜好采用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如项目成果展示会、设计理念陈述会及主题辩论会等。此外教育者还要求各个项目学习小组上交一份结题报告,将小组作品设计思想与问题解决方案详细地填写在内,继而在后续交流分享环节中完成再次反思与再次总结。

作者:郭春燕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二中

参考文献: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活动背景】

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由于自身定位不准、高考目标不合理,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动力、无法调动学习的热情;有的学生感到非常急躁、无法静心学习。于是,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有的学生出现了失眠、食欲下降的现象,有的甚至想要逃避高考……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让他们重新确立考试目标,寻找自信,缓解考试焦虑。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重塑自信。

2.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寻找并克服心中的障碍。

3.恰当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合理的高考目标,克服考试焦虑。

【活动重难点】

1.真诚、坚定、勇敢地表达对自己的认可。

2.客观分析、评价自己的考试成绩,调整高考目标。

3.可以觉察焦虑状态,并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活动准备】

绳子、表格、彩色心形卡片、轻音乐

【活动对象】

有较重考试焦虑倾向的高三学生30人

【活动过程】

一、肯定自我(5分钟)

全体成员围成一个大圈,在圈内自由行走。

学生要面带微笑地注视着遇到的每一位伙伴,不准笑场,同他握手,同时诚恳介绍自己:“我是______,我最擅长______ 。”例:我是活泼开朗的/文静的/内向的××,我最擅长学数学/打篮球/交朋友……

介绍自己时,声音越大越好。在规定的时间内,握手的人越多越好。

当教师说“停”时,正在握手的两位学生成为一个小组,找个地方一起坐下来。

在两分钟的时间内,两人小组中的伙伴分别谈一谈“大声说出自己优点”时的感受。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度的学习压力,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往往忽略掉了自己的优点。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发掘一下自己的优点,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现在让我们揣着这个小小的惊喜,来玩一个小游戏。

活动目的:热身,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二、跨越心中的障碍(10分钟)

1.请六位学生分别抓住三根绳子的两端,使绳子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2.请两位学生仔细观察网后,戴上眼罩,在不触碰绳子的情况下,从网的一侧跨到另一侧。

3.在学生戴上眼罩的瞬间,教师不动声色地撤掉绳子,继续问学生:“你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跨越了吗?”

4.戴眼罩的学生继续跨越绳子,与此同时,教师故意制造噪音来暗示学生即将触碰绳子。

5.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跨过绳子以后,请他们转过身,摘下眼罩。

6.分别请戴着眼罩跨越绳子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如果这个游戏就是我们要经历的考试,考试时引起我们焦虑、紧张的种种状况都可能成为考试中的障碍。然而,这些障碍大部分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主观障碍,容易影响我们的正确判断和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主观障碍,避免考试焦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寻找造成焦虑的原因并试着去解决吧。

活动目的:通过体验,学生可以领悟到考试中的很多障碍可能都是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他们经常被这些臆想的障碍所困扰,进而出现了考试焦虑的现象。

三、直面考试(20分钟)

1.请学生根据最近的一次考试,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试谈一谈:“你认为导致你考试失利的原因都有哪些?”“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两人小组就近变成六人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小组内讨论五分钟,小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并在班级内分享。

考试失利的原因可能有:知识掌握不牢固,复习得太晚影响了休息,考试时总想着“我一定要考好”,上次没考好这次也考不好的担心,遇到难题就开始发慌,老是想“这道题没做出来,完了”……

解决方案:考前尽可能地认真复习,调整生物钟,遇到难题时就想“我不会的别人也不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坚定信念、不被自己想象的困难吓倒……

教师总结: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考试失利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式。可是,有些同学表示自己也明白这些内容,有时却不想行动,有时不由自主地还是会焦虑。这时,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我们的高考目标合理吗?我们该如何确定合理的高考目标呢?下面,请让我们一起z测一下自己的高考目标吧。

2.确立合理的高考目标。

减法原则:每位学生在考试前对自己的考试成绩都有一些期待。有的学生求胜心切,要求自己必须考到多少分。考试中一旦遇到了难题,这类学生就容易发慌,不由自主地想:“完了,完了,这道题做不出来,就要损失……”进而,可能还会影响到下面的考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这门考试,你允许自己丢掉多少分?每门课减掉自己允许丢的分以后,算出总成绩。

需要原则:经过高三近一年的复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高考目标,比如,有的学生想考到××大学,有的想考一本,有的想考到××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目标以后,引导学生分析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分。然后,和第一步进行对比,很多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绩远远高于达到目标需要的成绩,进而焦虑水平会明显降低。同时,有一部分学生也会发现自己不可能实现目标成绩。这时,我们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

重新确立目标:让学生根据几次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得出自己平均实得分数。然后,和第一步中的成绩相比较,分析造成这两者差距的原因。如果找出了原因,教师就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克服存在的问题;如果无法找到原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接受现实,重新确立高考目标。

确立各科拟突破目标: 学生综合几次考试成绩及答题情况,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目标要明确、具体,这样才有可操作性。以语文科目为例:语文试卷根据考试内容可以分为字词句、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综合几次考试成绩,找出薄弱环节或者自认为还可以再提升的环节,细化每一门可以提升的地方,为下一步的努力确立方向。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感悟。

教师总结:阶段性考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学习漏洞,帮助我们调整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学会利用考试查缺补漏,利用考试寻找成绩不理想背后的原因,利用考试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活动目的:学生根据考试成绩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调整目标,减少焦虑。

四、迎接高考(10分钟)

1.呼吸放松,同时引导学生想象高考前一天晚上和高考那两天的情景。天气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当时的心情如何?早上如何到达考点?在考点里可能遇到了同学,你是如何跟他/他们打招呼的?考场上奋笔疾书,突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于是你打算先放下,去做后面的题,一会儿再想……让学生把可以想到的内容尽可能都想象一下。

2.在高考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学生睡觉前都可以进行想象,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每人在彩色的心形卡片上写下一句话送给自己。

教师总结:高考只是人生长途中的一个驿站。考试前,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准备;考试中,我们放平心态,带着适度的焦虑,以自信、乐观的状态去面对。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活动目的:通过想象,使学生尽可能地熟悉高考那天的情境,减少因为陌生而产生的紧张和焦虑。

【活动反思】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6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的历史课不为学生所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一直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教学目标不当;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灌输型的“一言堂”,脱离了学生的学情,忽视学生的疑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压抑,妨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二、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知识,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J.G.Brooks,M.G.Brooks)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释疑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在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研究法:在小课题研究前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搜集历史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诊断等。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2年,我申报的课题《中学历史自主学习策略》获得立项。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根据现有研究条件和实际情况,研究工作进行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5-2011.6)

(1)文献研究,形成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一系列工具。

(2)开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历史课自主学习状况,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第二阶段(2012.6-2012.7)

(1)搜集典型的教学课例,开展课例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确定培养中学历史自主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1、兴趣引领2、自主学习,互助探究。3、展示分享,巩固拓展。

3.第三阶段(2012.9-2012.11)

实践课堂教学,全面开展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为完善、修正提供实践依据。具体实施过程:

1.历史课全方位“激趣”,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初中历史课程一直处在“副科”的地位,学生根本不重视历史课,我们曾经在60名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有38.3%的学生(22人)过去“对历史课的感觉是上不上无所谓”。问卷的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对历史缺乏兴趣,拿着历史课本就头晕。这种状况表明,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着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想依靠改变历史课的地位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是不现实的,只有抓住课堂这块“宝地”,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也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而会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行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在黑班报上制作“历史上的今天”板块。在学习初三《世界历史》中《美国的诞生》一课正是9月11日,同学们在黑板报“历史上的今天”写的是“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9.11事件”。我和褚老师精心的备课,先是“9.11”图片、影像资料及国际相关舆论报道的展示,就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以问激趣,学生兴致极高,以此为契机,教师很快将话题转到美国的历史,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国的“9.11事件”同样也不例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历史学习的课堂里;在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时,让学生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作比较,同样采用了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也紧扣学生关注的焦点:“美国西进运动中做了哪些事,我国西部开发将如何进行?”,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学习已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了图书馆、因特网……兴趣和好奇心在驱动着学生的求知欲,无形之中,学习成了主动的行为。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变学生的“怎么学”为“我会学”。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与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课堂中大家的交流讨论,使他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原以为这段历史就是书本上所写的那样,查了资料,和大家交流后才明白原来这个问题到现在史学界还存在争议,书本上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我觉得其他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正是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表现。在这样的交流中,历史学习有时象一种学术色彩极浓的讨论,有时则是激烈的辩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例如,学习世界历史《金字塔的国度》一课时,为使学生对古埃及的奴隶制及文明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设现在这里就是古埃及,你们是古埃及的工程师,请你设计一座金字塔吧!”这个作业让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因为金字塔目前在科学界尚有许多猜测和探索,许多的难解之谜让人更觉金字塔的神秘;在建筑领域也是一种奇迹。但他们敢于尝试,也乐于挑战。于是经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他们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上网下载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世界五千年》等相关的一些课外读物,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然后,组内分工,设计绘制图纸的,负责进行材料预算、劳动力预算、辅助工具预算及工期预算等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后,各组将金字塔的设计方案在班内展览交流,并作出设计说明。他们的作品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是不合理的,但他们的大胆设想和创造能力及小组合作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和感动的。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们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积极的探索中,走进了合作的劳动里。全班学生几乎全部参与,在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的学习后,既有了学习的辛苦体验,也有了作品展出的成功体验,更有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同时,在交流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小组间互相竞争,也互相置疑,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在参与中、设计中、创新中、争论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在这里,最重要的已不是“金字塔”的设计,而是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有了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学生们成了历史学习的体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作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我们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我们为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

3.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变学生的“我不行”为“我能行”

如果说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行”。一般说来,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展示自我的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具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展示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我们历史教师都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愿望,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展示自我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中曾不止一次的尝试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自己去“备课”,去精心准备导学案,并上讲台给大家上课。我和褚老师精心准备了一次“我要上讲台”活动,让学生从“备课”到“讲课”都自己独立完成。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使他们在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

第四阶段(2012.11—2012.12)

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