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1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物流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实施中所存在的困难。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合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在风险和机会并存的机遇中,认真研究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
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2
采购审计除了对过去事项进行审计以查错纠弊外,还要对未来事项进行风险防范。采购审计贯穿于采购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计划、价格制定、供应商选择、质量验收、物流运输、合同执行异常、结算等进行监督以及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采购风险分类
采购风险众所周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采购舞弊存在采购过程中,贯穿于采购的整个过程。
1、外部风险
市场风险,即市场突变对采购造成的风险,采购人员是市场把握不够,采购节奏异常;政策风险,是由国家、地方或行业的新经济、环保等政策的实施,给企业造成的采购风险;质量风险,由于供应商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稳定造成产品的不稳定或由此造成的退货引发的生产用量不足;履约风险,由于供应商合同无法执行造成的缺料风险或提供预付款但不执行合同的风险;自然意外风险,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供应条件的变化,如运输船只沉没等,给企业造成的风险。
2、内部风险
采购计划风险,是指采购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否有相关责任的审批。合同风险,合同条款不明确、不清晰造成的责权不清;采购人员对供应商勾结;合同管理混乱。质量验收的风险,质量上以次充好,计量不准确等;库存风险,采购物资没有建立在合理库存的基础上,出现应急采购或库存过多,造成的资金积压。
二、防范采购风险和舞弊的对策和方法
1、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采购部门掌握着企业的采购大权,所谓“没有监督的权利必定滋生腐败,没有过程的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任何靠个人自觉的管理注定是走不远的,没有制度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圣人也会收回扣的”。笔者所在单位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公司采购的流程进行了规范梳理,采购部门综合科同时负责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建立合同格式条款,对在历次审计过程中多次出现的问题,尽量约束在合同内,避免后期出现异议,同时也减少了采购人员在处理问题上的随意性。规范结算过程中的各类异常情况处理,如《质量异议结算处理单》、《不合格品处置记录》《预付款情况说明》,规范各类处置单的审批权限。
2、对采购计划和采购价格进行审计监督
有效的采购计划可以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审核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同样很重要。根据采购计划、实际合同签订情况、生产用量、库存,制定原料周转周期表;计算采购计划与实际签订之间的差异并存在的原因,综上分析原料采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
3、对合同签订、执行进行审计监督
依法制定采购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首先对采购部门是否履行职责进行审计。主要审计重点是在供应商选择上是否严格按照《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通过采购部门提供的季度、年度《供应商评价》判断其是否真实合理。
4、对采购验收环节进行审计监督
采购验收环节是采购环节进厂前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采购验收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货物的质量,以及公司的利益,因此该环节的审计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货物验收环节,审计人员在不通知取样人员的前提下,与其共同取样,看其取样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取样过程中是否存在任意取样的情况,并将取样数据分为两份,将其中一份带回,按照审计部分的编号,从公司化验室或请第三方检验,最终对比结果看其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关注采购部门中质量仲裁案的比例,判断检验的准确性。对于计量的准确性,通常也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不定期抽查计量器具的校磅记录或共同校磅。
5、结算审计
根据合同约定,审计对采购部门的结算情况进行审计抽查,采用复核法审计,根据到厂原料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以及交货时间等因素复核结算是否准确。存在质量异议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并将协商结果填入《质量异议处理单》,由相关级别的领导审批,审计对其处理的结果和审批情况进行审计。
6、付款审计
对存在预付款的看其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以及交货时间以及发票入库情况。应付款方面按照合同约定票到付款,对于没有发票入库的坚持不能付款,特殊情况需由相关级别的领导批示,审计对其操作进行监督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章办事。付款时间按照公司付款规定,对于提前和之后的付款进行审计。不定期对应付款登记台帐进行审计。
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3
关键词: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管理
一、采购风险成因分析
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是指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管理团队因管理缺陷、运作失当及外部事件冲击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采购风险客观存在于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它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设备难以满足建设项目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等。
二、采购风险的分类
根据多年项目采购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为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主要分为七类:
(1)增大开支的风险
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时间跨度大, 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时难以准确预见未来设备购买情况,所做的采购计划不准确或不科学,到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较大出入, 造成所需采购设备过时或预算超支而需对原采购计划进行调整,但由于原材料价格可能因政治、金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导致所购设备价格上涨,最终使采购支出比预期的采购支出有所增加,所以采购面临着增支的风险,这不利于采购合同管理,也不利于项目总投资的控制管理。
(2)供应商延期交货的风险
由于供应商在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或决策失误,使交货日期迟于采购合同所要求的日期,从而使建设单位不能按项目进度及时采购到所需设备,给采购带来延期交货的风险。
(3)采购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风险
建设单位购到的设备质量差,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完成的质量。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的局限或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设备达不到采购合同要求给采购带来的风险。
(4)采购中的道德风险
采购人员有可能和供应商之间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采购人员为了个人私利,可能会与某一供应商合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使该供应商在竞标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破坏采购所奉行的“公开、公正、公平”准则,给采购带来极大的道德风险。
(5)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建设单位采购人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由于对合同条款考虑不周,或供应商违反合同条款,给建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签订合同是建设项目采购活动的重要环节。如果采购人员不了解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有关知识,就可能签订不完善的合同,被对方钻空子,使建设单位蒙受损失。
(6)采购围标、串标风险
围标是指多个投标厂商自行或在某一厂商的组织下,投同一个标,协商谁投低标,谁投高标,谁中标。串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单位虽然分别单独投标,但不管谁中标,都联合完成合同任务,利益共享。围标和串标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不正当竞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目的。
(7)预付款风险
建设单位根据合同规定预先付给供货方的款项,这种方式潜在风险较大,容易出现不交货或交货不及时质量问题较多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发生使用部门因设备安装场地未落实或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安装、环境条件以及人员变动等情况,使设备到货后,不能及时进行安装验收,但按照合同时间约定,只能付款,导致货物退换主动权丧失。
三、采购风险防范
如何防范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科学、合理规避和降低设备采购风险,实现采购预期目标,促进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九方面的工作:
1、明确采购目的
采购管理团队在认识上必须明确采购的设备是建设项目所需的,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采购价格最低化,不应把节约资金作为采购的首要和唯一目标,而应对所要采购的设备的质量和效用进行通盘考虑,在为建设项目节约采购资金的同时,保证设备采购的质量。
2、重视采购预算,做好采购计划
建设单位要加强对预算和计划的审核,注重合理性,综合考虑大型、精密、通用性强的设备购置与使用,要对设备需求做出长期规划和中、短期的计划,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为避免采购失误,达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厂商参与制定采购计划:在某些较为复杂和专业的采购项目上,如设备工程和系统集成等一些新兴领域,在设计初期,可选择一些厂商参与项目计划的制定,借助厂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避免采购失误的风险。(2)对工艺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进口工艺设备的采购,其技术指标体系往往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综合比较,制定出既符合使用需要又具有技术前瞻性的技术指标体系。(3)形成批量,统一采购。在时间和操作方便的基础上,尽量形成批量计划采购,以获得更高的资金效益。
3、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
采购设备时要慎重选择供应商,重视供应商的筛选和评级。在订立设备采购合同之前,有必要对拟采购设备和潜在供应商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和筛选,对参加投标的所有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包括资格预审、资格复审、资格后审,以便在采购初期把由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在采购前对不了解的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考察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了解供应商所采取的营销方式和销售体系架构以及该产品的市场销售及信誉情况,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对产品的性能、质量、供应商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了解,便于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定位和技术要求,让质量、档次基本处于一个水平线的供应商参加投标;还可以货比三家,在采购工作中占据主动,避免被一时的虚假现象所蒙蔽,掉进“远期陷阱”,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采购风险。
4. 建立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其中建立和完善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和程序公开制度至关重要。有关采购制度要共之于众,以便供应商及时了解;采购合同的条件要提前公布给有意向的供应商,便于供应商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做出是否参与的商业判断,或为参与竞争做好准备。加强采购信息管理,拓宽信息渠道,保持信息流顺畅,可以打破信息的局限性、地域性、不对称性等不公开因素,让更多的对采购感兴趣、满足采购要求的供应商参与到采购工作中来,也给采购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5. 加强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评审专家针对采购文件中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意见;二是参加采购的人员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三是在采购文件中遗漏和忽视的问题。通过细心的收集和整理上述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采购要求,重新发给各投标人,以实现采购到性价比最优产品的目的。
6. 加强对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以人为本,加强采购人员的队伍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投资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的基础。建设单位必须培养既懂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又懂设备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采购团队精神,增强建设单位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采购风险。
7. 加强对设备采购全过程的监督
全过程的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加强采购全过程监督跟踪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降低采购风险。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建设单位的设备采购价格,提高建设项目设备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8. 选择好采购方式,做到事半功倍。采购方式一般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等方式。建设项目设备采购原则上应该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但采购方式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时间比较紧张、价格难以确定、编制的采购文件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又暂时无法明确等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比较灵活,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我们的具体要求。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可以弥补招标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解决因设备品目的繁杂性、技术的复杂性、设计的不够充分性、价格的多样性、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的紧急采购需求,满足采购人不同的采购要求,提高采购工作效率,规避采购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9. 注意合同的签定技巧
严格审查订货合同,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在合同签订中,尽可能将风险转移至厂商一方,采取先到货验收后付款的方式;如果项目金额较大,时间较长,需分期付款的,要注意合理分配款项支付比例;进口设备要尽量选择无风险的支付方式和注意信用证支付条款的风险防范。合同签订要注意技术附件的细化到位,尤其是进口设备,更要细化到每一附件,不能以标配等字眼代替,另外还要严格控制合同变更。如需变更合同,必须通过招标公司和项目采购领导审核,与原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特殊情况下,需重新采购。
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4
[关键词]物资采购;项目;风险管理
1 引 言
项目物资采购包括了采购计划制订、采购审批、供应商选择、价格咨询、采购招标、合同签订与执行、货物验收、核算、付款等诸多环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采购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各种不同的风险,项目采购风险管理就是对采购环节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与监督的过程。如果对这些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力,企业采购过程也就最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因此加强项目采购的风险管理,可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证。
2 项目中物资采购面临的风险
(1)物资采购中的主要外因型风险。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①价格风险。物资采购中由于利益的驱使,材料厂商有可能操作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采购方蒙受损失;此外,在价格相对合理的情况下批量采购后,这种材料又可能出现跌价,引起采购价格风险。②质量风险。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使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给采购方带来严重的损失。③贬值风险。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而人们专业知识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不能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④合同欺诈风险。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合同欺诈更加突出。合同欺诈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签订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购方预付款后逃之夭夭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无法保证,合同签订后,供货商失约违反合同或终止合同,不能正常供货,而影响工程进度造成合同风险损失。
(2)物资采购中的主要内因型风险。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①采购计划风险。物资采购部门及相关使用部门计划管理不科学、不周全,导致采购中的计划风险,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②采购合同风险。合同订立不严格,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管理混乱等。③采购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所采购物资在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未能达到合同条款要求,而管理者又未能在材料使用或设备安装前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使之造成损失而引发验收风险。④采购责任风险。经办部门或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经办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牟取私利而引起的风险。
3 采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对采购风险进行识别。采购中规避和防范采购风险就要首先弄清楚风险会发生在哪里,存在哪些风险因素,在采购之前就要展开采购风险的识别工作。如国家政策有无变化,市场行情有无波动可能,有无可能发生自然灾害,供应商的供货与履约能力等。以及企业内部采购计划是否合理到位,验收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库存水平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积压,是否会欠缺而影响生产用料),合同条款制定的是否清晰规范。事先要将这些风险因素一一进行识别、讨论、筛选。
对采购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分析其影响程度。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即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影响程度分别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出风险水平值,进行风险分级,从而确定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区域,进而判断出该风险是否可以被接受和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范管理措施。可组织有关专家,实际工作中的计划员,采购员,工区材料员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估,在汇总统计分析后,针对每个风险,采用最大法确定五个等级中权重最大的,从而确定每个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等级。在此基础上,利用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二维矩阵,对已识别的项目风险分别评估其风险水平。 转贴于
4 防范项目采购风险的主要对策
(1)应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
(2)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具备、签章是否齐全。
(3)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订、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4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5 风险管理中采购环境的利用
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营销渠道 风险防范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左右的工业新增产值、近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税收的40%以上和75%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各种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而营销渠道管理就是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营销渠道作为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其构建质量不仅影响到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绩效,而且关乎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拥有稳定高效的营销渠道是中小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同时其运营的好坏也是中小企业经营机制是否成熟的重要衡量尺度。营销渠道风险防范是整个中小企业营销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关键部分。
刘永胜(2008)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营销渠道风险进行分析,从优化渠道结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渠道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马颖等(2007)从营销渠道风险链的类型出发,分析了其传递的方式与途径,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其传递做了定量的研究。上述文献分析了企业营销渠道风险问题,但是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在上述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类型和来源,并探讨了中小企业防范营销渠道风险的措施,期望能为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风险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一、营销渠道风险的概念
营销渠道是指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成品引起所有权转移所经过的通道,其既包括销售渠道,也包括采购渠道。营销渠道作为企业与市场以及消费者连接的重要通道,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活动,因此营销渠道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
而所谓的营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的产品转移至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发生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各种可能情况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产品转移过程中,企业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然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等。这些损失主要是企业所选择的营销渠道不能履行营销责任和不能满足营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的总和。根据上述定义,从风险的角度可以确认构成营销渠道风险的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营销渠道运作中发生的不利事件或损失;二是营销渠道运作中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
二、中小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类型
1.物流风险
中小企业在分销过程中所发生的商品实体移动称为分销物流,它既包括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销售物流,也包括生产者或中间商接受退货的回收物流,是企业整体物流的一部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物流业务都是委托专业物流企业,甚至有些企业把整个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因而中小企业面临的物流风险也主要来自于物流外包风险。中小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由于合作的双方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物流外包的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信用风险。
2.信息风险
在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所有环节中,由于各环节之间信息的不确定以及信息在渠道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失真引起营销渠道的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称之为营销渠道的信息风险。中小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了大量不确定或不完全的信息在渠道中传递,就会直接造成客户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性能技术水平、企业信誉、维护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认知的缺陷,产生认知障碍。同时中小企业得到有关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因而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做出错误的营销决策。
3.促销风险
促销风险的产生是由于所得到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全,导致促销决策人员产生认知障碍,从而做出错误决策而引发的。具体而言,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媒体风险、公共关系风险、销售促进的风险等。面对促销风险,如果中小企业不能与客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直接后果就是中小企业的促销活动难以进行,或者促销活动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促销活动失败;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资金来源有限,营销危机的产生导致销售量大幅下降,成本大幅上升,进而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倒闭。
4.资金风险
由于商品与货币的分离,一手钱一手货在大宗交易与分销过程中已经很难出现,从而大大增加了资金或货款回收的风险。在营销渠道中,资金流是单向流动的。资金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主要是指货款回收的时间和额度。在销售合同开始执行时,中小企业就面临着资金回收的风险。而决定资金能否回收的重要因素有两个:客户的信誉和资金实力。因此,当客户的信誉或资金出现问题,则资金回收风险就产生了,并且风险会从终端客户一直传递延伸到上游供应商。
三、中小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来源
1.来自中小企业内部的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资金和人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在激剧式创新条件下,中小企业所获取的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是不充分的,而对新市场和新技术投入的缺乏则更为突出。此外,中小企业往往是依靠自主创业,其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具有很强的技术背景,营销人员也多数来自研究、制造等技术性部门,由于缺乏相关的营销知识和营销实践,就有可能造成营销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偏差,从而进一步使营销组织、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不合理或不完善,导致营销渠道风险的产生。
2.来自客户的风险
中小企业客户既包括企业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等中间商,又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终端客户。来自客户的风险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中间商选择的风险,如果选择的中间商和企业的目标一致,那么对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会有极大的帮助,而如果相反,则会使企业受损;二是中间商和终端客户的资信风险以及货款回收风险,客户的资信风险是指由客户的资金实力、信用水平引起的不确定性,而客户资信风险则会直接导致企业货款回收风险;三是合同风险,合同风险是指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各种风险,包括合同欺诈、空头合同、合同陷阱、违反合同规定的可能性及其损失;四是客户流失风险,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价格或产品质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企业对客户的漠不关心。
3.来自竞争者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市场上面对的竞争者有两类,一类是那些受到威胁的实力相当的同类企业,另一类是实力强大的其他同类企业。这两类竞争者都是中小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受到威胁的实力相当的同类企业会把目标放在尽可能降低产品替代率上,以保护其市场地位,此时其对中小企业在同一市场中构成服务及价格竞争风险;而实力强大的竞争者则会利用一切资源和技术对中小企业形成产品、技术的替代风险。
4.来自第三方的风险
第三方指的是对中小企业营销活动具有实际或潜在利害关系和影响力的一切团体和个人。中小企业面临的第三方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新闻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以及社区组织等,他们对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来自第三方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形象风险,即顾客投诉和企业知名度损失风险;二是信誉风险,其包括企业资信等级和合同履约率;三是综合环境风险,其是宏观环境的风险在微观方面的风险体现。
四、中小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对策
1.建立营销渠道风险的动态预警系统
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风险动态预警系统主要由一系列预警指标构成,其能实现对中小企业分销安全的全面预警和预控。营销渠道风险动态预警系统必须基于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只有充分运用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才能实现对分销安全的监控和预警,才能保证中小企业的分销安全。一般而言,营销渠道风险动态预警系统包括局部风险预警系统和总体风险预警系统,其中:局部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分析不同部门的分销管理境况、分销管理波动状态、分销行为失误等现象的动向信息,以期引起本部门和企业相关部门的重视,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分销活动发生更大的危险;而总体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检验中小企业分销渠道安全的整体状况,预测企业分销渠道的未来发展走势,从而让企业明白现实状况与所要求的理想安全状态之间的差距,以便采取战略性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营销安全管理水平。
2.对营销渠道成员进行差异化管理
营销渠道风险伴随着分销流程的运动而传递。分销渠道每一个流程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各个渠道成员的合作与努力,而每一个流程除了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渠道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左右。因此,要防范营销渠道风险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渠道成员的关系,尽最大的努力防范风险因素的发生。对营销渠道成员进行差异化管理首先要建立渠道成员(主要是中间商和营销人员)选择的评价标准,其中:对中间商选择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销售业绩、财务绩效、竞争能力、应变能力、本产品份额和顾客满意度等,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中间商的评估比较流行的方法是衡量经营能力和市场信誉度两大指标;对营销人员选择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销售效果、工作态度、产品知识、顾客关系、销售表达技能和仪表、沟通能力、创造性和进取心等。
3.在企业内部建立营销渠道风险防范机制
营销渠道风险防范机制,主要是针对营销渠道的风险问题,而建立的具有预防、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损失的功能的工作系统,以及系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部分,及其在运作和监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方式、制度、方法、形式和规律等。具体而言,营销渠道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决策机制。管理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预防和阻断渠道风险通过机构和制度传递的路径,是整个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其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定期培训、加强中间商的培训和沟通、建立分销跟踪系统、建立客户信息资料数据库以及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等。运作机制是管理机制的具体化,其主要解决操作问题,也就是将主观设计转化为实际行为,对各种管理政策进行细化,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之中,是整个风险防范机制的保障。监管机制是对渠道运行日常监控活动的一种扩展,其主要作用就是将渠道的各种管理政策在实际中进行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视具体情况对政策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对方案实施的费用进行计算,优化成本效益。决策机制主要是在渠道发生危机时进行及时的程序化或非程序化的处理,建立决策机制是为了做到有章可循,当分销渠道风险发生时,由决策机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使风险造成的损失度最小。
参考文献:
[1]滕风华:中小企业增强渠道管理能力的技巧[J].商场现代化,2007,510(7):105~106
[2]杨树青: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渠道变革驱动因素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65~169
[3]但 蕾 冯允成姚李刚:供应链销售渠道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128~131
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文6
关键词: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在火电企业的建设上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投入新的设备以及技术,对电力物资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物资采购工作是影响火电企业的电力生产成本和工程建设造价的根本,决定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运行,而整个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电力物资采购影响着。因此,火电企业必须加强电力物资采购的管理,把采购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一、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的风险
(一)概念。电力物资采购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叫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电力物资采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电力物资采购风险并不仅仅限于向供应商购买物品的过程,而是物资从计划采购到使用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风险。
(二)分类。电力物资采购风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
1.内因风险。内因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决策风险、订货风险、运输风险以及验收和保管风险。计划风险:火电企业为了保证物资的供应会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因此在采购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的制定上就会存在一些差异,造成风险。例如,市场需求的走势、市场预测以及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差错等等。因此,采购计划必须在技术上做到科学管理、工作上做到严格要求,才会将计划风险降到最低。决策风险: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问题、业务水平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等,使得一些企业的某些决策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就会引发风险。订货风险:在电力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采购工作人员必须要理解管理人员的意思、按照采购的正确程序进行操作,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合同的签订一定要按照过关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一旦有所纰漏,就有可能引发相关的风险出现。运输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好以后,在运输上一定要做好管理措施,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的运输,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运输风险。验收和保管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回来以后,对种类、数量、价格以及型号规格等方面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符合相关指标的标准后方可入库。检查验收的过程一旦有所疏忽就会有相关的验收风险产生。而入库的物资保管工作也一定要做好,避免物资丢失、变质等风险的出现。
2.外因风险。外因风险主要包括社会风险、供应商风险、市场风险和意外风险。社会风险:部分物资采购法律法规、社会制度以及政策等都会对电力物资采购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社会风险。供应商风险: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厂家在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上出现纰漏,就会产生物资质量风险。另外,由于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力度在电力物资采购环节上比较薄弱,这就会使得某些供应商趁机不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造成电力物资在价格、质量等方面的风险。市场风险: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也会对电力装备这一行业在发展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火电企业的大型设备原材料、部件等已经进行全球性的采购,而材料价格的逐渐增长也导致电力物资的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一些厂家会也因此而采用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使得电力物资的质量受到影响。意外风险:在采购电力物资的过程中,很多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这会给设备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损坏,是得物资在订购、运输以及储存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在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上,如果只对某一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的话,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火电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上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于从各个环节对采购的物质进行监督管理,使得电力物资在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尽量得到避免和降低。
(一)供应商风险对策。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要加强考核和选择的力度,为了约束和规范供应商的行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全面的可实施的方案。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体系和能力进行方面要做好调查和审核中国,要去生产现场对其生产技术和能力进行考察,还要收集行业中对该供货商的评价和业绩情况综合进行盼盼;必须从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产品合格率、合同的履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一旦出现严重的物资质量问题或供应商诚信危机的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阻止风险发生。
(二)计划风险对策。物资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电力物资采购工作必须采取计划管理的方式,整个采购过程必须要有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采购计划必须要按照需求计划的相关要求制定,结合工程实际所需的物资准确制定出物资需要量与交货日期。此外,一旦原计划发生改变,要对原来上报的采购计划及时进行修改。应急物资方面则需要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同时还要对应急物资的新动向随时注意。
(三)采购订货风险对策。在电力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在物资采购的计划落实上,必须按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标准。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强硬的措施和态度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签订和确定相关的技术协议及合同时,必须按照审批的计划进行。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若原定计划有重大改变发生,需办理相关手续,得到批准后才可以签约。
(四)验收和保管风险对策。火电企业对验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提高,有必要做到使工作人员对各类电气设备的用途做到充分了解,以便于提高验收工作效率。保管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要定期巡视和保养设备,防止设备丢失、变质以及灾难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在火电企业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相应的风险。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电网能够安全地、稳定地运行,必须加强物资采购风险管理,同时也能使得火电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整体利益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程嘉许,李云峰.“三集五人”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战略意义[J].国家电网,2012 (3 ) :78 79
[2]金锡万.物资采购质量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8):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