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的原则

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1

摘 要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目标。不同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完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的要求由会计信息来满足。但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必须花费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要视交易事项的重要程度,来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处理,使会计成本有效地降低。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的第六个原则。本文对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进行简要分析,为以后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更好地运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会计 会计账户 处理方法 重要性原则 核算

前言: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在使用的时候,是有其严格的规范程序和原则的,是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会计报表),才能进行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在账务处理中使用,也不能以重要性原则来简化账务处理程序。为了使会计核算行为更加地规范,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应该对会计核算提出基本要求,并且应该使会计合算的指导思想更为明确,因此,《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也是其中一员。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所谓重要性原则,即需要使用重要性原则应该是该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二、重要性的主要判断标准

同一件事物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异等诸多因素,人们产生的看法也可能会各不相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决定着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通常来说,可以从质和量对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进行判断:从质的方面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一旦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影响,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这样的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就称之为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首先,账户、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其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三、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中有所体现。

1.会计账户设置中需要运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划分标准是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被称为主营业务,因此,主营业务在会计核算的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反映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会计事项,主营业务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设置了“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与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能够使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有效地被分项反映。其他业务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设置“其他业务支出”账户,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不必进行分项反映。

“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与损失均可以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出来,该账户的对外进行投资的时候取得的收益即贷方记录,对外进行投资的时候发生的损失即借方记录,贷方余额可以很好地反映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能够很好地反映投资的净损失。

2.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需要运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了财务报告,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首先,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其次,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3.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需要运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选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与权责发生制相符合,与合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相一致,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损益情况,但是在处理的时候相对复杂,因此,通常此方法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并且数额比较大的时候使用,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使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保持一致,这种方法最真实、最准确、最合理。但此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操作起来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个别计价法仅仅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主要分为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在三种方法中任选其一,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百分之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结语:

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这一基本准则,并且在会计核算的诸多方面都有体现,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区别交易事项的重要程度,并且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资产、负债、损益等受到重要性原则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也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应当根据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进行处理,并且应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准确、充分地进行披露。重要性原则已经成为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应否提供的最后确认界限。遵循重要性原的时候,应当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事件本身相结合。在以后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原则,使得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2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客观 职业判断 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并据

此进行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另外考核管理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会计信息的重量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使用者要求的功能,才能满足金融市场对会计信息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对经济业务的职业判断水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重量因素,是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好坏的关键环节。

1会计人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必须遵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实记录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但企业经营环境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产品价格、供求关系等经济要素的剧烈波动,往往使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数据与当前市场不符,无法反映当前和适应未来的企业状况。为防范风险,不盲目乐观,谨慎性原则要求核算时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备秘密准备。这一原则有别于其他原则,需要人的主观估计判断:过去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当前价值如何,现在产生的收益和费用是否能真正在未来有现金流,哪些该计,计多少,哪些不该计,不该计多少,都需要判断后才能核算。当前市场不完善,没有很好的计价参照市场,数据难获得,客观也加剧判断的难度。但判断好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何让估计能接近客观,能产生准确反映当前经营环境下的信息数据,会计人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一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判断能力刻不容缓。

2如何提高会计人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的最大特点在于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这种主观判断性的准确程度不仅取决于会计人员对财经法规政策的理解和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其对经济业务情况的熟悉程度,同时也受到各有关方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团体斗争的影响。但竞争非常残酷的市场经济要求会计人必须提供高品质的会计信息,必须要是最能反映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有用信息。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实质就是如何提高会计人的独立正确职业判断能力,克服其弊端盲点,是企业界和会计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2.1学习、培训、实践

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又不努力融入企业管理中,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行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明确的会计科目,并对各科目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会计政策和估计也有明确限制范围,使会计人员墨守成规,呆板教条,不善于思考和判断,与现阶段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形成了矛盾。会计环境的日清月夜的变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建立一种职业判断的意识,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要求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会计人只有加强学习,多实践,别无二法,这是能力的来源。

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国际上新的有借鉴作用的理论知识。

加强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财政、金融、税收、贸易、外汇等知识的学习。另外还需要加强提高对会计要素、经济业务有深刻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及对会计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这需要先加强感性认识,多接触,不怕难,多学习、多实践、多分析、多总结,多思考,多积累,直至上升为自己的理性认识,然后再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大胆实践,多次反复必能提高自己的正确判断能力。积极参加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接收先进经验的指导,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培训观念,无条件参加财政部组织的会计继续教育,这都是提高能力所必须的。会计人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仅需要会计和其相关的知识,还需要许多专业外的市场、法律、投资、管理、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如:企业以前购置的固定资产设备,其产品由于市场激烈竞争产生滞销和价格下跌,其产生的效益下降了,会计如何通过会计信息去准确反映给报表使用者。会计人必须熟悉产品市场,了解融资市场、企业管理水平。跟据未来现金净流量来测算现如今设备价值,公允反映出去。又如:企业产品卖出后,其维修费用和返修率如何在报表中反映出这一很可能的负债,使报表使用者很放心知道企业经营状况,会计人只有非常了解企业产品的品质,生产管控情况,甚至要经常参予到生产、销售中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这都要求会计人必须熟悉企业管理。由于金融市场、原料市场的价格波动,导致原来付出的成本未来可能不能完全收回来,如何公允客观反映此时企业财务状况,不使报表使用者误读,导致决策失误,会计人必须时刻掌握了解市场各方信息,熟悉市场、投资知识,正确核算企业当下资产负债状况。

2.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高水准的企业管理有助于会计人产生客观正确的职业判断。企业有规范的治理,良好的内控管理,严格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制度,非常有助于会计人取得正确及时的资料,增加判断客观性和时效性。如建立销售业务控制,完善应收帐款管理制度,加强产生应收帐款客户的偿债能力跟踪,都非常有助于会计人正确判断每笔应收款的真实客观价值。又如建立会计系统控制,可以加强对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监督,约束其行为,引导其正确判断,来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现阶段许多企业采用ERP或自制管理软件,形成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增加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加经济业务的公正透明性,这也非常有助于会计人能客观及时判断,准确核算和反映。

2.3加强企业管理层、会计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其法制约束。

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也就是说合法外衣下的职业判断必须受到约束。市场经济条件下,赚钱机会多,会计人要经得起诱惑。职业判断要利用自己的能力,客观公正反映会计信息,不能有私心地偏向某一利益集团地去做帐。现阶段有些上市公司造假上市,上市后为股东、管理层利益,大肆多提收入利润,有些公司为老板利益,做假帐少提收入多提费用偷漏国家税收。这些事例屡见不鲜,这些都有违谨慎性的核算原则,有违职业道德,经不起诱惑。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利益人使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否则将误国误民,市场经济将无法进行下去。加强企业管理层、会计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其法制约束,才能有效扼制其职业判断随心性,为利益而忘记法律,才能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沉记于心,学习因经不起诱惑而走上犯罪的案例,而时刻警钟长鸣。会计人要加强公平公正教育,以整体利益为重,不能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否则要驱逐会计界,接受法律制裁。会计人的职业主观判断业务性质和结果,是法制约束下的判断,只能有因能力判断的差错,不能有因道德问题产生的故意差错。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依法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公正、客观。对于违规者要加强惩处力度,建立职业判断高压线,明确法律责任,使其不敢知法犯法,增加其违规成本。通过多种手段来捉使提高会计人职业道德,从而保证从源头上防范,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受人为干扰。

3结论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资料,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高素质的会计职业判断。高素质的会计职业判断取得需要个人社会各方面努力,跟上时代步伐,齐抓共管,勤奋认真,不放松、不松懈。研讨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措施和方法的人士也要越来越多。我认为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秩序的不断理顺,各方利益体越来越明白会计信息客观准确的重要性,明白造假帐会害人害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视,会计人越来越感到压力,其紧迫感和责任心也会越来越重。必然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来满足社会要求。我相信会计人加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学习必然会蔚然成风,能力运用必将更得心应手,必将能为市场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基本要求 适用范围 对策

一、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通俗地说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对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也不能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2)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3)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不能把谨慎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处理真实可靠、能够准确计量的经济业务时,只能如实反映准确计量,不存在谨慎的问题。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性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业务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比较典型的是或有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对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可适度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引起的负债和损失,而尽量不要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益。

2、经济业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不确定性

会计规范规定的会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标准一般是抽象、原则化的,是会计实务基本特征的综合性体现,是对会计业务做出的普遍性规定。而会计人员面对的会计业务是具体而复杂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自然面临着抽象、原则化的标准与具体、特殊的业务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时,需按照会计标准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

3、经济业务计量时的不确定

会计计量是指准确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仅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确认,还要进行计量记录。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大小的时候,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业务的大小可以取得实际发生的各种单据加以证实,只用按照单据写明的发生金额进行反映即可;另一类是业务发生额的大小无法取得实际发生的单据加以证实,业务发生的金额需由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确定。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不确定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

4、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但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管理者,又有外部信息使用者,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信息关注的重点以及对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企业经营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谨慎性原则考虑,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不同时段的要求。企业不可能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分别提供报告以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应尽量了解企业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应尽量全面的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会计信息,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加以改进,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操纵利润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期不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2、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滥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可选择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目前,虽然我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因为新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许多地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等等;二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这些会计人员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基于特定目的,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

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企业资产和利润易被扭曲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公认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的范围内,管理当局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整个过程中,对可供选用的特定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主观判断,选择有利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行为。如在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何种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高低。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四、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措辞,比如“可能”“极有可能”“极小可能”等,如何界定这些情况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制度法规中应明确规定或说明。比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严格限定企业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差错更正上的权力,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些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类情况等,从而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2、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不但要反映影响金额,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的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应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其二,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本职工作态度严谨,立足岗位,踏实苦干;其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4、加强审计监督,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只是会计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者不要过分信赖。要强化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并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 丁晓东:谨慎原则的认识及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0).

[2] 陈爱琴: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

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着风险,为了避免发生损失时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支出。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应合理估计。在风险发生前采取防范措施,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谨慎性原则在应收款项核算中的运用

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活动中,赊销货款的回收存在一定风险。在商业信用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营,应对应收账款按照合理的方法计提坏账损失。发生坏账损失时采用“备抵法”核算,即企业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记入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设置“坏账准备”科目,提取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当某一应收账款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冲销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期末确认的坏账准备金额小于应提取的金额时,进行补提。反之,则冲销多计提金额。这样就能使企业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及时记入费用,避免企业虚增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应收账款的净额,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存货核算中的体现

企业的存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存货的价格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存货市价下跌、陈旧、毁损等原因,导致存货价值减少。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存货成本,企业在核算存货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按照成本与市场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存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按照净额反映。

三、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单位价值较大,应正确核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由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效能是逐年递减的,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固定资产无形损耗日益增大。为了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必要加速计提折旧。即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摊销大部分的投资,而在以后的年限即使没有收回剩余价值,或固定资产已被淘汰,也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同时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一般按历史成本计价,一般不会发生减值损失。但是,对于一些技术指标滞后的固定资产,以及停建或延缓超过三年并不会重新开工、技术上和性能上落后的在建工程,都会导致其历史成本低于市场价值。此时,应该对其相应的计提减值准备,及时反映其实际价值,提取减值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当提取减值准备后,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重新计算确定。

四、谨慎性原则在无形资产中的体现

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投资或买卖时,以其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内部开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按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按预定方式运作的必要支出入账。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进行摊销。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应设置“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当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收回的金额,应按差额计提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当市场价值又上升时,原提取的跌价准备数额不可冲回,这同固定资产和投资中的处理方法相同。

五、谨慎性原则在委托贷款中的体现

企业有委托贷款业务的,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提取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委托贷款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并入短期投资或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另外,企业计提的委托贷款利息到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已计提的利息,当收到利息时,应该先冲减委托贷款本金。对于谨慎性原则在金融资产中的体现在此就不再作过多解释。

六、谨慎性原则在收入中的体现

收入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收入确认原则,缺一不可。对于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在合同或者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与费用;对于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第一、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劳务成本金额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第二、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得到补偿,应将以及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七、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体现

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难以按期还债的情况下,双方进行协商,采用债务重组的方式将双方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债务重组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双方以修改债务条件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在实际情况发生时,既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也要确认收益,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债权人应该确认为当期损失,即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但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还要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并且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和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这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权益的现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借助关联交易在债务中进行新一轮的利润操纵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遏制。

八、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中的体现

企业有时会涉及非货币交易、或有事项的核算业务。在非货币易准则下,换入资产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应的税费作为入账价值,不确认非货币易损益。只有在企业收到资产置换的补价时,才有可能产生收益。同时,这种收益最多也不会超出补价的数额。这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会计原则,有效地防止了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以不支付现金的资产置换,进行账面重组来拼凑利润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利用不同资产置换包装利润的漏洞。

所谓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的存在会相应的产生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对于或有资产,只有在其可以收到的可能性很大时将之确认为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否则,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批露;对于或有负债,只有在符合负债的定义时,并以该项负债的最佳估计数或最有可能发生的金额予以确认,而对于可能支付的金额或部分负债,可能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补偿的,则补偿金额只能在基本确定能收到时才作为资产确认。

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具体应用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51-02

一、正确把握谨慎性原则,避免对谨慎性原则的曲解及滥用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套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棱算。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应当注意有以下几点要求:

1.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在应用过程中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其金额的确定需要会计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估计确定。

2.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3.谨慎性原则具有补充性和修正性的特点,它不能与客观性原则平等使用。客观性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根本保证: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是对存在不确定性的事项的变通处理。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但是某些经营管理者却不考虑其应用条件。对谨慎性原则产生误解;甚至可能出于某种不良目的或者企图,故意曲解谨慎性原则,将其解释为: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可以低估资产或者收益、高估负债或者费用。

由于存在上述的这种误解或者曲解,在会计实践中产生了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例如:持续经营亏损的企业倾向于不提或者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企业。尤其是一些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可能会为了逃避债务、隐瞒利润、少交所得税等目的,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二、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方面的体现

1.强调资产、负债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客观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最基本原则。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即无论是对于资产的计量。还是对于负债的计量;无论是对于流动资产的计量,亦或是对于非流动资产的计量,通常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历史成本是一种客观性最强的计量基础。也是比较稳健的计量基础。

2.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包括:(1)对于债权,按照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债权余额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发生部分应收款项无法按期收回、甚至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在所难免。对于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注销法”和“备抵法”。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既防止利润虚增,又防止资产虚增。(2)对于各种存货,期末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进行计量和反映。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较低。则按照未来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金额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对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采用成本模式核算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性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也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3.资产选择较低的入账价值。而负债选择较高的入账价值。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方企业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4.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或者在较短的期限内计提折旧。(1)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法。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比较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这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现行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计提折旧。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法:在资产使用前期计提的折旧费多,而在资产使用后期计提的折旧费少。企业可以在资产使用前期的较短时间内收回资产价值的大部分。(2)合理选择较短的时间作为折旧或者摊销期限。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承租人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是否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5.对于资产价值的期柬复核――遵循“调低不调高”的原则。比如:融资租赁资产的出租人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复核。来担保余值增加的,不作调整;有证据表明耒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计入当期损益。

6.对于或有事项,不确认预计资产,而可能确认预计负债。(1)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来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或者合理地估计。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2)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资产。通常也不应当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套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3)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者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而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相关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7.对于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会计处理不同。(1)除了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偿债、债务转为资本外,采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采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权

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如果涉及或有应收金额,债权人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既不能将其单独入账,也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8.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门槛”不同。(1)会计准则规定,除了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外,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未来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零,则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9.会计准则规定了费用资本化开始及停止的时点。比如:(1)关于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计入当期损益。(2)企业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支出,应当区分为: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和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予资本化;只有无形资产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同时满足会计准则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

三、谨慎性原则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体现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收入或收益的确认,应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也不相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八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1.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方法。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3.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列报方面的体现

1.将长期负债中一年内到期的部分作为流动负债予以列示。长期自债中一年内到期的部分作为流动负债予以列示,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不至于高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的负债,企业预计能够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即使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签订了重新安排清偿计划协议,该项负债仍应归类为流动负债。

2.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企业每股收益的列报。如果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不仅应当计算和反映基本每股收益。同时还要计算和列示稀释每股收益,如实反映企业获利能力,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不至于高估企业获利能力。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

3.对于被查封、扣押的存货,以及用于抵押的资产、被质押的资产等的列报。这类资产,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并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资产流动性的限制,以及对资产权能的限制。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披露。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虽然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并未取得所有权。因此,会计准则规定,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资产的所有权状态,减少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于报表主体中所列示的固定资产的所有权的误解。

披露关联方以及关联方交易,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稳定性。企业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如交易的金额、来结算项目的金额、定价政策等。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五、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分析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有利于经营者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避免盲目乐观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保护企业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对其他会计原则的适应性进行修正。

2.谨慎性原则的不足之处。确认与计提难度较大,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易受会计人员素质、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意图的影响,有关的会计信息很难验证。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易于被滥用,因为各期计提和转回的金额、时间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者因为外部压力,有的时期可能倾向于不提或者少提资产减值损失,有的时期可能倾向于多提资产减值损失。谨慎性原则对减值准备的确认缺乏客观性,而对其进行再确认也缺乏权威性。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有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而有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计量基础缺乏一致性。谨慎性原则仅仅对一定的较短的时期有用,而从长期来看意义不大;再者可能产生前期谨慎而后期不谨慎,或者与此相反的矛盾情况。

六、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于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使谨慎性原则更具有操作性,便于企业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以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会计核算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核算管理

伴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电网企业在经营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电网公司着重强调要致力于发挥各电网集团的自身优势,创新和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电力工业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财务会计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电网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经营形势的不断更新,以及对其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也日趋变更逐渐完善。

一、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内涵及意义

1.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具有很深的内涵。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一种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为手段将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财务资源、财务人员、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约束管理,用单一的集团会计核算主体来代替集团内原有的多业务多层次的会计核算主体,摆脱原来所参照的产权和职能关系,集团以及其成员企业里所有的经济业务全部以集团的会计主体在统一帐套中由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集团以及其成员企业依据集团的帐套数据产生相应的内部管理报表以及财务报告,由此实现集团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发生转变。这种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通过压缩企业的核算级次,增加企业的财务信息供给速度,实现集约式的财务信息的传递和生产,有效的降低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

会计集中化管理要求会计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仅要遵守制度要求,还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而不是简单的管理。在不断的防范风险的同时,积极的为各个网点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会计部门应正确的处理服务和管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积极不断地转变思想。

会计进行集中化管理之后,会计部门的管理任务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可能会超出其预想的范围。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才能确保自身的管理效率,以避免造成对一些网点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隐患。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在管理中面面俱到,全方位的跟进。确保工作的全面顺利进行。会计进行集中化管理之后,会计部门必须改变工作方式,转变原来的分配、依托、粗放式的工作方式,必须谨慎细心的开展工作。

2.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企业,做好会计工作才能为企业的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决策,而会计核算又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规范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的相关财务信息。只有把基础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决策依据。会计核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只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常见问题分析

1.部分会计专业科目使用不规范。在企业内部的会计队伍中,不否认,许多会计都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持有会计证书,但自身业务技能并不高的人员,这样势必会为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可能会把不同的费用基金混为一谈,一并列入到同一个科目内,而造成本应该分开分别核算的内容,都在同一科目中一并核算了。

2.会计部门部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松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细心谨慎,认真求实。例如在做一些企业报表时,有的工作人员会把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强加于工作中,会自认为一些列示部分没有意义,为了省事,而不去填写。可实际上,这些未被填写的部分,对于企业来说也可能是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部分。

3.企业内部的开支标准不够规范。任何人,无论内部工作人员还是领导管理人员,都应该按照企业开支标准,按部就班的进行。不搞特殊,不出特例。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应时时监督,以便企业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开支标准,便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顺利开展。

4.会计部门会计科目的准确性不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不强。要懂得企业的利润得配。我们知道,企业除了亏损以外,只要是创造利润的,会计工作人员都应在企业交纳所得税之后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规范合理的分配企业的税后利润。这是一项不能忽视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

三、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1.企业应制定其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的流程,不断的使核算业务得到规范。企业应组织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核算流程,以适应库及核算的集约式管理。要统一核算标准,明确规范每项核算的操作程序,使用手续及方法。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并严格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如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工作人员应克服自身的主观随意性,认真细致的开展工作,使各项账目都清晰准确,有源可查,不断地提高核算水平,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作出贡献。

2.企业应全面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缩减会计核算层次。企业应按照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的方式,大规模开展多种经营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依据企业自身情况,不断地实践会计集中核算,逐渐的规范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的相关财务信息。

3.充分的利用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实现财务工作科学化、信息化。企业应及时的对其内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新换代,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是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使用最新的系统版本,重视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大力培训,是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最新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使会计核算实现信息化、科学化。

4.电力企业应严格的执行会计核算原则,高层管理人员应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时时督促不断监督会计核算人员严格的遵守会计核算的十三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5.加强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这的正确引导、不断督促及提供各项优质信息系统和大力的强化培训,更需要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人员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互相监督,积极相互配合,在工作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努力的完善自我。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以我国会计制度为依据的正确的合理的会计核算模式,努力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监督及控制制度。企业应客观的面对自身财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敢于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对会计不合理的工作结果进行严查,找出原因,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是一项涉及面广、长远的工作,是服务于电力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速度,加速会计信息流转的过程,避免或减少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程度,对相关的业务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确保企业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在任何行业里,最关键的都是基础工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亦是如此。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职能,是财务工作管理的基础,只有把基础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决策依据。会计核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只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系统、全面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李 欣:谈会计诚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