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绘画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艺术论文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1

当代绘画艺术与以往的绘画艺术相比,在绘画风格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不同的美学标准,人们对审美的标准有了不同的概念。其次,就是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原有哲学体系的突破,更加激发了画家的激情,拓宽了画家的思维和视野,使绘画有了很大的突破。那些夸张、变形、抽象、内涵的绘画形式使当代绘画艺术变得异常的丰富和多样。“印象派”“抽象派”“表现派”“野兽派”等这些不同的派别演绎出了异彩纷呈的画面,前卫、大胆的绘画使当代绘画艺术增色不少,加之思想极度开放的艺术家们勇于打破常规,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规则,使当代绘画艺术有了不一样的风采。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有梵高、毕加索、莫奈等,他们都是绘画史中的奇才,使绘画艺术在无限的长廊中变得辉煌和绚丽。梵高的大胆、夸张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了艺术家强烈的精神渴望和寄托,运动中起伏的麦田、繁星闪烁无限旋转的夜空。拥有着无限立体主义的毕加索用几个平面的叠加、转换变换出无尽的复杂艺术,有效地统一了空间和平面。印象派画家莫奈把自己的思想用模糊不清的意象表达出来,其寻找的是瞬间的模糊概念,画的是转瞬即逝的灵感,我们可以从其模糊的意象中看出清晰的世界。现当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中,我们会看到千奇百怪的画面,装修精良的川菜馆中的特色菜却是西方的快餐食品。不知道这是当代艺术发展中所具备的特有艺术,还是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嘲讽。尽管这不尽理性的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虽说时常还会闹出笑话,但却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当代绘画艺术的美学特点

审美中出现了丑。“丑”出现在绘画艺术中是起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艺术家接二连三地高声呼喊,把丑送上了绘画艺术的历史舞台,并且这一观点广泛地影响到很多国家,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艺术生活中开始出现了丑恶美。在古代绘画艺术中,是种和谐的美,是对美的模拟和仿照。正如周来祥先生概括的“古代朴素的和谐美”,古典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努力表现艺术中的魅力,再现生活中的美景。现当代绘画中“丑”的审美形象如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在这一作品中展现了一个骷髅,骷髅在痛苦地挣扎着,充满了恐惧。作品中描绘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丑陋,同时反映出的是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丑恶,这种直观的表达与那种朦胧的诗意是截然不同的。当代绘画艺术抽离了作品中的画面意义。在绘画艺术发展到当代,绘画者对形式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以前,尤其是印象派的画家们,他们最为强调直观的感受,绘画的是画者瞬间的感受,对于画面的内容不是很重视。而立体派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形式,把正常的形象肢解,然后肆意地重组,根本就谈不上作品画面的意义。在现当代绘画作品中,看到的是作品带给观者的速度美和视觉冲击力,与古典绘画作品中的宁静和和谐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绘画艺术重视色彩、形状和作品的材质对观者的影响,作品的内容和画面的意义被剥离开来,没有了内容的意义,形式变得理性化,观者对作品的辨识也变得模糊,使观者的情感受到一定的影响。艺术理解的私有化。只注重艺术家私人的思想意识,缺少一定的内涵。在作品中很难看到深度的影子,没有了历史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这也是现当代绘画艺术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在作品中,观者感受不到这特有的私人情绪,觉得画家的个人情感过于主观,不能与观者形成共鸣,影响思想情感的沟通。像《风中的新娘》,由于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个人元素,观者很难真正地了解画家的意图,看到的只是精神的焦虑和神情的痛苦。这种讽刺直接明了地呈现在了观者的面前,会对观者形成较大的震撼,但是没有了蕴涵的内容,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当代绘画艺术诗性的缺失

当代绘画艺术没有了那种徜徉在林中,让人生发出无限的回味和遐想的意境,嗅不到古典绘画艺术中熟悉的味道,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画面变成了一次次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颤,这惊愕之情在当代绘画艺术作品面前显得竟是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小便器作为生活用品出现在我们周围,不论怎样,对我们的震颤应该不会多么强烈,即使有着开玩笑的色彩。但当杜尚将其搬到展览馆时,却引发了现当代绘画艺术界的轰动,杜尚仅仅将小便器改名为“泉”,这就使生活用品变成了艺术品。或许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上天眼中的艺术品,只是我们被匆忙的社会冲昏了头脑,没有时间去欣赏,久而久之,也就被忽略掉了。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当代的绘画艺术可以总结为机械地复制时代,也就是对周围事物的盲目复制和挪用,没有了自己主观的思维与情绪的融入。艺术真正的气质———韵味在现当代的绘画艺术中已经不多见了,甚至有消失殆尽之意。绘画作品中的韵味使作品瞬间有了灵性,就像一座旷古的高山,经过雨水的洗礼,一道道瀑布从悬崖倾泻而下,在这一刻,山中所有的寂寥和空虚顿时成为诗意。犹如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中的绘画意境,几种简单的意象经过画者简单的罗列和修饰,就会在无形中生发出来画中没有的东西,虽说在画中没有实物的展示,但观者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并且是清晰的,带有自己感情的东西,这就是意境,也就是绘画作品中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象外之象”的绘画意境,这意境会使观者遐思,产生自己的审美感受。

就像中国的古诗,简单的几个文字经过韵律的编排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达到用有限的文字描写丰富的感情的效果,即使传达的感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这感情是由作者所激发的。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简单的曲子是由多种常见的秋天景物组成,几种景物组合成了一幅凄凉的秋天郊外的夕照图。浪迹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马儿,由于长途奔波、劳累,马显得消瘦、疲倦。夕阳中的古道旁,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河水清澈却有些凛冽,横跨河流的小桥在秋风中瑟缩着,飘满了落叶。桥的尽头一棵近乎干枯的老柳树矗立着,犹如饱经风霜的老者,附近的藤蔓依旧紧紧地缠绕着自己,虽然已经干枯,但是依然可见盛夏时的妖娆。这就是古典绘画艺术中的诗性,《天净沙•秋思》属于诗中的画,用极其简单的言语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极为凝练的语言下却包含了巨大的容量,并且意蕴深远,把飘零天涯浪子的思乡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诗中意境的作用,可以生发出巨大的力量,使情境变得鲜活,并且能够无止境地拓展。绘画中也具备这种意境,绘画的线条、色彩通过这些构图的安排,就可以在观者面前呈现富有动态、节奏的画面,或者是由描绘出来的景物联想到没有的景物。在《林泉高致•画意》中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就是绘画的诗性,在绘画中能够表达出画者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可以达到一语生万情的效果。“诗要求画,以自然物状之和谐纳于文字声律;画亦要求诗,以宇宙生生之节奏,人间心灵之呼吸和血脉之流动,托于线条色彩。”绘画有了诗意,也就具备了绘画的韵味,让人产生审美情趣。绘画艺术的诗性是由观者产生的,对作品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画者的绘画艺术刺激产生的,观者观看产生直观的情感召唤,并且乐于观赏。绘画作品对于观赏者来说是一个刺激源,绘画中的诗性是作品的内容的体现,好的作品,可以通过分析作品来汲取艺术诗性的特质。绘画艺术发展到目前,尤其是当代绘画艺术,客观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审美性质也有了质的改变。

四、结语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2

1.绘画艺术的内容美

在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中,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寄托着对于美的理解,而中国画的灵魂也正是绘画的内容美。中国绘画受到哲学影响,将神韵和意境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在绘画过程中,对于内容美的强化需要把握意与象的结合与运用,将神韵表现在艺术与现实的处理方面,从而连贯艺术构思与象征意境的发展,从而推动绘画艺术内容美的发展。

2.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也更为重视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形式结构的多样统一中,而绘画作品形式结构具体表现在构图方面,构图的原则是多样统一,并且让绘画内容中,取得统一,让艺术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美感。与西方绘画相比,传统中国绘画,在构图形式上,通常会在画面上留下大量的空白,从而表达出淡泊的创作思想。在中国绘画的形式构图中,充分运用浓淡、疏密、宾主和虚实等形式,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也正是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之一,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线条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线条随着绘画艺术的演化,更具有表现性、含蓄性和象征性。色彩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对于绘画作品往往起到关键的装饰作用,从而促进绘画作品的完美,而色彩也能体现出绘画的形式美。随着色彩运用方面认识水平的深化,色彩在绘画作品中国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在中国绘画中,色彩上的浓淡运用,也是画风演变的重大趋势。

二、个体的道德素养生成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3

空间艺术在素描范畴内一是指画面的设计结构,二是指在一个二维平面对深度的幻想。空间感从文艺复兴到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都与它的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西方素描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西方素描在绘画空间上很是注重静物和景物分割空间形成的几何形构成,大多是结合焦点透视法,安排一个深度空间,组织有秩序的几何结构和画面,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景物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画面构成。画面中无论近、中、远景的物象都用清晰的黑线勾勒出来,有相对清楚的边缘,空间的深度和前后关系靠一块块有厚度的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然后再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的需要,主观的拉长、拉高、拉宽平面,空间通过平面的前后重叠而达到清晰的显现。而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是追求素描空间在内心感受上的主观空间想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真实,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素描空间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把对象拆散后拼接成空间中全新的物体景象的自由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在同一幅画里展示出不同视点看到物象的各个面,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空间的思路。同时,通过多点透视把物象分解重组成几何形小切面的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广泛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在素描绘画的空间形式上有很多层面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那时绘画空间的现代延伸。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画面空间感觉差异和制造出画面前后空间的深度和厚度感,那是由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的不同,但对素描绘画空间的认识和空间背后的艺术追求却很相似,都是在同一艺术系统里向着相似的方向探索,在这种形式上自由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更加表达了艺术家们所要阐述的意境。

二、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

西方素描视觉审美的雏形,是从乔托时期开始的,断断续续地朝着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及色彩透视方面的方向使用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把传统的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到顶点。画中追求客观的再现,提倡画家要到野外对景写生,尊重和强调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同时在这一时期,受日本浮世绘及中国书法等东方艺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孕育和产生了追求主观表现的现代艺术的萌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应归之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已开始逐渐缩短,并朝着融和的方向努力发展。就素描的艺术创作与对客观物象关系而论,西方素描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视觉审美上注重具有光影层次、透视、凹凸、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体感。虽然从印象画派以后,西方素描开始重视表现性,注重主观情感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西方素描仍然属于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下,这一规律更是得以共识。从绘画形式上看,西方素描的形式特征包括了空间和物象的简化、大量空白的运用、前后空间的渗透和物象内外空间的相互开放、平面性与深度空间的结合、素描秩序感的运用等等,其传达了一种静观审美的态度,这恰好反映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这种氛围暗示出静观的意境便是一种哲理性的审美意识与感悟。

三、结语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4

那么中国的艺术体系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明制度下产生的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原则,师造化可以理解为:1、向古人学习2、向大自然学习其修成的正果由胸中抒发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这是形而上的内修外练的过程。庄子《秋水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己。庄子认为大自然山水中,天地是无穷大的,其他以外的事物再巨大都极其渺小,“不见水端”的北海在天地间就像“小山小木在大山”,四海在天地之间就像“礨空之在大泽”,这种“无穷的天地”时空转到今天来讲也是高深莫测的领悟,甚至可以升华为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种寄托。北宋画家郭熙提出了“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平远”类似于西方绘画里的焦点透视,从高处往低处俯视。“高远”是站在低处抬头看前方迎面而来的高大山峰。“深远”是借景步步移,层层推进,层层有奇景。都是由近至远地观察方法,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很早就研究“空间感”了。一副好的山水画,人看了会“身临其境”,融入画中,山水“造境”之法就是空间气氛的营造之法。

二、中国山水画的绘制是利用的散点透视

这跟西方的焦点透视观察方法不一样。古人创作山水画不像今天画画的人要提着画板,拿着纸笔对景写生,这太局部。他们不带任何工具,只是用纪游的方式到山中有眼睛观察,用大脑记忆。把大山中的特征,美好的事物默记于心,回家通过描绘一些草图创作出全景山水来。前面是一丛婀娜多姿的绿树,参差不齐地长在几处很有特点的土石之上,往后推移是亭台楼榭和小院,院内有芭蕉数丛,假山怪异嶙峋,周边有小桥流水围绕。走到园后是一片幽竹和树林,树林间瑞霭穿梭萦绕至山脚。中间层次是一座座山脉相连,苍翠雄浑,大山深处更有山居人家。最后举目眺望,层云浮动,远山若影若现,或高或低,犹若仙境。这就是借步移景法,空间的压缩,用自己的体会来表现大自然,提炼出其精髓,师自然不完全抄袭自然,将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融入心中,用笔墨展现出山川云野的博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人对绘事的奇思妙想。在《芥子园画谱》中,树法的第一讲就是画出树的出枝空间关系,即“树分四枝”,古人称:画树必须分清阴阳相背,左右顾盼。我们可以理解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用线条的穿插连断,来表现树枝的空间关系,精练凝重的线条经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长短虚实变化,能概括出树与大自然的空灵感。李成《寒林平野图》中的松树线条勾得苍劲有力,墨色滋润饱满,将自然界所见的松树化腐朽为神奇,其造型“奇”而不怪,“秀”而不薄,树与树之间相互倚让,相互照应,表现出松树的劲挺多姿和旺盛的生命力。古代画家还把画石头的方法称为“石分三面”,跟西画不同的是,山水画只用“勾、勒、皴”表现出了石头的阴阳关系,西画则用“黑、白、灰”的调子不断塑造来完成。哲学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归纳万事万物的势态及变化,科学是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画和西画

三、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是哲学和科学的体现

这是“和而不同”。“树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树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在血脉。”这是画石大间小小间大之法,层纍取势即成大山。五代董源《夏日山口待渡图》将丘陵以大小相间之法叠画出了秀润华滋的江南山。这种一望无际的空间,恐怕只有中国山水画才能表现出无穷的魅力,这跟画家的蒙养和气度,阔达的胸襟相辅相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也展示了空间的浪漫。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画中要有诗的意境,诗里要有画的无穷景象,《鹿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短短几行字,概括出了诗中山水画的大气局,使人构想出一幅林木深深的山中有行人往来,虽看不到,却容每个读者去想象的巨大空间。这个无形想象空间远比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美景要广阔得多,这么深厚的功力,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无法达到的,也体现了诗人在诗画方面的禀赋和灵气。同样,书法也讲究线条空间跌宕起伏的线条充满了无穷大的气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虽然每种书体笔法形式不一样,但是其空间布白之理想通,它的用笔线条需要千锤百炼,追求的是圆、厚、润、畅,结体在严整的条件下,每一笔要用气来完成,笔断意不断。横、撇、竖、捺、折、勾是写字的基本笔画,当它们被气连贯起来形成文字的时候就会出现空间布白来。由此类推,每个字与字之间也会形成空间,即所谓的行气。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有一种真气充盈,其阴阳布白是由气生成了让人舒坦的空间感。宋代米芾的《蜀素帖》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体现出通篇文字的丰富感,顿挫使转的有力线条便产生空间气息,随意却不失章法,用高山流水之势直抒性情,大气、个性、有条不紊。由一笔产生出的千万笔,是时空转换的过程,万法归宗,归根还是一笔之气。《石涛话语录》第一章: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笔也是一样,中国根深蒂固的哲学美学思想更多引用了老庄思想,将太极的阴阳辩证法运用到主观审美中来,一笔一个太极,即一个空间。

四、在绘画这个艺术大体系中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5

一、现代艺术与儿童绘画审美特征的相似性

​儿童绘画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审美特征:

1.率性天真:儿童稚拙天真,其绘画艺术具有朴素的自发性、瞬间的愉悦和坦率的特点,给人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的美感。

2.稚拙夸张:儿童在绘画时所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或扭曲,往往对感兴趣的形象和部位表现相对具体,有夸张倾向,其他形象相对简单、概括。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得显著,动作幅度夸大,色彩强烈,主观意向性强。

3.抽象求全: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如画人像抽掉了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外貌特征,仅保留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如画侧面的人像也要画两只眼睛。

4.动态开放:儿童喜欢画有趣的、活动的对象,不喜欢画静止状态的对象。比如喜欢画各种动态的人、动物、车船、飞机等。儿童画大多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涂抹和象征性的特点。画面常常是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任性涂抹,绘画技巧的幼稚使他们难以对自然物体作准确的描绘,随意性极大,因而充满天真、稚拙、任性和无边际的幻想等特点。当我们把现代艺术与儿童绘画放在一起时,不禁为其审美特征的相似性而震惊。事实上,有创造力的儿童在画画的时候与艺术家是很相像的。他们都有对构图的感觉和驾驭形式、线条和色彩的能力;在技巧上,运用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条,没有形体的塑造,忽视“正确的”视觉均衡。天真、单纯性是他们作品共有的性质。

二、现代艺术对儿童绘画的借鉴

1.现代艺术家对儿童绘画的推崇与模仿

现代艺术与儿童绘画审美特征的相似性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发现其潜在的原因:现代艺术家对儿童绘画是有意识地推崇、学习与模仿。有研究者认为,不少现代艺术大师在模仿儿童绘画。厄巴纳香槟伊利诺伊大学乔纳森·范伯格教授是第一位研究现代艺术家们与儿童艺术之间联系的学者,他研究了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克利、康定斯基、毕加索、米罗等人的创作,发现儿童艺术在本世纪最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家们的画作和美学理论中扮演戏剧性的,同时又是很清晰的“源泉”般的角色。范伯格首次披露了很多现代艺术大师拥有儿童艺术画册,他们收藏、研究并借鉴甚至刻意模仿儿童艺术作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和其他艺术家们在20世纪初的展览中曾把儿童艺术作品和自己的创作放在一起展出。

2.儿童绘画对现代艺术大师创作风格的影响

稚拙天真是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在这种稚拙天真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因此,它不仅打动着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灵,而且也打动了许多艺术家的心扉。当我们欣赏儿童作品时,常常惊诧于儿童信手涂鸦的作品中出现的犹如绘画大师般的手笔,仿佛天真的孩子和艺术大师之间有着沟通的语言。当我们把视线转向艺术家,通过具体绘画语言去探究大师的心灵和作画状态时,便会接触到另一番既单纯稚拙又深邃绚丽的天地。凡·高、毕加索、米罗、康定斯基等现代派艺术大师,无不受到儿童绘画的启迪和影响,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学习借鉴儿童画风,从儿童艺术获得灵感,崇尚儿童艺术单纯的表现性和原始性。

三、现代艺术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启示

1.欣赏大师作品对儿童品格的熏陶

让孩子们多欣赏大师们的作品,让他们在大师绘画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便会自然显露出艺术的灵气。在儿童绘画教育中,从小给孩子们注入大师的“血液”,在大师创新精神的启发下,去领悟艺术的真谛;让孩子从真正的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熏陶气质,相信这样的美术教育定将影响孩子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大师们的艺术追求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启示

现代艺术家大都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者,艺术表现中的自由意识让他们的思想和想象任意飞翔。他们的绘画都不是对自然直接的或间接的模仿,而是在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后获得的心灵感受。他们能跳出成年人的眼光和心态,用儿童的纯真去看待世界、感悟人生。正是从这一意义而言,儿童的画与大师的画具有相通之处。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艺术大师追求的返璞归真则是一种超越生活真实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恰恰是儿童的一种自然存在状态。

在儿童绘画教育中,由于人们通常认为绘画是一种技能,需要成人传授,所以致使儿童绘画常常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把学习成人的技能、技法或临摹一些名师的作品当成是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内容与目的。这不仅不能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反而会使儿童才能受到压制,限制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观察力的发展,直接导致儿童本真天性过早萎缩。这是对儿童的严重误导,也是违背儿童绘画的原则的。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6

然而,所有这些见道之言,却并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正视。因为,正如吴湖帆在生前的日记中所言,以他所过从的并世的一些“传统”大家,真正懂得传统之精义的,世不一二!这样,当大批不懂传统、误读传统的专家,控制了对于传统的话语权,对传统的弘扬,沦於束施效颦、南辕北辙的局面,也就是必然之事了。于是,而有了明清的文人画,尤其是野逸派是“表现”的、“先进”的艺术,唐宋的画家画是“再现”的、“落后”的艺术这样的传统观;有了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传统四大家”这样对於20世纪中国画的总结性结论。

199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当代十大画家》一书,而吴湖帆正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北京有一位专家见到我,认为以吴湖帆作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不够格;我便问他谁够格?他表示应以石鲁替换吴湖帆。我当即表示怀疑:石鲁尽管有少量精心之作,但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神失常情况下的渲泄,不免过于草率了吧?该专家竟说:“这才是表现的艺术!天才的艺术家就是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这样的言论,出之于一位“前卫”的青年之口,自不足为怪;然而,它竟是出之于一位“传统”的专家之口!

这里,不是要否定自徐渭、、石涛直至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石鲁的成就。作为传统中奇文化的一格,毫无疑问,他们在中国画史上的成就自足以辉映千秋。然而,把仅具特殊性真理的奇文化传统作普遍的推广,显然是不可取的;把奇文化传统作为唯一的传统,并以此来否定正文化传统,更是不可取的。

出身于世代簪缨诗礼之家的吴湖帆深知传统的奇正之辨。所谓“奇正相生,循环无端”,从普遍性而言,只有立足于正文化才有积极的价值。因此,他尽管也十分欣赏奇文化,包括、石涛,但他个人的价值取向,则是更倾向于正文化的。这,从他的人品、画品,书品、词品乃至藏品,概可以反映出来,清真平和,堂皇典丽,一片雍穆气象,而绝去怪力乱神,狂肆怒张的酸颓落拓。

论他的人品,他的一生也颇多挫折,接二连三的打击降临到他的身上,一点也不比那些野逸派的画家轻微。再加上他的祟性,又是一贯的高高在上,不甘人下。然而,他却并没有丧心病狂地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而依然恪守温良恭俭让的准则宠辱不惊。

论他的画品,虽由董其昌、四王的正统派南宗起手入门,但却以眼界之富,见识之高,不为所囿,进而取法唐寅,赵孟頫、郭熙等倾向于刻画的北宗风格。堂堂正正的千岩万壑、云泉掩映,严重恪勤的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心平气和的惨淡经营、勾皴点染,气象高森的水墨丹青,金碧辉耀,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华韵致,温文尔雅,足以使作者和观者愁烦中具洒脱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晴空青天,从而涵养人们对于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化解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无疑,对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传统的弘扬,我们需要野逸派的奇崛风格,但更需要而且应该大力提倡,普遍推广的,则是如吴湖帆那样中正平和的艺术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