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1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85-02

会计基础工作是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为经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一个单位如果会计基础工作做得不好,基础工作薄弱,整个会计工作必然秩序大乱,会计职能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就会造成内部财务收支紊乱,漏洞百出,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违法乱纪现象严重。这样不仅给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带来损失,而且还会因提供无用的会计信息给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造成失误,给市场经济造成混乱。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基础环节,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尤为重要。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核对;会计报表的编审;会计档案的保管等。

会计凭证的填制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会计原始凭证。发票、非税收据、借据、工资单、税票等在会计上被称为原始凭证,它是最初记载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原始凭据,作为会计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是发生会计事项合法的书面证明。由原始凭证记载的经济业务具体发生事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因此原始凭证本身要合乎规范,原始凭据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要真实、完整、合法。

1.原始凭证必须有原始票据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单位名称、填制人姓名、经办人签名、接受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内容必须齐全。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单位的财务专用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人员、经办部门领导或指定专人签名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财务专用章。凡填写有大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等,对于大写金额印有固定位数的发票、收据等单据,填写大写金额时,凡空白和为零的位数,应逐一填写“零”,不得用“另”、“×”、“0”等代替。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以确认实物已验收入库。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批准文件需单独归档的,应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号。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误应由开出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加盖开出单位印章。尤其注意几点: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随意涂改的原始凭证为无效凭证;要修改必须在修改处加盖原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出现金额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原出具单位重开。原始凭证出具单位对于填写有误的原始凭证,负有更正和重开的法律义务。复印件只能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原始凭证遗失应取得填制单位的书面证明,并附存根复印件,确实无法证明的,由当事人写明祥细情况,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必须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审批,同时有经办人证明人签名。原始凭证的质量决定着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审核原始凭证,让会计凭证的填制建立在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首先会计人员必须对原始凭证的取得途径是否规范进行认真鉴别,去伪存真,防止以假乱真;必须对经济事项是否符合财政法规和会计制度,是否按预算、计划执行,有无业务合同,是否履行业务合同等进行认真审核;必须对原始凭证记载的数字是否真实、计算是否正确、有无添加、划擦、挖补、涂改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审核;必须对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完备进行认真的审核。对那些不符合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不按预算、计划执行,无业务合同的原始凭证,对那些无中生有、大头小尾,内容不实的原始凭证,拒绝受理,并向单位领导报告;对金额计算有误、有涂改的原始凭证给予退回,并要求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对那些内容有误、不完整、手续不完备的原始凭证,应及时通知经办人进行更正、补充。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同时要求填制原始凭证的单位依法履行好职责,应当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共同维护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的利益,让经济犯罪没有存在的土壤,保证会计原始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人员必须根据真实完整的原始凭证加以审核后编制记账凭证。

2.会计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不仅数量多,而且分散,不能全面、连续、分类地提供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科学、系统的会计信息。为了连续、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单位资本的营运、负债、权益的增减变动,合理考核单位的财务成果,分析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单位填制会计报表提供主要资料,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必须设置体系完整、组织严密、简便实用的会计账簿。为了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必须设置订本式的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采用订本式账簿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为了使账簿记录的业务具有合法性,明确记账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在账簿启用时必须在账簿的扉页上填列“账簿启用和经管人员一览表”,账簿启用后由专人负责,并盖有单位公章。更换记账人员时,应办理交接手续,注明交接日期,接办人的姓名及签字盖章。为了使账簿记录保持清晰、耐久,便于长期查考使用,防止涂改,记账时必须使用钢笔和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书写,红色墨水只可在结账画线、改错和冲账时使用。账簿中文字和数字书写要规整、易于辨别,不应写满格,在格内上方要留有适当的空间距离,数字排列要均匀。必须按编定的页次逐页逐行顺序连续登记,如果发生了隔页跳行,应将空格处画红对角线注销,并加盖“作废”字样。对订本式账簿,不得任意撕毁,活页式账簿不得任意抽换账页。必须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记账依据。如果发现有登账错误需要更正只能采用相应的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给予更正,主要有画线更正、红字更正、补充登记三种方法。会计在计账之后要进行对账,就是把账簿上记载的会计信息进行内部核对,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为了考核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情况,必须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时,在把本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入账的基础上进行结账,不能为赶编会计报表而提前结账,或把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延至下期入账,也不能先编会计报表,后结账。期终将本期的期末余额结转下期,作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3.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和发挥会计报表的作用,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各项指标数字必须真实准确,严禁弄虚作假、估计数字、提前结账,必须在本期所有已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转账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清各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会计报表的各项指标必须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统一计算口径,按照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勾稽关系,规定时间,准确计算填列。以免影响逐级汇总和信息反馈的时效性,为此财会部门必须科学地组织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认真做好记账、算账、对账工作。同时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会计人员必须密切配合,加强协作。

4.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等,财务会计报告,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会计报表及相关文字分析材料等会计档案,应由单位会计部门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或装订。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部门保管一年,保管期满之后,原则上应由会计部门编制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未设立档案部门的,应当在会计部门内部指定专人保管。档案部门接收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整理的,应当会同会计部门和原经办人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对会计档案应当进行科学管理,做到妥善保管,存放有序,查找方便,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保存的会计档案应当积极为本单位提供和利用。会计档案原件原则上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在不拆散原卷册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查问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如实地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报账、算账、记账,科学系统地对记账凭证进行登记,真实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安全妥善地保管好会行档案。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共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的利益。另外要综合治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不断强化财经法纪的宣传工作,强化法制环境,提高全体成员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制定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关键在于落实,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发挥,各项经济活动才能真正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程序进行,才能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2

重组改制以来,大港油田分公司及时转变观念,准确定位、积极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贯彻股份公司低成本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一个全面、三个集中”和“两个一流”、“两个延伸”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财务资产管理,规范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和积极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司经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经过努力,公司连续6年圆满完成了各项经营业绩指标;同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监控、严格审批程序、严肃财经纪律,公司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公司资金始终保持安全、高效、受控运行,资产管理逐步向效益型管理转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实行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信息的归集、报表上报的时间和质量以及各项分析基础数据的提供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进。在此仅就大港油田在实行集中核算工作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及其运行情况做一介绍。

一、在集中核算试点工作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2001年11月2日,股份公司“中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改进启动大会”在大港油田召开,确定大港油田分公司为中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第三阶段改进试点单位。对此,油田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列入2002年财务工作的重点,及时组织成立了以公司总会计师为组长的推动小组,并抽出最精干的力量协调和参与项目的开发工作。

为了使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试点工作整体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还坚持制订周计划、日安排、每天一汇报的工作制度,做到长计划、短安排,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保证了试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在整个试点工作期间,油田公司领导随时听取汇报,掌握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问题,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财务部积极参与和配合项目组的各项工作,从业务流程的重组、标准化方案的设计以及网络硬件方案的设计到中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培训和推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密切配合、做好调研

在集中核算业务流程设计时,为使其更加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我们抽出专人分三组,配合项目组对油田公司的生产工艺、核算组织结构、核算流程、管理现状、油田信息网络以及财务信息硬件等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为公司业务流程重组方案、标准化设计方案、硬件及网络设计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在调研的基础上,公司还先后组织了科目使用、业务流程变化、账务建立、核算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等专题研讨会20次,参加人员300余人次,共征集基层会计人员意见和建议80余条。对集中核算业务流程、辅助功能模块设计、网络及硬件方案设计、集中核算会计科目标准化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在信息系统试运行阶段,我们先后组织集中测试5次,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230余条,从用户需求的角度配合软件开发商做了大量改进工作。

(三)把握原则,完善制度

集中核算业务流程最初的设计思想是减少核算层次、优化核算流程、提高核算质量,实现信息共享,满足上报股份公司财务报告和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要求。

大港油田作为股份公司的一个地区公司,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我们认为除了满足一般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要求之外,还要通过细化成本核算,加强对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与分析功能,以满足内部管理的需求。为此,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强调并坚持了以下原则:1.集中核算业务流程设计既要满足对上报告财务信息的需求,又要满足内部精细化管理需要;2.方案设计既要满足大港油田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其他油田的情况;3.要使集中核算、集中控制和落实分级管理责任相结合;4.共性问题实现统一,个性问题特殊处理;5.质量必须第一、方案务必优化;6.财务信息系统必须科学、先进、安全、高效、便捷。

在把握并坚持好上述原则的同时,我们还先后出台并严格执行了《大港油田集中核算业务流程》、《大港油田集中核算实施细则》、《集中核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了集中核算的规范运行。

(四)搞好培训,建设网络

1.分阶段搞好培训。在试点工作进展中,分阶段组织人员培训,不仅是一种学习和推动,同时也是一种研讨和优化方案的过程,为此我们共组织了5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参训人员达600人次。

2.建立和完善集中核算的系统网络建设。试点工作期间,我们先后完成了油田1000兆主干网络、二级单位100兆支干网络的改造,并采取防黑客攻击、防病毒破坏,以及定期备份、远程容灾备份等措施,保证了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二、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主要内容

大港油田会计集中核算的试点工作是在保持现有组织结构框架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核算的集中。但核算流程的改进并未影响原来的责任考核体系。

(一)集中核算业务流程的变化与设计

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流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交易核算流程的变化。油田分公司作为一个会计实体,不再核算内部往来及内部结算,所有内部交易只表现为企业内部资源的流动或再分配,表现为成本的分配或资产在责任中心之间的转移。但为了适应现有的考核机制和管理模式,落实分级管理责任,仍保持原内部交易计价方式不变,从而既满足了集中核算的要求,又满足了分责任中心、分板块核算的需求,准确记录了各责任中心的成本费用及各板块利润。

2.收、付款业务核算流程的变化。内部交易核算流程变化后,内部结算存款核算也随之被取消,各单位对外的收、付款都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的变化,受之影响,结算中心所处理业务的核算流程也发生了变化。各单位收、付款时,首先通过过渡科目挂账,然后由结算中心核销,结算中心负责记录银行日记账,各责任中心负责记录收支的具体业务。结算中心从而转变为一个资金管理中心,与财务处一同承担起油田公司的资金管理业务。

3.内部拨款和交款核算流程的变化。油田分公司作为一个会计实体,原内部资金的下拨和上缴业务大部分已不再是会计事项,个别业务只需做转账处理,相关业务的核算流程也随之改变。

4.月末结账和报表编制流程的变化。月末,各单位在完成正常业务处理后,不再上转有关成本费用和内部损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封账。然后,财务处再按照制度的规定,分板块、分区块,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准则的不同要求,将有关费用进行分配,并进行整个油田公司成本费用和损益的结转,然后关账。关账后,财务处即可编制油田公司当期会计报表,并上报股份公司。与此同时,各二级单位可编制其内部管理报表。

(二)集中核算后的新系统更加强化预算管理

1.全额资金预算管理

月度(年度)全额资金预算管理是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可以促进各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实行集中核算后,为了使其继续发挥作用,在中油财务管理系统中增加了资金预算管理模块。其控制原理是:在凭证录入时,凡涉及“现金”、“银行存款”、“内部存款”、“应收票据”科目时,先强制弹出资金收支预算窗口,由结算中心或各责任中心将所发生经济业务按预算类别输入到相关的预算项目中进行统计,并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付款,从而达到控制资金支出的目的。

另外,还通过细化核算,首次实现了现金流量表的自动生成。我们结合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在设置全额资金预算项目时,首先满足现金流量表的要求,然后再细化为全额资金预算项目,可以使现金流量表的项目根据全额资金预算项目的汇总得到,财务人员只需录入预算项目金额即可得到现金流量项目的金额。这样,既满足了上报报表要求,又满足了内部管理需要,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信息录入量,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口径一致性。

2.加强成本费用预算管理

实行集中核算后,由于取消了内部结算,不再核算内部损益,因此强化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意义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在集中核算系统中增加了成本费用预算模块,预算数据可以按责任中心和成本费用明细科目的架构,定义到非常详细的层次。对预算管理可以分级授权,各责任中心负责自身的预算数据维护,可以随时生成本责任中心的预算与实际对比表。另外,新系统还提供了预算指标提示功能,当成本费用项目累计发生额超过其预算总额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财务人员据此可以随时向单位经营决策者提供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授权,财务处可以随时监控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强化了预算管理功能。

3.编制内部管理性报表

实行集中核算后,油田公司各基层单位不再编制会计报表,但为了满足内部管理的需求,我们在报表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管理性报表。管理性报表分为:油田公司管理性报表和各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自定的管理性报表,并将管理性报表的权限下放给基层单位,方便其使用,以满足油田公司各层面的管理需求。

三、以集中核算为基础,规范运作,深化管理

实行集中核算后,整体的会计核算层次实现了简化,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数据共享使得经营决策和细化管理的支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财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也随之加强,并为财务管理工作由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实现财务工作的“两个延伸”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油财务6.0信息系统正式启用后,我们在严格按照股份公司的统一要求,不断强化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程序,加强监督,不断完善集中核算管理制度

实行集中核算后,在原核算形式下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随着集中核算工作的深入逐渐凸现出来,如基层单位会计账务处理的监督问题、凭证摘要编写不规范的问题、会计账簿和规格如何统一的问题、新流程下各岗位人员工作界面如何明确细化等问题。

为适应集中核算后的变化,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后出台实施了《大港油田公司财务资产处会计报告编制流程图》、《关于集中核算后会计账簿格式和打印的规定》、《关于集中核算后会计账务处理审核监督规定》等管理办法,同时还根据油田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整理了部分凭证摘要,下发给各单位要求参照执行。

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很好地解决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

(二)规范操作,明确职责,统一集中核算管理行为

实行集中核算后,在原核算形式下的岗位职责、岗位分工以及岗位之间的衔接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做法、习惯已不能适应集中核算的要求。

为明确职责、规范管理,促进各岗位之间的工作交流和衔接,提高工作效率和全员的业务水平,逐步实现股份公司提出的财务管理工作“两个一流”的目标,不断提高油田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我们本着“岗位明晰、职责明确、界面清楚、配合协调、标准统一、操作规范”的原则,从2003年3月初开始,着手编写财务处的《会计岗位操作手册》。

《手册》遵循因事设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在业务流程整合上,我们按照工作衔接有序、业务流程闭合的原则,要求有岗位交叉的工作要明确结点、上下游工作要明确界点,有时间性要求的工作要明确时点。在编写依据上,坚持一切业务工作都要符合国家、各级政府以及中国石油有关财经政策、法规、制度的要求,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手册》编写过程中,我们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的办法,按照规范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对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工作标准等内容都进行了详尽描述。

由于《手册》的编写是以各岗位的业务流程为脉络,以写实的手法编制岗位工作内容,因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利于执行,使之与以往一般性的岗位职责描述有了质的变化。经过财务处全体人员近9个月的共同努力,在深入研讨、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的基础上,财务处的《会计岗位操作手册》于2003年底正式定稿,并于2004年正式颁发执行。

目前,公司财务系统各单位、各岗位的《会计岗位业务操作手册》的编制也已完成,并根据内控工作的需要,充实和突出了重要风险和关键控制的内容,目前《手册》已被正式列入大港油田内控体系的程序文件。通过两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会计岗位操作手册》在加强财务管理、规范集中核算、明确业务流程、指导岗位操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今年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为落实宣传贯彻,使执行到位,我们组织全体财务人员开展了按科室、按岗位、分专业的岗位职责叙述活动,并选出各岗位的优秀人员在全油田财务人员工作大会上进行脱稿演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此形式推动了全体财务人员由应知应会向熟知能干层面的转进,为提高内控执行力奠定了基础。

(三)结合实际,有益尝试,财务管理逐步向生产领域延伸

实行集中核算后,实现了数据共享。如何让大量的财务信息为生产管理服务,我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细化区块和单井成本管理。为了搞好油田成本分析,明确降低成本潜力定位的问题,我们曾在1998年开发使用了《区块(单井)成本核算程序》,将成本核算细化到了区块、单元和单井。为进一步挖掘区块(单井)成本核算的潜力,结合股份公司推行的区块效益评价工作,2004年,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我们对该软件进行了升级,进一步细化了费用要素,细化了管理内容,为区块效益评价、指导投资方向、经济开发低效区块,提供了全面、直观、详细、准确的依据。与此同时,还开发应用了区块成本管理软件,将生产、开发、资产、财务等数据有机结合起来,一并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趋势分析、对比分析、措施效益分析,加强区块、单井成本因素分析,更有效地指导油气生产,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生产与经营的有效结合。

2.建立集成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我油田所属的采油五厂在集中核算以后,采油厂的财务人员主动提出了要将财务信息与生产信息集成,并用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以解决信息孤岛的设想,得到了油田公司和采油厂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2004年采油五厂完成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并投入使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手段,为全员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和各部门相互配合搭建信息平台,将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系统和不同时间的信息进行科学整合,突出了全员性,保证了及时性,提高了准确性。使财务管理和操作费控制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实现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的有机融合。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3

一、当下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方面问题

人才是企业的基础,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是我们企业会计人才管理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而在信息化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些问题显得更加严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人才都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有的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对业务不了解和不熟悉,也是主要问题体现;另一方面,人才整体素质较低,由于我国会计行业的飞速发展主要是在近些年,由于目前企业的大部分会计人才的技能还是集中在手工工作的基础,电算化软件不熟悉、电算化流程不了解等都是导致整体人员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软件方面问题

软件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电算化软件都包含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按照问题的分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软件的安全和可靠性,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储的数据属于企业的基本信息,所以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需要对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就当下我国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而言,很多都存在漏洞和隐患,例如工作站能够访问软件的数据库、软件的加密系统仅仅是鉴别软件本身的正版和盗版,避免隔离病毒造成的威胁,而且如果计算机系统发生问题,将会破坏软件的数据,造成重大损失;软件的适用性,由于行业的差异,对于面向的用户和业务都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会计人员不得不根据这些差异进行调整,而一些无法调整的功能也给正常会计工作造成了阻碍和影响。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改革对策

(一)提升人员素质,建设专业队伍

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正常实施的重要保证,而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引进综合性计算机人才,带动整体素质提高。企业可以通过社会招聘以及选拔等手段,引进一批专业的综合性人才,通过他们的职业能力带动原本职业能力较差的员工进行配合工作,从而提升整体的素质和工作质量;第二、完善现有人员培训,通过考核和奖励促进素质提升。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员工都是一些老的会计,由于经历了手动计算时代,所以传统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了,而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手段让这些老员工了解新技术的运用和价值,然后通过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让他们与时俱进发展自我,从而提升职业素质。

(二)软件功能完善,体现实用性和完整性

软件本来就是为了应用而开放的一项工具,所以实用性也是软件本身的价值特点和体现,而针对目前部分会计电算软件的不足,企业可以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汇集,自发成立内部的软件研究开发小组,针对目前软件的问题切合企业实际和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例如:针对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的问题,可以将安全软件的运行和会计电算软件的运行进行绑定,从而完善信息的安全防护;对企业迫切需求的财务管理需要,可以将会计电算化融入管理系统中,并且增加包含管理功能的新模块,例如提供设计对比功能、因素分析功能、差额比较功能以及图表功能等的模块;还有资金供求测算的模块。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4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从2014年1月1日起,各大高校开始执行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不但能进一步规范高校的经济业务,使高校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得到规范,而且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率,进而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高效资金的有效利用。但是新会计制度在高校的推行中,出现不适应现象,导致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不但不能提高高校的会计核算能力,而且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阻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新会计制度视野下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完善对策进行研究,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的区别

高校的新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科目设置、记账基础和资产核算等方面,具体内容为:一是科目设置的变化:高校旧会计核算制度主要使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随着高校经营业务的扩展,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会计核算工作,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科目,主要从高校会计核算的经济支出、功能等方面入手,实施精细化的核算,能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二是记账基础的变化:高校旧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其内容只与收支管理有关,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在实现收支管理的基础上,使高校的收支分配明确,并得出准确的成本核算;三是资产核算的变化:高校旧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处理,未明确计提折旧,从而使高校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合,出现严重偏离的现象,而新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对固定资产实施计提折旧,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出高效资产的现有价值[1]。由此可知,高校新会计制度更能契合自身的实际,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从而促进会计核算体系的

完善。

二、新会计制度视野下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及监督均比较薄弱

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重点偏于业务核算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会计监督力度不强的现象,详细情况为:一是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不到位:在原始凭证审核中,存在不合格凭证、报销人员出示的信息不正确等现象,阻碍凭证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还出现伪造或者虚构原始凭证内容、时间的现象,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二是高校网络交易趋于频繁,导致财务业务多以电子数据样式出现,增加了高校的会计核算监管工作的难度,从而为滋生腐败提供

环境[2]。

(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脱节

新财政体制要求,高校只有按照规定合理执行国家的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后,才能有效使用我国的财政资金。此种规定导致会计核算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参与到高校的预算审批、编制中,对高校各单位的业务和高校资金来源并不了解,因此,在报账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高校的项目经费预算无法与财务系统进行衔接,导致高校的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准确了解预算执行力度,降低资金的使用率。

(三)资产核算出现的问题

高效资产是国有资产,对其的有效核算直接与国有资产利用率挂钩,在高校资产的核算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校未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极易出现资产入账不及时的问题,造成报表上的资产价值被低估的现象;二是由于新会计核算制度施行后,增加了固定资产按月或者按季度计提折旧的核算内容,从而使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困难,管理人员需定期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如果管理人员不熟悉计提折旧的计算方法,极易在核算中出错;三是高效资产源于财政投入,对资产的定义不清,只能按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但是对于高校资产中的无形资产,并未有相应的核算方法估量其价值,进而导致高校资产的价值估算出现不准确的现象。

(四)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的会计核算人员有向全体师生报销业务的职责,但是依据高校的核算服务规则,报销人员过多,会增加核算人员的压力,还会造成工作环境嘈杂的问题,降低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高校核算人员常年进行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会产生职业倦惫感,加上福利待遇不理想,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随着高校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对核算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精通财税、会计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等,导致高校会计核算部门出现人才不足的现象,并且已有的会计核算人员会综合素质均不高,竞争意识也不强,团队合作能力较弱,降低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3]。

三、完善我国高校会计核算的措施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策略

在最近的几年,我国的事业单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事业单位在我国的社会服务机构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对会计核算进行关注。虽然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发展的十分顺利,但是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事业单位相关的负责人对会计核算不进行重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对事业单位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对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由于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会计核算不重视,经常会导致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操作的不规范,并且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不够,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够先进或者合理性不足,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此外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相关会计人员不能够正确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而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这对于会计核算过程的顺利开展是极其不利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不能够被保证,将会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的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的采取措施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合规性进行提升,为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奠定基础。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在事业单位中,还有一个问题十分的严重,那就是在事业单位中实行的会计制度对内部的控制不是特别的完全。由于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技术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因此在进行核算的时候使用的核算的方法还是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核算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就会使相关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利于管理,并且也会使单位在进行控制的时候制度出现一定的缺陷,长此以往,就会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出现十分严重的混乱现象,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

(三)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事业单位中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相关的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时候,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必须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另外,在进行工作的时候,由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具有的道德观念不是特别的高,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的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范,因此在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理,进而避免相关的财务人员出现更加严重的错误。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方法

由于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相关的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的时候就对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经过探讨,分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会计核算过程中问题的方法。

(一)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会计基础工作不是特别的完善。因此相关的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要完善会计基础的相关内容。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要对会计基础进行强化,通过对会计的基础进行强化,就能够使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要想完善会计的核算工作,还应该要对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人员在填写凭证过程中的规范进行完善,并且在进行凭证的填写的时候,还应该要使用真实的的凭证进行填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会计的核算工作在进行的时候更加的顺利以及规范。

(二)加强会计内部的控制

在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会计的内部控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事业单位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的控制进行重视,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通过对法律制度的建立,就能够使会计核算工作在进行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依据。在一般的情况下,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首先应该对会计核算的相关步骤进行规范,并且将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应的职能进行分配,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还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以及交流,对于相关的数据应该要及时的进行核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按照真实的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及规范,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上面文章中的简单描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事业单位中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进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十分强的系统性。由于事业单位在当前时展的十分迅速,因此在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状况也是十分的复杂的,因此在事业单位中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就应该要选择具有相应的能力人员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事业单位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

作者:吕瑞丽 单位: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畅琳.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评析[J].经济师.2013(09)

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范文6

关键词: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是一种以服务或产品生产作业为核心的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作业的划分涉及到工艺流程中物料的供应、产品的设计等各个环节,涵盖了产品的总装、质量检测到运输、销售的全部过程。作业基础成本法能够通过对生产作业以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统计,相对准确地计算出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业基础成本法能够对所有跟产品生产有关联的作业进行跟踪,有效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环节,从而优化产品生产的作业链和产品价值链,最大限度地促进产品生产的成本节约,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产品生产信息,提高企业在产品生产上的计划、控制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运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是一种企业基于服务或产品生产所产生的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前提,即企业经营的服务或者产品生产是通过作业完成的,并且在作业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消耗产生了作业成本,为了有效控制作业成本,需要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从而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具有很高优越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使用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发挥出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优越性,需要具备一定的运行基础。

首先,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需要有明确并且一致的系统目标。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系统目标决定了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的结果。不同的系统目标,对于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结构设计、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运行方法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运行结果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假如没有一致并且明确的系统目标,必然会导致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结构设计和核算结果的混乱。

其次,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应该与相关的业绩评估和报酬计划相对接。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对运作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需要引导企业员工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中,并且根据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核算结果,对员工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出相应的奖惩,从而加快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推进。

二、运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

完整的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应该按照三个主要的步骤进行。即对生产的资源成本和作业进行识别、对资源成本进行作业分配、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

对生产的资源成本和作业所进行的识别。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系统的第一个步骤是对产品生产的资源成本进行识别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因为各种作业的进行而产生,大多体现在会计总分类账目中的一级明细账户之中。通常情况下,作业分析通过现有的报告或相关文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同时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以及与相关的核心人物的访谈等多种形式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了方便进行成本的计算和分配,一般将产品生产过程的作业情况分为四类:即单位级的作业、批别级的作业、产品级的作业以及设备级的作业。

对资源成本进行作业分配。由于产品的生产作业或服务行为会造成生产资源的消耗,因此将能够产生资源消耗的作业称为资源动因,并将其作为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标准。通常情况下,主要资源动因有六种,即被应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产生了薪酬计算及相关工作的企业工作人员的数量;在生产作业中对机器的作业进行调试的调整次数;在材料整理工作中对对材料进行移动的次数;机器在生产作业中运行的时间数;需要进行清洁作业以及门卫工作的区域空间大小。在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时可以直接追溯到资源动因,对于资源动因的直接赘述可以准确计算出生产作业过程对于生产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即是以作业动因进行分配的分配方式。在讲作业进行汇集统计之后,就需要每一单位的作业成本进行计量。每一单位的作业成本不仅是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基础和依据,还是与其他组织的作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依据,从而确定出相关作业的效率。作业动因是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主要的作业动因有产品制造的周转次数、机器生产过程中的调整次数、机器运行的时间、人工进行生产的时间、相关款项支付的次数、产品生产的零部件仓储数量、检验报告的数量或报告时间、产品验收单的数量、采购中的订单数量等。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可以对成本的升降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充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介入其中,使使他们能够对这一工作有足够的熟悉程度,并乐于参与其中;第二,可以先局部试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充分总结和吸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利于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全面推行;第三,对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初始设计进行适当的简化;第四,注意维持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平行系统,有利于使用者逐渐适应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三、结束语

由于作业基础成本法能够对所有相关作业进行跟踪,最大限度地促进节约,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于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江作.小议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运作[J].价值工程,2010(03):27-28.

[2]陈艳梅.作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1(04):37-38.

[3]王志刚.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适用范围及运行程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