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1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指从公司整体目标出发,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公司价值目标实现的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进行系统管理,积极探寻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降低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公司创造最优化的价值;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防止公司偏离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由此可见,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

从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上来看,均是通过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风险管理渗透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异

1.作用时点不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会贯穿于其全寿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为内控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公司的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风险管理必须在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特点限制了其作用发挥的及时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虽然会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存在,但风险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造成了风险管理的滞后性。2.限制条件不同。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环节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上述过程是风险管理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影响经营效率、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提升。换言之,所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3.控制内容不同。在保险公司中,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立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实施战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涵盖了从上层治理结构到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再到基层作业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也涉及实现目标的过程,还包括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及风险环节的控制。由此可见,后者包含的内容要比前者更加广泛。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由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临的风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险公司可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序开展。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保险公司中,内部环境的良好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当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分权制衡机制,并对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其职能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其次,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再次,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制度、员工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薪酬制度等,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内控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保险公司应将风险管理覆盖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找出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确定风险预警标准。其次,实施风险评估,既要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再次,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风险转移、规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续监察已识别和已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审查风险管理效果,并关注新风险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想要使保险公司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在公司内部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构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动。首先,在过程控制方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对员工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同时还应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明确,对公司日常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风险要进行重点监控,降低风险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在业务控制上,公司应当对产品开发、售后理赔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再次,在财务控制上,应对相关的制度、报告、系统等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最后,在资金控制上,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及风险的管控,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为了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保险公司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增进公司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首先,公司内部的人员可从管理层获取到明确的信息,进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内控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员工可将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有价值信息传递给公司管理层,同时还为员工汇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也可借助该机制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董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

(五)加强内部监督

保险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险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别设置一级、二级审计部门,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公司实行分级审查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其次,审计部门要持续监督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定期检查财务信息,评价各部门执行和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情况,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最后,审计部门要将保费收入、保险理赔、保险资金运作作为审点,确保保险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三、结论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多重交叉之处,其管理控制目标均为降低风险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为此,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经营的特殊性,构建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为突出内部控制重点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作者:邢喆 单位: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晋晓琴.全面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解读《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J].商业会计,2011(02).

[2]张建.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内部风险控制 对策

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这一新型的金融创新微观组织模式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金融资源,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能够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体现出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实现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目前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内部还存在着会计信息不真实、大量关联交易和内部传染性风险等问题,因此探讨如何强化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概述

(一)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含义

所谓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指在统一的控制权下,全部或者是主要在证券、银行和保险业中至于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中,以子公司为主要运营载体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可以实现不同金融业务间缝隙的对冲,同时可以加强集团内部不同部分间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在给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减少风险的传递。

(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特征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具有如下特征: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处于核心领导地位,通过一系列具有控制权的契约将母公司与其他的子孙公司联系起来,其他子孙公司受到母公司的控制;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金融业,并且通过其控制的子孙公司来参与到证券、保险和银行等两种以上的业务;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较大,其举动会对金融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作为各监管当局的重点监管对象,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经营内容多种多样,因此往往会同时受到多个监管机构的监督。

二、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它的金融属性和内在的脆弱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规模较大,因此其金融属性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开展了多种金融业务,其控制的子孙公司可能会进行业务竞争而导致内部利益冲突风险;内部交易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担保和交叉持股的资金往来关系,会导致风险在集团内部的传播和扩大;流动性风险,即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总部或者是各个子孙公司由于头寸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流动性紧张,或者是低价转让资产而导致的风险;决策管理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总公司制定的战略规划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子孙公司,从而导致子孙公司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即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内部在产权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管理权限设置等方面处理不当而导致的风险;政策法规的风险,即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不连续性或者是滞后而导致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触犯,从而引发公司经营和管理上的风险;信用风险,即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因自身不能履行合约或者是合作方不能履行合约而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市场是非常容易波动的,因此资本的价格表现利率和汇率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导致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收益产生较大的波动;操作的风险,即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操作不当而引发的风险;其他风险,即其他因素给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带来的风险。

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

(一)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解决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和措施;内部稽核。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旨在查核及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运作衡量营运的效率,并适当提出改进建议;内外部防火墙。设立内外部防火墙可以有效减少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负面效应,即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与各子公司相互之间建立起防范风险产生和传递的防火墙。

(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对策

对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而言,内部风险控制要特别重视以下内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法架构的公司治理基础上,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要限制子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规范交联交易,遏制不当关联交易行为、引进新的投票决策制度、完善股东退出机制、防范滥用股东有限责任;加强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管理层的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评估和辨识、控制活动与职务分工、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与纠正措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必须要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纠正的动态控制,并且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各级部门和员工中得到全面执行;正确划分控股母公司的职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控股母公司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制定集团的发展规划,但不应从事具体的经营活动,公司具体的经营和投资活动都应交由下属子公司来操作。

参考文献:

[1]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3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獐子岛;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13-05

自2016年5月4日起,獐子岛股票(002069)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变更为“*ST獐岛”。獐子岛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创造了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2007年成为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首批创始会员。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排名(2008―2010年)来看,獐子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时值今日却被ST,追其根源,与其内部控制缺失直接相关。为此,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农业上市公司风险特征并结合獐子岛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现状,揭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战略发展的重大制约性,以此提出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思路。

一、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虽然从2008年起财政部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制度和法规层面全面诠释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评价及审计相关内容,但农业上市公司因其经营的风险性、行业特性等问题,在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经营风险上升。为此有必要对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剖析,并结合獐子岛的风险现状,对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农业上市公司的外部风险[2]

1.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干旱、洪涝、冰雹、森林火灾和重大的生物灾害等。农业上市公司自始至终都面临着无数自然灾害的侵袭,企业应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制度,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以獐子岛为例,在2014年第三季度,獐子岛因北黄海冷水团事件,使存货遭受巨大损失,公告巨亏8亿元。

2.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加大税收优惠及补贴。与此同时,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林业企业的乱砍乱伐现象予以限制;将一些重大的动物疫情疾病防控推向市场,使一些农业上市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国家对农业部分行业的税收优惠及补贴对其发展影响较大。以獐子岛为例,从2003年起,依据国家公布的《全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传统渔业水产品的粗加工向现代的水产品精加工转变,为此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及海域支持[3]。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业上市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同时农业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部分农业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产需脱节,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如销售收入、现金流及利润指标波动较大。由于国家对农业行业的保护,使得部分上市公司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味追求盲目扩张,使市场竞争力下降。以獐子岛为例,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对水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受国外进口产品的冲击,形成替代品威胁,市场占有率下降,导致市场竞争的风险加大。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风险[2]

1.经营风险。绝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的产品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食品类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对食品安全质量掉以轻心,就可能导致灭顶之灾,如2008年的三鹿事件和2011年双汇集团事件。为此,国家加大了对该行业商品质量的准入及惩罚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监控成本和经营风险。

2.管理风险。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家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者的个人品质、知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多以一股独大为主,集权色彩浓厚。受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投资多,见效慢,同时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增长缓慢,使其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由此,管理者的经营偏好和趋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上市公司的发展[4]。

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外部及内部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行业特性,为构建符合农业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依据。

二、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獐子岛为例

2012年6月,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依据沪、深交易所截至2012年4月30日A股上市的2 340家公司年报信息的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日益重视,以及上市公司的积极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但总体在低水平徘徊,2011年内部控制总平均值为31.3[5]。

2012年8月,《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1):制定、分析与评价》课题组用2011年我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2 036家公司样本数据,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指数评价,研究得出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不及格[5]。

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共有85家,占整个上市公司总数的3.05%。农业上市公司依据2008年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继建立了符合目前公司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使农业上市公司增加了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机制[6]。

杨海琴[1]通过实证研究,对2008―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后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大部分处于中下层水平,内部控制提升的空间较大。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尚未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治理结构的缺陷,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显得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农业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绝对优势,一股独大的现象突出,同时农业上市公司产业链两极分化现象突出,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涉及整个产业链条,一旦发生风险,波及面广,影响深远,从而导致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冰火两重天[4]。

农业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獐子岛,从业绩和内部控制方面来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獐子岛在2008―2015年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均说明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他监管要求建立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未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但2014年10月30日的“黑天鹅”事件及2016年5月4日的“*ST獐岛”事件充分说明,獐子岛的内部控制暗藏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运行无效。下面从COSO的五要素出发,分析獐子岛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中心,对构建有效的控制环境发挥基础性的作用。2014年獐子岛在它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明确指出,獐子岛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通过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达到或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但实际执行中治理结构混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利失衡,监督不到位,出现管理层收受贿赂被查处事件。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在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信息不对称、个体能力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公司高管的管理哲学、个人的心理特征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司人力资源策略,进而引发经营风险[7]。在2007年及2014年间獐子岛高管人员频繁离职,高管团队缺乏稳定性。同时獐子岛政企不分,一股独大,董事长吴厚刚是獐子岛的核心人物,早在2001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时,吴厚刚既担任董事长,同时又担任獐子岛镇的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在獐子岛,懂技术懂行业特性、具备胜任能力的人才匮乏,同时考核不规范,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公司战略目标、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并引发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并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风险评估的基础,企业面临的风险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评估风险,就会导致控制活动的风险不可控,严重情况下会致使经营失败。獐子岛自上市以来,海域面积及底播数量快速上升。从2006年的65.6万亩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338万亩。未经充分研究及论证即大幅度增扩海域面积,存货比重数年高居不下,投资支出大额上升,决策过程有重大风险隐患。由于快速扩张,加速了企业资金短缺,依靠借债维持日常的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债务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压力。

獐子岛进行的底播范围非常接近北黄海冷水团活动区,但对此风险没有任何评估与披露;同时獐子岛从浮筏养殖到深海底播,没有做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也没进行深海底播的实验。负责采购的人员因受贿被查处(该团队负责采购虾夷扇贝种苗,而正是这批种苗导致獐子岛巨额亏损),但对此风险獐子岛没有任何评估和披露。

3.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为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识别评估了风险,如果没有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即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作用。獐子岛对于存货实物控制的说法前后不一。《第二期短期融资融券募集说明书》中写明:公司每个月组织一次苗种生长情况的调查;而董事长吴厚刚却说“公司每年分别在春天和秋天对公司存货进行调查”。两种不同的说法,说明獐子岛缺乏日常的检测,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控存货生长情况和数量。在采购环节控制上,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虾夷扇贝苗种底播计划未以单独议案的形式履行董事会的审批程序。采购一直由原副总经理吴厚记(吴厚刚的兄弟)负责,未定期轮换,采购来的大量种苗无法逐箱检查,验收时未入库,直接播种,导致账实无法核对,监督缺乏。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过程,其确保信息在企业有效传递及理解。2012年高管吴厚记因被举报有受贿行为而离开公司,同年会计人员被移交司法机关。该事件在当年公司财务报告中并未作任何披露,存货的账面价值也未做任何调整。在2014年10月的黄海“冷水团”事件后,獐子岛并未就此事件向投资者做详细的解释,而是任其发酵,造成投资者内心的极度恐慌[8]。对于渔业企业来说,海域面积变动属于公司重大事项。当年度内单笔或累计变动海域面积超过上年年末公司拥有海域面积的10%时,需提交董事会审批并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但獐子岛在年度报告中并未有相关披露,同时对于浅海底播到45米以上深海底播的经营环境事项仅在定期报告中进行了简单披露,未对相关内部风险进行详细披露及监视,以上说明獐子岛在信息与沟通上存在严重缺陷。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要素是否发挥作用的再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中说明: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检测浅标网,对低层水温变化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而獐子岛董事长秘书孙福君却说:公司仅能对海域表层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潜标进行温度监测,电子数据每三个月提取一次,对低层水温完全达不到24小时全天候监测的标准,两种说法两个标准,说明獐子岛在内部监督上存在重大缺陷,既然内部监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外部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现状又是如何呢?由于受到特殊行业、环境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獐子岛百万亩海域的监盘,同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獐子岛2013年和2014年半年报表都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致使獐子岛内部监督体系形同虚设。

通过对獐子岛内部控制五要素具体现状的分析,看出其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上都存在重大缺陷,正是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导致獐子岛的内部控制失效、经营失败。那么引起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下面从影响因素探其根源。

三、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念滞后

内部控制从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内部牵制发展到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理念、控制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停留在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汇总上[4],没有将内部控制的本质理解为是一种制衡、监督和激励的制度安排[9]。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制约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正确处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权责分配,从根本上杜绝舞弊的发生。獐子岛的年度报告和融资融券对内部控制的说明和实际内部控制执行状况比较,差距巨大,说明其内部控制只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及相关法律的要求,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无效。

(二)战略定位缺乏

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和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总蓝图,是实现经营目标的行动指南。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在整个上市公司中占比较少,但它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对它的扶持力度,说明农业上市公司战略制定的重要性。从目前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目标的定位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合法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由于缺乏十年甚至更长的战略,所以企业的经营行为短视,导致经营风险的产生。獐子岛虽然打造了同心多元化战略、科技领先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品牌战略及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3],但经营过程中盲目扩张,过分依赖短期债务,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说明獐子岛的战略管理只是写在纸上的一种管理,没有站在公司战略目标的高度去处理或应对危机,缺乏有效的战略协调机制。

(三)风险防范及应对能力较弱

从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如经济环境、自然灾害、法律环境等)及内部因素(如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经营风险等)的影响。对于外部环境风险,企业无法直接控制,但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内部风险因素,企业可结合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及落实加以防范。通常对于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因素可能性和响应程度进行排序[7]。獐子岛从2006年起海底底播面积逐年增加,对根本不知晓的深海底播这种风险极高的事项没有进行实验、论证就直接实施,导致“黑天鹅”事件发生。同时占总资产比重畸高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存货一直保持在50%左右,对这部分特殊性能的存货,从种苗的采购、播种、后续监管上獐子岛都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而任其在海里自由生长,直到死亡。

(四)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虽然农业上市公司依据现代企业公司治理要求建立了治理结构,但公司董事长和经理两职合二为一的现象时有发生,家族式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健康发展,一股独大的现象导致了决策及经营高度集权,风险加大。獐子岛“法人治理”实质上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股东、治理层、经理层三位一体。獐子岛从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长为上市公司,“内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内部人控制显然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扩大所导致的战略推进、经营风险的防范及企业监管的需要。虽然獐子岛2006年上市时,符合深交所公司治理要求,表面制衡,实质很难形成公司持续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内部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一致时,公司可以发展,但当内部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冲突时,内部人宁愿牺牲公司利益,而保全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公司战略发展上采取了一种冒险激进的方式[10],远远偏离投资者所希望的稳健性公司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上,并不是把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正直品格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而是任人唯亲。副总经理吴厚记是董事长吴厚刚的兄弟,负责獐子岛的材料采购工作,2012年因举报受贿而离职,2014年獐子岛虾夷扇贝绝收事件,正是吴厚记团队负责的采购事宜。

(五)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于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始终,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

借鉴陈汉文和池国华[9]的研究成果,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指数来看,风险评估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行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来看,受严厉监管的金融保险业居第一,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63.91%;而农林牧渔业排名最后,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42.89%。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年报中披露,一种是单独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与年报同时披露,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评分均在50%以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持乐观态度,总体自评意见偏高,披露的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11]。

从2008年起,獐子岛开始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进行披露,主要从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缺陷认定标准、具体缺陷披露等方面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对评价有重要影响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从2012―2015年都未披露相应的内容;对缺陷认定标准2011年、2013年、2015年有定性或定量标准,其他年份都没有;具体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情况从2008―2015年獐子岛均为未披露或不存在重要或重大缺陷,而实际情况是2013―2015年,獐子岛内部控制都存在重大缺陷。

以上分析了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内部控制理念滞后、战略定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弱是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四、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举措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是针对生产型企业常见的18种业务内部控制加以规范的。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其特殊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亟待设计个性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通常以战略导向、价值导向和风险导向为切入点设计。战略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以公司战略为主线,围绕着公司战略目标实现这一中心进行风险防控,并突出控制体系中内部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一致。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在对企业价值链和价值创造源分析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的价值增值放到战略导向的位置。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是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契合到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从而提高内部控制防御风险的能力,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12]。综观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结合獐子岛的具体情况,以风险导向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合理。獐子岛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产生的原因除了内外部环境因素之外,风险评估缺失是重要影响因素。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要求董事会和管理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管理层设定的目标要与企业的使命、风险偏好一致。企业应当识别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区分哪些是风险,哪些是机会,从而使管理层的战略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方向。针对以上的分析,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风险导向作为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切入口,识别及应对风险

农业上市公司因其经营风险和环境的特殊性,应设计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精神,设计符合农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农业上市公司的风险客观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可将风险按来源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如文中第一部分的阐述),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事项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诊断企业面临怎样的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从而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加强风险的预防性控制即前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构建预警系统,并将风险量化,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同时提高技术和判断,设置预警区间,评价各种风险偏离程度,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和决策层发出警示,以提出应对措施[7]。

(二)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下,进一步完善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其长远、科学发展

农业上市公司因其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其经营行为短视。农业上市公司股本偏小,流通股偏低,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的控股地位,极易受大股东的操控。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收效慢、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频发,易导致经营陷入困境,如果企业没有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安排,要想长远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为此,企业首先要理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农业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治理结构的制衡失效,管理层道德缺乏。由于利益的诱使,不惜违背经营目标采取短期行为,使制度的执行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应有的弹性,导致内部控制的功能大大削弱。由于治理结构的失衡,违背行业发展规律,缺乏风险预警、识别、评估等手段,导致企业担负沉重的债务成本,为企业长期科学发展埋下隐患。理顺治理结构,应考虑调整董事会结构以弥补内部人控制的缺陷,除了配备具有财经知识的独立董事外,聘请农业专家,以增强决策中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平衡内部人的激进、冒险、盲目扩张的行为。

(三)对农业上市公司单独设计符合其行业特性、极具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从动态的角度看,内部控制可以看作是一个设计、运行、评价的循环体。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都依靠评价的评断,查错补漏,为内部控制良性循环提供保障。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避重就轻,披露的内容空洞、含混,格式五花八门,披露的信息随意性大。为此,有必要依据农业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在内部控制披露上更加明细化、规范化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良好的评价体系离不开实施的主体。依据其实际情况,在评价主体上可设置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由业务单元对日常业务内控状况进行自评。第二层级由内部独立的评价机构或内部审计进行自我评价,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现状,独立客观地提出评价意见,如出现内部控制缺陷,可及时发现并予以弥补。第三层级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以验证及制约第一层和第二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4]。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及披露应主要包括:评价范围、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及防范措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现状及整改情况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缺陷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关键,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农业上市公司应对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诸多事项按缺陷认定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按照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加以识别和分级。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涉及内部控制的广泛目标,主要从定性方面考虑,如公司高管人员是否有舞弊行为;是否更改过财务报表;新闻媒体是否有负面报道;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结合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将查找内部控制缺陷的范围限定在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方面[13]。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对其内外风险强化预警,在国家法律和内部控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农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将日臻完善,因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向投资者传达着积极可信的信息,也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断完善的助推器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海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吴秀兰,孟枫平,何永敢.风险管理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完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

[3] 吴宾.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侯小娜.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刘华.内部控制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6] 林斌,刘春丽,舒伟,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25):13.

[7] 董红杰.基于WSR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风险因素研究[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2):102-104.

[8] 张贵祥.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J].中国市场,2015(22):41.

[9] 陈汉文,池国华.CEO内部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34,392-398.

[10] 高允敏.扇贝夭殇隐藏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治理思路[J].财会月刊,2015(5):75.

[11] 吴秀兰.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4

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基于集中管理资金需要的产物,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企业集团。许多企业集团并未将财务公司视作独立的企业法人,而是仅仅将其看做是企业集团的内部组织机构,在财务公司的决策和运营管理上诸多干预,影响财务公司的正常运营。不少财务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或者经理层大多数由企业集团管理层兼任,财务公司陷入“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无法通过健全的内部组织机制宣泄,很有可能因为权力的过度集中而不断累积。因此,财务公司必须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入手,夯实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织基础。可以适当引入外部投资人进入,推进财务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应对董事会成员结构进行优化,控制企业集团董事会成员比例,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加入管理团队。并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比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组织机构。

2.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扎好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藩篱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抵御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的有效屏障。财务公司应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对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职能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根据企业治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强化对财务公司管理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财务公司应建立起等级严格、责任清晰的授权体系,完善各级管理机构的岗位责任体系。财务公司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风险点的侦测、管理和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财务公司应定期开展内部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加强内部风险排查和预警机制。密切关注业务风险点的风险活动状况,做好情报分析和预判。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财务公司的绩效管理,通过加强稽查和内部审计,定期对财务公司进行账务稽核,及时排除风险隐患,规避和减少经营损失。此外,财务公司还应加强人员素质建设,从优化人才结构和员工素质培养出发,建设优质高效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确保财务公司人才资源供应充足。

3.加强外部机构合作,学习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经验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加强同外部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合作和交流,学习银行等相对成熟金融体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经验。同时,财务公司同银行之间开展合作交流,也有利于财务公司建立起外部统一支付结算体系,实现同银行金融业务的无缝对接。财务公司应学习银行的风控管理系统,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先进经验的移植和推广应用。借鉴银行的客户管理系统和信用评级模型,加强对内部客户的关系管理和信用管理。同时,应借助信息化建设推动财务公司财务信息平台与银行平台的业务对接。财务公司可以谋求在资金集中管理上同银行的合作,通过银行合作完成对企业资金池的管理,以及跨境的账户管理、查询、结算等一体化功能集成。部分对外发行债券的财务公司,也可以通过同金融机构的合作来完成担保发行等债券发行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4.结论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系统柔性;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一、引言

一般认为,柔性是系统对未知变化的战略反应,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系统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当这些环境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系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变化和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柔性的基本特征

从柔性的定义可以演绎出柔性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相对性。柔性相对性是指柔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刚性是指系统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规章与制度等内容;柔性是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时自身调整变革的能力。二是多维性。柔性本身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范围维、成本维、时间维构成,其具有多维性的特征。三是系统性。柔性的系统性是指柔性其本身构成一个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呈现系统的特征。四是时效性。柔性是注重快速且经济地处理环境变化。当环境变化时一个系统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发展有利局势,则能获得重大价值;否则,时过境迁,很可能失去良机,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柔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及其特征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增加公司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其承担帮助公司实现整体目标的责任),由公司内部审计中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流程、环节等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由多个要素所组成,包括人、物、任务、信息等。这些要素在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不断流动,构成了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内部的“三大流”:“人员流”,即由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所涉及的所有人员汇成的流动;“资源流”,即由公司内部审计的各类资源汇合而成的流动;“信息流”,即由任务和信息资料汇合而成的指导公司内部审计过程的信息流动。“信息流”对“资源流”的有序运行起到主导作用,“人员流”是“信息流”和“资源流”畅通的保证。公司内部审计这一复杂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公司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承担帮助公司实现整体目标的责任。其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四、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刚性的内涵以及互动关系

(一)柔性的内涵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是内部审计系统有效适应环境、控制审计风险及实现目标的一种内在行为调控能力。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所拥有的实际与潜在能力的多样性及其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公司内部审计柔性架构内,公司可以更好地识别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审计战略调整,从而快速并且经济地确立需要关注的重点项目和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刚性的内涵

内部审计系统刚性是与柔性相对的概念,它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和内部管理准则都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另外,公司内部审计过程包括确立目标、监测环境、评价自身能力、寻找和评价备选行动以及建立用于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整体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有序的过程中,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刚性的一面,它们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系统的设计能够达到各相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当然,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柔性的执行和管理来实现。

(三)柔性与刚性的互动关系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与刚性具有对立统一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公司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制定方案、配置资源等等,是否能够顺利做出调整,就取决于该系统的柔性,同时这种调整也必须受到约束与引导,必须将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刚性作为其调整与转变的边界。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与刚性具有互补性。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刚性需要柔性的填充,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柔性需要刚性作为支撑。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应当制定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实现柔性的支撑,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

五、基于审计系统柔性视角下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是改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二是改革传统审计方法,注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是遵循成本-效益约束原则来实现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动力。

四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相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华,束继东.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动力:机理与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2).

2、刘仲英,吴冰,徐德华,张新武.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柔性与环境的战略匹配[J].同济大学学报,2004(6).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范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问题; 改进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董事责任淡化,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从而难以对经理层实现有效的监督。三是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缺乏权威性。四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表面上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一些上市公司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和效率低下;一些上市公司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以致决策和执行程序混乱,问题频发;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仍然是重视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忽视横向的协调关系,导致同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三)企业文化缺失

很多上市公司忽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只重视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机械性实施,而没有探索和总结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忽视了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还借建立企业文化之名来塑造个人形象,对内搞个人崇拜实现个人专断,对外扩大个人知名度捞取社会利益或政治资本。一些上市公司“所谓”的企业文化,主要为对外摆摆门面,在企业内部根本形不成文化理念,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四)风险控制薄弱

一是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个别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仍未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或只把风险控制当做讲话的时髦词,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二是风险控制机制缺乏。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虽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但并不知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制定制度、作决策和管理活动中仍然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五)控制活动不力

一是有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空洞,“原则性”的要求多于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控制活动。二是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所制定的控制活动相当一部分存在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问题,无法落实到管理过程之中。三是有的上市公司对控制活动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检查、考核和奖惩措施,控制活动执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外,内部控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够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以正确认识,或对控制程序和措施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也使控制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

(六)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多数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设置在公司管理层,同时接受管理层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而审计委员会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内部审计完全听命于管理层,难以发挥其在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多局限于对会计监控的层面,监督职责落不到实处。三是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现代内部审计技术与手段等。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相对落后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直到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才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虽然有的学者也较早地引进了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引进上,缺乏实践中的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使上市公司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造成了有些上市公司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足;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掌握不够,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要素和原理机制等,造成了内部控制环境紊乱、控制活动不力、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监督体制不顺等问题。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并不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对管理当局缺乏约束力,甚至在执行中,许多规章制度经常被束之高阁,缺乏有效措施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三)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美国上市公司为了适应法案的要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在所调查的收入20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中,平均85%的企业投入资金超千万美元、60%的企业投入十万小时以上来健全内部控制;收入在50亿到200亿美元的企业中,有近41%的企业投入超过五万小时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而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出于成本效益问题的考虑,不愿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甚至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省略应有的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造成内部控制的严重缺失。

三、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监管,保证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