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2
【论文关键词】集团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母公司是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其他则为客体。母公司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子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等方面进行控制并获得相应利益,从而在集团公司内部发挥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集团公司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所在的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投集团”)注册资金14.28亿元,主营业务涉及贸易与物流、房地产业、旅游开发、管理、服务等五大行业,下属有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厦门海沧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厦门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厦门海沧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海沧经济贸易发展总公司等五家全资子公司。随着海投集团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应对策略。
二、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拓展,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加大,甚至威胁到集团公司的生存。为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就必须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正确分析。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主要受到市场销售、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财务风险从狭义上讲,则主要是由于企业借款导致的风险。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成因进行分析:
(一)我国集团公司经营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为了降低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往往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并认为这样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然而,盲目的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反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因为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集团公司必然要花费一定的资源去开拓一些以前比较陌生的领域和行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很多集团公司花费一定的资源进入新的领域后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处理好核心业务与多元化业务发展的关系,从而会导致集团公司失去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进而分散集团公司的各种资源,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
2、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在风险管理上,集团公司面临着许多下属子公司不会遇到的问题。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链条过长等问题,这就使得集团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各子公司的经营目标与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方面的矛盾: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分部门之间往往出于自身独立法人实体利益的需要,它更关注的是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是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为实现此目的,各子公司往往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相互间的利益博弈,这种博弈往往导致集团无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协同管理;而集团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者,致力于整个集团的资本经营和投资策划,追求的是集团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有时出于集团整体利益考虑而采取的一些发展战略可能与集团下属子公司短期经营目标相冲突。假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那么子公司就会缺乏对集团公司的认同感,集团公司也会缺乏管理权威。这样,即使集团公司大力推行集中管理,分公司对集团公司的决策有选择性地执行,甚至不执行,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受损,最终导致集团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
(二)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多元化经营战略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仅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多元化经营下的集团公司为了进入其他行业或领域,需要动用大量资金,如果集团公司自有资金不足,往往只能采取举债的方式来筹集实现多元化战略所需的资金。因此,我国集团公司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导致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筹资比例较小,外部筹资比例过大,使得集团公司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2、内部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中,拥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各自的财务风险。但整个集团内部由于相互交叉持股、投资的行为,造成了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或关联方关系,这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放大、蔓延。集团公司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行为,容易造成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的连锁反应,从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特别是当通过母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使子公司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如果该子公司面临财务危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时,母公司必须履行其担保责任,以集团公司资产为子公司偿还债务,这样往往会将整个集团公司拖入债务泥潭。
3、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事前财务预警机制。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的程度,它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效益,同时产生预期之外的损失。从狭义上讲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虽然它是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但是财务风险并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一个公司的财务风险一定可以通过对该公司诸如获利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指标的分析事前得到警示。但是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没有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也没有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更谈不上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明显跟不上集团公司发展需要,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风险敞口。
三、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成立的时间较晚,集团公司管理经验缺乏,在发展过程中又急于求成,过于注重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有些集团公司虽然制定了一些风险管理制度,但当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后,没有及时制定新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出现风险管理滞后的现象;有些集团公司随着经营条件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一些原先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已不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却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改进,致使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些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过多地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欠缺总体上的平衡与协调,管理制度条块分割的格局引发了风险管理的分散、脱节、矛盾低效等很多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没有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总经理或者其他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有效地开展专门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盲区,引发新的风险和损失,风险管理效率丧失。 转贴于
(二)集团公司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协同效应
集团公司本应通过对集团公司资金的筹集、投资、使用和分配加以管理,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的资金利用效果,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节省管理费用。但在现实中,很多集团公司并没有真正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管理协同效应,反而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方面集团公司不断加大外部融资,负债比率一直上升;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内部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费用支出增大、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为追求规模的扩张或寻找新经济支柱点,不切实际地采取多元化战略,但迅速扩张的多元化战略分散了集团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集团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有效的发挥经营管理协同效应,更谈不上风险管理的协同。
(三)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不能适应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
风险评估要求集团公司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集团公司在风险评估中,不能正确使用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从而不能及时识别和分析与实现集团公司经营目标相关的关键风险和机遇,而导致风险放任和扩大,以致给集团公司经营造成损失,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信息沟通失效导致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欠缺
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是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信息收集的相关性、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与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信息反馈的效果都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大多数实行总、分结构体制,分支结构设置层次较多,管理链较长,集团公司内部的多环节、多部门造成的信息传递速度过慢,使得集团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跟不上集团公司的变化,也加大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另外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存在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集团公司内部信息共享程度差,信息获取、归集和分析手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四、加强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风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
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业务规模和实际能力及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风险管理的执行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缺乏统一管理机制的现状,集团公司应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定位,从组织机构方面解决集团公司没有集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局面。集团公司可通过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落实机构职责,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建立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实践证明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资金管理的集中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容易因较长的管理链,造成规模扩张与资金供应能力不相称,各成员自行其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集团公司只有采取集权管理,才能控制重大风险和保障企业战略实施。集团公司总部应统一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资金,要强化成员公司的资金管理意识,调剂和平衡集团内部资金,加强对成员公司的财务监控能力,减少外部贷款的规模,降低集团财务费用,从而达到控制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等目的。为了强化集团总部对风险的控制力,集团公司总部要以资金投资的集中管理为重点内容,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与资产的运作效率,并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几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优化风险管理的手段与方式
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众多管理层级的信息,建立健全与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信息数据输入与输出效率,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并有效地克服对信息的人为破坏,可以为整个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集团公司应运用适合本集团的手段与方式来执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注意正确处理风险管理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集团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效率。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改进风险测量方法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在目标设定方面,集团公司应经常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识别方面,集团公司要努力多方面的信息,努力识别与实现集团公司控制目标有关的内外部风险;在风险分析方面,集团公司应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然后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风险管理的重点;在风险应对方面,集团公司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集团公司应结合使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而不是孤立使用某一种策略。另外集团公司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在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方面,集团公司可以综合采用客观概率法、主观概率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以期求得更精确的风险测量结果。
(五)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提高集团公司风险防控能力
集团公司要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对集团公司本部和下属子公司制定具有差异性的风险考评指标,努力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这些指标中应至少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预警可以采用单变量分析也可以采用多变量分析模型,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发现集团公司财务危机的征兆。另外,集团公司不仅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加强对短期财务风险的预警,更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做到居安思危。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3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 要: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中小石化企业处于动荡多变的环境之中,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竞争者的变动、政府更替、汇率的波动、新技术的出现等现象,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中小石化企业遭受损甚至破产。对于我国中小石化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独立审计行业的外在要求,更应该体现为企业自身的需求。本文站在我国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指出其所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并提出建立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经营风险;控制机制;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67-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王迪(1972-),女,辽宁东沟人,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徐畅(1992-),女,黑龙江双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会计学。
我国中小石化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经验。但由于中小石化企业先天的规模限制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背景下,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也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市场化不断变化,中小石化企业的形态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有特大型、超大型的石化企业不断涌现,中小石化企业数量剧增的趋势也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不可否认,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然而众多中小石化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加强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险管理机构已经成为中小石化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专门负责中小石化企业各种风险的识别、测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该部门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共同为实现中小石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总之,科学的风险管理对中小石化企业有如下意义:(1)有利于中小石化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促使中小石化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中小石化企业环境,保障中小石化企业目标的实现。(2)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保障中小石化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使中小石化企业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有助于提高中小石化企业经营效益。(3)为中小石化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二、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中小石化企业忽视对未来风险的预测
在对风险管理的认知过程中,既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风险,又有目前强化风险管理和问责制度下过度规避风险,由于这两种倾向并存,使得管理层不能正确地对待风险,疏忽了对风险预测,其中包括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和人员的培训等。中小石化企业预警管理的重点应在发生前预防,而非发生后处理。由此可见,缺少风险预警机制的中小石化企业在经营中只会举步维艰。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从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发展,其主要的经营方式有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特征,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支持。此外,更多的中小石化企业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往往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倒闭。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对中小石化企业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中小石化企业对其了解的程度和掌控能力,在成本与报酬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就中小石化企业内部原因来说,由于管理者素质低下,中小石化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内部管理效率不高,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预算成本,最终影响了中小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施风险管理是中小石化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石,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在操作过程中,某些制度过于原则化,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另外,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识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中小石化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等外部规则的结合出现问题,使得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则;另一方面缺乏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不能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和执行上的缺陷。
3. 中小石化企业缺少必要的问责制
中小石化企业在经历了风险冲击之后,由于缺少内部责任追究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恶化中小石化企业管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全员风险意识,缺乏考核制度,使得中小石化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滞后于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奖罚标准,会使员工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以至于事态严重,中小石化企业无法良性运转。
三、完善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
1. 加强中小石化企业职能建设
增加机构设置,组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应熟知中小石化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组内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识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出详细的策略和规划,为企业有序地开展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条件。
2. 完善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
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健全中小石化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体系。
对中小石化企业审计工作实行“董事会领导、董事长分管、监事长协管”的领导体制,并由审计稽核部主任担任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任,负责日常事务。设立事后监督中心,进一步强化事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首家实行特别稽查员制度,有效缓解审计稽核覆盖面不广和审计稽核频率不够的问题,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实施内部组织架构改革,改制之初,吴江农商行从扁平化管理角度出发,对总行机关部室设置、支行及基层营业网点的布局作了合理调整,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强化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小石化企业董事会风险管理战略职能。充分发挥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召开专门委员会和实行日常的监督、指导,建立起同自身风险防范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发展战略。设立独立而有权威的合规风险管理部,实现对全行各机构风险的有机统一管理。
3. 增加中小石化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减少风险需要充分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中小石化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能否具备相应的权威性,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是否能够达成独立的内部审计。然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制约的,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独立性设置,就说明内部审计符合独立性条件,同时还是审计人员能否保证公正审计的前提条件。所以,企业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不会受到个人的制约以及任何部门的制约,需要将审计委员会下设到中小石化企业的董事会中,按照企业的不同风险和不同规模,相应的创设审计部门,对中小石化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可以进行直接领导,保障内部审计可以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风险导向的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在公司的内部,企业内部审计是较为独立以及客观的监督、咨询活动,创建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原因就是避免错误和舞弊的生成,继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总体运作成效,加强企业的价值。内部审计制度若是风险导向型的,需要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应对,便于对不同业务循环和部门进行测试,是以风险应对、风险评价以及风险识别为条件的审计活动,对于风险的导向性较为关注。相对风险导向所涉及到的内部审计模式,中小石化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具体要担任风险减少者或者保险( 放心保) 人的身份,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以及每一方面中积极地参加,尤其是在风险应对、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识别等重要的环节中,要合理地应用自身的优点,有效地提升中小石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力求将较客观的建议和管理措施提供给企业管理者,第一时间消除中小石化企业生产经营当中的风险点,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参考文献:
[1] 刘宇. 风险管理[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96.
[2] 孟文化. 构建合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机制[J]. 经济师,2012,(8).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4
各证券经营机构:
近一时期,随着沪、深股市的日益活跃,广大投资者热情高涨,致使各地开户数量剧增,证券经营机构营业网点的电脑和通讯设备负荷加大,有的因设备故障已导致事端。同时,一些营业部及其从业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也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使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增加。在目前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防范运作风险,保障经营安全。为此,现要求各证券经营机构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电脑等营业设备的管理工作,确保交易渠道的畅通,要求各营业部负责人和电脑管理人员加强监控,经常检查,遇有事故迅速处理。
2.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证券交易所有关规则,妥善保存和管理各类业务资料,谨防遗失、损坏和混乱问题的发生。
3.加强对公司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防止欺诈客户行为的发生。对各类客户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中小客户。要妥善处理好同客户之间的纠纷。
4.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公司员工的遵规守法教育,杜绝各种违规事件的发生。不得为客户透支,不得默许、姑息、纵容大户操纵市场。要建立和完善制度,完善内部监控系统,设置专人,经常检查各营业机构,一经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5.加强营业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抢劫,防盗窃,保护国家财产。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资本结构
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公司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其实际财务收益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预期财务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等,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形式,使得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利于公司的稳健协调发展。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公司对于其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对财务风险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熟悉风险的来源,通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来适当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将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保障公司收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财务风险客观必然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离不开其财务活动,其财务系统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必然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财务活动中,必然会发生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背离。风险管理人员只能利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和避免风险,而难以完全消除风险。
(二)财务风险难以预测
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是难以预测的,这就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而且,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不断变化,对财务风险难以做到完全的事前评估和防范。
(三)财务风险的收益与损失成比例
与其他风险相似,财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且两者成正比例,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其获得的收益一般就越高。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公司面对存在的财务风险会积极改善内部管理,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率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从而有利于保持公司经济效益的稳定性,提高了企业长期增长潜力。
(四)财务风险广泛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公司财务风险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普遍存在。当公司在筹集和运用资金,对经营资金进行积累和分配时,公司财务风险均会发生。
二、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公司财务管理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欠缺
在公司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公司面临的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会对其财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公司做出的财务决策受到其财务管理经济环境的外部约束,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变化和要求。财务管理所处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走势、产品供求、物价水平以及汇率波动等,它们的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公司的财务风险往往源自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这些公司无法掌控的外部因素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例如,持续的通货膨胀会使公司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而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使得公司在资金供给发生短缺的同时,资金成本持续升高,从而对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而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诸多缺陷,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管理基础工作,导致公司经营难以应对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使得公司财务风险频繁发生。
(二)公司财务决策失误频发
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而缺乏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这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还未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在我国公司运营中,普遍存在着管理者利用其经验来进行财务决策的现象,而这种主观决策方式往往导致决策失误,使公司遭受财务风险。公司财务决策失误集中表现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例如在新产品投资项目决策中,财务决策部门忽视了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去搜集全面真实的成本信息,没有去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产品需求,导致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在项目实际运营中,由于对收益的错误预期,使得难以按期收回固定投资,公司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减少了公司的投资效益,降低了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使公司处于更大的财务困境之中。
(三)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公司资本结构是指公司总资本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通过借入财务资本,公司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利用债务杠杆赚取超额利润。企业借入资金需要偿付借入成本,因此为了持续经营,公司必须保证通过借款经营所取得的利润高于借款利息。但是,目前我国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日标,盲目扩大财务杠杆比率,歪曲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资本结构严重不合理。公司过度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比率,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过高的负债比率使得公司借款的风险溢价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导致公司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当公司用自有资金所创造的正常利润难以弥补借款利息时,公司财务状况就会恶化。
(四)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公司内部财务关系混乱,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公司没有建立成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使得资金管理混乱无序,财务信息传输滞后和缺乏准确性。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广泛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缺陷,导致当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时,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缺乏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无法科学的预见财务风险。同时,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混乱,在管理和使用资金时权责不明,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管,从而造成资金使用缺乏效率,极易发生资金流失,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使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增强企业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公司遭受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受到这些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经济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虽然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但公司难以预见和无法改变这种外部变化,无法对其施加直接影响。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并非无所作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趋势,通过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可以把握环境可能将要发生的变化,预测公司将要面临的风险。针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公司应制定多种应变措施,对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适当调整,从而增强公司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能力,减少环境不利变化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冲击,以此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财务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大大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错误的财务决策必定会导致公司财务管理的失败,增加公司财务风险。因此,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公司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为了实现公司目标,首先要明确企业财务决策的目标,确定与公司目标一致的财务目标是科学财务决策的前提。在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科学评价财务决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来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在财务决策的实施阶段,应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此时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积极控制财务决策实施中的财务风险,从而合理控制公司总财务风险,保障公司决策顺利实施。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风险与其资本结构与理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规避财务风险。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筹资决策,公司在筹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有关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长期筹资决策中保持该最佳比例。公司筹资决策需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筹资对象、筹资金额以及筹资期限。管理者应权衡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与筹资对象;恰当的筹资金额和筹资期限有利于公司降低偿债压力,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因此,为了健康、稳健的发展,公司应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期限搭配。总之,公司应优化资本结构,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
(四)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公司如果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就会模糊,势必造成财务风险管理效率的低下,因此,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内部控制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强化企业内控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全面梳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寻找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控制措施;其次,对现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审核,并补充和完善相关监管漏洞,健全内部控制措施。同时,加强对主要业务节点的控制,例如对现金管理建立资本预算体系,对公司的现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这可以为公司提供预警信号,公司管理者就能够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师协会.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m].2009.
[2]李咏梅,杨洋.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探析.财会通讯[j].2009/03.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防控
一、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尤其体现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其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差,在应对风险管理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判断。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对其未来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常会出现企业财务数据、财务信息丢失等现象。同时,很多企业未能在实际管理中将风险管理纳入财务供应链中,制约了财务管理。
(3)风险管理制度缺失。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存在于多数企业中,若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来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将会导致风险管理制度脱离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很多工作岗位和工作责任无法有效落实。
(4)风险信息不够准确。很多企业不断壮大后,通常会进行股份制改造,为自身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同时,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要面临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旦财务风险管理出现偏差,就会增加资金运作环境的复杂性,进而加大资金管理的风险性。[1]
二、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往往主观忽视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很多管理者认为内控建设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经济效益往往是间接性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普遍存在重视“开源”、忽视“节流”等问题,成为内控制度建设的阻碍。
(2)内控制度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时,很少将内控机制与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出纳、会计、资产管理往往一人负责,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导致记账、对账混乱。例如,对于重要票据领用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导致资产盘点出现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并未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导致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经验主义”现象。[2]
(3)审计工作面临较大风险。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进而带来很多财务报表错报风险。现阶段,部分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管理阶层存在蓄意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编制失实。由于这种情况是在管理层形成的,即使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也无法正确应对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也因此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4)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匮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虽然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契机,但是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财务人员对内控机制缺乏了解,且个人工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财务内控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提高制度控制力度,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1)重视内控机制建设,正确发挥财务管理重要作用。要想保证财务管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关注力度。首先,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内控机制建设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有效提高企业内控机制建设成果。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真正掌握内控机制的主要内涵,转变落后的管理思想及财务管理观念。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能为管理者提供合理的财务改进建议。从战略发展目标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内控机制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企业在进行内控机制建设时,同样不能忽视广大职工的能动性,为此要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职工中不断对法律法规进行贯彻,同时向职工介绍内控机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广大职工充分意识到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不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只有不断优化内控环境,才能在发生财务风险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进一步减少财务风险。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对自身财务活动的预算,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内部责任,并使其能够与相应的利益因素进行对等处理。在建立内控机制的同时,要对与之相对应的约束机制进行深化,进而使内控机制与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衔接。同时,改变一人兼任数职的现状,减少记账、对账、资金盘点及清算等方面的风险问题,为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夯实基础。同时,要逐步转变“经验之谈”的管理现状,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管理活动,使风险管理更具科学性。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所有部门和人员进行全力配合,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主要业务的流程要进行优化和整合。
(3)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正确发挥审计工作效果。实际上,财务风险在特定环境下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中,财务风险事件的偶然性是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为此,要对企业内部监督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设置权责统一且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进一步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加大资金调控力度,有效提高资金效率。从风险管理角度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审视,进而正确分析财务风险环境。为此,审计部门要及时向企业管理者汇报资产负债表及预算执行总体情况,有助于企业及时对收支进行调整。内部审计模式的不断转变,会使审计师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内部环境,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并重点对被审计企业风险控制情况、主要经营风险因素、舞弊风险及其可能存在的行业风险进行审计,进而不断拓宽风险内涵和审计范围。
(4)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完善企业内部考核制度。提高企业内控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技能,才能使其不断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内控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深化财务内控人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要不断对相关人员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质进行强化,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当然,人才外进也是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只有切实做好人才建设,才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并在财务风险发生时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损失。完善企业内部考核制度,要求首先要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目标,对内控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为其薪酬、奖金及人员晋升提供合理依据,发挥绩效管理的实际效用。
四、结束语
在建设内控机制的过程中,应将所有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因素都纳入到其管辖范围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夯实基础。只有充分做到上述措施,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进而正确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促进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