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1

一、企业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提到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影响”。它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风险具有未来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是未来失误发生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控制,但是却是可预测的,并且这种不确定性又与概率相关,并且有时也可能形成有利结果;企业风险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相关性。企业经营目标与企业风险成正比例。风险对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好处,也可能有坏处,具有双面性;企业风险又具有机会和威胁的统一性。企业风险是中性的,既包含威胁,也包含机会。也可以讲它具有“损益性”,既可带来损失,也可获得利益。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将企业生产经济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控制在自身可以接受范围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涵: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持续地作用于企业,渗透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全面风险管理由企业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完成,需要企业各个层级的员工从企业经营目标的角度认识风险,在企业总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部署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来开展风险管理行动;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企业战略决策,在制定时管理层应考虑与不同战略方案相关的风险;全面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企业,应用于企业总部、职能部门事业部、分(子)企业等各级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企业的潜在风险,并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范围内。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及事项都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具体措施并实施有效的防范举措,规避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内容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确保企业经营总目标的实现;积极培育企业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管控能力。具体包括:协调风险容量与战略、增进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识别与管控企业的各级风险、提升企业的整体应对能力、改善企业资源配置,充分利用资本。

四、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是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也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将企业目标面临的重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企业系统地辨识、衡量、排序并管控各级风险。确保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与企业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在企业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风险防范及危机处理机制,保护企业免遭重大损失;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五、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程序性风险,通过对控制点的设置,实现经营管理的管控,确保企业重大风险准确评估和有效防范。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延伸,通过实施风险防控,监控预警,实现对企业重大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全面风险管理开展的好坏决定于企业董事会,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全力配合。全面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形成准确的战略决策。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中实现,而不仅仅是为了合规的要求,主要在于创效。

六、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经验。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为确保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企业首先完善了覆盖所有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组织体系,确定并完善了基层单位的风险信息员网络,设置了专(兼)职风险管理工作的岗位人员,明确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能和责任、业务范围、工作流程、管理策略和应对的制定、监督和改进措施。

其次是企业于每年年初组织各部门参照往年风险事件,通过交流研讨完成了对本年度风险事件的采集,企业对风险事件进行辨识评估,最终确定企业本年度风险事件库。

第三企业对前期辨识出的风险事件库,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企业年度重大风险事件,并制定企业年度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加强对重大风险的预警管控,建立健全风险指标监控体系,分析各项风险预警指标实际情况,及时总结、改进风险管控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防范和化解各项风险。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2

中国大型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战略落地效果差,战略绩效评估不到位,重战略规划轻战略执行;以法律实体为对象管理,整合效率低下;管理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而非以流程为核心;总部管控能力弱,难以对集团业务规划、资源分配和经营监控进行适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流程纵向、横向梳理不顺,管理界面模糊不清,管理标准体系繁杂,制度体系冗杂;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风险管理无法真正落地;内部监督失效,只停留于结果的事后审计,缺乏事前、事中的过程管理监督;IT整体规划与管理提升整体步调不一致,IT应用控制的设计与风险评估结果未能有效衔接。基于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内外需求使风控体系建设变得必要且迫切。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下简称风控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分别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规定了内控合规时间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审核要求,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并非仅指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在内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能否及时掌握风险信息并采取适当行动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风险管理信息化控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风控管理体系建立目标与企业需求

为满足外部监管和管控要求,结合企业多元化战略等特点,对企业全面内控及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行诊断和优化,加强内部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建立覆盖企业各业务、各部门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机制,培养和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控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风险管理信息化控制要求企业流程规范、制度完善,对企业一些风险采取风险预警及采用风险应对措施,行业内部提出建立《全面风险和内部控制风控管理体系》的理念。2009年,集团公司成立风险审计内控部门,下属单位也相继成立风控审计部门,目的为了建立更好的企业,防止出现企业战略与经营层面的一些风险,借助国外的经营管理思想,提出风险和内控理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在战略层面企业需要投资一个新的企业,需要评估整个市场的定位,评估战略风险、实施结果风险、企业资金流风险,决策层面的风险、流程方面的风险、生产过程中进度风险、质量风险等等,这些风险都是企业所需要面临的,怎样规避这些风险以及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对企业的损失是建立风控体系的目标。当然也存在利好的风险,如果对这类风险应对得当,对企业的发展反而是有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是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为手段的风控体系,并通过信息化将风控体系与各价值链活动和管理活动有机融合,提升企业运营管控水平,保证企业战略经营目标落地。

3风控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传统企业建立风控体系是以部门级需求为主、以企业风控主管部门为主,独立完成各类风险评估,建立部门级风控体系,仅仅是风控审计部门的一个风险评估工作平台,并未达到企业级防控目标,提升不了企业战略高度。企业风险有战略经营层面风险、资金风险、库存风险、生产风险、IT风险、服务风险、交付风险等渗透在各个业务流程中,只有各个业务部门知道各个业务的风险发生点,所有风险的监控需要各业务部门协调,由企业级风险控制部门统管,组成企业级风控团队,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为了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从部门级风控需求上升至企业级风控需求,驱动企业战略目标,使企业业务流程化,组织绩效最大化,建立基于端对端流程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面向企业级需求总体设计和规划企业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

做好企业的风控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IT系统的治理和改造过程,将风控点渗透到企业信息系统中,找到风险点在何处,分析哪些风险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哪些风险是业务层面的,由公司风控管理部门协调管理。风控体系建设目标分为体系建设和IT建设两部分。首先企业应明确风险是企业全部门的事情,要培养企业员工风控意识,没有风控意识,企业制度不完善,业务流程不规范甚至没有业务流程,都将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至企业各业务和流程中,完善企业各类制度、规范流程,梳理出各类风险点,企业就有了风险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基于风控体系企业的合规性IT建设就有良好的基础了。从体系优化到IT系统固化:风险监控预警与内部控制系统采用一套流程、不同视角的设计理念,可在企业战略管理、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中,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和分析,通过数据集成提供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预警。发挥IT技术对风控体系在各业务系渗透作用,力促营造依法合规、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运营氛围,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5风控管理体系的蓝图设计、方案设计

围绕企业战略流程的嵌入式管控体系,梳理出各业务风险点。风险监控值、目标值、阀值和实际值都来源于业务。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通过风控系统风险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风险指标的合理性、监控预警模型和算法得到规范,实现企业风险智能监控;企业领导层所关注的各个层面的风险展示界面清晰、快捷;企业风险点明确;风险评估、预警准确及时;为决策及管理层提供风控主题,使风控企业内闭环流转,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大量的闭环运行,企业预警模型才能逐步完善,基于模型创建风险指标,才能实现企业风险的智能监控。风控体系建设蓝图设计使风险-内控-审计有机结合,在各项业务活动中管控风险。风控体系的建设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梳理业务架构,考虑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各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设计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内控管理流程及具体控制措施。风控体系的建设应将企业已有的应用系统与风控系统集成设计。企业风控体系的建设,实际也是对企业IT系统的治理和改造,将风险点渗透到各个相关系统业务点,通过风控系统也业务系统关联,达到风控目标。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是: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文化需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风险语言,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第一道防线,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提出这道防线,最大好处是把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了企业的各业务单位的工作与流程中,防止风险管理与各业务单位的工作脱节,搞“两张皮”。第二道防线,专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设立这道防线,有利于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策略与标准,共享人力资源。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系统从企业战略出发,以风险为导向,通过评估、改善与提升、监督的方法维护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实现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总经理或其委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6结论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3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被大规模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对业务和信息系统的管控需求,尤其是审计人员在面对由ERP系统生成的海量数据时已经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将企业管控、风险管控与企业信息化进行高度融合,形成一套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的、有效的风险管控落地模式,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如何真正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管控落地,是业内当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审计行业正面临技术革命

在中国,传统审计领域一直采用的是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上述三种审计形式从技术方式、方法演进的角度看,每年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政府审计领域率先引入计算机审计技术,启动了“金审工程”,投入了大量资源,并要求所有政府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这也拉开了审计技术革新的序幕。早期接受计算机培训的审计人员在面对ERP系统时能够应对自如,并且能够在审计思路上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主动创新,尤其是能从数据角度考虑问题。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没有传递到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导致二者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严重落后于政府审计的发展。

早年,笔者曾经参与了审计署“金审工程”与财政部监督检查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也参与了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技术等相关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当中就涉及了大数据审计模型和数据监控。在笔者看来,国内整个审计行业在推动大数据思路转变方面,审计署的贡献是最大的。中国的金审工程是2002年7月开工的,距离《纽约时报》2012年2月发表那篇代表“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的专栏早了十年时间。所以,甚至有人说,国内的大数据应用最开始是从审计开始的,而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为了让审计监督实现从事后到事中、从静态到动态、从现场到远程的总体监督目标,“金审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在线审计系统、联网审计系统。其中,联网审计系统实际上就是当下大数据监控系统的雏形。

审计署原署长李金华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审计人员不学计算机,将失去审计资格。”当时给审计行业带来的震撼非常大。现在,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给审计行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控和审计人员不了解大数据技术,将失去对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形成风险管控能力,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风险、内控、审计手段的融合,第二是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环境下探索风控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审计行业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环境下,必然面临技术上的革命。

风险、内控、审计融合成为必然

毋庸置疑,风险、内控、审计融合的业务模式是未来企业管控的大趋势。但三者如何融合呢?

针对企业管控,风险是事前预判,内控是强化过程管控,审计是业务事项的确认,三种手段正好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和维度,对业务事项进行管控,形成三维一体的全过程管控。其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在风险管理方面,风险是指可以识别的不确定性,识别风险是一个事前预判的手段,而到了抓取风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从分析外部和内部的风险源出发。外部风险源分析可以识别企业和业务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进而形成管控风险的预判机制;内部风险源分析可以识别企业管理与业务的内部风险征兆,从而发现企业管理层面风险、业务层面风险和专项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外部行业数据和企业内部数据,与内控、审计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些管控风险的手段整合,形成管控企业的合力。

其次,在内部控制方面,企业内控目前采取的有效措施应当是“以评促建、以审促评”。传统的“内控构建、内控评价”循环模式经过实践证实效果甚微,所以需要针对企业内控体系采取两种新手段进行循环:第一是内控评价,第二是内控测试(也即内控审计)。这两种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会针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结果进行穿行测试和审计,使用的数据源也都是企业内部数据。据此思想,华博风控在内控系统中全面融入了评价、测试、问题、疑点、工作底稿等功能,实现在做内控的同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将内控和审计做了高度的融合。

最后,在内部审计方面,内部审计的实际作业过程主要是锁定审计区域、搜集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源与风险、内控相同,由于近几年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通过将审计方法进行高度复用形成智能化的监控模型,实时地对企业数据进行监控,有效地形成企业监控的自动化,这种创新的审计手段同样也是实现风险管控落地的手段,也证明了审计、风险、内控在工具上是可以复用和整合的。风险、内控、审计的有效融合,改变了企业因同时使用各种手段后陷入的各自为政、功能互相重叠、风控落地效果不佳的状态,不仅提高了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

大数据技术颠覆传统审计方法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风险导向;企业;内部审计

前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内审员将企业潜在的风险作为导向,并对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评估,将其结果作为依据,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等进行评价,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企业良好实现管理目标,并增强自身的综合效益。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如下流程:

1.审计准备

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前,企业设置的内审部门要对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进行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在审计准备过程中,内审部门不仅要对审计工作具体目标进行确定,还要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对审计工作的详细计划进行编制;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在该阶段,内审员要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企业发展目标、企业战略经营潜在的风险、企业具体性质、企业会计政策、企业内部控制以及企业财务业绩等[1]。

2.审计实施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企业内审要将识别的企业风险作为依据,科学评价内部控制管理各项制度,并对管控外风险进行确定。企业内部控制通常无法对管控外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对此,内部审计要通过有针对性地策略,诸如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承担以及风险降低等对此类风险进行专门审计和有效应对[2]。

3.审计终结

在该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实施科学评估,并对所收集的相关审计证据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还要对审计报告进行出具[3]。另外,要针对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4.后续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报告进行出具后,仍需开展后续审计。内审员要对审计报告中的各类问题及相关建设进行有效跟进,对各类风险进行恰当处理,并执行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并开展最终效果评价。内审员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企业潜在的风险,对于较小风险,可实施简单讨论。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

多数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片面注重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相对忽视了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多数企业未能深刻认识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类分别风险,忽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控。

2.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

当前,多数企业基于风险导向模式实施内部审计,并加强了风险管控。但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企业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这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也难以通过有效措施对之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管控,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另外,企业对于各类风险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和有效的处理路径,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3.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才能确保管理层指令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内部控制涉及的要素涵盖风险管理内容,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降低。然而,当前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4.缺乏风险评估量化指标

企业想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制定。当前,我国多数企业普遍面临多样化的风险,但缺乏风险评估量化指标。多数企业缺乏对风险评估量化指标进行构建的意识,在制定风险评估量化指标的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缺乏科学指导,会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难以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

5.缺乏良好的信息数据库

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需基于良好的信息数据库,才能正确评价各类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风险信息数据的长期收集和系统整理,并构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然而,多数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收集的高度重视,未能构建良好的信息数据库。部分企业虽然对信息数据库进行了设置,但缺乏对风险信息数据库的科学管理,且数据缺乏及时更新,难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三、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

1.增强风险意识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到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并针对风险预防构建有效机制。同时,企业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风险管控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外,企业要强化风险审计的氛围,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良好创设,有效增强自身承受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2.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

企业要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实时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风险管控各项机制进行科学调整和有效完善。完成对风险管控机制的构建后,要对风险应对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并及时发现和有效改正存在于风险管控中的问题。同时,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详细计划和具体程序,并明确风险审计涉及的各类方法。另外,企业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对风险管控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对相关人员的失职行为进行惩罚,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和严格执行,促进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并从整体上促进企业业绩实现大幅度提升[4]。

3.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科学设计、有效评价、合理运行和适当改进,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强化,加强管理人员肩负的内部控制责任。同时,要对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关注。另外,要对内部控制各项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价。

4.构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

企业要对风险评估量化指标进行科学构建,根据大小、程度对风险进行量化,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计划,并有重点地实施风险防范的各项工作。企业要对风险导向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科学分析,深入探究风险原因,并明确风险隐患,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抵御。企业对相关指标进行设置时,审计人员要深入研究风险类型、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漏报概率以及错报概率,并详细核实分析结果,从根本上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5]。

5.构建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

企业要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据此构建良好的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加强对各类现代财务方法,诸如电子化账簿、凭证以及报表的推广应用,通过会计电算化有效采集风险信息[6]。另外,审计部门要收集相关审计资料以及信息数据,借助计算机对之进行系统整理,确保信息数据库实现及时的数据更新,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信息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主要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以及后续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风险评估量化指标、缺乏良好的信息数据库。对此,要通过增强风险意识、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构建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等策略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周雯雯,初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8):109-110.

[2]赵建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105-105.

[3]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9):27-29.

[4]陈先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7(3):136-136.

[5]刘江燕.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审计与理财,2016(4):15-16.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

针对多业态跨区域经营特点,为加强企业风险管控,公司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管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增强了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是提升公司风险防控能力的客观需要

(一)防控风险已经成为公司管理的重要目标

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地域分散,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稳定和发展。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张,交易金额增大,交易频率加快,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局限性日益凸显。分析国内外企业倒闭或衰败的例证,总结本公司多年经营中的经验和教训,无不与企业风险管控密切相关,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焦点。建设和完善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企业防控风险重要措施。

(二)防控企业风险要靠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做保障

公司风险管控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凭经验管理(公司初创时期),对有风险的业务选派“经验丰富”的人去管理,经营决策靠有经验的领导把关,被称为经验管控阶段。二是靠单项制度控制,针对高风险业务制定专门的控制措施,做到一事一制度,方法虽然简单,但由此步入了制度控制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规范企业管理和防控风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规章制度多为单项规定,程序性规定很少,标准制度没有流程保证,且各专业部门颁布的管理制度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已不能适应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三是进入了体系控制阶段,为做好企业风险防控工作,公司结合不同风险特征,对现有的制度、标准和程序进行了完善,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构,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将原有的内控制度提升以风险为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了风险管理多维度的体系控制。

(三)防控风险是提升公司综合管理能力有力手段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实施,不仅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而且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管控能力,该体系明确了控制活动的对象,规范了交易活动源头控制的业务流程,强化了控制主体责任,使公司各种经济活动实现了全面受控。通过系统严谨闭环管控措施的落实,很好的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改善企业的内控管理,使公司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及做法

公司借鉴国内外内部控制实践经验,以COSO框架及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以公司战略为核心,以风险为导向,以责任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控为方法,以监督与评价为手段,注重管理改进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从确定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辨识评估风险、梳理管控流程、制定控制措施、开展内控监督与评价和持续改进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和完善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确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目标

目标设定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在设定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把握对重大风险的判断。其次是要根据内部控制目标设定,确定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并随着目标改变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三是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的存在而确定,随着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只有先明确了内部控制目标,才能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公司围绕经营及管理风险,确立以资产的存在、完整、归属、计价正确和收益等属性的落实为风险控制的现实目标,以实现“体系可靠、风险可控、运行可持续”为体系规划目标。总目标是: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公司现有资源为基础,以财务报告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为切入点,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以防范风险为重点,对企业现有管理制度、职责分工、权限分配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起设计科学、简洁适用、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科学治企。

(二)建立风险数据库

通过收集风险事件,确定公司层面风险分类和风险名称,形成公司层面风险事件库和风险数据库。针对风险事件关联性,主要收集了连续三年公司内部风险事件案例、行业内相关历史事件和未来风险预测,包括公司相关材料记载的相关事件、内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各业务部门存在的重大问题或隐患等。通过分析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公司影响较大的事件共77条,形成公司层面的《风险事件库》。

在收集风险信息过程中。按照内外部、业务板块、部门单位等条件将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厘清各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方便从整体上把握风险和机会,有助于各职能部门更好地认识和关注与其直接相关的风险。经过比对分析,确定公司各项业务、重要经营活动及重要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并予以客观准确地表述。通过与各职能部门以及所属单位反复沟通,识别出可能影响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并编制《风险汇总表》,最终确定了公司层面风险分类和风险名称,共4大类24个风险,形成公司层面的《风险数据库》。

(三)识别与评估风险

风险是指可以识别的不确定性事项,它能对企业经济利益造成有利或不利影响,其来源及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对影响公司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识别,对其进行科学评估、量化,指导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把控。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影响着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节点设置,公司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各单位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方法,结合内外部风险事件信息,对本部门及本单位业务涉及的风险事项进行识别、归类,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部门及本单位公司层面、业务活动层面、信息层面的风险。根据各部门及各单位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确定公司存在的各类风险。

风险评估。在编制公司层面风险事件库和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获得的历史数据和行业资料等信息,查找风险发生的内外部原因,组织开展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评分分析,对公司层面24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个体评分的风险值。按照风险评分人员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作经历等,对参与风险评分人员划分类别,设置相应权重,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风险等级分值,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按照上述方法计算24个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值并排序,依据公司风险等级标准,确定公司层面重要风险12个。

(四)梳理管控流程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遵循内部控制体系固定的框架及文本模板,编制组织结构图,描述部门及岗位职责,建立起业务管理流程。公司针对确定的各类风险,按照规范及重要性原则,以实现业务不交叉、管理不重叠和责任不遗漏为前提,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防控风险的目的。业务流程管理遵循风险导向、业务驱动、规范描述和强化执行的原则,突出流程与业务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将业务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和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脉络清晰的流程架构。公司共梳理一级流程22个,二级流程165个,三级流程553个。设置318个风险点。建立了一套清晰顺畅、完整严密的业务及管理流程体系。

(五)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是内控体系的关键环节,一是要针对重要业务流程,分析控制重点,按照公司各项规章规章制度,制定控制措施。二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查找现有控制措施中的缺项和遗漏,设计改进措施方案。三是落实相关部门和责任岗位,固化到内部控制的各环节中。四是根据控制措施的描述,补充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项控制措施。五是对公司层面的控制主体、信息系统和内部监督等总体控制进行系统衔接,形成完备的内部控制措施体系。

制定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策略。各责任部门根据风险的定义、影响因素及风险表现,结合本业务的风险偏好,确定应对风险的具体策略。根据业务流程确定风险领域和风险源,依据风险源来找寻关键风险成因,并确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数值或区间,从控制风险的目的、组织、方式和监督等方面制定风险管理策略70条,关键控制点240个,制定控制措施368条。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控体系是以风险识别、评估为基础,进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行为,亦是以流程为载体,管理界面、岗位职责、管理权限和控制措施清晰,满足风险控制要求及涵盖经营管理全部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司实施对风险有效管控的制度保证。

三、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重在建设、关键是执行。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公司对颁布《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内部控制体系组织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测试、评价及改进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要求,制定了打造内部控制支持系统的具体措施,确定了内部控制体系推行的阶段性目标。

(一)颁布并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按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公司把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作为内控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落实过程中,一是由公司总经理签发,以公司文件形式颁布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令,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的权威性和各单位、各业务层面及各管理岗位的全面执行。二是充分考虑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现状,采取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优先解决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突出对重要单位、重要业务、重要流程和重要风险点的管控,实现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的目标,力求取得控制实效。三是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内部控制基本手册推广执行基础上,结合海外后勤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特殊管理需要,分别编制公司海外后勤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内部控制分册,在相关业务领域实施。四是统筹公司总部、各单位和各经营业务内部控制管理手册执行的管理,疏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上下游业务之间及横向同级单位之间的流程管理接口,形成较为畅通的运行管道,使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管控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二)编制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实施风险动态评估

公司为推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风险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公司每年开展一次包括所属单位在内的风险管理报告编制工作,完善企业重大风险管理报告机制。一是强调全面反映本单位存在所有风险,明确面临重大风险,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反映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量化指标,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二是报告内容要突出风险管理的动态、量化和信息化控制目标。三是对公司重大风险,要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提出风险管控要求,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合理配置管控资源,确保重大风险管理责任到位。

公司每年编制并风险管理报告,拓展对企业风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以风险管理报告为抓手,对重大风险统筹管控,确定管控目标,明晰管控措施,制定管控责任,实现对公司风险评估的持续推进和对风险的动态监控。

(三)开展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控测试及评价

按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公司依据《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管理办法》每年一次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及评价,并出具对风险管控体系设计科学性与运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测试主要围绕公司层面,包括职业道德、高管基调、权利及责任分配、举报与违规处理、反舞弊程序和控制;业务活动层面,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物资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层面,包括控制环境、信息安全、变更管理、项目管理、日常运维和最终用户操作等六个部分进行测试。并根据公司主营业务,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跟单和关键控制测试,同时对电子表格的内容、密码保护、保存地点、变更和备份等进行符合测试。

通过持续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测试、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综合检查,全方位督促内部控制体系的落实,切实提高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几年来,公司层面风险由4大类24个风险,下降为3大类12个风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总体评价一直保持在“良好”以上水平。

(四)持续修订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针对公司经营业务变化调整和企业管理提升,不可避免存在已实施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与企业发展及管理强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一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政策调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合法性控制条款进行补充修订,增强内部控制体系条法约束。二是在公司经营和管理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部门职责、流程和人员等发生调整时,及时对涉及的相关业务流程重新进行梳理、评估及修订,并适当增加关键控制措施。三是针对内部控制体系评价中发现的管控缺陷和提出的管理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对管控体系进行持续完善,优化控制措施,形成内部控制提升管理、管理推动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四是在总结海外后勤基地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内部控制管理分册运行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包括酒店物业等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分册的编制和推广力度,增加内部控制手册专业分册的覆盖面,提高特殊专业领域关键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增强控制效果,推进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公司通过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实践,企业员工风险意思普遍增强,风险管控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企业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管理能力大幅提高,公司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企业效益提升和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企业风险管控的内容范文6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投资量大,建设运营要求精细。自其诞生之日起,广州地铁便伴随着线路规划、资金使用、建设及运营安全等高风险事项,风险管控自然成为广州地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风险管控体系中的核心,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式则通过内控评审方式挖掘企业各流程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影响程度评价,提出管控意见,使得广州地铁风险管控―二道防线对业务的管控力度得以有的放矢。广州地铁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上的风向标作用日趋明显,工作经验得到企业高层及同行的高度认可。

打造“三道防线”

广州地铁结合“三重一大”的要求,完善分级决策机制。包括检大事项范围、决策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决策效率并对重大决策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分级授权和备案制度,明确总公司相关决定权的授权条件、内容,以及相应报告责任;对所属的39个关键业务及管控流程、近百项重大事项,明确了对下属部门及全资子公司的授权权限,并监督运营事业总部等主要业务单位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逐步细化授权,落实岗位权限;通过《分级授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分级授权制度,定期进行权限调整,以及授权执行情况和业务备案的检查监督,确保所授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检查和纠偏。

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将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将是公司重大风险最终决策者和监督者,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负责。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由5名董事组成,且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主要负责审计与风险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有关管理文件的审议。

在最高决策机构党政联席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监察审计部风险导向型审计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广州地铁企业的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各级业务管控部门,按业务划分自成体系,根据企业管理部及监察审计部的指导实施风险的具体防范工作。

・第二道防线是企业管理部风险管理模块,统筹整合企业风险管控工作,确保广州地铁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管控模式保持一致。

・第三道防线是以监察审计部为主导的监管体系,评价各部门及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控工作效果,以普视企业整体的角度对风险管控进行整体监控和评价,确保各级单位的风险管控始终能保持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安全监察部根据企业管理部对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的偏好设计及评价防范标准,针对性地统筹具体实施工作,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运营总部的安全技术部及建设事业总部的质量安全部,再由两个部门分别根据具体业务的风险管控任务分配至各一线生产部门,而各一线生产部门则将安全生产及风险管控的责任细化到各分部、室及车站,并设立相关负责人。监察审计部则通过审计项目发挥风险点梳理及预警功能,通过定期的审计项目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监察,对于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现,则通过专项审计项目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道防线:运用健全完善的专业风险控制手段,防范风险于未然

广州地铁在具有重要风险领域的各业务部门中建立了卓有成效的专业风险管控体系,工程建设风险、运营组织风险、物资采购风险、安全风险等管理和防范等工作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前列。

广州地铁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撰写出版了多个专业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固化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程序及风险防范要点,使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及岗位防线防范手段,大大提高员工岗位操作规范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专业风险管理与实现经营目标相联系,不断持续、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动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重大风险建立三级控制方案,一级为日常制度、流程和专项方案等予以规范和引导;二级实施预警,由部门启动跟踪分析;三级为应急预案。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应急预案,可应对特殊气象、消防、大面积停电、恐怖袭击等各个风险。有关预案由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调整和演练。

设立了安全、技术、预算等专业委员会和招标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领导负责。利用会议机制,促进专项风险信息畅顺沟通,在检查工作和部署任务的同时,通报、协调各类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有关安全等的危急事件、突发事件,总公司建立了紧急事项管理机制,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第二道防线:紧跟企业发展,组织新业务风险评估工作,发挥牵头整合功能

在不断积累总结现有专业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广州地铁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试点,逐步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并且通过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进,确保其PDCA管理闭循环的形成。

随着广州地铁的多元化发展,风险管控着眼点也逐步从稳定的传统业务转移到房地产、设计等新业务上。而房地产开发业务是未来发展高作为及高挑战的结合点,2010年,将其作为试点业务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在把握行业普遍风险的同时,针对投资机会研究与立项、项目投资决策、土地获取、项目前期策划、项目报批报建管理、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及进度管理、安全健康环保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项目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管理等房地产开发业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重大风险在公司主要表现状况及关键原因,为公司集中精力应对风险提供方向。同时,以房产事业部风险清单为基础,将公司层面的风险分层细分至业务活动层面。针对业务活动层面风险,规范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应对措施及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确保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总公司将通过自建和巡检,定期总结分析风险反应方案、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三道防线:围绕风险导向开展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线监督评价功能

作为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发起者和评价者,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体现为“风险评估一审计计划一以风险为导向拟定实施方案一以风险为导向评价审计发现―跟踪审计整改落实一风险再评估”的内部审计闭环系统。

1、风险评估一审计工作风向标。引入“风险导向”理念以来,广州地铁改以企业风险源为风向标的计划编制方式,主要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战略分

析,确定影响战略实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第二步,确定风险因素,分析影响业务目标达成的风险因素;第三步,风险评估,即分业务模块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表将风险量化,对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第四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管理需要、可使用审计资源和项目可实施性等几大因素,将评估对象的风险与审计评价管控成本直观地反映到彩虹图中。其中,A区为优先考虑的项目,B区的项目即是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要委外实施的项目,C区和D区是不进行审计的,但仍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跟踪关注的领域。

2、风险评估标准一审计工作的坐标图。广州地铁对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对某一风险影响大的几个因素;二是对选出的维度按标准进行打分,对于每一个维度确定打分范围;三是采用从高原则得出综合评分;四是固有风险等于综合评分与可能性评分的乘积,剩余风险为第三步的综合评分。对于可能性评估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区分风险事件是大型灾害类还是日常运营类,并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二是根据风险事件的类型和频率,按照风险可能性评估标准确认所处的可能性级别。

3、评估结论一审计重点对标。在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及评估标准之后,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收集历史信息、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被审计项目的信息,再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得出审计项目风险评估结论。并将风险评估结果反映到MARCI图上。

例如,在运营票务收入保障审计评估项目中,公司首先根据已建立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票务流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获得了风险分布的MARCI图。然后,补充考虑了票务收入的漏管模型,2007年开展的三四号线票务收入保障审计项目等相关的信息,对票务收入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确定售票流程、充值流程、扣值流程、退票流程、收入结算流程、清分流程和财务会计入账流程等7个业务子流程为本次审计实施的重点。

4、风险理念一审计项目主线。风险评价及防范是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工作宗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通过审前调查,将评价出的关键风险点与被审计者或风险管理人员进一步讨论确认,根据双方的讨论结果确定审计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其手段和方法,明确审计力量投入的重点,实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时,也会运用到风险评估手段。一般情况下,广州地铁会参照前文述及的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标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来评估审计发现风险高低程度。高风险的领域是审计部门优先督促整改的区域。

5、调整策略一实现风管闭环。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项目的审计方式进行风险再评估,调整下年度的审计策略,实现风险管理闭环。审计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每一次审计的结果都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其根据风险点评估及应对建议付诸管理改进,并被运用在下一年度甚至未来若干年度的审计计划拟定工作中,以指导审计人员确定下次对该风险点的审计时间、重点和工作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个风险管理闭环,使得审计工作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成为一项常态的工作,从事后审计变成了全过程审计,达到了通过审计工作促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的效果。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地铁不仅落实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风险事后控制的具体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在事前及事中的防范。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短期内6线开通、超出最大运力数倍的客流高峰等重大的风险事件。

亚运会前期,广州地铁创纪录地在半年内开通运营6条新线,运营事业总部在开通运营前期实施了线路开通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保证了各层级人员及时了解运营新线开通情况、风险情况,统一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开通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在广州地区实施地铁公交免费期间,广州地铁日均近8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地铁最高运力,运营总部通过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设定准确的应对策略,高效应对了超大客流考验。

到目前为止,广州地铁236公里,911.58亿元的投资建设主体工程未出现违法现象;自开通运营以来超过3000天的运营时间内,未出现过一件重大事故,充分体现了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巨大作用。

未来广州地铁经营管理的手段、经营管理的重点都将与风险评估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也为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风险管理审计业务提供了新的扩展平台,即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广阔的视野和对企业的深入了解,通过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实施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日常监督,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反哺于第―二道防线。

具体审计工作开展步骤可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依次展开,而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将作为对风险应对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险识别。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识别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评价,同时也需要对风险识别结果作出独立判断,并针对诸如“识别程序不恰当”、“重大风险未识别”等发现提出审计意见。目的是保障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风险评估。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并重点考虑: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②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③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④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⑤其他。经过这个阶段后,更新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审计部门在风险应对阶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

风险应对。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应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包括了对风险应对方案设计的监督评价以及对风险应对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价。一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回避、接受、降低或分担风险应对措施。

广州地铁以风险智能为目标,在对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评级的基础上,寻找风险管理建设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初步确立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拟分四个阶段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结合公司改制及国资委要求,开展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调整,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党政联席会“确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公司各部门、各相关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等职能调整至董事会,进一步结合架构改革及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完善三道防线的风管组织体系。并以总公司本部和一个下属业务板块进行试点,形成更加成熟的风险管理推广的模板和样本。

第二阶段,将试点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与公司总部风险评估进行整合。并逐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链接,以风险为导向推动内部控制流程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