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1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担保行业代偿率目前已高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两者间的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资本实力弱、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担保企业将受到进一步冲击,担保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所以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企业风险防控及业务开发,是当前融资担保企业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业务开发

就担保企业来讲,GDP增长速度放缓,部分行业扩大投资规模的意向减弱,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出现萎缩,因此会影响担保行业发展。但任何时候基于国家政策的行业投资取 向总是动态的,担保业要善于研究国家政策,及时准确把握行业动向,适时推出带有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担保产品。微观方面,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积极开展银、担、企对接活动,配合银行优化担保业务,如对纳税诚信企业,以其实际纳税额为基础,给予一定的信用担保的“税融通”业务等。宏观方面,瞄准国家产业导向中的潜在产业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精准定位,锁定特定目标客户,实行一对一专属服务,以小促大,聚小成大,小始大终。

二、担保公司要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金融机构应与担保机构密切协作,及时通报受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受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利益;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担保公司,为有市场、有信用、有效益的小微企业提供的担保项目,应减少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或给予利率下浮优惠。运作规范、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比选合作银行的条件,为其承保的优质项目提供服务质量优、贷款期限适宜、利率更加优惠担保服务。

三、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风险防控

从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所呈现出的风险来看,融资担保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风险防控。

第一,融资担保企业应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审、保、偿”分离制度、廉洁运作制度、项目经理AB角制度、保后跟踪制度、风险项目管理规定、项目稽核制度、风险月报制度等。融资担保机构可对中小企业的申请资格及相关的情况严格审批,评估其信用等级及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担保费率,做好事前控制。不定期地跟踪调查在保企业生产消耗、工资发放、资金流水、负债规模等,随时对项目可能发生风险的苗头及时监测并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做好事中控制。

第二,建立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根据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分担比例,建立“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合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共同分担风险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担保机构可以与银行共同加强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另一方面,政策性担保机构、地方政府、银行三者的风险责任分担,实现地方政府对政策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可以增强政策性担保机构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融资担保企业应做好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担保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与业务开发、风险防控相联系的绩效考核办法。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管理” 这三项基本规则。具体到担保公司的业务操作层面,要进一步将这三个环节细化,将担保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列出清单,形成一套规范的、可行的操作规程,业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管理。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2

商业银行涉外保函风险防控

对于涉外保函来讲,由于《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即URDG758第33条明确赋予了保函的可转让性,加之国际商务交易的日趋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申请人要求开立可转让保函。可转让保函为受益人的再融资提供了诸多便利,从而在保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深入理解涉外保函转让的法律基础,准确把握涉外保函转让的风险点,必将成为拓展商业银行涉外保函业务的有力抓手。

一、涉外保函转让概述

在国内保函中,国内银行往往都会在保函条款中增加“本保函不可转让”的约定,这是因为国内保函适用我国担保法,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8条,保函如果不约定禁止转让的,都将导致保证债权随主债权转让而转让,且新的受让人有权提出索赔,从而使担保银行被索赔的风险增大。与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无明确相反约定保证债权即可随主合同同时转让”不同,由涉外保函绝大多数适用URDG758的规定,具有独立性,其一经开立即独立于基础合同而单独存在,故涉外保函是可以转让的。

涉外保函的转让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狭义的保函转让,即保函项下所有权益的转让,包括索赔权利的转让,这种转让改变了保函项下的当事人,以及原有的法律关系,使得担保银行不得不面对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即受让人)的索赔,所以常常引起担保银行的格外慎重;另一种是广义的保函转让,即收款权益的转让,即我们通常提到的保函的款项让渡,其与信用证项下的款项让渡没有实质区别,通常可为担保银行所接受。为方便理解,下文所称保函转让特指狭义的保函转让。

二、涉外保函转让的风险分析

涉外保函的可转让性,增强了保函的流通性,在实践中符合受益人的融资需求。在国际融资的最新发展中,保函的转让为受益人的融资提供了诸多便利,各种国际融资机构正是通过保函的可转让性实现了资金流动的便利。但是,由于涉外保函具有独立性与单据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可转让性相结合,尤其是索赔权利的转让,造成了可能出现的以下潜在风险:

(一)发生欺诈的可能性增大

涉外保函的转让,由于原受益人退出保函法律关系,而由新受益人成为保函的当事人并行使请求付款的权利,大大增加了担保银行面对欺诈索赔的风险。这是因为担保银行不但要面对原受益人实施的欺诈,而且可能面对新受益人的欺诈,甚至两者共同欺诈。

就原受益人实施欺诈而言,就算是担保银行有足够的证据予以证明欺诈的事实,但只要新受益人没有参与欺诈行为,则担保银行就不能向新受益人援引对原受益人的抗辩。这也符合保函欺诈例外的例外原则的本意:即使存在欺诈的情况,但是只要新受益人能够证明其善意,则担保银行就不能对善意的新受益人提出抗辩。就新受益人实施欺诈而言,由于新受益人并不是基础合同的当事人,在取得单据方面存在先天的难度。当新受益人无法取得相关单据向担保银行进行正常索赔时,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选择伪造单据,从而向担保银行进行欺诈性索赔。

(二)担保范围扩大,赔付风险难以评估和分析

将保函项下所有权利转让给非基础合同当事方的受让人,意味着担保银行基于保函所承担的义务将脱离基础合同的债务独立转让,担保范围扩大。若受让人不明确或多个以上,担保银行的赔付风险更是处于不可预测的状态,难以评估,容易导致争议的发生。同时,若因保函中的转让条款与申请人与担保银行签署的保函开立申请书中约定的保函转让的约定发生矛盾或不一致,也可能引起担保银行与保函申请人之间的纠纷。

三、商业银行涉外保函转让的风险防控建议

由于保函转让后,担保银行对于原受益人的抗辩权不能向新的受益人行使,故无形中增加了保函被欺诈或恶意索赔的风险,担保银行开立可转让的保函,应关注上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

(一)增加对于保函转让的限制性条款

URDG758对于保函转让的对象及转让的次数均未做出限制性的规定,即只要保函条款中未禁止,保函可以多次向不同受让人进行转让。担保银行为了防止保函转让过程中的“失控”,往往在保函中限定受让对象以及允许转让的次数,以保护其自身利益。可转让保函中不能含有对受让人无限制或受让人过于宽泛不明晰的条款。

(二)获得保函申请人的同意

尽管国际惯例并未规定保函的转让必须经过指示方的同意,但在实务操作中,除非获得保函申请人的同意,担保银行不应擅自同意保函的转让。担保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与申请人产生纠纷,往往会在保函条款及保函开立申请书中明确上述对于转让的限制性条件。对于申请人而言,因为保函是担保银行独立的承诺,保函转让的生效,并不以申请人的同意为必要条件。但是,保函的转让将导致保函受益人的变更,如果未经保函申请人的同意,担保银行可能丧失对申请人的追偿权。因为保函申请人会向担保银行主张,担保银行同意保函受益人的变更,违反了担保银行与申请人之间的约定,严重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

(三)加强对保函申请人和基础交易合同的考察

担保银行开出可转让的保函,其被索赔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而无论保函是由原受益人提出索赔,还是由受让人提出索赔,担保银行最终均需向保函申请人追偿。故担保银行开出可转让的保函前,更应进一步加强对保函申请人和基础交易合同的考察,避免在担保银行付款后无法向申请人追偿。担保银行应审查保函申请人是否具备履行基础合同的资质和能力;申请人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具备履行基础合同的财务能力;申请人的履约历史情况;基础合同的约定是否公平、合理;基础合同是否真实等。

综上,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的逐步深度融合,涉外保函已经并将持续成为国际融资中的常用担保方式。为有力支持业务发展、安全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国内规则与国际惯例,在业务处理中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范欺诈、减少纠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3

关键词 融资性担保公司 财务管理 管理方法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联系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出借自身资源,提升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机构融资中的信用,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注和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亦获得了快速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但是,由于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下行的宏观市场经济环境给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是夯实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管理基础、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保障和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阐述和分析了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Q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意识

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历程较短,自公司成立便得到迅猛发展,没有像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那样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沉淀期,因此很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部分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在目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为了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合理的筹资方式,或者是进行一些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业务,如直接或间接从事民间借贷、关联企业超限额担保、超范围的对外投资等,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资金链非常脆弱,极易造成公司财务风险。

(二)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融资性担保公司由于其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专业性,需要具有较强的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但实际上,融资性担保公司十分缺乏具有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很多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只具有一般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只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准确的核算和管理,对于担保行业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没有预见性,导致担保公司出现较大的风险。

(三)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参与到被担保客户的评审过程中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客户群主要是处于创立初期或发展中的中小微企业,企业的经营成果不明显,企业资产匮乏,资金需求十分迫切,为了能尽快取得担保公司的信任与合作,部分企业会选择采取非常手段修饰财务报表,甚至提供虚假和财务信息和经营活动资料,担保公司由于受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不能对客户的资产状况和抵押物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立足之地,在评审客户时,往往只关注企业表面上呈现出来的生产经营状况,没有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现场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虚假和错误信息的误导下作出错误判断和决策,给企业造成巨大风险。

二、影响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因素分析

(一)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先进的管理观念和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系统化的管理制度,这个企业就会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很难发展壮大。担保行业是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要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加需要具有全面风险管控理念和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中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行业成长相对较快,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利润的快速增长,导致担保公司在管理思想上形成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狭隘观念,担保公司对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具有先进、完善的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没有系统性地建立起内部管理制度,对全面风险管控意识不强,对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二)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财务管理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高,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就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参谋和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将会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信息失真,企业决策错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阻碍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融资性担保公司着眼于追求短期的业绩和效益,只重视对业务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从源头上预防和防控风险的产生。

(三)监管机制

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可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使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序开展,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财务管理工作将局限于形式性、表面性、片面性,失去财务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我国的融资性担保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因此普遍存在着行业管理制度和方法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象。虽然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制度,但是总体来看比较零散,相互关系性不强,缺乏整体性,并且还有很多需要细化的专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没有建立起来,已经建立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对担保行业实际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建设缺乏指导性,由于行业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大部分担保公司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使担保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三、改善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融资性担保公司要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和行业管理办法,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定期开展内审工作,及时发现、纠正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完善企业各项财务及内部管理制度,树立全员风控意识。同时,企业还应于一个年度终了,聘请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外部审计,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经营活动,有效控制企业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打造具有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

随着担保行业的不断发展,拥有一支具有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担保公司要重视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法律、金融、业务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采取定期考核以及岗位轮换的方式提高财务人T的综合能力,使财务人员不断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引进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充实财务管理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公司竞争能力,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三)强化财务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应参与到对客户的风险评审中,财务管理人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数据分析模板,在进行保前调查评审时,财务管理人员首先通过财务数据分析模板初步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评估客户资金流动能力和偿债能力,然后深入现场核实企业提供的各项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客户经营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为公司决策提供可供参考的财务分析报告。财务管理部门要按期做好保后管理,分析在保客户财务信息是否存在较大波动,客户经营是否按预定目标发展。做到管理到位,及时预警,防范风险的产生。

(四)加强全面资产管理,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转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产管理,包括对公司自有资产的管理和对被担保企业反担保物品的管理。对公司自有资产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运营资金的管理,要做好对公司运营资金的管理工作,首先是合理筹措运营资金。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为支持和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缓解担保公司近年来出现的运营资金压力,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并合理运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积极为公司筹措运营资金。其次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融资性担保公司要做好投资预算和投资决策,多元化、多结构地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以分散和降低风险,提升公司利润空间,保障公司正常运转。做好被担保企业反担保物品的管理先要做好详细的登记,包括反担保物品名称、类别、抵质押前权利人、现状、中介机构评估值、反担保债务金额等要素,然后要定期检查反担保物品的状况和性质等是否发生了变化,详细记录每期检查结果,并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时防控风险。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可以整合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实现各部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有效保证各种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同时,公司各项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有利于各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加强和提升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发挥财务管理在担保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树立全面财务管理意识和全员风控管理意识,才能推动和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围绕财务管理在融资性担保公司中的作用,分别从财务管理观念和制度、人员队伍素质、财务监督和控制措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今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万州区国有资产担保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周迎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3):232-233.

[2] 姚永芳.试析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具体策略[J].中国商贸,2014(20):83-84.

[3] 张浩.财务管理在担保行业的作用[J].才智,2013(09):5-6.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4

一、传统房地产融资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缩减

过去商业银行一直是房地商产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银监会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是否对房地产开发贷款时,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从而尽可能降低自身的风险率。由此可见,当下中小型当地产开发商要想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2.借道委托贷款渠道被遏制

近期《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的出台,使得同业业务经营更加规范,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各类型基金、委托贷款等灰色融资通道已经难以为继,而那些依托银行灰色业务的民间融资也不得不收紧房贷。商业银行和民间借贷二者借贷规模同时紧缩,无疑加大了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难度。

3.预期海外发债成本呈上涨态势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正逐步退出国际市场,海外发债成本日益攀升,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海外筹资时会增加额外的成本费用,预期收益将会相应减少。据估计,海外融资可能将与在国内信托融资的成本不相上下。因此,如何以成本最小化实现收益最大化成为当下房地产融资的主要困境之一,否则盈利空间将会大幅度缩减。

4.上市融资审批严格

相较于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实现上市融资不仅可以及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当下我国对房地产公司上市审批严格、手续繁琐、过程复杂。对于实力一般的企业来说,是很难通过上市途径解决融资问题的。所以如何使大多数普通房地产企业获得融资,才是解决房地产界融资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P2B模式:一种新型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下房地产融资局势严峻,需要及时开辟出新的融资渠道来有效激活房地产低迷的市场状况,从而促进房地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房地产融资面临的种种困境, 可以将P2B模式创新性地运用到房地产融资领域,采用新型融资方式,提高房地产融资效率。

不言而喻,现在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金融市场的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金融机构“线上线下”业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P2B模式因此应运而生。所谓P2B模式,是指多个个人对(非金融机构)企业的一种贷款模式,有别于P2P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模式。P2B模式消解了信托公司或基金公司中的“资金集合体”这个概念,开展的业务规模更大,通过众筹的形式,每一个在平台上进行投资的投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该网络平台可以将高达上亿元的贷款资产分拆成起投门槛为1万元的标准化份额,然后在网上进行宣传和销售,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1万元或者几万元借给企业。合同的整个签署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投资者将资金转到P2B平台上后,会收到一份电子版的三方或四方合同,合同上明确规定了投资人、企业、平台和担保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融资程序,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多方的交易成本。

显然,这种融资模式对投资者和融资方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门槛得到大幅度降低,从以前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降到1万元甚至更低,极大地提高了众多融资者的参与能力,激发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相比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通过P2B平台进行融资的成本无疑会大大减少(目前积木盒子、红岭创投对这种企业借款收取的平台服务费分别为1.5%和6%),所以资金对接资产的过程将会更加高效,使企业能够及时实现资金回笼。2014年3月24日,红岭创投发标为某控股公司融资1亿元,借款将用于“收购某公司100%的股权”。控股公司法人及大股东、所属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承担本次融资的连带担保责任。1亿元的借款分拆为10个标的,每个标的规模为1000万元,3个小时所有标的全部满标,成功筹集1亿元,这足以鉴证P2B模式惊人的融资速度和融资金额。

可见,房地产商在当前融资难的形势下,如果采取P2B融资模式,不仅能够及时迅速地筹集到资金进行房地产开发,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因此,我们认为将P2B模式创新性地运用到房地产融资中,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P2B平台融资的风险防控

在看到P2B平台进行融资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P2B模式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选择P2B融资模式的时候,还应该加强自身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目前,有不少人对P2B模式的监管提出了质疑:企业通过网贷平台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借钱,这本身是否已经是非法集资?虽然P2B债权的主体为各个分散的投资人,但是通过众筹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量巨大,一旦有一单项目出现坏账,平台又是否有兜底的能力?

从P2B模式的实践来看,它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加强风险防控措施。一种是采用资产抵押或者是引入独立的担保机构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即:融担公司承诺本息担保,一旦发生坏账风险,融担公司会首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将资金先自行垫付给投资者。业内人士认为显然抵押物是不可拆分的,如果没有引入担保公司,在办理抵押手续时,P2B平台会将抵押资产登记到平台或平台的某个人名下。那么一旦风险发生,债权人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又将如何明确划分和偿还债务?而由融担公司进行风险兜底也不是一种长久之计,因为只有获得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才有资质做担保,同时还必须接受资本金的监管,担保的最高杠杆是10倍,这样看来如果由一般的担保公司做担保,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所以,现在大多数平台都在积极加强自身独立开发项目源的能力。以红岭创投平台为例,2014年4月其为某商业地产公司融资,在融资过程中,并未引入任何担保公司做担保,相反,该公司是将自己名下地处某核心商业圈的一至五层房产作为抵押物。这样如何能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呢?由于房地产项目贷款的风险主要集中表现在流动性上,所以红岭创投在发标期限上会为房地产商预留3个月到半年的缓冲期,这样一旦发生逾期或者坏账风险,房地厂商将会有足够的时间向商业银行或者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再筹资或者处置抵押物,从而及时偿还投资者的债务,保障投资者权益。

房地产商在进行P2B融资时,可以采取第二种方式,与第三方平台达成一致协议,将自己的资产作为抵押,同时放宽在网络平台的发标期限,为预期的风险准备留有充裕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保障投资者权益,减少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由于受到商业银行信贷紧缩、各种灰色融资渠道退出金融市场、海外发债成本高以及上市门槛高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融资难已经成事实。颠覆传统思路,激活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破解房地产融资难的问题,是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的前提所在。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出P2B平台融资模式,其具有交易成本低、融资速度快、规模大等优势。因此,房地产领域可以尝试着借助P2B平台开展“线上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高效筹集资金,解决眼前融资困境,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跟互联网进行深层次的结合,为房地产市场的利益相关者都创造价值。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5

关键词:企业;“两链”风险;化解

一、温州企业“两链”风险现状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温州D鞋业有限公司主业经营良好,生产经营正常,是当地纳税大户。因其对外担保的K鞋业有限公司出险而肩负大额担保债务,加上对外投资过度,2013年出现“两链”风险。经了解,D鞋业在银行贷款达6.2亿元,涉及担保企业10家;此外,该企业对外担保金额4.6亿元,涉及被担保企业16家(含5家互保企业),其中4家被担保企业已出现资金链风险。D鞋业在10余家银行的贷款正陆续发生逾期,企业偿还利息困难,若不能及时化解其资金问题,将对区域经济及其行业发展带来重创。

(一)“两链”风险成温州企业出险主因

自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风波发生以来,部分企业遭遇由资金链、担保链引发的“两链”风险。2011年,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民间借贷风波引发的资金链问题逐步扩散蔓延,引发担保链风险;至2013年,资金链风险、担保链风险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4年担保链扩散问题影响愈发突出,根据温州市鹿城区申请政府帮扶的出险企业情况来看,当年风险企业涉及的担保金额达18.49亿元,占涉及风险金额的34.18%,较上年增加近10亿元,占涉及风险金额的比例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二)企业“两链”风险传播迅速且易引发区域性风险

由于企业担保普遍存在,在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和合作密切的企业、个人之间,担保关系以“线、环、网”联结在一起,错综复杂。如果一家企业资金链崩坏,大批企业将面临巨额代偿风险,风险就如同链式反应,随着担保链条向担保圈外的企业层层蔓延,诱发行业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企业“两链”风险逐渐向优质企业扩散

由于目前企业担保、互保往往呈现区域集聚、产业集聚的特征,从一开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资金链风险,逐渐经由担保关系蔓延扩散至规上、限上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若不堪重负,其担保链上金融风险将导致更大面积的扩散,可能会威胁辖区内整个产业。如温州D鞋业有限公司、Q有限公司都是当地优质企业、纳税大户,因受“两链”风险影响面临危机,经过属地政府及处置办多次帮扶、协调,已基本遏制企业风险蔓延。但由于涉及的担保金额大,涉及的担保企业多,一旦处置不善,其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仍可能爆发而引发下一轮企业担保圈风波。

二、企业“两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温州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的传统模式为主流,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缺乏对自身现金流的统筹管理,往往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企业经营范围,导致了负债率过高、过度对外投资,使财务成本超出了企业承受范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不少企业对外担保决策随意,甚至在不清楚被担保企业的现状、担保责任额度的情况下就草率同意提供担保。

2.企业融资过程中过度依赖担保贷款。当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当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所需资金时,企业的担保、互保、联保就成为获取银行高额度贷款的便利渠道。不少企业甚至缺乏风险意识,盲目对外提供担保。此举看似为企业解决了当前的资金问题,但事实上大大提高了担保企业的隐性负债。大量风险集聚在担保链上,在经济大趋势向下时,使一家企业的资金链风险快速传递,导致大批量企业陷入危机。

3.温州块状经济孕育发展担保链群。温州块状经济特色十分明显,呈现行业集聚、抱团发展的特点,如温州市鹿城区鞋革行业、平阳县萧江镇塑包行业等等。这也孕育出典型的社会网络型产业集群,通过家族社会关系和企业间关系等联结在一起,而担保链也依附这一关系网络繁衍扩张,在区域内、行业内高度集聚,成为区域“两链”风险滋生的土壤。

(二)银行方面原因

1.银行缺乏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当前很多银行过分强调抵押、担保,普遍存在类似“典当文化”的风险控制机制,疏于对风险的长远管控,不注重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认真分析借款人实际偿债能力。银行在对企业还款能力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凭企业提供的抵押、担保就予以贷款,风险管控不到位,为企业“两链”风险爆发埋下隐患。

2.银行过度授信超出实体经济需求。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存在“重营销,轻管理”的倾向。各银行为竞争大客户,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减低准入门槛,对一些大客户过度授信或多头授信,实际上远远超出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和过度负债。不少企业因此过度扩张企业规模、盲目拓展新业务、大规模投资房地产项目等,最终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难逃“两链”风险。

3.银行风险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当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金融机构不易察觉处于萌发阶段的企业“两链”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其中一家贷款银行抽回贷款后,就会引发多家贷款银行纷纷抽贷,直接加速企业资金链断裂和担保问题扩散。此外,发现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后,各银行即开始对同一担保链上正常经营的企业抽贷、压贷,使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三、“两链”风险化解创新途径探索

(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1.政府牵头完善征信平台建设

由发改局信用办牵头,逐步打通不同部门、行业间的信用信息壁垒,充分整合工商、税务、质监、公安、法院、土地、房管、金融机构等的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资讯整合。

2.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企业经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披露真实的经营信息和资信情况,既有利于形成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又是银行准确掌握企业实际情况的保障。

3.加强惩戒以提高失信成本

通过信用平台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并采取限制高消费、降低银行信用级别等相应的信用惩戒手段。这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注重诚信、践行诚信,规范自身行为,避免逃废债务的行为。

(二)完善银行风控机制

1.授信总额联合管理

银监和人行应着重引导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各银行授信总额联合管理,防范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并限制企业担保的环节、次数。

2.跟踪企业风险动态

银行要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入手,做好尽职调查和后续跟踪,充分掌握企业财务情况、负债信息、经营能力、行业风险等多方面的动态信息,实施全方位的风险防控。

3.提高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要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定期培训,规范信贷管理,并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做好严格把关,及时发现风险。

(三)构筑担保防火墙

1.暂时搁置担保链问题

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建议债权银行暂时搁置担保问题,先处置贷款主体企业资产,再追究担保企业的相应法律责任,避免生产经营正常的担保企业因受担保链影响而承担超负荷的债务,引发企业大量倒闭。

2.维持担保企业“造血”功能

在明确担保责任后,应鼓励企业主动与银行协商还款方案,以债务平移、分期偿还等方式,使企业可以分段、分批清偿担保债务,从而以时间换空间,继续生产经营,获得周转资金。

(四)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1.推动司法破产和重整

要推动司法破产和重整,来处置企业不良资产,减轻债务负担。通过破产重整等途径,对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破产清算;帮助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剥离品牌、营销网络、专利等无形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对优质资源的重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2.增加不良资产处置参与主体

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国内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或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本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处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资产重组,整合风险企业的有形、无形优质资产,实现双赢。

3.多举措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要综合采取清收、核销、打包转让、盘活、转贷、诉讼等渠道开展处置,并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一企一策”制定减免息、分期偿还、贷款平移、资产置换、以资抵债等处置方案。

(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积极创新银行信贷方式

鼓励和引导银行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股权、订单、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2.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要引导企业跳出间接融资的框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资产股份化、上市公司并购等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温州银监分局调研组.温州企业担保链风险状况与化解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金融.2015(11)

[2]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

[3]王去非,易振华.浙江担保链风险现状、传染机制及产生原因研究[J].浙江金融.2012(12)

[4]江衍妙,邵颂红.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为例[J].浙江金融,2014(05)

[5]王泽平.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防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J].中国金融家,2012(06)

[6]张光森.从企业资料链风险反思银行信贷管理体制[N].金融时报,2014年12月9日第011版

[7]俞罡.担保链风险的动态控制[J].中国金融,2013(02)

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范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wdzsc”为你整理了这篇农业融资担保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融资担保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一、2020农担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效

    一是业务规模同比大幅增长。2020年末在保余额12.78亿 元,同比增长97.22 %,实现担保倍数放大4.26倍,“双控”标准范围内的政策性业务占比100%。据国家农担联盟公司12月底相关数据统计,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农担公司)在保余额在计划单列市中居首位。在保户数1722户,占青岛市担保行业33家担保公司的51%。

    二是实现了融资成本不断降低。全年平均担保费率0.6 %,同比降低0.36个百分点,降幅达37.5%;客户平均融资成本6.15%,同比降低0.54 个百分点。

三是担保风险控制得力。市农担公司累计代偿率为0.68 %,低于全国农担体系1.65%的平均代偿水平。在国家农担联盟进行的2020年度省级农担公司风险管理评估评价中,市农担公司获评为最高级A级,居全国第12位。

四是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73.51万元,上缴企业所得税496.17万元,实现净利润877.34万元。

(二)主要经验

1.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业务实际,重新修订了《青岛农担公司担保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青岛农担公司不良担保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成立了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尽职免责工作委员会 ,开展责任认定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代偿业务办公会会议制度,提高了议事质量,优化了代偿业务流程。

(2)进一步强化保后管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市农担公司制定了风险预警提醒机制,督促业务人员提前联系到期客户做好还款续贷续保工作。对出现代偿风险的客户及时联系银行开展施救及风险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分期还款清收处置措施,在兼顾客户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合法权益。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市农担公司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从全国农担系统首批、首家、首笔上线单位,到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使得业务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业务审批速度进一步提高,报表统计进一步智能,保后及代偿、追偿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实现线上移交。

3.牢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使命,始终将政策性、公益性放在首位。

(1)疫情期间,市财政积极贯彻落实财政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防控疫情和业务发展,督导农担公司出台了担保费减半收取、支持农业“抗疫情、保供给、稳发展”11条等惠农措施。疫情期间办理农业融资担保业务997笔,金额达80785万元,累计减免担保费330万元。

(2)为减轻农户通过过桥融资还本付息带来的融资成本过高负担,市农担公司积极对接青岛农商银行,开展了无还本续贷续保业务,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

4.开发创新担保产品,为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农担力量。充分利用平台思维,协同效用,借助农商银行、邮储银行两家银行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多年形成的地头熟、人头熟、市场业务比重大优势,通过设计产品标准,优化业务流程、锁定风险比例等手段推出“农担贷”创新产品,使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积极对接各级政府、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推出“强村贷”;支持妇女创新创业,推出“巾帼贷”担保产品。目前公司农担贷产品在保余额11.36亿元,占比近90%,成为公司高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公司“农担贷”产品,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中标国家农业农村部政府购买服务创新试点项目。

二、2021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是继续做大农担业务规模。2021年是青岛农担公司各项工作继续大力推进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的政策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线,讲政治,谋大局,担责任,督导市农担公司正确处理业务规模与风险的关系,确保2021年底完成在保余额15亿元,力争实现在保余额18亿元,代偿率控制在1%以内,实现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农担公司前列,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

二是继续发挥好政策性作用。按照财农[2020]15号文件要求,修订完善农业融资担保费补助和业务管理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以进一步鼓励和帮助农担公司扩大政策性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督导农担公司始终坚持“双控”标准,确保政策性业务占比100%,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农担公司前列。

三是强化风险化解处置水平。在继续做好风险把关、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不良项目和不良资产的处置以及资产保全、代偿追偿的工作力度。修订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落实《担保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不良担保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等,激发员工的业务积极性,提升员工责任心,规范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