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美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美术论文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133229.CoM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山人山水画的画面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经意之极。山人将其山水画画面设计的意境空阔,余味无穷。范增先生认为:“山人之构图,断物造险之愿。古往今来,于《老子》书‘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参透,无过于山人者。我们可以在山人的《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音乐中的定音鼓一般。”此画布局黑白基本各占一半,此消彼长,虚实,藏露相互转换,浑然一气。山人善于在画面上制造矛盾,而又调和矛盾,使得画的节奏韵律感奇强。而这种“繁中置简,静里生奇”的能力,正是使山人成为最具形式特征的画家的最重要的一面。

画的意境是空,是远,是无形之大象。中国绘画的留白是布局的规则,画家可以在“留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发挥。所谓有无相生、计白当黑、欲擒故纵、意到笔不到、书之妙趣在无笔墨处,等等,悟透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从而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三、“留白”造美的基本法则

黑与白、实与虚,是对立统一的,留白是为了延伸画面的意境,而写黑也有同样的功效,正所谓“黑团团里黑团团,黑团团中天地宽”。做到记白当黑黑白互用,使白为黑,以虚破实,往往可以使画面产生提神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晨雾、同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处,因与不同的“实景”的配合,即产生了不同话语意义。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成成。留白遵循一定法则的,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造美效果。

首先,“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只注重局部的虚实,必定造成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

其次,“布白”要尊重生活,要依据生活逻辑。不可无约无信马由缰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 传承方式 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WWw.133229.Com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㈠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注释:

①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 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2张少侠,《亚洲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3

我国的杂技滑稽表演艺术在上世纪50-60年代有过长足的发展。当时全国的各个杂技团都有自己的滑稽演员,其中不少杂技团都曾经拥有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滑稽明星。如

不过,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在杂技滑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克服很多困难,主要有三点: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师、素质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美术教师的素质就表现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开发意识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拥有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素材,才能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WwW.133229.Com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结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五:学习能力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5

关 键 词:师范 美院 设计应用类 美术课程设计

人类从开始懂得用教育发展自己以来,经历了艰难而沉重的跋涉。如今,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日益显示出美术教育的隐性价值。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使美术所包含的相关各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通力合作。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新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

美术课程的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美术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课程编制理论,即“以美为魂,以术为本”,使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脉络逐渐清晰,即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基础美术理论,培养学生熟练地应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进步,美术课程编制也有所发展,不再只拘泥于传统国画、油画、书法、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实习等课程,还设置有工艺、版画、创作与写生、染织、动画、考察等课程。由此来看,美术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发展。高校美术的课程可以分类为师范、美院、设计应用类美术课程设计三个大方面。以下几点是笔者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师范类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

随着网络运用与普及,美术学科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而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还具有促进感知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发展,开发右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的多种教育功能。wwW.133229.cOm因此,师范院校是为普通美术教育输送美术教师的摇篮,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有着杠杆性作用。

高师院校承担着高中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资的培养,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西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的思维、教育模式。以下是几所师范美术系的课程设置对比:

由此得出结论: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二、美院类美术课程设计

有史以来,各类美术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在师傅带徒弟的传授中进行,所以它的发展是缓慢的。随着社会进步,改变了美术发展缓慢的轨迹,产生了规模更大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即现代美院的前身。

自东汉时期洛阳鸿都门学创办,到五代十国的南唐画院和西蜀画院,以及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的兴起, 画院规模已经很大,人才众多。清代由于西画家进入中国,透视、结构、色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院课程设置的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美院教育也有所发展,1498年的达·芬奇学院,1562年的佛罗伦萨绘画学院 ,1648年的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都最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成为各国美院的楷模。

在课程设计上,美院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从入校开始就明确了油画系或国画系,四年专攻一个专业。美术院校注重的是美术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的是专才。以下是美院的课程设置的对比:

专业美术教育是国家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上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主张学生专攻一个学科,相关的鉴赏课、史论课等开设的很少,相对于师范,缺少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美院追求的是在某个画种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和创造,或在某一个领域的理论有独特的见解,所以美院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三、设计应用类美术课程设计

设计应用类美术简称工艺美术教育,由于流传方式单一,很难形成教育规模。由于工艺美术与经济密切相关,而工艺美术的发展要依赖于工艺美术教育,所以说,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课程设计对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工艺美术教育是面向现实生活的设计教育,其范围之广,加大了高校的课程设置的难度,它大到飞机、整个城市的设计,小到商标、纽扣的设计。工艺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以下是两组关于大学工艺美术课程的课程设置表格: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高等设计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应该体现出更高的文化修养。设计课程应与市场相适应。现在,国内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的情况,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加强理论课、选修课的教育,重视交叉学科和电脑的教育,是我国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必然存在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在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为立足点。新课程教学法必须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发展和获得广泛认同的教学法,必须结合课程改革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高等美术院校的美术课程设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写不同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写意画 人物 人物画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上,已经可以见到我国人物画以线造型的手法的运用。原始人用粗放的线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祭祀和原始的意识,这些情感冲动的痕迹带有中华民族早期的朦胧的审美情趣。

原始社会的图形,以及秦、汉、魏以前的绘画,从表现方式来看,似乎更多的带有粗放的、自由的写意因素。自晋代以后的人物画,已经开始以一种理性式的严谨而工整的作风去替代原始的感性式的粗放而自由的作风,将这种工整式的绘画即工笔画推向艺术表现上的高峰,形成了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工笔性绘画的极其灿烂的时期。宋以后的人物画,其表现题材逐渐由宗教和宫廷生活走向民间的世俗生活,尽管在感觉上不如唐代的严肃宏大,但由于绘画的视野扩大了,宋代人物画从总体上看显得更丰富、生动、亲切。一种更自由、奔放、概括、洗练、粗细结合的画风逐渐形成。这种活泼的绘画中,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梁楷为代表的“简笔画”,他们的艺术可能受到唐代张璪、王墨、王维等人的“笔飞墨喷”、“不贵五彩”的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和启示。传世的梁楷《泼墨仙人图》是现代能见到的这种作风的代表作,表现上的成熟度显示了一个新画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使中国人物画开始了意笔与工笔并行发展的新阶段。wWw.133229.COM

石恪等人探索了人物画新的审美角度,梁楷则以自己精美而成熟的作品显示了新风格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以其作品在艺术创造上的分量取得了意笔人物画在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梁楷等人强化了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特色,进一步进行了“以意写形”的探求,作品达到了高度的“形神兼备”的境界,使人物画更多地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进而调整了作者主观与客观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大胆的以主观的情感和意愿去提炼、取舍、夸张、想象、改造、强化所描绘的对象。

元、明、清的意笔人物画一直与工笔画并行发展,现在所能见到的元代的作品并不多,一般以人工景意、工意相间的作品居多。元代意笔任务画坛中没有出类拔萃的像梁楷那样有创造性的画家,意笔人物画至明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明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创造性更多,他的作品多数是工笔,只画过少量的工意相间的作品。他师蓝瑛,人物画自成一格:造型古拙,用笔浑厚而含蓄,画面具有装饰味。其画风对清代的意笔人物画发展影响较大。从现在的眼光看,陈洪绶仍然不失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

意笔人物画至清代,画家人数颇多,其中因其创造性而影响较大的有“扬州画派”的一些画家以及清末的大画家任颐(伯年)。“扬州画派”以人物为主的画家有罗聘、华碞、黄慎、高其佩,以及受他们影响的闽贞等。罗聘、华碞、金农重古朴,高逸、黄慎重仓劲,他们的作品意境和章法一般都奇绝,能突破程式,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黄胄在《黄州画语录》中评价华碞:“华碞在笔墨有所创新,落笔便有神韵,有清一代大师也”。用笔浑厚,转折自如,墨色华滋,造型概括而有整体感。

任颐以及任熏、任熊是清末的三位多产的画家。任颐师任熏、任熊,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末的一位在人物画成就很高的画家。他还吸取明代陈洪绶古朴的造型方式,用爽利洗练的笔墨,生动多变的章法,给后代留下了近万张作品。任颐在某种程度上总结了我国意笔人物画的主要精神和技法,将意笔人物画推向又一个高峰。任伯年的人物画应是三百年来的大家,却又为不少同道视为民俗画匠,其实任伯年无论功力、才情皆非常人所及(《黄胄书画论》)。纵观我国古代意笔人物画的历史,从宋到清,历时千年,一头一尾是高峰,中间元代不如明代。我认为就对意笔人物画发展的贡献而言,应首推梁楷和任颐。

到了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引进,西方绘画的理论对中国的传统绘画造型观表现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特别是素描的表现力,当然就为中国画表现丰富的内容,关系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因而也就为水墨人物发展提供了一条广泛的途径,水墨人物今天的面貌,更具体的证明了其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结果。

当今的水墨人物从写实的意义上来说,它的造型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水墨更向着人的神采表现,人的精神深层挖掘。并把画面表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力度作为与现实内容完美统一标准去实践。毕建勋老师在他的《水墨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12)提到从横向上看,水墨人物画除了继承宋以前的“形神兼备”的美学传统和文人写意人物画的笔墨资源外,主要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他是文人写意的笔墨语言和西方的人物画造型方法及相应的色彩学方法结合的产物。它的画中积淀不甚丰厚,不像山水画、花鸟画那样大师林立,梁楷、陈洪绶、黄慎、任伯年等写意人物画家之后,水墨人物画从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姚有多、周思聪到1978年中央美院第一节研究生等一批画家至今,仅仅四五代人而已。经过这几代人的学理探索和创作积累,水墨人物画这一画种已经初具现代形态。它是一个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而又非常年轻的画种,一个有待于更加成熟的画种。

毫无疑问,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的,是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来传递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评价并以之寄托作者的情思和爱憎。但是,对于造型研究的退化、正式传统绘画的失落,无疑这是人物画的内伤。今天,我们把更多的关心给与造型的研究,这就非常必要了。康书增老师认为“把西方严谨的造型和中国传统的精湛,水墨淋漓的笔墨书写相结合是他对目前创作写意人物的一种观点”(笔记于2007-11-22日康老师课堂)。邓维东老师也认为“写实是一种技术,写意是一种升华了的探索,写意的关键是造型”(笔记于邓老师2007-12-21日课堂)。由此可见,当前更多水墨画家非常重视“写实”重视“造型”。当然这种“写实”已经不是唐宋时写作实的重复。他除了给予外部的“形”的应有的关切,还要注入更多的画家个人的性情抒发。

中国写意人物画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经受西方文明的冲刷,经受了金钱磨盘的碾压,相信人物画的辉煌已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3]刘国辉.中国画名家创作随笔.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5.

[4]关山明.意笔人物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