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1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钢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中国的钢铁行业都采用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其突出表现为重规模、重速度、轻管理。以粗钢产量为例,2002年粗钢产量只有2亿~3亿t,而目前粗钢的产能已高达10亿t左右,然而市场需求量仅为6亿t左右。在世界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的下游行业普遍景气度不高,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与此同时,在原材料方面,中国钢厂对原料价格没有定价权,完全受制于矿山;而销售方面,海外市场萎靡、出口疲软,而国内销售竞争惨烈。在这种内外交困情况下,钢铁企业必须内部深挖管理潜力,盘活并有效利用存量资产,通过各种手段加快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缩小资金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产资金使用效率,不仅提升企业管理效能,更对提高钢铁企业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具体目标
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其静态和动态效应,实现最大盈利,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强化资产的效益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活各种资产的重要意义[2]。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环节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在保证生产计划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合理地储备各种生产资料,以减少物资材料及产成品的积压和损失浪费,节约成本费用支出,加速资金周转。资金管理既要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又要节约、合理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在加速周转中不断增值,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3.1清理存货和旧账,盘活存量资产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但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以及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存货管理就是尽力在各种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3]。清理旧账主要是清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往来账款、存货库存、结算资金、对外投资、经济案、往来账款、存货库存、结算资金、对外投资、经济案件和经济纠纷。对资产情况进行摸底,清理长期挂账问题,处理长期库存,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3.2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
首先加强资金过程管理。在目前的不利环境下,钢铁企业应下大力气加强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利润分配的整个理财过程的管理。重点是强化筹资管理,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全面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其次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货币资金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是企业资产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主体[4]。企业置存货币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满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的需要。货币资金的多少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予以科学确定。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做出抉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利益。
3.3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加速资金周转
建立企业资金控制制度,一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二是保证资金的有效性。企业可以设立内部银行,减少银行存款沉淀。实现公司统一结算,有利于企业内部集中财力于各部门之间统筹安排,合理调节资金,引导资金流向,减少企业内部资金积压,加速资金周转,降低银行贷款和利息支出[5]。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流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它的流动和运动,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为:货币形态—实物形态—货币形态,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理论上来说,每周转一次,资金都会增值。流动资金的占用状况和周转率既反映了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又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大小。加速采购资金的周转。企业应制定先进合理的原材料消耗计划,降低原材料消耗量和储备量;所需的原材料尽可能就地、就近采购,以减少保险储备和在途占用的资金;加强原材料的发放和保管工作,尽量缩短卸货、验收、入库的时间,以减少资金占用的时间;加强仓库管理,确保物资安全、无损,定期清仓查库,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以减少超储占用的资金。加速生产资金的周转。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先进的高效率的机器设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组织均衡生产,合理用料,减少在制品的储备量。加速产成品资金的周转。加强市场调查,开辟和扩大市场,尽快把产品推销出去;加速产成品的检验、入库和包装工作,严格执行定货合同,按时发运,以减少库存积压,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简化供货和结算工作手续,及时收回货款。
4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评估和考核体系
以公司各个部门作为考核单元,对其占用或者控制的资产(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产成品、原燃料、现金流等)的占用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考核。对于充分使用或者控制资产的单元给以激励,对于资产使用效率低的单元予以督促和鞭策。改变资产管理只是财务部门职责的认识,促使其他各相关部门树立资金观念、利息观念和效益观念。首先要明确考核单元,即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及子公司,明确各自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职权范围。其次要明确考核内容,即各考核单元所能控制和使用的资产。资产要保证全覆盖,且每一份资产只有一个责任单元,明晰界限和责任,避免考核流于形式。然后确定考核目标,按照各单元的资产情况对考核内容进行分类并设定目标。最后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考核激励措施,根据各单元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奖励或处罚。需要提出的是,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还应把市场变化、抢抓商机等因素考虑在内。既要保证资产使用率高、资金成本低,又不能因为考核而限制了其他买卖行为。
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真实、透明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从过去的政府几个部门扩展到广大微观层面,如:企业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等;并且会计信息涉及到诸多利益问题,因此,准确、透明、负责愈加显得重要。为适应时展,2001年11月9日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为《准则》),并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它企业先行施行,作为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要求,它保持与《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29日颁布)一致的同时,在定义、折旧等方面内容作了修改,扩大了企业选择的余地,但笔者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方面的弊端。对于施工企业,由于其固定资产使用地分散等因素,而企业却要节省管理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目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一、会计信息方面的问题
《准则》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附加了两个确认条件: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准则》不再强制要求企业执行同样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比如,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也不再采用列举的方式来对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进行限定;这样,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仍然有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但企业在实务中可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导致了不同企业相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也不再具有可比性。
此外,《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减值准备等方面的规定虽然也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强调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但此举实际为某些企业人为控制利润创造了条件,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企业可以自己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企业不完全合理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额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如:办公设备、通信工具、生活用具等),此类资产的管理程序、方式变得粗糙、简单,使得该部分设备远未到达使用年限,便被企业当作“废品”提前处理,使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加剧。在施工企业这种现象尤其发生的频繁,通常有的辅助经营设备在一个工程项目(通常为18-24个月)结束后便被变卖、处理,严重导致了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影响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价值体现
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同一设备在不同项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间经常变动;而对于同一设备来说,购置使用初期明显生产能力高、维修费用低,使用后期则刚好相反,对于使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来说,同一设备前、后期的使用者却承担着相同的折旧费用,这就在使用者价值体现时显失公允、形成了明显的偏差。随着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通常占18-25%),这种偏差必将愈加突出。
针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考虑能否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予以解决:
一、由于《准则》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似乎已经落后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各企业为了核算的一贯性,势必自己制定并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各企业管理者思路的差异,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区别,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为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由施工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施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的使用特点等因素,由主管部门制定一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时保持相对稳定,使施工企业行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致,确保施工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行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相当时期施工行业内同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为防止企业善意行为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职业判断力。由于《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一项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进行透彻的了解,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展讨论,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三、为防止企业随意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政部门可否颁布相关规定,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再出具简单的审计报告,增加一项针对会计信息的等级评估报告或者将审计报告直接改成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每年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估,针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予以细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更加清楚、明了地通过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来判断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而社会有关部门则可以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加强监督,对连续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则进行相关处罚、直至停业整顿等。此外,还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防止会计人员为某些局部利益所诱惑,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时还可以对有关制度的缺陷起到部分修正作用。
四、在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制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后,企业在实务中不能再将金额相对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作为当期费用项目进行账务处理,企业的固定资产必定变得繁多,管理变得更加费时、费力,为避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再到报废、变价处理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对固定资产进行则进行分级管理,比如:大型、关键的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核算与管理;项目部管理小金额的、对经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辅助设备,但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必须遵循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原则,公司总部对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进行监督(如:建立台账,在报废、变价处理此类设备时予以审核、监督),从而有效地避免资产的任意流失。企业为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发生,还应加强盘点工作的实施,盘点工作最好由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加,全面盘点工作则保证每年进行一次。
五、目前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核算若采用加速折旧法,基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同一固定资产前、后期使用者的价值体现显然有失公允,而且施工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多数设备有冬歇期,这样更加重了固定资产使用者价值体现的失衡。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处理: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管理的大型、关键设备)的折旧由公司总部每月计提,但公司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参照折旧金额每月对项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旧金额收取费用,以此来平衡同一设备前、后期实现效益的差异。
例如:某公司20X2年购入一台设备价值1000万元,不考虑残值,按10年期、直线法进行折旧,使用者为各项目部。
按照直线法,那么每年项目部应承担的折旧为100万元。但是前期该设备能带来的收益通常可能大于100万元,其使用者明显占用较大的优势,能创造较大的利润,而给后期使用者带来的收益则通常可能小于100万元,使后期使用者在业绩方面丧失了机会。
如果采用上述向项目部收取租金的方法,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每年计提折旧时:公司总部账务处理:
借:其它应收款100万元
贷:累计折旧100万元
假设该设备20X3年由项目部A使用,每年实际应可为项目部A带来收益120万元,则向项目部A列转租金时,公司总部账务处理:
借:内部往来120万元
贷:其它应收款100万元
营业外收入20万元
项目部A账务处理:
借:工程施工120万元
贷:内部往来120万元
假设该设备20X9年由项目部B使用,每年实际可为项目部B带来收益70万元,则向项目部B列转租金时,公司总部账务处理:
借:内部往来70万元
营业外支出30万元
贷:其它应收款100万元
项目部B账务处理:
借:工程施工70万元
贷:内部往来70万元
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3
(一)报纸印刷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落后
报纸印刷企业往往是从报社的附属印刷厂发展独立出来的,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经验。由于过去它主要服务于上级报纸,所以它的重心在印刷品质和安全生产,根本不用考虑市场的占有率、现金流的风险和税收的规划等因素,造成了固定资产购置时随机性和偶然性。
(二)报纸印刷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报纸印刷企业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经验,因此没有制定一套多部门配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使用车间负责用,设备部门负责买和修,财务部负责账务处理。这三部门各司其职,但缺少交流沟通,造成固定资产使用人操作不当,设备部事后修理,财务部根本不懂的局面,给企业造成损失和浪费。
(三)报纸印刷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报纸印刷企业要想管理好固定资产,就要了解固定资产的效率是多少,就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财务核算。按生产线归类固定资产,编制该生产线的产出-耗能表,如配置的人数,人工成本,耗用的新闻纸量,油墨量、版材量、水电费、维修(配件)费,和产出量。这些基础数据中,有的需要印刷车间准确的统计才能完成,如人数、新闻纸耗用量、版材量、配件费和产出量,有的需要对机器进行改良才能完成,比如油墨量和水电费。
(四)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固定资产的购入、改良、移动、报废由实物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和收集并交给财务人员做账务处理,有些固定资产的移动、报废没有通知到财务人员,导致了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二、报纸印刷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一)没有落实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工作
由于报纸印刷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落后,没有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科学地选择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和数量。购置固定资产的预算审批程序单一,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及合理预期,因此没有购买企业最适合的设备,导致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没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甚至由于产能过剩引起浪费,带来现金流的风险。
(二)没有落实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制度
报纸印刷设备一般都是大型机器,试运行时间比较长,有的超过一年,这一年里,货款的大部分已经支付,但没有验收报告且管理层没有确认机器设备达到预计使用状态,使得这货款无法转为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费用无法在税前抵扣,没有给企业带来抵税的好处。
(三)财务人员没有介入固定资产的管理
由于财务人员不是设备专业人员,对各生产线没有精细核算,所以财务人员无法计算出各生产线的产出效益值并横向比较,这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粗放式的管理。比如保养工作都是由使用车间工人完成,有的工人没有按规定对设备进行保养,会影响设备的生产效率,还会加速设备的损耗,增加该生产线的维修费。如果对每条生产线进行精细化核算,在互相比较中,就会发现问题并能找出原因。
(四)固定资产实物盘点不到位
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按其职责共同管理,由实物管理部门定期盘点,财务部进行固定资产的核对并根据核对结果对账面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者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意识淡薄,或者管理都认为盘点就是财务部的事,但缺少各部门的配合,盘点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固定资产盘点中不能及时发现差异,或者发现差异也没有进行账务调整,甚至无使用价值或已经淘汰的固定资产仍在账面显示。因此固定资产实物盘点不到位造成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报纸印刷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购置及报废制度
在原有的采购流程中,增加业务部的市场调研情况报告,确定固定资产能满足的预期值,这样对固定资产的选择才有的放矢,即能满足需要,又不过多占用资金。对于准备报废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时的残值要在第一时间内登记入账,并且要账实核对,实物要统一上交,统一保管,统一处理,建立更健全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从而更好的保护企业固定资产。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如果遇到特殊原因而无法马上验收,且试运行时间超过一年的,管理层应责成设备科先出具印刷设备达到印刷要求的证明,财务部依此证明及印刷设备的购置报告、招标报告、厂商合同,来计提折旧,使得会计处理符合(收入-成本)配比原则,也使得企业得到税收延后的好处。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落实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1.由设备部、车间、财务部三部门共同制定盘点制度,规定盘点的时间,规范盘点流程,确定账实不相符的处理方法。2.重视卡片管理。当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甚至位置移动应及时变更固定资产卡片,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确保与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相符。3.财务部应与设备部、车间配合,做好生产线的精细核算工作。
(四)提高全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着重加强一线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一线工人操作及维护技能。通过其对资产及时的维护、保养可以减少日后大量维修费用的支出,使资产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力。
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4
1.在企业内部建立结算中心。
在企业内部建立结算中心,能够帮助财会人员很好地了解企业资金的进出状况,也能够对企业的货币资金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有一个很好的把控。当然,通过这个结算中心,企业就能够单独开设账户,而且结算中心也能够相应地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然后再与各个银行的商业情况结合,为企业在各种地域都开设相应的账户,这就给企业的资金进出提供了有力的后盾,帮助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
2.企业按照国家规范管理资金。
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身处在何种行业中,都必须得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准则,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要求,规范相关部门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态度,争取让所有员工都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保证企业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对待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也要有严格的态度,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赏罚制度,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去。
3.加强企业的金融资产的管理。
每个企业要想提高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就必须要加强对金融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所涉及的金融资产也相应较多,我们应该设立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有效地规划企业的货币资产,让相关人员依照规定对企业的资产充分利用,例如:可以有效地对资产进行买进、出售等,从而保障资产能够很好地流动,再依据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创造更大的收益。
4.应该周期性地编制企业的资金。
无论在何种企业中,我们都需要对自身的整体资金做一个预算,并且还需要合理地规划资金的分配以及流动状况,要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定期对资金做合理的编制,并对资金的回收以及支出做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当然,我们在编制的过程中,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在不影响企业资金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进行,并合理地规划企业的货币资金以及金融性资金,定期做科学合适的编制,以便于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项资金,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二、合理地管理相关账款的支出与收入
为了让企业有更大的影响力,也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一定会接触到许多的账款支出与收入,例如:企业的生产、销售、资源应用等都是企业支出或收入的相关账款,从资产负债表项目来分析,这部分资金也是企业的流动资金,我们能够将其直接、快捷地转变为企业的现金,并且这部分资金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收益,所以,我们需要严格管理企业的这部分款项。
1.从资产负债表项目预计账款的收入。
企业的财务部门每个月的月底都会对企业的整体资产做相应的分析总结,而且也会有下月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从这个表中,对应分析企业的合作单位以及相关客户的信用度等,制定出相对应的账款收入政策,并且需要严格计算整理其中的赊欠情况等,从而给企业下个月的资金运用做出合理的规划,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管理其营运资金。
2.依据企业的资金状况规划资金的支出。
作为财务人员,我们必须对企业的资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依照企业的营业总额、销售总量、生产总量等规划企业接下来的资金支出状况,而且也要对资金进行合理地分配,例如:将企业的部分资费投入到生产设备的改进、员工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我们也需要对员工的薪酬进行认真地比对,依据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促进企业各个环节的和谐发展,也给了企业运营提供相应的保障。
3.建立严格的账款收支制度,降低风险。
企业的资金运转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我们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账款收支制度,从资产负债表中分析各种各样的资金数据,并且按照所制定的账款收支制度将拖欠企业的帐款收回,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才能给企业的资金运营强有力的保障。
三、企业的借款管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能够更大地扩展企业,也为了增加企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也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借款情况,也可能出现从银行中贷款的情况,这就会让企业短期地处于负债的状态。而且,在现在各类企业都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对于借款我们必须谨慎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在借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的资金现状以及企业的财务所能承受的限额。其次,我们企业的还债能力也是重中之重的,企业的借款必须要保证在企业资金所能偿还的能力范围内。再者,我们也要结合所借债款的支出方式,千万不能用在长期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上,这样,企业的资金运营就会降低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所以,企业的借款要合理地运用,合理的分配,才能确保营运资金的正常工作。
四、结语
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资金管理;价值链;流程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资金管理是其薄弱环节,如何使企业最大化规避资金危机和财务风险,保持资金使用与周转的可持续性,实现资金管理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双重目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资金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内涵
1.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定义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是直面价值链,以“流程”中的资金活动为主要对象,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业务流程和资金流程的再造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全面资金管理活动,同步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重最大化目标。其基本思路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强化资金管理,在空间上,让价值链联盟主体代替原来单一形式存在的企业资金管理主体,把主要的财务数据扩张为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的结合,使原来以资金收支为管理对象的形式扩大到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管理对象。在时间上,关键是实时控制资金,对流程中资金的动态变化展开多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以价值链理论对原来传统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行改造,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延伸,实现价值链与资金管理的相互融合。
1.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内容
广义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营运资金管理、投资资金管理、筹资资金管理、现金流管理、资金运作与资本运营;狭义的资金管理的核心是现金流管理,主要是货币资金的使用和周转。而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资金管理则以流程打造和重塑为主线,以企业全部的资金活动为标的,对企业资金执行预算、决策和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管理。它主要涉及资金管理战略和资金管理技术与方法两个方面,资金管理战略即从战略层面确定企业资金战略管理的目标,选择最恰当的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资金管理体系,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从技术层面对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再造业务流程和资金流程,减少或消除不增值的流程,改进和完善增值流程,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地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金效用最大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目标。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2.1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是价值链资金管理的前提条件。业务流程重组是突破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继而以作业流程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结构管理。此种管理结构有助于员工进入到企业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应变能力和灵活性都比较好。业务流程重组以客户满意度为终极目标,以业务流程的打造、再造和改造为对象,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已有的业务流程执行根本的再定位思考和彻底的再创造设计,确立企业资金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形式,使企业经营的成本、质量和服务等发生“戏剧性”的改善。因此,流程、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内容。现阶段而言,企业进行业务流程改造与重组的关键是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
2.2资金流程再造
资金流程再造是价值链资金管理的关键。随着业务流发生变化,相应的资金流也会跟着变化,二者之间会产生联动效应。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改造,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更加清晰化和舒畅化,企业业务环节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这就要求资金管理效率相应提高,使资金流程与改造和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相适应。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开发的形式,运用财务与业务相结合与相统一的管理软件,最大可能实现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数据的集中化和共享性,保证企业资金预算、结算、监控等事前、事中、事后财务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高效化。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第一,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推动现代网络技术的广度与深度利用,开发生产、采购、仓储、销售和财务集中化与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数据等数据的集成;第二,形成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企业财务资金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失真的问题;第三,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相融合的一体化工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是目前财务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要引进和开发适合自身财务与业务结构的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数据的集中化,保证企业经营、投资和筹资等财务活动的规范化与高效化;第四,建立财务与业务同步进行的领导查询管理系统,为领导层的决策工作提供全面与深入的指导,保证决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3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的模式
3.1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基于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不同,资金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资金管理模式:原始管理、粗放式资金管理、简单的集中化资金管理、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原始管理被一些个体工商户广泛使用,是一种单一的通过人工来管理资金,并无进行会计记账和出纳核对,一般只做现金流水账;粗放资金管理已经设立了会计和出纳记账与现金管理职能相互分离的岗位,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账簿与资金管理的一体化系统,无法及时掌握企业资金的动态性,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简单集中化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专门与专业处理资金使用与周转的部门或独立法人机构(如财务公司),把管理权限集中于这个中心,但这只是实现了表面上与形式上的资金管理,无法从实质上实现资金的一体化管理;而跨平台资金管理却从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企业资金的运作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跨平台管理,最终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头寸平台、数据平台、地域平台、业务平台的一体化管理,其既有助于保证资金安全,更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和周转的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最大化程度的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3.2集中化资金管理的优越性
跨平台的集中资金管理是实现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未来财务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而言,跨平台的集中化资金管理是其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壮大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通过资金管理的清晰与明确树立企业的良好市场形象,从而实现企业追求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是未来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业务流程重组和资金流程再造的集中化与一体化,通过跨平台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企业资金资源,将全面提高资金使用与周转的效率,最大化规避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资金管理的角度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云,俞雪华.基于价值链的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探讨.商业会计.2006年第16期.
[2]张霞,孙树华.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财会通讯.2009年第23期.
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6
1.1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我国经济正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我国的资产减值理论的研究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1)资产减值的概念。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资产的本质,当企业的资产不能达到企业预期的经济利益或不能继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该资产便不能以原账面价值确认或不再确认,也就是说该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做了明确规定,即当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其差额便为资产减值。并且规定了企业预计资产发生的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能恢复,只考虑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影响。(2)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资产减值准备是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它的可回收额的时候企业需确认的资产的递减额。当资产可能减值时,企业会估算该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比较账面价格和可回收金额,按低的一方来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的部分为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应将情况如实反映到会计报表中。
1.2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1)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解。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对外曝光的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会计盈余,受会计准则的约束。盈余管理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可是在我国,其表现出的正面作用远远小于其负面影响,企业过度盈余管理歪曲会计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规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刻不容缓。(2)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企业一旦能够上市便可以获得很高收益,于是为了成功上市或为取得更高的发行价格,企业会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企业在向银行借款融资时,一旦没有达到债务条款中的要求将会有很高的违约成本,所以企业发现财务指标中有偏离债务条款时将会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高层管理人员发生人员变动时,新上任的管理者通常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使公司看起来在他接手后有很大的改善。同时,企业为了达到我国的监管部门的种种严格指标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目的。
二、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2.1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的状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由于不同的动机会在会计政策和法规允许范围内来操纵盈余。比如,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会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来防止亏损,使利润平滑。而处在低盈利条件下的公司为了保证上市资格,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调整财务报表上的信息来制造企业正在稳健经营的假象。由此可见,不论企业盈利与否或是经营的好与坏,企业都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盈余。
2.2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的方式。
首先,由于各企业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企业可以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自主地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式,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有针对性,但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其次,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通过变更会计估计等盈余管理方式来使企业看起来经营得很好,从而达到履行与企业所有者的契约的目的。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利用短期资产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根据规定,短期资产在发生资产减值时,要根据减值额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当减值的影响因素消失时仍可转回。所以,企业可以通过计提当期资产之后再通过“可以转回”这一规定来调整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的计提是企业的常用手段,而现行准则也没有做出相关的限制,对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控制又将是会计准则的努力方向。2.利用长期资产调整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企业仍可以利用不同会计期间内损失和费用的分布不同来影响不用会计期间的净利润,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3.利用公允价值影响盈余管理。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是确定资产减值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会计准则在提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同时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使用历史成本,这一规定使公允价值的合理使用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是公允价值的取得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且很多时候难以取得。所以这一规定在实务中可能不会十分的有效。4.利用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影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完善也会为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留下空间。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一些信息,这项规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在实际中这种披露程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披露效果。企业可能会利用其中的漏洞继续利用资产减值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所以应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加大力度,力求其更加合理。
三、防范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对可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的监督。
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所以在短期资产转回时应加强监督,一旦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转回操纵利润要做到及时发现,以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加强会计信息的质量。
3.2加强对企业长期资产的监督。
虽然制度上规定了企业的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但这并不代表企业无法利用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不应放松对企业长期资产的监督,在企业计提某项长期资产时应加强监督,避免企业利用长期资产调整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3.3建立资产交易信息市场。
公允价值的确定在资产减值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同类的资产在交易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导致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公允性难以保证。所以我国应该建立活跃的资产交易信息市场,方便企业及时获得正确信息,减少人为操控公允价值的空间,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
3.4加大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的力度。
在实务操作中,企业不仅应主动披露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依据,更应加强披露的详细力度,并要求披露近几年度的比较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更加真实的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加强决策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发挥各审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