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财政税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财政税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财政税收

初级财政税收范文1

一、政策适用条件

适用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政策的内外资研发机构包括:《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5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

研发机构达标条件。我国从事科研和技术研发的机构主要包括各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资研发中心等类型,其中,前6种主要是以国内资源为主,可统称为内资研发中心。外资研发中心主要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商投资设立的投资性公司)依法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或是设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独立部门或分公司。外资研发中心适用《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免征进口税收,根据其设立时间,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一是对2009年9月30日及其之前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应同时满足:(1)研发费用标准。对新设立不足两年的外资研发中心,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万美元;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500万美元;对设立两年及以上的外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9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二是对2009年10月1日及其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应同时满足:(1)研发费用标准。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800万美元;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800万美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15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二、研发机构购买设备的范围

为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提供必要条件的实验设备、装置和器械(不包括中试设备),具体包括以下三类:(1)实验环境方面。包括教学实验仪器及装置;教学示教、演示仪器及装置;超净设备;特殊实验环境设备;特殊电源、光源;清洗循环设备;恒温设备;小型粉碎、研磨制备设备。(2)样品制备设备和装置。包括特种泵类;培养设备;微量取样设备;分离、纯化、浓缩设备;气体、液体、固体混合设备;制气设备、气体压缩设备;专用制样设备,实验用注射、挤出、造粒、膜压设备;实验室样品前处理设备;实验室专用小器具。(3)实验室专用设备。包括特殊照相和摄影设备;科研飞机、船舶用关键设备和部件;特种数据记录设备及材料;特殊电子部件;材料科学专用设备,可靠性试验设备,微电子加工设备,通信模拟仿真设备,通信环境试验设备;小型熔炼设备,特殊焊接设备;小染整、纺丝试验专用设备;电生理设备。

三、政策执行期间

财税[2009]115号执行期限为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只有在该期间才对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对内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因该税收文件发文日期在2009年11月初,若研发机构在2009年7月1日至发文日期已经发生该类业务,采购了符合条件的设备,但已经交了增值税,可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根据《增值税条例》第15条的规定,“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可享受免征增值税的待遇。为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研发活动,2007年,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进口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因此,此次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研究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明确限制条件和资格,使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适用现行研发机构的优惠政策。同时,为消除对国产设备的政策歧视,对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也实行退税政策。

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后,为规范税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停止执行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52号)对进口设备免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停止执行。但由于外资研发中心大多属于营业税纳税人,进口时承担的增值税无法抵扣,造成税负增加。同时,设备集中采购时增值税进项税规模较大而造成资金占用,资金成本相应增加。考虑到外资研发中心是我国吸引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平台,有利于完善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外资结构,同时能够为国内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需采取必要方式解决其税负变化问题。为此,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对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对内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但应符合研发机构条件标准、执行时间、所采购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设备清单,同时满足的方可免税或退税。

一、政策适用条件

适用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政策的内外资研发机构包括:《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5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

研发机构达标条件。我国从事科研和技术研发的机构主要包括各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资研发中心等类型,其中,前6种主要是以国内资源为主,可统称为内资研发中心。外资研发中心主要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商投资设立的投资性公司)依法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或是设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独立部门或分公司。外资研发中心适用《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免征进口税收,根据其设立时间,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一是对2009年9月30日及其之前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应同时满足:(1)研发费用标准。对新设立不足两年的外资研发中心,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万美元;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500万美元;对设立两年及以上的外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9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二是对2009年10月1日及其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应同时满足:(1)研发费用标准。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800万美元;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800万美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15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二、研发机构购买设备的范围

为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提供必要条件的实验设备、装置和器械(不包括中试设备),具体包括以下三类:(1)实验环境方面。包括教学实验仪器及装置;教学示教、演示仪器及装置;超净设备;特殊实验环境设备;特殊电源、光源;清洗循环设备;恒温设备;小型粉碎、研磨制备设备。(2)样品制备设备和装置。包括特种泵类;培养设备;微量取样设备;分离、纯化、浓缩设备;气体、液体、固体混合设备;制气设备、气体压缩设备;专用制样设备,实验用注射、挤出、造粒、膜压设备;实验室样品前处理设备;实验室专用小器具。(3)实验室专用设备。包括特殊照相和摄影设备;科研飞机、船舶用关键设备和部件;特种数据记录设备及材料;特殊电子部件;材料科学专用设备,可靠性试验设备,微电子加工设备,通信模拟仿真设备,通信环境试验设备;小型熔炼设备,特殊焊接设备;小染整、纺丝试验专用设备;电生理设备。

三、政策执行期间

初级财政税收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顺差 财政政策 税收

2001年入世以来,凭借成本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引导,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使我国贸易不平衡性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因此,研究缓减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扭转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其隐患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国际贸易额逐年增加,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不平衡性表现为长期的贸易顺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贸易顺差幅度有所下降,2010年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2011年降为1549.94美元。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633亿美元增加到38667亿美元。商品结构方面,从1998年至2008年,工业制成品中的8类杂项制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些商品基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则出现逆差的情况。

(二)存在的隐患

从我国贸易现状来看,我国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的趋势没有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隐患:

商品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引导资金向出口相关产业投资,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企业转移到国外。一方面,我国大量出口对国际造成巨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大量转移到国外,造成大量的战略资源损失,不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例如,2009年,稀土出口额为6.49亿美元,进口额为1.84亿美元,顺差达4.65亿美元。

贸易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1996年我国确立外汇结售制度,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国内货币量随着顺差的加大而增加。人民币这种别动的投入到市场上,削弱了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

二、缓减贸易不平衡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依靠外资向扶持本国资本转变

实施导向性的财政投资措施,引导本国资金对高新产业的投资,逐步降低对外资依赖,缓减贸易顺差。据统计, 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但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为290亿美元。引导本国投资,增强核心竞争力。从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初级加工品占有重要地位。为扭转不利于局面,我国应改变重点利用外资的做法,积极稳步推进内资对行业高端的投资,助推产业升级,改善商品结构。

(二)制定鼓励重要物资、技术进口的税收政策措施

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政府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来缓减贸易不平衡,优化贸易结构。其一,免除重要物资和技术进口税收,刺激进口,同时提高资源出口税。利用重要物资弥补国内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掣肘,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二,逐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做了积极贡献,但也导致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问题。因此逐步降低对初级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发展,可缓减贸易顺差。因此,要有重点的扶植战略进口行业发展,并逐步调整对传统出口行业的退税政策,逐步实现贸易平衡,优化产业结构。

(三)扩大内需的财政扩张政策

扩大内需是有效缓减贸易顺差,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方法。我国面临内需不足的情况,因此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缓减贸易顺差,增强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其一,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开发,加大出口转内销力度,使这些地区人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缓减贸易顺差。其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业人口的消费能力,消化大量初级产品,提升其生活水平的同时缓减贸易顺差压力。其三,加大财政补贴,引导本国资金流向教育、服务、社保等行业,减少对初级出口加工行业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并缓和贸易摩擦。

三、财政政策措施实施面临的障碍

(—)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表现为对国有企业补贴过多,教育、基础科研、社保等领域财政支持不足,财政开支监管不足,财政政策执行效果受到影响。

(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2009年至2012年债务总额均占GDP的30%以上。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土地出售收入,2010年和2012年均超过GDP的6%,可见在推行新的财政政策过程中会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叶哲源.贸易收支顺差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国际商贸,2012.

[2]张清.造成我国巨额顺差的出口贸易结构分析[J].经济论坛, 2010.

[3]冯君从.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的进出口分析[J].有色金属,2010.

初级财政税收范文3

(一)运行情况。今年以来,财税部门和16个乡镇紧扣收入主线,强化财源建设,狠抓平均进度,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时点财税目标任务。元至9月,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1826万元,占年任务的88.72%,增长42.5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662万元,占年任务的86.62%,增长42.7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405万元,占年任务的82.65%,增收467万元,增长49.79%;地税部门完成4961万元,占年任务的70.87%,增收813万元,增长19.6%;财政部门完成2296万元,占年任务的176.62%,增收1314万元,增长133.81%。财税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增长拉动税收增收。元至9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85亿元,增长56%,有力地拉动了税收增长。其中,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盘龙制药集团公司、陕西银矿3户重点企业累计入库税款815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7.4%,增收2901万元,增长55.2%。二是主体税种全面增收。元至9月,全县累计入库各项税收19222万元,增长36.43%,增收5133万元,各主体税种均呈全面增收态势。其中增值税入库10749万元,同比增长50.44%;所得税入库1502万元,增长51.56%;营业税入库3715万元,增长11.66%;资源税入库1416万元,增长21.86%。各主体税种全面增收,确保了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快速增长。三是矿产业贡献突出。元至9月,第二产业实现税收同比增收4338万元,其中采矿业累计入库税款11355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2.02%,占第二产业实现税收的70.24%,同比增长62%,增收4346万元。四是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在保证“低保”、公务员津补贴及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等个人部分按时发放的基础上,重点保障了“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多渠道筹集资金3770万元,支持了县中搬迁、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开园、大西沟铁矿30万吨无缝钢管厂的筹建,为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扶持。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收入进度不平衡。元至9月,地税部门收入短平均进度4.13个百分点,短收289万元;国税部门超平均进度7.65个百分点,超收130万元;财政部门已超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二是收入质量不高。在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2604万元,占30.06%,高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加之矿产业为初级采选,产业链条短,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和带动作用。三是个别单位工作不实。少数单位抓财税工作意识不强、责任不实,月报表报送不及时,数据质量不高。部分乡镇和部门财源建设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强,骨干财源培育进展缓慢,乡镇经济发展较慢。

(三)后期工作重点。一要全力冲刺年度收入目标任务。财税部门一定要瞄准年度收入目标任务,提高责任意识,算好时间账、任务账,积极寻找增收途径,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超额完成地税1.12亿元、国税1.21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要向重点企业派驻税收专管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重点税源实行全程监管、定期检查,月税月清、不留尾欠,提升税款入库率。要加大对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等零散税源的征管,加强对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的管理,做到抓大不放小,促使主体税种和零散税种全面增收。二要精心培育优质后续财源。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工作,结合实际深入挖掘、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优质产业项目。对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的项目、企业,各企业主管部门和重点项目包抓单位要深入一线,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特别是金融部门要尽快考察落实全县银企座谈会上达成的融资意向,全力化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促进企业达产提效,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初级财政税收范文4

3月份,我们组织矿管、国土、林业、发改委、安监、地税、国税、供电、县委督查室等部门单位负责人赴__县学习考察矿业经济工作。我们了解到,__县是省市闻名的矿业大县,全县共设有57个采矿权、37个探矿权,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20__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6.01亿元,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实现总产值40.79亿元,占到了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8.65%,全县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1.44亿元,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9亿元,占全县的86.63%,实现税收2.2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3.09%。通过这次考察,也给我县破解矿业经济发展难题带来了一些启示。

__县发展矿业经济的主要经验:

—资源整合到位,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该县从20__年开始就对全县优势矿种进行整合。全县矿山总数102个减少到57个,但矿业总产值却从0.8亿元猛增到40.8亿元,利税从0.17亿元猛增到4.96亿元,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凸现,并已基本形成了以章源、耀升公司为龙头的钨业产业,以辉煌公司为龙头的铅锌产业,以凌志矿冶公司为龙头的铜业产业,以威克曼公司为龙头的煤炭产业,以华星公司为龙头的非金属产业,以宝元公司为龙头的钼铁产业等六大矿业体系。

—政策优惠到位,坚持企业合法创业。历届__县委、县政府按照“有限开采、合理利用、精深加工,扶优扶强”的矿业发展方针,致力于加快矿业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税收为例,该县在加强矿产品税源控管的同时,用足用活国家税收政策,据税务部门介绍,仅章源钨业有限公司在创业初期,国产设备金抵免达四、五千万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规范税收稽查行为,严格控制稽查次数,除上级交办、增值税管理系统协查和署名举报外,一年内不得对同一纳税户进行二次以上税务检查。

—精深加工到位,矿业发展水平提升。早在20__年开始,__县就不再新设立钨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和壮大做优现有的章源、耀升、凌志三家企业,并引导其向不同的深度加工方向发展,避免企业间同构。到目前已形成了集开采、精选、冶炼、加工、贸易、科研、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特别是优势矿种钨的产业链形成了探矿—采矿—初级加工—精加工—深度加工—应用产品—资源储备的良性循环链。采矿产值与加工产值比由1:2.5提升到了1:7.5,全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

破解我县矿业经济发展瓶颈的几点启示:

—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使矿业企业“引得来”。一是税收上用足用活现行税收政策,实行外购资源已税证明抵减实际总资源用量的政策,对企业股东未分配利润,鼓励企业用于再投资扩大再生产,不征红利所得税,通过开具一定数额的建筑劳务和运输发票冲抵成本,降低利润总额,降低因外购资源对企业产生的所得税压力,财政部门还可以考虑企业因外购资源对地方财政的实际贡献率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企业外购资源;二是用地上灵活运作,矿山开采占用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积极引导尽量不占耕地,其开采范围使用土地纳入临时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选矿精深加工占用土地,如不建永久性建筑,也可纳入临时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地转用审批手续。三是供电上实行双向承诺制,为矿山企业提供最优惠的用电服务。

—以更加强力的整合,使矿业企业“吃得饱”。稀土、钼、铅锌等重要矿种资源由政府引导,通过明达、园岭、悦达等公司收购、兼并、控股、合同挂靠等方式,使全县稀土、钼、铅锌的探采矿权或加工原材料集中转入相对应的公司以满足公司加工需求。

初级财政税收范文5

税务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从事税务、税收筹划、纳税检查,以及依法办税的业务能力;

3.具备初级税收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化基础知识;

4.具备使用计算机办理会计核算和税收业务的业务能力;

5.掌握会计核算、税收基本理论知识和税务、税收筹划、纳税检查的基本知识;

6.熟悉我国各项财经、税收法律、会计法规、制度和政策。

税务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税务咨询机构及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银行、工商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财务相关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房地产;

4 贸易/进出口;

5 金融/投资/证券;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建筑/建材/工程。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经理、出纳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会计;

2 财务经理;

3 出纳;

4 财务主管;

5 财务总监;

6 总账会计;

7 会计主管;

8 财务会计。

税务专业主要课程

税务专业的学制,一般分四年制、三年制、二年制等几种。

税务专业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税收学(税收概论)、中国税制、外国税制、比较税制、税务管理、纳税检查、税收史、国际税收、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企业财务、经济法、计算机及其应用等。税务专业的教 学形式,有全日制教学、视听教学、函授教学、刊授教学、自学考试等多种。

初级财政税收范文6

关键词:纳税****利;民主财政;公共财政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即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弥补市场缺陷,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领域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然而实践表明,中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至今仍不完善,尤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方面仍有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民主财政的建设相对滞后。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主财政,是一种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二是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公共需要;三是公众有较多的财政参与度[1]。其中,公众的财政参与度最为关键,是衡量民主财政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尺度。

制度有其需求方和供给方,制度的形成是由需求方推动还是由供给方推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民主财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需求方是纳税群体,供给方是国家或政府,二者都是民主财政的主体。民主财政的建立与完善与否,关键就看政府和纳税人在财政制度变迁过程中是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纳税人的作用更为重要。英国之所以能够最早建立起完善的民主财政制度,正是由于强烈的纳税****利意识以及政府对纳税****利的有效保护。纳税群体为了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与利益,通过民主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财政制度,形成限制政府权力、维护纳税人公共利益的长效机制。

一、纳税****利意识缺失阶段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制时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儒家思想推崇“家天下”的礼制和封建宗法制度,重在强调个人对社会及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人民成为君王这个封建大家长的子民,而非公民。封建思想造就了民众的草民意识、臣民观念和小农意识,培养不出独立的公民意识,更不用说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了。这就形成了百姓纳税后自给自足、管民相安无事的供养性财政,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一百多年的封建统治。虽然“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在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确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下,财政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和决策权,销等各个环节都依赖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具有名副其实的行政性特点。在“国家分配论”的影响下,国家的财政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国家或政府被看做财政的唯一主体,个体利益被统一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中,并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种环境下,国家利益吞没了纳税人的个体权利,国家优先于纳税人,双方之间的关系就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完全是按照政府的意愿、根据国家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贯彻的,财政制度改革也迫于政府自身的财政压力,并非纳税人的要求。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封建思想使得纳税人不具备权利意识,政府在主观上也没有考虑到纳税****利保护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中国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处于缺失状态,民主财政自然无从谈起。

二、政府自觉保护纳税****利阶段

市场化改革以后,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此期间,理论界掀起了一次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争论,过去的“国家分配论”逐渐让位于“公共财政论”,而“纳税****利”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与纳税人实际上是契约关系,政府和纳税人均是财政的主体,“纳税人有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利和依法纳税的义务,政府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力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纳税人通过纳税从政府那里“购买”公共服务,政府收的税用在哪、怎么用,也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按照民众的意愿实施。因此,建立民主财政机制基本形成共识。

此后,“纳税****利”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政府也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动保护纳税****利,最明显的就是在立法层面确立纳税人主体地位,明确保护纳税****利。1992年9月4日颁布的《税收征管法》在第1条就明确指出:“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这是‘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税收法律中,它奏响了中国自觉保护纳税****利的第一声。” 随后的一系列立法过程中,例如《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使得纳税****利的保护得到更高的重视,对纳税人的权利保护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这段时期关于纳税****利的保护,主要依靠政府自觉主动地、通过立法过程进行确认,还有理论界的学者对纳税****利保护的推动,但纳税人自身对纳税****利的诉求和主张显得并不强烈。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纳税人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比如很少有民众关心甚至质疑政府将税收用在了何处,依然认为纳税只是自己的一项义务。另一方面中国在纳税人保护的体制方面还不完善,例如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不高、纳税人缺乏有效的民意表达渠道,以及纳税人实质上的权利如知情权、监督权等依然不明确和不完整等,导致对纳税人形式上保护多,实质上保护少;政府信息的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政策制度过程中纳税人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因此,中国此时纳税****利的行使与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形式大于实质,离民主财政还有差距。

三、纳税人与政府互动阶段

以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的颁布为标志,中国纳税****利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物权法》的宣传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空前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纳税人主动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例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纳税人不再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反而有权要求政府对自己的合法利益损失予以补偿;第二,纳税人主动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民意,例如在关系民生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召开听证会,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意识到充分合理自主地表达意见是自己的一项权利,应该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三,纳税人逐渐敢于对政府提出意见甚至提出质疑,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渠道,不少纳税人敢于主动质疑政府某项政策的有效性,勇于揭发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公等现象,推动了政府的政务公开。这些分别促进了民主财政机制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一是纳税****利得到实质性保护,二是民众偏好表达机制的建立,三是民主监督机制的健全,由过去的人大监督发展到全民监督。

从这一时期看,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发展非常迅速,对民主财政机制的推动非常明显,对政府形成了较大的改革压力,政府在政策的制度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纳税人的意见,必须加快健全民主财政机制。这进一步证实了在财政制度变迁过程中,由制度的需求方即纳税人推动比政府推动更有利于民主财政的建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民主财政建设过程中,从纳税****利保护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化改革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纳税人自身缺乏权利意识,政府在主观上也没有注意到保护纳税****利的问题,民主财政机制处于空白阶段;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初期到《物权法》颁布以前,表现为政府开始自觉主动地通过立法保护纳税****利,但纳税人自身权利意识依然不足,没有行使纳税****利的意愿,但立法层面为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形式上的民主财政机制基本形成;第三阶段,以《物权法》的颁布为转折点,纳税****利意识和民主意识迅速增强,形成纳税人与政府的互动局面,共同推动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

四、对进一步健全民主财政机制的政策建议

1.培养正确的纳税****利意识和公共意识。中国尚处在纳税****利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还不成熟,这时公民往往容易觉得政府欠自己太多,只看到自己付出的,看不到自己得到的,因此外部性不可避免。虽然纳税人通过行使权利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有利于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利益,有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有效遏制****现象,但是如果利用不好纳税人的监督权利,反而会降低政府的政策效率。“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使纳税人能够用脚投票。纳税人行使权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脚投票,如果对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满意,就选择离开,前往公共服务更好的城市定居,这样才能真正给政府形成压力,政府唯有以人为本,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避免人才流失和经济下滑。然而户籍制度与太多公共服务的享用挂钩,是人口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从而限制了人们作为纳税人用脚投票的权利,移居其他城市的高成本使得许多纳税人被迫放弃选择城市,只能被动地接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废除户籍对人口流动的阻碍,才能真正还纳税人用脚投票的权利,实现民主财政。 完善公共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公共产品的各公共部门之间不存在竞争,衡量公共部门的产出又相当困难,因此“政府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压力,并且普遍具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公共支出模式容易存在浪费严重、效率低的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支出效率评价体系,为纳税人监督政府财政效率提供标准,才能保障民主财政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财政效率。

参考文献:

[1]冯俏彬.私人产权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刘蓉.从税收法律制度的视角看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j].税务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