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1

一、建设思路

按照教育部关于资源库建设的“优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增强服务能力”的指导思想,基于课程改革、方便使用者自学、辅教辅学、兼顾社会学习者学习的建设目的和定位,确定了“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沟通协作、改革创新”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二、资源架构

确定了机制资源库三层框架结构:系统化设计一一形成以行业标准、专业标准、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等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建设方案;结构化布局一一将传统课程体系重构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6门专业主要课程资源;碎片化开发一一整合企业资源、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形成课程、教学、职业资格、社会服务7个特色资源包(见左表)。

三、建设历程

2013年5月,承德工业学校牵头完成了职业教育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申报与开发团队的组建工作,于2013年7月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由中职学校主持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第三批建设项目之一,随之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1.启动阶段

2013年10月,召开了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首次项目推进会,与全体参建单位签订了项目建设合作协议书。成立了项目建设组织机构,确定了各子项目组的组长及成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要求。制订了《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工作职责及组织与运行管理办法》《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库建设交流平台,确立定期交流研讨机制,进行了机制资源库顶层设计。

2.全面建设阶段

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为机制资源库全面建设阶段。本阶段组织召开了六次工作推动会议,并通过网络视频和QQ群平台进行研讨交流,使项目建设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如期推进,先后完成了专业建设调研、课程体系构建、技术规范制定、课程资源开发、企业资源引入、社会资源采集、专业课程组建、资源打包整合等各项建设任务。为保障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制订了详尽的工作推进计划,实行阶段汇报制度,并在网上及时工作进度信息,公示建设成果,实现资源成果共享;运用科学评价措施,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激励参研人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3.推广使用阶段

2014年7月,进入资源库推广使用阶段,开始资源上传、入库集成、课程组建、网站搭建、推广宣传、资源应用等工作。将资源库建设阶段开发的所有资源整理归类,按照元数据标注资源索引,及时上传到职业教育数字化中心平台,根据平台建设要求对碎片化资源进行集成,资源库建设进入了调试和试运行阶段。为保证资源库的推广使用效果,2015年5月召开专项会议,具体部署资源库推广使用工作,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同时要求参建校率先使用、广为宣传,辐射周边区域。

四、建设成果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在两年的建设期内,通过对产业、行业、企业、多层次、多角度的数据调研,完成了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方案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资源库的整体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方案,整合该专业12门传统学科课程,重构开发为5门一体化课程和1门项目课程、3门社会培训课程。体现碎片化资源开发理念,以素材为基础,以知识点、技能点为脉络,以积件为组合形式,整合企业资源、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开发资源总量达31300多个,其中线上线下试题22000多道,保证了资源的足够冗余和结构搭建上的便利,为一体化课程的组建和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包的呈现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五、建设特色

1.资源组织体系脉络清晰

按照资源库建设顶层设计的“1367”整体框架结构,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重构资源体系。从素材出发,以积件形式,搭建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模块,组建一体化课程,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资源呈现形式。9370个素材、846个积件、6门专业核心课程、3门职业培训课程、7个专业资源包,辅之以企业案例、技能鉴定、职业素养、虚拟工厂等特色资源,在门户网站上综合呈现,使资源库的组织体系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系统科学合理。

2.专业课程体系系统科学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求,项目组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背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全国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选择北京、河北、山东、福建、陕西、浙江等14个省市,采集企业样本124个,调研成果及其结论已全面呈现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共性特c,兼顾个性特色,并参照相关的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与课程方案。

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设计指南,紧密关联专业课程与岗位实际工作项目,融入国家颁布的钳加工、车工、数控车加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科学界定专业课程之间的边界,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认知规律,梳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间的能力支撑关系,完整系统地呈现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3.教学资源体系兼容实用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至2017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门户网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13):52-54.

[2]杨诚.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5(14):89-92.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3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内涵;构建;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34-04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是职教师资培训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基本由高等学校和企业组成,其中高等学校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基地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这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以往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主要侧重于整体框架的构建,以建立培训基地为主要目的,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对基地本身如何提高培训质量的内涵缺少必要的挖掘和探索。尤其高等学校在寻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运作方式,构建应用性广、操作性强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特别是知识、技能、企业实践培训的衔接体系等诸多方面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研究。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培训职业教育师资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研究和构建就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

内涵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当事物的特有属性反映到概念之中成为思想内容时,才是内涵。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是指高校培训制度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培训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思想内容。

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培训制度体系,主要内容有构建培训管理制度体系,设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及运行机制等;二是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教学行政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培训效果评价等;三是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内容有制定培训教学方案、建立专业课程体系、选择科学的培训方式方法等。

二、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培训制度体系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确保职教师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围绕职教师资培训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应制定一整套的符合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规律的管理制度,将职教师资培训纳入高校整体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保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展。

所谓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训模式,是指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 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 为职业教育师资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此,高校确立符合其培训特点的人才培训模式,并以此作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石。

建立健全培训工作管理机构,才能使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培训计划落实和教学规范运行。应根据参训学员专业素质,制定灵活的培训教学计划;选聘优秀“双师型”教师为培训主讲教师;根据职教师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参训学员说课、论文写作水平;构建参训学员学习交流平台,发挥参训学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教学行政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培训效果评价等。

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但职教师资培训教学往往不同于本科教学或研究生教学,职教师资培训教学与高校的一般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高校的职教师资培训教学必须要有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

培训教学行政系统是教学管理体系的核心,设立学校职教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工作办公室以及学院(中心)培训工作组组成三级培训教学行政系统。

建设一支“一体化、双师型”特色的培训师资队伍应作为培训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思想引导、规划要求、政策倾斜、条件保证等措施,建立“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学习钻研技能的机制。通过政策导向,鼓励理论教师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不断提高理论教师的技能水平。通过外引内培,实施“集聚人才工程”、“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支能文能武的“一体化、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还可以选聘企业知名技能专家参与指导职教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参训学员授课,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先进技术、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直接带进课堂,有效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实训教学的质量。

建设校内与企业环境相近的职教师资培训实训场所。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其教师就必须熟悉企业环境,因此,在培训职教师资时,高校建设与企业环境一致的实训基地是较好的方式。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环境建设,保证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一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实训场所与企业车间一样,教学设备都可以进行加工生产,为职教师资参训学员尽快熟悉企业融入企业创造条件。

应探索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培训特色。建立校外培训实训基地,可以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实训教学具备“生产实战性”,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产学研多赢。

根据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高校应引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循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培训过程管理、反馈调控贯穿于培训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保证培训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封闭运行,推动培训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计划是由培训领导小组确定培训办学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发展规划、质量控制方针和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重大事项,统一调动各种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执行是由培训办公室、学院(中心)实行两级运作。培训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培训方案、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教学保障措施及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学院(中心)贯彻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组织和实施教学。

检查是开班前由培训办公室下达“培训项目任务书”,对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根据“培训项目任务书”对培训进行中期、末期教学检查。通过例会制度、专家听课制度、各种座谈会、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培训教学质量、效果等进行监控,改进教学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处置是保持质量监控体系封闭性的关键环节。培训办公室通过对学院(中心)的培训过程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梳理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进行反馈、处理,并提出整改措施。

培训效果评价指的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培训结果的测评。职教师资培训效果评价可以分成培训课程考试、上岗教学检阅、社会及职业院校评价三个层次。培训课程考试就是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作的考试。重点是技能实作考试,考察参训学员的动手能力。上岗教学检阅就是在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教学,重点考察参训学员将所学培训内容转化成教学技能的能力。社会及职业院校评价主要是听取社会及学员工作单位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意见建议。可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对参训学员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征集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评价。

(三)培训课程体系

建立具有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方案是职教师资培训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首要环节。

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能力很多,但教学能力是职教师资素质的核心体现,教学方法的掌握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职教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方案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以参训学员发展为本,坚持专业训练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坚持统一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着重提高参训学员教育、专业、职业三方面的能力素质。突出教学理论与方法,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突出企业实践活动。着重提高培训学员的从师重教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保证培训目标的最终实现。

针对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对职教理论前沿认识不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不多,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够的现状,应以“拓宽知识面,突出专业特点,重视实际操作,解决企业需求”为指导思想,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共同制定职教师资培训方案。

培训教学大纲是培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是应符合培训方案的要求,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专业培训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价值,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重视技能训练,使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教学形式在培训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三是结合学科体系和教学法特点,使参训学员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及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遵循教学原则,要求大纲在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提出本门课程组织实施教学的原则和学时数。

课程开发要以具体、显性目标为指导,以综合模块课程为依托、实践能力为本位,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按照人社部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对中、高级人才的要求开展模块培训,确保参训学员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优化培训内容,选择和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

本着突出职教理论、专业教学能力的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培训还应安排当前职业教育形势与发展、教学效果评价、教育技术学等前沿讲座;安排参训学员到学校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听课和教研等,进一步提升参训学员的教学能力;举办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讲座,让参训学员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和方向,增强专业动手能力;强调企业实践环节,安排学员到对口企业进行实岗锻炼,接受相关企业课程的培训,体验企业文化,了解岗位需求,熟悉生产流程,掌握生产工艺、实践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参训学员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能力。

培训教学方式应多样化。专业课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模拟教学等方式;技能训练采取教师示范、模拟仿真、现场观摩、边学边做等多种模式;企业实践采取现场参观、顶岗实习与专题交流互动等形式;在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上,采用专题讲座、名师指导、微格教学、说课比赛、论文评优等方法,组织参训学员进行教案和论文交流。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由于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原有教学水平和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别,入学开班后可举行摸底测试,根据学员基础情况分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在保证培训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参训学员的要求,适时调整部分培训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参训学员的培训诉求。

三、探索与实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基于“双技为本、诉求特制、适度超前、岗位评估”人才培训模式开发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进一步深化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培训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诸多内涵建设,并将职教师资培训纳入高校整体工作,从制度上保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参训学员专业素质,制定灵活的培训教学计划;选聘优秀“双师型”教师为培训主讲教师,提高培训质量;合理安排参训学员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根据职教师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参训学员的说课、论文写作水平。

利用高校综合优势,加强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程。如进行换岗培训,即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面临毕业的学生顶替西部教师上岗进行教育实习,西部教师脱岗到高校培训的做法解决西部教师培训难题。重视开发重点建设专业模块教材,尽快形成模块化系列教材,促进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提供给职业院校符合生产场景的应用型教材。

克服职教师资培训短期思想,利用互联网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以职教师资培训档案进行延伸服务,随时解答培训学员在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给职业院校实训室建设解决方案,开发职业学校培训包和教学仪器设备,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支撑。总结利用技能大赛办赛经验,开展技能大赛专项服务,培训选手教练,提供办赛技术指导。

经过几年探索,推动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内涵建设,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受到了社会及参训学员的较高评价。参训学员一致认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特色培养方案符合职业院校师资人才的要求,既具超前性、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技能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互联网+;跨境电商;实践教W体系

一、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搭建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在国家“互联网+”、“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有序推进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指导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对接市场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外贸发展业态,与传统外贸相比,其实操性、与企业的对接度有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搭建并不断完善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对接企业、对接行业,是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同)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收窄9.1%。而,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商品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而2017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7.5万亿元。由此看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将极大程度地提高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满足跨境电商大规模发展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存在的问题

跨境电商规模的飞速递增也进一步凸显了当前该类人才的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说来目前的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前开设跨境电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缺乏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开设跨境电商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少,一般以在国贸专业中开设1-2门跨境电商课程为主,不仅开设跨境专业或专业方向,还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校就更少了。即便开设此实训课程也是以理论或仿真实训教学为主,与实际脱节较严重,而且设置依据欠科学。

2.跨境电商实训软件与实际脱节

目前跨境电商业务操作平台主要依靠类似于POCIB和SIMTRADE这样的虚拟商业模拟软件,具有简单,虚拟化的特点,其实用性与真正的市场交易环境相比相差甚远。 缺点在于:一,在模拟操作训练中,对方基本上都是学生,而实际环境中的交易对手通常是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人,在业务熟练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学生不能感受到真正的货物运输过程,资金运作和利润损失,很难真正刺激学生的热情;三, 模拟操作软件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的实践,学生无法理解团队合作所需的实际工作。

3.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指导用书较为缺乏

目前,跨境电商在学术界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资源相对落后,仅仅依托于国际贸易专业所开设的相关课程。而国际贸易专业所使用的基础教材,以及在外贸业务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传统业务流程为主,内容覆盖面不广。 例如,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实际上以信用卡,银行汇款,第三方付款等方式为主,而我们现在的主要教科书对美国第三方支付系统PayPal,以及我国的银联、支付宝都没有做出具体的介绍。

4.“双师”素质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双师”素质教师是对相关专业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具有最新综合知识,同时又在相关专业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或从事过具体工作,且具备一定学术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素质教师,要求具备较扎实的国际营销、国际贸易理论和操作基础。同时能将跨境电商相关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跨境电商方面业务熟练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网络营销理念和方法、产品选择、产品页面的维护和运行、平台使用、客户服务等方面经验不足,对于实际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不十分了解。

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利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合理设置跨境电商实践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课程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因为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财务管理与分析等理论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学生。另外,由于订单生成需要产品预选,市场操作和销售作为基础,建议课程设置为36课时4学分,模拟操作小组每组由3-6人组成,组长负责决策、协调和管理,市场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目标市场定位、拟定营销方案以及产品筛选等,市场运营方面主要负责营销推广和分析市场数据,客户服务主要负责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培养了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管理能力。

2.校企共建跨境电商校内外实习基地

要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必须从构建和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入手。选拔跨境电商培训外的一些优秀学生真正参与到跨境电商项目中,分散和弱化校园培训机制,甚至还可以选派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面对面的向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业务知识,加强其操作技能。

3.探索构建跨境电商“双创”平台

跨国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应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途径,全方位的连接产品、财务、知识和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新的商机,当前互联网+业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云技术的发展迅速,应积极组织学生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参加各种技能操作竞赛,配合企业创建跨境电商合作项目,为其今后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邓志新.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创新――以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例[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82-88.

[2]张倩,詹浩勇.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类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实训探索[J]. 对外经贸,2016,(12):131-134+153.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5

“媒体自身的变革日益加快,决定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很大,尤其是当今新媒体、泛媒体时代,技术、形态、内容、产品、营销方式变幻莫测,有些技术甚至一年一个样。”[1]在这样的环境下,广电媒体人才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容易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受到损耗,人才贬值。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大多数是靠自己的知识进行精神产品的创作。为了降低广电人才的无形损耗,始终保持广电媒体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领先地位,就要不断更新知识,推陈出新,及时“充电”,让人才知识“保鲜”,不断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

一、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近几年来,十堰广播电视台人才总量虽在不断扩大,但是,广电事业发展和改革对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突出表现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各类人才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训开发有待重视和加强。从学历来看,各类岗位专业人才学历不高,本科以上学历占40%,专科学历占40%,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0%,多数为半路出家,科班出身不是很多;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两成,31―40岁占四成半,41―50岁占两成,51岁以上占一成多一点,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年龄段为41―50岁和51岁以上,而51岁以上则即将面临退休,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突出;从实际工作能力来看,有的经验不足,缺少辅导与训练,能力提高不快,有的能力较差,业绩平平,满足于现状,有的忽视学习,忙于应付,能力止步不前,有的创新能力不强,推动改革阻力重重

培育人才、培养人才、训练人才,是广电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训开发的重要任务。“能把事做好的人,往往不是从市场上能够直接找到的,而且即使找到了目前合适的人才,也还要不断地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2]通过强化广电媒体职工培训,一方面是改善职工素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造就核心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取得文化认同,缔结心理契约,强化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

二、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搭建起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广电媒体职工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打好基础,常抓不懈,逐年积累,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提升职工素质。抓好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搭建起职工教育培训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管理体系。

操亚军:强化人才知识“保鲜” 提升职工创新能力――以十堰广电媒体为例浅谈人才培训工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第26卷第3期1.组织体系

从台里层面,成立职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其对应的是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及各部门等不同层级的组织,形成全台培训组织和人员架构。具体到培训工作实际,各专业委员会需要明确专人负责培训工作,抓好所属部门职工培训计划的落实、培训考核、师资落实、经费落实、建档考勤等工作,各单位、各部门也要落实一名培训专员,具体负责本部门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施、联络等。同时,探索成立专业教研组,如电视新闻教研组、电视专题教研组、摄像摄影教研组、包装制作教研组、播音主持教研组、广告经营教研组、广播工程教研组、电视工程教研组、文化产业教研组等,专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广播电视各个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交流、专业论坛、培训讲座等活动,对专业问题进行课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写专业培训教材等。

2.课程体系

根据广电媒体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制订出单位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制订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对象、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要结合栏目创新、包装制作、技术保障、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等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开发富有广电发展时代特征、十堰广电事业实践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比如新办栏目的学习标杆、采编工作流程规范、超媒体编辑流程、专业教研组课程体系、新员工入职培训、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层干部能力提升等,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教学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广电职工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资体系

职工培训的师资力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内部讲师,二是外请老师,三是行动学习,四是网络分享。就广电媒体而言,职工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内部为主、外请为辅,适当组织外出学习、外送培训。尤其要重视内部讲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一支以领导干部为示范、部门主任为主力、业务领军人才为骨干、新员工辅导员及专业教研组成员为支撑的内部讲师团队,形成职工培训师资体系,这样,职工培训工作就有抓手、有人抓。

4.管理体系

加强培训计划统筹,提高职工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各部门制订的培训计划及各类人员培训实施方案,统一汇总到单位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每两月督办一次,及时总结,形成常态的检查机制,并将培训经费与培训方案结合起来。每一项(次)培训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要有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训前准备、现场管理、师资服务、学员激励、成果整理、效果评估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培训管理流程。

三、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完善优化职工教育培训操作流程

广电职工教育培训是一种基于反思的体验,是在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所以,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要以成人学习的特点为出发点,按照职工教育培训的操作流程来实施,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操作流程有六个步骤,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成果开发应用。

1.培训需求分析

职工培训不是为了让他知道得更多,而是为了改变他的行为,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个“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岗位和组织的需要。组织需要就是根据媒体发展目标与战略而组织培训课程,比如,单位成立超媒体编辑中心,那么,超媒体编辑流程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又比如,单位对播音、记者、制作、摄像等岗位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那么,相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再比如,单位发展的媒体资源管理、新闻信息集中处理等新业务,那么,媒体资源管理、新闻信息集中处理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等等。总之,要围绕广电媒体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提炼、开发相应的课程,确定重点培训对象。岗位需要就是根据岗位职能、岗位专业技能及标准、岗位胜任要求,提炼、开发相应的课程,组织重点培训对象进行相应培训,比如,《武当养生堂》栏目岗位,就应针对栏目的定位、栏目学习标杆、选题的流程、养生理论与理念、养生科学知识、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内涵、养生的方式方法等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个人需要就是根据职工个人与岗位要求的差异、个人未来发展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等,确定培训需求,提炼相应的课程。

2.培训计划制订

在科学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好全年和专项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实施方式、培训对象、师资力量、参训人数、培训地点,经费预算等,统筹全台培训计划,做到培训与工作有机结合,互不冲突。

3.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计划确定以后,要组织一项一项的实施,如何实施,就需要设计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确定培训目标、构建学习模块、设计教与学的现场程序、挑选培训老师、确定培训方法(讲座、内部交流、头脑风暴、行动学习、外出考察、组合方式等)、培训成果应用等。

4.培训组织实施

设计培训方案经领导同意后就可以组织实施,实施的过程包括下达培训通知、培训方法选择、培训准备、现场服务、考勤督导等环节,培训实施者要细化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

5.培训效果评估

单项培训结束后,应及时总结,评估效果,比如,参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怎样?他们喜欢这个培训项目吗?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何改变?参训者学会了哪些原理、事实和技能?他们将所学的东西用于他们的工作中了吗?培训项目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带来了什么变化?等等,做好了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有利于下一次培训的顺利开展,增强职工学习的信心。

6.成果开发应用

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绩效,增加人生经验,促进自我学习和职工个人成长。每一项培训结束后,要将培训成果转化到部门、岗位、栏目及个人,从而更好地推进目标任务完成,促进绩效改善。

有位知名媒体人曾这样说: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今天的生活是三五年前的选择,三五年后的生活来之今天的决定;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相信广电媒体同仁都能重视学习与培训,充分体会到投身学习和培训所带来的收获与快乐,愿每一位广电职工都能够掌握学习与培训的操作规范与运作流程,把工作看成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日常工作,更加自觉地搞好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

[参考文献]

培训体系的搭建方案范文6

三九医药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行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方针,以生命健康产业为核心,以实业报国为己任,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植物药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公司重视科技、尊重知识,为了将公司建设成“知识型企业”,努力强化规范企业内的各项管理流程,三九医药进行了公司岗位体系的规划、薪资体系和绩效管理流程的规划,并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强化咨询的结果,同时也希望系统能帮助公司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信息支撑,为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保障。

三九医药希望通过导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规划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岗位体系、实现人员配置、具有完善的招聘与选拔功能、规划企业的薪酬体系与薪酬管理工具、高效的绩效和培训管理流程、强大的门户功能、完备的权限和系统控制体系。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人力资源部的日常管理与操作为主体,让员工与企业的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工作中来为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可以收集的信息,同时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抽取,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三九医药在综合比较国内几个主要EHR软件厂商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蕴涵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前期所做的咨询,选择了东软和翰威特联合开发的慧鼎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解决方案。

集中管理 全员参与

东软针对三九医药自身的管理特点,在慧鼎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了适合并适用的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自助等方面,紧密地与咨询顾问所取得的成果相结合,使咨询成果转化为企业与人力资源部可以利用的宝贵管理与信息财富,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服务、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服务、为员工与企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体现了“集中管理全员参与”的应用模式与手段。人力资源部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担任起所有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环节的发起和管理的职能,员工则作为信息的使用者与传递者。在各个管理流程中员工的参与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信息的来源与依据,同时,员工的参与也在人力资源管理者所制订与规范的管理流程中,作到“有规可依,有规可循”,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规范了企业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能范围是:搭建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规划企业的岗位体系、进行日常的人动、执行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完成日常的薪酬管理运作、完成日常的招聘与选拔工作、规划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分析绩效考核结果数据、规划企业的培训管理过程、分析员工培训的信息数据、为企业领导制订公司各个发展方面的信息报告、了解并掌握员工最新的动态,及时调整已设定的工作流程与环节,以使它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其他参与人员的职能范围是:分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成果、参与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培训管理过程、以提交议案与意见的方式,为企业管理与业绩的提升贡献智慧。

相互配合 快速推动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先后经历了需求调研、客户化开发、系统实施、系统试运行四个阶段。其中客户化开发与系统实施占据了整个项目的大部分时间。东软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本着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的原则,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合理规划项目的进程。项目的成功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足的保证。

第一,三九医药对该项目给予充分的重视。公司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双方定期开碰头会,针对项目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和认真推动,有利地保证了项目的实施。

第二,详尽的需求调研。针对用户的特点,在需求调研阶段充分了解用户现有的管理状况与管理流程。

第三,严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用户自身的特点。根据三九医药的管理特点,解决方案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员工自助等几个方面对于现有慧鼎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进行了改造,以更加适合用户的需要。

第四,以专业态度来进行实施,以专业的培训来带动实施效果。

第五,充分重视顾客的意见。在每一次实施过程中,对于用户提出的意见,东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高效的业务和薪资管理解决方案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以运用顾问咨询成果为最大的目标,以现有的慧鼎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基础,形成了有针对性、高效且适用的三九医药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三九医药在员工的薪资管理方面严格根据员工的编制状态区分为两个管理集群。对此,系统采用如下的处理方式:不同的群组采用不同的员工进行管理,相互间信息没有交差,保证了薪资数据的严密与不外泄;不同的群组间采用不同的薪资管理体系,采用不同的薪资项目定义与发放策略定义,保证可以灵活地定制两个群组自身的特定薪资管理内容;对于不同的群组提供了不同的报表分析结果,用信息的划分来得到不同的数据,企业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得到两个群组的薪资成本统计,以助其决策。

建设“知识型企业”

三九医药定制了具有自己特色且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绩效管理理论与流程。他的培训管理具有灵活性高、员工参与度高的特点,一次培训也许完全是由员工自发参加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只对培训过程进行侧面的规划与管理。针对这一特点,专门设计了更加合理与高效的培训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