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财政收入 税收 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的财政收入计划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回归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遗漏了某些重要变量,回归方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考虑过多的变量,不仅计算量增大许多,而且得到的回归方程稳定性也很差,直接影响到回归方程的应用。通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等。
(1)税收。税收由于具有征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可以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各国都将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会促进国民收入,从而会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储蓄量,并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
(4)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上升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使用了1981―2009年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的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排除以往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2、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财政收入Y(亿元)为因变量,税收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亿元)、以及就业人数X4(万人)4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函数,即:
lnY=C+C1lnX1+C2lnX2+C3lnX3+C4lnX4+?滋
3、模型的分析
利用E-views对上述基本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lnY=21.4703+0.6433lnX1+0.5931lnX2-0.0060lnX3-2.2157lnX4
(4.5964)(4.3531)(2.1525)(-0.0262)(-4.3038)
其中:所有方程括号内均为t值,R2=0.991156,F=672.4216。
首先,由于税收是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刺激GDP增长,间接影响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就业人数的上升明显提高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呈正相关关系,即C1至C4应该均为正值。而且财政收入中税收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C1的数值应该比较高。上面模型得到的C1和C2都为正符合经济理论,但C3与C4却为负与经济理论相悖。其次,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4.596、4.353、2.153、-4.304。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t(29-5)=2.064,可见它们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再次,模型的F值为672.4216,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4,25)=2.76,所以拒绝方程不显著的假设则回归方程显著。由此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税收水平高低,国民生产总值规模的大小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可决系数R2=0.991156,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即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很好的被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来解释。
4、模型的修正
首先根据向后剔除法是自变量又多到少一个一个从回归方程中剔除,知道不能按检验水准剔除为止,我们将回归模型剔除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结果如下:
lnY=0.5377+0.8555lnX1+0.0797lnX2
(1.3811)(5.5847) (0.5168)
R2=0.983326
财政收入不仅受税收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GDP又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模型中变量lnX1通过了t检验且C1值较大,说明税收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毕竟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尽管C2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等原因所导致。因此lnX1与lnX2仍全部保留在方程中,即方程为lnY=0.5377+0.8555lnX1+0.0797lnX2。R2的值也很高,这样得到财政收入模型的形式变得更为简洁,拟合的效果又好。
5、模型得到的结论
(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很明显,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因素。ln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8555%;lnX2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即GDP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0797%。可见税收变化相当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
(2)两个弹性系数之和为0.9352,与1非常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全部来源于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3)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增加财政收入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这样的税收手段,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三、相关对策分析与建议
1、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目前,我国的税收已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我国的税收已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用于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务部门要大力组织税收,确保国家税收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依法征税,通过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保持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
(2)加强税费改革、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各项税收政策。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政府收费全部改为征税,而是要将两者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税务部门要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及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的要求,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2、财政收入与GDP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保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并促进共同增长。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的规模,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于GDP的增长。其次,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合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区间,应根据财政收支平衡原则,将国家财政赤字、国债等数据综合计算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合理数值。基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的几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财政政策,才能确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化。因此保持财政收入和GDP的共同增长要有良好的宏观财政政策做后盾。
(2)扩大GDP总量,提高财政收入。中国经济十多年不断发展,财政收入和GDP一年比一年高,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我国财政没有采取增加税收的政策,而主要通过经济的发展,把经济的规模做大,把经济的效益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征管,而使财政收入有更多的增加。GDP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财政收入的增长有赖于GDP的增长的同时也会受到GDP增长的约束。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依赖于投资、消费需求始终不足,但是投资、最终要转化为消费并受制于消费,因此应减少投资需求的膨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来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马海涛:中国税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2
引言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需要而去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对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政府行使公共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都需要财政收入的支持,它是衡量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度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
连云港市作为江苏省北部欠发达的地区,财政收入发展水平相比于江苏省南部其他地区而言相对较低。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总税收、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等。为了保证连云港市财政收入总量的平稳增长,分析连云港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的影响程度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连云港市财政收入和几个重要经济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第一,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包括工商税收、农业税收、关税和企业所得税(从1985年开始征收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收支规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与质量,对于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财政收入具有重大影响。威廉?配第比较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瓦格纳认为,财政政策原则即税收能灵活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拉弗认为,税收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
第二,国民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时,国民收入随之也会增加,从而增加居民的个人收入,对居民储蓄量有直接的影响。此外,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也可以对国家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在另一方面作用于财政收入。李进江在《中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因果关系检验》一文中指出,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关系,但就二者的相互影响作用而言,财政收入增长对于GDP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GDP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显著。
第三,就业人数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一个地区就业人数越多,创造的财富值也就越多,随之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影响了财政收入,就业人数的增加对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产生的作用是积极的。
第四,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三大产业结构的不同比例和层次决定财政收入的大小规模。从国家经济整体而言,三大产业在国民整体经济中的地位不同,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其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也有大小之分。从地区经济而言,地方上由于地区差异,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对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比例和层次要求的不同,从而三大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例不同,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财政通过自身的收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向适合地方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变化。
第五,其他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还与很多其他因素有关,包括政府关于财政收入的相关政策的制定、物价指数的变动、城市发展水平(其中包括地方商品零售销售总额、外商投资、生产技术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重大工业项目等)。
二、连云港市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连云港市财政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数据
查阅《连云港市统计年鉴》及连云港市统计月报,可以得到连云港市2003―2012年的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税收收入以及就业人数(见表1)。
(二)财政收入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根据2003―2012年每年的财政收入Y(万元),国民生产总值X1(万元)、税收收入X2(万元)、就业人数X3(万元)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函数,采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
1.经济检验。财政收入一般国民生产总值正相关,所以不符合经济意义。
2.拟合优度检验。由可决系数R2=0.993694可知,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但是,只能说明列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对应变量联合影响程度比较大,并不能说明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程度都显著,为此,我们要做t检验。
3.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的绝对值分?e为1.5401、0.48807、2.526839、1.0517,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由于各变量的t值太小,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税收收入以及就业人数均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不符合经济理论,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值为315.1511,所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显著。
(三)对模型进行修正及经济意义
由于上面的模型中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利用逐步回归法修正模型,去除就业人数这个变量。得到以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1.拟合优度检验。由可决系数R2=0.992531 可知,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但是,只能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和总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联合影响程度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它们各自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都显著,为此,我们要做t检验。
2.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的绝对值分别为1.13861、0.960306、3.160313。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X2的t值为3.160313,大于临界值,说明税收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虽然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变量的t值较小,没有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等原因有关。所以,X1和X2都保留在方程里面。国民生产总值和总税收都对财政收入有显著意义。
3.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值为465.1253,所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显著。
4.方程的经济意义。财政收入变化有99.25%是由国民生产总值和总税收联合影响的,剩下的0.75%受这两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由弹性系数(偏回归系数,分别是0.037716和1.063269)知,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总税收这两个因素里面,财政收入受到税收收入的影响较大。
(四)实证分析结论
由税收的弹性系数为1.063269可知,税收是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连云港市的税收增加1%,其财政收入将增加1.063269%,GDP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037716%。由模型可以看到,要想增加连云港市的财政收入,提高税收是最直接的办法。但过高的税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拉夫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连云港市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或者增加税种这样的方式,如果连云港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经济总量扩大,财政收入也会增加。
三、相关对策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09-05
财政收入是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取得的收入,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国民生产总值(GDP)较高,进而财政收入总额也相应较高;同时,财政收入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支撑政府职能实现、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近年来我国GDP与财政收入的变动情况及相关性
(一)我国GDP与财政收入的变动情况
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始终保持大幅增长的趋势,1994-2007年14年间,财政收入从5218.10亿元上升至51304.03亿元,年均增长3291.85亿元,年均增幅达17.7% 。其中,税收收入从5126.88亿元上升至45612.99亿元,年均增长16.9%;非税收入从91.22亿元上升至5691.04亿元,年均增长34.3%。同期,我国GDP从48197.90亿元上升至246619.00亿元,年均增长12.4% ,较财政收入增幅低5.3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从占比情况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10.8%上升至2007年的20.8%,增长了1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的集中到政府手中,直接体现出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逐年提高。
(二)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1.财政收入总量与GDP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设财政收入(FI)与GD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FI=a+bGDP
根据表1中1994-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与GDP总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1)为:
FI=-7521.3+0.2216GDP (1)
通过对回归方程(1)进行检验,得出判定系数,说明财政收入可被GDP解释的可信度为98.09%,其它随机因素占1.91%,回归方程拟合良好,表明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弹性系数0.2216表明GDP每增加100元,财政收入相应增加22.16元,即在新增加的GDP中有22.16%的部分通过分配成为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分析
设财政收入增速(FIs)与GDP增速(GDPs)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FIs=c+dGDPs
根据表1中1994-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2)为:
FIs=0.1651+0.1881GDPs (2)
通过对回归方程(2)进行检验,得出判定系数,说明财政收入增速可被GDP增长解释的可信度为10.45%,其它随机因素占89.55%,表明两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高,即用GDP增速来解释财政收入增速的可信度不高。同时,弹性系数0.1881说明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存在着其它对财政收入增速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二、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存在高度相关性,但财政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则相关性不强。从经济学角度看,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因此需首先考虑税率变化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税率降低或取消的政策主要有取消农业税、增值税转型、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率提高或新增的政策主要有开征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降低出口退税税率等。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中减税政策多于增税政策,即减收因素多于增收因素,因此,我国宏观税负逐年提高并非是导致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相反,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是出现我国宏观税负逐年提高的原因。所以,在对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时,可不考虑税率变化的影响。
(一)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经济性因素
1.产业结构变化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财政收入来源于三次产业,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既会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又会决定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不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如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业已经基本成为无税产业;卫生、体育、教育、文化和科学研究等第三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税率较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相对较低。总体上看,在我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税负最轻,第三产业税负次之,第二产业税负最高。因此,如果税负较轻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则整体税负就会上升,从而在GDP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明显增加。1994-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9%、46.6%、33.6%变为11.3%、48.7%、40.0%,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减小,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财政收入结构及总量的变化,1994-2007年,三次产业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从6.5%、54.9%、38.6%变化为2.7%、59.5%、37.8%。
2.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199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投资和发行国债的方式带动银行信贷投入和社会投资扩张,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994-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7042.1亿元增至137239亿元,大约增长8倍,年均增速达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这种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全社会企业数量的增加,从而扩大财政收入来源。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1994年以来,作为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从2308.34亿元、708.49亿元上升到16190.11亿元、9674.79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20.5%,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2.5个、8.1个百分点。
3.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在计算GDP时,进出口环节方面只衡量净出口增加值,即进出口贸易是大进大出或小进小出,对GDP的贡献是一样的,但对财政收入则大不相同。1994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366亿美元增长至21738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18.6%,进而带动关税、进口增值税和进口消费税等进出口环节相关税收的大幅增长。 以关税为例,1994-2007年,我国关税从172.68亿元增长至1432.57亿元,年均增长16.3%,高于同期GDP增速3.9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因素
1.部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一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也是导致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强化对各项非税收入的管理,如清理和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等,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征收部门的收费行为,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因为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非税收入无论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对GDP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即导致财政收入增加。例如2007年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当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6806.59亿元,较上年增加5157.79亿元,同比增长312.9%,直接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3.3个百分点。
2.累进税率制度使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我国目前的税制中,税率有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在比例税率下,不管税率高于还是低于按现价计算的相关产业增长速度,税收增速都会与相关产业增长速度保持一致,但在累进税率情况下,二者的增速则不一致。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如某人薪金所得为5000元/月,扣除各种应扣项(如公积金等)后剩余4000元,则其应缴个人所得税税额为235元。当此人月薪金所得增至10000元,扣除应扣项后剩余8000元,则其应缴个人所得税税额为905元,即在GDP衡量指标增长一倍的情况下,税收增长了3.85倍。因此,当计税依据增长1%时,实际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大于1%。
3.财税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财政收入虚增
当前我国财税制度的缺陷及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收入的虚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征后退”导致财政收入虚增。我国现行税制中规定了“先征后退”等税收优惠办法,以福利企业增值税为例,福利企业应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如实申报应纳的增值税,填开税票并缴纳税款入库,同时由税务机关填开收入退还书将已征税款返还给纳税企业,即该笔税款实际并未形成财政收入,但在财政收入统计中,只要税款缴入国库,无论是否退还,均被统计到相应的增值税科目中,退税则在增值税退税科目中体现,从而形成增值税的虚增。二是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形成了增值税虚增。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者的销售(或经营)收入,减去已购进的各类材料和其他费用支出后的增值额进行征税,而对固定资产折旧费不予减除。因此固定资产折旧费被计为增值额予以征税,这部分增值税所形成的财政收入显然也是虚增的。
(三)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其它因素
1.财政收入与GDP指标不对应
财政收入与GDP二者核算指标依据不相对应也是导致二者增速不一致的原因之一。以财政收入中的营业税、契税为例,这二个税种是按总额计征,而不按增加值计征(在计算GDP增速时,行业增加值是其计算依据)。以营业税为例,其计税依据是营业额,不是增加值。目前我国营业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行业,2007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实现96000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而来自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共5512.28亿元,增长24.8%,远远高于增加值增长的速度,主要原因是营业税是按营业收入征收的。 再以契税为例,契税收入主要来自房地产业,其计税依据是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使用权的成交额,2007年我国实现契税收入120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 而从作为GDP考核指标的房地产业增加值看,2007年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8.9%,虽然高于同期GDP增速,但仍远低于契税的增长幅度。
2.部分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存在直接关系
财政收入中部分税种总量的变化与GDP总量的变化只是间接关系,因而会导致二者增速不一致。如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的征收对象是土地、房产、车船等财产的占有和使用量以及占用耕地、签定合同、开采资源等某些特定经济行为发生的数量,与当期GDP增长无直接关系。以车船税为例,其计税依据是车船的数量,随着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船税收入随之增加,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汽车生产和经销商的增加值同步增长,也就不代表GDP的增长。
3.征管水平提高使财政收入增加,但与GDP不直接相关
经济增长为财政收入提供了来源,但其产生的财政收入则需要征管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税收征管也是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财税、海关等部门在加强征管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金税工程”、“金关工程”以及强化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等。征管方式的改进有效地打击了各种偷逃税行为,为财政收入的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查补的各种收入也成为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2004年我国对货物运输业、医药生产和供销、房地产业、汽车业、增值税等五项专项检查中,共查获税款高达346亿元,清理欠税达250亿元;在当年审计署审计的788户企业中,通过纠正违规现象又使财政收入增长255亿元,三项合计达851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3.2%。另据有关部门测算,近年来通过对征管制度的改革和征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税收足额征收率从1994年的54%上升至目前的70%左右。
4.任务考核制度导致财政收入非常规增长
我国各级政府每年的预算草案中,都会制定相应的财政收支计划,并将其与任务考核挂钩。同时,目前的收支计划多是以“基数乘增长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通常其增长率都高于GDP增长率),而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和财税部门会采取各种办法(均衡入库、拨款缴税、贷款缴税等)以完成任务,这是人为造成的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无关。
三、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始终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从我国财政职能来看,目前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良性的,但从长期看,财政收入的超常增长会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可能造成政府的盲目投资
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各级政府存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为了更快地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充裕的可支配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盲目地将财政收入以政府投资的方式投向各类开发项目,对投资风险、效率、成本等方面则考虑较少,为了能尽快见效,这些开发项目往往以粗放型为主,这不但会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使我国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二)企业及个人的负担过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的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财政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不断向国家财政集中。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局部和部分产业的经济过热、产能过剩、物价上涨以及宏观税负的提高,导致企业及个人的负担加重。企业负担过重将不利于企业的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影响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负担过重将导致有效需求和消费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造成我国内部储蓄及投资结构的变化
1994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22%下降至2006年的17%,而同期政府储蓄率则从5%上升至11%, 如果再加上各级财政部门的各类预算外资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这一占比将会更高,储蓄结构的变化与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关系密切。同时,一旦这种不断增长的政府储蓄转化为政府投资后,企业和民间投资的空间将会被挤压,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四)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公众不能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根据“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消费品领域和相关的服务。由于实际工资、拥有工资收入的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三重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具有了内生性”的理论,增加实际的工资水平可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也即实际工资水平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将有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但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自1994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3.8%下降至目前的11.0%。工资水平也呈现出低增长,1994-2006年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2366.04元,年均增幅为8.6%, 如果将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增长率将更低。因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不仅未能惠及公众,甚至可能导致公众的利益受损。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财政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增长是正常且有利的,但如果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偏差过大或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又可能会造成人民生活负担过重、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会影响到政府投资的效率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为使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种
在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合并性质相似、征收交叉的税种,特别是要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在完善税种方面,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例,对于增值税,应进一步完善扣税办法,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消费税,应适当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诸如酒精、汽柴油、烟花爆竹等普通消费品逐步停征消费税,同时把娱乐业扩大进来,以调节一些不适当的消费行为,对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其他高消费行为,税率应提高,以实现消费税调节消费的功能和目的。
(二)从增强效益入手,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以扩大财政收入基础
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和财政收入更稳定、更快速地增长,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财税政策应向效益较好的企业倾斜;对那些效益较差,但有发展前途的行业通过减免税收、增加补贴的方式使企业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那些规模较小,还没有达到规模效益的企业,应采取手段鼓励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兼并或破产,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保障社会公共需求,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一方面要保障基础性需求。重点保障全社会公共需要的基础性领域经费支出,确保政府履行职能的日常运转需要;确保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支农支出的逐年增加;确保社会保障支出,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体现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战略重点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投资环境改造,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改善投入等,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调动其它资金投向社会建设和产业发展领域。
(四)降低非税收入比重,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政府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尽合理,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再加上大量的制度外收入,导致我国纯税负担率不高,但国民经济总体负担率却较高,这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非税收入有可能对税收收入产生不良影响,如费挤税等,因此还必须通过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清理制度外收入,推进税费改革来规范收入分配机制,为财政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税收征管,合理确定收入计划和考核指标
一方面,财税部门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和规范各种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要在做好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收入计划,科学进行任务考核,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评体系,从制度上杜绝人为控制财政收入增长等非正常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拜伊,阿莱因•穆尼耶,黄语生.增长模式与工业化的历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4).
Influence and Policy Suggestion for The Phenomenon 0f Fiscal Revenue is Higher Than Economic Growth
WANG Chun-xue
(Dalian Central Sud-Branch Group,Dalian 116001,China)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4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各个国家都要通过财政收入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通过适当地增加或减少财政收入总量的方法加以实现。本文选择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以及税收增长率三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以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为工具,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来拟合解释财政收入的变化,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提高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依据,从而实现我国财政收入总量的平稳增长。
一、财政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选择了财政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及税收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相应的增长率作为本文的基本指标,即财政收入增长率(Y),GDP增长率(X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2),税收增长率(X3)。根据以上指标和数据,本文应用Eviews软件,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R2=0.9331,说明该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并且F=21.16764>F0.05(3.16)=8.70,回归方程也很显著,回归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除了固定资产投资的P值略大于1%,其他变量的P值均小于1%,所以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即财政收入有显著影响,即以上变量联合起来对财政收入有显著影响。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GDP每增长1%,财政收入就会增长0.3593%,固定资产投资当期每增长1%,财政收入就会下降0.0485%,这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滞后效应所产生的,即当期投入不会立即转化成当期产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产出,使财政收入增加;税收每增长1%,财政收入就会增长0.6325%,这是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与经济理论分析相一致。
(二)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GDP和税收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都有直接促进作用,而固定资产因为滞后效应的存在,所以它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两方面影响。首先,经济的增长(GDP增长)是财政收入形成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所以经济增长必然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其次,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对财政收入的增加提高了物质基础,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当前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固定资产所特有的滞后性造成的,所以在短期中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带来明显的刺激作用。同时,从以上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税收在以上指标中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最显著的作用,它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最关键的地位。
二、对策建议
第一,从财政收入与GDP 的方面看,首先应该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的规模,使财政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保持同步,让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下。其次,应该大力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提高税率、增加税种的方式固然会使财政收入暂时提高,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暂时的利益。所以扩大财政收入的根本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把经济规模做大,把经济的效益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税收管理,才能使财政收入呈现良性的增加。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5
吻合。
从我国政府收入的构成来看,政府收入=财政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非规范性公共收入。常规分析所用的财政收入多指财政预算内收入。如果简单地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与国外相比,显然不妥。我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以及各级地方财政间按基数法进行收入划分,诱导了地方政府尽量不把本地财力纳入财政预算收入,结果导致预算内财政收入不断下降,预算外部分收入在总体趋势上呈现上升趋势。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量扩张到3854.92亿元,增长11倍之多,高于同期财政预算内收入增长幅度的3.6倍。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预算外资金增长速度猛然上升,到1996年几乎翻一番,达61.7%。如果从政府总收入的角度上看,我国财政实际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为25%。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今后若干年中,财政收入在gdp和总收入中的比重基本可以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的趋势。财政收入是政府运作的基础。扩大发债规模,减低债务风险的关键在于重建财政。一方面,提高“两个比重”,至少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与发展中国家持平的水平,即20%和60%。另一方面,也不应当盲目提高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国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证明,过高和过低的财政比重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比例过低削弱政府在公共部门中的影响力,动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主角地位,而比例过低往往导致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债务风险急升,给整体经济运作带来负面影响。过高的比例虽然使政府财力得到提升,但这种强制性高积累高投资所带来的不只是低下的效率,而且更多的是消费下降,经济失活,计划经济时代的东欧和中国的实践就是明证。目前世界各国对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应占多大比重,尚未有明确定论。这一比重的确定应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及宏观调控的目标等来综合考虑。
三、国债融资与税赋环境及财政政策取向的研究
(一)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增强财政份额离不开税收政策。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四大(税赋融资、收入融资、债务融资和基金融资)主要来源之一,在任何国家的政府收入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基恩·马斯顿(1983)系统地对21个国家的宏观税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低税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为7.3%,高于高税国家1.6%的水平;低税国家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的增幅大于高税国家;低税国家的投资增长率为8.9%,而同期高税国家的投资增长率仅为6.8%;另外,低税国家在出口增长率、社会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也均大于高税国家。减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低税政策带来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收益率大幅度提高,刺激投资与消费,从而增加了产出。另一方面,低税可以促进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80年代,降税成为税制改革的核心。1981~1989年间美国个人所得税从50%下降到28%,公司所得税从46%下降到34%。一些发展
也远低于发达国家28%~50%的水平。从1985年到1996年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以年平均5.06%的速度下降。因此,从狭义税负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宏观税负是很轻的。但与此同时,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增长了25.75倍(表2)。据统计,1997年我国各级政府收费项目达6000多项,各类收费总额近4200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45%。而美国(1975),韩国(1995)和日本(1999)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仅为6.7%、5.7%、5%。可见各种非税收入严重挤占了税收,侵蚀了税基。在一些地方费的增长规模和速度已远远超过税收的增长规模和速度,据初步估计,包含预算内外收入和制度收入的广义宏观税负从1992年的25.01%上升到1996年的30.15%,已经大大超过适合经济增长的合理税负(18.49%)水平。由此可见,费的负担相对于税的负担,显得十分沉重。这种税收收入的“缺位”和非税收收入的“越位”现象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减少了居民、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额。现行的税制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两个比重”的提高。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降低了税收收入对gdp的弹性(小于1):“两税”负担率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1994~1996年国企、集体、股份制企业和涉外企业分别为8.47%、4.4%、3.59%和4.51%。税收负担地区分布失衡,1993~1996年西部7省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均税负水平与东部4省,东南部3省相比,平均高出近2个百分点。税收结构以工商企业税为主体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份额极低。近年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而居民份额却不断上升,个人所得税流失却高达50%。这势必造成企业税负加重,利润减少,抑制投资。这种不合理的税收负担结构严重制约了税收总量的提高。此外,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税收增长率一直高于gdp增长率,近年的通货紧缩加大了宏观税负上升的速度,无形中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范文6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以收费、基金、罚款、摊派、捐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是除税收以外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及财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政府非税收入,加大了管理力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仍然较多,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区非税收入的构成、规模及特点
从我区的区级财政收入构成来看,主要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成。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排污费、水资源费、教育费附加、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税务部门罚没收入、国库存款利息以及基金收入等。从规模上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较大,且收入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__年我区非税收入额为33,090万元,占当年全部财政收入的18.3%;20__年收入额为37,861万元,占15%;20__年收入额为37,940万元,占11.8%,20__年收入额为45,633万元,占10.9%。在非税收入中,基金收入占较大比重,要占到全部非税收入的一半以上。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为缓解政府部门经费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政府财政收入中,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集资、摊派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主体,由于其没有纳入预算内和财政管理,造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混乱局面,其负面效应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认为非税收入并非真正的财政收入。受传统观念以及较长时间以来财政管理较为粗放的影响,部分执收部门认为非税收入是单位执收的,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理应作为成本补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收入,无须纳入预算管理。二是认为非税收入不形成政府可用财力,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除部分非税收入分别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外,确有相当部分非税收入仍在实行专户管理,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也是列收列支。因此有人认为非税收入并不形成政府可用财力。三是认为非税收入规模过大影响了财政收入质量。一般认为税收收入应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收收入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如果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过大,则表明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管理方式不到位,统筹调剂乏力。日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收入实质上仍归部门单位所有,反映为谁收谁用,多收多用。这种收费多少与单位利益直接关系使得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有一种本能的多收费冲动。加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财政部门在编制综合预算时采取先预算外后预算内,部门、单位往往人为地将年初收入预算编制过低,支出预算编制过大,造成本应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中带有相当的人为因素,使非税收入的管理流于形式,财政统筹调剂乏力。
3、财政职能被肢解,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中,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未真正归位,财政职能被肢解,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一方面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的规模过快膨胀难以有效控制,给企业、单位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纳税的积极性,且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也严重侵蚀了税基,出现了“费挤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分散了地区财力,削弱了政府调控能力,影响了税收作为“内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造成分配无序,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败坏了社会风气,滋生了消极腐败行为。此外,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名义上为财政性资金,实则为部门单位使用,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也基本上是列收列支,不能有效地形成地方可用财力,无形中虚增了一块财政收入,影响了地方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4、法制不健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目前,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上依据的大多为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而没有制定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规定,设立审批收费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涉及设立收费项目的条款非常少。到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业务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收费申请,审批机关依据单位财政经费不足实质上就成了审批收费的基本依据。法制建设跟不上,依法管理也就难以实现,加之缺乏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乏力,非税收入在片管和使用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思路和建议
非税收入日前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其规范的最终目标应是财权上收,将全部的非税收入收归国库,纳入预算,充分发挥非税收入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制止收入流失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改变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体制缺陷,就必须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体制上有所创新,在管理上有所突破。
1、对非税收入应予以正确认识。首先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对非税收入的片面模糊认识,从根本上讲,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都是政府财政收入,如同主粮杂粮都是粮食一样。非税收入是国家制定政策授权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取得的,所有权属国家,管理权归国家。随着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非税收入也将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与国家税收一起都将由政府统筹安排,与税收收入一起成为政府可用财力。即使暂时没有纳入财政统筹安排的非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执收单位的经费不足。从我区情况来看,如果没有非税收入,财政收支矛盾会更加突出,各项事业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既然非税收入也属于政府采用财力,就不能说非税收入规模过大或比例过高导致影响财政收入质量。规模过大或过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纵向情况分析,从中央到市至区县,越到基层非税收入相对而言规模就越大。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结构不大一样,发达地区因税源充足会取消一些非税收入项目或减少纳入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而落后地区有可能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非税收入规模过高或过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是依
法依规取得的非税收入,就不能说规模过大影响了财政收入质量。2、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机制。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额度大,涉及面广,征收工作难度大,而且征收手段比较薄弱,法制制度不健全。因此需要完善“源头控收,以票管收,依法尽收”的管理模式,建立运转协调、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机制。首先要改进非税收入的征管方式,丰富完善征管手段,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其次是加快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步伐,以有关部门、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制衡为基础,以收缴分离为目标,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第三要加强账户管理,取消执收单位以各种形式设立的非税收入过渡户,将非税收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减少资金收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四是推进非税收入信息化建设,按照“金财工程”的要求,搭建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