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1

关键词:会计前提;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的是进行一切会计工作,其共识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长期地按它现时的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会计的特点是主要用货币量度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算、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人员借助这些手段,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劳动耗费水平,并利用会计资料,分析得失,追究经济利益高低的原因;趋利避害。从一个特定的岗位管好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为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部门或一个国家管好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料。

我国财政部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从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出发,研究比较了国际和各国、各地区的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前提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

其中,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前提条件,部分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认为这只见到营业而见不到停业。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持续经营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这样的领土主体,其所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投资者需要通过其现在的财务状况与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来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据以作出投资决策。

持续经营作为一种假设、一种预见,却也是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会计人员所广泛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这里的“反证”指那些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清算。之所以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假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将不能够应用。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如对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下可以采纳实际成本法,而在清算状态下则只能够采取公允价值如市价、评估价值等;对于持续经营下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间延伸至以后各期间的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复存在,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

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的核算规定了空间范围,而持续经营则为会计的核算作出时间的规定。从每一个企业的历史看,确实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然而,企业究竟在何时关停并转,又难以预料。竞争和其他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经常威胁着企业,严重时,就会使其经营终止进行清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如何提供信息为其会计主体服务呢?从企业的主观愿望看,除少数企业有预定经营目标或有经营期限,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一旦实现了预定的开发项目就将撤销外。一般都在争取长期连续经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客观上也要求连续,这都为持续经营假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才能真实可靠。如果没有持续经营的假设。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如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对它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购建成本记账,并按固定资产在经济上的可用年限,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卉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不确定因素。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通常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①企业已在当期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②企业已经正式决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问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③企业已确定在当期或下一个会计期问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2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会计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分类而来,因此企业会计目前国际公认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

首先,企业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来源,成本和费用以及整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以此分析企业的收入与盈亏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然后,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对其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做全面的系统的监督与核算得到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基本信息和盈亏信息并以此提供给与本企业存在经济利害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人员可以利用以财务会计分析而得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财务会计方面的会计手段和程序,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应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在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旦离开了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又需要跟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变化的会计假设之后也就无法进行财务会计工作。

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假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时间分期的假设以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假设。

(一)主体假设

在整个会计界,主体假设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为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Paton & meson,1940;Paton,1922),这个观点不仅在财务会计框架形成时被专业人士广泛认同而且随着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此假设也会继续被认同是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在财务会计中,会计主体指的是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某个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这个单位就被称为财务会计主体。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又相对稳定呢?因为财务会计是必须要面对市场,面对主体来产生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为相关有需求的人员和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企业盈亏、现金流、财务业绩等经济信息。因此,要使整个财务会计所涉及到的流程准确无误地往下进行,主体是财务会计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立足财务会计主体才是财务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本前提。另外一点是在企业或单位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主体可以界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确切的说就是主体可以在涉及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更为便利的实现资金流通。

考虑到财务会计主体的重要性,因此主体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从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出发,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报告的边界是个体企业而不是市场。即财务会计只能提供某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微观经济信息而不是整个市场。但我们在财务会计的定义中提到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只能提供微观经济信息的财务会计的意义何在呢?这就是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的集中体现。承认财务会计主体假设就表明其难以离开会计主体因为宏观调控的尴尬地位。

(1)关于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虽然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是这一基本假设也是发展的和不可或缺的。财务会计的形成是在有限公司和现代企业出现之后,因此财务会计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要将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和财务分开实现企业搞笑运转的目的。在以往的财务会计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都是"现实的企业和单位",每个企业都会存有对应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互联网和微小型企业极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传统的财务会计主体思想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发展。以往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在线下进行操作,每个企业到了相应的期限都会有记录式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活动需要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大量存在的微小型企业主体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务会计报表等内容导致国民经济统计中出现的巨大误差。目前的微小型企业通过各种团购网、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支付进行大量的资金流通。对于这类在以往无法计算的财务会计主体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对其经济流通进行核算与监督最终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统计,提高整个经济市场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也被称为联系经营,指的是企业要把扩大再生产连续进行下去。企业没有了持续经营就谈不上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原因在于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需要核算的经济指标数量众多,这些指标如果没有同其他时期的同一或相似指标做比较那么核算出的经济指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要使财务会计实务分析有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持续性经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假设。将财务会计核算的各种经济指标和以前同年度、同季度等同期指标相比,这样才能找出企业发展的态势,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才能利用这些指标实现经济增长。

将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联合在一起考虑是因为这两条假设是相辅相成的。在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基础上,只有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经营才会有财务会计的分期财务报表。同样,保证了时间分期假设也就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1)对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技术不断繁荣,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互联网时代,某些企业的破产、兼并和重组事不可避免的经济事件。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各个国家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会出现疲软的状况。另外,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到目前也没有完全恢复。

作为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主体,要对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实现经济决策的目的就必须保证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第一类财务会计主体是针对小型及微型企业。小型及微型企业的优点是灵活性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微小企业的发展以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作为微小企业的弱点就是它们资源稀缺,资金链薄弱。要保证这类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以及时间分期假设,政府应该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力度不仅要为它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补贴)还要一改往日对微小型企业的财务放任不管的态度。对于微小型企业,也要以区域为单位设立相关的监督和核算机构,也就是使得微小型企业也会有自己的财务会计报表。利用对微小型企业的核算与监督检验这些主体的经济效益状况,在一定的财务会计核算期内,如果某一企业在期间内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可以得到政府机构更进一步的扶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微小型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还可以使得这些企业有更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型及以上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融资渠道丰富,资金链强健。但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同类业务的企业众多,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保证经济主体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对于这类企业,首先政府机构的干预不应过多,但是对于这类企业的单独的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做到确切的监督以保证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和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中型及大型企业,政府应鼓励其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如产品革新、销售渠道的改进、优化服务等。在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中型及大型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和对外的关于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主体,在虚拟实体中,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中的差别是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在以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原因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虚拟主体的数量将会发展壮大,对虚拟主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的话能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监管的力度。

(三)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核算包括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这就必须以统一的货币及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没有货币计量的话就根本无法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了。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财务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回收及其循环周转,这就不得不依赖于货币。马克思指出:商品并不是因为货币才可以交换,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结果,它们本身就可以相互交换和流通。

(1)对于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的假设中需要指出的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为什么称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原因在于虽然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但是其他的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而这些不能用货币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对于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以及相关部门的经济决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3

一、环境会计对象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环境会计所计量和报告的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一是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的损耗是指由于环境资源的消耗失控、重大事故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及以各种形式上交的对环境补偿的支出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以货币表现或者形成财务问题,能直接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环境活动,是环境会计核算的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环境会计要素。二是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企业的环境目的与环境政策、措施,员工的环境教育和环境素质的提高。它们虽然暂时并不直接涉及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从国外的初步实践来看,应将其列入对外信息披露的范围之内。

二、环境会计目标

环境会计目标是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其内容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为社会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主要应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性质等信息。

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作用。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制定机关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环境保护部门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对过去的措施做出评价,对未来做出规划;企业管理者可以评价和衡量企业对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社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恰当的定位。

三、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假设是进行环境会计工作的前提。为了使环境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有统一、稳定的前提,必须依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就是对这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它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兼有独特的、新的内涵,与传统的会计假设一起构成环境会计核算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环境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明确了会计主体,才可以界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才能正确衡量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以会计主体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对其行为特性的核算范围从空间上进行有效的界定,才能正确反映一个经济实体所享有的环境资产和应承担的环境负债,才能正确地计算环境收益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失,才能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

(二)环境资源价值假设

由于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客观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因而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的范围,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必须根据边际价值理论的原理确定环境资源的价值,应选择客观合理的计价评估方法,综合环境资源的特点、有用性、稀缺性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对其进行评估,确认其价值和价格。

(三)环境会计计量假设

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有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也要用实物计量。在货币计量中,既要用历史成本,又可以采用其它计量属性;对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还需要用文字或是附注的方式予以说明。

(四)环境会计受托责任假设

环境会计中的受托责任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在环境会计核算中,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环境会计中的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受托人有义务和责任向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对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建议

(一)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

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刚起步,想让环境会计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使用先试点,后推广,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的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些资源性生产企业、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环境会计试点工作的企业。等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加以修正、完善,并且分行业、分部门的逐步推广出去。

(二)提高会计人员和企业内部有关人员的素质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措施的改进和发展,环境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浅显的只追去环保结果慢慢发展为今天全方位、全过程都要重视环保效果的新管理思想。这就进一步要求会计人员及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环保人员等内部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其知识结构,掌握会计学、环境科学及环境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三)加强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的存在是为实务服务的。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特别是环境会计在计量上的难度大,使得环境会计实物进展缓慢。因此,如果我国的会计主管部门对此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可望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为环境会计实务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础,以此推动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4

我国现行的财政会计制度是会计的集中核算制度,这种制度自实施以来,给我国的财政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会计集中核算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未来的会计财政改革中,将会进行改革和转轨。当前,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用的财政制度是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这种制度相对于集中核算制度有着很大的优越性,是将是将财政资金集中收缴和支付的现在国库管理制度,对于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来说,能够更好的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

2.会计核算制度的弊端

会计核算制度实行的方式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收缴和预算单位和征收部门设立的多账户集中进行的,这种制度对于我国的财政管理有着很多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多账户和重复账户难以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因此资金的使用和流向不够透明,不利于监督管理,容易产生资金不明的情况。其次,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效率不够,进库和出库拖延的时间长,影响资金的正常使用。最后,财政资金的反馈困难,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资金信息的反馈,就难以进行统一的预算编制和资金的使用调控。另外,相应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能更好的进行监督,这样就会使某些权力人员发生的现象。因此,面对种种问题,财政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财政会计核算的改革与转轨。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势和限制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的优势。相对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国库几种支付制度的优势相对明显,是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制度。首先,国库几种支付制度的账户是单一性账户,相比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多账户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利用资金的使用。其次,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更好的进行监督的实施,以防止出现资金的挪用和滥用现象发生,从源头上解决了因财务管理不当几种而出现的腐败现象。最后,国库集中支付对于预算的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大,资金的合理利用率相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情况也透明度也更加清晰。

存在的局限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势虽然很明显,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实施起来却依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预算编制工作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前提条件,而在我国这项工作的实施相对较为落后。其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覆盖范围不够,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与落实。最后,监督工作没有有效的开展起来,对于一些存在的分散支付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依然面临着很大的资金风险。另外,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时,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难以发挥出制度的优势。因此,由于这些局限性,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全面实行的条件还不够成熟,难以立即推广实施。

4财政会计核算改革与转轨的有利条件

平台的支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应的平台来作为支持,我国目前的核算中心运行先对良好,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也有着可靠的专业人力资源,能够为新制度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证;银行账号的管理的使用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变动;银行账号的管理对于建立单一的管理账号来说有着相对有利的条件。从几点内容上就可以看出,原有的会计几种核算为新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转轨能够体现出全面的综合性优势。即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还保留着多种优势,如果进行转轨的话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这种优势。在前面提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果能够综合两种制度进行互补利用的话,将会弥补这种不足,从而更好的发挥出两中制度的优势。另外,两种制度之间也有着多种联系,实施的部门都是国家的财政部门,作为资金管理的手段,都是为了提高财政的使用率和提高财政管理质量而进行的制度。因此,将二者进行优势互补是一种非常可行也是非常科学的办法,对于保障我国的财政资金安全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转轨能够促进改革效率的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基础的,如果不能有效的将跨级集中核算的平台和人才技术等有效的统一结合到一起,将会大大的增加改革的阻力,提高改革成本,实施起来也相对困难。而把二者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将会大大的提高改革的效率,从而增加改革的质量。

转轨顺应国际潮流和过重国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优先建立起来的,其表现效果相对良好,对于制度本身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稳定的制度,在我国,如果推行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话虽然能够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但是还需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其他存在的不利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财政问题,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同时,也需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基本前提,从而保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5.转轨的具体设想

转轨应该坚持的原则。要使改革和转轨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循序渐进原则,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要考虑可能遇到的阻力,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平稳的执行转轨工作;二是要坚持规范操作原则,要科学的制定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使各个部门单位的工作都有依据,保证制度的有序实施;坚持公开原则,要对资金的使用向社会公布,并接受舆论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使资金的支出和使用都处在监督之下;坚持“三个不改变”原则,即不改变预案算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权,不改变预算单位的执行主体地位,不改变预算单位对财政的管理权。

建立机构,整合相关业务。合并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和现存的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可以将会计核算中心分为国库支付中心的一个分管部门,核算中心继续按照已有的方式运作,监督单位核算业务和收支。国库支付中心管理银行账目等国库的支付执行机构的职能,并负责具体的审核业务,还有监督检查和会计核算等工作。

设立单一的账户体系,完善支付的网络建设。应当依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要求,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要求把各种不同功能的账户系统整合到一个体系,设置一个账号管理体系来集中管理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专门户、特设专户、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所有财政性资金。

规范程序,严格执行。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科学高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作规范化,对每个操作流程都有相应的章程来对应,有一定的程序来规范。同时,相关的监管工作也要到位,保证各种程序的正常的严格执行。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5

新的经济现象产生新的会计问题,新的经济理论孕育新的会计思想。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受多种理论的影响和渗透,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及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给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运用产权理论解释会计现象和行为,在产权理论指导下进行会计学研究,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都是极为必要和现实的问题。

一、会计与产权

(一)任何时期的会计都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个社会形态。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所有制形态和政治体制不同,相对应的会计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是由于产权关系的原因所致。在原始社会,财产属于公有(即公有产权),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人们共同拥有、使用财产,该时期的会计建立在朴素的公有产权关系基础上,其主要职能是简单地反映生产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结构过于简单,因而会计维护产权主体和产权关系的属性没有充分显现。从奴隶社会后,随着私有产权即排他性产权的出现,会计明显地表现为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满足管理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维护产权主体(财产所有者)和产权关系。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被财产所有者所利用,即使是在发生利益冲突和经济纠纷时,会计记录都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证据,证明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的支配权。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它是为特定的产权主体服务,并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的。有些人认为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这仅指出了会计的技术性一面,而忽略了会计的社会属性。即使是会计的技术性,只要认真考察一下,也会发现其技术性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权关系的变化。会计要通过对财产的记录、计算来完成其使命,对财产的价值及其数量(实物计量)的客观反映是第一位的,而客观反映要依赖会计的专门方法,如复式记帐法、会计报表等。这些技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产权关系的变化,如从单式记帐法到复式记帐法,其背后是由于单一私人资本向合伙资本过渡及其日益复杂的商业活动等原因所致。

随着财富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很难驾驭,会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产权结构的变化和形式的多元,使得会计无论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譬如会计平衡公式、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会计监督模式、会计报告等,都因产权结构而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产权制度不同的企业,经济责任和权利的划分不同,企业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及会计政策和处理程序也可能存在较大区别。这也说明企业会计行为与企业产权结构和形式直接相关,并受企业产权制度左右。因此,可以说会计不仅要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体现和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并且还要随之而变化和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会计无时无刻不被打上产权关系及产权制度的烙印。

(二)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

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会受产权的影响和左右,并表现为维护其特定的产权制度。从宏观上,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纳税主导型,其特点强调会计应为国家纳税服务,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第二是私人投资主导型,其特点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第三是企业主导型,其特点以维护企业法人的利益为中心;第四是政府主导型,其特点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心。以上这四种会计模式虽然其利益维护中心存在区别,但从会计维护特定产权制度这一命题上来看却无本质区别。采用纳税主导型会计模式的一般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其会计法规的制定基本上由国家政府部门来负责,而这些国家的经济类型大多属于后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政府干预的色彩比较浓,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中起指导、扶持和管制的作用。特别是这些国家在企业的产权结构上法人持股的比重大,为适应这一产权结构特点和国家管制的需要,这种类型国家的会计强调会计信息为国家纳税服务。私人投资主导型会计模式的国家一般都是经过了长时间充分市场竞争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其法律体系属于英美法系,采用判例法。由于这种类型国家的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比较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主要依靠间接手段和市场来调节,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通常依靠民间团体来完成,民间团体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企业分散股东的意志。政府主导型会计模式的国家,一般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如我国即如此。其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国家股权由于在企业中所占比重大,政府控制的色彩自然较重,会计将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管理置于首位,会计法规由国家来制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企业主导型会计模式,主要是从维护“企业法人”的利益出发,会计倾向于企业自由选择,法人拥有更大的自,也就是说在这一模式下,产权中的“法人财产权”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拥有会计信息的生成权。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会计模式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法律体系又是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应该承认,会计模式更直接的是与该国企业的产权结构相关。

从微观上来看,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私人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等。任何一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其产权结构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会计的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的披露重点、会计管理手段、内部控制方法都存在着一定差异。造成会计方面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同,可以说不管何种类型的企业,维护本企业的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会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来考察,任何一种类型、任何一个企业的会计都要维护其特定的产权制度。

(三)产权理论下的会计推论与启示

毫无疑问,产权与会计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联系,任何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产权理论中孕育着诸多会计思想,同时会计研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产权理论的指导,产权理论下的会计推论与启示给会计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1.科斯定理的会计推论

科斯定理是一组定理,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定理来组成,其本质是关于产权制度安排与产权关系的定理,核心是交易费用,通过对交易费用为零假设的否定,提出了企业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根据科斯定理,有的会计学者对财务会计信息及其市场资源配置作出了两个推论:(1)若交易费用为零,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公开程度,不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2)在市场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财务会计信息的合理界定和公开揭示,是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本人认为,依据科斯定理,至少可在以下方面得到启示。

启示1:会计信息与企业产权、市场之间存在这样一种相关关系,即:产权有助于界定会计信息的边际,会计信息能够引导市场交易;

启示2: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产权制度”来决定;

启示3: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计信息是对称和无任何秘密可言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其所想要得到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只有生成成本,而无价值可言;

启示4: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对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是相对的;

启示5:会计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位外在因素,并且会计制度的管制程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披露数量,会计制度对市场、交易以及资源配置都是极为重要的;

启示6:会计信息是引导资本流动及资源配置的前提,不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虚假的会计信息可能会使决策者产生错误判断;

启示7:没有会计信息市场及产权流动不可能实现企业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会计披露的程度和真实性。

2.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推论

传统经济学将交易费用假设为零,所以推断出市场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但现实中存在交易费用,并且交易费用为正,市场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并不充分,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品,政府管理也是必要的。据此可以推断,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会计制度、会计信息和政府会计管制对资源配置是有效果的,并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不影响资源的配置,不会产生效率。本人认为,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在会计研究方面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启示1:交易费用是会计研究的重要范畴,应对其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并需要对交易费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启示2:虽然使交易费用达到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但使交易费用在数量上逐渐逼近零还是可以实现的;

启示3:外部效应内部化是建立社会会计和社会关联会计的理论基础,如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社会报告会计等;

启示4:有必要研究生产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以及社会成本的量化;

启示5:有必要建立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的函数关系;

启示6:应对交易费用的构成内容及相关要素进行研究。

(四)关于会计与产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单结论

产权理论及发展对会计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利用产权理论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现象作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解释;二是现实的产权变动为会计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会计与产权的关系可作如下简单的概括: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很多会计问题都可以运用产权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诸多产权理论中隐喻着会计思想;会计与产权的影响是相互而直接的。

二、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提出的挑战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总结,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会计行为,在解释的过程中隐含着指导的因素。产权理论对会计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人员思想观念三个方面。

(一)对会计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由客观事物的内在因素和普遍联系的规律所决定,产权理论与会计理论,特别是基本理论之间有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容。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理论的某些方面如会计基本前提(假设)、会计对象、会计信息等,提出了挑战。

1.关于对会计基本前提的挑战

会计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它是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学者对会计基本前提持有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以下代表性的观点:(1)三前提论,具体包括企业实体、会计期间、货币计算;(2)四前提论,具体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单位;(3)七前提论,包括特定独立实体、继续经营、货币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会计时期(定期性)、营业收入之承认、配合。

众所周知,会计基本前提的目的在于将会计限定在一定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约束条件来减少会计研究和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会计工作和理论研究在更加理想的状态下得到解释和进行操作。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基本前提提出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会计主体与产权主体的关系;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等。以前人们研究、解释和处理会计问题时,都是将会计主体严格地界定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产权理论则不完全按照传统会计上的持续经营的观点去理解,而是更多地考虑“非持续经营”和“非会计分期”前提下的问题。而在产权理论指导下至少可以对会计基本前提进行这样的描述:会计更应注意非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会计主体与产权主体是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货币计量单位和会计报告的提供对象是相对有限的;交易费用为正的限定。

2.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提出的挑战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工作的对象,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会计对象形成了不少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等。会计对象到底如何表述,本人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在产权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对象可以用“产权及其运动中能用货币形式表现的方面”来表述。因为:(1)从现实的会计对象要素考察,人们一般将其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个方面,而这五个要素是实际工作中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也就是说无论经济业务如何复杂,会计上都可用这五个要素进行涵盖,而这五个要素无一不是产权的范畴;(2)会计报告及会计平衡公式都是对产权及其运动的特定反映;(3)从会计技术性方法上来讲,如复式记帐法、权责发生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产权关系及其变动情况。正如R.瓦茨和J.齐默尔曼所指出的:“会计和审计都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由于现在会计在技术处理上的原因,那些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行为,或者说非货币计量的活动,目前会计上还无法纳入其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会计对象可以用“产权及其运动中能用货币表现的方面”来表述,并不是对会计对象其他表述的否定,只能说明在产权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对象研究所解决的问题以及理论具有针对性。

3.对会计信息与会计制度提出的挑战

产权理论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制度的挑战是人们感受最强烈的。会计信息是不是越多和越充分越好?从市场决策的角度来说当然如此。而从产权理论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充分虽然有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但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需要成本,且在产权制度客观存在的现实社会中,会计还要维护特定的产权主体利益,因此,会计信息的披露并不是没有和边界的。依据产权理论,产权制度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公共财务会计信息是要靠政府管制来实现的,很多股东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涨。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成为了“公共物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使用,但这些信息的提供一般是通过政府的“会计制度”来约束和管制的。在交易费用为正,也就是市场存在磨擦,人们在市场的交换需要花费一定成本的前提下,竞争并不完全,信息也不对称。由于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拥有比其他参与者更多的信息,所以,会计制度必然会成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为特定利益主体服务,并受产权制度制约。为保证产品及各种交易的正常进行,会计信息和会计制度是其前提,而不是通常所认识的结果,以前人们经常将会计作为对交易过程的简单反映是不正确的。从产权理论来分析,市场的交换表面上表现为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其实质是各种权利的交换;而要使权利交换能够顺利实现,会计方面的信息不可缺少。另外,会计制度是保证交易者(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按照公认的一般原则或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及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的规范,是保证整个社会市场秩序的前提条件。无论传统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还是产权经济学的社会资源配置最优,都离不开会计信息和会计制度。因此,仅将会计信息和会计制度看作是对经济业务的事后反映,是不完整和不确切的。

(二)对会计技术方法定位提出的挑战

这里所说的会计技术方法就是会计核算方法,如复式记帐法、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在产权理论下,对会计技术方法进行考察,会发现会计核算的诸方法都是对产权及其变动情况的反映和监督。首先,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企业各利害关系集团权益的保护,如通过会计科目和帐户对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和利害关系集团的利益作出了合理的界定,维护了产权主体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会计核算方法通过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正确反映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正当权利与义务,使法人财产权(资产)和债权人权益(负债)以及财产剩余索取权(所有者权益)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实际上是企业产权各项权利的再现,也是会计按照产权关系进行技术处理的标准。再次,通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能够对企业的产权及其变动进行客观的描述和管理,充分揭示企业的产权信息流。因此,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出发考察会计的技术方法,会发现会计与产权具有一种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会计的技术方法的定位应当是:既是对企业产权及产权变动的客观反映,也是维护企业产权制度的方法与手段。

(三)对会计思想观念提出的挑战

在现代产权理论下,会计工作者与研究人员思想观念受到挑战,必须加以转变。

1.学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学习新理论既包括新理论会计也包括与会计相关的新理论,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产权理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产权制度因素分析方法、契约理论、委托理论等,对会计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会计人员通过对新理论的学习,能够丰富自我,提高认识水平,服务于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工作,解决新问题。

2.会计是大环境下的大会计

会计处于一定的环境中,而且会计的环境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新的理论发展也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新环境会带来新问题,会计人员只有将会计理论置于社会大环境下才能获得全面而科学的结论。产权理论是关于社会和企业整体的理论,它将“企业”视为“市场”的替代物,并认为会计信息和会计制度是进行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把会计信息作为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信号之一。因此,会计人员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将自己仅仅限定于“会计核算”的范围内,这样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以及会计学的发展。

3.建立现代企业产权会计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6

论文摘要摘要:物价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货币价值本身的变动、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垄断和竞争的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文章分析了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减轻和消除这些影响的策略。

物价变动,会使以历史成本和币值稳定假设为基础编报的财务报表失去真实性。物价上涨导致低估资产、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企业处于清算状态;物价下跌,导致高估资产、多摊成本和少计利润,使企业秘密预备得以形成,给国家税收带来损失。如何减少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会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物价变动的概念及分类

1.物价变动的概念。物价亦即一般称谓的价格,指商品、劳务价值的货币表现。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劳务的数量即为货币购买力。在物价上升时,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额可购买的商品、劳务数量就会减少,即货币购买力下降;反之,货币购买力上升。在习惯上,我们将这种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或者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称为物价变动。

2.物价变动的分类。物价变动按变动范围,可分为综合变动和特定变动两类。综合变动反映货币单位的价值增高或降低。特定变动反映某一特定商品价格的增高或降低。综合变动和特定变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综合变动以特定变动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特定变动施加影响。特定变动范围的扩展和程度的加深足以导致综合变动,但它最终又会受到综合变动的影响。

物价变动按变动方向,可分为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两类。现行商品或者劳务的价格高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称为物价上涨;现行商品或者劳务的价格低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称为物价下跌。物价持续较大幅度的上涨,称为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共同新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由于物价大幅度变动,必然对传统会计模式赖以存在的基本会计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不改变传统会计模式,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目标的实现。

1.物价变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对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前提的冲击。货币计量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摘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标准度量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作为计量标准的货币价值是稳定的。货币计量前提在以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商品经济中,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但伴随纸币对金属货币的取代,世界各国时常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干预经济的目的,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不可避免了。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前提明显地脱离了当前的经济现实。在物价持续变化的情况下,传统会计模式赖以存在的货币计量——币值不变假设必然受到冲击。

(2)对会计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之一,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毫无疑问,历史成本原则是以物价稳定为条件的。在物价持续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甚至严重歪曲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企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和它的现行成本严重脱节,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各个项目计量的真实性。以在通货膨胀期间取得的收入和以前时期取得的资产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造成企业利润虚增的假象。从而,物价变动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妨碍了财务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实现。

(3)对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挑战。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物价的大幅度变动,动摇了会计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2.物价变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物价上涨时期,持有现金及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实物资产一般会获得持有利益,持有货币性债权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遭受持有损失,持有货币性债务一般会获得货币购买力利益。同时,由于低估资产、少计费用引起虚计收益,这些情况通过一般物价指数或按现行价格进行相应调整,便能反映其价值。但这是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所不答应的,故造成基本会计数据失真。

(2)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不能得到恰当反映。企业的净资产表示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净资产的确认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收益的确认所制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以上各个项目必须分期计量,而各个会计期间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又各自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无论是从“财务资本”的角度,还是从“实体资本”即企业生产或经营能力的角度,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均难以得到恰当反映。

(3)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企业所有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收益,而资本保全是其前提条件。由于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还要按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必然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

由于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据此做出的决策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三、物价变动影响的消除策略

1.局部调整法。局部调整法,是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它不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着眼于某类资产的价格变动,以改变资产计价的方式来抵消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其包括的内容有摘要: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成本和市价孰低法或计提存货跌价预备;对固定资产折旧在经济寿命内进行加速折旧或计提减值预备;对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或计提减值预备;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预备等。

2.全面调整法。全面调整法改变会计计量结构来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模式,即用物价变动会计来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借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物价变动会计就是利用有关物价变动的资料,揭示或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提高传统财务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在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会计计量单位和会计计量属性。就会计计量单位而言,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单位(不变购买力单位)。就会计计量属性而言,主要有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两种。由此出现了以下三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摘要: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即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其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现行成本会计,即现行成本/名义购买力会计模式,其目的在于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会计影响;现行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相结合会计,即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试图同时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影响了其实际应用。

四、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

国际通行的物价变动会计的模式一般分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和现行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相结合三种模式。根据我国的情况,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仍然是基本的财务报表的基础,对于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或补充信息,则可考虑“两种资本保持观念并举,三种模式并存”的混合模式。具体地说摘要:(1)大型金融企业可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于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购买力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2)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于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成本重编基本财务报表。(3)劳动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简化的重置成本会计,于会计年度终了按重置成本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4)其他企业也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和维护企业资本不受侵蚀的原则,选择某种简化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当然,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还应考虑物价变动的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王德升等主编.国际会计.中国审计出版社

2.常勋著.财务会计三大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