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1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eform effect of project cours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 reformation of its evaluation system was explored in this article. Combining assessment of process and results is to promote students' dominant and reces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strengthen their adaptive capacity of accounting post.
关键词: 高职财务会计;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project course;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30-01
0 引言
根据教高16号文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基于这一任务,我院《财务会计实务》作为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在该课程的建设中力图通过按会计岗位设置项目重构教学内容,加大其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以使学生具备能够胜任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并使其顺利就业。
1 根据会计岗位重构教学内容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会计的实务操作展开论述,是典型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对此,我们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社会调研,经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的反复研究与讨论,最终确定《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按照会计岗位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即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税务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等岗位中所需核算内容构建教学模块,采取工作任务驱动来讲授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及业务处理。通过教学内容的如此重构既反映了各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也突出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 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但若评价体系没有改变,则有将改革成果毁于一旦的风险。因此对财务会计项目化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一直以来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传统财务会计实务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平时缺少考核的机会,因此,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所有的知识点都到期末以一张试卷进行考试,卷面试题量难免过多,而且试题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例过大,导致学生往往忙于应付考试。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期末考试临阵磨枪,往往还能拿高分。使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也割裂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关系,使提高能力和素质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另外传统的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成绩评价通常关注结果,只重视学习阶段终了状态的考核,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重结果的考核是一种显性的功利性的评价,它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判断。
3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显性和隐性双重能力的获取,评价的指向也不应只是学习终了状态时知识性评价。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传统“一纸定终身”的结果考核方式变为“平时实验+期末考试”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双重考核方式。
财务会计实务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加大了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专业技能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需要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出错,老师帮助其不断纠正错误,然后由学生反复感悟来最终形成。因此,对这些岗位技能的考核就应在这些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及时评价。期末,再按照每个岗位所需的知识点进行考核,而且媒介也不再局限于试卷,试卷的设计上也可以进行改良,例如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按能力要求拆分成若干子项目组成试卷考核,而考核结果可以通过凭证、账簿及报表等来提供。通过这样的改变,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都按工作过程导向实施,有效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效果,也将考试的导向作用落到了实处。这种将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既关注了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又关注了职业能力形成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但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在学生岗位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应更重视过程和程序的正确性,然后逐步重视结果的质量评价。
3.2 融入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的复杂多样化,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更注重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会计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在平时的过程学习中就应训练不同的原始凭证意味着发生了什么经济业务,而每一项经济活动和事项的发生必须获取哪些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又是什么,以及怎样的原始凭证是不合法的等。在考核中就应增加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同时更应增加异常原始凭证,如假发票、错误单据、不合理单据等,培养和考核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适应能力。
3.3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评价中除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之外,应该引入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作为高职教育“产成品”的学生,其到底合格与否,还需要社会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在构建评价主体上应尝试引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将课程评价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如此变化,就会使财务会计实务的最终评价结论体现出综合性。既有结果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有硬性评价(操作方式和操作结果的正确性),又有软性评价(职业判断、团结、协助、创新等);既有校内评价,又有校外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全面,达到综合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更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让用人单位和学生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王世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考核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2
一是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基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务实性,整合课程内容,侧重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培训,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二是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法及学情进行初步了解。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我叙述、教师单独谈话、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检查以及考试检验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常用的学习方法,并对统计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三是根据调查分析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学法指导方案,确保学法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四是根据学法指导方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训练;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促使学生把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法体系,进而形成自学能力。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法指导内容
(一)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心理对学习起着启动、指向、推动、维持、支持和强化的作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因此应指导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稳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的教育和培养,是实现学法指导高效的保证。(二)学习能力的指导因为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般为财务会计或者数据统计等方面,所以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是重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道德逻辑与职业道德观念、沟通协调能力等,而非理论或研究方面。(三)学习规划指导良好的学习规划能够实现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会计学作为一门长期性、终身性的学习科目,其学习过程必然是要做到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计划进行审核,监督其执行。同时,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抓住有利于学习的最佳时机,及利用有效的空隙时间自主学习,确保学习的紧凑性与高效性。(四)学习方法指导中职会计学概念讲解相对抽象,中职生在学习理解上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质进行讲解和引导,继承并创新会计学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目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法指导的原则
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E232.5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以能力为本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对应岗位为“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主管、大型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项目负责人”等,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或会计实务工作。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或组织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足够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些培养要求,本文着重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讨如下。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教育为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撑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全球意识和应变能力。合理设置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它圈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否为将来的工作、深造和立人服务,综合素质能否全面提升等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设置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围绕高考而准备,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差。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些方面的再教育。
对大一新生来说,进入高校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此时,他们或许非常迷茫,所以高校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教育,让他们明确自己将来干什么,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按照单位用人的要求不断塑造自己。常言道:“要做事,先做人”,在学校要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走上社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大学生在法治社会必须知法守法,大学要加强“校纪校规与普法”教育,否则,学生被开除学籍或身陷囹圄后已悔之晚矣。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说,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礼貌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这是高素质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大学必须开设“口语表达与礼仪”课程。作为中国的大学生,必须要知道本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情况,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特色理论”。大学生不仅要能说,而且对各种实用文书要熟悉和会写,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实用文书写作。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大学生在大一必须学习计算机基础(如word、windows、excel和网络应用)等知识。作为社会人,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市场,我们的任何计划和行动希望有序高效,大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可或缺。为了学生以后能够深造,为了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大一学生需要开设实用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设置
大学二年级,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如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电算化、金融学、财政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收学等,实用英语可以继续开设,此学期要为大三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专业课设置
大学三年级,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要开设专业课,如商业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会计学(英文版)、审计学、财务报告分析、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电算化、国际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这些专业知识能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方向选修课程群设置
大学四年级第7学期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去选择某个方向的3至4门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如:财务管理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国际会计方向、其他相关方向等,每个专业方向可选修3-4四门课程。这一学期同时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使学生在生活自理、心理素质、自主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五)毕业准备
大四第8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动手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答辩,准备毕业。
四年制应用型会计学本科8个学期课程安排参考资料:
这种教学计划注重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夯实基础;其次,可以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科学地构建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平台;再者,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这样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能够较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的设置
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训、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要认真编制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实训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创新,将实践教学与正常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毕业时真正成为实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一方面要注重校内专业实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顶岗实习。
(一)校内专业实训
校内专业实训是理论课的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初级阶段。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一般为7:3,比例高一些则为6:4。学校必须要加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确保本专业所开课程学生的实训,努力做到让学生把知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化为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校外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二)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进行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双方共同打造实用型人才,学校要根据实习学生规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也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也可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社会改革动向,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素质拓展训练
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法律、政策,具备较强的专业判断和沟通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当今的大学生必须要进行专门的综合素质训练才能成为高级人才。综合素质训练包括通过独立生活训练使大学生能够生活自理,通过社交能力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彬彬有礼、沟通自如,通过团队精神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以大局为重、合作协同,通过自主创新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等。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训练、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
因此,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设计合理的培养机制,科学地设置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等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分析解决问题果断,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与他人团结合作,有创新意识,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应用型会计学本科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江苏高教,2006(4)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07(9)
[4]高晶.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研究
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4
“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一文中,其后,众多学者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研究。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升铭(2007)总结了诸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熊华军(2011)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虽然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各异,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基本达成了一致见解,即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存在大量需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然而在这种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下,却出现了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过剩,结构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知识能力构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促进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的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图1所示:
以上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由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基础知识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知识即思想道德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学科基础知识即会计学专业知识以及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其他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即会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包含的相关知识,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的拓展知识主要是指学科大类相关专业知识、国际会计相关知识、会计职业教育知识。
相对其他社会学科而言,会计专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才符合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法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剧,给企业会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而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是固定的学年制教育,有限的学习时间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掌握所有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利用新知识、新能力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在产业知识化、资产无形化的情形下,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大量涌现,会计处理处于不断变动和更新之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且会计人员的工作需要与税务、工商、银行及证劵监管等多个部门进行业务往来,因此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会计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素质结构中,社会道德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社会道德素质决定了人的品质与修养;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只有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依法处理会计业务,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可靠,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通专并重、内容适度充实、形式灵活多样等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即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并注重二者的结合;通专并重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科交叉,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质量要求;内容适度充实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精简、融合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培养高质量的多样化人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是指实践课程应该是手工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并重,课内实训与课外实习相交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以上原则,可设计出以下课程体系:
(1)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图2所示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会计职业教育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国际会计相关课程可以成为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为所有管理学、会计学专业都需开设的规定性课程,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开设学科基础课程有利于拓宽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奠定深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史、现代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学、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投资会计、投资审计、资产评估、保险会计、商业会计、外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开设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拓展模块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比较、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投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理论等课程,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其他各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选修课范围,扩大其知识面。
(2)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图3所示的实践体系中: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感官上的认识;单项技能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单项业务处理能力;专项模拟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完成企业各会计工作岗位的核算能力,如财务处理程序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综合模拟实践按会计业务分工分设岗位,各岗位通过工作配合,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培养其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ERP沙盘仿真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企业所有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全力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课程论文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体系采用“2+2”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用“2+2”的理论课程教育模式。李锋(2008)曾探讨“2+2”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学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入学校后,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培养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体能素质,奠定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可以累积学科知识,对学科中的各专业有所了解,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为第二学年末进行专业选择做好准备。第三、四学年学生开始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根据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均集中在这一阶段。由于此阶段的各课程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联系,在具体安排时就可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将课程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至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由于与学科学习联系不大,则可以灵活安排,不必拘泥于此模式。对于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会计专业的相关实训、实习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既要紧随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且各个实践过程之间应该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如下安排:一是实训安排。学生进校时就安排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记账程序;单项技能实践由于具有分散性可以安排其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相关理论课程结课的同时单项技能实践也就完成了;专项模拟实践应该作为后续课程于相关理论课程结课之后独立安排,以发挥其真正效能;综合模拟实践由于是以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全部工作,因此其安排应该是在各专项技能模拟实践完成之后;ERP沙盘仿真实验应在综合模拟实践之后,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二是实习安排。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主要安排于学期的寒、暑假;课程设计的安排应该与相关课程同步,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或是于上课期间安排,或是于课程结束后安排;毕业实习应该安排于学生毕业年度;毕业论文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
(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方法。进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员是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以双师(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教学团队)、双课堂(即教学课堂与外部课堂)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为手段,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图4。
(2)教学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起支持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基于这一理念,高校应建立如图5所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该教学管理制度中,学生依据学分制可以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自由进行网上选课,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选课指导、专业指导、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有利于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弹性学制,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进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分制的效能;主辅修制赋予了学生进行第二专业学习的机会,为一些兴趣广泛的学生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大范围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兼顾反映人才质量、影响评价的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结论
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高校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中肩负着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基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教学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项目号:12sjjg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华军:《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2]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5
为什会选择去瑞典呢,原因有很多。首先,只要年龄在18―30周岁之间, 具有高中或中专、职高同等学历(满12年教育即可)便可以去瑞典。其次,瑞 典是世界人均外贸出口额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均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之一。国际贸易对瑞典的重要性可从许多闻名于世的瑞典跨国公司中得到体 现,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 ERICSSON,VOLVO,IKEA,SAAB,SAS,SCANIA,SKF等等。瑞典目前在中国的合作合资项目己达466个,贸易总额近20亿,成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中国也在瑞典设立家独资、合资企业,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产品研发、贸易发展和旅游业领域。学成后我要回国就业,那时候既会英语又会瑞典语,应聘的时候应该比其他的人有些优势吧。
瑞典商学院的吸引力
周围一些打算去瑞典留学的朋友反映,他们申请过瑞典的大学本科,但均未 被录取。因为除极少数常规课程外,瑞典大学的本科只接受瑞典语学生,或者是通过瑞典语TISUS考试,否则TOEFL分再高也没用。
后来,留学中介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像我这样的学生可以到瑞典读本科,还推荐了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本科专业。商业管理学士学位是英语教学,学制仅3年,节省费用又节约时间。在大学二年级还可以学习瑞典语,毕业时不仅获得学位证书,还掌握了瑞典语和英语,可谓一举多得,不愧为留学瑞典的一条捷径和佳境!至于经济担保,去其他国家一般是30万人民币,而去瑞典斯大商学院只要15万人民币。
斯大商学院是北欧最大的商学院,它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教学和科研 具有与其他著名欧美大学相同的国际水准。商学院提供范围广泛的大学生和研究 生课程,面及工商管理的全部领域。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组织与管理、经济。
环境经济、财务、信息技术、市场销售、国际商业管理、国际中小企业管理等等,整个课程及学习过程贯穿了商业管理中有关企业产品质量。经营与设计理念、服务与创新、关爱个体本身等多项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商才素质和管理精髓。
这些课程可以开发学生的商业及管理才能,加深学生对国际商业领域及管理 环境的认识,成为新时代的跨国商业管理人才。这也是我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学 成之后成为一名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级白领。
留学中介让我准备好学历证书和成绩单、身份证复印件,参加了商学院老师在北京主持的英语笔试和面试。因为只要通过了英语笔试和面试,能拿到去瑞典读本科的敲门砖。通过留学中介公司的联络,我的笔试和面试都通过了,很快收到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瑞典的教育
动身之前,我详细了解了瑞典的教育体制,向留学中介咨询了日后在商学院的学习计划。瑞典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调控,使所有高教机构拥有更大的自,并给予学生更为广泛的个人选择范围。在新的体系中,不同科目的规模及资金分配取决于学生需求和每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学习的组织和提供课程的范围由地方决定。在新的国际通用的学位法制订的框架内,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课程。
自1993年7月1日起所有大学本科学生均以课程形式进行,攻读学位的学生可选择各种课程构成学科或主修科目,各种课程的学习目标均根据学位法指订。所有课程和学科还需根据各院校制订的课程表进行安排。
学士学位,学生至少获得120个学分(至少 3年的全日制学习),主修科目方面为60个学分,其中包括论文的10个学分。一定科目范围内的学习以学分体系进行评定,一个学分相当于一星期的全日制学习,一学年通常由40个学分组成。每个高等教育机构可自行决定教学方式,通常采用讲座、大课(最多容纳纳300个学生)和约30个学生参加的研讨会形式进行教学。
测试程序也由每个大学或大学学院自行决定,成绩通常分为三个等级:不及格、及格和优良,有的学校也使用其他评分方法。完成学习的学生可获得毕业文凭,注明学生获得的学位和学习的课程。
留学学习
8月底,我到了瑞典,9月一12月进行了英语强化学习。刚到的时候,业余
时间除了学习,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说英语,4个月后,我的英语水平在同伴
中己遥遥领先,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运用自如,顺利通过考试。
瑞典的大学学期分春季(1月中旬一6月初)和秋季(8月中下旬一1月中旬),圣诞期间有两个星期的假期。第二年1月中旬,我就进了商学院,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
我系统学习了管理学、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营销学等商业管理等基础课程,还将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和组织理论、统计理论、财务会计、商业金融、商业案例分析、商法、国际商业战略、项目分析和商业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和革新、跨文化谈判策略等课程。
打工
一上大三,我利用假期打工,因为己经学了一年瑞典语,已经可以和当地人做日常交流。打工,一是锻炼日语,二来积累工作经验,三是挣些生活费。原来,瑞典政府还只是允许学生假期(5月一8月)合法打工,收入每小时约和6―10欧元。后来,打工时间扩展到全年。我找了份家教,一周工作3次,每次两小时,一个月下来可挣到200欧元,可贴补生活费用。
我还特意为母亲买了一条充满波西米亚风情的披肩,让母亲爱不释手,每次
来看我的时候都披在身上。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学习之余,我最喜欢听瑞典的音乐,以前在国内我就喜欢听瑞典著名乐队的歌曲,到了瑞典更是如鱼得水,圣诞节老师还带我听了一场音乐会。
课余,与同伴一起逛商店,品尝瑞典小吃、到郊外烧烤、领略瑞典风光、了解瑞典文化。瑞典的民族传统节日很多,也很有特色,庆祝活动和节日每个月都有,而且独具特色,比如斋戒节、复活节、狂欢节、仲夏日、龙虾节、露西娅节。圣诞节等等。我不仅从侧面了解了瑞典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且还想毕业
后做一个中国与瑞典之间的文化使者,因为瑞典的文化和传统给我留下了太深的
印象。
我和同伴商量,毕业后一起到被称为“欧洲的最后一片原野”的拉普兰(北
极一带至今仍无道路的荒原之总称,包括挪威、瑞典和芬兰境内北极圈以北的地
财务会计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考试改革;高级财务管理;形成性考核;终极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引言
高级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在学生修完《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经济学》、《公司治理》和《管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上修学的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课程,不同于财务管理课程,高级财务管理是对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应用研究,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财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与理财假设,了解现代财务理论的研究现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由于对综合应用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害怕这门课,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信心不足,难以在课堂的学习中真正领会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精髓。因此,现实状况要求必须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试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近几年来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传统的闭卷并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小型案例分析题的课程考试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尽管老师们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但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是课程考试,所以,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成为新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方向。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考试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考方法改革对教学具有导向性。因此,改革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形式和内容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师觉得难教和学生觉得难学这一现状。但新的课程考试模式应该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对应用能力的评价,并需要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二、课程考试改革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与否对改革的成效具有影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1.如何解决课程考核的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联系。因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性和关联性较强,前修课程《财务管理》讲述的是一般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实务,而《高级财务管理》则是在一般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财务管理环境的拓展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概念关联性。因此,在《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考核中不能只考核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也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而是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理论针对个案进行理论分析,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的目的;2.如何解决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和教学任务重的问题。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互动反馈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每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研究主体和研究环境各不相同,且每一个专题教学所需时间较长,要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教学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并在课程考核中有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具体实施方案
盐城工学院管理学院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借鉴了国内外成功的课程考试改革经验。以创新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学习环节为根本目的,结合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占总成绩的60%,具体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堂小随笔四个部分组成,分值分别占形成性考核分值的20%、20%、30%和30%。考勤方面,严格参照盐城工学院教学管理规定;平时作业以专题性的论述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作业质量分A、B、C三个档次;课堂表现为应用基本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具体成绩的评定依据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角、论据的引证和论点的点明等方面,提倡多角度的论证和分析;课堂小随笔是针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的,利用2个课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针对《市场化进程中管理层收购对企业的影响》和《银企关系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形成不少于800字的小型论文写作,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和充分的论证。通过形成性考核,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自主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由以往的背书型向思考型转变、由考试突击型向平时深入探讨型转变,巩固基本概念和加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熟悉高级财务管理的管理战略和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终极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是课程结束后,为检验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和对高级财务管理战略、方法的应用和各个前沿专题的掌握,而进行的以课程论文为形式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具体要求在课程学习的专题范围内选择某一个主题,结合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要求突出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四、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成效
通过课程考试改革,以课堂小随笔为形式的形成性考核和课程论文为形式的终极性考核为主要考核形式的新的考核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课堂的提问和回答互动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向”传导模式。通过形成性考核,变填鸭式的教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再到学生教师的互动模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探索型学习,变教师为课堂中心为学生为课堂中心,使得教师能够高效掌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形成性考核极大地发挥了教学的导向性作用,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如此,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推进系统性和前沿性知识的传授,因而能够更好地突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讲授。
3.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形成性考核有效化解了传统考核方式下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表面反映学习情况良好,实质并没有系统掌握课程的理论精髓的教学难题,使得学生能够做到连续性学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期末的课程论文则又在更高层次上要求学生将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应用于企业实际,并以一定的思路形式和应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呈现学生对某一理论的理解,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榕,于慧玲.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以黑河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4(10):16-18.
[2]肖立.对《市场营销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8-209.
[3]汪要文.大学高级财务管理教学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