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1

一、全面认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4.建立IT审计的长效机制。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0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医院产科纠纷事件相对比较多,产科是医疗护理事故高发区,由于患者与家属对相关护理工作知识缺乏,易引起各种纠纷。因而,对医院及患者家属来说,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产科护理风险性呈直线上升形势,因此产科医务人员的工作也需要越来越严谨,对产妇的分娩风险和患者的保护更加重要,要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产科医护人员的一种挑战,护理的技术和水平要不断提高。当前的生活水平,新医疗技术与新的医疗设备也不断地更新和应用,医疗费增加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也会加重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有些产科的医护人员对病患的护理存在重视不足的情况,加之法律的意识谈薄,对病人家属宣传风险的教育工作做不够,在护理治疗、医疗、护理人为与系统因素方面加大了风险性[1]。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好产前风险教育的宣传,加强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使之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降低医疗护理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方面。由于产科的护理是一项风险非常高的工作,它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因此降低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尽量减少医疗的纠纷产生,这是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本研究就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综述如下:

1产科护理中影响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1.1护士因素

产妇患者对产科护士的服务要求和质量越来越高,对产科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完整,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应的增加,工作量加大,常处于疲惫状态,因而导致产科护士工作出错率提高,这种超负荷状态就是护士在工作中导致护理风险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护士未严格的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对理论上的知识没有很熟练的掌握、护理的程序不规范、对临床发生的事故处理不得当、对病人的护理记录不登记或登记不完整,再加上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对风险的观察能力差,这些都会使护理风险增加。②在工作中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护士、以及护士和产妇的协作配合不好。③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态度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医疗事故纠纷中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给产科的护士带来精神压力[2],其对护士的影响不容小视。

1.2患者与家属因素

其一,新生儿的听、视、感、触觉等尚不完全,加大了风险;有些病儿在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病人与家属将会怀疑是护士的错误;病人以其它理由擅自离开医院、家属的不配合导致风险增加。其二,由于产妇本身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合并其他疾病使产科护理中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其三,部分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容易受环境和条件的刺激,同时外在的压力比如家庭、经济等因素使产妇的情绪受影响,从而增加了产科风险[3]。

1.3医院管理规章制度的因素

医院是一个完善的机构,它是具备着很强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和服务职能的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风险性:第一,组织职能因素,产科护理、管理和监督职责、职责不清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困难带来风险。第二,由医院规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合理化、护理工作事项与护理技术不完整、再加上在护理上不尽职的监督和管理。第三,因医院的不足,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配用与护理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缺乏。因此,医院管理制度好坏影响了产科护理工作风险率的高低[4-8]。

2如何在产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应用

2.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教育与法律意识

具体做好如下工作: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与法律培训。①举办相关医疗事故处理法律条例知识与规章制度等学习班。②请相关律师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开展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分析讨论会[9]。③有计划性地对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规范培训与教育,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产科安全规程与程序进行考核。④要不断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积极调动其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上的积极性。⑤增强个人风险的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产科护理人员的对化解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警惕性[10-12]。

2.2加强产科规范化管理,提高护理技术和质量

规范基础护理的操作规程,同时也合理地规范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使工作流程合理化。对实习生和刚转科护士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工作内容[13]。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床边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检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工作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技术为目标提升整个团体,学习新技术和增加新的护理业务技术,以护理为基础,提高综合质量[14]。

2.3护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建立

2.3.1完善好医院的管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

为降低医院实施的风险,在管理中要制定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在产科护理的风险和护理风险做好范围评估,防范和分析一切护理风险,识别各种护理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完善监管系统[15]。

2.3.2产科用药风险的管理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药物剂量和用法等要求是不同的,剂量大小、滴速快慢要适当,不能粗心大意,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药物质量、用药剂量、浓度准确无误,管理者要做好每一个环节上的防范[16]。同时,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以特殊药品分区放置,并做特殊标签,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在输液管上也要贴标识牌,严格交接班以防发生用药风险。

2.3.3急产护理的风险管理

现在流产与引产分娩等比以往的孕妇要多得多,可是病人为了个人隐私,隐瞒病情的情形日趋增多。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对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安全及专科知识技能培训,熟练地掌握产程观察的基本专科技能[17],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细致检查、收集病史资料,重点对引产史孕妇和经产妇了解与沟通,以避免发生急产[18]。模拟强化培训,制定好急产抢流程,以提高护士协调工作能力[19]。

3讨论

社会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优生优育观念越来越强烈,相应的产妇与家属对分娩风险的事故特别关注[20]。作于一名产科护理者在工作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把患者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以熟练的专科技能、敏捷的观察力与警惕精神对待每一件事,从小事做起,对每项工作认真负责,尽量减少差错事故发生[21]。提高与完善护理的质量,做到使产妇顺利分娩,尽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要完善护理质量的管理体系,重视护理质量的各个环节。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使其有效地推动程序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标准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有效地避免与减少风险,保障护理行为的安全性,为所有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珺.风险防范式护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264-265.

[2]杨凤翔.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0):195-196.

[3]李建荣,马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08):245-246.

[4]陈蓉华.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9):132+136.

[5]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05):221-223.

[6]吴琦.护士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6):109-110.

[7]马秀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6(04):133-135.

[8]朱新霞,刘世清,马春燕.风险管理在产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4):176.

[9]米桂平.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7):248-249.

[10]刘世梅.持续质量改进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6):147-148.

[11]邵榕,山洁.探讨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8):276+279.

[12]兰作会.探讨有效的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2):130-131.

[13]张淑霞.产科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242.

[14]祝慧.分析产科护理的风险因子及其管理方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15+17.

[15]王芳.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02):152-153.

[16]王庆碧.护理风险管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05):40-42.

[17]辛满艳.风险管理在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探讨[J].医药与保健,2014(03):116+136.

[18]孙海燕.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12):95-96.

[19]闫利琼.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01):131-132.

[20]戴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在产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哈尔滨医药,2015(05):53-55.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以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98例,女性患者有182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以我院在2016年3-12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5例,患者的年龄在1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所述:

1.2.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对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实现对护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同时还应当对护理工作中每位护理人员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护理职责进行明确,引导护理人员自发进行护理技术的提升,进而形成对护理事件的有效预防。

1.2.2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包括《护理中潜在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件》等,并在培训后开展相应的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用法律能力的提升[2]。

1.2.3组织不同层级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的提升,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操作流程有效掌握,实现护理工作的熟练完成。

1.2.4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小组应定期组织会议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此外,护理小组成员应在会议上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例如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应对特殊护理的患者进行特殊处理,或是将清洁人员未擦干地板引起的跌倒列入预见性风险管理中。

1.2.5护理记录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并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中护理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记录的规范填写和保管,在发生护理纠纷时作为有效依据。

1.2.6积极改进护理服务态度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是造成很多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对护理人员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其护理态度进行强化,在具体护理中保持和蔼的态度,进而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1.3评价标准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体内容如表1:患者及突发事件。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水平,还要加强急救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出诊人员具有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的思想素质;手脚麻利,反应敏捷的身体素质;遇事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遵守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等执业素质。2.5提高法律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由于院前急救有很强的技术性、复杂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强化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医护人员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法律保护自己和患者,应用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应做好与患者及家属在急救现场及途中的沟通,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潜在的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使家属在患者病情变化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使家属对不好的预后(病情)有个接受的过程。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三无人员等能认真处理,积极救治,及时准确地完成出诊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3结语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风险,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规范院前急救收费,能有效地减少院前医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刘黔 单位: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 护理干预;急诊科;风险管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5-02

急诊科由于其收治患者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多变化快,情况复杂,需要及时而准确进行诊断治疗,在护理操作上,急诊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也相对其他科室较高。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急诊科患者120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操作,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其中,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35.5±6.5)岁,抢救成功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17-60岁,平均年龄为(36.5±5.5)岁,抢救成功4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之上风险护理管理,具体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预见性护理。由于诊科面对的大都是急症、危重患者或者是突发灾害的伤员,因此在具体的护理干预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应树立急诊的意识,给予患者预见性的护理。如,在就诊人员送来的第一时间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做到思维敏捷、行动迅速,积极观察患者病情,并能果断判断,对病人实施预见性的护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其次,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尤为重要。抢救前,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抢救药品以及物品等的准备和管理;做好仪器的清洁和养护等工作,确保其在急救时能够正常运转。

另外,护理干预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的控制。具体操作流程为:严格培养护理人员严谨思考、谦虚谨慎等工作态度;在护理过程中,不论患者病情轻重,均给予严格的三查七对制度,做好护理工作中的每个流程。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意识。部分患者通从急诊室转入普通病房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准备相关运输设备,明确运输患者需要注意的要求,运输前仔细检查患者的情况,并认真检查仪器的运行是否正常,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抢救药品;运输途中,保持动作熟练,每个步骤有条不紊,并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病情,使其到安全。除此之外,针对部分起病急,且病情复杂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和安抚工作,实施一定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护理的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最后,护理人员还必须认真执行标准化护理记录,并对写入的数据进行妥善保存,确保医疗文书的法律约束力。

1.3 观察指标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其基础之上实行一定的护理干预,即本院的风险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比较特殊,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较快,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1]。另外,在护理操作方面,急诊科患者的护理风险比起一般的科室也相对较高,因此,良好的风险护理干预,对减少急诊科患者的护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能够保证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急诊科的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做好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同时,做好积极有效的抢救前准备,也能够为患者争取更早的时间治疗。医院管理部门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知识的培训,能极大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在预防护理风险中,最为有效的一项管理措施就是质量控制,它能够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中存在或者是潜在的一些护理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化解部分护理风险。除此之外,针对部分起病急,且病情复杂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和安抚工作,并实施一定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护理的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在所有的风险护理管理工作中,还有一项极为重要,那就是护理文书的书写和保存,医院加强对护理人员书写的指导,规范其护理记录,能确保医疗文书的法律约束力[2]。以上风险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均能有效够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本文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中,给予急诊患者常规护理服务外,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能够可降低急诊科护理风险,极大地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求进度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11年11月5日正式通过了住建部专家对我公司特级资质就位信息化实地考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一个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程参与及经历者,深感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对整个开发过程的风险控制弥足重要。

二、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简要回顾

第一阶段:2006年2月,公司启动了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选定了软件开发商,成立了软件开发小组,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并制定了需要开发的子系统为:项目信息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OA办公四个子系统,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初期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致使系统开发进展不顺,因而开发出来的项目信息、设备管理、OA办公几个子系统的功能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第二阶段:2009年6月,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要求软件开发商对2006年开发的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其中的OA办公、协同门户、物资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设备管理、风险管理等进行符合公司的适应性开发,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更频繁,致使开发工作进展缓慢,成本增加。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公司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开发组,成员由软件开发商以及我方的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组成,同时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组,成员由科研部信息化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与各业务部门的协调、各子系统上线的培训、各子系统的数据核查等,两个小组分工协同,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识别和评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顺利的开发和完善,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上线运行。

三、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减少失败的重要手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即是在软件开发之前,通过识别出潜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出风险的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规避或缓解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前发现那些潜在的问题,提前对风险制定对策就,并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迅速做出反应,将工作方式从被动救火方式转变为主动防范,使软件开发的进程更加平稳,获得很高的跟踪和掌控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循环管理过程。

通过对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三个阶段的回顾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开发的成败。

因此,我们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第三阶段的开发的同时加强了对开发过程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出我们主要的风险有:系统需求方面的风险、软件开发人员方面的风险、软件开发进度的风险等。

下面就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第三阶段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及解决和预防措施做简要分析:

1、初期需求风险

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确定需求时都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和混乱,当早期如果忽视了这些不确定性,并在进展过程中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对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

初期需求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缺少清晰的认识

对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缺少认同

在做需求中各业务人员参与深度不够

针对以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我们采取了以下初期需求风险防范对策

(1)需求分析是整个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几个关键节点之一,首先我们在各种讨论会或是合适的场合,给需求提出者宣传需求分析的重要意义,使其在在思想上重视。

(2)需求分析报告的编写者参与到需求的搜集工作中,准确领会各个业务管理部门的意图,并转化成软件能够实现的功能。对于说不清楚需求的相关业务人员,我们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或开发用户界面原型,引导相关业务人员提出自己的需求,并组织业务人员多次召开需求讨论会,详细讨论业务人员的需求。

(3)对各项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别出哪些需求存在日后变更的可能,哪些需求属于相对固定的,哪些需求能够实现,哪些需求需要变通才能实现,以便于指导后面的功能设计。

(4)在需求分析报告中对功能细节的描述确保全面、准确,防止歧义。

(5)需求报告的每个关乎功能的描述都让业务人员明白和理解,只有业务人员在理解之上的确认才能够保证日后一旦出现问题不致出现双方互相推托责任纠缠不清的情况。

(6)需求报告经过了由软件开发小组人员、相关业务人员及信息化推进小组相关人员参加的评审,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重视每个人的才智,一个模块一个功能的逐一的过,让大家来共同找出需求报告里不合理的、有歧义的、不完善的、遗漏等问题。

通过上述策略,我们达到了初期需求阶段的主要目的:确定了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的明确目标和清晰的范围,并通过提高公司高层的认识,强化公司对开发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力度,为日后系统的顺利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更风险

随着软件开发的进展,原始的初步的需求已经转化为看得见的软件内容,用户已经可以看到软件的雏形,用户的逐渐成熟,对于软件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清晰,此时不单是对原有需求的细化,而且对于软件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对软件的未来功能充满了期待,甚至出现了不切实际的需求。有时虽然对用户看起来是很小的需求变动,然而对程序来讲可能要做结构上的调整,这对于整个软件开发小组来讲无疑是场噩梦。另外,需求的变更还会使项目的进程可能远远地偏离了原有的计划,打乱安排好的进度,原来已经完成的工作不得不重来,项目进程陷入了反复拉锯的状态。由于时间的延期项目成本也将增加可能会是惊人的。例如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的开发过程中,就产生了上述问题,需求变更频繁,致使系统开发一度处于停滞阶段,并且众多的需求变更累计的金额也十分巨大,如第二阶段中的设备变更单累计金额就多达36.6万元。

因此,我们总结了第一、第二阶段的经验和教训,需要避免上诉的问题再次发生,在第三阶段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如何正确处理需求变动风险十分重要的,并采取了如下的应对措施:

(1)大的需求的变更不但要经过需求变更提出者的书面确认,而且还需要其相关领导的确认。

(2)小的需求变更也要经过正规的需求管理流程。

(3)组织需求提出方与软件开发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因为精确的需求与范围定义并不会阻止需求的变更,并非对需求定义的越细,越能避免需求的渐变,太细的需求定义对需求渐变没有任何效果,因为需求的变化是永恒的,并非由于需求写细了,它就不会变化了。

3、人力资源风险

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其他工程,它是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主要是靠人来完成,因此合理的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成为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人力资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达到要求

开发人员的数量是否足够

开发人员是否能够自始至终地参加软件开发工作。

开发人员是否能够集中全部精力投入软件开发工作。

开发人员的流动是否能够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为了消除以上风险因素,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1)与软件开发商鉴定了战略性的合作协议,使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功能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而保证了软件开发商的积极性,使软件开发商在其软件开发人员的数量、质量及软件开发人员的稳定得以充分的保障。

(2)采用联合开发的方式,将我公司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参与其中,预防在非常时期软件开发人员不会断档。

(3)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有的过程都要形成正式的文档,这些文档包括数据库设计的文档、源代码、源代码说明、概要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等等文档。在三阶段的开发中,我们验收了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源代码一份、数据库完整ER图一份、需求报告12份,用户手册11份,有了这些资料,即便软件开发商退场,我们自己的软件开发人员也能接手。

4、进度风险

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看了第三阶段的开发,事实上从2010年12月开始正式启动,共计要完善和开发14个子系统,并要符合公司实际业务需要,还要达到特级资质考核的标准,时间特别紧迫,此时进度是最大潜在的风险,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不能按时上线交付,那么公司的就位考核将不能通过考核,那将给公司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因此,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控制进度风险尤为重要,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了进度风险的控制:

(1)我们首先制定了总计划,在总体计划中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时间,然后在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解,分解为较为精确周计划,计划的实施时间精确到天。

(2)每周一开例会,开会期间总结上周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有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

(3)如果入到突发事件,及时调整计划,总之保证计划的如期完成。

(4)提高开发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班加点地工作,保证实际进度不晚于计划进度。

5、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的风险

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成败的关键还看上线运行及推广应用,在华兴中核管理信息系统初期运行阶段中,通过评估,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风险因素:

传统工作习惯的阻力

用户掌握系统使用熟练程度

繁琐的数据初始化工作

系统不可预见性的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上述风险,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领导的关注和决策是软件应用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召开系统上线推广会议时,邀请了公司高层主管领导、各事业部相关领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共同明确后续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系统应用策略,如系统上线启用时间点、功能模块上线范围、相关业务人员使用范围,并建立业务基础数据的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由于领导的参与,传统的工作习惯的阻力能很顺利的化解,保证的整改系统的推广及应用。

(2)制定了信息的用户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公司视频会议的便利条件,对用户进行了大规模的轮番培训,以用户熟练掌握系统应用为原则,同时组建了多个QQ答疑群,随时回答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用户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了系统的应用。

(3)对于繁琐的数据初始化的问题,我们采用后台数据库导入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方便了用户,又保证了需要迁移的历史数据或初始化数据的快速、准确地录入到系统中。

(4)在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初期,我们也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在众多用户登录到系统后,由于并发数量过大,超出了服务器的承载,是整个系统的应用响应速度非常的慢,当我们找到原因以后,立即采用的服务器负载均衡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第三阶段的开发,由于在开发之前,对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识别、评估及控制,使系统的开发及上线运行得以顺利进行,使公司特级资质就位信息化的考核得以顺利通过,获得了好评。

但是,华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我们凭着经验而为,还没有升华到系统的、精细化的软件开发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应在理论的指导下,与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软件开发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对今后公司软件开发的风险管理展望如下:

建立基于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软件开发的风险管理体系,基于CMMI软件开发风险管理是强调过程管理,可以通过图一中的流程来说明。

图一: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规划:

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规划的环节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模型(图二)进行风险规划:

图二:风险规划

在风险规划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

确定风险来源:了解风险来源,将为系统地检查不断变化的风险情况打下基础,以揭示那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确定风险类别:确定风险类别是为收集的风险分门别类,标识风险类别有助于风险缓解计划中整合将来的缓解活动。

定义风险参数:风险参数是评价风险的标准,使得在管理不同级别风险的时候,确保最终结果的一致性。

风险标识:

图三:风险标识

风险的标识需要软件开发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共同完成,以识别任何可能对工作或工作计划造成不利影响的潜在问题、危害、威胁等。

风险识别的依据是:项目计划、风险管理总计划、历史经验信息、项目内部的不确定性、外部风险等因素来加以判断。

风险识别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将项目的不确定性转变为风险的陈述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

集记录资料

②风险定义及分类

③将风险编写为文档

识别出来的风险需要简明地表述出来,为下一步风险管理提供参考的依据。通过编写风险陈述和详细说明风险场景来记录已知风险。

风险分析:

图四:风险分析

项目经理负责运用风险类别和参数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对其赋值。这些参数包括可能性(概率)、后果(严重性或影响)以及时间框架(预计风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关系)。如何确定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和时间是需要评估人员根据经验或者历史数据的。这个值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定,也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风险分析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①确定风险类别:对已辨识的风险进行归类,同一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险的重要属性,对冗余的风险应该排除。

②判定风险来源及风险驱动因素:风险来源是引起风险的内在因素,由于风险识别确定的风险来源可能不太准确,因此需要通过风险分析更进一步判别,使得风险的来源更加简明、准确,便于进行下一步风险管理。

③定义风险度量准则:风险度量准则是进行风险优先级的基础,它是用来确定各风险对项目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的依据。它包括可能性、后果和行动时间框架。可能性的定性度量简单定义为:高、中、低,定量度量一般用概率表示;后果的度量也可以分定性和定量的度量,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来具体选用度量的方法;行动时间框架是指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的时限,阻止风险发生的行动时间也随项目的不同而不同。

④预测风险影响:根据风险度量准则,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后果的乘积度量风险的影响,在进度的影响中预测风险的影响是通过时间的延长来度量的。

⑤风险优先级:项目的风险很多,由于项目资源有限,不能处理每一个风险,只能集中有效资源,对高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对已识别度量的风险进行排序,以便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图如下图所示:

图五:风险控制

控制是指风险负责人以跟踪报告中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做出有关风险的决定。控制活动包括分析、决策和采取行动。

分析是使用跟踪数据来考察项目风险的趋势、偏差和异常情况,以此来标识风险状态中的显著变化,评估缓解计划的有效性,使决策者准确地决定最佳的行动路线。

决策是为了保证继续有效地管理项目风险,使用跟踪数据来决定如何继续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如:重新计划、关闭风险、启用应急计划、继续跟踪和控制活动等。当出现阈值超出了设定的限制、当前计划不起作用、发生了意外事件,使用趋势向相反方面发展时都应该重新制定计划。当出现风险发生的概率已经降低到或风险的影响已经减小到一个特定值以下、风险已经变成了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正在进行跟踪时,可以关闭该风险。启用风险应急计划是当出现已经超出触发条件或需要采取有关的行动时,可以启动风险应急计划。通过分析跟踪数据,发现一切都是按计划在进行,项目人员决定继续像以前一样跟踪风险。

采取行动是指执行那些关系风险和缓解计划中所作的决定,并保证将其文档化,存入公司过程财富库中,以便作为历史纪录和将来参考之用。

有效的控制能监督计划执行的质量、检测风险状态中的明显变化,同时能够对风险适时地做出以信息为基础的决策。

风险控制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对触发事件做出反应

触发器提出风险警报时,收到警报的人立即对触发事件做出反应,安排有关负责人(风险应对者)负责做好风险应对的准备。

执行风险行动计划

风险应对行动应该落实到相应的风险应对的实施人员,实施者根据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事件的实际情况,执行相应风险应对的措施。

对照计划报告进展

在执行风险行动计划的同时,必须将风险应对的实施结果与风险应对计划进行对照,及时发现两者的偏差。

④修正与计划的偏差

一般应对计划和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需要对应对计划进行及时地调整修正,使得风险应对措施更为有效,并且需要将改进的内容记录在案,以便在将来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能考虑到类似问题。

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基于CMMI的软件开发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实现软件开发的风险管理精细化、规范化,能对软件开发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管控,提高公司软件开发的风险管理水平,将软件开发中出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软件项目管理与敏捷方法》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6

在全球信息化这种复杂的大环境下,企业物流系统也日益复杂、供应链日趋精益化及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等因素使企业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物流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式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其次,通过阐明了中小型企业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风险成因,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管理控制措施。

关键词:企业物流; 物流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活动节奏的加快,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由此而引发了企业物流模式的巨大变革。过去的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与分销全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危机感迫使企业必须转换新的战略来赢得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入,信息流也成为了物流的主体。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已逐步深入企业,全球化物流战略、互联网物流战略及绿色物流等新理念也登上物流的大舞台,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管理手段略显落后;2.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3.排斥协同竞争。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物流一体化,2.优化物流资源,3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系统化,4.提高企业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风险的特点

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生产销售一体化,过程控制与经营管理集成化,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全面实现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最优配置。从企业业务流程中就可以看出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将成为企业物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参数指标。企业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企业所在的整个供应链系统(OPN)的正常运作。因此 ,探讨新经济时代企业高效的物流组织模式,企业物流风险也拥有客观性(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整体性(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跨企业和跨部门来整体协调)、复杂性(企业物流活动变化、网络复杂化、涉及成员分散化的特点)、多样性(企业物流的每一项功能活动都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和综合性(企业物流系统内部资源的配置与外部资源的协调性)的特点。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通过对现有的风险定义进行研究后,结合风险学对于风险定义的研究结果,结合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企业物流风险界定为: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行使物流职能,组织物流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物流的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使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蒙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下面根据企业物流风险的特点,对其突出的五个风险进行分析:

一、环境风险,由于企业网络化物流组织是在供需链上进行的 ,而在供需链上各个环节是串联模式,一旦供需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引起供应链的并发。物流组织方式、物流联盟形式及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物流组织及其效率的重要因素。另外,物流组织是跨区域的、并通过不同网络或信息系统运作的,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环境(包括生活观念、政治经济环境、局域网系统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以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产生物流组织风险。

二、企业组织文化风险,企业组织文化作为整个企业灵魂,如果由于企业的文化引起员工、客户或者供应商解除合同无法做到企业内部信息通畅协调一致以及高层领导对现代物流发展格局、风险管理理论的认识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导致企业物流风险意识薄弱而引起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该风险的产生主要在于社会经济基础,传统的思想观念,政府、企业及个人的信用基础。从市场运行环境及企业运作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企业及个人相互之间的信用机制,传统的 “到手是财” 、“眼见为实” 等思维方式固化和阻碍了企业及个人的社会经济交流,使得企业在网上运作的方式、范围、机会、成功率和合作程度(如政策法规、个人诚信等)都受到限制,网络化运作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以企业的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以提高客户信誉度到线索,强调物流运作的客户服务导向性,成为客户服务驱动物流。

四、信息风险,市场销售信息和客户反馈的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保护或者合理的利用而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影响客户信誉度、产品的研发改良、技术信息资源交流等。整体上来说信息的不对称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计划的合理配置,以至于企业对市场环境失去控制。

五、系统风险,因企业的物流组织是通过物流系统的网络化集成使企业物流资源得以优化和重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资源成本,加快了对市场供需的响应,易于实现企业物流组织的超敏捷化。但也正是这种系统的集成,增加了物流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冲突 ,使其协调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企业物流组织与运作管理的风险。

四、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与控制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物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系统及环境,其中信用风险属于意识领域的,需要一定时间从观念上思维方式上逐步地加以更新,并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机制的建立,形成政府、企业及个人间的良好信用关系,降低信用风险;对于系统风险则是企业控制物流风险的主要任务,即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物流系统集成模式、联盟组织方式、利益驱动机制与分配方案、物流过程设计、物流组织柔性及应变措施等方面来控制物流风险;环境风险相对来说是难以控制的,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如市场需求预测、机会把握、信息的分析等)或采取相应灵活的组织措施和策略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到企业信息通畅对称,各部门协调一致,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注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的防范机制。

一、重点在于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的信息化建设,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出发,成立相关部门,选择合适的人员负责风险控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合理地选择风险控制措施;合理的控制市场和成本,做到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