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30-0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行政事业运行成本,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如何破解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难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症结与表现
(一)界定不清
缺乏产权观念,个别单位视国有资产为部门、单位所有,以筹措经费改善福利为名,将房屋、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用于从事经营活动,所得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账,随意改变固定资产用途,甚至有的个人任意占用公物,长期不还,最后化公为私,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二)账实不符
没有完整的产权登记,众多资产无账可查。尤其是房屋等建筑物,由于靠财政拨款,资金缺口得不到及时补充,施工单位代垫款项过多,财务纠纷频发,不能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发票难以及时开出,以至于有的固定资产已完工多年,还没有入账,导致账实不符。
(三)盘活不佳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变更、业务范围和结构调整、人员编制缩减等原因,导致资产不适用或过剩而闲置浪费。特别是随着科技飞速发展,部分资产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替代更新同类资产的速度加快,而对闲置资产管理应用不广、经营调配不善,流通渠道不畅,人为出现新的浪费。
(四)监管不力
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缺乏刚性约束和有效的制约机制,致使有部分国有产权游离于管理监督之外。资产使用、更新换代、评估监督、资产使用等问题频发。表现在:(1)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报损过于轻率。(2)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账物分离或账账、~物不符,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3)在资产管理上存在“重钱轻物”、“重建轻管” 思想,对一些产权不是很清晰国有资产,有怕吃力不讨好的思想倾向,导致不想不愿去管,资产处置随意,难免造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体制多变而且缺乏连续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处在国资、财政、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由于多头管理,认识不统一,关系不理顺,监管始终得不到有效落实处。
(二)管用维护脱节
部分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关系不顺,有的单位,其产权属主管部门,但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却要下属单位负责,造成管理和使用相脱节、资产的安全与责任无人承担。
(三)法规制度滞后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较为薄弱,不论是从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从微观的操作细节,都处在有章难循、无章可循的尴尬境地,没有跟上改革发展的步伐。
(四)制约机制乏力
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有的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权属不清、职责不明、资产价值和效能观念淡薄等问题;有的监管部门缺乏刚性措施手段,国有资产处置“先斩后奏”、“暗箱操作”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探讨
(一)要把着眼点放在工作理念创新上
理念是权力运行的灵魂。思想重视、观念创新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要素。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转变观念,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变分散为集约。进一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实施各类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灵活高效地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二是变资产为资本。加快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努力把沉淀的国有资产转化为流动的国有资本,激活资本增值潜力。三是变“经办”为经营。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活”起来,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二)要把根本点放在改革管理体制上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购置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很难形成合力,实施有效监控,无形之中就变成了实质上的单位所有。要明确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责任主体,财政、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分兵把守,共同协调配合,全面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要把关键点放在科学有效监管上
一是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并举。坚持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绩效。着力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资产配置程序,管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资产的公平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二是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齐抓。(1)必须明晰各类资产账目,严格资产的财务核算,如实反映资产存量,定期专项审计。切实落实每年资产清理(盘点)的报表编制上报制度,特别是对购入专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绩效评价。(2)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杜绝有账无物和有物无账的发生,防止账账、账物不符。(3)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对实物资产的使用、变动、处置实施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三是坚持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共管。坚持“集中有效资产、整合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消除无效资产”的思路,推进资源的高效整合,努力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切实发挥国有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益。
(四)要把核心点放在完善法规制度上
国有资产管理,如何管,靠什么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经管资产的范围,界定管理权责,逐步建立经管资产的登记、核算、统计、评估、考核等管理制度体系。各单位要对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拨、收益收缴等管理办法和信息报告、监督检查等配套制度,全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对资产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则与标准、流程与制定、管理与控制,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进程,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2
1.1实践中的管理责任主体多元化高校国有资产普遍实行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职能部门管理实物及其账目,大部分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权又在各个院系和机关,因此实物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管、调配管理的部门。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成立了资产管理处,并经历了多次物资清理整顿、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工作,但往往是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基建部门数据不相符,前清后乱,如建设完成并使用很久的房产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结账,财务部门不能认定此项资产,而被资产管理部门认定为固定资产,由于资产的认定比较随意,造成对学校资产总量难以确定,对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资产数据真实性下降,漏洞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主体多元化,资产管理处的部分职能仍然由其它部分执行,比如,涉及到教学设备有教务处设备科参与管理,部分房产由产业处或者后勤管理中心等管理,而且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和沟通,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重复购置,不及时报废等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的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检查、监督。
1.2国有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家底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产权管理、产权界定、产权保护等责任意识,对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以至造成下列情况发生:①账实不符。学校有多少资产说不清楚,对一些物资、设备、办公用具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脱离了国家监督管理;一些单位管理人员调动时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引起账目不清和后续人员对所管理资产心中无数;②存在账外资产现象。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部分账外资产。账外资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用账外非法资金购买的,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③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不规范、不申报、不评估,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处置或低价转让,造成资产流失。
1.3国有资产购置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不计成本,存在着重复购置,各单位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现象,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在多个部门购建相同的设备和设施,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已经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存放在仓库不用,或者因技术过时遭受淘汰等闲置浪费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这些现象一方面归结于高校资产管理者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缺乏完整,有效的资产数据以避免重复购置,缺乏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比如一些单位旧的仪器设备实际已经多年不用,甚至使用中已解体或者下落不明,而各院系不报损,这些都造成账物管理脱节,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随意性较大,重复购置较多。
1.4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松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是大趋势,为此,有的高校将其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性行业。例如: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原始资金兴办工厂、公司、商店、饮食业等经济实体,或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以及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而高校原来的这些校办企业,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已经是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仍然无偿地占有学校的土地、设备、房屋等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还有的经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关门散伙,使大量国有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其遗留下来的“亏损”、“清算损失”和连带“债务”则由学校的国有资产填补,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学校的国有资产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利益私有”的后果,使学校投入的经营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2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思路
2.1建立高效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各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一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应当把部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需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量。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领导,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在人员组成上不仅要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等人员,各二级单位还要确定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院系、研究所、职能机构乃至课题组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安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
2.2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和评估以及资产统计和资产分析等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性和基础性管理工作,为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并做到违规必究。具体应着重以下方面:①购置制度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部门、单位提出的配置设备或采购要制定规划和标准,防止无计划购置、重置或闲置而造成浪费,同时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②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手续。严格实行采购和验收两条线,对于用各种资金购置的资产严格验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对于自制、接受损赠取得的资产在验收后也应登记入账、纳入全校资产管理范畴,登记总帐,分类组账,填写实物登记卡,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和房屋要还要建立相关档案。③制定和完善资产转让和处置制度。转让、处置关系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因此应持慎重态度,要经过专家领导小组的评估和论证,写出书面鉴定报告,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后方可实施;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全校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资产核算分析。另外要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2.3加强现有资产合理分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高校本身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做到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资产,因此管理出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确立主人翁意识,勤俭节约,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针对高校内部有些单位资产严重不足,有些单位资产闲置凝固,利用效率不高这些资产分布不均、占用不合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闲置不用或不需用的资产统一调配,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促进内部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存量优化的配置,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对高校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计划、分配、协调,实现高校办学的最佳效益。
2.4明确资产使用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必须从制度上明确资产使用者的责、权、利关系,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把资产保障和使用效果以及利用程度同学校各个二级单位领导业绩考核和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以资产效益指标来规范和约束二级单位的投入和支出。对非经营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考核资产的完好率、利用率进行评估,评估各单位对于学校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贡献;对经营性资产,学校应征收相应的土地占用费、房屋占用费和流动资产占用费,并考核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用率。另外还应以制度规范各单位的有偿服务活动,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其运营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核算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指导一切管理手段落实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核算的相关制度,对加快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内容至关重要。
1.完善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资产核查工作,全面了解单位内部的实际资产状况,同时建立并规范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台账制度等。以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高效、全面的管理与支持。
2.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除了做好基本的资产清查工作之外,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数据等收集并整理,完善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资产管理核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制定并规范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标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产合理性研究工作,因此没有对资产配置提供必要的量化参考标准,客观上给资产的合理配置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一方面摸清内部各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与财政部门加强合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制定合理的资产配额标准,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促进资产配置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4.制定以政府采购为主的购置资产方式。对于行政事业性的资产购置来说,其主要资金来自财政资金,通过政府采购及国库支出的集中支付方式,可有效控制公共支出的效率。因此,应该将行政事业性质的资产购置活动全部采取政府采购模式。这样,一方面可降低资产的形成成本,减少政府财政,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并从源头控制资金使用和资产的形成,为加强国有资产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奠定基础。
二、加强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通过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制度与调剂制度,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核算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经之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的租赁、存量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变现处理与收入、基建支出及修建支出等内容。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应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优势,综合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与制度。根据各项资产的配备标准,相关单位应制定构建计划,并完善所需配套的预算体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需购置的固定资产,通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以政府采购及国库集中支付形式完成购置工作,并将其纳入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环节。
另外,对于超标的资产配置,严格控制计入预算中。除了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之外,还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调剂,优化资产配置,将市场机制引入国有资产的配备、处置中,通过租赁、联营、拍卖等形式,实现国有资产的公平、公正、公开化。
三、重视非经营资产的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中,涉及诸多办公设施、办公住房或公有住房等非经营性资产。加强对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重视,对新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办公设施、工作设备等采取自行采购形式,缺乏统一的购置标准与管理规范,造成国有资产分配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的产生。当前,我国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购置,除了基本的办公建筑、用车的资产配置提出了明确文件规定之外,大多数还缺乏配置标准及相关政策依据。因此,应在尊重历史、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加快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的核定,并提出资源配置标准,实现按需分配。另外,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需购入的新资产,应尽量从现有资金中进行调剂。同时,可以通过联营、拍卖或租赁等形式,加快资产流动,制定有奖有惩的制度管理,鼓励占用资产的单位及时清理闲置资产,再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的实际状况及使用需求等进行无偿的调拨、配置,尽量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四、实现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
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在确保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用于单位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当前,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处理,利于挖掘国有资产的使用潜力、盘活资产存量,同时加快融资来源。但是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如果管理不善,很可能给钱权交易、暗箱操作带来可能性,为腐败提供给机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非经营性资产“资本化”,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制定并执行非经营性资产的审核程序与审批制度,所有费用支出须报财政管理部门审批;②单位内部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的专项管理,如设置台账、实现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定相关奖惩政策等;③在必要情况下,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实行评估;④提出非经营性资产的有偿使用具体方式,并依据资产价值收取相应占用费,明确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及投资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国有资产集体化、集体资产个人化”现象,提高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固定资产的改革发展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的改革,可在会计信息中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首先,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盘查工作,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的重置价值、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等,确定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固定资产的预计净产值、资产单价、未来使用状况、增值风险大小等原因实行分类,以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总额等;其次,取消原有的“固定资产、专用基金――修够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准备”等相关项目,在清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时,应明确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差额,以固定资产的“科目贷方”取替“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体现固定资产的基金余额,实现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折旧”、“事业基金”等。对于每月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分别进行“经营支出、事业支出”借方,贷记“累计折旧”。另外,当固定资产减值时,应如上所述,分别计入“经营支出”、“事业支出”借方,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最后,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应单独列出“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大科目,以此准确反映国有资产的固定资产净值情况。
六、完善监督约束职能
通过一定的约束与监督手段,可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避免出现违规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宏观防范及微观监督相结合的工作,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减少浪费。在宏观层面,通过财政部门、单位主管部门建立双重管理调控:财政部门主要以价值形态为出发点,强化单位国有资产运用的考核,制定相关考核指标,控制经费支出。主管部门以实物管理为出发点,主要在于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完成单位国有资产的登记与统计。在微观层面,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强调单位会计的监督职能,从会计层面严格把关,并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审计监督、资产清查等工作,做到帐前审批与账后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同时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
由上可见,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管好用好国有资产是其发展的基本保证,并以此实现“为群众服务、对社会尽责”的总体目标,不断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核算方法,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节约型、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才良.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J].现代审计,2009;6
[2]姜明,韩传模.国有资产会计保值增值核算[J].国有资产管理,2007;9
[3]贺彩霞.浅谈集中核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4]池元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堵塞资产流失流动[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5]秦嘉龙.资产核算中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4
[6]刘莉.浅析集中核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J].商场现代化,2008;15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4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资产管理整改措施,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管理上能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使行政事业固定资产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
关键词 固定资产 管理 问题 措施
管理固定资产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侧重对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而忽略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出现很多漏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有效地管好国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并使保值增值得以实现。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1.会计信息不准确,不规范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目前存在的普遍的现象是固定资产明细账设置不完整造成明细账与总账不一致,从而导致大量帐外资产的产生。
2.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更是有个别行政事业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缺陷在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下,存在着特有的核算方式,这便使行政经费一旦成为实物后,就游离了单位的监督视线。依据现存的会计制度规定来看,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时只针对占有的固定资产,然后把核算出来的结果提供给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这样核算出来的结果是不经过其他部门的,因而它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是没有保障依据的。另一方面,会计制度还有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折旧情况,所以在统计报表上能看到的就只有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因而固定资产的净值也不能反映出来,久而久之便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偏离了实际价值,最终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
2.报废程序繁复,造成会计处理滞后固定资产在清理资产和核对资产的手续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在中间的出来环节、程序过程中又缺乏严密的监督管理,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报废是不提及折旧情况的,报废的过程中只是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好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后,然后再上报主管部门就可以,所以这些手续在操作过程中是存在漏洞的。因此,按照比例就有一些固定资产是没获核准报废的。如果在申请第二次报废时,又必须重复上一次的申请报废工作手续。
3.单位人员的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都不是专业出身的,同时又缺乏责任心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从而造成监管不到位;另外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意识也很淡薄,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需要各方面的有效衔接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的。但是,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重行政,管理制度松懈,领导管理缺乏主观管理的意识,对财产变动的决策缺乏民主化等等,造成财会人员一切听从领导指挥,而未根据制度规定来进行处理。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树立依法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切实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利用固定资产所经营收益的,必须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不能用于其他的用途。另外,固定资产的购置必须按照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来执行,坚持按规定程序来申报固定资产,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转让等,提高单位领导和一切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责任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验收入库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须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记入《固定资产明细账》,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已入库存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各类资产的使用说明和存放要求进行保管,填写保管单位并定期检查,库存固定资产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领用或调换;处置固定资产须填写《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单》,据单入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或物品,要建立领用交还制度,并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资产;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在其办理所用资产交还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思想素质,规范账务处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核算技巧,有效的分析技术,全面的理财能力。此外,单位会计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单位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单位与上级主管理部门,单位内部财务科室与其他业务科室,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人员,财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等,建立和谐关系,需要财务人员多跑腿,多动嘴。
4.建立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模式指的是由财政部门集中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对单位的固定资产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软件集中管理。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摸底排查工作,核对账上资产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对发现的“账外资产”及“虚有资产”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情况得知,国有资产是否管理规范是否存在流失的潜在风险是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更加能够直接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所以,各行政事业单位应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提高人员素质入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5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法律上为国家所有,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并可计量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也有助于提升财政配置资源效率,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腐败问题。2006年底至2007年10月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8.01万亿元。在全部的国有资产中,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数为5.31万亿元,占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14%;固定资产总额为4.18万亿元,其中土地、房屋及构筑物所占比重是66.4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和质量也正在不断改善。从数量上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不断攀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已达4万亿元,目前已占到国有资产总量的35%[2]。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机关内各单位的管理模式。依照现行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机关内各单位无论什么资金来源形成的资产,一般应由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二是在机关之外办公部门、单位的管理模式。除机关内各单位外,在外办公并列入部门预算的单位,大都拥有各自的办公用房及其他国有资产,还自行使用并掌握资产方面的专项经费。三是临时或专项工作机构的资产管理模式。部分临时机构、各类指挥部的工作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这些资产由临时或专项工作机构负责管理使用,大都属于监管的空白区。此类管理模式所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比重较小。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监管体系,同时明确了“由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各自负责,各级财政部门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综合管理;主管部门则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由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财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不少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财产范畴虽未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完全对等,但在管理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类似和相通之处,可为借鉴。
(一)管理模式
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公共财产管理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模式。
1.日韩模式
日本对国有资产实施分类管理,有综合管理、行政资产管理等。该国行政资产由政府各行政部门最高层次官员管理,除法律规定以外,不允许随意处理或抵押给民间企业团体及个人。综合管理涵盖国有资产管理的综合协调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设计、制定等。日本财务省财务局是日本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的全面综合管理,各省、厅为资产管理的执行单位。韩国国有资产管理原则为“多级负责、分类管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级负责,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团体分管其所属部门和团体的国有财产,地方国有财产则受财政经济部委托,由直辖市、道、自治团体总管,并且经直辖市、道、自治政府将管理权责下放到各市、郡管理;统筹管理韩国国有财产的部门为该国财政经济部,该部长官(部长)负总责。
2.美加模式
“集中管理,分散使用”是美国联邦政府资产管理的总体原则,主要开展动产与不动产的分类管理。美国的总统预算办公室和财政部负责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国会是预算审批机构,财政部负责管理投资于企业的非经营性公有资产;联邦行政服务总局于1949年成立,是联邦政府资产管理的最高执行机构,对使用政府财产的政府公司,设立了国会听证会、公民监督、政府审计的三方监督制度,该行政服务总局负责管理用于行政服务的公有资产,负责联邦行政资产及行政服务的采购供应、维修处置,对联邦政府资产实行集中管理。加拿大由为政府开展支持保障的共同服务部门牵头,对联邦政府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财政部和国库委员会为资产预算负责机构,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为该国资产管理机构,肩负着为整个联邦政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责任,在联邦政府资产管理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3.德国和澳大利亚模式
德国联邦政府的资产主管部门是联邦财政部,联邦资产管理局隶属于财政部,负责对分布在全国的联邦资产实行管理。联邦财政部以五年财政计划为根据统筹编制年度预算草案,各部门依据财政部下达的预算编制通知上报预算草案,联邦财政部则会同联邦议院对预算草案予以审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财产的管理与运行,包括管理联邦政府物产以及制定政府物业管理、购置政策等,主要由机关事务部来负责。财政部和金融管理部下设的澳洲工程局主要负责联邦政府办公用房和设施设备等资产的管理,由联邦政府授权对政府财产实施完全商业化管理,州及地方政府资产则多由公共事务局管理。各资产使用部门在向该国财政部申报预算且由国会讨论通过后,将获得一定数目的财政资金,并向房产管理机构提出使用办公用房的申请,经由房产管理机构统一调配自有办公用房,或进行市场租赁,但须向房产管理机构支付使用租金。
(二)经验与启示
以上国家公共财产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法治化进程、介入领域、管理体系及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均具一定的借鉴意义。
1.政府资产管理法治化和专业化通过政府对资产的法治化管理,在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透明度及资产管理效率的同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普遍开展对部分政府财产的专业化管理。该类管理有利于避免财产的重复购置与闲置浪费,进一步提升政府财产的使用效率[3]。
2.政府资产很少直接介入市场竞争领域政府资产在市场经济较完善的国家,仅限在行政职能履行和公益公共服务提供等市场效用不够明显的领域。
3.有效推动社会事业产业化、政府用房市场化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除部分不盈利而社会又迫切需要的公益公共性领域由政府投资外,对文化等社会事业本身不参与投资运作,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周密完善的管理监督措施,按照市场化要求面向社会寻求对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着手探索内部结算、商品化供应的租赁制度,以市场化手段调节调整政府房产的结构和分配使用,鼓励使用单位节约空间,客观上也为节约并明晰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打下基础并创造条件。
4.政府资产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履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不断建立健全政府资产管理体系,并对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分工作出明确规定。
5.监督制度严格规范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着手建立了严格规范、相互制约的政府财产管理监督督查制度,以有效防范政府财产管理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与失范、腐败现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长期来看,受到计划经济下管理方式的影响,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重重,阻碍了公共财政体系的运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传统的政企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受利益驱动、责任意识缺失等因素影响,各单位缺乏明确的目标、责任和权利,对国有资产管理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不可计算效益,超预算或无预算购建国有资产不违反财经纪律,出现缺口还会由财政来承担,造成资产管理权责不清、人员素质不高、硬件不足、资产随意处置、忽视对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等,使得资产在使用、管理中漏洞频出。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环节,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衔接不到位,由于缺乏合理统一配置标准,导致部门、单位间配置不公平。在资产使用机制上,存在资金投入与资产使用绩效考评的脱节、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在资产处置机制上,资产与收入管理脱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于低效、闲置甚至冬眠状态,对于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资产,不能及时调配,影响了资产的管理效能、使用效果和寿命,不能保值增值,也难以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潜在价值。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不到位
会计核算制度有漏洞,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其财务状况及运营效果,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会计监督也缺乏力度,多数单位没有设置专职部门或人员具体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导致使用管理职责不清、出租及处置随意、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从而也造成底数不清、账目不明。一是存在虚账和账外资产现象,部分单位建设的办公用房、公益设施等资产,已经投入使用达数年,其工程支出始终未入固定资产账户;二是产权意识淡薄,有些单位资产的原始产权证件不完备,资产存在着潜在流失的危险;三是缺少上级部门划拨、调拨资产给下级单位时或接受捐赠部分资产的原始手续或票据,致使资产游离于账外;四是对固定资产已有的增减值变化,某些单位未及时予以财务处理,对部分长期挂账的资产未能及时进行清理;五是部分基层单位纳入统一集中核算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仍不到位,如有些单位财务交接时,未及时盘点固定资产、进行账实核对。
(四)管理体制不顺
问题症结的根源还在于体制方面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不规范,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资产管理信息共享程度较低,而且对违规违法现象也束手无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脱节于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体制,弱化了监督管理手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衔接不力,致使各单位不能服从于统一管理和协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评价体系,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占有的无序状态,也导致了国有资产基础层面的管理尚不牢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服务决策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资产管理手段不科学,有效资产管理缺失。二是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账目登记有待规范,有些单位不设固定资产明细账,更无法实现固定资产账实与账卡的相符,缺少对实物资产控制,部分单位固定资产支出方面无明细单,账实无从核对,固定资产也无法予以登记。三是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制度约束或有制度没有真正实行。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无账可查,没有完整的产权登记,家底不清,导致对这部分资产管理手段落后。四是内部财务控制与核算不完善。大多数单位账物都由同一人管理,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成批物品采购“化整为零”,规避政府采购监督,购置或建成相关资产后缺少应有的验收手续。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各单位资产的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价值管理衔接不力。行政部门负责实物管理,财务部门则负责账务管理,监管权责不清晰;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业务量大、人员少,难以盘点控制各单位的固定资产,而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则“无账可查”,极易造成账物管理的脱节。二是财政资金的供求矛盾加剧。资产更新与购置的预算安排不能严格依照工作需要予以科学合理安排,使得资产的预算安排常常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另一方面各单位因占有行政资源的无偿性,引发相互攀比、树立政绩等的内部扩张诉求,争项目、争资金比比皆是,无形中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资金供给的紧张。三是财政的分配和调控能力逐渐削弱。因为各单位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财政支出产生的失衡,加之产权混乱、分散,财政部门很难完全掌握现有资产底数、构成及现状,资产购置管理粗放,且时常出现随意、重复现象,进一步加速了资产闲置、流失,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有些单位甚至直接以行政命令代替增量调控,造成当年财政支出预算结构很难得到优化,在严重弱化资产财政预算分配能力的同时,无形中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四是缺乏规范的资产形成制度和确保资产配置科学合理的资产配备制度。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是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办法,如建立了产权登记制度、统计制度、“非转经”评估处置办法等,不少管理办法流于形式,且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而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乏力的主因之一。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途径
在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从理论层面重新审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外,还需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摸清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整体改革思路,从体制、机制、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探索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理顺管理体制
在公共财政模式下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体系。第一层次为财政部门牵头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属于领导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国有资产管理行使领导权,依法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规定,决策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第二层次为主管部门,即资产管理机构或资产经营公司,内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使用成本中心,该成本中心主要负责:划分成本责任;加强成本管理;合理划分管理和使用权力及划分责任,加强与预算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第三层次为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二)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其核心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性资产预算管理制度。要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统一预算内外资金。资产配置方面实行资金预算联合会审;资产使用方面实行资产和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资产处置方面资产处置与收益统管相结合。二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不能参与单位资产的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资产备查登记簿、固定资产卡片等,定期与核算中心的账务进行核对,对账实不符的要及时查找原因;对未入账、报废报损资产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进行账务处理;把资产管理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中来。
三是要建立国有资产购置与政府采购相衔接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不仅能降低资产成本,提升公共支出和资产配置效率,还能实现资产源头控制。由国资监管部门编制并下达国有资产年度购置计划,并报政府采购部门备案;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实施资产政府采购,并将相关结果随时反馈给国资监管部门;国资监管部门要密切联系政府采购部门,确保全面掌握资产采购信息,为资产全过程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要健全国有资产的处置机制。本着物尽其用原则开展调剂、处置,提倡占用单位积极运用拍卖、租赁等形式促进资产流动,及时清理闲置资产;由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根据不同单位的资产状况和使用要求无偿调拨、重新配置,组织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的申报、登记和评估定价,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处置和调剂,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新的有效资产,以最大限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五是创新并建立分类管理的运行机制。非经营性资产实行委托管理的方式。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对学校、文化场所、医院等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及保值增值责任。经营性资产,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化运作运营机制,以国资委授权经营方式统一经营,收益上缴财政,对未列入行政办公用途的事业单位公建物业和空置物业实行以社会化管理或多种形式营运的资本化管理,要发挥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用,对非行政用途资产和以往对外投资产生的债权,可经由评估及债务清理,分层次分阶段划转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并通过委托、置换、外租等方式开展运营,由经营公司负责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对国有股份予以优化并收缴收益。六是健全监督机制。以强化使用管理、加强处置管理完善收入管理、规范配置程序为重点,由财政部门具体担负资产监管,防止资产流失和腐败形成。
(三)强化基础管理,制定和完善监管方面的法规和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
一、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
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购置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科研项目的经费统一安排的,所执行的科研项目不同,对仪器设备的要求也不同。而重复购置的现象仍然存在于农业科研单位中,有的项目一经验收成功,与之配套的专用设备便被归放于项目研究小组,很少再次使用。再加上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和项目间的良好沟通,导致资源浪费成为常见现象,造成财务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同项目组之间常常各自为政,资产在各项目组之间封闭使用,而各项目组之间又存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单位又缺乏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资产配置的随意性较大,加剧了资产配置的不公。
(二)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只注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而忽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这种“重钱轻物”的的思想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严谨性:1.产权意识淡薄,对于房屋建筑物而言,认为该资产是“国家所有”而不是部门或单位所有,不可以随便处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待房子建成,项目验收通过就完成了,认为领不领产权证无所谓,年代久后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2.由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人数少,有的没有设置固定资产专职管理人员,对捐赠的或国家直接划拨的资产没有及时进行账卡登记,形成了账外资产,造成管理责任的不清。3.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比较注重人情味,很多事碍于情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通融,对于遗失的单位固定资产或是损毁的资产没有终究责任和处罚的措施。4.缺乏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由于资产购置后,主要存放于各课题组使用,课题组在项目执行时只考虑投入,实际使用时往往很少落实责任,而对于一些从国外进口的高端仪器设备,科研人员在使用中对于仪器运行出现的问题又缺乏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闲置,缩短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
二、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将固定资产购置与预算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相结合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采购固定资产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资金和科研项目经费,这就要求年度预算编制时就要结合单位现有资产状况,对购置预算提出合理安排,不能盲目重复添置固定资产,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的客观需要。对临时需要且能够通过市场租赁的大型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就不要重新配置。课题组项目预算编制时要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购置固定资产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档次,不计后期运行成本,出现“大材小用、优才劣用”的不合理现象,造成资产浪费与闲置。资产的配置应符合科学、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
(二)树立资产整合、共用观念,提高固定资产合理利用率
对固定资产状况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各课题组之间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于一些闲置和共享性较强的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要及时掌握存量,要树立科研人员共享、共用的观念。科研单位本身可以建立公共实验室,将闲置和大型、高端的精密仪器集中起来调剂使用,创建共享平台,并引进共享激励机制,制定合理、公开的有偿使用价格,用于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引导单位理性配置,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防止搁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三)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动态监控,促进单位资产管理
科研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后,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将资产名称、规格型号、购置时间、使用人、存放地点等信息准确录入系统,形成打印出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便于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年终盘点。对于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使用人、处置报废、权属等重要信息变化时,在系统中要及时修改信息。对固定资产申请购买、审批、采购、入库、调剂、处置、经营、权属、使用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在线监控,增强事前控制的整体效果和提高事中控制的精确度与准确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资产状况,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资产统计分析,还可以满足预算编制等需要,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
(四)建立健全人事约束机制
为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约束机制。为此,首先要明确单位和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人员和资产保管人员职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岗位的工作准则和工作行为规范条例,制定资产管理人员考核办法、资产丢失、损坏等赔偿等制度,从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并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三、结语
伴随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但是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所以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进行改善和创新,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对固定资产加强管理和完善,建立相应的资产监督内部控制体系以及人事约束机制,为农业科研研究工作的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使农业科研成果更加丰硕,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多做贡献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秀芬.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
[2]徐化芳.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