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的思维导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法的思维导图

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1

税收不仅是一种财政手段,课税与征收之依据及方法更涉及经济资源之分配、重分配及社会阶层之流动,动辄影响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因此根据财政、经济、社会等不同观点,税收理论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或是对话内容也将随之不同。[7]税法学研究的主轴课题、研究范畴及研究方法究竟为何呢?这些都是日后对话内容的重要部份。诚如学者所言“对于税法做体系的、理论的研究为目的之独立的学术领域,称为税法学。税法学把握课税的法律秩序,依据宪法、基本人权、课税权力的分配比较衡量税法规定,并依法律的授权规定衡量法规性命令。税法学的主要课题乃是将此类法规要素加以体系化,进行税法的方法训练以及正确术语的操作(符合量能课税的公平征税),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及税捐罚则的体系建立及其合理化,并致力于研究正当的课税。此外,税法学也应当理解税法的制度沿革,以求从中了解现行税法规定。”[8]另学者亦认为税法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路径:一为透过具体税法制度,一为透过税法与其它相关学科(其它部门法、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历史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之关系,该学者较倾向于后者。并认为税法学也与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事法、法理学甚至诉讼法等各部门法具有交错的关系,在理论上应采交叉研究方法,才能对税法学研究范畴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9]也有学者主张综合运用法学方法论与非法学方法论来指导一个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重要的是合适的方法与方法的不断创新,以避免主观臆测与盲人摸象的情况发生。[10]

完整的税法学教学及研究,除单纯探讨税法之本质及内容外,税法学关于税法规范意义、税法正当性来源、税收权力分配的机制,甚至税法规范的哲学基础也应纳入深化税法学教学与研究理论的范畴。此外,税法学之教学与研究更应兼顾税法制度设计之思维及时空背景与历史沿革,以及经济效率理论及社会公平理论于税法学中之应用,同时应建立税法与相关法律体系之位阶及部门法间之整合与适用。然而回顾目前为数不少的税法学研究文献,税法学跨学科整合之研究仍付之阙如,纵有跨学科之研究,其对话主轴亦不甚明确,各说各话彼此间缺乏交集,甚至缺乏有力的论证过程。换句话说,今后税法学教学与研究主轴应致力于透过税法学的研究是否能促进生活中所需求法规范的完善,并经由一定的机制和程序的形成作用,来进一步有效规范国家权力(税收立法、税收行政、税收司法等等)运作,进而更加厘清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以达到实现税收正义,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之目标。

单从税法与相关法律体系之整合与适用观之,我们认为税法与宪法的整合研究对税法学理论的深入甚具关键作用,[11]虽然面对现阶段立法的不完备以及违宪审查机制尚未确立的处境,税法

与宪法的对话有实际之困难,而又这涉及根本政治体制问题,并非尽靠学者争论就能解决。然而税法学发展必须意识到纳税义务是一个宪法层次问题,特别是在城乡法律二元化体系下,更须有一个统一宪法意识与以打破这种计画经济体制下残余的弊病,建立一个温暖而富有人性的税收法律制度。市场经济主体只要负担不违反宪法规范的纳税义务,则其在经济上的自由与权利都应该获得宪法的尊重与保障。纳税不只是依法律,更不得违反宪法理念,这才是真正的实现依法治国,提倡多年的依法治税方能真正落实。否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进行立法修补,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税法学的教学似应有此体认。我们认为从宪法高度对税法进行较深入的教学及研究似应成为今后主流趋势,而这只是一种研究路径,并不影响税法学本身地位。另外税法学论著投稿国外主要期刊少之又少,今后如何思索从我们所在社会中产生切实的问题意识,避免自我封闭,以提升国际学术对话,此有待法学家及实务家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议题不断进行对话,并作进一步的学术规划安排。

除建立学术论辩的对话平台,并扩展税法学的研究基础外,另一个应纳入税法学教学与研究的对话平台乃税法学理论与实务的对话,透过理论与实务之比较与分析,始能厘清问题之所在,并提出更符合事实之解决方案。从法律发展的比较史观之,正如学者所言:“英美的依法行政,其一切系由下而上的措施,与欧陆依法行政系由上而下的方略,有极大的差距;英美一切由基层做起,所以,人民对于法规之认知非常透彻,当然其规范性、公信力与执行力也因而提升;而欧陆则长期承受君主专制之传统,特别强调高层的以身作则,或制定法律以规范人民行止,其结果并不理想。”[12]税法学研究更应思考如何建构社会基层主体意识的税法规范,由下而上审视政府税收立法、税收行政及税收司法的权力运作。并注意基层反应与需要,例如为因应税法的变化所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是否须与企业协商,以及在什么阶段进行?关键是如何将利益团体的游说公开制度化,避免规则的制定过程垄断在少数利益团体参与中,以及大量税收行政法规是否已突破或改变税收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等?

另就有关税收立法实务之研究观之,我们也注意到不少的研究文献,往往是一些法条形式的、机械式的表面上移植,而忽略更趋周密符合学理的税收立法技术分析,另外对于税收立法如何移植以及税收立法公平性的评估也甚少着墨。若再加上现在关于税收立法草案都是较保密而不透明的,甚至且连事后的立法理由及立法过程会议记录亦无法透过公开程序获得,更加阻碍了学术理论与立法实务的对话。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税法学理论与实务间之对话,对于进一步提升税法学教学与研究品质将有相当助益。

二、问题的背景-税法教学与研究应具备指导税收立法实务之作用

税法[1]教学除了基本的计算、解题及如何适用税法外,更应强调现行税收[2]法制设计与立法目的之分析。面对多如牛毛的法令,税法教学与研究应如何因应呢?是以立法引导教学,并与现行法令保持高度一致,抑或发现并检讨现行法制之缺失及矛盾,进而提出完善之建言?兹以税收代位权及撤销权的规定为例进一步说明:

为防止欠缴纳税款的纳税人,以积极或消极方式诈害国家税收债权之实现,在债权平等保护原则之法理考量下,若无其它相关机制来解决此类诈害国家税收债权之行为,[3]则将私法制度中关于代位权与撤销权规定移植至税收征管法上确有实际之需要。故新《税收征管法》第五十条规定第一款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但税务机关可以直接适用《合同法》第七十三条及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及撤销权吗?按“适用者,法律明定关于某事项之法规,以应用于该事项之谓。准用者,法律明定某一事项,适用于其类似事项之规定之谓。但准用不能完全适用被准用之法条,仅在性质许可之范围内,变通适用。”[4]换言之,适用乃由法律直接对某一情形作出了预设,在现实中遇到这种情形时对法律的直接使用;而准用是通过法律的规定,某些情况应该比照对类似情况的法条规定来适用。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因此,合同法关于代位权及撤销权的规定自然也仅适用于保全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组织之间的债权。故在《税收征管法》中直接规定“依照合同法”,这是与《合同法》第七十三条及第七十四条相互矛盾的,可是说一字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法者岂能不谨慎?

由于目前尚未能论证代位权及撤销权是公、私法间共通之法理,故不能基于法秩序统一规范性,主张税收债权可以直接适用私法上关于撤销权及代位权之规定。那我们在立法上该如何设计呢?关于移植私法上代位权与撤销权于税收债权的立法模式向有两种主张,第一种立法模式是直接在税收征管法上规定税收代位权及撤销权的构成要件、行使方式及其效力等等;而第二种立法模式则在税收征管法规定税收代权及撤销权参照(比照或准用)《合同法》上关于代位权及撤销权的规定。就立法技术而言,第二种显较简单并节省立法成本。然若现行法没有税收代位权及撤销权规定,是否可类推适用《合同法》上关于代位权与撤销权规定补充此一法律上之空白呢?以及税收法定原则是否容许类推适用私法规定呢?诸此等等,实为税法教学与研究时不能漠视与忽略的课题。

我们主张税法教学与研究除了基本的法令适用问题外,似应进一步论拓展至立法论的层次,以及当法律出现空白之情形时,如何在不违背税收法定原则下进行税法上的漏洞填补,并思考设计出妥适的法制规范。而在思考税收立法论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税收立法基本上采取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模式,而最近有实务界人士提出立法从严,宜细不宜粗的思路,[5]究竟何者为宜呢?我们认为两者虽各有其考量,但恐有过于极端之嫌。我们不妨分为二层次来看此问题:第一,法律并非万能,而是具有内在不完备性,而该等不完备性常肇因于现实经济与社会体制之考量,税收立法当然也不例外,故首先应为有无立法必要之辩论,这远比宜粗或宜细之争更重要,否则一但立法却又执行不了,岂不伤害政府威信与法律的尊严?;第二,宜粗或宜细两种模式的检验标准究竟为何,到底税收立法要细到如何程度才是合理呢?这是税法学教学研究应该进一步思考之处。我们主张不论是宜粗或宜细的立法似应调合社会经济之实际需求,以呈现税法的特殊性质为首要考量,[6]当然这只是勾勒出一个大方向,至于实际操作标准有待实务立法经验不断的累积。

学术与实践经常存在一定之距离,然学术最好走在实践之前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如此税法教学与研究方不致沦为立法的附庸,也能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一起,并可维持其学术的客观性,并进一步提升税法学教育的质与量。

三、建构体系化的税法学教学与研究

“法规范并非是不相关的平行并存,其间有各种脉络关联,也就是这些规范都受到特定指导性法律思想、原则或一般价值标准的支配。体系化主要作用在于诸多规范的各种价值决定得藉此法律思想得以正当化、一体化,并可避免其彼此间的矛盾。”[13]体系化是法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而体系化对税法教学与研究更是有必要性,“法律教育不在于提供给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律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法律学校并不是职业训练学校而是将法律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导的文化机构”[14]特别是在现行粗线条税收立法及内外有别[15]的税收立法状态下进行体系化的税法教学与研究,更是具有指导立法实践的意义,并可达到获得税法解释所必要的取向标准、发现及填补税法漏洞、维持税法秩序的一贯性及审视税法上赋予税务机关的行政裁量权等功能。[16]学者也体认到税法学须从理论化、体系化着手,认为税法做为一门学科研究是有其必要的体系,而体系的内容是变动的,需结合历史背景来观察。[17]关于形成税法学体系化的方法,不妨利用编纂概念、利用类型(模块)、利用法律原则、利用功能概念来进行体系化的建构。[18]对于税法学如何加以体系化,学者们侧重的角度不一,试述如下:

学者有将税法体系[19]研究区分为税收实体关系、税收征纳关系、税收处罚关系及税收救济关系四大系统来探讨,[20]试图建构以税收请求权为基础的税法体系,并发展出可检验性的可操作性规范。税收实体关系主要是分析何种纳税客体应按照何种基础归属于何纳税主体,探讨税收请求权是否有效成立。伴随着税收请求权的合法有效成立,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我们则进行当事人所应承担的义务种类与义务合理界限之探讨。如当事人未履行其义务,则应该课予哪些处罚,处罚界限为何,并经由相当性衡量以防止公权力遭滥用,并避免发生超过期待可能性之情形。最后当事人若对税收构成要件或征纳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纳税义务之有无、内容、范围、征管以及处罚方面争议有不服时,如何合理分配当事人在救济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则为税捐救济的处理范围。

另有学者从税收的目的论出发,[21]将税法体系主要分为财政收入目的的税法(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与管制诱导目的税法(财政收入为附带目的),两者区别实益在于其所适用的合宪性审查标准不同。财政收入目的税法主要以量能课税原则为合宪性审查标准,课税乃基于平等原则,其衡量标准专以纳税人之负担能力而非以国家财政需要为依据。而管制诱导目的税法则以比例原则及权衡理论为重心,禁止无正当理由的差别待遇。另有学者提出税捐基本权概念,探讨课税权的宪法界限,建构以税捐基本权为中心的税法体系,并以宪法税概念及税捐正义作为整个税法体系的合宪性审查标准,以求得国权与人权平衡之价值判断。[22]

税收法令只是现实立法下的产物,体系化的税法学应当贯彻自身的价值追求,换言之,法的本质不在于意志而在于规律。今后更应重视找寻经济发展的规律,以法学的角度来提炼税收具体制度的共同原理,以免坠入纯粹的注释法学而不自知。而体系化研究方法有助于总结过去,演进新知,不只说明了新知产生的过程(归纳),并指出法律发展的演进性。[23]一言以蔽之,税法学理论应当有前瞻性,并注意探求税法的普遍性与规律性,而不能跟在并不尽人如意的现实立法背后,进行简单的反应和诠释,而这与体系化的税法学教学与研究是不可分的。

四、总结

关于建立税法学研究成果的客观衡量标准,以及标准之间的顺序及比例为何,本文尚无能力来形成此一学术评价机制,有待更多的学术对话参与形成共识而后确立今后税法学的研究成果衡量机制。毕竟在此一意义上进行的学术对话才有较高的学术可比性与可检验性,并可避免学术垄断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形成优质的学术文化世代传承。

以市场角度看,教学与研究也是另一类的市场,但应尽量避免将学术产业化,毕竟学术更有其使命感(非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应该是最低标准吧)而非如产业的最大利润化,这或许是有志于税法教学研究者应有的体认。本文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税法教学与研究可归纳为下列建议:对立法者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开放对话机制的面向及深度;体系化的教学与研究方法。或许本文陈义过高,倘若对提升税法教学与研究能激起更多的火花,则本文目的也

就达到了。

「注释

[1]这里所称的税法,按照2001年修正后的《税收征管法》第三条规定应当只限于法律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这两种形式,但现实中却存在大量的通知、批复、意见取代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不健全现象,与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背道而驰。

[2]关于税的名称因不同朝代或翻译用语之故,各有不同的称法,今人主要有称“租”、“税”或“捐”等情形。通说以为经常课征者称税,临时课征者称捐,租为唐初税制名称之一,依土地之面积而课以稻谷,而如今租乃以物赁人而取得价值之意义。而台湾学者多称税捐或租税,考察现行法律用语一律统称“税收”,但关于“收”的解释及法律定位,吾人深感困惑。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从法学角度审视“税收”用语甚至提出质疑呢?或许有人以为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重点,但如果是这样,则最基本的文义解释如何达成呢?然为配合现实立法说明之需要及基于行文之方便,本文仍暂以“税收”称之。

[3]由于原《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一条只规定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并采取了转移或隐藏财产的手段,造成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后果者,税务机关才追究纳税人的法律责任,而对没有采取上述手段的欠税人,法律没有规定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致使许多国家税收债权无法实现。

[4]杨与龄:《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5]许善达等著:《中国税权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6]税法与其它法律领域比较,由于课税权人居于优越地位故税收正义要求特强烈。

[7]例如,若根据财政立场则应力求税收的充分、确实、以及富有弹性,以满足国家政务支出之需要,所以研究重心似应摆在探讨各种税收如何组合,以达税收增加之最大化。但若站在国民经济之立场,则应力求保护税基,培养负担能力,尽量减轻其对国民经济之压迫,所以需要探讨税收的转嫁、归宿等问题,此时研究方向似应集中在税收的经济分配方面。

[8]Tipke/Lang,Steuerrecht,12.Aufl,S.2.转引自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页。

[9]此为2002年张家界税法年会中刘剑文于分组讨论的部分发言内容。

[10]参见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以下。

[11]当税法出现法律漏洞时,学者认为税法中之法律漏洞可否以类推方式与以填补,此非方法论之问题而是宪法问题,亦即平等原则与税收正义问题须由宪法解释方法来解决。即使在没有进行法律漏洞补充情况下,虽然税收系法定之债,应受法定负担事由之拘束,而非受法律条文表面之拘束,方能达公平税收之目的。然税法部分要件用语,事实上难免具有不完整性与开放性,此时不能尽依表面上的条文,须赖背后之宪法规定始能补足完整。参见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6、131页。

[12]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增订新版),台北三民书店1991年版,第891-945页。

[13]KarlLarenz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355页。

[14]M.CappelletiandOthers,“TheItalianLegalSystem”(1967),p.89转引自沈宗灵:《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15]主要体现在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差别待遇上,诸如对所有外商投资企业一体适用的普惠制租税优惠政策外,另有种类繁多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项目、特定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租税优惠政策(参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16]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0-21页。

[17]此为2002年张家界税法年会中刘剑文于分组讨论的部分发言内容。

[18]黄茂荣:《法学方法论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以下。

[19]这里的税法体系乃不同于税收实定法的立法体系。

[20]参照黄茂荣以下著作:《税法总论》(第一册),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2年版;《税捐法专题研究》(各论部分),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1年版;《植根税捐法法规汇编》(一),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82年版;《植根税捐法案例体系》(一)至(四),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82年版。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21]参照葛克昌以下著作:《税法基本问题》,台湾月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所得税与宪法》(增订版),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2

威立雅水务集团(原通用水务――威望迪水务集团)成立于1853年,是全球最大的水服务集团,为全球的市政客户和工业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能的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为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亿居民提供着高质量的服务,2009年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30亿欧元。

2004年4月,马骞加入威立雅水务,担任中国北方区CFO一职。优化城市血管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为水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加深,以及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又在机制和政策层面保证了水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威立雅水务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通过其工程分公司OTV-KRUGER向中国客户提供技术设备及土建服务而涉足中国。自1997年6月威立雅水务与天津市供水部门签订了中国第一个特许授权合同以来,威立雅的在华投资大幅增长。

目前威立雅水务在中国20多个城市运作有29个项目,1.3万名员工,服务人口3800万人。随着中国市场准人和管理体制的日益完善,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机会大为增加。从建设部等权威部门的资料分析,整个水务市场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威立雅水务与合作方共同创立了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以对浦东的水服务进行运营和维护,这是外资的私营水务运营商第一次全面参与到中国水务公司的全方位管理中。与此同时,威立雅水务及其合作者建立了北京卢南污水运营有限公司,为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地区提供污水处理的运营及维护服务,这是北京市政府授予水务行业外资企业的第一个长期外包合同。威立雅试图用其全球经验和技术优势在优化中国城市供水系统的毛细血管。

从财务部到“创富部”

在通常情况下,财务部扮演着支持性部门的角色,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报。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财务部远离“利润创造”单元,多表现为“辅助”的功能。然而,在马骞的领导下,威立雅水务的财务部已经超越了这个“传统印象”,直接对公司利润做出巨大贡献。在公司的融资、税务筹划和运营成本节约等诸多方面直接“给力”于利润表的净利润、创造出现金流量表的净现金流入。

威立雅水务的项目都有融资的需求,需要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如果融资不成功、现金流没有及时充足的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建设进度,乃至成败。在融资的开始的阶段,银行对威立雅的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以用“趋之若鹜”来形容。然而,银行在知道了马骞对融资条件的苛刻要求后,态度就发生了逆转,出现了“门可罗雀”的被动局面。马骞的融资条件是:“长贷款期限,长宽限期,低利率,低保证形式。”承载着如此苛刻的条件,融资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闭门羹,有一个北京的项目前前后后接触的银行多达16家。要想绝处逢生,威立雅的融资团队必须通过对项目合同的全面深入把握,对项目财务模型的准确分析和表达,对项目风险的全面阐释,并且要加上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才可以获得银行的最终理解和全面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马骞领导的三个融资项目全部达到了以上提到的近乎完美的优厚融资条件。创富的效果是令人欣慰的,三个项目融资总额达到5亿元,参考市场可比的利率水平,每年节约财务费用290万元,整个贷款期节省了逾千万元。

在税务筹划和节税方面,马骞领导的团队的“创富”贡献一样是可圈可点。无论是所得税优惠政策(两免三减、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上的获得,还是流转税减免(VAT免除)的争取,以及其他税种的筹划(房产税的大幅合理避税),财务部在税费节约上所创造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在2008年和2009年的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的运作中,马骞把握住了政策变更的最后时机,克服了税务局对政策理解含糊、执行被动等消极因素,成功退税2500万元,直接获得现金净流入。“税务筹划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能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的方面,要在这方面做出成绩,除了要对税务政策、行业性质、区域特点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之外,和地方上办税人员的充分沟通、协助他们了解并认可我们的业务和税法政策的相关程度,也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马骞如是说。

向管理要效益,不做简单的Cost Killer(成本杀手),而是要做出理性的、特别是“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这是财务部在成本节约上的定位。由财务部牵头,由总经理、技术部主要参与的安娜伯龙“ENABLOW”计划:以“可持续性成本节约”为目标,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来获取效益,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结果。在2∞9年,―个项目的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的节约就达900万元。

打造国际化团队

“我坚信自己的工作是一手拿着水罐,一手带着化肥,让所有的地方变得枝繁叶茂。”杰克・韦尔奇认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

七年前,当马骞加入威立雅的时候,中国区总部财务部只有三名员工,仅管理着一个项目公司。七年后的今天,财务总部管理团队达到九人,领导管理着八个项目公司的财务部,财务部总人数近80人。

马骞领导下的财务总部,是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其中有来自法国的副财务总监,有拥有近20年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经验的财务经理,有海外留学归来的项目负责人。

在财务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马骞在引才、育才和留才方面多有建树。引才,用伯乐的远光发现有潜质、价值观趋同的候选人并邀请他们加入财务团队。育才,马骞着实扮演着一个“教练式领导者”的角色。在威立雅的亚太培训中心,马骞是最受欢迎的培训师,他主持的财务课程备受高管的追崇。在财务部内部,

“学习、分享与成长“是这个团队的特色标签。在马骞的主持下,团队经常开展Lunch Sharing(午餐分享会)、团队分享会议等活动。分享的主题,从新会计准则到沟通技巧,从记忆术到如何运用脑图有效的思维和决策,从英语技能到GTI)的运用……整个团队在不断的学习中体会到了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在马骞的脑海里,有一幅员工发展的蓝图,勾画着每一位员工职业发展计划。事实最有说服力,其他都是注脚。多年以来,马骞带领的团队成员,每个人在业务上、职位上都发生了长足的进步。有多名财务人员成长起来,通过Mobflity(内部流动)担任起项目公司的财务骨干。最近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三年前加入威立雅,从出纳开始做起的财务人员,现已经被委以重任,担当起某项目公司的主要财务负责人。还有+鲜活的例子,两年前加入财务部的一名海归年轻人,通过两年的时间,经历了从出纳到会计、内

控、成本控制、保险等几乎所有的财务职能工作,成长历程可谓扎实而迅速。

“铂金”信息链

财务工作的主要产品是信息。财务部收集、整理和加工传递的信息是公司决策的基础和依据。马骞喻称的“铂金”信息的标准是:及时、准确、全面、可比和决策支持性强。看似简单、容易的标准,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达到。在刚刚进入威立雅之初,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被动获得,而且信息标准不统一、不可比、决策参考度差。

当记者问到如何在七年的时间里,逐步打造出来如此高质量的信息链时,马骞提出了一套系统建设方案:

1.ISP,Information SharingPlatform,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2.FM,File Management,建立文档管理和编号系统;

3.SAC,Standard AccountChart,建立会计科目的标准化;

4.ARS,Automatic Reporting System,建立自动报告体系;

5.RS,Ratina System,建立报告质量评分系统;

6.MA,Monthly Analysis,建立统一的深度分析报告;

7.RR,ReDort for Report,保证报告的及时性;

8.CL,Check List Method,建立S。X内控实施的有效工具;

9.SP,Summary Principle,通过例行的总结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报告质量。

以上每个体系的设想、建立和实施都是一个有实践效果的案例。以最近的RS为例,可见信息质量打造的功力。RS的全称是Rating System,即报告质量评分系统。北京财务总部对各个项目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并打分。评分标准是依据数据的准确性、报告的及时性、预算执行程度以及报告分析的透彻性等指标。RS项目首先得到了总裁罗荣汉先生(Mr.Jean-Francois ROHARD)的有力支持。马骞确定了方案和进度计划,成立项目推进小组。经过多层面的沟通工作,各个项目公司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积极主动配合,RS推动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财务部门的话语权,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保证。在马骞看来,逆向思维是必要的,财务了解业务是必须的,同时也要让业务部门能够多多地了解财务。

心如止水

面前的马骞,淡定从容、有条不紊、思维活跃且清晰缜密。当记者好奇于他是如何从容地面对外企的快节奏、处理每天雪片一样的邮件、参加一个接一个的会议、马不停蹄的奔波于一个个项目的时候,马骞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并欣然地分享了这一强大的武器――GTD。

GTD,即Gettillg Things Done,是一套世界上先进的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方法,是一种将繁重、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方式转变成无压力、高效的行为方式的系统管理工具。世界上以GTD为核心理念编制的软件有上千种之多。马骞也正是GTD的推崇者和受益者,GTD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GTD中有一些重要的理念。首先要清空大脑,将大脑里的焦虑事件、工作任务和承诺通通交给一个信赖的系统,放人工作篮(Inbox);第二,专注(Focus),如同沙漏般,每次只流下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样才能更有效率也更快乐的做事;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下一步(Next Step),如果永远知道在目标指引下的下一步在哪里,便会从容、坚定而不慌乱。马骞说,GTD的最高境界是心如止水的状态。当记者建议有关GTD和思维决策等相关工具的分享时,马骞也是如数家珍般的毫无保留:

・GTD PC端,TaskArtfi~l

・GTD iPhone端,Personal Informant

・GTD云端,Toodledo

・思维决策,Mindjet

・专注力,灵感收集,Atrotes

・知识管理,ListPro

・文档管理,Evemote、SugarSync、Dropbox

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一、引言

会计职业判断是现代会计实务的重要特征,也是会计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可看出,会计职业判断在国际的发展上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尽量遏制,再到正视并鼓励的过程。我国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判断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的会计职业判断大体经过“被滥用―尽量避免使用―被正视并鼓励”这样一个过程。我国会计职业判断是最近几年才提倡,尤其是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更加强调了会计职业判断。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公布的《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因此,对在校学生而言,在毕业之前应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事项。然而目前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本文试图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会计职业判断的核心思想,会计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等会计技术规范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约束,限制了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任意性。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实用性、利益驱动和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旨在促使企业在准则、制度允许的前提下选取会计政策,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以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加强在校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根本保证

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能按照制度记账和报告,而且能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引入了金融工具、资产组等新概念,并对其规定了不同的计量属性以供选择,使会计的技术难度增大,要求会计人员有更扎实的及基础理论和广泛的金融财经知识,对各种影响因素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权衡后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因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根本保证。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过与狭窄,注重应用性理论,忽视基础性理论的模式普遍存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等相关课程太少,没有将财会密切的与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教师就会计教会计,学生学会计只懂记帐、报帐,始终跳不出会计的框框。致使学生不能宏观的从经济学、管理学的领域对经济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这显然不利于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只有各类知识融会贯通,会计职业判断才有全面而扎实的基础。

首先,应根据企业界、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与质量需求,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把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引入日常教学并贯穿于会计教育的全过程,确立几处会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六门主干课程。由于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很广泛,就会计流程而言,从识别会计凭证,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到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再到合理地设置账簿并登记;再到组织财产清查和账簿的核对:最后编制财务报告,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但其中许多属于简单重复性日常性的判断,这些判断在实务中随着经验的积累会计人员大都能纯熟的运用,而判断的难点主要在会计处理方面。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在《企业会计实务》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它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会计知识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结合最紧密,运用职业判断最多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切入点和重点。毕业前夕应增加开设会计职业判断案例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后,进行就业前的会计职业判断综合案例学习与实训,为学生今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夯实基础以及可持续发展作准备。这是培养“就业即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专业人才所采取的关键课程。其次,从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考虑评价,改革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内容,以职业判断能力为重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突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评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解题方法的熟悉性,还应考评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判断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评的范围要广泛,要覆盖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各个方面,包括学习成绩、社会工作能力、科研创造能力、品德素质等方面;考评的方法要多样化,包括以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的程度,以实验方式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最后,强化会计科研服务于会计教学的理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会计教学,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传授会计职业判断理论与实务,培养学生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资料中通过筛选、归类、分析和判断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初步的实践经验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保证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会计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随着以规则导向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逐渐被以原则导向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所取代,在会计准则中寻找对经济事项的详细规定,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计量、确认过程中将更多地依赖自身的经验应用职业判断。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会计人员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时能更快更好的解决。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会计教学,教学过程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很多会计老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实习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环境影响了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判断的过程自始至终融入_r判断者个人的理论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因此,应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并根据教学需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贯彻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具体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首先,进行认知实习,给予高职会计学生“先期介入式”会计现场教学。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税务局、银行,带领学生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和学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情境中解脱出来,置于全真职业情景的学习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地让学生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商品流通企业商品流转过程、财务会计中工作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如何成为称职的会计人员、企业如何建账、凭证传递过程、如何进行纳税申报、如何与银行打交道等,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打破以往在教室里理论和模拟操作的状况。其次,实现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但要注意不同课程有不同实践重点。再次,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财务部门、虚拟业务流程,制作成动漫教学片。动漫教学片的制作一方面能了解各种原始凭证与会计业务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能了解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以及会计业务处理过程。采用动画模式,引起学习兴趣,学习、娱乐相结合,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开拓课堂教改新思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了解和掌握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直至熟悉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最后,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即使通过各种渠道安排了实习学生,学生也较少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导致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因此,在强调校外全真职业环境下实习的同时,为使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学校有必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可挂靠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成立会计服务部,主要从事记账工作,同时也开展为企业验资、财务审计等业务,作为对校外实习的补充。同时还应深化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丰富实际经验的有效途径企业应为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有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济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使其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同时把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职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促进高职会计教育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会计人员。

五、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关键

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对与本身相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广泛的理解,对应用技术能熟练操作,通晓行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税收法规,有综合理财和管理协调能力,有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竞争风险意识、公共关系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等。因此,对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关键。然而,从目前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许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来源单一。现在的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队伍缺乏会计实务经验,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就有所欠缺,多数院校虽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了制度,但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因此,教师所谓的挂职锻炼也只是流于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二是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问题。从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到1997~2002年颁布的16项具体准则,再到2006年全面推出的39项新准则体系,近十多年来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每次变革都带来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担任会计教学师资中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新会计准则的学习,要在短时间内全面理解掌握并传授给学生,并非易事,这也给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最新会计核算方法带来困难。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流动的“双师”队伍,希望兼专职教师比例要达到1:1,甚至更高,但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除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充实师资队伍外,还可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一是进修和培训。这是快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捷径,也是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构成,培养科研队伍的有效途径。进修和培训机会需要所在单位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攻读高一级的学位,或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等。同时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行新准则考试。二是挂职锻炼。学校应鼓励校企专业骨干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对未经过实践锻炼的教师,下派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以及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六、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备条件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依据。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会计准则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法规的经常修订和,导致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现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是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为版本经过适当删减而成,虽符合高职“双证制”特色,但没有突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训练,因此,必须以工学结合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建设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突出高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教材,在内容上注意与专业理论课衔接和分工,突出各自的侧重点。以实用为原则实现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零距离,实现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以加大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确保优质教材进入课堂。同时,还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打造立体化教材体系。借助整体教学资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而且使教师可以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学以致用,打破了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

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培养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然而在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准则加解释为主,学生一开始就陷入对会计处理的具体描述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理解各种会计处理方法背后的内在规律,不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过程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以任务驱动引导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灵活运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模拟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创造一定的会计职业情景,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会计职业判断,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如何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它给各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使会计职业判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体验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将知识传递与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判断标准和原则,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创新提供了基础。

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4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中学历史学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学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实际的历史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行,崇高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关键。但就当前许多历史课堂教学来看,并没有真正实现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发挥历史学科启智育人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蕴含丰富不利于教师有效把握,又有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有的局限性,更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不恰当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消除不良因素,有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中学历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下面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课堂内容没有一点兴趣。造成这种教与学严重脱节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历史学科给予足够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关注在中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大的所谓主课,认为历史学科并不占主要地位,自己能够看懂,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第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许多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讲课之前不分析学生学习现状和教材知识特点,随意讲授,照本宣科,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听着没有兴趣。第三,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需求。

2.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1)中学生更喜欢亲身发现、探索、探究事物,实现自我价值。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将历史知识与课堂或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之间在充分阅读教材、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讨论,并通过在课堂上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整合、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如可以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即兴辩论、问题抢答、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比赛讲历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并让其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结合起来,巧妙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利用计算机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将历史资料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其运用于历史学科教学中,让历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历史课堂教学由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限,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有条理性和系统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巧用计算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巧用成语、典故、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语、典故、俗语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对其加以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关于军事战争,可以讲述背水一战、望梅止渴、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成语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上的军事战争进行初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典故是历史的故事,恰当运用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情感,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富于趣味性。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难兄难弟;割席分坐;高山流水等典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历史探究积极性。俗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如成者王侯败者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意失荆州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学习历史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4)营造学习氛围,促进自主学习。

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和谐、积极的情绪感受,促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历史知识、所处环境、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发现,自主探究与学习。

例如,在讲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时,给学生讲分封制,教师要结合分封示意图,补充史料,让学生了解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而在商周时期统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很小,使学生初步了解商周的政治情况。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讨论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是什么?分封制为什么在西周后期被破坏?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或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材料、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最后进行总结的方式进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互动与交流,在自由、开放、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积极地发现、探究历史问题。要使整个历史课堂在教师的积极参与、设计、引导下,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

(5)实现历史知识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现象、事件、规律不断认识、理解、研究、探索的过程,学生头脑中首先要储存历史概念、规则等陈述性知识,学生的背景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认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对概念、规则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最重要目的在于运用,在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历史认识和观念。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更要让学生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的条件化表征,知道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使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与知识的应用的“出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在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的产生式越多,那么在具体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思维发散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将得以提高。

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创导的结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知识重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通过知识的结构化,可以使学科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自身知识背景基础上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形成具有多元趋向的诸多问题产生式,然后对其进行组合、抽象、概括、归类等认知加工,使知识形成一定的层次网络结构或图示结构,使这些产生式表征的知识构成一个系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结构化表征。如学习我国唐朝的繁荣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子目,然后对每个子目进行二级划分,形成二级子目,之后形成三级子目,层层细分,使之系统、结构化,如下图:

政?摇治:疆域、政区、政治体制、中央官制……经?摇济农?摇业:土地开发、新修水利、农具改进……手工业:产地广、规模大、品种多……商?摇业:交通发达、市场繁荣、铸造钱币……城?摇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大都市现出……?摇文?摇化物质文化:科技、天文、医学、建筑技术……精神文化:诗歌、艺术、宗教、文学……制度文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两税法……?摇军?摇事:对外战争、军事体制、军事力量……

同时,历史学科存在内容广泛、知识量大、知识之间逻辑联系较小的特点,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普遍感到内容枯燥乏味、难于记忆、没有规律可循,认为历史学科就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忽略了历史的生动性、人文性、启示性。因此,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在教师创设的历史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建构历史,以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基础,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赋予历史知识新的含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理解、建构过程,让学生将看似无序、散乱的历史知识,以特殊的历史情景串成有机的知识意义单元,经过各个方面的练习活动,将各个知识单元建构有意义的知识逻辑结构,使之成为一个能够熟练自动提取的知识组块,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自动化表征。历史知识组块信息的包容量更大,运用时占据的工作记忆的空间较少,从而能有更多的空间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要强化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单方面、单层次的改革就能实现的,必须从日常教学抓起,从历史学科的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少梅.中职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1,1.

[2]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胜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0(4).

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5

关键词: 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302-02

0引言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中,德国实施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参照系[1]。在借鉴和学习国外成熟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姜大源研究员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改革、房屋私有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频繁的房地产交易,房地产估价变的越来越重要。房地产估价课程是高职高专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是典型的工学结合型课程。房地产估价是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住房制度、金融、税法、证券、财会、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艺术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房地产估价教学多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过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少量课时的室内实训无法满足房地产估价岗位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割裂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调查基于职业岗位或工作任务的社会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来设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是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一种新的参照系,并提出了课程设计的一个新概念――载体,突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征[1]。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步骤、原则与方法,已经比较成形[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如下。

1房地产估价课程开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职业教育具有能力本位的职业性、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迁移的开放性特征。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组织原则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1 课程体系构建在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进行排序时,必须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以使教学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3、4]。房地产估价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客户心理与沟通、公关礼仪、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法、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造价、房地产会计、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平行课程有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金融、房地产项目与合同管理等,后续课程有房地产估价实务、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实训、顶岗实习、职业素质综合实训、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1.2 课程内容编排课程内容的编排需要学习情境来实现,通过学习情境获得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进而掌握“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房地产估价课程内容的编排按照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来展开,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通过步骤的重复掌握房地产估价专业技能。根据房地产估价工作岗位需要选取并编排课程内容:主题学习单元一房地产估价基础知识、主题学习单元二市场比较法、主题学习单元三收益法、主题学习单元四成本法、主题学习单元五假设开发法、主题学习单元六房地产估价文书写作。

1.3 课程载体选取所谓课程载体,指的是源于职业工作任务且具有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特征,并经过高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转换所构建的符合教育教学原理,能传递、输送或承载有效信息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形体[4]。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房地产估价课程载体形式为案例,载体的内涵为产品。载体是写实的、具体的,承载者将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知识和理论教育教学知识相整合的形式。

2房地产估价课程开发设计的步骤

房地产估价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教学,按照每个估价项目的操作程序组织教学过程:获取房地产估价业务、明确估价基本事项、接受并签订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书、制定房地产估价作业方案、搜集整理估价资料、实地查勘估价对象、选择房地产估价方法、分析测算判断房地产在特定目的下于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值、撰写并提交估价报告、估价资料归档。

2.1 典型工作筛选以房地产估价师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分析其工作任务,采用案例分析法,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

房地产估价师的岗位描述:能够独立、熟练地撰写房地产估价报告;对所承担项目的报告质量、进度、评估合同履行全面负责;开拓房地产估价业务市场,维护客户关系和公司形象,提供房地产估价咨询和技术;负责对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配备、各种资源的整合、各种关系的协调、项目风险控制,向上级报告项目进度、成本控制、合同履行及估价资料归档、项目总结等工作。

房地产估价师的岗位要求:熟悉房地产市场行情及国家经济形势、房地产法律法规、房地产调控措施;洞悉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热爱房地产评估事业,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沟通表达能力强,有房地产估价业务市场开拓能力;责任心强,具备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2.2 典型工作整合房地产估价的业务范围:①企业改制、上市、资产重组、联营、兼并、合并、破产清算等各种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房地产估价;②房地产抵押价值评估;③司法仲裁或诉讼中有关房地产价格评估;④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评估;⑤房地产转让价格评估;⑥房地产租赁价格评估;⑦房地产分割、合并估价;⑧房地产拍卖底价评估;⑨房地产课税价格评估;⑩房地产保险评估;{11}其他目的的房地产评估。基于对房地产估价业务范围的归纳(即典型工作归纳分析),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体现了工作岗位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社会对房地产估价的需求。

将房地产估价课程划分为如下主题学习单元:①主题学习单元一房地产估价基础知识;②主题学习单元二市场比较法;③主题学习单元三收益法;④主题学习单元四成本法;⑤主题学习单元五假设开发法;⑥主题学习单元六房地产估价文书写作。

2.3 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课程体系构建必须遵循认知学习的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并结合企业经营目标。

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学习目标为:能适应房地产估价工作岗位的要求,熟悉房地产估价业务流程,洞悉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化,不断拓展房地产估价市场业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积极进取,能够做不同目的的房地产估价项目。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房地产估价课程理论和实训部分各占1/2。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在课堂上进行,仿真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其余实训部分可以采取“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

2.4 学习单元设计学习情境即是在课程框架内构成的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设计也要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要凸显不同职业在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上的六要素特征;二是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 要完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训练[5]。

主题学习单元一:①房地产估价的理论基础;②房地产价格的类型;③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④房地产估价的原则与程序。主题学习单元二:①市场比较法的原理;②搜集并选取可比实例;③统一房地产范围;④交易情况修正;⑤交易日期修正;⑥房地产状况修正;⑦求取比准价格;⑧撰写并出具估价报告。主题学习单元三:①收益法的基本原理;②收益法各种情形的公式;③净收益的确定;④资本化率的确定;⑤求取收益价格;⑥撰写并出具估价报告。主题学习单元四:①成本法的原理;②重新购建价格的确定;③估算建筑物的折旧;④撰写并出具估价报告。主题学习单元五:①假设开发法的原理;②假设开发法的计算公式;③假设开发法案例;④撰写并出具估价报告。主题学习单元六:①房地产估价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②房地产估价报告的构成要素;③房地产估价报告常见错误分析。

3房地产估价课程的设置

3.1 课程性质房地产估价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开发的改革试点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是房地产估价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核心课程。该课程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共同构成房地产估价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房地产估价系统地讲述房地产估价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专业估价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独立进行估价作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为技能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技能的目的。

3.2 课程作用房地产估价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房地产估价业务、接受房地产估价委托、签订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书、制定房地产估价方案、实地查勘、选择房地产估价方法、分析测算判断房地产在特定目的下特定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值的方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根据客户委托完成特定的估价作业的能力。

3.3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职业教育具有能力本位的职业性、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迁移的开放性特征。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执业资格为标准的教学模式。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为房地产估价行业培养综合型的高技能估价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3.4 学习目标及考核房地产估价课程理论教学目标是系统地讲授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原则和程序、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假设开发法、房地产估价报告撰写等内容。实训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熟悉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内部组织机构及运作情况,掌握房地产估价业务的操作流程,从接受估价委托到撰写估价报告,内部审核并出具估价报告。

传统教学以考卷定成绩而未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不能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教学评价以行动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在职业情境下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工作。摒弃单纯以考卷定成绩的做法,以理论考试、课堂提问、课下作业、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市场调查及分析能力、估价报告撰写等环节综合考评。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采用估价业务导向教学法,估价业务采用“十步”工作教学法:获取房地产估价业务、明确估价基本事项、接受并签订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书、制定房地产估价作业方案、搜集整理估价资料、实地查勘估价对象、选择房地产估价方法、分析测算判断房地产在特定目的下于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值、撰写并提交估价报告、估价资料归档。

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规划,教师赴估价机构顶岗实习、学生赴估价机构实习,并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共同设计和开发课程,多层面全方位实现工学结合。

4.2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精选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搜集的优秀估价案例,通过复印成册、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中对房地产估价岗位职责有一个直观、客观的认识。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4.3 教学方法房地产估价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而开发,是典型的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是根据工作需求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发上以情境性原则为主,把教学融入到职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执业技能、培养职业情趣和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十步”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培养方法能力。

4.4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探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的材料量更大,种类也更丰富多样,对教学环境也提出更为丰富的要求。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的一种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提供了逼真的仿真教学环境,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交互手段,为构筑开放性学习环境、为提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网络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网络以提供资源丰富和信息传输方便见长。这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很多的学习机会,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的便利,还可以提供自我评价和与他人交流、评价他人的环境,而且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的学习者的资料也将成为新的宝贵的资源。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学模式、探究模式、交流模式三种模式进行辅教学。

5结语

传统的高职高专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相混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高专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调查社会行业需求和分析岗位责任、典型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学习的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开发课程,建立真实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情境,学生实行双证毕业,推行双师型教师,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基本定位是就业导向的目标定向、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它必须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应用性高职人才服务。因此,研究适合高职高专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2.

[2]姜大源 .论 高 职 教 育工作过程系 统 化 课程开发 . 徐 州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0,(10)1:1-6.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