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1
随着2014年12月10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碳交易市场的日益发展与成熟,碳排放权对企业的影响日趋明显。一方面,企业在正常生产中,国家配额的碳排放权的结余可以到交易市场出售,换来收益,不足时,则为了避免政府“惩罚”可能会到交易市场进行采购,需要付出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市场中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获取利得。从这种成本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体系将更有现实意义。基于成本管理视角下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分别从确认与计量、核算及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确认与计量
从成本视角出发,依托会计的“社会受托责任”观,为追求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的“帕累托最优”,有理由要求把碳排放权单独设立为一项会计的资产要素,作为会计一级科目进行核算。对于企业碳排放权可按持有动机进一步细分为生产性持有和为交易性持有两大类。生产性持有,是指持有以备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需要而持有碳排放权,交易性持有是指为了近期出售获利而持有的碳排放权。两种持有动机允许企业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后按最优效益进行转换,生产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在有更低成本的碳汇来代替时可以转换成交易性持有,交易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在出现交易出售价格低于企业将要购入生产性持有的碳排放权价格时可以转换为生产性持有,但是,对二者的转换必须提供经过鉴证的效益评估报告,以防止企业借此操作利润(见下图)。
碳排放权根据持有目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计量时,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生产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它的属性更接近于生产用原材料,所以,它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有后续核算中则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量;交易性持有的碳排放权,它的属性更接近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以,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或者阶段,可以用历史成本计量过度)。
2核算
2.1生产性持有的核算
(1)初始核算。企业取得生产性碳排放权一般有企业自创碳汇转入、企业外购和政府配额三种方式。企业自创碳汇转入的按碳汇账面成本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碳汇”相关科目;企业外购的按取得日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相关资产或者负债项目;政府配额用的按配给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
(2)后续核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碳排放权的消耗量,分期进行碳排放权的摊销时,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如果是政府配额的,则同时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处收入”。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根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有迹象表明有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碳排放权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后续计量中不得转回,同时,在后续的消耗中要按比例冲销“碳排放权减值准备”。
2.2交易性持有的核算
交易性持有一般只有企业外购这种情况,借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贷记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科目。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碳排放权按公允价值调账,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借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则做相反分录。出售交易性碳排放权时,将该碳排放权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资产类科目,贷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同时冲销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2.3转换的核算
(1)生产性持有转换为交易性持有的核算。生产性持有转换成交易性持有时,按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贷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如果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则还要借记 “碳排放权减值准备”,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或者贷记“营业外收入”。如果是政府配额的,同时还要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2)交易性持有转换为生产性持有的核算。交易性持有转换为生产性持有时,按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生产性碳排放权”,贷记“碳排放权――交易性碳排放权”,同时,将该碳排放权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同时冲销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3信息披露
碳排放权的信息要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充分披露,有利于企业加强对碳排放权的核算和进行成本控制,有利于环境保护。碳排放权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项目出现在会计核算中,相应的信息披露也应该有单独的栏目予以反应。对内披露信息的方式可以按企业的需求进行设计。对外披露信息时,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增加相应的内容,资产负债表在无形资产下一栏增加“碳排放权”一栏,根据“碳排放权”与“碳排放权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填列,利润表中则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项目中合并反应,现金流量表中按生产性持有和交易性持有分别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独增加栏目列示。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 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 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 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 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 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 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 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 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 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 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 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3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5
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会计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绿色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会计核算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被毁损、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人类有效的生存空间减少。而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的形式体现在传统的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准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的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传统会计核算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会计利润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然会引起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将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计价核算,使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绿色会计核算”也就应运而生了。只有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及耗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监督体系,是构建绿色中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可以说,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进行真实的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才能实现绿色中国经济的绿色崛起。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是实现环境投资核算,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企业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的必由之路。绿色会计核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结论是:中国绿色会计核算势在必行。
二、绿色核算监督
绿色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保驾护航。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建立绿色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是构建全方位的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监督,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只有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能更好地抑制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耗竭,绿色中国崛起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施绿色GDP与绿色会计核算,实施循环经济,进行真实地“绿色核算监督”,才是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惟一绿色道路。绿色核算监督是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广博,既包括宏观国家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税收等核算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微观企业绿色会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等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将日益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完善绿色核算监督法规,加大监督法规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三、绿色资本观(也称自然生态资本观)
绿色资本观是认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绿色价值的新视角,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本化全新资本观的简称。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绿色资本,是科学的发展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核算,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新资本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明确纳入中国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资本观核心研究的重点难点。我们认为绿色资本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简称“绿色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绿色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我们认为自然资本是绿色资本核算的基础,特提出:绿色资本是由有形的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无形的生态环境资本化构成的绿色资本观。它是指:
(一)自然生态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生态资源是有价的,应计价资本化。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无形的、生态环境也应是有价的,也应计价资本化。
因此,绿色资本观也就是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并计价资本化的绿色自然资本观。
四、“零排放”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倍受人们关注。该方法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切实可行。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在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得上是真实可信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
五、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就是经环境调整后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张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人耳目一新。以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的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并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在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六、森林会计核算
森林资源综合生态效益核算是绿色核算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我国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使森林会计核算倍受绿色核算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我国土地、林地只能是国家、集体所有,不能允许私人拥有所有权,加之森林的生长周期长,林地边界难稳定,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难度极大。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核算》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的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其“以评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计量难题。其核心是将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在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研究为中国首创。特此建议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关心林业改革的财会专家及环保专家,成立“森林资产绿色会计核算”课题组进行实地调研,尽快制定我国的《森林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及准则》,加速我国实行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进程。
七、“公害商品”新视点
以庇古税为基础的绿色税收改革应进一步完善,鉴于庇古税的税收量等于公害物品使用价值的货币量,征收庇古税绿色税收等于对公害物品生产者在防止公害物品产生与纳税之间作一个选择。当企业防止公害物品费用低时,企业选择防止公害物品产生。否则会选择纳税,也就是说,在公害物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的货币量二者之间选择低者。这就必然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选择纳税,而后合法生产公害物品。针对庇古税的不足,河北省廊坊市环境保护局高兴和研究员提出环境破坏和污染是一种“公害商品”的新视点:“环境质量正向变化的结果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公益性的公共物品。环境质量负向变化的结果也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也是物品,但却是有公害性的公共物品。公害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损害人的健康,破坏物质财富使用价值,吞噬物质财富的价值。当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生存,人炸使人们担心地球承载力不足,公害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才得以显化”,并提出急需绿色核算监督,在税制设计中对于超适量产出的公害商品,应该征收惩罚性绿色税收。环境容量是宝贵的资源,无偿占用必然导致“公共的悲剧”上演。因而,我们认为进一步完善庇古税,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公害商品税为核心的绿色税收制度,势在必行。
八、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的研究,特发出此《绿色会计核算倡议》:
(一)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学者专家,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二)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争做中国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准则课题的学术研究带头人。
(三)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O14000环境认证,为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四)倡议从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入手,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践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争当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核算员,将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6
关键词:我国 社会保障 会计模式
0 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保障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会计制度体系。因此,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核算模式,对加强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1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构成
1.1 社会保障会计的概念 社会保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并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1.2 社会保障会计的分类
1.2.1 按资金来源不同分类 按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障会计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福利会计。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会计的主体并非是一个有形的组织或机构,而是社会保障基金这样一个货币形态。形态的社会保障金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一是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优抚的资金。
1.2.2 按核算对象不同分类 按核算对象不同,社会保障会计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社会救济会计、社会福利会计和社会优抚会计。从核算对象的角度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社会保险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会计;社会救济会计是以社会救济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会计;社会福利会计是以社会福利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会计;社会优抚会计是以社会优抚安置资金为核算对象的会计,后三项会计业务可由民政部门负责。
2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特点
2.1.1 会计主体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只有一个会计主体。而在我国,在已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社会保险基金与其经办机构是不同的,基金经办机构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只负责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经办会计必须分设,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
2.1.2 会计要素特殊性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不同于企业会计要素,它应能反映该基金的特点,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基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固定资产基金、生产自救周转金)、收入(主要指养老、失业保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五项,这样就划清了资产和负债之间、收入和支出之间、资产和权益之间的界限,体现了社会保障者的合法权益。
2.1.3 核算方式独特性 ①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②分设“收入户”“支出户”,收支分别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