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法治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及法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及法治教育

普及法治教育范文1

为了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对小学法制教育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作为当前小学普法教育优劣的衡量标准。由此可见,健全小学普法教育发展性评价机制,对于青少年普法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普法教育评价机制的阐述

随着国家普法政策的推广和深入,普法教育早已成为各地学校教育中必要的一个环节,根据针对各小学普法工作的分析和总结中可以看到,我国现阶段小学的普法教育模式比较固定,普法教育评价内容也比较统一。

首先,普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法律教育的评价内容,对普法教育形式的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改善评价机制。根据对广州市和多地小学实地调查和工作总结的分析来看,小学普法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利用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宣传;各班开展法律主题班会和专题板报;学校举办法律专题讲座;效果评估和加分表彰;家长、社会、学校的多方综合工作等。

其次,在普法教育的基础之上,根据日常工作内容对普法教育进行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学生多方面的评价。从江苏省中小学的法制评价考核表中可以看到,现阶段的考核评价标准还算是比较全面,覆盖了普法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学校等教育部门的普法工作组织领导能力的评价;针对普法工作制度的评价;针对学校普法活动的各项条件保障的评价以及培训指导、专题教育和普法结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有针对学生普法评价机制主要采取问卷和日常行为的考核。

二、现有普法教育评价机制的不足之处

从各学校中的普法教育工作总结和现行的评价结果来看,虽然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说各学校的普法工作宏观而规范,但是如果结合实际深入探究会发现很多普遍存在的漏洞。

首先,普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普法教育的评价机制认识的不足。普法教育的根本是降低学生的受害率和犯罪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好地健全法制社会。而现今很多学校的普法教育和评价仅仅是为了“评价”而不是为了“发展”,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把普法评审当做一种日常的体制审核,仅仅拿出资料来应付。

其次,普法教育评价内容的脱离实际,重视知识宣传远远大于法律行为的培养,这也是影响小学生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可知,我国各地区的小学普法工作评价内容比较一致,我们以贵州省中小学生普法工作评价表来看,大多数版块都是资料审查为主,并没有重视针对学生的实践性法律能力评价,对于工作效果的评价仅占据20分,其中只有对学生抽查测试法律知识和学生犯罪实施两项涉及学生,评估方式也仅仅是抽查或根据行政部门的掌握来评分。

三、如何健全小学普法教育发展性评价机制

要改善小学生法律意识,减少受害率和犯罪率,仅仅依靠认识到现存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各地中小学都在积极寻求普法的更好途径。 我国各类机构对小学普法教育的重视,依据现存问题改革小学普法教育评价机制,以发展为主要目的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具体还要从意识、考核、评价等多个角度完善小学普法教育发展性评价机制,具体为: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普法意识的提高,要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活动的开展,更是要求学生从内心深处加强法律意识,从行动上真正做到尊法守法。而普法教育评价也不仅仅是一种书面评价,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它是一种要结合实际,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评价机制。

其次,在普法教育评价的各个板块中,简单表面的资料型评价版块可以适当减少,加强实践性的考核部分。学校可以组织多种联合实际的法律常识培训或者演习,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在评价体制中设置专门的细致的考核标准,让学校在进行普法教育中真正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促使学校将表面性的法律宣传深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最后,在设置专门的实践考核版块的基础上,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容易出现法律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核评价。比如,在针对校园暴力、盗窃偷窃、防拐卖等在小学生犯罪和受害比例中较高的法律问题上,进行专项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评判,在实际应用和可操作性上都要综合考虑,既要降低小学生的犯罪率,又要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结

普及法治教育范文2

1 问卷与问题设计 

问卷共设计法制常识、档案法制基本知识、法制教育与用法意愿4类,15个问题,65个选项。其中单选题10个,多选题5个。调查时,题目随机排序,不分类。 

2 卷面回答情况及分析 

2.1 法制常识问题。这一类问题设置了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您对基本法律知识了解多少、您了解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三个问题。 

多数参加调查者能正确选择出全国法制宣传日。对自己基本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评价较高与一般的占比基本相同,总比接近90%。网络新媒体成为受访者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被动获取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2.2 档案法制基本知识问题。这类问题设置了《档案法》宣传日是哪一天、《档案法》是一部什么法、造成档案损坏的人或单位是否应当被追究责任三个问题。 

近六成受访者错将“国际档案日”当作“《档案法》宣传日”,回答正确者大约只有四成。清楚《档案法》是行政法的人数最多,但占比不到四成。大多数人认同造成档案损坏的人或单位应当被追究责任。 

2.3 法制教育问题。这类问题设置了是否参加过普法教育、对普法活动的看法、档案法制宣传效果、法制宣传教育评价、法制宣传教育形式选择、影响法律知识宣传的因素有哪些六个问题。 

接受过普法教育的人占九成,对普法教育效果持肯定态度的超过了七成。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待普法教育的态度积极或比较积极,态度消极的极少。大多数人对档案法制宣传的效果表示肯定,持否定态度的人极少。 

对法制教育效果持正面评价的人数最多,持负面评价的人数较少。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传统宣传教育形式效果好,认为新媒体效果好的人数超过了半数。绝大多数受访者将“领导重视”视为影响法律知识宣传的最主要因素。 

2.4 用法意愿问题。这类问题设置了法律在您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您是否关注法制建设、现实中当您的正当权利被侵犯时一般会通过什么途径解决三个问题。 

多数受访者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一般,觉得法律没用的只占不到5%。大多数受访者对法制建设比较关心,经常看法制节目;不再关注者,多因期望值高,对现实有所失望造成的。遇事“找政府”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处事选择,走法律途径与找熟人协调已经成为同等重要的处事手段。 

3 问题及对策 

3.1 普法宣传教育有死角,继续推行普法教育,消除法制盲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基本法律知识“几乎都不了解”的人,或搞不清,或搞错《档案法》属于哪一类法的人;无论是搞不清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的人,还是记不得《档案法》宣传日日期的人;无论是表示没有接受过普法教育的人,还是 “觉得法律没用”的人;都说明法制和档案法制宣传存在死角和盲区。从这些人的占比数来看,有大有小,似乎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将这一比例用在全国十几万档案工作者身上,其绝对值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应当继续进行普法教育,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与持续性,直到消除法制死角与盲区,进而提高全体档案工作者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能力。 

3.2 对《档案法》的实质不清,应加大知法守法教育,强化对法律的敬畏感。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不仅要遵循《宪法》《档案法》,还要遵循行政法。应当加大对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知法、守法教育,强化档案工作者对法的敬畏感。 

3.3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受访者仍然喜欢通过传统媒体和被动接收的方式获得法律法规及其法制方面的资讯。应当在尽力做好传统媒体的档案法制教育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提高与需接受教育者的互动,增强档案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4 用法意愿有待提高,加大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知法、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法制观念法制思维首先需要有知法、守法、用法的意愿。要改变“有事找政府”的观念,就需要在法制教育与法制宣传中,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用法意愿为重点,加大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档案工作者知法、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推动档案工作者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要真正从有事找熟人、找政府,向有事找法律转变。 

3.5 对领导作用的依赖是把“双刃剑”,既要求领导做出表率,也要提高普通档案工作者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领导在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应当起带头作用,做出表率。同时说明受访者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上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应当将档案普法及法制教育的目标确定在提高普通档案工作者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上。 

普及法治教育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出现了像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和应用领域,而我们部分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仍停留在几年前简单笼统的水平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并且差距逐步在加大,造成了教育和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1.2 师资建设滞后。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面对飞速更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校缺少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教师本身也没有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而有实战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教师严重缺乏,导致教学水平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3 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很多普通高校在教学基础设施上,不是计算机不够用,就是设备陈旧无法适应当前教学,更有一些院校没有计算机专用机房或是专用机房过少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难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鉴于以上的原因,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前景令人堪忧。因此,根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和设想。

2 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当今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该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选择和讲授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应用软件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向,大学头两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JАVA语言程序设计、动态网站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大三开始分方向进行学习,并加强专业实验的强度。

2.1 3G软件开发及检测方向。强调学生专业素质和3G软件开发及检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事移动增值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商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软件的检测等工作,成为3G软件开发及检测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其方向课应涉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移动通信技术、J2ME开发技术、短信增值业务及WAP增值业务平台开发、Android系统及业务开发、IOS系统及业务开发、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测试环境与工具等。

2.2 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强调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IT技术软件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在面向国内外软件外包公司或企业时,可从事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维护等相关工作。其方向课应涉及专业英语、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测试环境与工具、Android应用开发、项目实战与项目管理等。

2.3 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开发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其方向课应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导论、新媒体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RFID技术、M2M技术应用、云语言信息技术、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除上述三个方向外,还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创建“特色班”。与IT企业广泛合作,按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专业化优秀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案,让大学生培训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实习可直接安排在相应企业,学生毕业后不用培训就可直接上岗。中国石油大学开设的“特色班”是相当成功的,他们先后建立了东软班、浪潮班、阿尔卑斯班等定制培养体系以及中软国际实训培养体系,为我国东软、浪潮、阿尔卑斯等著名IT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投入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对学校而言,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进行教师教学储备。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开设新的专业课作好准备。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与有科研开发能力的大学联合办学,聘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进行传、帮、带,让教师多参加一些实践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科研能力。

4 教学方法研究

4.1 精讲多练,加大学生实践环节。打破传统的“板书+讲解”教学模式,以“演示+操作+讲解”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师以精心准备的实例和课件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从感观上认知新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最后由教师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引导拓展。这样学生既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也有自己发展创新的空间。教师主要采取引导方式,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4.2 任务驱动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教学目标物化为具体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独立完成,以任务驱动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4.3 目标激励法。在教学中应利用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特色班”的同学,学校和企业签署协议,各科成绩和实践操作均达到某种程度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或者在讲授某一课程时,时常穿插一些其对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报酬等相应情况的介绍,以及该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等,让学生明白,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为自己找着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对大学生来说,这种职业目标激励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润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就业形势和工作对策[J].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2006,6.

普及法治教育范文4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但当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笔者基于此,对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一、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很多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置单一、学生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在音乐课程类型设置上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几门课程,音乐相关课程没办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安排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江西省各高校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这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学分的需求才选择上大学音乐相关课程,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三)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认为“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就够了,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江西省各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也只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进行突击培训,所以高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由于音乐学习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就提不上加强音乐修养,更不可能组织高水平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了。

        (四)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的匮乏

        学生、学校、社会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音乐教师队伍状况也不是很理想,没有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很多高校都没有音乐教育教研室,只有从事音乐相关教育的几个老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校方应高度重视,加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扶植力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从长规划,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着手,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长期重要的任务进行部署,要从教育教学的政策措施上增强扶植力度。首先要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音乐素质教育氛围,还能起到辅助思想道德建设,开发人的智力的作用。其次,要逐渐把公选课改为必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音乐素质教育。

        (二)建立健全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确保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发达的国家里,音乐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现有两千多所大学中,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或音乐系,没有音乐院系的大学,学生们可以跨院系选修音乐课,大多数大学和理工学院都设有音乐选修课。至今我国大学的音乐普及教育还相当落后,绝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音乐的系列化教育工程是目前江西省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的音乐紊质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们非智力因素各方面的培养开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雯.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

普及法治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0-01

一、文化差异与普世价值

(一)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概念

如果要从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他们相遇之时会产生冲击、竞争及失落等反应。文化差异可能由于宗教界别、种族群体、语言能力、政治立场、社会阶级、性别、民族主义、年龄代沟、文学修养、艺术认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产生文化差异。可以说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举例来说,甚至根植于不同民族所长久以来生存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

普世价值的概念是很难具体做出一个定义的,这方面存在很多的争论,各个学科都有对于它的认识,但是总体说来,我们可以认为普世价值泛指了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人们认同之价值、理念。

(二)二者联系

如果要对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概括,那就是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对于价值观所体现出的不同,而普世价值则是人类所共有的价值上的认知。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同和不同的关系。我们可能对于犹太教的割礼没有什么认同,但是对于反战和平我相信全人类都是有着共同的期盼的。这就是一个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最明显的例子。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之所以说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明了二者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将其分离。

套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并不是说凡是民族特有的存在差异的东西就不包含有普世价值的观念。比如我们常常说的美国的英雄主义,美国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和漫画作品中塑造了无数的英雄,那种可以独当一面就千万人于水火之中的人物,或者你可以说这明显不是一个普世价值的概念,但是我们很难说美国的英雄主义是仅仅属于这个国家和又或者说这一群人的,实际上面,在每个人的心中,包括所谓的很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心中,也渴望着英雄的出现,和英雄所创造奇迹所带来的喜悦。交响乐不是中国人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一个没有多高什么音乐素养的中国人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所感受的心灵冲击;油画也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但是这也不影响我们去欣赏梵高画作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表现。

而反过来说,很多普世价值在各个文化当中所表现的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孝道,可以说对于长辈的尊敬已经赡养是普遍认可的一个价值观念,但是这一点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人的孝道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长辈的尊敬和礼让。

二、存在问题及国际发展途径

(一)存在问题

中国文化产品的最大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平衡点。现有的东西不是过于强调中国的风格、内涵;就是完全模仿国外的作品。单单强调中国的文化就会放大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人们是很难保持兴趣的。但是过于强调和国际接轨,就会表现不出来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就不能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产品了。就像动画片《兔爷传奇》,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做的,但是我觉得它绝对不能体现中国的文化。

只有那种找到平衡点的文化产品才能始终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真正有国际发展的可能。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的器物文化里面有中国结,当外国人不知道中国结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也许觉得这个东西形式很不错,看上去很好看,他们只是一种猎奇的心理作用来看待这个东西。但是如果他们了解了形式背后的内涵,这象征着平安、美满,他们对于中国结的认同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结对他们来说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当一个东西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又表现普世价值的时候,那么它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潜质。

特别要注意不要纯粹中国化。从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文化产品想要走向世界,探索国际发展途径的问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是存在文化差异的,这就使得我们要求中国的文化产品体现单单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外的人并不一定了解那么多背后的深意。所以我们必须借鉴普世价值,做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让很多的人更加容易接受。

这一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比如好莱坞卖座的电影《阿凡达》、《泰坦尼克号》都是体现了普世价值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爱、对于灾难的态度等等。这样的普世价值使得全球的观众,无论肤色、种族还是国家,接受起来都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这是他们在内心当中所熟知的、所认可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东西,特别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只有在可以给人以相似感和陌生感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赢得赞誉。完完全全的陌生感是不会持久的,比如说中国的国粹京剧,如果说原汁原味地让国外的人欣赏,也许短期人们图了视觉上的和形式上的新鲜还有所兴趣,但是长此以往绝对不会再有人来听,因为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是不了解中国戏剧文化的人来说,他们所接触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都是陌生的,这不会带给他们丝毫的共鸣。

(二)解决办法

关于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发展途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不是一个绝对时间上的顺序,而是一个层次上的顺序。

首先,形式上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觉着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东西往往有形的比无形的让人接受起来快的多,因为人们很容易对一个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形象、形式感兴趣。中国的建筑、绘画、家具相比较而言就会比中国的电影更加能够吸引别人的关注,因为它很明显的在形式上就具有文化的特殊。所以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最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形式上一定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这里找寻最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符号非常重要。

接下来,找到文化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平衡点,做到形式有中国文化特点,内容上体现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单单靠形式上的奇异和新鲜感是很难一直吸引人的,我们必须在作品当中体现一种更加为人认同的人文关怀。就比如在影视作品中,体现人类普遍情感的生命、死亡、爱情都是很好的主题。其实国外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在影视作品方面,国外的成功的大片几乎全部都是体现着普世价值的内核。

最后,发掘我们自己的普世价值。也许普世价值是一个基本已经相对完整的概念,但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完全被展现出来。

美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说由于美国在普世价值的宣扬上面的成功,它很多的自身的文化都已近被发掘成了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东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国英雄主义、美国梦,这些都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发掘。要达到这一步是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的,而当这些渐渐为人所接受的时候,美国人真正输出了自己的文化,不单单只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同样是自己文化特有的东西,当《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这样的片子在全球热映的时候,我们慢慢也接受了美国的幽默,美国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不仅仅看好莱坞的电影,还看美国的电视剧、轻喜剧、脱口秀,也许之后的几个不是带有普世意义的,但是的的确确文化却输出给了我们。

当我们可以用很强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用被人认可的价值观赢得赞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面再挖掘一些,人类所共有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尤为突出的普世价值。比如歌剧《木兰诗篇》在国外的巡回演出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这部歌剧不仅是有着浓郁的中国风,同时很好的发掘了普世价值,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不仅仅是中国人才认可的,同时也是人类对于孝的普遍认知。

三、结论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发展途径,需要由形式上的特色引人注意,需要形式上的特色结合内容的普世价值来为人认同,需要对于自身文化的普世性发掘来以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普及法治教育范文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法治教育以及普法宣传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否坚定,将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从而影响到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备深刻的实践意义。

1现代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特点

1.1教育环境愈加复杂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改变了人们传统交流方式,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这漫无边际的信息中,既有积极向上,引导广大青年向善向好的导向,也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野蛮暴力等内容。,网络空间交流的平等性及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每个网络参与主体都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及选择权,使得教育的不可控性增加,加之青年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本就极易受外界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难度愈来愈大,环境也愈加复杂。

1.2教育内容愈加立体

在传统的法治教育中,教育内容多数来自于法律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受限于版面、制作周期、时效性等因素,教育资源的广度及深度都有极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资源丰富、生动、具体,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尤其是近些年来诸如qq、微博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对于教育者来说,新闻报道的持续追踪、法律案件的细节揭示、针对违法行为的普法宣传等或原创或转载的内容,为教育过程的开展提供了更为鲜活的内容支撑。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受教育者也能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增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资源共享的机会,从而拓展了自我教育的空间,也使得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立体。

1.3教育方法愈加创新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除了使得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教育的方式方法愈加具备创新性。各高校在加强依法治校的同时,开始着力强化通过网络强化法治教育的渗透性。依托已建立并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逐步增加法治教育模块,强化学生对于法律规范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课堂之上,教师将教育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力促教育过程生动、鲜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之外,任课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积极提高自身法治素养,通过新媒体技术普及法律常识,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努力将法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1.4教育者权威遭受挑战

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是主体权威,在教育过程中仍旧以单向传输方式为主,学生接受的都是教育者设计好的法律知识与理论。当前,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为法治教育的主客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更为平等的交流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主权选择接纳不同类型的信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不同的法治教育活动,不再单纯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位置。并且有些时候学生对于一些法治信息的获取要早于教师,加之为数不少的教师未能及时关注自身信息素养的加强,其传统固有的信息优势遭受严峻挑战,权威地位受到一定的消解。

2现代网络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这是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的时代需要

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教育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教育对象中,大学生这一群体必须要得到重点关注。这是因为他们的法治信仰水平一方面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着高等教育,综合素质较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辐射性影响,并对未来的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从教育载体而言,网络的发展速度已呈惊人之势。在我国所有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因此,研究在网络空间及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开展青年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就变得尤为迫切。

2.2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现代网络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重视并用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及各种条件支持,但不可忽视的是,鉴于信息监管的不规范及漏洞,当前社会上尤其是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的“负能量”信息,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其不无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网络视域下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他们抵御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其次,这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法治素养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上,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的人必将处于“弱势”。大学生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网络文化的参差不齐将成为其全面发展的阻碍因素,由此,必须要加强以网络为载体的法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