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1

集中核算又称之为一级核算。它是指企业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核算的一种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在这一形式下,企业下属各职能部门,包括生产部门及职能科室只对本部门成本科室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定期的递交会计部门,并据以调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及所属的明显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核算方式便于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职能部门机构庞大,生产复杂,则会计部门工作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做法

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基本做法就是在机制创新上“三分离一公开”

1.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

2.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

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

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

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凭证等进行审计的同时,也是对核算中心的审计。

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

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对各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实行“一厅式办公,柜台式作业”。纳入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具体运作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也与单位分离,解决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问题,会计业务处理由各单位处理变为核算中心处理,制止了作假行为。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权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核算中心行使,具体审批人与实际操作人实行分离,形成双重制约机制。三是会计资料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进一步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四是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公开,每项会计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经手人、财务审批人、报账员、核算中心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总会计等六个环节,整个处理过程又是在“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扩大、运作过程公开,形成“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有效遏制了舞弊行为。

二、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效果

(一)强化了财政监督力度,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由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为各单位设立分户,并预留单位付款印鉴。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入各单位的基本账户,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先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再按规定拨到各单位的账户上,使预算内外资金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有效解决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问题,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通过对单位每笔资金的审核,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保证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夯实了会计基础,强化了会计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使财政监督的阵地前移。报账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报账员经常事先向核算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有关支出的开支标准,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三)推动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改变了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被动局面,增强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使会计人员能够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大胆监督,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核算中心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同时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空间,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统管单位违规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也不予报销。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五)监督效果显著

澄城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三年多来,共累计核算金额6.4亿元,纠正和完善不规范票据13084张,金额达577.3万元;拒绝不合理支出票据2120张,共涉及金额388.2万元(其中包括超标准会议费、差旅费、电话费,不符合规定的津〈补〉贴以及各种违规罚款等);拒付应列入政府采购而擅自办理的业务22笔,金额106.1万元;拒绝向不符合财政拨款规定的二级单位甚至无拨款关系的单位拨款15次,金额111.7万元;对非定点修车、超标准接待以及用途不明确的支出等也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既为财政把好了关,又为单位理好了财,维护了财经秩序。

实践证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路子是正确的,对于强化会计监督及促进县域经甚至是我国经济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能使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都是有必要去行动的。因此,我希望各有关人员能积极努力去行动,为祖国的富强起积极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制这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新闻体、会计理论、具体操作、具体操作部门以及纪检、监察和财政部门都给予肯定,但作为实践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制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一点的局限性,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

由于会计人员脱离了各委派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并且同时负责多个单位账务,无力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使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单位计划买什么,花多少钱,是否真正产生这项经济业务,在单位没有去核算中心前,会计人员一无所知。这种监督也只能是事后监督。在单位报账时,只能根据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来判断,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属实,都必须办理报销业务。所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2不能完全堵塞经费支出漏洞。

节约财政支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出发点。会计工作人员对单位核算的监督如果只是事后监督,那只能做到以单据论单据,不合理支出不会减少,漏洞也不能完全堵塞,腐败行为照样发生。

3、工作量大,核算中心工作员少。

各单位的财务工作,在实行会计核算制后,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始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按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报账员等候核算的时间较长,核算中心的工作员少,从而使单位和委派会计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核算量大的核算中心,矛盾更突出。

4、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某些方面已经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一是核算中心职能定位于会计人员职责定位衔接不紧。二是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计人员坚持坚持制度和原则的底气不足。三是控制会计人员的岗位风险缺乏长效机制。

(三)基本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关键是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明确资金支付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认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尽快扭转核算中心为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统一财务制度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领导审批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也不利于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尤为重要。

3、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4、加强审计,规范行为,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政府,凭借的职能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权和国有资产所有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对会计的再监督,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防止其滥用政府权力和形成新的官僚作风。会计人员离不开与钱财打交道,有着较高的执法风险,只有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会计人员上岗、任期和离任前的定期及不定期审计力度,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人员清正廉洁和健康成长。

5、建立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统计核算 统计核算 关系 联系

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大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核算一体化的进程。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记账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账户设置、凭证填制和审核以及成本核算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而统计核算是以实物、劳动、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统计推断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水平、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量的汇总与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

一、统计与会计的联系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密切,两种核算的数据资料互为引用,互为吸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核算体系。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国民经济核算内容从广义上讲,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包括了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但从微观角度国民经济核算则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较多地使用了会计方面的资料。统计核算的相当部分数据均取自会计核算资料。

从企业来看,会计核算是企业核算的基础,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数额及构成、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收入与成本、费用和利润分配等基础信息都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推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支撑。

从核算方法来看,两者相互借鉴和渗透会计工作中大量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工作中大量利用会计基础数据。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分别是统计上所讲的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正是统计核算中最基本的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同时,统计又为会计核算提供了许多专门方法。例如,财务报表中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分析所涵盖的各类比率,其基本原理是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存贷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统计上平均数所阐述的等等。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调

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虽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属于不同的核算范畴,有着根本差异,在两者对象和目的的一致性基础上,做好二者的协调统一,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运用统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管理面临全面的转轨变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需要加以市场的预测与行为的决策,从而做好会计的财务预测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组成部分的统计管理也必须改变传统的统计管理方法体系,向现代统计管理的方面转化,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服务。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企业在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财务预测,必须吸收统计学中数量管理的一些专门方法,对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加强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特别是为市场预测和决策服务。

2.运用统计的方法搞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的特点是利用货币计价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在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的同时,也要进行实物监督,以保护单位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在进行会计监督时,进行会计资料整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经常运用统计方法。比如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其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提供的;财务会计分析体系中,引进了以统计指数为基础的因素分析法,即连环替代法,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

3.运用会计工作的规范、严谨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

统计要依靠科技,遵循法制,要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加强统计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企业要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就要充分运用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特点。企业要改进统计报表制度,利用会计信息,满足上报统计报表的需要,使之在核算准则上向会计靠拢。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置是企业财务统计核算的关键,也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的基础。其次,要统一指标口径。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应当采取的原则。对相同的指标要力求一致,对不同的指标要力求协调,能做出折算、换算、整合和分解。

4.运用会计的理论方法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

在统计领域,会计学方法应用的相当广泛。在部门统计和微观统计中,特别是在企业统计中,有相当多的统计指标都要从会计核算中取得,突出的是一些价值量指标。比如,在企业统计核算中,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各类资产与负债的数额及其构成,收入与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的核算,均离不开会计资料。企业为经营决策的需要而进行的市场预测,为管理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价,也离不开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另外,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及循环账户的设置都借鉴了大量会计符号及会计平衡式,虽其含义与会计学中略有不同,但其核算方法及原理是根据会计的复式记账的原理加以推广运用的。这些工作都需要在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会计的理论方法,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霖,汪浩; 江凯;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分析[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12期

[2] 尚水荣,公交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相互协调[J]. 市场研究 2003年04期

[3] 楼裕胜; 吕宏程;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年12期

[4] 张桂君; 张润; 王居娟;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及其协调[J]. 黑龙江财会 2003年06期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账实管理分离,会计的监督职能将有可能被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将记账、报账、算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各相关单位资金收支以及往来的核算,都变成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要统一来完成,但是实物资产等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产清查也由单位实施,这就会出现账实管理分离的现象。核算中心无法掌握各单位的资产具体情况,将会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加之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及时进行定期实地清查盘点,势必使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种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2.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受挫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办理,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这样的制度明显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不易获得及时的财务信息,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会计核算中心如果仅仅具备核算整理功能,对具体业务难以进行全过程的会计监督,无法深入参与单位财务管理,对于业务的真实、合理性难以把握,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这一问题也是集中核算制度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对会计集中核算持反对观点的人的主要理由之一。

3.报账员和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身份和职责不容易准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委托记账是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基础,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因为取消了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设置,所以报账人员也就同时失去了会计身份,可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却还要承担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预决算编制、资产管理等工作,而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会计身份,却不能够完全承担起《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因此,会计人员和报账人员从事的工作与他们的身份均不相称,职责难以进行准确划分。如何做好既能够坚持规章制度,做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又能够做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达到保证单位正常业务活动开展,这既是对核算中心人员业务素质的考验,也是对他们职业判断能力的考验。

4.缺乏必要的内部激励和外部再监督,容易造成单位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的弱化

单位财务全面纳入会计核算中心之后,原有的会计与出纳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功能弱化,内部审计制度也被不同程度的弱化,会计人员知情面变小。单位进行报账时,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需要根据经验来判断,只要是报账发票的手续完备,票据规范合法有效,不论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如果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的力度及深度不够,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纪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就容易造成、虚报冒领等行为的发生,失去会计核算改革的本来意义。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改进建议

1.规范审批程序,健全配套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中心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从凭证收集、填制,到账簿登记、报表编报,以及会计档案的归档整理,都要进行逐一要求,在科目设置和使用上,按照规定的科目设置严格管理,所有的核算会计必须做到同一类型的业务其会计处理方法一致。财政、人事部门应该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努力做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各被核算单位要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做到持证上岗、据实登记,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账目,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被核算单位要完善财产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要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要对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等工作严格管理,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控,对会计专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在任职期满后由有关部门进行离任审计,确保会计核算中心的阳光作业。

3.要正确处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不要把自已的职责单纯的定位于管理与控制,更重要的是服务,要有二位一体的观念,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观念,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职责。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要相互理解,要能站在被核算单位的立场上看问题,帮助其解决困难,这样可以使预算单位消除与中心不必要的对立情绪,有助于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财务工作。会计集中核算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态势,被核算单位也要积极支持核算会计的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央行业务;事后监督;内控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10-03

目前,人民银行逐步建立健全了由业务核算部门、内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事后监督等部门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些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维护央行业务的稳健运行,防范和控制风险。事后监督部门单设以来,从其职能发挥的效果来看,各级会计核算部门的整体业务差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会计核算质量逐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整体来说,内控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信息传导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尚待建立,内控体系中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尚不明确,监督检查职责和监督内容相互交叉(尤其在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控制方面),事后监督职能的发挥与总行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要求和希望存在差距等等,而事后监督在内控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是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科学定位事后监督在央行内部控制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一、事后监督在央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一)事后监督具有的监督优势

在人民银行内控体系中,事后监督部门成立较晚,但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的职责,以及对核算业务监督的专业性,使它与其他内控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监督优势。

1、每日实施监督,监督具有连续性

事后监督每个工作日持续进行,监督人员对上一工作日的核算业务进行全面的审核与检验。这种对业务的不间断的监督,能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相对于内审、纪检部门的不定期检查监督,克服了时滞现象,是目前央行唯一能对核算业务进行持续日常监督的机构。

2、监督重点突出,具有风险防范能力

事后监督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重点对大额资金汇划、特殊业务处理等涉及资金出入、核算系统管理、重要事项变动的风险环节进行监督。对这些风险点的监督,可以充分利用各类业务资料集中齐全的优势,从账务关系对应的角度,准确核对业务操作的真实性,有效监控资金来源和资金去向,造就资金风险防范的“防火墙”。

3、作用独特,具有业务督导作用

基于上述两个特性,事后监督的存在有助于消除怀有作案动机人员的侥幸心理,有效规避道德风险。事后监督以对日常业务核算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点,按照制度规定,将发现的问题和苗头通过多种渠道反馈,不断提示对业务操作及操作流程的要求,督促核算部门加强核算管理和控制,将有可能转化为资金风险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事后监督在内控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事后监督对会计核算业务实行全面和连续监督,与会计核算部门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直接接触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和详细数据,其监督结果可为上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其他内控部门提供监督信息、监督线索,为被监督部门提供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改进建议和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见。因此,鉴于事后监督工作的特点和其在央行内控体系中的监督优势,处在联系着前台业务核算部门和后台内控管理部门的位置,身兼会计核算控制和监督控制的双重角色,从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状况看,事后监督处于内控体系中核算业务监督的“中枢”位置,发挥着中心监督作用。

二、事后监督职能定位的局限性影响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与其担负的监督职责不相适应

在总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中,虽然指出事后监督属于“会计核算监督的范畴”,但又指出事后监督工作“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是会计核算业务的后台”,强调事后监督工作的会计核算属性甚于其会计核算监督的属性,弱化了事后监督的内控职能。事后监督职能定位与其肩负的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加强资金风险防范的职责不相适应。工作实践中,由于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对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着认为其只是前台会计核算业务的延伸和二次复核的观点,把事后监督简单地定位为“事后”的查错纠弊部门,忽视其具有的对会计核算的监控职能,不利于事后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不利于内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制约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是制约监督的独立性。事后监督的独立性包含形式上和实质上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以事后监督部门单独设立可以实现,实质上的独立必然伴随着职能地位确定,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方法等的清晰界定。职能定位的局限显然在实质性上制约事后监督的独立性,使事后监督在履行职责时难以处于超然地位,且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监督的有效性难以保障。二是制约监督权威的树立。事后监督的对象一般是同级的业务核算部门,若会计核算过程结束于事后监督工作完毕之后,核算部门会有“产品”(会计核算)还有下一道“工序”(事后监督)作处理的想法,出现降低对核算业务质量要求的倾向,一些不规范的作法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出现有些问题屡查屡犯的情况,事后监督的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树立,由此导致事后监督的工作压力增加而监督效力却大打折扣。

三、事后监督在内控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从事后监督与央行其它内控部门之间的关系看,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目标一致。清晰定位事后监督的职能,并对其职能加以细化、完善,有利于其全面履行对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发挥内控体系的整体效能。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我国从2000年开始,逐步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由此,大大小小的“会计核算中心”应运而生。会计核算中心这个新载体作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从源治理腐败,规范财务行为、完善内外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通过几年来的实际运转,作用明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运行中的一点思考:

一、成效显著。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践表明: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财政监督、源头治理腐败诸方面都具有促进和保障监督作用,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前提和先导,具有巨大的综合效应。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源头冶腐。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原单位银行开户,核算单位失去了财务和资金的控制权,也就失去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为推行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非税收入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创造了有利条件。

2.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会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彻底分离,与核算单位之间在人事、福利、待遇方面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负责人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信,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强化部门预算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基础。

3.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政监督。随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建立,由核算中心统一单位会计核算,把住了单位财务源头,融核算、管理、监督于一体,财务数据透明度高、可信度高,为财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准确依据。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对财经违纪、风险投资等方面都起到预防作用。

二、问题突出。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新举措,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必然存在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工作中缺乏法律依据及理论指导、忽视管理职能、出现问题责任难以划分等。

1.会计服务职能的削弱。就核算单位来说,撤消会计机构后,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对集中核算单位实施全过程的监管,只能在支出合理性、发票真实性、报帐手续健全等方面进行控制。

可以说,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下,各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很多“自由”,完全尚失了财务自主权,始终处于被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状态,甚至是审批状态;一些大的业务活动事先都要与核算中心沟通,否则将难以实施,困难重重。当然,这也是基于双方立场不同,基层单位一切从实际业务需要出发,而会计核算中心则从财务制度要求出发,双方出发点不同,想法自然也不会融合到一起。因此,现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都在抱怨,说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相当于单位又多了一个“婆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务工作渐渐脱离服务职能而向监督控制方向发展,势必将影响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核算单位事业的全面发展。

2.职能定位不清,权利与责任不统一。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原单位的会计机构自动取消,会计工作相应转入会计核算中心,原单位只设置一名报帐员,负责办理各核算单位的相关业务手续。因报帐员与会计核算中心双方的职责未能完全划分,给日后工作中的纠纷留下隐患。表现在:

⑴当审计部门对核算单位进行审计检查时,发现问题双方互相推诿,本应双方共同承担,而核算单位报帐员迫于核算中心的压力,被要求对审计检查相关事项签字认同。报帐员只是一名普通的办事人员,即不能代表核算单位承担责任,更不能代表会计核算中心承担责任。在这种权利、责任不明的情况下,就为二者在日后工作中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⑵由于职能划分不清,个别会计核算中心把一些根本不属于报帐员工作范畴的内容强加给报帐员,诸如:编制会计报表、做年度财务决算、各类对外报表填制等等。报帐员从隶属关系方面讲应属于基层单位,从业务指导方面讲则应属于会计核算中心,这种关系时常令报帐员同志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即:两边都惹不起干受夹板气,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报帐员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⑶注重资金管理,弱化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进入中心管理后,核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人重视。会计核算中心只管固定资产帐不管实物,而核算单位只管实物不管固定资产帐,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不及时,致使资产帐面数字不实,资产管理流于形式,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新的腐败之源。

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关系范文6

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财务自不变的条件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网络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应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发展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2.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目前核算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筹备和运行初期制定的,对核算中心业务开展起到了有章可循的作用。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进一步的深入,为进一步搞好集中核算工作,尚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使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