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课程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1

关键词: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51-02

沈阳建筑大学2003年提出申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至今已经连续10年招生,有六届学生顺利毕业。通过10年的教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一个新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立时间短,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具体的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大学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结构不是很清晰,没有形成特色。例如辽宁省有23所大学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各学校都碰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问题。其次,大多数学校把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很多。但是,实际开设多少,开设多少学时,讲授什么内容,差异还是非常大的。这些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相互协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再次,大多数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实验教学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更新不够快,很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给社会和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假象,该专业看似是“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是“蜻蜓点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就业前途。因此,深入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结构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将不断促进为国家的信息技术行业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

二、依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数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和计算机软件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专业,因此,数值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等都构成信息科学的核心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等作为一体的本科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每年的信息量都以几何级数的比例在快速增加,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与研究,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诞生,正好符合社会这一需求和今天的时代特征。沈阳建筑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本专业的师资特色和招收学苗的情况,制定既符合该专业的规范要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处理和信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软件开发公司、信息公司、以及经济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从事计算机软件或与之相近的研究、教学、管理以及信息处理与分析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单位工作。沈阳建筑大学有5名该专业的教授和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事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编码与安全方面的教学工作,在数学和计算机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数学基础课、专业课和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突出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培养的特色。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数学、运筹学和计算机软件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专业,其主要特点是: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根据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数学和计算机软件能力都要过得硬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利于提升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以后专业发展。作为以数学学科为基础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必须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又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特征,即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然而,该专业的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改革,以达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方向定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该专业不是简单的“一部分数学课”+“一部分计算机课”+“一部分管理科”+“其他部分课程”的组合。多数资料都认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应以数学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科学知识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新专业。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特征,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要深入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学、计算机和网络课程的具体分配学时和具体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讲授课程的先后顺序。第三,要深入研究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每门课程的上机实验学时和实验目的。上机的课题不应该全是验证实验,还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第四,深入研究该专业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收尾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使学生能精通本门课程,并和已经学过的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解决和本专业相关的技术问题,是课题要研究的内容。最后,进一步研究该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和答辩。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就是一个毕业生的“收口”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阶段,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培训。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为了强化数学知识的训练,我们不但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数值分析、数理方程、离散数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数学课程,而且设置的学时数也很多,要求讲授的内容可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Java语言、VC++、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还开设UNIX操作系统、云计算等选修课。此外,还给该专业开设了信息科学基础、信息安全与信息编码、数学模型和运筹学等课程。我们还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的特点及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了C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时数,使得学生能充分掌握这些课程的精髓,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比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数学基础要牢固很多,并具有很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该专业与计算数学专业的计算能力相当,但比计算数学专业具有更强的软件开发能力。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强化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入学时数学基础课都不错。因此,学习数学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但是,当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时,多数同学都有些不适应,首先是不适应计算机的基本上机操作;其次是缺乏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方面的知识;最后,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还很肤浅,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上升到理性知识。这需要学生连续不断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才能达到,而在达到这个水平之前,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尤其是具体的上机操作。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工具,开发一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小程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度过了这一关,绝大多数学生就能顺利地跨过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始门槛,就会为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能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六、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全国有500多所大学都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辽宁省有23所大学设置该专业,且大部分都依托于数学学院或理学院开设,多以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为研究方向。一个适当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结构首先对制定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计划已经为学生制定好本科四年具体的学习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等所有的学习内容。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就不容许做大的改动,因此,一个适当的培养计划是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重要保证。其次,对制定具体的每门课程开设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学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每门课程的主干部分是必须要保证的教学内容,不可随意减少和改动。最后,对具体的实践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虽然授理学学士学位,但是,该专业不同于数学等理科专业,它还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许多特点,即它具有工科专业的特征。因此,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今天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在深入研究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中的不完整和不适合部分内容,使其能达到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2

【关键词】行为导向 课程体系 项目 核心课程 专门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18-01

经过多年来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尤其借鉴国外以行为导向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打破以往传统的学科系统课程体系,在行为导向法引领下构建适合汽修专业的新型课程体系,特别要指出的每一个课程体系要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合学校的师资情况,理念在变,教学方法在变,教学课程更要变,但是要变得更合理,让本教学法,本课程体系适应学校以及市场的双重发展,探索出全新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

1 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总目标

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以满足市场汽车“4S”企业和汽修厂的要求为宗旨,与市场接轨,与学校实际实力为基点,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一个有别于传统分学科课程设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

2 汽修教学中的行为导向法实施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多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多方位培养企业所要求的学生,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他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诸如“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引导课文法”……等等具体的新教学方法。

2.1 进行汽修企业调研

调研是在汽车服务行业的基础上,其调研内容包括相应汽修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汽修专业发展趋势、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需求、企业对汽修技术等级重要性以及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大局上把握汽车行业,行业现状、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改革调研,开展行业调研收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知识体系、课程开发、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2.2 了解学生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学生积极地、全面地参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才能持久地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简单地说就是成就感,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如果让学生产生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持续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2.3汽修课程项目化

“项目化课程”可以说是现在汽修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汽修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根据汽修市场实际需要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汽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2.4教师要求

(1)具备汽修高级工及以上相应职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

(2)能够充分了解行为导向法的教师。

(3)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宏观、整体、前沿性的了解,而且善于表达与合作。

2.5 汽修设备要求

(1)要有一定的汽修实训设备,能够满足开展行为导向法的教学需要。

(2)要有一定的实训车间,能够顺利开展汽修实训教学

3 汽修课程结构分析

汽修课程结构分析是要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即“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转化为汽修专业(实训)课程,形成由汽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等组成。

3.1 公共基础课程指各专业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功能是传授汽车常识,普及使用维修知识,激发专业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汽车的鉴赏能力,促进职业意识形成。通过学习,学生可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接触到与汽车和汽车工业相关的各方面内容,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专业人门课程,是一门概括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课程精要的导学课程。

3.2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它不同于过去所说的专业基础课,要避免用“知识”代替“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这些课程的倾向。

3.3 专门化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应涵盖国家(行业)颁布的相应职业标准的考核要求。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课程体系,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行动为出发点,让学生自我行动,培养学生(行动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满足汽修生产一线需求,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特长,以汽修生产一线需求的中级技术人才培养为主,形成企业欢迎,学生发展快的懂技术、会管理、能力强、素质好、有后劲的汽修生产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3

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根据现行市场规律并结合我国汽车销售发展趋势,可推断出国民对汽车的需求量远未达到饱和。中国这一新兴汽车市场,在未来一、二十年里仍会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

汽车行业是否能得到迅猛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汽车行业的销售量。各企业为了达到更高的销售量,就要求更高素质的专业汽车销售人才来从事这份职业。但是目前的从业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汽车4S店对销售顾问的综合素质与从业人员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作为汽车4S店未来的专业销售人员――高职院校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们,将面临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挑战。但是由于大学的普遍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且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总体下滑趋势。因此,了解目前汽车4S店对销售人员的能力要求成为了很重要的问题,这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4]。

本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目标和功能进行定位分析,在新建课程体系中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热爱本专业,并结合相关课程,将按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分阶段培养;以交流互助为导向,采用“学生给学生授课”及“职业工作者给学生授课”的方法,让学生更加认清现实和了解职场;以创新小组为驱动,结合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综合实力;最终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学生能够与企业实现很好的联接,真正达到培养汽车营销人才的目的。

1 湖州汽车市场对销售顾问岗位能力要求

我们调查并走访了湖州地区的4S店,由于4S店品牌数量众多,我们采取抽样调查法。调查品牌数如下,高端品牌4S店4家,中端品牌4S店16家,低端品牌4S店6家,总计26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4S店的岗位用人要求、最稀缺岗位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为96.15%。

研究结果表明,高端4S店的用人要求较高且人数需求量不大,对应届毕业生从学历上就要求本科,而且由于湖州地区中端品牌4S店的总量最多,相对应的用人缺口也大,因此在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时,应该以湖州中端品牌4S店的岗位用人要求为依据,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相应的岗位能力,从而达到与湖州地区4S店岗位用人要求的契合。

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地区中端品牌4S店中最紧缺的岗位是汽车销售顾问,紧缺率达到71.43%,而诸如汽车保险理赔员、汽车配件管理员、二手车评估师等相关岗位需求量都不是很大,分别为7.14%、10.21%、11.22%。根据湖州中端品牌4S店的需求量分析,在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时,应该以汽车销售顾问为核心岗位,汽车保险理赔员、汽车配件管理员、二手车评估师为附属岗位,设置相应课程。

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地区中端品牌4S店在录用员工时,以面试成绩为主,比重高达64.29%,对于理论学习成绩并不是很重视,比重仅为3.57%。可见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看重的是面试者的技能或相应的岗位能力,这也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时,要很好的权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地区中端品牌4S店对于汽车销售顾问这一岗位的要求可归为3大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具体描述如表1。

表1 销售顾问岗位能力要求

以湖州汽车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面向湖州中端4S店,并以汽车销售顾问岗位为核心,根据销售顾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2 我校现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其它专业其发展历史较短,无论是专业定位,还是毕业生就业方向与领域;从教学大纲制定到教学计划执行以及实践环节安排,均不够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

本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现有12级、13级、14级学生270人左右,共有班级7个,其中12级班级个数最多,达到3个,且现有课程体系以12级为主体,同时12级学生在下半年将面临实习找工作的阶段,因此本文在对湖州地区汽车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也对12级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12级学生共有125人,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问卷回收率为95.2%。

调查结果表明,12级学生在入学开始填报志愿时,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不是第一志愿的比率达到65.77%,且毕业以后想从事销售顾问岗位的比率仅为40.54%,结合上述两组数据,第二组数据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与第一组数据相符合。为了能更好的让该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理应不断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对该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岗位感兴趣,并让兴趣成为他们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对4S店的了解在于销售顾问工作体面且工资不错,但相应的是个人压力也不小。汽车市场中各个销售顾问之间差距巨大,无论是工资薪酬、福利待遇、还是个人的价值体现,都与其他岗位相距胜远,这也使得销售岗位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因此这也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就业中顶住压力,在销售领域中坚持下去,成为真正的人才。

调查结果表明,在应增设的课程中,40.54%的学生选择了实践课程,这也与4S店招聘人才时的注重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合理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在最受用的课程选择中,排名前五的课程分别为:《汽车商务礼仪》、《汽车构造》、《汽车使用与维护》、《消费者心理学》以及《4S店服务流程》。根据湖州汽车市场调查,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核心岗位是汽车销售顾问,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受用程度,要合理设置核心课程及数量。

根据湖州汽车市场调研,并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对12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本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目标和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目标定位:促使学生成长成才为具有“自我推销+推销产品”职业资质的职业人;

(2)功能定位: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立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能力、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能力以及爱厂意识、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职业伦理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

3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通过对湖州汽车市场的调研以及本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分析,课程体系设置应由如下部分组成。

1)兴趣导向模块――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进入汽车营销:在大一第一学期《汽车概论》课程中第一节课进行调研,调研方案为“姓名+为什么报考这个学校+在学校内希望学到什么内容+希望毕业之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从调研方案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热爱本专业,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详细的介绍该专业毕业后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及其需要具备的知识,并以适当的实例(比如销售顾问的工资)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以“马云事例”为范本,让学生摆正心态,提升信心,做到不妄自菲薄。在该课程中除了书本知识的讲解之外可以适当播放相关名牌汽车的制造过程视频以及汽车脱口秀节目,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喜欢汽车营销专业。

2)基础理论模块: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以及体育等必修课程。该模块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政治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强化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技能模块:按照企业岗位胜任力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该模块培养目标在于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执行能力两项核心胜任力,强调的是企业轮岗实习以及工作岗位职业素质,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

(1)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合理安排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表明,汽车4S店销售岗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应聘员工是否有从业经历及汽车驾驶证。针对此情况,为了使学生能够与用人单位能更好的衔接,应建议、倡导并督促学生在大一寒暑假期间进行汽车驾驶证培训,并取得驾驶证。在大二寒暑假期间自行去相关4S店实习,提前进入相关岗位,熟悉4S店业务流程并获取相关经验,使学生提前了解职场。

(2)以职业素质为主线,始终在课程中贯穿:在大二第一学期《汽车商务礼仪》课程中,以“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顾问”为任务驱动,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顾问-面试-简历制作-自身条件-在学校里需要具备什么技能-相关课程学习”逆推的形式强调相关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掌握相关技能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拿自己找工作的经验来分享,并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及掌握面试技巧并模拟面试演练,使学生提前感受面试氛围。《汽车商务礼仪》课程中应加大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走、蹲、握手、名片发放等相关商务礼仪技巧。在大二第二学期《4S店服务流程》课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学习,并可以以汽车模型为奖品开展4S店服务流程的实训及演练,使学生进行模拟销售,在任课老师的指点下整合知识,提升自身技能。

(3)以交流互助为导向,让学生更加认清现实和了解职场:①在大一、大二期间相关课程中,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可以安排相关实习学生分享在寒暑假实习经验及所学知识,树立典型,使学生可以遵循。②邀请大三出去实习的优秀学生回校给学生分享经验,以学生教授学生的形式达到共鸣,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激发学生在校学习热情。③在教授《汽车商务礼仪》、《4S店服务流程》等专业课程中,可以邀请4S店销顾问或者职业经理人来讲课,从职业化的角度来学习相关课程,并在经验分享中感受到自身学习压力,从而起到促进作用。④结合学校教师下企业安排,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不定期分享自身经验,给学生以指导。

4)综合素质模块――以创新小组为驱动,结合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校创新小组,可以以导师制的形式培训学生,并结合技能比赛,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及培养专业技能外,还要多参加学生文体活动,也可有选择的参加诸如创新小组类型的社团,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这虽然不属于课程体系的范围内,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具体设置如图1所示。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实践效果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大学生,大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头脑灵活,有思想,可塑性强,但缺乏实际经验。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式的学习和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研究以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增强人才的适应性,提高人才效益。

二、基于“1321”模式与“3+1”模式相结合的实践体系的建立

实施“1321”的教学管理是东软信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即1学年被安排成3学期,2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学期的实践性教学。 “1321”教学管理学期设置加快了学业进程,使学生有机会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掌握所学内容。2学期的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虽然也针对性的开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但这远远不够满足学生对现实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理解,而紧邻的1学期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实践内容安排直接关系学生理论学期的知识,贯穿整个学科知识内容,所以实践学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理论学期不可比拟的。

为了缩短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在“1321”学期设置的基础上,东软信息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施“3+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便具备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在大学1-3年级,在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构筑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第四年通过在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一年的学习、实践、毕业实习(设计),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三、以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方案的设计

针对学生在各学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同,上述各个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的内容相对有不同的侧重,对低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专业发展对企业的意义,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流程和具体实务操作。课程内容结构方面的安排要力求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灵活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概念实习。针对一年级学生,通过对各类软件的模拟进行技能训练及沟通技巧练习;请企业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参观软件园内高新企业,实地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2.技能实习。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二年级学生,在技能实习过程中,结合所学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校网络教室上机实习,学会利用各种办公软件进行公文写作,运用测评软件进行模拟招聘和人才测评等,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工具、方法论与操作实务的专业化人才。

3.项目实习。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三年级学生,项目实习阶段是在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模拟,让学生动手设计、完成人力资源各模块的功能;运用情景模拟,围绕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模拟一个环境,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管理程序、方法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组建团队,跟随老师参与实际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开发项目实习等。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专业综合实训。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四年级学生,设置了校内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校内实训部分,通过应用专业的e-HR平台模块,借助真实的企业数据,综合模拟企业的具体操作;校外实训部分,介绍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提高学生实际业务能力。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尝试,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将运用科学的管理分析方法,对利用IT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题以及一般企业人力资源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撰写10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

总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该实践体系的设计使学时增多,课程集中,打破了学生容易关注零散的知识点而忽略了整体知识体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全局观及整体意识,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企业实际案例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操和演练的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岗位角色,模拟日常的业务操作,真正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实现了学历教育与企业业务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学结合 电子商务 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的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据《2009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31个省市共有201万家企事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各种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正在井喷式的增长。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起步晚,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还不成熟,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类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抱怨找工作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目前大概有接近50%的传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电子商务,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据人民日报报道,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大约20万人,据调研机构IDC预计,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达到966万人。由于电子商务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使得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有基层和高层之分。具体有技术类人才岗位(网站策划员、网络编辑员、网站设计与开发人员、网站美工人员)、商务类人才岗位(网络营销员、外贸电子商务员、网站运营员、网站推广)和综合管理人才岗位(电子商务项目经理、电子商务部门经理)。在招聘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往往愿意用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技术操作,在这个岗位上现在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没有优势。通过分析和研讨,我们学样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是“技术为辅,商务为主”。通过两年实践,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质量有了较大改观。

二、重组课程体系

通过市场调研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我们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重点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人员、电子商务交易人员、网站推广人员、网站运营人员、电子商务客服人员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人员等电子商务操作型岗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学习领域,依据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专业课程。

三、串并结合的教学模式

要使工学结合产生实效,必须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从而阶段性的检验自己专业技能的学习水平是否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以工促学”、“以工强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提出采用“串并结合”教学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多条主线并行,而在每一主线上又有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并行与串行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目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是教学与实践并行,其一是让学生在淘宝网上开店,其二是让学生在校园网上通过学校的“虚拟主机平台”建设、维护和推广个人网站系统,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采用“先创业、后毕业”的人才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大学生自办“网上商店”的形式,积极与社会融合,培养其创业精神和能力,把理论教学和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锻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程方法对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学习和创业的氛围,对学生今后开展电子商务十分有利。

四、结论

为了达到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教育改革,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逐渐改变了“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融课堂教学、技能实验为一体的能力、知识、职业型教学新模式,将实践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将会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省略/stock/news/zonghe/200911/t2685409.htm

专业的课程体系范文6

关键词: 运动康复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方法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属特设专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和相关新兴学科结合日益紧密,运动康复专业就是体育、康复与医学交叉结合的新专业,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

1.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要求,为培养人才指明方向

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大学教育应重视厚基础,重视素质培养,本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掌握体育学、康复学和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与运动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掌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等技术,具有对肌肉骨骼损伤、慢性代谢性病症、神经损伤等疾病的诊治过程及基本康复治疗、运动伤害的评估与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对康复临床常见的各种功能障碍及病痛进行科学评价、康复治疗和合理处置。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与康复相关工作。

2.构建扎实的理论课程体系

2.1构建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课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发展。培养学生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行为和伦理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协作和沟通技能。主要由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美术、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组成。

2.2突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

加强培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奠定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突出通识教育,打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由大学英语、军事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组成。

2.3优选专业基础课程,打造学生扎实的基础。

为达到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和夯实系统的人体运动科学、体育学与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吸取现代康复医学新成就、新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妥善处理好各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主要由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疾病概要、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医用物理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组成。

2.4构建学生运动康复的能力的专业类课程。

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指导体育保健与疾病康复能力,能够开展一些常见病的指导和康复手段。主要由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运动创伤学、肌肉骨骼康复学、医疗体操、传统康复方法学、技能强化训练等课程组成。

2.5精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

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开设选修课程,主要有创造学、运动医务监督、信息检索与利用、导引养生功等课程。

3.实践教学体系

运动康复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工作的能力的高低,主要由实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运动保健实习等组成。通过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体育学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康复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受到系统而规范的保健与康复操作和技能的训练,熟悉工作程序,能独立进行系统运动健康与康复治疗见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质量意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通过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强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和开创护理事业新局面打下基础。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和应急处理能力,为将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打下基础。

4.建立高素质的运动康复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内涵的风向标,是教学质量的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型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为此学校应引进相关的高级人才,培养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次,加强原有教师的培养,可以选拔有志于本学科方向的体育老师和临床教师,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再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青年教师在老教授、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研究,快速成长。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教师在工作期间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自我学习、自我修炼,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