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2
夏粮收购时节,河南许昌县新兴粮库门前陈曹乡史庄村农民张留德满脸喜悦:“14亩地,打了15000斤,你看,这金灿灿的麦粒饱满,准能卖上好价钱。”
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618.14亿斤,同比增长0.8%,夏粮连续八年增产。从去年的大早,到年初的低温,面对频繁灾害,河南粮食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小麦“八连增”后,潜力还有多大?记者走进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采访。
集中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让适宜种粮地方多产粮
7月27日,大雨初霁,史庄村玉米苗精神抖擞,农民张广州边锄地边说:“要不是新修的桥涵、渠道,这么大的雨,玉米肯定全淹了。”
老张说,史庄村地势低,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春怕旱,秋怕涝”,盼水引不来,下雨流不走,小麦、玉米亩产只有600来斤。
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陈曹乡政府出钱、农民投资投劳,打机井、修桥涵,让陈曹乡21个村的4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张广州说,去年大早,今年抗低温,小麦都浇了三次水,亩产超过1100斤,产量有保障,农民种地得劲!
史庄村的变化正是河南粮食核心产区的一个缩影。中原熟。天下足。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中原粮仓怎么保?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强基固本抓关键,河南瞄准产粮大县,集中投入,大规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这些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河南是粮食主产区,为啥还要搞核心区?“支农资金最怕撒胡椒面,集中资金才能办大事,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粮食核心区以县为重点,产量都在10亿斤以上、耕地百万亩以上,是粮仓中的粮仓,更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刘满仓说。
从2005年起,全省整合70%的农业开发资金,集中投入27个产粮大县,60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
“项目数量少了,但规模大了,标准更高了。”陈曹乡党委书记王丰伟说,灌溉保证率达到了75%,防洪标准达到了10-20年一遇。
集中投入,规模出效益。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夏粮总产占到全省夏粮的一半,项目区小麦单产平均达到1049斤,比全省平均单产高291斤。
站在“八连增”的高起点,粮食增产潜力还有多大?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目前全省粮食核心区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7亿斤。
科技手段综合发力,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
“亩产1450.4斤!”
这是今年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创造的优质小麦单产新纪录。
“这在5年前想都不敢想啊。”岳师村农民李恒忠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看天气,那时,亩产1000斤就是个顶了。
这个顶不断被刷新。“高产离不开良种良技。”李恒忠说,今年罕见低温,一度使麦苗偏弱。“穗少,就用粒数和粒重补回来。”按技术员的指导,村里人一开春就在地里忙活起来,多浇水、多追肥。打好了基础,农民投入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井剑国说,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去年以来,项目区安排科技推广资金1.37亿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项次,培训农民118万人次。今年实施的“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农业科技落户田间。
种植方式不断改变,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增产增收顺理成章。浚县宋井固村农民赵国庆说,过去十几年一个品种,现在三五年推广一个新品种;过去一亩地要播30斤种子,现在才要16斤;过去肩挑牛拉,现在农机下田,每亩节支增收300多元。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良种、科技、农机等先进生产要素五指成拳,发挥出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
井剑国坦言,今年小麦平均亩产776.6斤,绝对不是一个顶,科技增粮还有潜力。项目区如何示范带动,新技术如何加快推广,今后还面临许多新课题。
“大粮仓”变成“大厨房”,让好麦子卖出好价钱
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戴着“粮帽子”,财政会不会越来越穷?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还有没有积极性?
这是许多粮食产区面临的难题,而河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手抓农业产业化,把“中原粮仓”变成“国人厨房”;一手转变经营方式,扶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刘满仓说,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成为支撑河南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保证。
“既让农民得实惠,种粮地方也不能吃亏,扶龙头,强产业,让好麦子卖上好价钱。”井剑国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向产粮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倾斜,2009-2010年,投入财政资金3.79亿元,吸引资金77亿元,支持了404个农业产业化企业,使157万农户户均增收2417元。
“订单一签,价格有保障。”浚县刘井固村农民刘长付尝到了龙头企业带来的实惠。他说,中鹤集团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比市场便宜1元,统一收购,比市场价多卖两分钱,他家的15亩地,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
浚县副县长刘文合说,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目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淀粉糖,附加值能增加十几倍。仅中鹤集团一年能“吃掉”40万吨小麦,吸引3000人就业,带动小麦收购价比周边高出两分钱。
“每亩比普通麦田增收两成。”许昌县五女店镇赵保献说,合作社统一播种、施肥,行距、株距能精确控制,肥效集中,每亩能增收200多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3
历经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湖南省娄底市资源瓶颈趋紧,环境污染严重,部分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程度加剧,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等问题日趋显现。
娄底市国土资源局从自身现状出发,不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新时期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着力打造绿色矿业
矿业开发给娄底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过度和无序的开采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全面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着力建设绿色矿业。
首先,对矿山环境保护实施源头控管、过程监督、闭坑审验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与矿业秩序整顿、采矿许可证审批(含延续审批)、年检工作融为一体,加强动态检测。其次,逐步完善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投资体制,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推动、国土资源及环保等部门监督、矿山企业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全方位治理的环境保护体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含分期验收)为契机,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有效地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同时,要不断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因地制宜建立生态补偿标准,明确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督机制,拓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补偿资金多元化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公司化运行机制。此外,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市场途径,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收存力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代价核算制度。如果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超过开采矿产资源的预期收益,采矿权登记发证机关可直接驳回采矿权申请,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娄底市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每年地质灾害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发展城市,娄底市应不断优化措施,加强对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首先必须对全市地质环境的现状有充分了解。要充分利用地质勘查队伍的技术优势,对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调查与建档,把地灾隐患点情况摸清楚,找原因、定措施、早规划。对于一些灾害严重的村庄、居民点,要做好整体搬迁的准备。特别是要继续深入开展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详查,重新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隐患点,逐一落实好监测预警和应急处险措施,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依据。
在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状况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对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严格实行“谁破坏,谁治理”的方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或指令性建议,防患于未然。
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预测。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以村庄为单位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行政措施并举,综合治理。要按照“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因地灾造成的损失。对地质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的地区,要尽快实施生态修复。
突出资源生态管理
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在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逐步推进管理方式转变,实施资源和生态的双重管理,把生态管理放在更加突出、贯穿始终的位置。
坚持规划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娄底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地质地理实际和资源禀赋条件,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以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使国土规划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管护。同时,严格开发准入条件,明确国土空间开发鼓励、限制和禁止的方向,实行红线管控,设置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红线,保障粮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修复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集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加强节约管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在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方面,统筹安排保重点,区分轻重缓急,优先保障新型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继续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抓好划拨用地和园区用地节约用地工作,推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索和推广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离开工程建设的水利是不完全的水利。近年来,随着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除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利农田建设工程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抵御洪涝灾害、发展食品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管理一直都处于一个弱势发展的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原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被打破,而新的农村经济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就能够实现我国村镇和城市水利工程的一体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合理地建设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我国日后农村水利工程整体建设的最基本发展方向。
引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除涝、防灾、 减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管理一直都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问题日益严重,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50年,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 效益衰减。
(3)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严重制约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再加上农业效益逐步下降,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原有工程也因得不到及时维修,损毁严重。
( 4)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 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 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1)建立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力度。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 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 3)开发人力资源, 培养水利技术人员。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 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 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工程施工时,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6) 加强资金投入。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 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7)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地址气候情况,特别是有些省份出现的大面积干旱,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尹利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1) : 85.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5
关键词: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流转;农民保障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有效集聚农村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于2008年9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
近年来,全省13个省辖市中大部分县(市、区)都申请并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本文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情况,通过分析其采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和农民生活保障方法,积极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和农民生活保障制度措施,提出适应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建设需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并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民生活保障模式。
一、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内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在“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如何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等途径对农民生活进行有效保障是重要内容,更是工作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逐渐由单一的生存保障转变为具有生存保障功能和发展保障功能。在一些传统的农村地区,土地仍然起着生存、就业、养老保障的重要作用;而在一些苏南大城市以及一部分比较富裕的农村,土地已经不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土地更多扮演着保障农民发展的功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中,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综合考虑农民的长远生产生活保障。
二、农民生活保障现状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
当前我国主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有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反租倒包以及入股等。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适用方式一般有出租、入股和让渡。结合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情况,考虑到工程区内的经济条件、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抛荒情况等,为更好地发挥大规模土地流转效益,工程区更宜选用让渡、入股的方式,而出租等方式一般期限较短,范围较小,更多的是农户间自发的流转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粗放利用、甚至抛荒行为。
1.让渡
让渡是指承包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原承包经营的土地转让给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负责转让方(承包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保障。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正实现城乡加速互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顺应生产力发展,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有益探索。土地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可以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速城乡互动进程。
其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引进业主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效防止分散带来的资源浪费,推进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再次,有效长期保证社会稳定。土地换社保后,每户每月或每季能领取到生活保障金,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弱势群众和老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促进其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过渡,一般参照被征地农民保障体系进行保障。农户与村集体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合同书,村集体与劳动保障部门达成协议,将这部分农户原承包地的流转收益纳入其社会保障资金。
2.入股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参与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农业开发经营。
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可能有四种收入:土地流转后的地租收入、原有国家的政策性补贴收入、为合作社或公司务工的工资收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分红收入。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优点:
首先,有利于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工程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整合了分散的土地,扩大了土地的使用规模,为农业机械的充分高效利用和农业专职人员专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其次,有利于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使得闲置的土地得到利用,有利于在这些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从而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
再次,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彻底解除了土地对农业人员向城市转移的牵制,使得城市化更彻底、全面。
(二)农民生活保障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对采取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目前的保障方式基本都是参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保障。这部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由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共同出资筹集。
而对采取让渡之外方式的农户,其社会保障模式是沿用各地区现行的“新农保”、农村低保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保障。
(三)目前农民生活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采取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参照当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保障的农户,主要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补偿标准过低,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目前的征地补偿制度中,仅仅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并未考虑土地的增值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影响因素使得征地补偿标准过低。由于我国目前对被征土地安置补助费的分配缺乏具体细则,造成各地对征地土地安置补助费的分配比较混乱。
其次,征地就业安置不到位。就业是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的根本途径。目前的社会保障中虽然考虑到了就业保障,但由于制度等方面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由农民变市民之后,按城市方式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就业安置并未到位。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就业安置等社会保障也没有落实,造成这部分劳动力生活发生困难,导致上访现象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
对采取让渡之外方式沿用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户,虽然从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可以进行保障,但对由生活成本的提高而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农民生活保障模式建立的措施研究
(一)建立合适的土地流转方式,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的流转对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土地的流转必须尊重农民的意志,真正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结合工程区所在地域的特点进行流转,选择合适的土地流转方式,同时通过充分的宣传和引导,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合理促进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发展,使过去单一的农户承包土地向工商企业、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等租赁、股份经营土地转变,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农用地流转力度。
(二)合理确定土地流转收益,加强土地的收益保障作用
长期以来,诸多学者的研究比较重视的是合理分配并充分发挥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的社会保障功能,强调该费用的补偿到位、提高补偿标准和合理分配该部分费用,但往往忽视了土地流转后农地收益这部分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作用。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后,基本上都采用流转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重分析流转后农地收益对于农户的社会保障作用。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和正在编制的规划中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土地的收益保障作用,包括入股保底分红、逐年或者分年限提高并支付租金等,在苏南部分地区除了股份合作社的方式外,还采用了土地补偿费和限额自费入股的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流转后土地收益的保值、增值,从收益保障方面为工程区内的农户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
(三)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寻求多元化的农民生活保障办法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支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对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保障,在政府主导支持的前提和基础上,更需要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寻求多元化的农民生活保障办法。要加大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涉及离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引导、推荐、鼓励其到周边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地方政府在引进农业规模经营企业时,要和其签订用工协议,优先使用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产业工作。通过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等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帮扶照顾,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
(四)加大政府支出比例,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度
工程区内土地流转的农户,可继续沿用各地区现有正在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江苏部分地区已经颁布的“新农保”制度,从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保障。在资金筹集上,应结合部分地区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的现状,加大政府的出资比例,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确保实施工程区内社会保障全覆盖。
对其中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则应当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专项基金制度,基金要保证其来源,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自经济条件的不同,按照一定比例从财政中划拨资金,用于弥补这部分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这部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由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共同出资筹集,并同时加大政府的出资比例,提高工程区整体社会保障的覆盖度。
对采取让渡方式外的农户,政府加大对农民生活的补贴或制定相关的土地流转经营奖励优惠制度,监督流转后的土地经营方增加农民的生活补助。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以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目前,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正在江苏各地积极试点,各地在工程推进中,要加强研究协调,不断积累经验,综合运用各种保障方式,通过工程的实施,实现农民长远生活有保障、生活水平有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涨宝,狄金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J].土壤学报,2008(1).
2.李淑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汪敏.论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理论界,2006(1).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6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比如:8月12日,广州日报报道“中国从越南进口60万吨大米以弥补国内不足,这一进口量相当于我国上半年大米进口量的3倍”;7月21日,中粮集团进口的6.1万吨美国玉米到达深圳蛇口,这是中粮集团14年来首次大规模进口转基因玉米:中国海外租地种粮210万公顷折合粮食(即进口)31SO万吨;每年有60%的大豆靠进口。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将由19卵年的41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976万吨和2020年的2224万吨,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大量的粮食进口折射出我国的粮食安全供应出现了问题,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进口那么多的粮食?中国的农业怎么了?目前的粮食进口以及粮价上涨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流动资金的炒作,还是我们的农业政策和生产模式出现了问题?农产品价格应该如何调整?
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太低使农民不愿意生产粮食。导致粮食生产粗放经营,产量低下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出现了问题:目前的各种价格信号与制度约束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粮食生产,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粮食生产经营粗放。农民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粮食生产比较利益太低,新的工农剪刀差,即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差距愈拉愈大,粮价上涨速度一直赶不上农资上涨速度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因素对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抛荒”不种粮或者粗放种粮,能种三季的只种一季,粮食的供应问题愈来愈严重。
目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应该是城市最低收入阶层了,但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家粮种一年的收入还要高。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一直实行低粮价的粮食安全战略,这样的战略保证了城市消费者可以买到低价的粮食,但种粮的农民收入却奇低。目前我国的粮食有多贱?一位东北的农民人大代表讲:“城里人挣工资,涨工资速度很快。1976年以前:每斤玉米8分收购价,当时工资40元左右。到2008年,玉米按提价到g到9角算,只提10至11倍;而城里人工资已经达1300至1400元。至少提高了30倍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民居民收入的三倍。低粮价战略的实行使那些粮食生产越多的地方越穷,我国的粮食生产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新生代农民工回家种地第一件事是不种粮食,企业下乡也会选择非粮产业。这也是中国最奇怪的事情:最重要的粮食反倒是最便宜的,而这样的政策后果是种粮农民收入太低。如果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不种粮,这么多年来种粮的农民一直在为我国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埋单。长远来看,这种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不可持续的。
种粮比较利益低下导致农民不愿意进行小农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未来应付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愈来愈弱,粮食安全将面临大问题
今年西南五省大旱导致惨重的损失,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为粮食总产量的10%。据水利部的数据,我国每年农业缺水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目前,434个太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标准的早涝保收田比重偏低,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整体薄弱,尤其是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其实,西南五省的平均降雨量还是很大的,为什么比过去多一个多月不下雨就带来这么大的损失?原因很简单:农田水利等小农田设施无法工作。如果有一个好的小农水制度,在夏季雨季时可以把多余的水通过沟塘、渠堰、小水库等储备起来,等到旱季时使用。而这些小农水的维修建设是需要资金与人力投入的。农田水利,尤其是小农田建设欠账严重,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锐减,农民在农闲时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在这些小农水建设上投入劳动与资金,主要是即使投入了,生产出来的粮食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太低,远赶不上外出打工的收入。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会越来越频繁,未来气候变化会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
低粮价战略还带来过度的粮食浪费等现象
低粮价战略使粮食价格太便宜,浪费现象严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每年产后粮食约有850亿公斤被白白浪费掉。饭店里许多菜被浪费,学校餐厅被扔掉的馒头随处可见,粮食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仅北京市每天平均就有1600吨的剩菜剩饭泔水。按照餐饮业最保守的估计,餐桌食物每年浪费达10%以上。如果我国每人每年合理消费可节约05公斤粮食,每年则可节约6亿公斤粮食,相当于812万亩耕地的年产量。而我国每年光喝酒又要“喝掉”300亿公斤粮食。两者相加,我国每年就浪费掉1亿亩耕地的粮食。提倡节约粮食,如果不提高粮食的价格,粮食将永远如垃圾一样得不到珍惜。
低粮价战略也我国未富先胖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递增,呈现“未富先肥”现象,“将军肚”成一奇观。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瘦的国家之一,而目前中国肥胖人群如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迅速增加。据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的数据,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两者相加已超过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10年间中国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在我国近五年来城市儿童肥胖增长率是160%,农村儿童肥胖增长率是400%。根据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我国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将很快赶上西方国家。肥胖率飙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素虽然很多,但过低的粮价价格带来的过量营养应该是主因。
从全球粮食市场来看,国际粮食波动很大,供给偏紧,基本上斩断了我国靠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的后路
联合国把饥饿、贫困、艾滋病列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三大挑战。历史上因为粮食安全而引发的战争、骚乱或者人口的死亡灾难屡见不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带来饥饿等一系列问题,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全球出现的粮食危机始终未能缓解。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国际粮价波动严重,成为人类发展中最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今年8月份俄罗斯由于干旱减产禁止本国小麦出口又引发了全球性粮食恐慌,短期内世界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扬,给那些粮食以进口为主的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例如近期非洲的莫桑比克就因为粮食价格上涨,百姓生活困难,群众游行示威引发严重骚乱;而欧洲发达英国也因为食物价格飞涨使米饭、面粉价格飙升近6成,引起百姓的愤怒。实际上俄罗斯在三年内曾两次作出过类似决定,上次是在2007-2008年,当时全球粮食供给趋紧,俄罗斯顾及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而宣布禁止出口,引发数十个粮食出口国,包括大米出口大国泰国、印度、越南等竞相出台类似禁令,结果导致全球性的粮食恐慌,使二十多个以粮食进口为主的国家因为粮价上涨,百姓愤怒引发骚乱而导致政府。
我国有13亿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极显著的“大国效应”,也就是说在中国看来是很一小部分的进口,拿到国际市场上却是很大的一块,会引起国际粮价的激烈波动。这种现状决定未来我国的粮食单纯依靠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