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1
1.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特别在农村有些生物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总认为是小学科,心思不放在教学上,有了课就糊弄,教学行为的无效性较普遍。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对学习非常不重视,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管理。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又不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3.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农村生物教师大多数是由一些年龄大的、或者非专业的教师替代,因此对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都是非专业化教学。
4.教师缺乏知识、能力的更新和提高,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有些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开展的活动偏少,由于缺乏经费很少安排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特别是有些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更是狭窄,有的仍然采用自己上学时老师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5.特别是有些生物教师的无效语言,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教师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更多笑声,时不时地讲些自嘲式的幽默,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
二、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对策
当前,我区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建构、应用等实现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和关注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特长发展。
1.要从教师的教风抓起。一所学校的教风怎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个重要性,怎样抓好学校的教风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时刻要把抓好教风这项工作放在第一位上。
2.要从学生的学风抓起。一个班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正,这个班的课就不好上,无论教师的水平有多高,都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因此班主任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班主任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学情。
3.要从落实好教学常规管理抓起。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不外乎“备、上、辅、改、检”五个环节,可以说,这些环节如果真正落实好了,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但要落实好这五个环节,也必须要在各个环节的管理上下工夫。
4.要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抓起。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从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学奖、各种表彰的评选、先进的评选等方面给予满足;其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学校在对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老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满足老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激励老师更热爱教育事业。
5.要从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培训等方面抓起。围绕“如何优化教学行为”为主题开展校本研训活动:骨干教师开示范课,给别人提供高效课堂的样板;中老年教师开研究课,大家共同会诊课堂、研究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开过关课,通过讲评课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可以由教学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师深入其中,相互取长补短。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婺城区农村教师调查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作为维系国运兴衰的教育公平,自然是人们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焦点。而对教师的公平更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省级教育强区。虽是金华市的核心城区,但有18个农村乡镇,因此城乡差别很大。去年下半年换届后的婺城区教育工会对农村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环境、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经济收入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同时向一环线内的城区学校发出768份调查问卷作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城乡教师间的某些差距。通过调研,旨在有效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些急需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1.调查情况
1.1农村教育发展较快
从调查中听到的和看到的情况看,这几年我区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舍漂亮了,这得益于省政府“食宿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教师的工资由区财政直接发放,没有了以往学校拖欠工资的情况;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增多;四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合理,资源得到优化;五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很快,让长初中可以与四中、五中等城区各牌学校相媲美。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编情况普遍,职业学校尤其严重。除两所学校(白龙桥实验小学和金华十中)因布局调整问题超编外,其它学校全部缺编,其中实验中学、九峰职校缺编100%以上。这些学校或聘请代课教师,或把缺编教师的工作量加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农村教师编制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区财政状况较差,严格控制教师进入指标;二是农村工作条件、待遇差等原因,造成部分优秀教师外流;三是专业学科教师如音、体、美等前几年就较紧缺,人事部门在调配时往往先满足城镇学校的要求,致使农村学校很难分到专业教师。
1.2.2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普遍较低造成农村教师比市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在评职评优中,由于缺少公开课、课题研究、论文指导等机会,再加上分配名额比例限制难以晋级。
1.2.3学科分布不合理。从教师的初始学历和专业看,农村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大都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和由代课教师转正,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①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公办教师很少;②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相对比较充足,有的学校还过剩,而专业的美术、音乐、计算机、英语教师就比较缺,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很少,大多由别的学科教师替代,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的甚至无法开课。
1.2.4经济收入与市区教师差距明显
由于婺城区所有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但农村教师的总体收入与市区学校比,还是有差距。同一类型教师,在农村教书要比在城区一般学校教书每年平均少0.6万元,更不用说与城区名牌学校比。这还是有财务帐目的实际收入,其他诸如旅游、实物发放、家教等隐性的收入没有计算在内。
另外,农村教师的配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少,基本上在企业做工或者待业在家,这也无形中拉大了与市区学校教师的收入差距。
1.2.5生活情况。农村学校相对分散,一般从家到校的距离比较远。据调查,80%左右农村教师上下班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骑助动车等,乘班车的占16%,开私家车占1%。
在住房问题上,经对895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房改房的71人,享受单位集资房的87人;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658人,在这些教师中房产权尚未属于自己的有142人,他们或住在自己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
1.2.6工作学习情况。近几年,随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有了很大改观,但教育教学设施没有跟上要求。据调查反映,教师感到最缺少的工作条件是:教具与教学仪器,网络课件、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办公场所(教师办公室拥挤)。
教师工作量较大。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教师目前所任教班级数平均3个班;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0.2节左右,初中教师为16.6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9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895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82人,基本上是初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较重的是321人,合适的是181人,较轻的是11人。
农村教师初始学历一般不高,基础相对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此外,在现任的初中教师中,还有一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师中借调过来的,因而学习培训、知识提升显得尤为必要。据对496名教师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参加校外非学历培训累计天数不到一个月的是354人(占71.4%),不到一周的是127人(占25.6%),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是15人(占3.0%)。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三少”。一是机会少,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较高层次的培训,农村学校可得到的培训名额很少,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二是时间少,由于老师本来就缺编,即使有较好机会,有时为了不耽误教育教学任务,也只能放弃培训;三是经费少,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培训需要的很大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或教师自身承担(如培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因此经费问题是农村教师培训的一道坎,在培训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或教师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1.2.7身心健康情况。据对895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368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501人;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26人。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等;二是来自环境。教育质量竞争激烈,工作业绩难以得到公正评价;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子女求学受阻,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社会、家长期望值高,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合,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
农村教师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据对895位教师调查,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是300人,一般的是428人,较差的167人。目前城区学校基本上做到了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体检;而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一年一次的是112人,三年一次是427人,多年没有体检的有254人,从来没有体检的还有102人。
1.2.8对职业的态度。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587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43人,不喜欢的是85人,认为说不清的是259人。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心里对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差别感到不平衡,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吃亏。调查显示,2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8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区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甚至有不少校长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宁可放弃校长职位,而到城区学校当个普通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区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教育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要强调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根本是师资的不公平。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尽人意,既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更是与有些地方政策和部门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失之偏颇有关。因些必须统一思想,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师资队伍间的差别,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2完善机制
一是在做好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实行区域内城乡教师的“同城待遇”。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解决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同区域教师待遇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向经济落后地区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该地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调控力度,例如对学校预算外资金掌控和调控,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奖金、福利的差距等等。
2.3加大投入
区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额度,并确保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以保障学校日常开支,同时帮助改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及山区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4稳定提高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区政府要责成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深入调研农村教师编制,并使其合理化,尤其对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工编制要采取适当放宽的倾斜政策。同时要完善农村教师的培育体系。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综合类课程,特别是英语、计算机、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根据需要设置课程,多培养农村学校紧缺的教师;也可采取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城镇学校选派调配等形式,以保证农村教师足额稳定。
二是要加强现有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根据农村学校培训需求大,而实际经费短缺的情况,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2.5城乡流动
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解决城乡教师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值得我们借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
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区域内城乡学校教师相互交流。鼓励和引导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市区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步:市区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区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第三步:在区域内所在城乡中小学教师(除特殊情况外)根据学校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一般以三至六年为一轮,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一名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一般不超过六年。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完全实行“同工同酬”,即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规定城乡教师流动义务、流动对象、流动时间、保障措施、相关责任等。目前,婺城区已经走了前面两步,效果已经显现。
2.6工会作用
教育工会组织是农村教师的“娘家”,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品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特别是学校工会的作用,用工会的臂膀搭起关爱农村教师的桥梁。首先要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提高学校工会破解民生民计难题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从体制、政策层面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其次工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一方面通过“三育人”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工会组织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关注困难教职工群体,通过送温暖、结对帮扶、爱心互助会等形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此外,工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教师的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教师消极的负面情绪向积极乐观的情绪转化,真正能彰显工会组织在提高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玉秋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杜萍农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3期。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3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和任务,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构成。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则体现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还强调各种课程资源及教学的整合,即“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交际情境。最能体现教学整合的是根据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或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五、结语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4
知识管理理论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是组织或者个体所拥有的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技能、经验、认知、信仰和情感的综合体。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和集体二个层面,结合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影响其创新能力的隐性知识也可以从医务人员个体和医疗机构集体二个方面去探讨。Lewin所提出的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也表明,行为(Behaviour)是人(People)与环境(Environment)的复合函数,所以创新行为的产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首先探讨设计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调查问卷从个体和集体二个层面去设计,结合隐性知识理论,将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为5个维度,共36个题目。
2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为了解河北省的整体情况,课题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了唐山、保定和邢台3个市,每个市再根据经济发发展水平选择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作为样本医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5%。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个人创新人格维度
2.1.1自我保护性方面
选择“当没有适当职权时不会冒然行动”的为76%,“当牵涉到利害关系时会小心谨慎”的为82%、“喜欢受到明确工作规范的保护”为65%。3个题目选择比例都比较高,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缺乏创新需要的冒险精神。
2.1.2效率性方面
选择“追求精细、彻底与完美”的为63%,“做事讲求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为72%,“喜欢需要非常细心、精细的工作”的为65%。这3个题目选择比例较高,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对工作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愿意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创新的基础。
2.1.3内在原创力方面
选择“我是一个有创意的人”的为52%,“会因为自己的新奇想法而感到兴奋”的为82%,“在同一时间内,我可以处理许多创新的点子”的为35%。3个题目中的2个选择比例较低,说明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对自己创新能力缺乏自信心,但也有进行创新的内在心理需求。
2.1.4工作顺从性方面
选择“习惯于按固定方式做事”的为86%,“喜欢没有偏差、已经限定好的工作”的为81%。选择比例较高,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喜欢习惯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缺乏改变的愿望。
2.1.5群体顺从性方面
选择“想办法尽快融入群体当中”的为90%,“想办法和群体人员行为一致”为78%。选择比例较高,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不愿意显得与众不同。
2.1.6外在原创力
选择“需要经常的改变来带给我快乐”的为43%,“喜欢主动改变而不喜欢让事情慢慢演变发展”为46%。选择比例比较低,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
2.2专业技术能力维度
2.2.1医疗水平方面
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临床基础知识、病例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的为36%,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对自己的医疗技术缺乏自信,需要进一步提高。
2.2.2科教水平方面
认为具有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所需具备能力的为33%,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缺乏教学和科研能力,制约了创新工作的开展。
2.3生活动机维度
2.3.1成就动机方面
争取成功的动机,选择“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80%,“拓宽自己的视野”为85%,“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88%。3个题目选择比较均较高,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都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质。
2.3.2权力动机
影响和控制他人欲望的动机方面,选择“使自己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为45%,“使自己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为86%,“使自己获得公众认可”为83%。其中2个题目得分较高,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比较重视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公众的认可,对自己的学习影响力不太重视。
2.4创新能力维度
2.4.1创意产生方面
个体产生新想法的能力,选择“探寻改善服务与质量的机会”的51%,“注意非常规性问题”的为45%,“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为36%。3个题目得分都较低,说明多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创新的基本能力。
2.4.2创意执行方面
将新想法付诸于实践的能力,选择“说服他人了解新构想的重要性”为31%,“主动使新构想有机会被实行”为29%,“将可改善医院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等的新构想具体实行于日常工作中”为26%。得分均较低,说明多数农村医疗人员缺乏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相应的渠道和机制。
2.5环境因素维度
2.5.1情感支持方面
认为“我工作绩效好时,经常会受到表扬”的为55%,认为“上级领导关心和鼓励我个人的发展”的为51%。选择比例偏低,说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具有一定的鼓励工作人员的能力。
2.5.2物质支持方面
选择医院“提供个人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料和设备”的为56%,“有机会做适合个人做的事”为43%。选择比例偏低,说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了一定的工作和创新的物质基础,但在管理和利用上还有许多不足,物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3问题总结与对策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能力普遍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虽然都愿意做好工作,也有想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但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缺乏必要的创新氛围,缺乏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虽然资源、设备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利用效率和水平较低,创新的物质资源支持相对不足。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认为,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为广大患者服务的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隐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或者个人创新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对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因素固然有设备、设施、实验室等显性资源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医务人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欠缺,创新动力不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多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对创新工作重视不够,满足于现有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缺乏进一步开拓的意识。在创新制度的设计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导致创新工作不能系统的进行。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增强对创新能力本质的认识,重视隐性知识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隐性知识水平。
3.2大力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当前医疗卫生人员不仅创新精神较为欠缺,他们的临床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也普遍偏低,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可以通过请专家讲座、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吸收外部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在医疗机构内部,应该建立知识的交流、共享机制,通过鼓励医务人员的讨论、交流,促进不同个体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全体人员的隐性知识水平。特别要重视医疗机构中水平较高医务人员的作用,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鼓励有价值隐性知识的传递。
3.3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制度,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
Lewin的行为公式:B=f(PE)表明,行为(Be-haviour)是人(People)与环境(Environment)的复合函数。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创新行为是在个体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由外部创新环境所激励的。因此,农村医疗机构要大力进行激励创新的制度建设,使创新活动进入制度化的轨道。通过对积极进行创新的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在医疗机构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还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使创新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3.4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良好的创新文化
任何人的行为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化对人行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知识管理理论认为,文化的本质是组织的隐性知识,是组织能力的一部分。对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尤其重视文化的建设。一般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除了要大力进行鼓励创新的制度建设外,可以通过悬挂鼓励创新和知识共享的标识、宣讲创新先进人物的事迹、为创新人员提供物质和资源的支持、领导者以身作则等方式建设有利于创新的医院文化。
3.5充分利用区域创新体系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协同创新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学;课堂;活跃;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99-01
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人。那么,如何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句话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发展。从脑结构看,人大脑皮层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运动能使大脑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过程,调动了学生们感官参与,也使手脑结合。学生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源泉,发展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单一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活动课。
2.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教学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老师不愿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下功夫,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教育,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整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下面学生们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来,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主人。为此,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带有挑战意味、悬念式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碰撞出灵感火花。
二、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纪律和挥动教鞭“打”出来,它依赖于思想教育和观念的转变,依赖于老师角色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建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们尊重老师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重塑老师在学生心中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教学中师生不和谐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三、师生互动形式
1.努力创设民主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很重要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每个老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教导学生:老师不是万能,老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方面,我就要虚心向你们学习。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关系,好学生应当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学习气氛中,老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敬意,师生之间关系会更和谐融洽。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6
第一,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国别比较研究,包括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印尼模式等;另一方面是具体制度,包括福利主义(张,2000)和制度主义(谢家智、冉光和,2000)。第二,农村金融体系供求关系的研究:“三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体系供求关系的特殊性,在金融市场上体现为供需结构性失衡即“二元金融结构”(熊德平,2007),在金融交易内生性因素上则受到三农信息能力、风险能力、谈判能力皆较弱的制约(何风隽、仇娟东,2010)。第三,基于农村金融体系产权和治理问题的研究,包括信息不对称、金融抑制、金融财政化、市场失灵等方面。第四,基于“功能范式”或者“功能观”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包括资金动员、资金配置和分散风险方面的研究(钱水土、姚耀军,2011),也包括对金融机构中介职能的研究(张强、佘桂荣,2009)。上述研究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前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较为单一,无法跳出纯粹金融理论研究的局限,过于严谨的前提和假设,使得政策建议实施难度很大;基于“功能范式”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但是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诸多功能的互相影响机制的研究,需要更进一步的解释,而对于这一体系发展路径的方向性研究,也需要做更深层次挖掘。针对这些研究的不足,本文引入模块化理论作为切入点,力求在农村金融体系功能范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模块化分解与重构,在此基础上抽象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机理,力求为这一体系更好地发挥职能提出建议。
二、模块化理论与金融体系的适用性研究
模块化理论符合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研究。首先,模块化理论适用于金融体系组织特性的研究。杨枝煌(2005)论证了金融产权模块化、金融信息模块化和金融业务模块化的发展方向;魏江等(2009)探讨了金融服务模块化创新方式,认为模块化能满足大规模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要,是金融服务发展的新趋势。金融业所具备的动态性、知识密集性和网络外部化,使得模块化运作所具备的现实条件越来越成熟。其次,模块化理论为组织体系价值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组织创新研究多基于组织创新过程、组织创新诱因、技术创新的作用(张钢、孙明波,1997),或多或少忽视了竞争因素、知识创新、风险管理对组织创新的作用。国内学者芮明杰(2008)、徐宏玲(2006)等都提出模块化对产业组织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模块化创新机制
(一)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整合效应
从全球来看,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普惠性(InclusiveFinance)特征(焦瑾璞,2008),即更多地考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平等获得金融服务的需要。因此,农村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竞争性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的状况。在我国,这种竞争性不足体现在:农村金融供给薄弱,农村存贷“剪刀差”长期存在,金融结构与业务单一化,导致资本配置功能无法有效实现;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利率管制、贷款定价无法自主,加剧了风险管理方面的难度。针对我国金融体系“财政—市场”模式的现状,财政性职能主要的是起到引导和指示性作用,其手段包括财政直接支农和财政激励。在这一前提下,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帮助农村金融体系市场职能的实现和提高。根据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内容的匹配性,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求性质按照市场化程度,金融服务的对象,即客户,可分为乡镇企业、农户和政府(村级组织)。依据这些对象资金需求的不同,对供求沟通平台、金融产品(业务)、相对应金融机构和资金供求性质作了说明。在客户、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这三者的关系中,供求沟通平台是模块化机制导入的关键环节。供求沟通平台的内容,决定了金融产品(业务)的性质,进而决定了金融机构的介入程度,最后也决定了这一客户所在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模块化竞争机制导入的思想精髓在于:首先,模块化竞争促进产业内标准创新,表现为界面标准创新和技术标准创新。界面标准创新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新的竞争规则的出现;技术标准创新则表现在新金融产品(业务)的出现。其次,模块化倡导核心竞争力在产业体系中的作用,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是根据其功能,而是在产业内部“舵手”的指引下,自觉纳入模块化价值创新体系,并寻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模块化思想还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提供思路。因此,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有赖于以下措施:第一,外资银行准入条件进一步放松,目前涉足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汇丰、花旗、渣打、林格尔等,允许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同时放松这些机构在业务上的限制,在机构和产品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竞争模式和经验。第二,对承担政策性业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业务进行剥离,使其纳入模块化竞争体系。第三,针对乡镇企业和农户资金供求平台的特点,应培育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为主体的舵手体系;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需求旺盛的特点,应建立以“小额贷款”业务为核心业务的银行体系。为此,村镇银行可作为扶持重点,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主要满足乡镇企业的存贷需要。第四,政府(村级机构)的资金需求,可以尝试转化为政策性的银行业务,以彰显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资产证券化组织的引入,使农村小额贷款可以化零为整,进一步转移小额贷款业务带来的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农村金融体系按照模块化的规则,进一步提高体系运作效率,实现价值创新。
(二)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优化效应
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会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按照模块化原则实现组织机构模块化,促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纯粹按照机构职能做的体系划分,可以明晰这些结构的性质和内容,但是对于这些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客户的互动,以及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这种划分显然缺乏说服力。将模块化竞争机制引入农村金融体系后,新的竞争规则将出现,表现在:第一,金融组织产权将进一步明晰,政策性业务逐渐退出商业性金融机构,政府对“三农”贷款的引导更多表现在财政激励上;而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殊性,模块化思想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多重合作,最终将形成大型综合性的金融控股组织,推动农村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创新。第二,资产证券化组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规则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技术创新要求,通过将小额贷款进行标准化集中分类,再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担保和资信增值的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小额贷款”的灵活性,也可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流动性较差的问题;民间资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农村金融体系将形成市场为主,财政为辅,以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作为“舵手”的结构模式。舵手负责金融产品的专用模块化生产和服务,表现在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例如,针对乡镇企业,商业金融机构可以采用“行业协会担保+保险+信贷”的模式;针对农户,合作金融机构可以采用“信用合作社+政府补贴基金+保险+信贷”的模式。可见,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传统农村金融体系自觉纳入价值创新系统,围绕舵手设计的竞争规则,实现合作分工。
(三)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效应
模块化具有化解产业内生性风险的功能(朱瑞博,2004)。其机理在于:第一,连锁风险的化解。在模块化思想指导下,农村金融体系内部各个机构的金融产品和业务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可分割性,这要求产品在研发设计环节的高度严谨性和产品标准化的实现。目前农产品金融在这一块上具有较大优势,可以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第二,封闭自守风险的化解。农村金融体系封闭自守的特点来自于“三农”封闭式的生产环境和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首先表现为农村金融体系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形成。信息化提高了化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的能力;其次是舵手在既定竞争规则的框架下,尝试各种适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积极吸收先进金融技术、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增强了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连锁风险和封闭自守风险的化解,对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意义重大。传统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大多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等,忽略了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小农经济产物的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专用模块与通用模块各司其职,标准界面可以进一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体系易受外部经济影响的脆弱性问题。
四、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