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1
关键词:甲供材;会计核算;税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
所谓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是指由建设单位即房地产企业也称为甲方,由其自行购买或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在房地产开发中,一般材料占商品房建造成本的30%~40%,开发成本高。出于对于施工工程中使用材料的质量及降低工程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采用“甲供材”这种施工方式有效地防止在包工包料方式下建筑施工方在材料上大做文章,规避由建筑材料所引起的风险,保证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工程质量和自身的声誉。
二、在实务工作中,“甲供材”的财务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甲供材”直接计入投资项目的账户。例如:房地产公司作为建设方从市场购入材料时的会计处理:借记工程物资,贷记银行存款。这里假设不考虑增值税的抵扣问题或者,取得的是普通发票。领用这部分材料时,按材料实际购买价:借记“在建工程—开发成本——××项目”,贷记“工程物资”。由于房地产公司自购材料用于本单位开发项目中,发出的材料就会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中,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后,通常不作账务处理,只是在辅助账登记管理。根据国家工程造价的有关规定,在工程施工中,工程总造价中要含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其他费,其中工程所用全部材料应当在工程总造价中的核算,而不再考虑材料是由哪一方来提供的,并且计入工程总造价中的材料都要提税后的,即为含税价。显然建设方将工程耗用的材料不计施工成本,而是直接冲减库存材料;而对施工单位而言是有利的,这部分的“甲供材”也没有反应在施工方的工程收入和工程支出中,从而减少采购成本和进货成本,施工方不用为开发商开具该材料建筑安装发票,只需交纳这部分材料的税费即可。
方法二:“甲供材”是通过预付账款转账方式结算的,房地产企业在交付材料时,直接将材料预算价格以预付款形式抵顶施工单位的工程款,在交付材料时这样做处理:借记预付账款,贷记工程物资或者是借记预付工程款,贷记库存材料。然而,工程物资(库存材料)是按实际成本来转出,预算价与实际价之间的差额就会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中。施工方在收到材料时按预算价:借记原材料或工程物资,贷记预收账款。用于工程施工时再将该批材料计入合同成本中。施工方给房地产企业开具“甲供材”部分建筑安装发票是按预算价。
然而在现实中,在总造价确定的情况下,工程的总造价也是作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应该支付给施工单位的总的工程款,只不过这个工程款支付的形式不同,不仅仅是以现金方式,有时以材料冲抵预付款方式支付的。
两种“甲供材”的会计处理从相关法律法规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提供的会计资料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合法有效,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上述两种不同的财务核算方式,税收管理上是如何确定的
1.对于“甲供材”这种现象,在税法上规定是比较明确的。从税收负担上看,方法一采用只缴税,不开票的形式。施工方应就预收价(不含材料)的开具建筑业发票。对于“甲供材”部分只缴税,不开票。如果按的建筑合同总造价开票就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材料重复记入成本。方法二属于既缴税,又开票。由于材料是由房地产建设方所购入,通过材料的出库抵顶预付账款为作价,未入工程成本,只是按预算价与材料实际成本的差直接进入了工程成本。施工方按建筑合同总造价开建筑业票,并交纳营业税。
2.按现行税法,2009年版最新营业税的暂行条例规定,凡是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应将工程所用的原料,设备及动力等其也物资都列入营业额中,以此做为计征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来缴纳营业税,注意这里的劳务是排除装饰劳务的。同时,又强调营业额中建设方所提供设备的价款不包括在内。
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其目的是防止“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的纳税人以建设方(甲方)的名义购买原材料,来逃避营业税。
3.鉴于上述规定,施工方开票时的价款无论是否含“甲供材”,在计算营业税额时“甲供材”都应计入营业额中征收营业税。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对于施工方而言,无论房地产企业采用方法一还是方法二进行会计核算都不影响施工方所交纳的税额,其税负是不变的。只不过开票金额是根据甲方的会计处理的不同,有所变化而已。
4.在现实的情况中,由于“甲供材”存在,相关税收问题显现出来,例如:施工企业按总造价合同确认收入并交营业税,但对于“甲供材”这部分施工方无法取得建筑发票就无法进入施工成本,也就无法在计算所得税前扣除等诸多问题。还有的施工方错误以为不开“甲供材”部分的发票即可少纳营业税,其实不然,“甲供材”部分的建安发票是否开具都不影响其应纳税额。做为流转税,营业税具有税赋转嫁性的特征。即使施工单位为开发商开具“甲供材”部分的建安发票,其营业税的负担也不会有所增加。实际的税金均转由由房地产企业负担。而房地产企业会因施工方不开具“甲供材”降低开发成本,施工方也会因其不开“甲供材”部分发票,承担偷漏税的风险。开票上的矛盾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加大了税务机关的管理难度,首先,在方法一的会计处理下由于施工方的只缴税,不开票行为会导至房地产企业的建设材料直接计入工程成本,无需凭工程结算发票计入成本。这会促使房地产企业不愿意将“甲供材”所含税金交付给施工方,或者双方恶意串通,即缴税又开票,在缴税的同时将“甲供材”列入建筑业发票中重复计入成本中。这会增加了税务机关征管难度。其次在工程预算造价单只是通过审核双方的“甲供材”的采购发票,出库,入库等单据来确认施工方的“甲供材”的施工成本中,明确所得税前列支项目。这一做法人工成本大难以推广。特别是夸地区的建筑工程,各地税务机关做法各不相同。
四、“甲供材”管理上的建议
1.改进会计核算方式。为了避免由“甲供材”带来的涉税矛盾,首先,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注意建造合同的合法有效性,如果合同中约定“甲供材”不含工程总造价内,则该合同的有效性就存在问题。其次,在建设方发出“甲供材”这一环节上建议制定相关规定,只有将这部分材料真正的用于建筑工程中了才允许在建设方的工程成本中列支,这样会加大施工方“甲供材”这部分税金的取得承取的主动权,缓解了双方因这部分税金产生的分歧。再次,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完善财务制度,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
2.强化对“甲供材”的征收管理。首先税务部门不断完善税收相关制度。加强对“甲供材”问题的监督,明确房地产企业与施工单位尾款结算时的流程。在支付工程款时必须出具施工单位提供的建安发票和税务机关出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有了该表证明项目的税款已结清。这样有效地预防了施工单位偷逃“甲供材”的税款。其次,税务部门应加大对建筑工程建设方及施工方的项目登记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各单位有无“甲供材“方式的存在,并相应报送建设单位供应情况,做好“甲供材”备查账簿的登记工作。
参考文献:
[1]施海峰,杜静.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分析[J].江苏建筑,2012(1).
[2]许峰,袁效骏.结合案例剖析“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一体化 应用型会计人才
[作者简介]邵丽(1978- ),女,辽宁沈阳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审计教研室主任,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审计学、高职教育;史新浩(1970- ),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山东 潍坊 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新浩,项目编号:200948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50-02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高、中、低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这一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规划特别强调,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①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②本文在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了总结。“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全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贡献。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谓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运之功十不得二三。这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结果是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
2.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不同步。传统上,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程开设在先,实践课程开设在后。以笔者所在学校改革之前的课程为例,“会计基础”在第一学期先进行理论讲授,学期末进行一周的“会计基础仿真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同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在进行集中实训时又忘了理论知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发现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与证书考取目标不配合。许多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教学目标与证书获取目标不能形成合力。课程教学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没有考虑和兼顾证书考试科目的内容要求。为了学生参加证书考试,还要组织专门的辅导,增大了日常工作量。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当把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合起来。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核心专业能力:(1)会计基本核算能力;(2)会计实务处理能力;(3)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4)税务核算与申报能力;(5)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能力;(6)会计软件操作能力等。能够体现和培养上述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仿真实训、会计岗位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会计综合仿真实训等十门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课程都是独立开设的,无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3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行动导向教学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一直是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技工院校会计高级班里,大部分学生是中技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就读本专业的,学完一些基础会计课程,接着学习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尽管有专业基础但较弱,而且教材内容专业、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长期股权投资时,由于不能从实质上理解知识点,容易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面笔者结合2014新修改的会计准则规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从三方面就如何上好“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这一课题,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长投”两种核算方法,做一些教学探讨。
一、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会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初级会计实务的考查层面,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资料查阅相关的投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者数学图表,去帮助学生理解。
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所称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单看准则所指的概念和教材所给的解释,是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对比分析法,并结合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关系,从数字层面上来分析,学生易于把握,见表1。
学生弄明白长期股权投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区分后续计量的两种核算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即什么是成本法、什么是权益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成本法核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这是学生在学习具体账务处理之前必须搞清楚的知识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对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理解,教师可以举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假如持有期间,A公司对B公司实现盈利或出现亏损均视而不见,只有当B公司向A公司分红时,A公司才认为自己赚钱了,才确认投资收益,那么A采用的是成本法核算――见钱眼开;假如A公司认为B公司的盈利或亏损与自己息息相关(不管B公司有无分红),B盈利或亏损即A自己也盈利或亏损,都要进行账务处理,反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则A对B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采用权益法――同甘共苦。以上是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成本法与权益法,但在实务操作中,什么时候该使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呢?2014年新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教师还可以结合数轴图示来表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两种核算方法的核算范围,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当持有比例为大于20%小于50%时,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大于50%小于100%时,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比较分析
学生搞清楚“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核算范围之后,就要开始学习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了,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地方。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没有理清思路,经常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账务处理做得一塌糊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分四方面对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1.两种核算方法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会计核算正确与否,首先要会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要设置的科目可列表对比分析如下。
2.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主要关注初始投资成本与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是投资时点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最终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不同核算方法下,入账价值的确定不同,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1)成本法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未派发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教材内容陈述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初始投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即“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1,并进一步总结出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 15 000
应收股利(价款中包含的部分)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根据会计分录,学生可讨论得出,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价值=(15900-1000)+100=15000(万元)。
【案例1】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的30%的股份进行长期投资,假如采用成本法(实际上应采用权益法的)进行核算,购入时支付价款15 900万元,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 000万元,同时支付相关税费100万元,购入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 000万元。请问该项长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多少?入账价值是多少?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2)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算与成本法相同,但权益法核算还涉及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问题。什么时候该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根据教材陈述,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探析: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购买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接受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下面还是用案例1来分析权益法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核算:
①初始投资成本=(15900-1000)+100=15000(万元)
②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60 000×30%=18000(万元)
由于①
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5 000
应收股利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 000
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15000+3000=18000(万元)。
假设初始投资成本为20000万元,而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8000万元时,则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经过调整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仅仅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的改变。以上结论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3.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
在初级会计实务中,“长投”持有期间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三大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和其他综合收益(2014年新准则增加);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存在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采用成本法时,重成本,轻权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下,重权益轻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是投资单位进行账务处理的信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利用同一个案例,分别假设在两种核算方法下的会计处理。见案例2。
【案例2】续案例1,乙公司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2014年5月1日宣告派发现金股利2000万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请分别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账务处理。
甲公司应针对上述经济事项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2)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确认从乙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3000×30%=900(万元),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为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增加了):(如果亏损,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900
贷:投资收益 900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当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时,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要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即被投资单位乙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增加相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400×30%=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2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20
教师回顾案例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的区别,利用表格来对比分析更加直观。
4.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核算
“长投”处置的思路较简单,即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权益法下,还应结转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的金额至投资收益账户,这一点是学生在做题目时最容易遗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利润方面跟学生分析:当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账户而不是直接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主要是为了防止投资企业操纵利润;当投资企业在处置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时,其所持有股权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也应转出,而这项收益又是因为投资产生的,所以应计入投资收益中。结合案例3进行分析。
【案例3】续案例1、2,2015年1月9日,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收到款项19000万元(假设不存在减值准备)。
(1)成本法下。
三、小结
以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轴图表演示法等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成本法与权益法。教无定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才是关键。会计学习,关键在于掌握会计处理的思维,思路通了,则可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日常生活和企业实际案例,尽量将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那么看起来枯燥抽象的会计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4
【关键词】财务会计;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一、课程简介
《财务会计实务》是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目标是培养以面向中小企业就业为主的具有较强管理意识和实务操作技能的中初级会计人才,并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另外,结合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本专业初级和中级会计资格的考核标准,突出体现教学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使学生既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准备考取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整个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主要阐述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核算,财务报告的构成内容及编制方法。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确立“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导向、四种方法”的课程设计理念: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两个结合是指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三个导向是指以工作任务过程化、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四种方法是指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教学法、拓展教学法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及组织。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9个典型会计工作岗位,分别是出纳、存货、往来核算、资产岗位核算、投资核算、职工薪酬、资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总账报表,由此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对于每个模块,都设定相应的工作情境,依据“案例导入——工作任务——理论讲解——动手实践”的教学思路,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的讲解相关知识内容。(2)教学组织方面。遵循“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实际动手演练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于整个教学内容在具体课时分配方面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演练、动手操作。
(3)教学实施方面。一是教师讲解:对于理论知识部分,教师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会计综合实训室利用多媒体、网络、实训资料等,向学生讲解涉及到的财务会计理论、核算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实训室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整门课程有整体认知,切实理解掌握六大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二是专家进课堂:除了我系现有的专业教师外,依托我院的“会计服务中心”和“财务管理研究所”,聘请知名的会计专家、注册会计师等作为兼职教授来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三是学生进企业:依托我院的校企合作单位,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定期组织班级分批进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内部控制、财会工作流程以及相关实务处理等内容。(4)教学过程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教学法、拓展教学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实训室等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境之中,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5)教学评价方面。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参与积极程度、随堂演练、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期末试卷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5
关键词:能力培养 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市场环境的变换相一致,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成了学科教育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校内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只在毕业实习前安排一次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然后就是校外毕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又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1.2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经济法、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拓展课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语言表达”等课程。
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结果是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对应的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课程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只开设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经济法课程。
1.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就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几乎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至六节课,一学期上完。学校硬件条件好的,安排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很重要,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很少学校开设该课程。
1.5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针对本校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会计职业能力情况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会计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2.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校2008至2010届三届被调查的毕业生共有136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15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130)所在单位为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89.7%,又因我校是以畜牧为主的农业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小畜牧民营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4.5%。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2.2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比较简单,从调查资料上来看虽然个体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会计岗位基本分为两个层次:基层核算岗位和财务会计管理岗位(见表一)。针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征求了中小企业的意见,各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手工会计核算能力、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等),还包括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上述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会计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详细分析见表一。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参照国家财政部与人事部制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一所示)。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3.1依能力培养规律要求安排课程模块顺序。依次包括公共基础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教育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教育模块,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第四模块为选修课程。课程模块安排顺序既考虑了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
3.2实践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为课程课堂实验(共450学时)、课程期末教学实习(一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周实习时间,5学期共8周实习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共4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共20周)。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培养学生的会计单项技能、特定会计岗位综合技能、所有会计岗位综合技能等,做到了环环相扣。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共安排120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折合学时为121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基本为1:1。
3.3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如一年级安排的基础会计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相配合;二年级安排的初级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取得相配合;三年级安排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为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奠定基础。
3.4根据本校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有针对性地安排企业特色课程。如我们学校为农牧业高职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畜牧企业就业,因此就针对性地开设了畜牧业成本核算、养殖业管理软件运用等课程,一方面解决了畜牧业企业紧缺对口会计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就业率。
3.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安排技能拓展选修课。目前正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端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三化”协调,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发展过程中,商业及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大发展,我们就适时安排了商业会计,饮食服务业会计等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4.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保障。该课程体系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教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开放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合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4.2工学结合型教材做保障。工学结合型教材内容大多取材于生产企业的真实资料,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安排内容顺序,并且操作训练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布局,学生学的也就是就业上岗用的,因此这种教材既方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
4.3“双师型”高职师资做保障。“双师型”高职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只有这些师资才能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运金 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第26期
[2]贺军.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第3期
[3]黄海荣.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6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