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职称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教职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教职称论文

中教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

高校扩招后,中低级职称教师已经由后台走向了前台,由过去的后备补充力量变成各高校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中坚力量、各高校中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职业特点是进行较高层次的人才生产,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状态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和高校的职能,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以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求得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的最佳发挥和高校组织的有效运转,这是高校组织管理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的需要的特点与激励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任何激励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进行的。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推动着人朝向一定的目标努力,使自己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需要具有4个特点。第一是生物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有相同的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如追求饮食、安全、性等等;其次是社会性特点。即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社会需求;第三是动力性特点,需要总是伴随着某种心理紧张,牵动人的情感,紧张程度同追求的迫切性成正比。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第四是周期性特点。即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停止追求,过了一定时间又会产生需要与追求,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的追求也就不会停止。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积极探索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优势需要,因势利导,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结构特点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其拥有的资源、知识结构、经历和角色地位、职业生涯阶段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在需求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的人群特征。

(一)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主要是追求晋级升等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较低,因此职称晋级等成为其主要的需要。为了职称而努力工作出成果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职业发展价值目标单一、纯粹。

尤其在国家规定师资条件达标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还面临着“学历突围”的问题。然而,职称低并不意味着“能力低”。

在许多高校管理者心目中,教学质量和职称成正比,这就势必挫伤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导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消极怠工的不良教学现象屡次发生。

(二)工作职责单一需要变化

与第一点需求相关,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工作职责内容的需要相应地单一。除了上课就是上课,或者辅导做实验、改作业,整天为备课和上课疲于奔命。能把课上好、不出差错就很满足。需要点拨和指导,需要开阔眼界和胸襟。同时,中低级职称教师中不乏很早就胜任教学的佼佼者。这种实际意义上的重复劳动对他们来说,缺乏更新和变化。形式单调,导致工作激情不高。需要用各种手段进行丰富和更新。

(三)自主和创造的需要

中低级职称教师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对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创造需求较强烈。然而,论资排辈、轮流坐庄情况的现实存在,使得这些教师在发展方面步履维艰。尤其是一些留校生教师处境更是窘迫,面对“热了女婿冷了儿”和“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时代大潮,其实际上已处于无人理睬的境地。北大校长曾在媒体上公开宣布北大以后不再接收本校毕业的博士生担任教师,就很有代表性。高职称独霸科研在高校已成为不争事实。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中低级职称教师不被信任的恶果造成了不自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然而,渴望自立和创造仍然是这些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主流。

(四)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

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同样是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基本期望。只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了,才能全力投入事业。然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低,生活条件、薪酬待遇、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同时,对良好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需求,已超出了简单的生活上的物质需求的满足。陕西部分高校的调研情况表明,高校中许多优秀的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流动往往起因于对良好研究条件的寻求①。所以对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

(一)认识内部激励对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工作动机的重要性

提供给教师的激励和其他职业的激励一样,是内部满足(如令人激动的工作内涵、成就、完成挑战性工作所获得的喜悦和社会认可等)和外部满足(如良好的资源和工作条件、晋升、薪酬、良好同事关系,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的复合体。

针对有限的资源,高校所用的激励系统应当具有针对性。其实,许多管理者都知道,年轻人吃苦耐劳肯钻研,且天性烂漫,一句好话(认可)远比物质刺激更有效。认识到对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应当重点强调内部激励和符号性,而不是外部激励和物质性,可以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针对性。

同时有研究表明教师对来自学生和工作内容的成就获取的内在激励更为敏感。像薪酬、福利等外在激励措施固然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13常的工作热情和努力更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成就和工作本身提供的乐趣所激发的。

(二)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一些具体措施

对需要的最有效激励手段是满足合理需要,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需要满足来自主体自身的满足能力,依赖于社会与学校的客观环境条件。教育部门管理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

1.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作为管理者,就要从生活上、点滴小事上关心中低级职称教师,尽最大可能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为其解决生活上的眼前困难和后顾之忧。把政策留人、爱心留人、事业留人落到实处,把管理和服务等同起来。切实让中低级职称教师感受到高校大家庭的温暖。

2.参与管理决策。大学中低级职称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扩招后的高校的教学、科研的重大任务。

年轻人精力充沛,思维灵活,可塑性强,他们对学校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因此,学校管理者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中重大问题的讨论,使其参与某些计划的制定,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充分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参与管理决策,扩大工作职责和获得社会尊重、体现价值的需求,实现激励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3.配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组织中资深员工充当新员工指导人角色可以有效提高双方的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和组织业绩”。学校管理可以制定“指导人计划”,推行“一帮一,手拉手”活动。聘请高级职称教师充当年轻教师的指导人,包括业务指导和生活指导。这种指导人计划对学校、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三方均有非常显著的益处。会彻底改变“技术封锁”和“各顾各”的现状,形成合力,并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早日上路。

4.奖励成绩。目前,许多高校在推行科研绩分制。这一制度的推出,有效地激发了中低级职称的科研积极性,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有较大的增加。当中低级职称教师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应当在政策上予以充分的认可和奖励,包括荣誉、公开的承认,以及必要的物质激励,对优秀教师缩短见习或晋职年限(各高校在中低级职称评审工作中有自),出台“中低级职称”破格晋职办法等,还可以仿高级职称教师例,根据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贡献和工作业绩提供各种福利,如交通补贴、膳食补贴、住房补贴、重大科研奖励办法、年度休假制度、低职高聘、终身职位制等等。

5.为中低级职称教师提供研究资助和各种培训。一方面,这是学校为了整体提高科研水平,承接重大研究项目和促成高水平研究成果产生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实现成就抱负创造工作条件。既给任务,又压担子;既给压力,又有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可以极大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的满意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结合国家评职升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免费开设一些外语、计算机、考研辅导培训,真正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做些实事。毋庸讳言,这些措施在促成中低级职称教师多出成果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造后备教师队伍,对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教师激励问题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学校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教师激励措施的探索,但笔者认为中低级职称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工作动力不足,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声誉势必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威信。因此高校在制定具体激励措施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求结构特征,提高激励策略的针对性,在科学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激励策略的最大效用。

中教职称论文范文2

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课程设置由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学习定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他们一味的重视专业知识的汲取,却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在他们看来,中文课并不属于专业课程学习,对以后的职业和工作没有很大的帮助,打从内心里不重视中文课的学习。这样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中文应用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调整中文课程教学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用应用型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

(一)依据专业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以往的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抑或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由全校统一安排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恰恰相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学效果不仅不好,反而非常差。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突出这种特色呢?首先,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工种的不同,来更换适应的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来调整教学比重。职业学校的中文教材中除了必须有的实用文体和交际应用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一些应用教学,比如财会类专业可以增加一些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文体教学内容,销售类专业的可增加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特点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多样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思想,教师要树立一种思想:文化是为专业服务的,只有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将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技能,以及将来就业的要求等,然后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弥补学生的不足。传统的中文教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手段老旧,很多学生对这种枯燥的讲授,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积极,课堂参与性不高。可见,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抄――下课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自主教学就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倍受师生的青睐。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加实习之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进步,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开拓视野和和增强实用技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制不合理

当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虽然不同的教材所摘录的内容不同,但是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材内容大体分为阅读欣赏、实用文写作、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这三个板块。笔者以为,中文教材的选用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编写。现行的中文教材,大部分选录的文章作品都是以阅读欣赏为主,文本内容比较狭小,知识面较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众所周知,阅读是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既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如此宝贵,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教材上提供的阅读材料有很强的局限性,我们应该选择选录一些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等在内的一些作品,在原有的经典作品上进行拓展。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中文课程属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课程,实用型不强,所以觉得中文课的学习并不重要,因此,对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中文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而且中文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沿用传统老旧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没有活跃的气氛,自然,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中文课的学习也不重视,导致教学成果也不够理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中文课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职业学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天天都要和中文打交道。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应着重体现“实用”二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中文的实用性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一)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那种“出口成章”,能够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学生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比如说,在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文时,就可以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成一堂酒店管理课来进行教学,酒店管理的专业具有服务型的特点,所以我们更需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出一定的情景,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一场角色表演,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酒店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话剧表演,辩论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强化实践能力

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中文,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注重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说,给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市场调查包括应用文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的介绍下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安排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就某个新型的产品营销展开调查,学生自己去考察市场,看看该产品是否有市场,同学们调查完之后,再写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最后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中文的运用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岗位后能熟练运用中文为职业服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起珍.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多种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10,(12).

中教职称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为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职业教育内部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阐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探讨卖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中教职称论文范文4

试想一下,如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和好的指导教师,如果让一个学生自愿的喜欢上一个科目是很难的。中职院校中的学生一般都是为了就业而学习,他们的自控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而新课程中所提倡的是体育精神,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将体育锻炼所需要的回臼、毅力以及勇气培养出来,以至于在今后就业时能够更胜她人一筹。但是如今中职院校中的体育课如果不改变教学思路,则无法让学生重新燃起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激情,以至于对此科目更加的冷淡,最终出现破罐破摔的心理状态。

二、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

(一)丰富教学大纲,增加学生兴趣

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将其做好,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中将激发兴趣设为首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例如学习汽车专业的班级教师就可以设置篮球、足球等课程;而学习旅游专业的班级教师则可以设置排球、踢毽等内容。对于一些体质偏弱的同学,教师也可以为他们单独制定教学计划,让他们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体育运动的宗旨是锻炼和强身健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所以教师不应该强行下任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除此之外,院方也应该出资将体育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进行翻修和更换,让学生能够在课余的时候也能够在体育器材上面放松和锻炼。

(二)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进行了解,结合他们的身体状况为其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体育课程不应该仅仅只注重体能的训练,同时还应该将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融人进去。从而逐渐形成其独有的个性和品德。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学习目标的建设方面,并且要将学生不同时期的变化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参考,帮助学生能够更快的向上发展。

(三)关注学生,增强心理引导

在体育课堂中一定存在一些天性好动,喜欢跑跑跳跳的学生,他们经常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稍差,或者形体过于肥胖的学生,通常就会有自卑或者逃避体育课的情况出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帮助这些资质较差的学生重拾自信呢?第一点,教师应该多拿出时间和耐心来与这些学生做沟通,告诉他们体育并非是争强好胜,而是量力而行,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努力锻炼,力争能够突破自身的极限;第二点,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多多增设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例如篮球、足球以及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等,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第三点,针对那些性格腼腆,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训练的方式,委派一些成绩较好且为人谦虚的同学对他们进行教导,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言语上的鼓励,让这一部分学生逐渐的将身体素质提高上来,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再对体育训练和考核产生惧怕心理从而影响发挥。

三、结语

中教职称论文范文5

1.1教学方法、方式不够丰富教学的形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板书,即使有多媒体教学,形式也相对单一,照本宣科的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居多,在理论层面讲解得较为详细和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技能方面有严重欠缺,使得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没有把理论变成实际的技能。

1.2教材陈旧,未与时俱进脱胎于大学专科教育的高职高专教材,没有从中提炼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特点的实际应用性,仅是换汤不换药地延续着大学专科教育的理论性的东西,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材还停留在相当落后的时期,一些新的金融事物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这导致了学生在踏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会感到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差距。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就业环境。

1.3学校内外实际操作的空间仍需扩展作为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证券投资》的教学一直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资金、软硬件等问题,导致学校内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展迟缓或者干脆中止,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学校外部的实践基地,大多不成规模,零零散散,仅靠一些老师业余时间的开拓或洽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学生的锻炼机会减少,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2、《证券投资基金》教学改革初探

2.1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理论型知识和实际应用型知识分门别类,两者并重,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1.1基础理论教学概述目前,此学科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囊括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特点、种类、投资操作、绩效评价等,作为此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至关重要,占总课时的六成左右,在课堂上,授课者应让学生透彻了解、理解此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讲解相关理论的运作原理,锻炼思维方式,从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掌握,升华到理念和思维方法上来,加强职业道德观念,为以后在此行业安身立命打下良好基础。

2.1.2实践内容教学概述通过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让学生有机会与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实际的业务的操作流程,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到本课程的魅力,通过岗位职责的学习加强责任心,从过实际操作加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更积极地学习。基金的交易方式(发行、申购、赎回)基金上市交易、基金的监管、营销和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直观性教育”。

2.2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陈旧教学方法如果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学科的良性发展,必须探索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内,“三个课堂”的教学手段值得积极尝试和探索。

2.2.1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培养是理论根基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学习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以鲜活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内的模拟主要以学校内的实验室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一些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外的实践基地以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为主,通过参观和参与实际操作,加深对基金认购、申购和赎回的办理过程的理解,增强实务能力,第一课堂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能整合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化理论为技能的能力。

2.2.2重视新媒体作用,开辟第二课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给金融教学带来了良好机遇,通过互联网、公共微信帐号、QQ群、微博、博客等一系列的新媒体工具,师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吸取最新的课程资讯和前沿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先进性。

2.2.3通过模拟实践,以“第三课堂”提高技能模拟交易大赛,以接近实际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举办的模拟金融操作大赛、校内外联合举办的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和金融有关的模拟大赛等,都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和锻炼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是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自古以来,各位教育家都提倡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合培养,只有掌握了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与最优。有的人适合做实践,有的人适合进行理论的研究与突破,对金融学科而言,可以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

中教职称论文范文6

在以往高中音乐教学中,常常采取相同的考核内容、统一的考试要求与评价标准,以“一把尺子”来评价每位同学,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与原有基础,就有可能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与潜能。如有的同学擅长器乐,却不善舞蹈;有的学生擅长舞蹈表演,却不善声乐、演奏……倘若在音乐考核时,教师只凭学生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予以评价,显得随意、不全面。而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力求发掘每位同学的优势与特长,让每位学生均能释放音乐潜能,有所收获与进步。

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高中音乐考核时,教师要改革现有考核评价制度,打破音乐课程考核内容与标准的绝对化,尊重个性差异,由“知识能力考核”转向“全面评价”,避免考核变成一种形式与任务,远离音乐教育本质与素质教育要求。如根据音乐课程特点,既对学生在音乐常识、音乐欣赏、器乐与歌唱等方面的评定,考核音乐基本技能。同时,也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将单一的考核内容转变成综合音乐素质测定。如设计“我与音乐”等话题,让学生书面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关注他们体验与评价音乐的情感。另外,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制定分层性的考核目标、选择性的考核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而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调整评分标准,以便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使其保持学习动力与热情。

二、创新考核方法,“单一考试”变为“综合评价”

由传统音乐课程考核形式看,通常是笔试(理论性试题)与口试(学生唱歌与表演)。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而枯燥,标准较为统一与绝对,偏重结果,以考试分数为评量尺度。这样,虽然可看出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与素质,但很难反映出不同智能优势与综合艺术素质,容易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与素质教育倡导的“育人为本”,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高中音乐课程考核时,教师要丰富音乐考试手段与方法,探究更具综合性、深受学生欢迎的考核形式,由“单一考试”变为“综合评价”,让音乐考试变得更灵活有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如①整合指定、自选与抽签的考试方式。比如者规定若干测试主题,同学抽签选取测试题目,再结合自身特长与智能特点来自选表现方式,譬如自弹自唱、以曲填词、自编自蹈等;②组合表演或编演短剧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可组织戏剧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选主题,自由组合,融入多样音乐形式与项目,比如舞蹈、小品相声、器乐等,进行戏剧竞赛表演,并将竞赛情况按存入学习成长档案袋,纳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之中。由考核现场来看,同学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多元新颖的音乐组织形式,突显了他们的智慧才能、协作表演能力。此外,还有音乐分析短文、观察记录等形式,多视角考核学生,使其在音乐考核中感受音乐之美与乐趣。

三、拓宽评价主体,“单边武断”转向“多元评价”

在传统高中音乐教学中,考核主体趋向单一化,通常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技能考核,带有较多的片面性、独断性、随意性,而少了些许民主性与互动性。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考核与评价并非单边武断,而是多边互动与对话协商,要打破“老师说了算”的考核弊端,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学生等主体引入评价体系,让考核变得更民主化,更具互动性与多样性,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体意识与个性发展。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宽考核与评价主体,尤其是增加学生自我评价,从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转变,更公平、更公正、更全面的评价学生,以考核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以评价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组织诸如音乐作品赏析、讨论、音乐会等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自评与互评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如《高山流水志家园》的欣赏教学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置情景与情节,明确人物,配乐戏剧表演。每组表演后,其他小组则予以点评,最后师生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创意奖以及最佳表演奖等等,得到一定的分数。而后在期末考核时,教师再根据每组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他们加上相应的分数。或者采取“学习档案袋”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生生互评、老师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保持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