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企业 会计核算职能 管理 新思路
在我国企业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不明确的现象,很多人认为,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是相同的,这样的想法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也让企业管理职责和范围难以划分。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针对现代企业会计核算职能和管理思路进行讨论,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会计核算是指以资金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连续的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工作。主要是在事后核算,重在“算”。财务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及分配进行管理,主要是事前、事中管理,重在“理”。但是这两者却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都为了企业的管理服务,围绕的主体也相同,都是围绕企业的资金展开工作,所以两者往往是相互的交叉,相互的协调。
以上是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职能进行的简单阐述,主要说明了其相似之处和区别。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这两方面的概念经常混淆,从而使得在区别两者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
一、会计核算及会计核算的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是指运用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记录,计算,加工,整理,汇总并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从事记帐,核算,报帐的工作,他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记帐就是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算帐就是在记帐的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会计指标;报帐就是通过编制会计报表方式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由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部分组成。
一般会计也就是传统的会计,其主要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来进行财务企业的财务处理,处理企业中的各种账目,缴纳税款和保险等业务。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最基本形式,它完整的记录企业的经营和收支情况,通过各种财务报表,向管理层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供决策层制定决策计划,同时也可以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依据。
在西方,责任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改革开放后,责任会计才在我国企业内逐渐推广开来,例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而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它面向的是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经营活动,并且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资料。
三、财务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关系
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管理都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为目的,彼此相互影响。从工作人员的的工作上来看,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从会计核算起步发展的,一般都从会计核算开始干起,一步一步的迈向财务管理岗位。理论上讲,会计核算工作的每一件事,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依据。在职责上,会计人员在职责上分工较细,而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则是全面展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也有相互培养的内容,主要有是:财务管理要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进行分析预测,为企业提供财务决策;财务管理要利用会计核算的记录,采用适当的经济手段,调整资金分配,调整生产和销售;还要根据会计核算制定财务计划等。同时还要明确会计核算的各个程序,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数据,还有根据会计的核算,为企业提出管理办法和修正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计策。
四、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新思路
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资金。财务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资金管理,很多企业都是因为财务管理的缺陷而使得核算不准,进而而造成资金和财产的损失。所以,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都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多少企业因管理上的不善而被淘汰出局,这其中的教训往往是对企业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会计核算不准确,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有效职能。我们都知道,建立一个企业容易,而管理一个企业却不容易,如果不重视管理,不注重把会计的核算职能有效发挥,企业就不会获取长足的进步。所以,会计管理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加强统筹协调和配合,明确资本经营预算的支持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盘活资本存量,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强化内部约束和财务管控,实现管理创新。
五、结束语
近年来,会计职能由核算逐渐向管理型不断转变,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不能适应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当局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会计 核算 问题 对策
新的千年之初,针对财政资金分散管理使用,会计监督乏力,挤占、挪用、截留、浪费、违纪违法现象等问题,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切实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监督。本文试从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 会计集中核算的背景
长期以来,会计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某些单位滥收滥支、挥霍浪费、贪污挪用公款、违法犯罪、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等问题十分严重,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2.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运行模式
会计核算中心的核算制度是以制为基础,取消了被纳入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及银行账户等。 “分户核算”是指为了满足单位财务自、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要求,在总户下采取按单位名称、资金性质分别开设各单位分户的办法,谁花钱进谁的账。
3. 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前,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采取的是一种“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会计管理模式。
(2)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集中财力办大事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部门各单位不再保留银行账户,其资金全部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改变了以前资金分散在各单位的现状,有效地防止了挤占、挪用、坐收坐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了对资金的统筹安排,集中管理,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通过公选调录的业务素质较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并且运用电脑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使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从单位中独立出来,由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直接管理。
(5)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前,各单位的财会工作,是在单位内部的财会机构内由财会人员单独进行的,财会机构仅对单位和单位负责人负责,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都在一个中心一个大厅进行,其财会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强。
(6)精简了机构和人员,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只保留一名报账员,大大减少了财会人员,节约了经费开支。
(7)促进其他财政改革工作
首先,促进财政预算改革。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
其次,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后,政府采购资金可以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速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三,确保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实施。由于实行单一账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不再保留银行账户,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收费及罚没收入都纳人中心统一核算,有效地防止了执收执罚单位隐瞒坐支现象的发生。
其四,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打下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任何改革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都是对旧的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都没有既定模式去照搬照套。
1. 会计主体及责任划分不清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记账、算账等会计业务处理发生了空间转移,由单位会计机构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进行。
2.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务管理职能的弱化
一直以来,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客观上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注销了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从原单位分离出来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异地统一行使,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
3.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无法保证会计事项的真实性
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是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撤销单位会计岗位,把单位经济会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知情者――单位会计人员撇到一边,造成会计核算中心远离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缺乏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及时全方位的监督,从而无法保证会计事项的真实性。
4. 单位报账员一人多职,身份不明。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被纳人核算单位取消了会计、出纳岗位,设立报账员,有些单位对报账员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导致报账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5. 核算中心的定位偏低
从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运行情况看,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基本上没有发挥,其职能仅定于“核算型”,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
6. 会计核算和财产物资管理脱节
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则分散在单位,造成会计核算与财产清查的脱节,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而固定资产账仍由报账员登记,财产物资清查由原单位进行,账实极易出现差错,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7. 缺乏可行的统一的开支标准
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各单位经济状况和收支水平又千差万别。给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8. 法律依据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三第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应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在法律上规定了各单位应当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尚缺乏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持。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建议
1. 明确会计主体,划分会计责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主体仍被纳入核算单位,会计责任仍由各单位自己负责。至于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其责任必须由单位来承担。
2. 提高报账员地位
根据各单位报账员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应明确报账员岗位为单位的会计,应将报账员,改称“报账会计”,要完善报账会计制度,提高报账会计素质,明确任职资格,并实行持证上岗(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核算单位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改变目前“报账会计”集会计、出纳、票管员于一身的现状。
3. 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工作是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
4. 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我们要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被纳人核算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
5. 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关系
实行会计集中算后,单位会计人员原有的筹集资金,正确执行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管理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制定本单位具体财务管理办法,参与单位业务活动计划制定,当好领导参谋和助手的职能没有发生变化。
6. 改变报账会计的隶属关系。保证会计业务的真实。
可以考虑把单位报账会计的组织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上划到会计核算中心管理,使其摆脱对原单位的人身和经济的依附关系,以利于大胆地监督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从而有效防止虚假会计业务的发生。
7. 完善相关法律
会计集中核算的正常运行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建议修改《会计法》的相关条文,同时,还要出台新的法规来规范会计核算中心的行为,把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职能、权限、义务、同被核算单位的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弥补法律依据的缺失。
8. 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会计集中核算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截留、浪费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但会计核算中心的根本宗旨是为核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3
前国库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库款直拨操作欠规范
一是预算拨款凭证存在由用款单位自行送往国库的现象,未按《国家金库条例》规定派专人送。传送过程中的漏洞,威胁着国库资金的安全。二是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全部向国库提供各种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计划、预算调整文件、正常的预算拨款单位名册(一般人大会议在三月份召开,预算计划经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才能送往人行国库),使得国库监管无据可循。三是对拨往非预算单位的资金,财政部门很少主动提供报告和批件,国库部门跟其后索要。四是年终集中支付现象比较突出,以“暂收”、“暂付”科目列支或以“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费用”支出,以转移收入、减少收入基数,国库库款支拨的真实性确定较难。
(二)预算收入退库监管有难度
退库是将已入库的预算收入从国库中退还给纳税人的一种政策。国库作为直接办理者,对正确把握退库政策,维护国库资金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库退库牵涉到不同部门的利益,财政、税务、海关、国库各有自己规定的退库政策,所以常常出现政策之间相互理解矛盾的地方。加之有关退库文件很难及时到达国库,只有在这些部门办理退库时才见到(如新华书店的退库),这种时滞性,使国库部门审核其依据的可靠性、适时性难把握。对年初预算安排的“计划亏损补贴”,由于财政部门事先未向国库提供办理亏损退库企业的名单、预算计划亏损的指标,国库无法对其进行控制和监管。对调增调减的退库,审批机关也存在不主动提供审批报告的现象。认为开出了退库凭证,就视同它已审批同意。这些不规范的退库行为,很容易造成国库资金的流失。
(三)预算收入更正核算不合理
预算收入更正是指各级财政、税务、国库和其他征收机关在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报解、入库、退付时所出现的串科目、串级次、分成比例计算有误等需更正的事项。它是国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对已发生的会计错帐更正,应编制错帐冲正凭证,用红蓝字同一方向专门办理和记载会计事项的更正。在实际业务处理中,国库部门办理的预算收入更正就与当日发生的同科目预算收入相互轧抵,产生一张会计记帐凭证,并以此来登记分户帐。这既不符合会计记帐原则,也不利于国库和征收机关进行事后监督和检查。给国库资金带来风险和隐患。
(四)国库对帐制度有待健全
国库对帐时国库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决定国库报表是否真实,以维护中央财政的利益,为中央宏观决策服务,又能防止截留、挤占、挪用预算收入等违规、违纪行为,达到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家金库安全的目地。但工作中还是出现有以下情形:一是对帐时间不明确,存在随意性。财政部门核对月库款余额不及时,对帐回单需多次催促。税务部门日对帐单也是三、五天来国库取一次。二是对帐方式不正确,缺乏统一性。在国库会计核算新系统实行后,有的二级分行国库科与县支库只核对“内部往来”库存余额,不能逐笔核对每日的资金进出、发生额,有效地对支库的资金往来进行监督。三是对帐流于形式。
国库会计核算问题形成的原因
上述国库会计核算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深入研究,分析其成因,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三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由于《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各级财政部门,所有有些财政部门的干部片面认为预算拨款、收入退库等不需要国库监督,国库只是地方财政的出纳,是帮他们从事一部分工作。个别国库工作人员也存在着国库是为财政服务的旧观念。这就造成了国库监管的乏力。于是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事情时有发生,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造成国库资金的流失。
(二)制度不完善。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权力,也规定国家金库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发挥“执行、促进、监督”的作用。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国库系统还制定了不少的条例、规定和办法,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作出具体、明确、细致的规定,但对延压预算收入、超范围支拨库款、违规退库、不重视会计对帐等行为约束力不强。国库会计监督的职责、任务、权限,未在法律和制度上得到保障。国库会计监督的权威性无法体现。这势必影响国库会计柜面监管力度。
(三)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设计有缺陷。新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在全国推广以来,我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在程序设计上未能彻底贯彻保证资金安全的方针。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授权同一人,操作起来方便,但不利于资金安全。这些都加大了资金风险防范的难度。
改进国库会计核算柜面监管的办法和建议
界定国库会计柜面监督质量的高低在于对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程度,我们需立足现实,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国库会计柜面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最小的改革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把国库资金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为此,笔者建议从下面几处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国库监管法规。国库现行的法规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法律层次低、权威性不够,管理力度较小、适用性差。因此要加快国库会计监管法制进程,以适应国库职能定位的要求。在新的法律、法规中需明确国库监管的合法地位,财政、税务等部门在国库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规定监督管理处罚措施,以强化国库监管的权威。
(二)执行严格的国库管理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项制度建立、完善以后,关键就是不折不扣的加以执行。严格按《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规定,做到按日、按月、按年认真对帐,增强责任意识,保证金额完全一致;严格按《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与操作的规定》,组织预算收入的收纳、拨付、退库,落实各岗位职责;严格按《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常检查国库业务处理情况,详细登记发生和纠正的问题,堵塞漏洞。严格执行《内部管理制度》等措施,保证制度落实到国库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4
一、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是加强金融监管、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是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会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严肃结算纪律、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不严,具有内部制约性质的基本规定未认真执行。二是会计监督不到位。三是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分析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民银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一)内控制度落实的环境影响着会计内控制度落实的成效。
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环境包括很多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程度及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随着金融监管工作的加强,基层行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把会计管理工作纳入金融工作的管理范围,平时研究少,过问少。日常工作中不注重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有效利用,只局限于帐平表对,资金不出现问题,具体经办人员对会计核算和会计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了解的不深不细。
(二)岗位设定与现有会计人员配置的矛盾。
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会计部门承担着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双重职能,一般应设置接柜、记账、复核、联行、综合、系统维护、会计主管、事后监督、电子联行、票据交换、结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岗位。其中事后监督员、票据交换员、系统维护员、会计主管员不得参与日间账务处理,记账员、复核员必须交叉,联行来账、往账和联行对账与管理必须分离,印、押、证必须分开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要保证正常业务开展,必须一人多岗,一人多责,如遇培训、外出检查、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和顶班就不可避免。人少岗位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不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混岗、兼岗现象,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复存在,风险隐患较大。
(三)实现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与会计人员素质的矛盾。
按内控制度的要求,联行、记账、同城票据交换、财务等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原则上两年轮换一次,会计主管人员原则上三至五年轮换一次。强制性的定期轮岗或离岗审计,对防止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用联行资金,减少会计资金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运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一是从事过会计工作的人员少,懂核算、懂会计管理的人员更少。现有的会计人员具有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不足20%。在这样一个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搞岗位定期轮换条件不成熟。
二是调整的新手较少接受过会计知识培训,对会计制度了解不多,对防范金融风险缺乏认识,特别是会计核算操作无从着手,需要一定时间培训、熟悉的过程。从近两年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的调整情况看,调整人员较多的行,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大范围地调整会计人员,势必影响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联行、结算工作技术性较强,联行结算人员必须对《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支付结算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适应人民银行结算管理的需要。外来的会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靠一线结算人员的工作经验来防范的,如果联行结算人员轮岗过勤,也会带来一定的会计风险。
(四)会计、营业与国库部门之间的业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在会计管理上,会计部门、营业部门之间时常出现不够协调的情况,这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和重复。会计部门是辖内金融会计,也是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营业和国库部门是具体业务操作部门。而会计、营业和国库分别接受上级行会计处、营业管理部和国库处三家的指导,具体工作布置和管理“政出多门”。比如,在登记簿设立上,上级行三个部门合计要求设置登记簿有60种之多,近一半完全可以合并或撤消重复登记。如果三家在业务管理上统一要求,就可给三个部门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从事金融服务和结算监管,会使整个会计管理和监管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会计核算质量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从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从工作上处理好一个关系。
第一是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央银行会计是宏观金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人员在管理范围上,不仅要管好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及时办理各金融机构的缴存款及其相互之间的资金清算,还要管理结算。在管理内容上,会计部门要利用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搞好会计分析,通过其固有的反映、监督职能,为宏观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做好内部资金和财务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是会计工作要实现由“核算型”到“管理型”观念转变,即以记账、算账、报表、费用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转到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为中心,以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为主要任务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央银行会计工作范围也要逐步延伸拓宽,反映、控制、监督、管理、分析、预测都是中央银行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第三是处理好会计改革和加强会计管理的关系。会计改革势在必行,任务繁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金融活动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作为金融管理职能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管理与改革同等重要。因此,应当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改革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人民银行会计应加快改革步伐,尽早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二)夯实会计基础,规范会计行为。
银行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为确保会计核算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必须从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入手,狠抓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规范操作程序和会计行为。
首先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对现有不合适、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更严密、更完善,通过建章立制,使内控制度的触角延伸到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堵塞漏洞。
其次是严密程序,强化管理。要按照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所有岗位都要制订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严格实行印、押、章使用与保管环节的相互分离,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控。
再次是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制度、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解到会计部门的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各司其职,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最后是加强事后监督。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实行“四集中”以后,建立健全事后监督检查制度和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办法实施细则、监督流程、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档案管理、查询查复和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加强对会计核算监督考核的规范化。可以从营业专柜、联行专柜、电子联行、特约联行和会计综合、票据交换这六大方面,进行认真细致地加以分析和探讨,制定出完善的考核实施细则,即《会计核算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提高会计事后监督的力度,推进事后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严密会计事后监督部门的操作流程。首先就会计事后监督的业务操作流程方面进行详细的业务分类,并就监督和操作流程方面加以严格管理;其次严密凭证帐表的操作流程办法,应执行六大簿制度。即建立营业专柜目标考核登记簿、联行专柜目标考核登记簿、电子联行目标考核登记簿、特约联行目标考核登记簿、会计综合目标考核登记簿和票据交换目标考核登记簿。做到对会计业务核算的监督有记录,天天检查有考核,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和备查方案。即加强了会计事后监督部门的工作规范化,又为其他科室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条件,为搞好金融监督做贡献,更为今后向会计支付系统的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增强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分析和管理水平。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在强化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首先要稳定充实现有会计队伍,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技能,使他们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自觉按照各项制度的要求履行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提高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的自觉性。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给我国施工企业带来难能可贵的机遇之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施工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只有不断提升对会计核算的整体规划和完善,才能通过会计核算的归纳、分析、评价和预测等功能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施工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等都与一般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其核算体系也就具有自身特点:
1.核算方法的独特性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户外项目众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一般采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方法来对业务进行核算,这样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户外作业的要求,对账务进行及时处理,能够降低施工企业若是统一核算所带来的监督成本,并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2.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对象具有特殊性:首先,成本核算对象并不是对所有项目同时进行成本核算,而是以单个项目来进行的;其次,不同于一般产品,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成本核算又可以分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作业成本、辅助生产部门成本等。
3.工程结算的分阶段性
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存在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跨会计年度现象相当普遍,工程结算采用分阶段方式来进行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就要求施工企业能够及时确认应收账款,并根据工程进度采取适当方式对应收账款数额进行有效测评。可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工程结算收入和费用进行计算与确认,以确定各年的经营成果。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的施工企业工程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
1.会计核算原始记录不细致
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原始记录不细致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对个人或者整个班组进行严格的考核,但是,会计核算缺少对耗费指标及生产指标的细致分解,要求我们必须对设计进行单机考核,可是,核算工作又不能对每台机械设备都提供出准确的耗费,也就导致我们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不能准确地进行相关考核工作。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在机械、人力及材料等资源耗费上又各有特点,不能够单纯对其进行分步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弊端也就表现为难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会计核算,这也是整个会计核算得以进行下去的根本保障。
2.核算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为指导进行的,但一些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核算常常出现差错。另外,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也就存在成本费用的会计年度确认问题,因为会计人员的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对施工进度的测算结果也就不同,进而导致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差异。
3.会计人员个人素质及业务素质欠缺
一些施工企业受人员限制及意识错误认识的影响,认为材料会计就是对材料进行流水记录,经常会抽调一些现场施工的无业务素质的人员担当这个职位,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平时又欠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财务管理、预决算方面知识掌握的有限,造成最终账目不清,管理不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将国家政策法规置于不管不顾地位,以隐瞒收入、虚列费用等方式偷税漏税;或者一些施工企业资产管理不周,盘点不及时,账上存在而实际不存在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一些施工企业以“转移资金风险、转包施工、收取管理费”的模式进行合作经营,但是又缺乏可行的、统一的核算标准及项目结算规范,造成企业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的弱化,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的执行难度加大。
5.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首先,施工企业存在下属项目众多且分散的特点,施工项目往往为异地工程项目,这就导致了项目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限制,财务票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加之工程物资的采购因赊欠等原因不能及时开具发票,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滞后;其次,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涉及内容较多,不仅包括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也包括企业其他部门与项目之间的业务往来等,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从目前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致使会计核算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完整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施工企业提高会计工作绩效的前提。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及职业技能;按照事前预测、过程监督、决策分析三个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施工项目财务人员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
2.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
制度的建立并不难,难的是执行。尤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由于项目部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制度的严格执行就更加困难。对于员工的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借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一般材料,如砂石料等,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进行盘点。对于机械设备,每天做好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工作量等的记录,以便后续考核。对外购材料,相关部门进行及时验收,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提高核算效率。统计部门遵循及时性原则并按责任会计的要求向财务部门提量资料;物资部门月末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材料;劳资及生产部门月末按照会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够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施工企业应当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工作,对自身工作负责;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新规范等,开展税收业务辅导,使会计人员掌握有关税收法律制度和法规等,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工程造价审核、预决算书编制及审核、工程进度测算能力等,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确保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合理有效,机构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审计监督与独立评价。
5.以电算化方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代企业间数据繁多、计算量大的工作条件下,施工企业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加强内部会计处理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及传输方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避免因数据信息丢失或破坏等带来的会计核算信息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3).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范文6
企业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种全新的实施方式,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方式的革新与完善,能够在防止弄虚作假的前提下提升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为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时代化的方向迈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企业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索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整修与改革,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核算环境和氛围
首先,企业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以及发展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各核算企业负责人应当认真学习有关《会计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熟悉会计集中核算的趋势和工作要求,核算中心要按照《预算法》、《会计法》以及相关法规制度,及时计算、记录企业各项资金的变动结果和使用情况,以保证会计信息和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其次,为了保证企业的各项资金能够运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去,要确定各部门与各岗位的职责和分工,对各个会计岗位的权限要根据会计内部牵连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进行界定,同时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以便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氛围的形成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再者,要通过诸如员工手册内容的完善、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等合理的方式,强化对财会人员的教育,要求每一个财会人员都能够力争做到按照“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搞好服务”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同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操守;还有,良好的核算环境和氛围的形成,还需要企业领导者做到合理的带头和表率作用,相关领导者要注重在平日的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掌握更扎实的会计知识以及管理技巧,并且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基层工作中去,加强与财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针对如何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集中核算工作提供更多的闪光点,也在拉近了与员工距离的情况下便于今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内外监督制度
科学合理的监督制度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的集中核算工作有着合理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说明。一方面,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对每一笔支出都要进行必要的事前审核,在核对资金以及保证凭证正确、合理、真实的情况下,才能通知银行进行付款。在此进程中,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财产物资治理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计划用款审批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各岗位和各人员的责任;另外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积极地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等相关信息,并且与单位进行通力合作,在配合与沟通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互相牵制的良好机制,接受审计部门、财政内部监督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共同监督,保证财产物资、资金的安全,潜移默化中也逐渐纠正了核算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再有,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效率,也强化其时代化进程,要建立多单位的信息化联网系统,与国库支付、政府采购、核算中心以及财政局等单位建立信息化的联网系统,将异地查询监督管理、财务报表、财务报账、统计分析以及预算控制等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操作,让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三、加强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配套体系建设
要想全方位的提高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性,就要注重加强相关配套体系建设。一是要制定并出台核算人员的奖励、津贴、福利和补贴管理的办法和规定,一律取消各个单位巧立名目的各项奖励规定,以便做到统一标准。二是要制定出境考察学习、公款培训等管理规定,对由于工作需要的人员根据级别确定支出的标准,实行合理审批。对于未经审批的不得报销费用,还要追究单位主管人员和违纪者的行政和经济责任;三是要制定相关维修管理、基建投资建设以及设备购置的规定,扎扎实实的强化财务管理,对资金的使用行为、监督力度进行合理的规范,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及其经济状况,对企业年度的公务活动接待费的金额进行界定,要有上限封顶的标准,对于超过限额和比例的,一律进行严厉的警告和处理;五是要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实行绩效审计和常规审计相结合、审计调查和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并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业务接待费、基建投资资金、专项资金等方面,夯实集中核算的绩效。除此之外,要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借助于邀请外来专家来企指导、拓展训练培训、构建模拟化的财会工作环境、推荐优秀员工外出深造等多种手段,让财会人员能够更加自如应对工作中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从而为企业财务会计中的集中核算提供更优秀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