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1
在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初期,农学专业本科教育仍以农学“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普通高等学校农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新的描述: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开展与农学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5]。宜春学院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面向就业市场及地方农村经济建设,对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于2006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修改。针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2009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能在基层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或在农业相关企业从事市场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内容;面对自主创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2011年及时调整了培养目标;秉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2013年明确提出了“培养能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能在农业相关领域创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走创业发展之路,成为地方农业发展的科技型农民企业家。
2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扩展为“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转向为“保持传统核心课程、补充创业教育课程”的创业型课程体系。2.1创业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要满足传统农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农学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地方院校,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创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适应地方农业特点开展自主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课程模块保持传统农学专业教育基本课程模块,在相关课程模块中设置一定比重的创业教学课程及内容。2.2课程体系中创业学科拓展传统农学专业教育侧重于“作物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配置,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市场对农产品的多样性需求,从而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创业的知识需求。着眼于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应以农学学科为主,拓展其他学科领域。经多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保持“作物学”的专业学科地位的同时,将市场营销及人文学纳入专业学科同等重要的范畴,并逐步将专业课程拓展到农业发展学、动物科学、园艺科学、微生物学、蔬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图1),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为学生构建了扎实的创业学科基础,拓展满足创业发展需求知识,学生毕业后能根据各自所掌握的创业资源,走多学科相结合、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图1创业型课程体系学科构建2.3创业型课程体系的功能延伸课程体系功能体现在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决策能力和创业技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也应具有更全面的功能延伸。地方院校农科大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农业第一线创业,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本专业基础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也应具有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处理、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业管理能力,更应具有在特定的创业情境下实施创业的决策能力和创业技能。围绕创业能力培养,一方面,结合赣西地区丰富的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资源,我们在课程配置上除开设传统专业主干课程外,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学》、《园艺花卉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增设了现代农业发展技术课程《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农艺设施学》等,从而使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功能上得以延伸;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业理念与案例,如本地区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的典型案例,从而使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上贯穿始终。围绕创业管理能力培养,我们选择设置了《经济管理学》、《农资市场营销》、《推广学》、《农业法规》、《科技写作训练》、《农村土地利用与规划》等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课程内容,而且要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结合创业提出创业管理中的见解。围绕创业决策能力培养,通过《创业实践》课、专业训练、在校自主创业实训及创业实习。创业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决策的实践机会,而且显示了提升学生实际创业决策能力的功能作用,拓展了学生自主创业素质。2.4创业型课程体系技能培养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必须掌握实用的创业基本技能。围绕创业技能培养,强化了专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实训(图2),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是新开《创业实践》课,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采取创业案例文件检索、创业典型调查、创业学习交流、创业设计与实训为实践环节,选择当地奉新县、上高县等地大学生农业合作社创业典型等为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开展创业实践。二是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创业实训,以学生掌握作物生产技能,熟悉生产环节,全面接触生产,牢固掌握作物生产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并融入创业成分,如作物种植技能竞赛中,将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产品销售、效益分析纳入竞赛内容,使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得到创业实训。三是课程教学实习与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安排实践教学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等教学实习,利用万载县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这一本地优势资源组织专业实践,体验有机作物生产创业。四是鼓励学生在校自主创业,自主进行创业设计,实践创业过程,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运作,亲历创业的滋味,收获创业的成果,积累了自主创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综合能力。五是创业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参与创业,接受创业煅炼。
3运行效果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中药行业也加快了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步伐。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课程体系。中药学人才供求将趋于饱和,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就对中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知识结构,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实现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充分体现高等农林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1]。积极推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带动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进行改革探索的主要目的。下面介绍对本校中药学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体会。
1 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对本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以下改革: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机制;建立系统的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2]。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老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实物或投影等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特别注重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并不断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修改设计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课程设置与改进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它关系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原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选修课没有开设。课程开设较杂乱,尤其是实验学时偏少,导致有些实验课质量不能保证,学生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及视野的开拓。因此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改与补充。课程体系调整主要包括: (1) 近年来,随着中药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学科。我们结合本校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增加新兴中药学科。如中药市场营销学,中药新产品开发学,中药质量检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新药研究与设计,制剂设备与机械,这些新兴学科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也最能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特色,我们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2)删除一些与中药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有所增加,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其中这些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时几乎达到1∶1,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3)扩大选修课范围。随着社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性发展到多样化,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就相应地增加。各校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都开有方向选修课程,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专业任选课程和跨专业任选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男性健康教育、女性健康教育、中医学入门、中医养生学、药物与健康等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数量,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了条件,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中药学科的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三个特色方向:即中药资源学方向、天然药物方向和中药质量控制方向)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了中药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实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3 制作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我校中药学科担负着整个中药学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而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制作了PPT课件,并要求青年教师在使用前进行试讲,由同行指导,提出意见及建议,经过修改后再应用实施。经过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有flash动画;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体会及经验融入到课堂中去;有的课件制作提纲要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还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及体会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实例、实验装置图、科研经验和体会、科研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等通过课件制作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一些课程的课件上网、习题上网,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对话交流、探讨问题等。精品课程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教改成果,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们已将部分课程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希望通过建设取得好的成效。
4 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药学专业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实验室已拥有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今后会进一步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在明后两年将预计投资500万元,用于补充更新实验仪器设备。该实验室不仅对中药学科的教学及科研是一个重要支撑,也能为今后开办药物制剂等新专业打好基础及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室目前承担中药学专业的中药化学实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中药药理学实验、中药药剂学等实验。目前中药学专业实验室已被定为校级重点实验室,下一步正在申请林业部重点实验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学生实验和教师科研的基础条件和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学科实验室、中药浸制标本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分析仪器室等的建设力度,分期分批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和扩建,使实验仪器和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为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科的壮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还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规模比较大、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企业、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和一些植物资源保护区作为专业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先后与杭州天目药业、浙江鑫富药业、杭州胡庆余堂、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临安市饮品加工厂、浙江杭州民生药业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设十多个挂牌实习基地。另外我们学校位处临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植物生长条件,周围有很多有名的植物山林,如天目山、功臣山、高山、顺溪、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植物资源及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与同类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药物植物种植、采集、实地考察及实习认知的优势。另外,校园里种植有两千多种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园,极其便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认知药用植物。学院在2005年又启动了百草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学校投入100万元用于百草园的建设,预计建成10 ha中药基地。目前已建成4个种植大棚,中药基地3.3 ha,计划种植以浙江道地中药材等为主的中药材,成为校内认知实习基地。它的建成和付诸使用,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探索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开展创新课题的申报及实施
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开放实验室项目申报及创新课题申请。我院开放实验室是为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和自我提高的要求而建立的。二级学院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规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组成课题组,自选教师担当课题负责人,选择研究项目后进行申请立项,经专家组评审、筛选立项后进入实验室。学校给每个课题组资助600~1 000元的实验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用于购买药品材料或用于测试,所用其他仪器设备由实验室提供,资助期限一般为6个月~1年。这种灵活的形式、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求知欲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找指导教师询问或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解决。指导教师还负责审查学生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经过6个月到1年的研究后组织开放实验室课题及创新课进行结题总结。每个课题组要上交课题结题报告。通过实施可以看到,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综合素质和实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有些科研成果还撰写成了研究论文并予以公开发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6 进一步加强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学的保证,一个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坚持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教师梯队的规划,提倡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的方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需求,中药学专业近年来大力开展以引进优秀人才和加快师资进修培训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到知名大学进修及深造,同时不断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及高级职称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组成上更加合理。目前中药学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读博士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术梯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通过这些措施,使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7 扩大宣传和影响,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访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加强联系,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扩大宣传和影响。我们先后与一些制药企业、研究单位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食品与药学院进一步加大横向联系,积极挖掘办学潜力,不断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注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拓宽中药学专业方向,探索联合办学新途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制药企业老总来院作学术交流等。
以上是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通过近几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将不断努力,深入进行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与探索,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林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
[2]马凤余,彭代银,金传山,等.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5,21(5):1.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3
Abstract: Under the popular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aiyun University has been on the forefro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basic form of 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ere analysis in deta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03-03
0 引言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逐渐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为“中间型”人才。这类人才既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既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又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力。
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就业与企业需求的变化密切关联。然而,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该专业依旧以理论课程体系的讲授为主,理论过多,实践实训教学过少,这将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毕业生适时的实践实训体验不足,应用与创新能力掣肘。破除该窘境,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为职业化过程中必然的有效的选择。那么,进行适需适时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针对应用型本科统计学学专业,剖析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从企业利益、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角度分析广东白云学院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实施过程遇到的难点与不足,从而提出统计学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措施,为统计学专业,甚至是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学师资及教学场所的不同,统计数学专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子部分[2]: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及企业课程,表1为统计学专业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1.1 学校课程建设 这类课程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其教学活动及教学场所则在校内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得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在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承担着对学生理论体系,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建构。这类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学生增强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基础。从岗位到岗位群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在岗位竞争力上与统计学专业有着较强的关联度。因此,在市场导向中,这类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及课程实施过程也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与设置。
1.2 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这类课程体现了统计学专业的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从表1的课程列表来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业课程,即统计学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方向及模块分类情形下,能够进行校企合作,具有实践部分体现的课程,比如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等课程;另一部分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比如有经济统计学方向,则开设国民经济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等课程,金融统计方向则开设金融时间序列、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
对于校企共建课程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难独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只有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该类课程的建设,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企业课程 本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率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四进行两个学期的企业实习。第一学期为专业实习,第二学期为毕业实习。对于统计学专业而言,学生通过相关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学习对市场统计业务及数据分析项目有了初步认识,在初次就业中具备了企业、政府等所需要的常见统计方法,熟悉了基本的统计工作流程与操作技能,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学校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仿真模拟实训教学,为期6个星期,让学生进行连续时长的集中实训,了解岗位的基本职责与岗位技能。大四到企业之后,则完全由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考评,学生在企业实际岗位上进行工学体验。学校教师则担任专业导师,进行衔接工作--及时解答学生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序化整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与不足
广东白云学院统计学专业按照技术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开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部分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方,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在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企业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企业数据、企业项目、统计实操等服务,相应地,企业希望能够获得对等的回报。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已经下放到各二级学院。广东白云学院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基本情形表现为: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希望校方能够为非数据类型的公司提供一些数据或统计业务上的处理方法与结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数据分析公司,它们更多地希望校方能够将本校的一些数据项目给他们进行处理,或者希望能够购买他们的服务产品,比如数据平台、数字服务、数据培训等。这样一些企业在合作上缺乏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导致对合作积极性不高。此外,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太愿意接纳实习生及管理实习生难度过大。《Team》杂志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超过70%的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生[3]。因此,由于企业与学校间直接利益兼容的缺乏,可能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部分课程在完成校企合作共建过程中,还是以校方为主导,无法真正将企业需求落到实处。换而言之,此时,统计方向部分课程在统计模型或统计方法上只能按照传统的使用设计好的实验数据作为实践项目,导致校企合作课程成效偏低,学生无法体验真实复杂的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应用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2.2 合适的企业师资缺乏 企业拥有具备丰富职业及岗位技能的员工,熟悉相关的业务流程及操作,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企业员工很大部分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当被聘为合作的企业导师时,往往不善于或没有更多精力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引导与训练。统计学专业课程,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的应用各个环节,既包含了数据、统计专业知识及计算机软件操作等多重知识系统,又蕴藏着对数据处理的经验与技巧。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导师可能只会讲授计算机实现及结果解读;有的虽然讲解了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也进行了实际操作,但是往往讲解词不达意,或解释模糊,致使学生不明所以。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没被发挥,则大大降低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学习的成效。
2.3 课程建设的范围有限 由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将其分为三部分。对于校企合作课程,教师们自然会主动寻求校企合作,而学科及专业基础课(校内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本身就存在难度,因而被忽略的是该类课程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适合统计学专业的合作企业数量及投入共建课程的经费限制,加上统计学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也很难进行所有课程的校企共建。
2.4 课程建设定位不明确 校企合作中,部分共建课程过于简单化,演变为了企业为主导的培训课,教师的工作仅负责学生学习的跟踪及考核;部分课程则在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大纲与计划的编写环节,由于企业导师的企业性质,课程则部分或全部由在校教师完成。这些均是课程分工不明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带来的弊端。
2.5 课程建设的理念理解不到位 众多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企业的情景、案例或是项目。而实际上,校企合作的理念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实现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4]。在课程建设中,若过于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企业需求,急于完成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表面工作,忽视人的素质发展,最终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6 共建课程实施存在冲突 一方面,由于本校要求在三年集中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及专业平台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并在大三期末完成为期一个半月的校内集中实践。课程实践安排紧凑,同时还要兼顾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均衡教学的特点,这必然导致共建课程相冲突。统计学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第六个学期,包括非参数统计、随机过程、市场经济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扎堆呈现。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课时总体有限,其课程在实践环节中必然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分配无法充分考虑或兼顾到企业的产生经验规律及企业导师的活动实际情况。企业导师在承担某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可能与其他企业导师或者教师在时间上产生一定的冲突。
3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策略
3.1 细优化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管理方案 目前,本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由各个院系负责安排与实施,教务处仅进行审核与批准。由于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导师进行独立单元的课程设置,必然导致与学校通识课、公共课存在冲突。应该由教务处部门依据“实践优先”原则,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协调。此外,由教务处、校企合作办等部门对校企合作制定课程实施管理细则,进行教学管理及共建课程考核,促进校企双方导师规范教学,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收获,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2 固化师资双向培养策略 目前,校方在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推行青年教师暑期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与驻点,鼓励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学习并承担一定的企业任务,深入企业前线,了解企业与市场发展,直面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结构,检验教学效果,提高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因此,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应加大对青年教师下企业的鼓励,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此外,进一步强化企业导师岗前培训机制。对承担实践教学过程的企业导师岗前培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一定的指导技巧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以期形成良好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3.3 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对于院校方,积极寻求企业合作的利益点,充分考虑并尊重企业在校企合作课程实践体系改革与建设中的付出,支付相应的合理的报酬,这也是建立校企双方长效发展的基础。此外,在进行校企课程共建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利用到企业资源或是涉及到商业机密等,应针对课程建设权益、商业机密保护等进行更加有效的合同保护及制度保证,增强校企合作互信,使实践教学集中体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适时变化,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
3.4 充分考虑企业主导地位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以企业为主导,充分考虑到企业及市场的需求,由企业提出课程建设的要求及思路,学校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在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中进行实现。由此以来,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及操作应用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3.5 多元化设计,更加合理安排共建课程 对于校企合作课程,其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根据学校整体课程设置及各企业导师的企业时间安排,设计不同形式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导师共同组织教学形式、分别承担教学任务形式、校内教师企业教学形式等。设计多元化课程形式不仅避免了时间上的冲突,又能根据课程特征、企业导师特征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过程。此外,通过提前设计不同形式的共建课程,使得教师及企业导师在分工过程中变得明确,合作效率得到提高,充分将各个课程实践应用训练落到实处。
4 结语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职业化不可避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制度保障将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岗位竞争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叶文宪.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与任务[J].江苏高教,2010(4):45-47.
[2]周菁.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4):85-88.
[3]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4-149.
[4]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5]黄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2):153-156.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等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72-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批的理工科高校也开办了法学专业。与综合性大学和传统的政法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相对缺乏开办法学学科所需要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经验、学术传统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因而理工科院校在开办人文性质的法学专业中,如何以教育的自身规律为基础,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而深刻地调整教学培养方案,明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规格,科学建构适应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并突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由于各个高校的类型不同以及办学层次的不同,各高校对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各有千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体来说,基于法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各高校关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有一些共同规律可循,我们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这种内在规律性决定了各学校在法学课程设置中的共性,表现在课程上主要指教育部法学教学委员会确定的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的开设情况。各高校必须统一把这14门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不能核心课程开设不足,而大量开设其他专业的课程,否则将偏离本专业的方向。当然,强调统一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的存在,各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方向性的课程,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
2.系统性原则。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设置只是法学专业的一个环节,同其他环节一起构成了法学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因此,在具体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对进入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通盘加以考虑,不能够单纯地“就事论事”,应将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特点、社会需要等环节相协调,从而构筑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整体。
3.有序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把握好课程之间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内容上的易难关系以及方法上的层次性,从而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和顺序。总结高校实践,法学课程的设置顺序大致遵循以下思路:①先理论法学、后应用法学;②先总论、后分论;③先公法、后私法;④先普通法、后特别法;⑤先实体法、后程序法;⑥先国内法、后国际法等。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也应当体现出创新性,应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特点及社会对某些特殊法律人才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开设一些前沿的课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开设《科技法学》《信息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课程,注重培养人才创新本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依据上述基本原则,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以及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办学实际,既要考虑到国家关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强制要求,也要考虑到体现理工科院校办学的自身特色,我们认为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性改革和创新。
1.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既要有充分的必修课,让学生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从我校来说,中国计量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技术监督系统的专门院校,质量技术监督、标准化以及检验检疫是其优势和特色所在。我院在进行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实现学校“培养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法学专业,我们设置了安全监督管理法、计量与标准化法、检验检疫法、质量认证管理法律制度等与理工科联系紧密选修课程。
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从功能上看,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三大课程模块结构。高校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方向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法学是应用型学科,法学教育应从学科的整体和综合平衡着手,合理建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课程内容还应当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在高年级阶段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对研究生、司法、公务员等考试的需求,各有侧重。
3.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近年来,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法学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法学知识和技能,并能与时俱进,既要不断吸收、借鉴法学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又要随时掌握法学学科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成果。应紧跟法学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通过具有开放性、前沿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让学生了解法学学科前沿知识与发展动向。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课堂和书本,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更深层次的复杂问题。
4.课程设置应体现法律职业化的要求。现行的高校法学教育侧重于法学理论教育,而实践课过少,通常只是在大四安排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把法学职业化教育置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首位,并在此基础上,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我院法律诊所教育已开始运作,为学生法律职业化的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5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基础医学教育每年都要培养一大批医学生,让他们具备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实验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许多髙校的医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没有将医学的整体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感觉明显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普遍欠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学科界限,各个学科间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国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医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分类开始着手。以下是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建设
以功能为主的医学机能实验课主要包括三门基础学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实验等科目的基本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为了有效建设医学技能实验课程,需要将该三门基础学科从原来理论科目中进行筛选分离,然后进行实验的整合。在实际的课程实验开展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形成以功能为主的整体结构。
(二)医学形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医学形态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这三门科目的共同点是在实验中都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该三门科目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独立形态的医学形态实验课程。同样,在该项实验课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通过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有效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医学的实验教材进行编写,保证学生上课时有标准可参考,并能及时进行巩固。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实践。教材编写主要包括: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以及细胞和遗传学实验学等几本,这几本实验教材要以实验环节为主要内容,穿插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新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综合考核的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掌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收获,可以通过试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实验实践能力的掌握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过口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保证实验课程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设备如: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以及数字切片系统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图库、课程网站、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师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
四、结束语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财务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精英教育”之路。随着高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一大批新建院校、地方院校应运而生,为与老牌的“精英大学”区别,他们许多定位于“应用型大学”。然而,中国应用型大学办学时间短,至今为止,尚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以至应用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出现重合现象。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新开设的一级学科专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融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数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办学时间短,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其他专业教学模式,如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不加修改或稍加修改后就生搬硬套,难以体现自身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因此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抓住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一般把财务管理视为对资金(货币)的管理;然而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并没有履行资金管理的全部职能。实践中,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价值链管理)一般是由财务和会计两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的。财务管理作为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并没有履行管理的全部职能,而仅仅履行了一部分,即:资金管理中的直接管理职能。具体包括组织、调节和监督三项职能,而核算、分析和预测等间接管理职能则是会计管理的职责范围。从西方企业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正是依此划定“势力范围”的,在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也是如此,从学科体系来看,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虽然都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但财务管理学是研究资金直接管理的规律的学科,具体是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和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运动的流向和流量;而会计学则是研究企业资金间接管理的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核算、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和及时地提供资金运动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因此,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是相互区别,各成体系的。只有明确了这一基本点,财务管理专业才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这是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2.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知识体系有很大不同,但目前高校基本上没将其区分开来。就我校对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区别很小,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基本和会计专业所学课程相差无几,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也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
实际上从财务的基础学科来看,由于财务管理学主要研究筹资、投资、利润政策等问题,因此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应当以金融学、投资学为主,而会计学只是其基础学科的内容之一。因此,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除了应加强金融、证券、投资等基础学科的内容外,关键是按照财务管理学学科体系的要求,确立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界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却尚有争论。归纳起来,已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有以下三种体系:第一,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计算机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层次感较强;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第二,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按模块进行,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三,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
2.2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2.1 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之间交叉现象严重
目前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问题,如财务管理中的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学很多内容重复,管理会计中也涉及到较多的长期股权投资内容等。这种状况不仅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财务专业的学科建设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2.2.2 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课涉及较少
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然而现行财务管理学课程教材对知识的传授比较偏重,而对于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关注不足。例如,教材中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的知识;但却很少阐发资本预算、财务规划的应用分析,特别缺乏财务案例分析,而这恰恰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我们课程体系中设计实践部分相对较少,没有专门的实践教材。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尚待开发。
2.2.3 财务管理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
教授时大部分侧重从会计的角度讲授财务管理,该专业的学生都忙着考有关会计从业资格的证件。导致毕业学生大部分走上了会计工作岗位,真正从事财务管理的很少,甚至没有。在西方,财务与金融是密切相关的,但已有的财务管理学课程结构中大都也没有设计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近几年来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不相适应的。
2.2.4 教材编写内容上探索创新不足
市面上大多数是名称为《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等教材,内容比较笼统,这样的教材适合会计类、工商管理等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但并不适合财管专业学生。受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式的束缚,教材的编写修改多体现在继承和借签方面,在创新方面不够突出。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往往是简单的增加课程,在教材编写方面往往是简单增加章节或者是采取“打补丁”的办法,缺乏科学的思路和方式。而且大部分教材都是直接照抄照搬西方的财务学,其实这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就像会计中的偶发事项,在我国哪个企业天天投资,融资?而企业天天发生的运营活动,却没有人为之编出一套综合的,完善的适合它的财务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专为为财务管理专业编写的教材明显不足,不能满足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财务工作的需要。总而言之,已有的财务管理学课程结构及教材内容的改革与设计尚未突破传统的旧框框、旧思路和旧模式,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模式,增加新内容,形成新体系势在必行。
2.2.5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是非财管专业毕业的,财管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在高校就职的基本上为零,让绝大多数的会计类专业或者金融类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从事财务管理的教学,有一定的劣势存在。比如在传授知识时难免带有自己的专业色彩,会计类的教师往往会向会计知识倾斜,金融类的则会侧重金融专业知识的传授。以我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每年学生100多,但教师没有一个是财管专业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的,甚至会计专业的都很少。
3.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应更新、涉及学科前沿,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组合;另外,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努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围绕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研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优化课程体系各部分的内容构成
课程体系中的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应该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功底提供支持。学位课课程设置应该着重于理论层面,这其中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上有学科都应该涵盖,这些是学好财务学的基础;课程内容既要包含经典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也要涵盖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更应结合我国特有的现实,西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财务学内容(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固然是主流,但未必适合我国。因此主干课程内容设置既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是基础理论的简单重复;又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专业选修课要体现出学生面临就业时的方向和特色,最好要依据本专业社会需求或者自己爱好来设置。最终目的设置出能切实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理论支撑的课程体系。
3.2 提升师资水平
到比较好的大学,研究所等招聘本专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对目前在岗的任教财管专业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双培训,给他们提供到一流大学进修的条件,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鼓励一些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多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业务情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较高水平的学生。
3.3 加强教材编写
目前财务管理的教材基本都围绕投资、融资、股利分配三大方面撰写的。而实务中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业务、融资业务、收益分配业务属于偶发事项,而日常业务才是发生最多的,所以教科书编写时应该多加进这些内容的理论阐述与分析,注重与实务的结合。
3.4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实践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本着学生本科学习四年期间,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从对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查来看,发现它们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或手段乏力,与实际脱节严重。为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内实训、假期社会调查和见习、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光绪.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123-125.
[2]郭海明.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54-57.
[3]巩建,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