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1

关键词:示范建设;专项资金会计核算;高职院校

现在很多高校在资金管理方面,依旧存在诸多的风险,同样,在高职院校中,示范建设专项资金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尤为重要,其能够让账本设置以及报表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会计核算的精准度,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体系上的优化以及完善。

一、高职院校当前财政专项资金与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级财政逐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资金结构和规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预算中专项资金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因为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及个别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不同而导致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个别高职院校缺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校的专项资金有多种不同的性质和来源,不同性质的专项资金必须要有能与之相配套的专项资金使用细则和管理办法,以此保证专项资金能被正确合理的使用。依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高职示范建设专项资金分为几个不同的用途,例如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科研经费等等。这些用途不同的专项资金不但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办法和使用细则,对于专项资金的核算也应当有所区别。(2)部分高职院校对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态度弱化。各高职院校往往会以专项资金最大化作为目标,重视前期申请而弱化后期管理。高职示范建设专项资金不仅作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也作用于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等,涉及部门多,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使专项资金能被平衡使用,并且避免部门间利益争斗或简化管理流程,采用了给各个部门平均分配资金的原则,这种做法违背了国家对专项资金拨款的初衷,只是暂时平复了各部门间的利益争斗,减轻工作量,弱化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3)专项资金会计审核仍需完善。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专项资金核算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财务通常只侧重于经费开支的合法合规性控制,只有极少部分的高职院校关注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分析,经费使用效益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应该引起重视和纠正。高校不应该只停留在依照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而是要结合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在制度基础上细化会计核算,进行分项核算,专款专账,并按项目提供会计报表,以便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分项的分析评价。

二、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统计表的使用形式

为了能够让专项资金的支出以及收入更加清楚,在信息的录入以及统计方面,表格的结构设计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决定数据录入的效率以及整体分析的直观度。上表在数据统计上对预算数以及累计使用数进行全面的统计,同时,按专业结构对示范建设专项资金进行划分,让专项资金更加清楚,账目更为明细,可以清楚的看到该校示范建设专项资金各专业的使用情况。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对示范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下表为某高职院校专项资金使用统计项目表的基础格式。

三、优化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策略

1.优化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促进办学水平提升。近年来,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逐渐向精细管理型的方向转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财务部门完成日常资金筹集计划、会计核算、数据统计、档案保管等等繁杂的工作,还是一个需要财务部门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密切合作的系统工程。于是,积极优化财务管理环境、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使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能良好适应高职院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与之建立一个完整畅通的信息交流网络,努力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相互理解、积极互动,让利益相关者详细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参与具体的资金管理活动,才能使财务管理的影响范围不断拓宽、财务管理过程更规范透明的同时,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可见,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典型组织,应当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优化财务管理环境,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以适应现代高校治理对财务管理的高要求。

2.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的职责不仅是记录和反映,还要发挥信息提供、风险管理、信息分析、效益评价、趋势预测、精细管理等职能。2014年10月,财政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管理会计的目标为“通过提供有用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职能,支撑相关决策,强化和完善管理控制,促进业务协同,以实现单位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提出,要求院校财务人员要积极的落实,并参与到各个活动之中,从而提升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

3.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依据建立考核问责机制。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是对资金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方面的评价。绩效评价要求高等学校在资金管理中优先安排支出的同时避免支出的浪费与分配不均问题,注重资金使用后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在专项资金的验收和问效中应关注社会对项目的客观反映,接受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家长和新闻媒体等对项目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各级管理部门应结合建设项目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方向、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等方面挂钩。在建立考核依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的整体评价,从而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十分重要,是财务管理和分析决策的基础,精准的会计核算不仅能够全面提升会计核算本身的效率,同时还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财务部门要有效地规避示范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让专项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得到提升。

作者:林惠云 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庆丰.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16).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2

一、民航行业基金历史沿革

在我国90年代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民航基础管理建设费, 用来大力扶持民航业的建设。自1992年开征以来,民航基金主要用于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空管、信息设施设备改造,加强民航安全管理,以及专项用于应急救援、灾后恢复中间和推动民航普遍服务等,对于改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民航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底,国务院批准将“一金一费”合并为“民航发展基金”,并在两项基金原有用途的基础上扩大适用范围,增加用于推动民航节能减排,支持通用航空、货运航空发展,加强持续安全能力建设,促进民航科技创新和教育进步等民航发展的滞后领域和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航基金收入规模也有了大幅提高,2013年我国民航基金收入231.26亿元,占中央政府基金的6% 。充裕的资金支持,对中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民航运输总量在7年间迅速攀升到2013年的673亿吨公里,平均每年增长率高达17%。在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民航基金已成为民航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各民航企业作为基金的具体使用和核算单位,更应该重视基金的有效使用和合规核算。

二、会计政策规范的财政性补助核算方法

会计政策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都分别对财政性资金的会计核算办法有明确的规定。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表明,属于国家直接投资的,可以确认为国有资本公积,但是如果国家拨款时,文件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可以作为企业或单位的收益处理;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可以作为企业负债处理。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财政性资金被分为两类:政府资本性投入和政府补助。政府资本性投入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计入国有资本公积;而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原则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和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三、民航发展基金规范的财政性补助会计核算方法

在征收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时期,财政部、民航局历年来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4)38号)、《民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管理暂行办法》(民航发(2011)59号)等文件规定,用于机场建设的民航基金计入资本公积,项目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管理。费用性补贴资金应当作为企业当期收益处理。

2012年财政部出台《民航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2)17号),将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合并为民航发展基金,并在民航发展基金框架下陆续出台或修订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小机场补贴、安全能力建设资金、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等五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在上述资金管理办法中,除中小机场补贴明确规定计入当期收益外,其余专项资金均未见明确核算规定。

四、在会计实操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件描述不准确会造成判断差异

从上述现行有关政策来看,各民航单位企业收到民航局或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后,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的关键点在于政府拨款时是否对拨款的权属做出规定,以此来判断该项投入是属于国家资本性投入还是政府补助。在会计实务具体核算中,会计人员只能依据民航基金的行业规定、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文件、拨款通知等资料进行会计判断后作出账务处理,但是由于在民航局、发改委批复的立项文件及拨款通知中,对于资金来源的表述并不统一和明确。内容基本相同的建设项目,有的在投资来源中出现“资本金”的表述,有的出现“投资补助”的表述,有的直接就是“安排民航基金”。这样的资金来源表述不一致,会给会计人员做出具体核算时带来较大的困扰。

(二)核算差异会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自2002年民航业开始属地化改革以来,机场管理权和经营权回归地方政府后,各地对机场进行了企业化改制,组建了一批跨省市,或省级机场集团,对区域内支干线机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也随着国家逐渐放宽对外国资本、民营资本涉入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限制,机场投资者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批国际知名机场和航空公司纷纷与国内机场合作经营,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参与了中国机场的发展运营。但是,由于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政府对机场的投入并不会因民营资本、外资的进入而减少或退出,所以对这些基金的会计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如果将该资金计入资本公积,意味着国家作为出资者仍保留这部分资金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如果这部分资金长期在资本公积科目里,会导致其虽然名义上是国家资本金,但是部分资金物化后创造的利润实际被原股东所占有了。其次,如果将该资金计入收益,这部分资金就会通过当期收益进入未分配利润,变为权利投资者所有,在盈利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股利分配转到投资者手中。

五、对于机场财政性资金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3

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在进行相关管理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分析

(一)资金下发不及时、速度慢。众所周知,有关中央公共卫生这一专项经费,一般是在每一年的年底,也就是每一年的 十二月份末下达;至于省级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一般要等到第二年的第一季度或者第二季度,而且必须经过这两个环节才能下达:第一个环节——必须通过人大预案审议通过,第二个环节——必须通过财政厅核定预算。由此可见,这些通过层层下发的项目经费文件,致使那些基层项目单位接到项目资金时,要把中央下发文件 的时间晚得多,通常要比中央文件下发的世界推迟十到十二个月,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基层项目单位的相关项目进程极大地受到了影响。以上所述的这种专项基金跨越年度才能到达和使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有关卫生厅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就有关这些专项资金等经费的拨款方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力改善,努力从“源头”这个位置把各项工作提前提早做好,确实让这些专项资金的流动能够加快速度,从而有效提高基层项目单位的各项项目进度。

(二)进行沟通以及相关的协调做得不够到位导致出现了滞后的财务监督。由于卫生行政部门不及时下发项目方案,因而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后果:诸如项目单位组织业务不能及时组织或者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组织项目,项目单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财务人员组织起来共同讨论有关项目方案和共同学习探讨新业务,所有这些都使得财政部门没有能够深入了解那些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致使财政部门对于有关专项资金的事前审核工作无法做到足够地详细,监督财务的强度和力度也无法达到所规定的要求,从而把这二者的管理:项目业务的管理以及资金的管理相互脱节起来,致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下来。

(三)相关财务人员从数量上来看还比较欠缺、从素质上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这近几年来来一直在全国各个县级进行比较普遍的推行,在这个推行过程中,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一直对相关县级的各个项目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着,致使各个县级项目单位仅仅只有一个报账员,由此就引发了县级很多项目单位不仅仅缺乏报表,同时也缺失账簿,至于专款专用的那些原则更是根本没有办法执行,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根据卫生部的部署来提供有关资金使用的统计季报,也没有办法根据有关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把这些转账管理建立起来。出现上述情况总体看来不外乎就是由于这两种因素引起的:第一,财务人员数量比较欠缺;第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还存在着不很规范的会计核算。有关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方面:第一,由于不统一的核算科目,对于那些已经拨入的项目资金,由于单位不同,也就存在着这些不同的科目,诸如“财政补贴收入”、“专款用于拨入”等等科目;第二,对那些专项经费的辅助账进行设置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执行,以致出现这一种本不该出现的情况:把专项经费跟单位的正常公用支出相混淆起来、不加区分地使用;第三,有关资金下达与项目方案下达这二者存在着不同步,致使在进行相关核算过程中出现归集不正确;第四,由于发票还没有到达,对于那些早就通过验收并且收入库存的药材、药品等等物资,致使相应的会计处理无法正常操作,以致出现资金结存的

后果。

(五)把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混合起来共同使用。这个问题在基层项目单位是很普遍存在的。诸如有关结核病方面项目的资金,在现阶段主要有来自以下这三个渠道:第一,来自全球基金这一渠道;第二,来自世界银行贷款这一渠道;第三,来自中央专项资金这一渠道等等。但是在具体进行有关财务支出时,有关专款专用这一个要求就没有办法得到落实,在很多基层项目单位甚至出现这一种情况,把本是来自中央的专项资金人为地转到世界银行贷款的那一个账户上,以致成为世界银行的配套资金,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六)在管理资金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薄弱的状况。在很多基层项目单位,有些设备虽然早已到位并且已经投入使用,但这些设备的相关入库管理手续却没有有得到正常办理;更有存在着这一种情况,早已存放到仓库里的有些设备,却迟迟没有得到及时的投入使用,致使这些设备由于长期的闲置带来财力上的不必要浪费。以上这些都反映了这一种现象,在进行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很多基层项目单位还是相当薄弱的,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大力提高。

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形成原因分析,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抓起:

(一)卫生行政部门以及财政部门

1.有关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并且要把有关项目经费的支出范围统一起来。当前,对有关项目的工作任务以及补助标准要做到明确,心中有数,这是中央下达项目方案的基本要求。只有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达到明确,并且进一步进行细化规定,单位特别是基层项目单位在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时才有可靠的执行标准。基于此,有关项目方案一定要进一步进行完善,有关工作经费的开支范围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在设计方案是,有关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素质能力一定要做到充分考虑,在必要时就相关人员的建设和费用要进一步增加。

2.对于资金的拨付速度和进度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快,力求做到同步于项目方案。由于比较长的资金流转,导致项目实施的时间被大量占用,所以作为财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力求把资金的流转过程大大缩短下来,以增加项目实施的时间。

(二)项目单位

1.项目单位在组织和领导方面要进一步进行加强,以便能把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有效机制建立起来,对于项目工作会议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在把相关任务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确实把工作责任落实起来。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4

(一)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模式上存在缺陷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内一名会计人员兼记多个单位账务,少则两三个,多则四五个,甚至更多。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上班,整天忙于报账、整理和装订凭证、打印凭证和编制报表等会计业务,不参与有关单位内部工作或管理,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记账人员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报销,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核算中心会计独立于单位,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和开支项目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单位的专项经费及往来款。1、由于部分报账会计素质不高,从纳入核算的单位看,有的报账会计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并不熟悉,报账时往往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性质、开支渠道。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往往造成会计账务处理不当,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2、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大部分单位都有专项资金,但核算中心人员对专项资金具体用途不能准确地把握,往往造成专款不能完全专用,致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不到真正体现,甚至发生挥霍浪费现象。3、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之部分单位又不能及时主动报账,致使有的往来款项年复一年的挂着,久而久之形成了呆账死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核算中心人少事多,往往忽略了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加上部分单位实物短少又不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导致账实不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差距大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给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统一的财务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人、财、物、事四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听之任之,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但如果对超标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样就会经常出现对某一支出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核算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一)加强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以优质服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买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有效衔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所有预算单位的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不但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汇聚了资金,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具体办法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财政部门不再对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总指标利月度用款计划,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个人银行账户,单位发生的采购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供应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实现有效衔接,从而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加强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实现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核算完整化的目标。

(三)加快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没有真正发挥控制与评价的作用。核算中心要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各单位的支出行为、支出成本及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分析比较、衡量和评估。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定期做好各单位支出的增减变化因素分析,针对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记账机构的观念。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对支出的监督,使服务与监督并存,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四)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开展,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要不断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报账会计监督考核机制,对报账会计分阶段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规则、会计制度知识实行系统培训,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强业务指导。报账会计须持证上岗,要加强报账会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加强各核算单位的资产管理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财产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高效。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处置应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规定的报批和备案手续,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三是应该对各单位实行资产定期清查制度。每年编制年报前,会计核算中心应对各单位财产盘点并编制财产清查报表,通过财产清查确保账表、账实、账账相符。

2、加强往来款项的核算管理。每年定期按规定对往来款项进行确认、结转或核销,及时清理账款,确保往来款项真实准确。将往来款与其他经常性存款分开核算,单位除代扣款外其他往来资金一律通过往来性存款专户核算,避免挤占混用。

3、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规范运作。严格专项资金报账手续,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跟踪管理,规范使用专项资金,不得挪用、截留或套取专项资金。

(六)正确处理经费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间的矛盾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5

1.1拉动林业产业投资

吉林省林业产业专项资金投入,有效地拉动全省林业产业项目投资。两年来,全省林业产业专项资金投入5000万元,带动全省114个林业产业项目投资28.77933亿元,从而促进了全省林业经济发展。

1.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

通过产业专项资金投入,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林地经济项目带动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林产品加工项目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科技推广项目使林业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一、二、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投资拉动,充分调动企业和民众投资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林业产业发展已向林地资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及林区多种资源开发方向转变,林业产品由木材向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

1.3扩大林业经济总量

自2010年设立林业产业专项资金以来,林业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150亿元,是2009年1.8倍,成为近年来全国林业产值增速最快省份之一。

1.4开辟林业职工和群众就业渠道,加快林区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林地经营权全面放开,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林业产业专项资金不仅为林农发展林业产业提供资金扶持,而且创造了1.5万个就业岗位,全省林区人均林业纯收入增长了35%。

1.5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最适合国有林业局

和国有林场发展林业产业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可充分调动国有林业局和国有林场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在现有林地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扩大林业产业规模,即解决了部分林业职工致富问题,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林业经济总量。

2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县级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

由于林业产业专项资金设立时间较短,资金管理还存在漏洞。产业项目在每年上半年已经确立,省财政在6月末前已将资金拨付到县级财政,有的县财力有限,不能马上拨给项目实施单位,影响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还有个别县(市)当年专项资金到第二年才拨付到位,使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不能正常开展。

2.2个别项目承担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

按照《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发现,个别项目承担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问题,诸如没有实行专账管理、专款未专用、会计核算中原始发票不符合规定等现象。还有一些单位没有实行项目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等情况。

2.3有些市县对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管理不到位

按照《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要求,市县林业财政部门要加大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从全省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情况来看,有些市县林业财政部门对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缺乏有效监管,没有及时上报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管理情况,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发现不及时,当专项资金项目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影响林业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效果。

2.4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国有大型企业对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积极要项目要资金,却忽视了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管理,由于这项资金额度较小,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存在可有可无现象;个别民营小企业管理还存在争取资金积极而忽略实施问题,绩效目标完成不理想。

3加强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对策

林业产业专项资金是实施林业经济强省战略重要措施之一,充分发挥林业产业专项资金作用,必须加强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解决林业产业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1严格设定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

市县林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绩效管理办法,合理制定共性指标,有针对性地确定每个项目个性目标。财务部门要深入基层考查项目实际情况,按照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标准,严格审核,选择经济效益好、投资标准高、技术先进、规模符合要求的项目确定为申报项目,并对项目真实性负责。

3.2认真落实林业产业专项资金各项管理制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林业产业项目申报与资金使用制度。按照《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专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项目单位要对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单独立账,对绩效管理发现的不具备规范核算条件单位可以采取报账制,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合理、核算规范,避免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3.3项目承担企业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项目实施企业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林业产业资金使用制度,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合理。按照林业产业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核算,不准超范围使用产业专项资金,不准超限使用大额现金;同时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教育。财务部门领导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认真执行财务资金管理制度,积极支持项目实施,为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献计出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4加强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各级林业财政部门要认真按照《吉林省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市县级林业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时要及时上报,进行必要调整;绩效完成后要及时上报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全省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每年要进行抽检,通过绩效管理保证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在实施中得到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林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达到绩效目标。

3.5加强林业产业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范文6

一、我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五强溪电站库区移民大县。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深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我县上级转移支付的财政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为规避财政风险,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为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从20__年开始,县会计核算中心将财政局5个业务股室的10项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分户核算,专款专用,监管分离”的管理模式,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实行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具体负责资金的账户管理以及资金收付核算工作,并向用款单位及相关业务股室反馈收支进度情况;各单位和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专项资金的执行管理,即负责收入的征集、专项资金计划的申报、项目的实施、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价和检查及财务管理工作。财政监督部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一改革措施加强了内部牵制,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会计核算中心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专项资金实行开票、经办、审核、审批、记账等职责严格分离;坚持支出先报批、后经办,经严格审核后,再审批付款,最后交会计人员制单、记账;坚持专项资金凭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及专户存款情况,审核拨付资金;坚持把好票据签章关,严格票据销号,对已开完的票据及时销号,防止票据丢失、挪用公款,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二是支农专项资金实行使用公示制,直达农户,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不仅使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温暖,而且有力保证了专款专用。三是规范了财政专项资金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随着财政各项改革的深入,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出改革的重点,20__年以来,我县财政部门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之间有机联系,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原理,创建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内部运行机制。本着“先试点,后推开,分步实施“的原则筹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首先,将义教工程及社会保障两块专项资金纳入国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试点,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两年来,省下达我县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585万元,其中,免教科书342万元,免杂费210万元,县财政安排寄宿生生活补助费33万元,已全部足额发放到位。目前,所有专项资金都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拨付程序欠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拨付环节多、时间长,影响当年项目正常实施,使项目难以发挥如期效益。调查中发现,目前有些财政专项资金还存在过渡户。拨付资金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影响当年资金项目的实施,也给会计核算带来诸多麻烦,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扶贫资金拨付要经过县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5个环节,有的则经过7个环节。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当年预算安排资金应于当年完成,由于资金拨付手续繁杂,程序多,时间长,加之部分专项资金计划下达较晚,致使很多项目当年不能实施,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

2、“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现象比较普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具体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没有完整地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机制,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造成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不问效果;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只管建设,不讲效益,不注重项目后期管理的现象;在检查审计过程中,只要求违规单位“下不为例”,而没有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助长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的浪费、违纪现象,使管理相对弱化,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3、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因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往往在项目的安排上出现交叉、重复,造成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同一项目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既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又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在调查中发现,仅退耕还林粮食直补一项资金就涉及财政局的2个股室管理,农业股管理现金补助,经建股管理粮食补助,多头管理极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部分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洒胡椒面”、“小、散、乱”,难以形成合力,致使政策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项目的预期效果。这一现象在涉农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中表现较为突出,“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相对财政总支出、相对“三农”面广量大的实际、相对农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言,仍然是十分有限。4、管理约束机制欠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存在着一些真空,给腐败提供了温床。一是专项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部分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脱节。由于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管理在项目主管部门,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部门之间缺乏一套可操作的协调、沟通程序。造成有的项目还没批复,资金却已到位,有的项目已经开工,但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客观上形成了专项资金闲置和紧缺并存的现象。三是项目开、竣工手续欠完善,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拨付资金,只凭一纸计划指标分配文件列支就完成了一个收支过程,没有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如果实际用款的乡镇级财政和部门放任不管,专项资金就全程游离于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之外,很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大部分乡镇和部分单位建设项目没有竣工审批报告。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节约资金,少花钱、多办事;二是项目建设单位为降低成本,有意压低工程造价,按照低于国家定额标准,给付施工方工程款,致使工程款决算无法通过正规的竣工审计。

5、挤占挪用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乡镇和部门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各乡镇增收渠道较窄,随着农业税、特产税和各项规费的取消,乡镇增收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加税收收入来获取税收分成,而招商引资是有地域性的,我县除麻溪铺、筲箕湾、凉水井、官庄和五强溪五个工业强镇和及少数有矿产资源的乡镇外,其余大部分乡镇很难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税收收入。二是随着财政预算透明度越来越高,向上级讨要工作经费的口子越来越窄,所能讨要的不是专项资金就是项目资金,形成了争取项目及专项资金越多,挤占、挪用现象越严重。三是上级各部门对乡镇检查工作较多,接待开支大,而县财政每年下拨的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乡镇经济支出的实际需要,仅仅只能维持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检查支出,为此,乡镇为解决正常运转经费和干部福利待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挤占、挪用各类项目资金的现象。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通过改革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式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取消专项资金过渡户,实现专项资金支出“直通车”,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体现“阳光财政”的社会功能。

2、建立财政投资综合评审体系,规范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检查的套路,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要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财政投资评审既是内部审计,也是财政职能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其他部门的工作所不能替代的。建议要成立由人大、政协、财政、审计、项目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该项目库管理。根据各类专项资金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为预算部门提供依据,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或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