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会学习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会学习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财会专业 毕业论文 末位淘汰制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太大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抓住具体行业、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要求题目大小适中。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命制或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选择了较大的论文题目,有的更大,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研究的范畴。
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论文写作是可以适当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查阅、掌握资料以后进行写作,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吸收和运用。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下载一些论文,直接整段、整篇地复制粘贴,造成了大量的剽窃问题。
3.毕业论文结构混乱、逻辑较差
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缺乏逻辑,对问题的内涵、外延区分不清,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混乱。有的论文,指导老师给出了指导意见,学生没有修改或者不会修改,好像除了抄袭什么也做不了。
4.毕业论文没有按照进度撰写,最后集中提交
现在大部分学生选题后没有按照进度与指导老师沟通,等到距离答辩几天的时间才交上论文初稿,由于时间关系,指导老师给出修改意见也只能修改一次就参加答辩,论文不经过反复修改质量怎么能提高?
造成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
1.学生的态度不端正
我们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在外面兼职、打工,赚钱补贴生活,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认识上,对每门课程都是完成基本任务,即所谓的六十分万岁。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大部分学生是在外面实习或者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最后,大部分是复制粘贴,这种不积极、不端正的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导致他们没有花费多少精力、时间在毕业论文上,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
在财会专业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大学生”,这说明学校在对待学生毕业的问题上是很“宽”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的学习,不会因为毕业论文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这种体制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虽然学校也三令五申地强调毕业论文严格要求,但只有不到1%的学生没有拿到学位证,这种空喊口号的做法助长了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不正确态度。
3.财会专业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是社会科学,我们学校的财会专业完全是文科性质,大部分学生对模型构建、数据分析掌握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以简单论述为主,即使有部分学生的论文有一些案例、调研,也是非常简单的介绍,很少对论文有系统分析。大部分学生以会计问题、财务活动等为研究对象,又没有创新和发现,出现了抄袭教材、列举例题的现象。
4.指导老师任务重、报酬低、态度不积极
我们学校财会专业每位指导老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任务繁重,有时候不能及时地指导所有学生,加上有的学生也不积极,这就造成了论文修改次数少、质量低的情况。学校对指导论文只计工作量、不计报酬的做法也对指导老师的激励不足,导致指导老师态度也不积极。学生、老师、学校各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低下。
提高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末位淘汰制
1.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过程
采用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要求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进度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对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严格控制。我们学院目前是这样操作的:在毕业论文定稿时,要求指导老师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让这些学生失去第一次答辩的机会,继续修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提交的毕业论文匿名交给其他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评阅的毕业论文。经过两轮淘汰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该组最差的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完成,淘汰掉的毕业论文继续修改,二次答辩前再次匿名评审,淘汰20%,二次答辩淘汰20%,最后所有淘汰的论文参加第三次答辩,第三次答辩不通过,则不能顺利毕业。
2.末位淘汰制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能够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论文是被淘汰的20%,而且经过几轮淘汰,最终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影响学位的政策,这样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就会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在几届毕业生答辩中实行末位淘汰制,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威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将慢慢提升。
3.末位淘汰制的实施保障
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政策严格执行,在几届学生中形成惯例,必须对学生产生威慑。另外,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无疑会加大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学校应该给予适当补偿,提高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还应该购买毕业论文不端检查系统,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不端检查,按照有关制度,重复率超过20%,直接淘汰没有学位证,这样也能减少或者杜绝剽窃现象。同时,学校要加大盲审力度,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财会学习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财会学习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财会学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体系;教学管理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进行了区分,首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教学理论探索、办学经验总结的结果,也是新时代迎合市场需求、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而财会的岗位特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应用性要求,在诸多的本科院校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希望通过市场需求来引导专业人才培养,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能力体系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就浙江省而言,许多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基本定位在教学型,而人才培养也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些院校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这一种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培养目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许多方面也暴露出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培养财会岗位人才能力的目标与就业去向多元化产生矛盾
财会专业人才在就业渠道方面远宽过其他专业,这也是近十余年财会专业始终火热的主要原因之一。财会专业学生市场需求多、公务员考试专业限制对口、考研可选学校多、自主创业知识结构适合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当前的就业优势。总的来说,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国内考研、出国读研、自主创业、应聘入职五个方向。然而培养方案所设计的课程与实践内容仅仅与应聘公司入职直接对口,而其他参与公考、考研、出国留学的学生会面临着考试准备时间与大四专业课程修读之间的矛盾。即使准备进入公司做财务的学生,也会因实习时间冲突放弃在校课程,使得大四安排专业课显得十分“不近人情”。这一点就反映了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的严重脱节。
(二)过分强调实践内容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转换”
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导向,使得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关注实践课程的数量,许多实践课程学生仅仅只能获得“是什么”、“怎么做”的感性认识,却完全没有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这一点也反映了过分注重应用型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的拓宽带来的弊端。在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中,学生学习完成实践课程,并无法举一反三,甚至完全不明确课程的实际用途。实践课程的设置零散而无系统性,也导致了学生并未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因而学生学习了诸多实践课程,却仍难以胜任真枪实弹的会计财务岗位。
(三)出口质量难以把关,企业需求是否满足难以衡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院校或研究应用型并重的院校不同,高考生源的优秀与否便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否能在教学出口环节设置严格的出口标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本科院校与整体国内教育现状一致,普遍存在“入难出易”的现象,较为宽松的毕业评价制度,使得这类本科院校的学生能力得不到合理、真实的评价,也无法从根本上判断学校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培养模式的成败。这一种盲人摸象的现象不断持续,无疑会使得学院学生的能力与社会整体能力期望脱节。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认为,应构建以就业去向为导向的能力体系,从市场需求来找准人才能力培养的定位。
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财会人才能力体系整合
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体系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且会计相关学会、政府机构也未给予一个合理、公认的能力界定。而本科院校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并不能完全按照财会专业人才的能力构建,因为仅以会计界角度定义的能力体系显得过于狭隘,且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学生的素质并不等同于放弃学生的专长,因而,在整合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性。以就业去向为导向的财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够适应市场对财会人才多岗位的需求,也能通过明确市场需求来不断激励学生对自己进行多方位的培养。
人才能力体系整合整体思路构建分为四个层次:就业层-基本能力层-分化能力层-课程体系层。以就业为目标分别将就业需求分解为不同的基本能力,并通过基本能力形成细分的能力,再通过理论、实践课程的培养保障财会专业人才能力的形成。
(一)树立职业意向,规划职业目标
就业导向的本科生能力体系构建应当以就业作为切入口。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公务员、国内考研、出国读研、自主创业、应聘入职五个基本方向,而每一种就业去向都对学生个体有特定的能力要求。例如,公务员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要有文字功底,而企业则更加注重专业技能是否扎实,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因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整合应当在培养学生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培养,区分不同的能力类型,然后辅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基本能力是一种概括性的能力的总称,它是学生在本科院校形成的能力的直接、概括性的描述,通过做人、做事等方面得以体现,本科院校可以在学生毕业时对基本能力进行测试以判定基本能力是否形成。学生职业目标基本有公务员、国内考研、出国读研、自主创业、应聘入职五个方向,基本能力的形成是不同就业方向的直接基础。大四第一学期是完成基本能力深化与分化的阶段,例如国内公考与考研的时间基本在大四第一学期与大四第二学期的交界,因而大四第一学期就成为了学生自我择业的重要备考期。与此同时,这一学期也是财会专业在企业、银行、事务所实习的重要时期,各种分化与强化的能力都在社会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基于上述的两大原因,大四第一学期便成为课程逃课的重灾区。而本科院校多数通过培养方案修整,将非重要的课程放置在这一学期,部分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校,而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却毫无例外会引发学生实习时间、复习时间与论文写作时间的严重矛盾。
因此,缓解这一矛盾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在前三年获得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大四第一学期辅以专业分化的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能力的组合与分化,也能消除大四课程形同虚设的现象。目前高等院校的现状是在大一普遍设置较为开放的课程,而学生并没有明显的目的性去学习,因而听课动机可能仅仅只是兴趣而已。而将大四的课程转变为跟职业取向直接有关的课程,例如面试技巧、职场礼仪、公共关系、考研数学、考研英语等课程,既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又能让学生顺利获得学分,有利于将学习与课程、教学目标统一起来。
(二)形成基本能力,拓展细分能力
笔者认为,基本能力是概念性的、概括性的能力总称,而一般的基本能力应当是由诸多能力构成的,而这些能力又可以具体分化为不同的能力,并通过特定课程或实训来获得锻炼。笔者认为基本能力可以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个体能力三种,而这三种能力又可下分为13种能力要求类型。
1.基础能力是经通识教育所形成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计算机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品德与执业操守六个细分能力。基础能力下的细分能力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而每一项的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发展前景。例如,沟通能力在所有岗位都具有普适性,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而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也将直接决定办公效率的高低。因而,这些细分能力是影响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能力。
2.专业能力是通过专业教学所形成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四个细分能力。专业能力是财会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能力,而这一专业能力也是所有开设财会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所共同强调的能力。这一能力的高低是学生的关键性技能,是能够胜任财会类工作的基本评判标准。专业能力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习、专业证书备考等过程。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影响个体持证能力,也是形成面试优势的关键因素。而实践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实践能力,也包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转换能力。越来越多的院校注重实践的培养,但更应关注“转换”能力的形成。这是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所或缺的关键性能力,需要在课程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来形成这一能力。
3.丰富个体能力,为求职增添色彩。财会类专业人才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给人一种“苦闷”、“精明”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死板的角色。因而,本文认为个体能力不仅能够增加专业特长,也应当是能够为职业升迁带来个人特殊性的一项能力,是工作岗位上需要转变财会人才特定负面影响的一种能力。个体能力应当包括专业持证能力、实习实践经历、特长与爱好三项细分能力。专业持证能力是对个人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最公正的衡量标准之一,尤其针对目前财会专业学生,可考证书多、种类杂,含金量高,处处都体现了专业持证能力的重要性。而实习实践经历是专业能力的扩展,是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用人单位在未面试或笔试时仅有少量的时间对某一学生进行衡量是否录用,而较多的实习经历能够给与用人单位充分的理由证明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特长与爱好通常是从初高中就逐渐形成,无论是哪个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职工关怀,而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能够成为学生在求职路上的重要筹码,专业技能可以在未来工作岗位上锻炼,而特长则远无法被锻炼。它能改变财会专业人才给人的死板的印象,能够促进个人甚至单位的良性发展。
(三)有选择地自我培养各项能力
本科“标准化生产”的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企业愈发觉得其用人需求难以被满足,而学生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并未关注学生个人,而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群体,因而,难以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发掘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在校学习的目的多数局限在“我不想比别人差”或“我想比别人优秀”,而“找一份好工作”则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很少有学生站在未来职业去向和职业发展的高度去进行差别化地自我培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体系要求本科院校鼓励财会学生主动规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对自己需要形成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自我培养路径,来进行“定制化生产”。这一种培养路径的形成,需要教师引导,但是更需要教育体制上形成可走路径的蓝图,有多条不同的路径在蓝图上,但条条大路通罗马,获取成功,除了方向明确以外,仍要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径。因而在课程选择上,对明确有考研倾向的学生,可以着重培养逻辑分析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英语能力、专业能力等,而个体能力中的持证能力与实习实践经历应当适当弱化。因此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就应当有不同的轻重之分,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来定制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
三、因材施教,构建培养路径蓝图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贯通
培养路径蓝图需要将所有课程都与教学目标和能力直接挂钩,要对现有各种课程分别判定能力培养哪一项能力,并针对能力类别进行课程分类,开放学生的选课权限,以模块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选课。因此,培养路径的构建也反向提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使课程中时常被忽略的能力培养目标重新得以强调与体现,也保证了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目标的一贯性。
(二)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
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职业规划大赛、专业导师引导、学业规划讲座等多种方式来尽早形成学生特定的职业需求与特定的职业目标。财会专业本科生经常会碰到诸如“未来我可以做什么”“可以去哪些单位”等疑问,通过上述的活动,不仅可以明确未来职业去向,更是一种学生结合自身特征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一职业的过程,从而选择并架构自身的培养路径。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跟进
构建培养路径不仅要求课程目标面向能力体系,也同样要求在其他教学管理制度上进行深化转变。从课程设置上要灵活多变,将选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增加每门课程考核难度,提升毕业门槛;增加学期考评制度,成绩评定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强化课堂过程考核,轻期末考试;取消补考、清考制度,提高学生懈怠的成本等一系列方法来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保障。
(四)紧跟实务前沿,深化校企合作
应当快加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应当以“授渔”而非“授鱼”为中心思想,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不断演化思考,提高知识对实践的转换率。院校应当进一步拓展课程认证合作领域,可以尝试与大型知名企业共办课程,考核、师资、授课形式都由双方协商确定,课程给予学生考核与认定,这都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学生的校外实习可以与毕业论文共同完成,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务相结合,校外指导老师或者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以获得更好的实习效果。(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
[2]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02).
[3] 陈向军.谈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财会学习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晓玲,赵友平.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
[2]刘慧.素质教育进入财会课堂[J].中国电子商务,2011(04).
财会学习论文范文6
EBITDA 是以队伍人员现状、提升组织学习发展资源为输入,以智力资本增值为输出,以赋能、构建、发展、使用等环节为链条的完整体系。其中赋能(Empower),是指通过有效培训培养活动,弥补财会队伍在职位胜任上的缺口,结构化提升团队能力水平;构建(Build),是指营造财会队伍学习发展环境,包括制度环境、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Develop),是指保持人员能力与使用的匹配,形成人才梯次和库存,打造生涯发展路径;使用(Assign),是指对职位胜任水平的人员给予更大的施展舞台,或给予更重大意义的临时性工作。赋能、构建、发展、使用等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旨在为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持续增值。
EBITDA 体系财会队伍建设实践
某公司着力打造财会队伍建设,对EBITDA 体系财会队伍建设进行了以下探索。
( 1)明确目标要求,构建技术、管理双通道。结合财务技术性强、管理要求高的特点,公司分别构建了“财务执行层—管理层—财务高管”管理进阶通道和“业务专责—业务骨干—领军人才”技术进阶通道。按照“分层进阶、快速培养、梯次成长”的原则,建立人才发展目标定位和分级计划。
(2)创新学习方式,开展SMOF、OPL 培训。结合财务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创新开发SMOF培训模式,通过情景式、研讨式(Situation/Seminar)的展现方式,全过程、多维度(Multi-dimensional) 的学员评价方式,开放、互动(Open) 的培训方式,引入促动师(Facilitator) 的过程催化,加深对财务业务处理、会计执行要求的理解运用。
(3)管理者转型为培训师,培训师转型为“学习翻译”。发挥主任、处长等财会管理人员和财会专业领军人才的专业优势,增强财会队伍全员能力提升的师资力量。在制度层面,明确规定所有主任、处长等财务负责人必须成为兼职培训师,规定相应的授课课时目标;在平台方面,开设“领军人才讲坛”,由领军人才开讲自身专业课程,每位领军人才每年至少开讲一次;在能力方面,要求所有培训师发挥“学习翻译”作用,跳出“从制度到制度、从理论到理论”,在课件开发、授课准备环节,必须着手将课程内容、形式转化为最贴近实操的标准。
(4)创造跨专业交流机会,强化业财融合力度。为切实推动财务与业务的理解融合,公司建立双向挂职制度,鼓励财会人员到营销、基建等相关部门进行挂职,也接受其他业务选派非财人员到财会部门挂职。在挂职规划时,对各自业务的高峰低谷周期进行错峰配对,提升双边人员实际工作和挂职学习的综合效用。促进管理复合人才的发展。
(5)创新构建柔性团队机制,增强财务整体战斗力和应急性。建立财务柔性团队机制,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财务骨干,组成精干的队伍,对突发性、集中性的工作事项的有效应对。具体分为应急型柔性团队和互助型柔性团队,应急型柔性团队主要针对公司突发性、集中性的财务工作事项,如重大事项及突发性事项等。互助型柔性团队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支撑指导,实现财务工作事项峰谷之间的调剂。提高财会团队的应急管理能力。
EBITDA 体系财会队伍建设成效
队伍建设系统创新,组合效应明显发挥。在EBITDA 体系框架内,落实分级能力建模、梯次人才培养等系统举措,创新实践SMOF、OPL 等新型学习培训方式,财会队伍学习意愿和工作能力大幅提高,财务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