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1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 财政收入
2004年9月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东北地区部分行业试点为开端拉开了序幕。本文试图通过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内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预测和估算,提出转型改革对中央政府财政的可行性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的税收政策假设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转型的税收政策假设如下。
本文直接运用财税[2004]156号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表述进行分析:纳税人发生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按规定抵扣:购进(包含捐赠和实物投资)的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增值税;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由此可见,试点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与现行的增值税条例相比,允许新增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进行抵扣,一次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金。
二、增值税转型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计算和预测
1、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的税基预测
国家统计局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增值税转型选择设备工具器具作为抵扣范围最具有可能性,也最符合东北三省转型试点对可抵扣范围的描述。本文也将设备工器具看作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作为抵扣税基进行计算。
(1)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基的预测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查得全国2000-2005年新增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抵扣税基如下(单位:亿元):2000年7785.62,2001年8833.79,2002年9884.47,2003年12681.90,2004年度16527.00,2005年21567.73。
(2)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和免征机器设备进口环节增值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符合相关规定,可以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全额返还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符合规定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转型后的增值税不构成减收因素,在测算数据中应当扣除这些因素。根据海关有关统计资料,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设备大约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我们在预测固定资产抵扣税基时将其直接扣除。
(3)对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基的预测
根据统计学中累计法预测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基,由于=8.9261>n=5,现象发展为递增型。在《累计法查对表》中递增部分的n=5栏内,找到最接近892.61%的数字是893%,与此数同行的第一栏内百分比为20%,即为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所以,扣除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和免征机器设备进口环节增值税,对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预计抵扣税基的预测结果为:2006年是21567.73×(1+20%)×50%=12940.64(亿元);2007年是25881.28×(1+20%)×50%=15528.77(亿元);2008年是31057.53×(1+20%)×50%=18634.52(亿元)。
2、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影响的调整因素计算和预测
增值税转型将造成增值税税收收入减收。增值税的减收会使企业所得税税基扩大,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当然,增值税减收也会影响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税基计算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企业所得税税基的扩大,形成的所得税增收因素
增值税的减收会随着企业所得税税基的扩大,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依据现行税法的规定,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的固定资产折旧最低年限为10年,将预测的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作为折旧计提的基数。假设机器设备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N=10,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因素,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数为X,第一年增值税抵扣影响的企业所得税税基等于1/N×X。
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有内、外资企业之分,税率有33%、24%、18%、12%、10%、7%等多个档次,如果简单地用33%作为企业所得税实际税收负担率将高估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所得税的财政增收因素。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的资料,内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平均为23%,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平均为13%。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企业所得税收入为5510.8261亿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4363.1329亿元,占79.17%,外资企业所得税收入1147.6932亿元,占20.83%,据此得出估计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为20.92%(23%×79.17%+13%×20.83%)。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由于第一年增值税抵扣影响的企业所得税税基=1/N×X,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为20.92%,可以得出第一年企业所得税增收额=1/N×X×20.92%。根据表1预测结果假设2006年为增值税转型第一年,得到企业所得税的增收税额为=12940.64/1.17×17%/10×20.92%=39.33(亿元)。按静态计算2007年企业所得税增收税额=15528.77/1.17×17%/10×20.92%+39.33=86.53(亿元)。2008年企业所得税增收税额=18634.52/1.17×17%/10×20.92%+39.33+86.53=182.50(亿元)。
(2)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基减少形成的税费减收因素
根据税法规定,城建税的税率有1%、3%和7%三种,将全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与增值税、消费税的营业税收入之和相除,可以估算出城建税的综合税率(见表1)。
依据以上计算结果,2001-2005年度我国城建税的综合税率五年平均是4.77%。
同样地,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有3%、4%,将全国教育费附加收入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收入之和相除,可以估算出教育费附加的综合费率。依据上述计算结果2001-2004年度我国教育费附加的综合费率四年平均为2.06%。
结合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预计抵扣税基的预测和上述综合税费率的计算,2006-2008年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费减少形成的税费减收因素为:
2006年的调减额=12940.64/1.17×17%×(4.77%+2.06%)=128.42(亿元)
2007年的调减额=15528.77/1.17×17%×(4.77%+2.06%)=154.11(亿元)
2008年的调减额=18634.52/1.17×17%×(4.77%+2.06%)=184.93(亿元)
3、由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形成对所得税的增收因素
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形成的增值税减收将造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使税金及附加的税前扣除项目金额减少,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形成企业所得税的增收。
根据上述预测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额和估计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得到预计的2006-2008年由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形成的所得税增收额为:
2006年所得税增收额=128.42×20.92%=26.87(亿元)
2007年所得税增收额=154.11×20.92%=32.24(亿元)
2008年所得税增收额=184.93×20.92%=38.69(亿元)
4、增值税转型预计将减收的税额计算
根据上述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预计抵扣税基的预测结果和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增值税减收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减收及其对所得税的影响,预计:
2006-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预计抵扣税基/1.17×17%+调减因素-调增因素
2006年预计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12940.64/1.17×17%+128.42-(39.33+128.42×20.92%)=1942.48(亿元)
2007年预计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15528.77/1.17×17%+154.11-(86.53+154.11×20.92%)=2291.66(亿元)
2008年预计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18634.52/1.17×17%+184.93-(182.50+184.93×20.92%)=2671.32(亿元)
三、结论
第一,增值税转型改革会造成税收收入的减少,有可能引起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根据计算,增值税转型每年将减少政府财政收入1000-2000亿元不等,但就2005年比2004年税收增长5200亿来说,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成本。2006年上半年税收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工商税收同比增长20%以上。由此可见,财政赤字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不必过分夸大由于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从长期看,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实现税收收入的长期增长,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2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77号)转发给你们,并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其他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暂比照国有企业职工取得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
二、1999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000元。以后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数额,参照统计部门的数据,另行下文明确。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3
[关键词]地方财政;收入;评价;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45-03
财政收入优化包括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优化,以及税制选择问题,总体上表现为财政收入质量的改善。在地方政府财政不允许存在赤字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对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不同的财政收入结构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是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结构,政府非税收入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但也加重了企业负担,产生扭曲效应,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如果地方政府利用非税收入来满足人员支出的需要,则更不利于经济增长与发展。
为科学地评价地方财政收入运行质量,本文以辽宁省13个城市为评价对象,采用因子评价方法,对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一、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一)综合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财政收入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财政收入规模指标、财政收入结构指标、财政收入增长潜力等指标,总体上表现为财政收入质量的变化。在我国由于财政体制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具有不同的统计口径,总体上讲可以分为八类指标,具体如下:
1.地区或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收入绝对金额,反映财政收入实力的指标。财政收入规模越大,说明财政支出越有可靠的来源,有利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利于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
2.地方(地区)税收收入占地方(地区)财政收入的比值。指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除以财政收入,该项指标反映财政收入结构的合理性。一般地讲,根据公共财政运行模式的公共特征,该项指标越大,越能显现公共财政特征,说明财政来源收入结构越合理,财政收入质量越高,属财政收入结构指标。
3.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指单位一般预算收入(地区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是由于财政体制的约束造成的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变化情况,该项指标是财政收入质量与结构量①指标,是由于财政体制约束形成的比向结构变化情况,该项比重越大,说明地方财政越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属体制约束指标。
4.人均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指标。指一定时期内地区全部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与年末平均总人口(或供养人口)的比值,反映一定时期内人均拥有的财政收入规模,是财政收入质量高低的反映,属财政实力指标。
5.财政收入规模增长率。指报告期各地区财政收入与基期财政收入之比值,反映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速度。从财政收入来源的角度反映财政收入的增长后劲。
6.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指报告期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与基期人均财政收入之比值,反映人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财政收入质量的衡量指标。从财政收入来源的角度反映财政收入的增长后劲。
7.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弹性。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说明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该项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财政支出越有可靠的收入来源,是财政收入增长后劲指标,属于正向指标。
8.税收与GDP之间的弹性。指税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说明了税收与GDP之间的关系,是财政收入结构与质量的衡量指标,属于正向指标。
(二)因子分析步骤
1.因子分析模型
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P个指标:Χ1、Χ2…Χp。假定可以从这P个指标中分解出Q个公共因子:… ,并且假定公共因子对各个指标的影响是线性的,因而指标体系中的P个指标可以分解为如图1形式:
简化记为:
其中:X为这个指标构成的P×1维随机向量, 为由Q个公共因子构成的 维随机向量,ε为由P个特殊因子构成的P×1维随机向量,A为P×q维常数矩阵。
2.因子载荷矩阵A的计算方法
因子载荷矩阵的计算步骤主要包括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求样本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变换等。
根据以上步骤,在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之后,需要对因子载矩阵A进行确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直接取前q个特征值及正交化特征向量,使前q个特征值之和占全部特征值之和的85%以上即可。为了更清楚地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解释,我们需要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的方法主要有正交旋转方法及斜交旋转方法,比较常见的是方差最大旋转方法。
3.计算因子得分值
最后需要计算因子得分值。因子得分是因子变量构造的最终体现,通过因子得分函数可以计算出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值。其基本思想是将因子变量表示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即通过以下的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因子得分:
Fq=βq1x1+βq2x2+∧∧βqpxp
(q=1 2 3 ∧ q)
本文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分值,并进行综合排名。
(三)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评价结果
在分析之前,需对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检验。这里选择巴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零假设是相关系数是一个单位阵,如果该统计量值比较大,且其对应的概率值低于用户心中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可能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用SPSS10.0版本进行检验,对应的概率值为0.00,认为在1%水平上适合作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利用主成分方法提取公共因子。
从提取的公共因子情况来看,可以提取5个公共因子,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98%,它们可以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94.98%,大于80%,这5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各个因子对应原始变量的重要程度可以由因子载荷矩阵求出,5个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42.86%、28.04%、11.85%、9.05%和3.19%。
为了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采取方差最大方法进行旋转。从旋转结果来看,F1因子主要与地区财政收入、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地区税收收入、人均地区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税收收入、人均地方税收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人均一般预算收入有关,可以解释为财政收入规模或财政收入实力指标;F2因子主要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地方税收收入增幅、人均地方税收收入增幅、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有关,是从财政收入变化速度上反映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后劲;F3因子主要与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率、地区财政收入弹性以及地区税收收入弹性有关,是从财政收入变化速度上以及收入与GDP的弹性关系上反映了财政收入增长后劲指标;F4因子主要与一般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地区税收收入占地区财政收入比重有关,是由于体制约束形成的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和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指标;F5因子与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有关,同样是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指标。
根据各个因子的解释贡献权重,计算各市综合得分值,并进行综合排名,可以计算出各市财政收入运行质量得分值,结果如表1。
采用快速聚类方法,对得分值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类,结果如表2。
二、结论与建议
从各市综合排名来看,得分值为正值的有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营口市、朝阳市,其余各市均为负值。排在前三名的是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排在后三名的是阜新市、葫芦岛市、丹东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属于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较高城市,营口市、朝阳市、本溪市、抚顺市属于财政收入运行绩效一般城市,锦州市、辽阳市、丹东市、铁岭市、葫芦岛市、阜新市属于较差城市。
以大连市为例,大连市F1因子、F2因子与F5因子均为正值,而且,F1因子得分值较大,说明大连市在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增长与地方税收入方面的实力较强②。辽阳市除F4因子为正值以外,其余均为负值,说明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财政收入结构较为合理,地区税收入占地区财政收入比重较高,但形成地方可用财力较少。朝阳市虽然财政收入增幅和财政收入弹性指标均为负值,但形成地区可用财力等体制约束指标均为正值,说明现行财政体制对朝阳市具有更大的倾斜性。
针对辽宁省各地区的财政收入运行绩效评价结果,为改善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政府应该协调税务等有关部门,不断挖掘财源,以及通过加强税收征管等手段,做到应收尽收,做大财政收入规模;二是增加财政以及税收收入弹性。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出政策等政策手段,合理调节市场,引导企业发展,使税收与GDP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三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合理利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增加地方可用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邴志刚.辽宁财政统计资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4
一、 我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情况
笔者搜集了20xx-20xx年全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统计资料如下:
表一: 20xx-20xx年查字典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gdp
亿元
41.2
12.9
46.84
14.8
55.32
16.1
67.36
16.3
80.44
16.8
93.96
14.5
110.86
15.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29
8.8
1.62
15.7
1.96
20.8
2.19
12.2
2.55
16.3
3.2
25.5
4.07
27.2
税收总收入
万元
11525
7.87
14404
24.9
16005
11.1
19761
23.5
21980
11.23
26682
21.4
34588
30.0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3.1
3.5
3.5
3.3
3.2
3.4
3.68
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2.79
3.08
2.89
2.93
2.73
2.84
3.13
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89.34
88.91
81.65
90.23
86.19
83.38
84.90
注:税收总收入等于地方税收收入与上缴中央的国税收入之和
上述数据显示,我县的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呈平稳均衡的变化态势。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而税收的增长出现曲线型回落现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为查字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撑。
表二:20xx-20xx年南昌市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县区
20xx
20xx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东湖区
8.76
169.9
5.16
10.72
200.0
5.36
西湖区
10.2
173.2
5.89
12.44
203.47
6.11
青云谱区
5.22
100.8
5.18
7.06
110.56
6.39
湾里区
2.01
15.1
13.31
2.58
18.03
14.3
青山湖区
11.35
165.5
6.87
13.56
187.5
7.23
南昌县
10.2
153.1
6.66
13.64
184.3
7.4
新建县
5.0
95 /5.22
6.39
115.02
5.56
查字典县
3.2
93.96
3.40
4.07
110.86
3.68
安义县
1.57
28.4
5.53
2.0
34.44
5.81
上述数据显示,我县的财政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市比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仍居全市四县五区之尾。06、07年我县gdp的总量与新建县、青云谱区接近,而新建县的财政总收入06、07年分别高于查字典县1.8亿、2.32亿元;青云谱区06、07年财政总收入分别高于查字典2.02亿、2.98亿元。我县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呈现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不相匹配。
表三:20xx-20xx年全省、查字典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全
省
年份
指标名称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税收占财政
总收入比重
79.8
80.8
79.8
80.7
81.3
83.7
财政总收入
占gdp比重
9.57
10.09
10.03
10.49
11.1
12.1
进
贤
税收占财政
总收入比重
88.91
81.65
90.23
86.19
83.38
84.9
财政总收入
占gdp比重
3.5
3.5
3.3
3.2
3.4
3.68
上述数据表明,我县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以来,分别高于全省9.11、0.85、10.43、5.49、2.08、1.2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02-07年分别低于6.07、6.59、6.73、7.29、7.7、8.42个百分点,比重呈下降趋势。
二、gdp与财政收入两者关系的剖析
gdp(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反映和评价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全貌的核心指标。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主要参数,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从概念功能看,都是众多指标中的龙头指标,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总实力的具体体现。不论一个地方年终对经济发展的盘点、总结,还是外地客商来该地方考察、走访、评价,首先关注的是这两个指标。
第二、从构成要素看,二者都是依赖于主导产业、重点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我县20xx年gdp总量为110.43亿元,其中二、三产业分别为56.7亿元、3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51.17%、28.9%,总量占gdp比重80.07%,全县工商税收收入1.5199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73亿元的61.45%,两者相差18.62个百分点。尽管gdp中的二、三产业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工商税收口径不完全相同,但各自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80.07%、61.45%,这也充分说明两者都是以二、三产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的。
第三、从相互关系看,两者呈同向比例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凡是gdp蛋糕做得大的地方,财政总收入或一般预算收入额就相对多,反之则相对少。从我县20xx-20xx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看,均在3.1-3.6之间波动,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全省、全市比,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匹配。
第四、从基本性质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和量的关系。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gdp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全貌。这些经济活动运行质量、效益如何、“含金量”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高,反映运行质量良好;比重偏低则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偏低。其产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有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也有税征漏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经济运行质量的原因。财政收入是一级政府支配的财力,是办大事和加大投入促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显得十分重要。
三、对增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几点思考
(一)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定上升,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但由于影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因素甚多,在现行的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增加我县税收收入,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优化财政收入质量,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是决定税收收入的首要因素。20xx-20xx年,我县的税收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的后劲仍然不足,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支付税收能力水平不一,影响了税收的质量。
2、税收政策变化给税收带来双面影响。国家的税收政策会直接推动税收收入的变化,例如我县铜业的退税政策、个人所得税征额上调等明显减缓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3、税收征管水平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税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经济现象,涉及各方利益,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纳税观念、税征人员素质等都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征管,制约税收收入的增长。
4、税收结构优化是影响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我县主要税收收入来自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0xx年,这三大税种分别为13675、11172、2460万元,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34.3%、28.1%、6.2%,。增值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企业,营业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服务业,而企业所得税主要来自于非农业企业。因此,我县税收结构仍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布局,主体税源在第二产业。由些可见,要实现税收收入持续增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可用财力源源不断。
(二)思考与建议
发展经济是增加税收的根本途径。如何利用我县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可用财力,笔者认为应切实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首先要加强工业经济建设,构建工业强县。一是要服务重点大项目强财源。要继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帮扶力度,加强对酒业、烟花、医疗器械、钢构网架等主要行业的跟踪服务,对有色金属加工、医药化工等重点新增税源产业予以财力支持,提升服务水平,向服务要效益,向企业增产增效要税收;二是要扶助中小企业扩财源。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方针,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问题,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环境,在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加快发展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保险业、咨询、规划设计、科技、旅游、法律、广告、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日益增加。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小、资源约束小、劳动容量大,见效快等特点,所提供的营业税是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无疑构成地方财源的主要方面和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县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逐年提高,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很小。因此,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继续打造好军山湖生态经济圈,加快旅游业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突出特色,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要求逐步构建开放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流通格局,扩大查字典的税源基础。
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税收可持续发展。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重视技术的引进,注重技术创新,通过企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使技术型产业加快发展,成为税赋的主要贡献产业。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5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明确区财政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财权与事权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完善全区财政分配关系,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增收节支、创建节约型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全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工资性支出及各项重点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特制定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管理体制。
二、具体内容
(一)区与各乡(镇)、街道财政收入的划分范围
1、区本级固定收入范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契税收入、耕地占用税收入、车船使用税收入、其他收入及自行组织部分的财政收入。
2、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收入范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以上均为区与市按税种比例分成的区留部分)及自行组织的耕地占用税、契税。
(二)基数的确定
1、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收入基数的确定:以20*年实际完成的财政收入为基础,结合《哈尔滨市房地产和建筑业项目属地化税收管理办法》,确定财政收入基数(在财政收入基数中包含单独计算的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收入基数,以后每年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的收入基数将按照区政府的规定进行调整)。以后年度的财政收入基数按照区政府批准的预算增幅比例,环比递增。
2、财政支出基数的确定:在完成财政收入基数的基础上,以20*年年末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实际财政供养人口为依据,按人均固定支出2.5万元(以后年度执行区政府规定)计算确定。以后年度财政供养人口的确定均以年末决算数为准。
3、按税种保基数的确定:为确保上划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任务的完成,以20*年实际测算数为基数下达计划,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如未完成以上四个税种年度基数计划,区将相应扣减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财力。
4、上解补助基数:新财政体制核定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部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定额上解区;新体制核定后收入基数小于支出基数的,由区定额补助给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三)区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成办法
1、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完成财政收入超过每年区政府下达收入基数的部分,在扣除税收成本后(暂按实际完成财政收入的6%比例计算,具体执行以区政府规定为准)参与分成。
2、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实现的税收超过的其自身收入基数部分,在扣除税收成本后全部按照2:8比例分成,即区得8;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得2。
3、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他分成部分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分成:
(1)当年实现的财政收入数在1,000万元以下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成比例如下:
当实际完成财政收入增幅在10%以内时,其超过当年收入基数部分,按4:6分成,即区得6;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得4。
实际完成财政收入增幅在10%--20%之间的财政收入部分,按5:5分成,即区得5;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得5。
(2)当年实现的财政收入数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成比例如下:
当实际完成财政收入增幅在10%以内时,其超过当年收入基数部分,按2:8分成,即区得8;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得2。
实际完成财政收入增幅在10%--20%之间的财政收入部分,按3:7分成,即区得7;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得3。
(3)所有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实际完成财政收入增幅在20%以上的财政收入全部按照4:6分成,即区得4;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得6。
(4)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超收分成所得财力应主要用于补充经费不足和本地区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四)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年度财政收入计划指标的下达
1、当年完成当年财政收入计划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下一年度财政收入计划按照当年实际完成数加上区政府的计划增幅下达。
2、当年未完成财政收入计划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下一年度财政收入计划按照当年计划数加上区政府的计划增幅下达。
3、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收入基数中的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的收入基数按照区政府规定进行调整的,其年度财政收入计划也相应进行调整。
4、年度财政收入计划的下达,原则上应确保区人大每年批准的全区预算增幅比例。
三、相关问题
(一)新办企业税收的划分和确定
新办企业经招商确认后,本着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其税收归属。招商引资企业的奖励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管理体制分成中自行列支。
(二)关于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税收的划分和确定
根据20*年开始实施的《哈尔滨市房地产和建筑业项目属地化税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本区内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的税收收入进行如下确定和划分:
1、在原财政管理体制中已确认归属的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企业,其在建及新建的所有项目税收仍计入其原归属单位。
2、20*年1月1日之前已在本区立项开工的房地产开发建筑项目尚未确认其归属的,其项目税收计入区本级。
3、20*年1月1日之后地域内新立项的房地产开发建筑项目税收,按照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确认其税收归属。如属于由区政府直接引进的房地产开发建筑业税收,计入区本级收入。
(三)外埠引进一次性税源税收的确认和划分
新财政管理体制下,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由外埠引进的一次性税源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认定。引进外埠一次性税源应提前提供属于外埠税源的证明材料,说明其应纳税项目来源,内容及引进过程。
(四)其他相关问题
1、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每月全部上缴区国库,支出由区财政按进度拨付。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各种专项补助,按项目由区财政拨付,年终结算。
2、在新体制运行过程中,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如有级次混库情况,区将相应扣减相关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财力。
3、财政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预算外收入全部按10%的比例进行统筹。
四、新体制执行时间
(一)新体制从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暂定三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将根据区政府相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
(二)在新体制执行期限内,如遇国家、省、市有关重大政策调整和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时,本体制将进行相应调整。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6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68
1问题的提出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2文献回顾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一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抑制的作用。对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王小平基于1994-2011年29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在《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中揭示了人均GDP对人均财政收入差异有正向作用。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在《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中,研究了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居民消费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财政政策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所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近年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对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3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方法
3.1变量设置
通过对财政学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的学习和研究,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选择税收、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就业人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X2、X3。本文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为数据源,数据均为中国官方给出,来源真实可靠。
3.2模型构建
通过变量的试算筛选,最终确定以下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解释变量;X1:税收;X2:国内生产总值;X3:就业人数。
3.3数据来源
(1)本文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操作均借助Eviews8.0软件。
(2)数据来源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4实证结果分析
4.1实证分析过程
由表中数据可得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og(y1)=-3.563884+0.911336log(x11)+0151785log(x21)+0.243140log(x31)
(-1.705620)(21.08214)(3.170006)(1.371209)
R2=0.999964F=149221.4D.W=3.174106
4.2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要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两级检验。
4.2.1经济意义检验
(1)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91%,说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财政收入增肌0.15%,符合经济现象。
(3)就业人数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也是正向的,就业人数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24%,符合现实。
4.2.2模型的统计推断检验
(1)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n-k-1=16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16)=21199,初始模型中只有X3未通过检验,表明模型存在一定偏误。
(2)F检验:方程F检验结果F=3491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
(3)R2=0.999964,表明模型拟合较好,中国财政收入变化的99.99%可以由其他3个变量来解释。
4.2.3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Glejser检验。
用eviews作异方差的Glejser检验如下:
得出R-squared=0.324705,可看出,nR2=64941,由检验知,在=0.05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9)=16.9190,nR2
(2)序列相关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
一阶自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431105
一阶自相关检验:LM=20*0.431105=8.6221,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的临界值χ20.05(1)=3.84,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二阶序列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619692。
进行广义差分得出新模型:
Log()=-5.014569+0.945294log(x21)+0432204+0.956029AR(1)
(-0.454220)(5.813107)(0.413244)(26.45672)
R2=0.999432F=8795.158D.W=1.470556
AR(1)前的参数值即为随机干扰项的1阶序列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1.470556>du=1.4,则经过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具有序列相关性。
(3)模型设定偏误检验-拉姆齐检验。
结论:F=117180.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原假设式无模型设定偏误。
由此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质,通过了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符合现实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可以较好的提供经济信息。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1)从模型的估计到检验,到得出最后的模型,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91%,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2)从经济意义上面分析,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的关系均为正向,有一定关系,且经过计量经济分析通过了检验,符合经济现象。
5.2政策建议
5.2.1加强税收管理,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职能的关键保障。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的监管,避免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税收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再分配职能的地位。依法征税,依法治税,是未来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改进的。
5.2.2加强税费改革,推动税制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起到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不仅仅要求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完善税收的各个环节,还要求政府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通过税费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5.2.3积极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人民收入进而推动财政收入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促进就业,不仅有利于缓和当前略为低迷不振的经济境况,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样对未来预期的财政收入增加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Z].
[2]王小平.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财政监督,2014,(13):6365.
[3]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